课外练习 第八编 清代文学

合集下载

课外练习 第八编 清代文学

课外练习 第八编 清代文学
三、思考与练习
1、《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于哪些方面? 隐藏参考答案
此书是作者几乎花费毕生精力写成的,前后共达到40多年。书中的故事来源有:前代小说或笔记的改编、亲友所提供和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还有不少是作者的虚构。
2、《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主要分哪几类? 隐藏参考答案
2、阅读作品:《长生殿》全剧。
三、思考与练习
1、与前代同题材的作品相比,《长生殿》有什么特点? 隐藏参考答案
2、谈谈《老残游记》的语言特色。 显示参考答案
《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第五章 清初与清中叶的戏曲
一、基本知识
1、苏州派:苏州在明代曾是戏剧创作与演出的中心之一,到了清初,仍有许多作家在这里活动,出现了李玉、朱佐朝、毕魏、叶时章、张大复等等戏剧家,因他们大都是苏州人,所以称之为苏州派。
第六章 《长生殿》
一、基本知识
四婵娟:是洪升的杂剧作品。由《咏雪》、《簪花》、《斗茗》、《画竹》四个单折的短剧组成,依次写了谢道蕴、卫夫人、李清照、管仲姬四个才女的文学艺术生活,剧中热情赞美了女性的才华,抒发了作者的爱情理想。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长生殿》第二十四出、二十五出。
三、思考与练习
1、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隐藏参考答案
《儒林外史》将讽刺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儒林外史》之前,《西游记》、《西游补》、《金瓶梅》等小说中,已有讽刺的成分,但是,往往不是流于插科打诨,就是等同谩骂,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足称讽刺之书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出于公心。也就是说,它并不是由于个人遭遇,深受科举之害,或是由于对某个人的不满,出于愤激之情才写出的,而是出于公心(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等),看到了科举制度的普遍危害和士林的种种丑态,才有这部小说的问世;二是能用比较冷静、客观、委婉的手法来写,从真实可信的细节和语言入手来讽刺,既能感受到作者的忧世之心,同时又可见讽刺之意。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第七、八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第七、八章)【圣才出品】

第7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7.1 复习笔记一、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1.诗坛多元格局(1)沈德潜①沈德潜论诗原本叶燮,经其推演,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以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②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树立学习的范本,影响颇大。

③其诗歌创作,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

因曾接触人世祸患,也写有一些“以微词通讽谕”的诗歌。

但其大量诗作雍容典雅,平庸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

(2)厉鹗其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宋代典故,著有《宋诗纪事》。

他作诗重学问,主空灵,合写景与宗宋为一,代表浙派的风格特点。

其诗主要写山水,以杭州和西湖风景为主,遍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诗中境界流露一种寒意,于幽新隽妙融入孤寂冷落之情。

(3)翁方纲其论诗提倡肌理说,肌理包括义理与文理。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常以学问为诗,用韵语作考据。

2.袁枚及性灵派诗人(1)袁枚①袁枚生活通脱放浪,个性独立不羁颇具离经叛道、反叛传统的色彩。

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情上,主张即“情”求“性”,突出尊情;在言志与言情上,认为“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

对虚伪的假道学深恶痛绝,表现出封建社会末期个性解放思想再次苏醒。

②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性灵”,其含义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

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

他提倡创写“有我”之旨,这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

同时,在艺术构思中,还要做到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他推重独创,反对模拟。

③袁枚在“吟咏性情”的基点上构成完整体系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对格调模拟复古、肌理考据学问、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饾饤给予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清代文学习题

清代文学习题

清代文学习题一、填空1、顾炎武论诗主____________________,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2、“梅村体”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它以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欢离合为线索,表现个人身世和国家命运。

3、清初阳羡词派的领袖是____________,浙西词派的领袖是____________,清初词坛成就最大的是_____ _______------,况周颐推他为“国初第一词人”。

4、清初戏曲家李玉的传奇今传有20多种,他晚年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___。

5、洪昇的《长升殿》重新演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在他之前,杜甫在____________、白居易在_____ _______、白朴在____________________里有过不同的表现。

6、孔尚任《桃花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7、《水浒后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8、《醒世姻缘传》原名____________,是继____________之后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

9、清初世情小说的代表作家是(李渔),其代表小说集是____________。

10、清代代表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文言短篇小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里很感慨地吟咏道:“满纸荒唐言,____________。

都云作者痴,____ ________________。

”12、《红楼梦》的本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

13、与西方小说《格列佛游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清代小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龚自珍的《咏史》写道:“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____________,著书都为稻粮谋。

”15、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125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____________---。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0.1 复习笔记一、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1.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清王朝统治者利用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悉依明制设立朝廷,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定都之后便尊孔崇儒,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尤其是康熙,他博学而重视文教,崇尚朱熹并提高其地位,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编书与禁书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是编书,他们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编修《明史》《康熙字典》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一大总汇。

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国图书的同时,也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销毁,后来更扩大查禁范围,明末将相朝臣、明末清初文人的著作,都在查禁之列。

3.日益严苛的文字狱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

4.汉学的兴盛从学术源流上讲,乾嘉汉学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人们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

在学术方面,乾嘉汉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5.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姚鼐将其发展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以及桐城派古文确立其正宗地位,都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系。

6.文学的滞化现象汉学之学术思想还渗透进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的肌理说包括义理、文理,王士禛的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沈德潜的格调说悉依儒家诗教,使诗与社会现实拉开了距离,诗不再是陶冶性情,而是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清代的文学艺术》习题

《清代的文学艺术》习题

第21课清代的文学艺术一、单项选择题:1.有这样一部著作,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还代表了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

这部著作是( )A.《红楼梦》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2.(2016·玉林中考)下列作品,通过描写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从而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罪恶的是( )A.《秦中吟》 B.《红楼梦》 C.《牡丹亭》 D.《本草纲目》3.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其中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4.我国古代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是在()A.隋唐时期B.宋元时期C.明清时期D.民国时期5.明朝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A.都维护封建专制B.都有很高的艺术性C.都有反封建思想D.都运用了浪漫手法6.以下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B.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剧种“皮黄戏”C.道光年间(1840年)年正式形成D.以板腔体音乐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7.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

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8.试试你的眼力看看下面哪一组搭配是错误的?()A.三顾茅庐—《三国演义》—罗贯中 B.武松打虎—《水浒传》—施耐庵C.大闹天宫—《西游记》—吴承恩 D.黛玉葬花—《西厢记》—曹雪芹9. 19世纪初期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这句话说明了()A.诗书已没有阅读的价值了 B.《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一读C.当时很流行《红楼梦》 D.《红楼梦》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10.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其形成时间是在()A.17世纪初 B.18世纪初 C.18世纪中期 D.19世纪中期二、材料解析题:11.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备作业)-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解析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备作业)-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解析版)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鲁迅赞曰:“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该也。

”四大名著中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历史命运的是A.B.C.D.【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B项是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D项是一部富于烂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2020年山东东营)下列明清小说中,以故事为线索,通过家族兴衰变化来揭示封建社会衰亡命运的是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答案】D【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明清小说中,以故事为线索,通过家族兴衰变化来揭示封建社会衰亡命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故D 符合题意;《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西游记》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1年四川达州中考真题)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明朝,你不可能经历的有①闲暇之余,为强身健体,练习“五禽戏” ②七夕节听汤显祖编写的昆曲《桃花扇》③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④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⑤酒酣之时与朋友吟唐诗、聊《红楼梦》A.①⑤B.②③C.③④D.②⑤【答案】D【详解】①“五禽戏”是在东汉时期开始出现,明朝可能经历,不符合题意;②《桃花扇》清朝文学家孔尚任的作品,在明朝不可能经历,符合题意;③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在东晋时期出现,不符合题意;④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在宋朝已经流行,不符合题意;⑤《红楼梦》是在清朝所著,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八编』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八编』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八编』清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概说◆第一章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第二章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第三章《红楼梦》◆第四章其它小说◆第五章洪升和他的《长生殿》◆第六章孔尚任与《桃花扇》◆第七章清代散文◆第八章清代词◆第九章清代诗◆第十章古代文学的转型概述清代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个段落,它的发展既与前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与时代演进密不可分。

这使得清代文学更具包容性,也更富于变化。

一、政治与文学与前代文学相比,清代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明清易代之际,抗清志士、遗民诗人以及钱谦益、吴伟业等对鼎革或激烈、或隐曲地反映将古代文学与政治色彩大大强化了。

而自明末发端的时事文学也突出了小说、戏曲在表现现实重大政治题材方面的真实性、时效性。

近代文学更与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二、集大成的文化趋势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清代文化从不同方面表现出对古代文化集大成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文学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第一,文学观念更趋自觉、成熟和包容性;第二,各体文学在清代都有所发展;第三,在一些领域,如小说方面,出现了能全面体现古代文学丰富内涵和艺术成就的优秀三、走向近代化清代文学上承晚明文学,继续向近代化方向发展,为中国文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近代化的表现是一个过程,首先在一些作品中反映了与传统观念相背的新的思想意识;其次,在文体方面,也有所革新,特别是到了晚清,社会变革的要求与新的传媒,使各体文学革命成为一种时代要求。

清代小说一、拟古派。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

二、讽刺派。

《斩鬼传》——《儒林外史》——谴责小说——黑幕小说。

三、世情小说。

才子佳人——《红楼梦》——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

四、英雄传奇——侠义风月小说——公案小说。

五、才学小说。

第一章蒲松林与『聊斋志异』第一节、作者生平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生于破落地主阶段。

屡试不第,却仍醉心科举,直到五十多岁犹不忘进取。

清代诗文词(第一章 第七章)

清代诗文词(第一章  第七章)

袁枚(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 笔记小说《子不语》。 论诗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 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 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袁枚论诗崇尚性灵。所谓“性灵”包括 性情、个性和诗才。主张诗歌创作应抒写 性情(“性情以外本无诗”),表现诗人 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 无我,是傀儡也”),追求独创、自然, 重视作家的诗才,认为艺术构思中的灵机 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以陈维崧为宗的词派。思想上尊崇词 体,摒弃词为“小道”“艳科”的传统观 念,继承《诗经》与白居易“新乐府”的 精神,创作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有“词史”之称。风格上,学习苏、辛以 豪放为主,有《迦陵词》《陈迦陵文集》 等。该派主要成员有:万树、蒋景祁、吏 唯园、陈维岳等。
朱彝尊(1629~1709)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 昔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 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 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中期领袖:厉鹗
浙西词派咏物词承朱彝尊而来,着力追求穷 形尽相,更有进境,形成盛况。
弊端:取材范围较窄,意境追求也较单一,重在
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制了创造的天地,给浙西 派带来堆填弄巧的风气,易走向枯寂、琐碎。
(一)张惠言(1761~1802) 是学者,又是古文“阳湖三家”之一, 更是著名词人。他与兄弟张琦合编《词选》 阐发了他的词学思想。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全套PPT课件

马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第八编清前中期文学 全套PPT课件
和自然景物的时候,依然流
露出深厚的悲慨。如下面这
首《太行》:
▪ 紫盘天井上,青幕太行郛。 风雨诗何壮,冈峦气不奴。 争韩来破赵,报楚去趋吴。 临老河山眼,苍茫得酒壶。
二、学者诗人顾炎武和李邺嗣
▪ 顾炎武(1613—1682), 原名绛,入清改名炎武,字 宁人,号亭林,又自署蒋山 傭,江苏昆山人。顾炎武是 著名的思想家,为抗清复明 事业历尽艰辛,一生著述甚 丰,在经学、史学和音韵学 领域成就卓著,是清代学术 的开山。诗则有《亭林诗 集》。
第八编 清前中期文学 绪论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清王朝的经济、文化与清代学术 ▪ 第二节 清代的人文思潮与文学 ▪ 第三节 清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集成特点
第一节 清王朝的经济、文 化与清代学术
文化保守主义
▪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它是由北方女真族(后改 称为满族)执掌政权的。在占有全国的过程中,尽管清政权经过 了(zhan zheng)征服、采用了多种的(Zhong zu)压迫的手 段,但它其实是历史上汉化程度相当迅速而彻底的一个少数民族 政权。这种情况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这个王朝对中国封建 政教传统的高度认同和全面尊崇,既然清政权出于自身原因拿不 出更新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那么,就只能回过头去向古人学 习和索取,以古为尊,以古为荣。这样,有清三百年便形成了一 种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态势
经济繁荣
▪ 经过前期近数十年的治理,清政权的地位得到稳固,经济逐 渐恢复,社会朝着繁荣富庶的方向发展。
▪ 随着商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世面上呈现出承平的景象, “商贾云集,列肆贸易”,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由此 诞生。
▪ 清朝统治者出于稳固政权的考虑,在统治上实行了高压和笼 络两手。
▪ 一方面承认儒学的正统地位,任用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 官员;迅速恢复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命题,八股 文取士;还将大量文人集中起来,编纂巨型类书、丛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八编清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八编清代文学

第八编清代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遗民诗人、古文三大家、虞山诗派、梅村体、阳羡词派、浙西词派、京华三绝、苏州派作家、才子佳人小说、乾隆三大家、桐城派、“义法”说、阳湖派、浙派词、常州派、花雅之争、弹词、鼓词、子弟书【主要问题】清代文学思想的转变、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清初诗文与词的繁荣、清初戏曲概况、清初白话小说概况、李渔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狐鬼世界的内涵、《聊斋志异》小说艺术上的创新、《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红楼梦》的悲剧世界、贾宝玉形象分析、《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塑造、《红楼梦》的叙事特点、《红楼梦》的影响、清中叶诗坛概况【作家作品】钱谦益《后秋兴》,吴伟业《怀古兼吊侯朝宗》,王士禛《秦淮杂诗》,李玉《清忠谱》,李渔,洪昇与《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醒世姻缘传》,袁枚,李汝珍《镜花缘》、《绿野仙踪》、《雷峰塔传奇》核心考案1、(1)清代文学概述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文学,向上承接着明中叶以后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属于中国文学近古期的第一段。

同时,清代文学又呈现出一种集中国古代文学之大成的形式,文学古典形式在清代都再度辉煌,聊为壮观;同时,新兴文体也有了新的飞跃,出现了雅化倾向和雅俗共存的状态;小说也迈入了独创期。

各种文体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并呈现了向近代文学演变的趋势和征兆。

(2)清初文坛概况明清革新之际,民族矛盾与斗争唤起了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热情,给文坛注入了新的生命。

文坛出现了诗、文和词繁荣发展的局面。

在诗歌创作方面,遗民诗人富有民族精神的沉痛作品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而一度在清朝做官的诗坛名流抒发家国之痛与失节忏悔的作品与遗民诗人的诗文一样,由于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了鲜明的历史特征。

以后的诗人和作者,也一样由于时代的影响而慨叹时世,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章;在词方面,在清代已呈衰弱之势的词应时而复兴,依声填词成风;散文方面,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尚实用,在传记文理多用小说的笔墨进行叙写。

中国文学史第八编 清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一章清代诗歌名词解释:神韵说1.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

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1.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

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第二章清代词名词解释:阳羡派1.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

2.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明清文学史习题集

明清文学史习题集

明清文学史习题第七编明代文学简单解释题1、台阁体从永乐到天顺大约半个多世纪,文坛上是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台阁体”的天下。

台阁体的代表人物均为台阁重臣,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所采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

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2、茶陵派李东阳,茶陵(今属湖南)人。

成化至弘治年间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一个以李东阳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的诗风仍然属于台阁体的余波,但李东阳主张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

3、前七子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

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了门径。

由于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

4、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

其文学主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

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认为“真诗在民间”。

李梦阳的理论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

他的复古理论虽然有荡涤台阁体的震撼作用,但他本人的创作未能准确传达和体现出他的文学主张,反而过多地留下模拟古人的痕迹,因而受到何景明的指责。

5、吴中四才子即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

其中,徐祯卿仅以诗赋见长,其它三人既能诗文,又善书画。

后徐祯卿加入“前七子”,体现南北文学思潮汇流的趋势。

他们的观念意识更多带有市民色彩,表现为对国家政治问题的淡漠和对物质享乐的大胆追求。

6、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但后七子成员之间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2)

目录( 一 )前言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一单项选择题1.‚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这一论断出自于(D)A.《尚书.尧典》B.《毛诗大序》C.《吕氏春秋。

古乐》D.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论》2.‚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此说出自(B)A.《毛诗大序》B.《尚书。

尧典》C.《吕氏春秋。

古乐》D.《河图玉版》3.‚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厥。

‛此说出自(C)A.《宋书。

谢灵运传论》B.《尚书。

尧典》C.《吕氏春秋。

古乐》D.《周易〃中浮》九二4.‚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

‛这段筮辞出自(A)A.《周易〃贲》六四B.《周易〃中浮》九二C.《周易〃归妹》上六D.《卜辞通转》三六三5.《弹歌》所表现的是(A)A.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B.冬令蜡祭是情况C.战争场面D.婚嫁场面6.在甲骨卜辞与《诗经》之间,呈现出过渡状态的是(C)A.古乐B.舞蹈C.《周易》筮辞D.神农氏的《丰年之咏》7.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是(B)A.原始宗教B.劳动生活C.原始歌舞D.想象或幻想8.在远古神话中,有‚造人‛和‚补天‛两大功勋的神话人物是(A) A.女娲B.羿C.禹D.鲧9.远古神话中为民除害的善射者是(D)A.鲧B.禹C.黄帝D.羿10.使神话具有文学特征的三个关键因素是(A)A.情感、形象和想象B.情感、情节和人物C.形象、想象和语言D.舞蹈、情感和形象1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C)A.《楚辞》B.《文选》C.《诗经》D.《全唐诗》12.《诗经》原本称为《诗》。

或《诗三百》,尊其为‚经‛,是在(D)A.战国初期B.战国末期C.秦代D.汉代13.《诗经》所收录诗歌的年代是(A)A.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B.从尧舜时代到西周末年C.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末年D.从春秋初年到战国中期14.《诗经》现存的诗歌共(B)A.三百篇B.三百零五篇C.三百一十一篇D.五百篇15.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B)A.班固《汉书。

清代文学习题集

清代文学习题集

清代文学习题集一、填空1、顾炎武论诗主--------------------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2、“梅村体”的代表作是-----------它以----------------------的悲欢离合为线索表现个人身世和国家命运。

3、清初阳羡词派的领袖是------------------浙西词派的领袖是-----------------清初词坛成就最大的是-----------------况周颐推他为“国初第一词人”。

4、清初戏曲家李玉的传奇今传有20多种他晚年的代表作品是----------------。

5、洪升的《长升殿》重新演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在他之前杜甫在-----------------、白居易在--------------、白朴在-------------------------里有过不同的表现。

6、孔尚任《桃花扇》的主人公是------------------和-----------------------。

7、《水浒后传》的作者是------------------。

8、《醒世姻缘传》原名---------------是继-----------------之后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

9、清初世情小说的代表作家是李渔其代表小说集是---------------。

10、清代代表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文言短篇小说是--------------------。

11、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里很感慨地吟咏道“满纸荒唐言------------------。

都云作者痴----------------------。

” 12、《红楼梦》的本名是---------------------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

13、与西方小说《格列佛游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清代小说是---------------------。

14、龚自珍的《咏史》写道“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著书都为稻粮谋。

清代文学__题库

清代文学__题库

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一、解释:1、梅村体2、神韵派3、浙西词派二、填空1、清初的重要诗派有王世祯为代表的,钱谦益为代表的,吴伟业为代表的。

2、清初的、、诸家,既是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文坛的主将。

3、清初散文三大家指侯方域、、。

侯方域的散文以见长,名篇有和。

4、“岭南三大家”是指、和。

5、“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的诗作中的名句。

6、清初重要词派有以朱彝尊为代表的,以陈维崧为代表的,另有自成一格的著名满族词人。

7、吴伟业以为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为和,他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体,代表作是。

8、钱谦益建立起“”的真情论,主张兼采,创建诗派,其代表作为。

三、简答1、略述顾炎武诗歌表现的爱国思想。

2、清初有哪些较重要的词人和词派?3、清初有哪些重要的诗派?其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四、论述1、试述钱谦益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影响。

2、试述吴伟业诗歌创作的成就。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一、解释:1、苏州派2、“一人永占”3、南洪北孔4、《闲情偶寄》二、填空1、《闲情偶寄》是的戏曲论者,其中、两部分,分别是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理论论述。

2、传奇《双熊梦》又名,作者是;《钧天乐》的作者是,《风筝误》的作者是,《秣陵春》的作者是。

3、《长生殿》的作者和《桃花扇》的作者并称为,对《长生殿》的创作影响较大的前代作品有白居易的和元代的杂剧。

4、《桃花扇》是以和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兴亡的历史剧。

5、李渔擅写剧,体现其的创作宗旨,作剧十种,总题为。

为其代表作。

三、简答1、清初剧坛上主要有哪几类作家不同风格的创作?2、简述《清忠谱》的思想内容。

3、《长生殿》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简述《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5、《桃花扇》是怎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6、简述《桃花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

四、论述1、试析《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2、试析《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

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一、解释:才子佳人小说二、填空1、清代小说创作总体上已由改编迈入的阶段。

《古代文学》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六章 《红楼梦》第六章 《红楼梦》

《古代文学》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六章 《红楼梦》第六章 《红楼梦》

《古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六章《红楼梦》第六章《红楼梦》第一节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一.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二.版本与续作:(一)最初以80回抄本的形式流传,本名《石头记》,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的评语,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

这个系统的本子主要有:1.甲戌本(1754),残存16回;2.己卯本(1759),残存41回又两个半回;3.庚辰本(1760),残存78回;4.甲辰本(1784),存80回,第一次正式题为《红楼梦》。

5.此外还有列藏本、戚蓼生序本(又称“有正本”,即有正书局于1912年石印的戚寥生序本)等。

(二)全书120回,后40回一般认为高鹗所补。

1.高鹗字兰墅。

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和高鹗将《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合成一个完整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名《红楼梦》,通称“程甲本”。

2.1792年,二人又对甲本做了一些“补遗订讹”、“略为修辑”的工作,重新排印,通称“程乙本”。

“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传抄时代,使《红》得到广泛传播。

(三)高程增补的后40回,功大于过:1.使《红》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2.写出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等,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80回的倾向;3.有的情节描写生动,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

4.缺点是安排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违背原作宣判,削弱批判力度;艺术上较前80回逊色。

第二节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一.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

(一)写无才补天的顽石—贾宝玉在人世间的传记:经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独特感悟。

全书以贾为轴心,以其独特视角感悟人生:前5回以宝玉来历为中心扼要介绍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两府,《好了歌》、“护官符”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提示着贾经历的三重悲剧,隐伏作家寓意和人物命运。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目录第七编明代文学………………………………………………………………基本知识…………………………………………………………………………简单解释题………………………………………………………………………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八编清代文学………………………………………………………………基本知识…………………………………………………………………………简单解释题………………………………………………………………………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九编近代文学………………………………………………………………基本知识…………………………………………………………………………简单解释题………………………………………………………………………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七编明代文学一、基本知识1、明初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刘基和高启;刘基诗风近于杜甫,高启则近于李白;2、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杨士奇、杨荣、杨溥;3、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李东阳,他著有怀麓堂集;4、“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5、“吴中四才子”是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6、“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初期则以谢榛为代表;7、晚明李贽著有焚书等,他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童心说”;8、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公安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9、公安派的理论主张主要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10、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与谭元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11、明末爱国诗人有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等;12、陈子龙的小车行、卖儿行等诗歌,表现了他对人民深重苦难的同情;13、陈子龙抗清失败后的诗歌代表作是秋日杂感十首;14、朱笠亭明诗钞把陈子龙列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15、夏完淳被俘后在押解途中作有别云间诗;16、在市民通俗文学样式中,除了小说和戏曲外,散曲和民歌也是非常重要的样式;17、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是北散曲;18、梁辰鱼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苧全部用昆曲写成,被称为“白苧派”;19、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作家有王磐、陈铎、冯惟敏、杨慎等;20、从白苧体产生到明末,南散曲成为散曲的主流;21、王磐的散曲集西楼乐府全为北曲,王骥德曲律将其列为北曲之冠,他的代表作是朝天子·咏喇叭;22、陈铎倾心词曲,时人称为“乐王”,其散曲以滑稽余韵较有特色,共136首,用北曲小令写成,每首写一个行业;23、冯惟敏散曲集名海浮山堂词稿,均为北曲;24、薛论道作有不少关于边塞军旅生活的散曲;25、明代卓人月认为民歌是“我明一绝”;26、现存明代民歌集有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挂枝儿、山歌等;27、明代民歌在形式上包括民间流行的俗曲和民间谣谚两种,内容以情歌为主;28、宋濂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而散文中又以传记文最为出色,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等;另有送东阳马生序等,也写得较为优秀;29、刘基的寓言体散文集名郁离子;30、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31、归有光代表了唐宋派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散文名篇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32、“小品”一词为佛教用语,佛教称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为“小品”;33、公安派的理论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34、袁宏道的70多篇游记是柳宗元之后游记文学的新高峰;35、张岱的小品文名篇有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等;36、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惟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37、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它的雏形时期,其范本是唐末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第二阶段是它的初起期,其范本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忠义水浒传等;第三阶段是它的成熟期,其范本是西游记、金瓶梅等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章回小说;38、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编著者为罗贯中;39、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为明代嘉靖壬午155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40、把书名定为三国演义的人是毛纶、毛宗岗父子;41、章学诚认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42、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以全知全能为主;结构为独特的扇形网状结构;43、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水浒传百回繁本,附有李贽的评语;七十回本是金圣叹删改而成;44、将以玄奘为中心的历史事件衍化为文学形态故事的是唐代以来流行于寺院和社会上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45、现存元末明初杨讷所作的西游记杂剧,共六本二十一折,其第一本全部敷演唐僧出世的故事,是后来西游记小说的重要内容,猪八戒的形象也第一次在剧中出现;46、吴承恩除西游记外,还著有射阳先生存稿等;47、西游记的原型有二: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48、大约从万历二十年1592开始,社会上已经有金瓶梅的传抄本出现;现存最早刻本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金瓶梅词话本;49、金瓶梅的书名系由书中三个主要女性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名字合成;全书的中心人物是西门庆;50、从清代开始,人们通常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称为“四大奇书”,他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这四种小说实际上是南宋时期说话艺术中小说、讲史、说经、说铁骑儿四家的延续和发展;51、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转变的小说是金瓶梅;52、金瓶梅继承了三国演义的网状结构形式;53、列国故事最早来源于宋元讲史话本七国春秋平话等,明代中叶以后,余邵鱼编定为列国志传,冯梦龙又将其改编为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再改编为东周列国志;54、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主要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说唐系列包括大唐秦王词话等,说岳系列有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代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有两种,一种是熊大木的北宋志传又称杨家将传,一种是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55、神魔小说的题材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和六朝志怪小说,而它的文体渊源则主要来自宋代说话艺术;56、明代初年,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开神魔小说的先河;57、封神演义的作者传为许仲琳,以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为题材;58、宋代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标志着古代小说批评的正式起步;59、金圣叹的的小说理论代表了明清两代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60、金圣叹将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61、现存洪「木便」清平山堂话本又名六十家小说是最早的话本专集;62、拟话本小说的体制包括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六个部分;63、代表拟话本小说最早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64、三言是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65、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66、明代戏剧的剧种主要有杂剧和传奇两种形式;67、明代嘉靖年间形成的四大声腔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弋阳腔和昆山腔;弋阳腔被称为“俗唱”;68、明初杂剧艺术的代表作家是朱权和朱有燉;69、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70、明代中期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是徐渭;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作有杂剧四声猿,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其中以渔阳弄最有成就;71、徐渭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短剧的作家,四声猿中只有女状元为五折,其余均为一、二折;女状元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72、明代后期杂剧,孟称舜以写北杂剧为主,作有桃花人面等,编选元明杂剧古今名剧选;叶宪祖兼写南北曲杂剧,作品有骂座记、四艳记等;73、吕天成的曲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批评专著;王骥德的曲律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等戏曲方面的理论著作;74、丘「三点水+睿」著有伍伦全备忠孝记传奇;75、邵灿著有五伦香囊记传奇;76、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是李开先的宝剑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77、明末传奇形成了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78、沈璟的传奇合称属玉堂传奇,其中义侠记是他的代表作;属于吴江派的成员有沈自晋、袁于令和卜世臣;79、临川派作家有吴炳、孟称舜、阮大铖等;吴炳著有粲花斋五种曲,阮大铖著有石巢四种,孟称舜著有娇红记;80、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江西临川人;81、汤显祖的传奇作品有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五种,其中后四种均与梦有关,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82、汤显祖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问世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83、牡丹亭全剧55出,是汤显祖剧作中最长的作品;女主人公名杜丽娘,是剧中第一主角,男主人公名柳梦梅;84、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作于万历十五年1587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历时15年;85、紫钗记故事取材于唐人小说霍小玉传,南柯梦记取材于唐代传奇南柯太守传,邯郸记取材于唐代传奇枕中记;二、简单解释题台阁体——从永乐到天顺大约半个多世纪,文坛上是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台阁体”的天下;台阁体的代表人物均为台阁重臣,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所采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茶陵派——李东阳,茶陵今属湖南人;成化至弘治年间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一个以李东阳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茶陵诗派的诗风仍然属于台阁体的余波,但李东阳主张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前七子——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了门径;由于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其文学主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认为“真诗在民间”;李梦阳的理论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他的复古理论虽然有荡涤台阁体的震撼作用,但他本人的创作未能准确传达和体现出他的文学主张,反而过多地留下模拟古人的痕迹,因而受到何景明的指责;吴中四才子——即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其中,徐祯卿仅以诗赋见长,其它三人既能诗文,又善书画;后徐祯卿加入“前七子”,体现南北文学思潮汇流的趋势;他们的观念意识更多带有市民色彩,表现为对国家政治问题的淡漠和对物质享乐的大胆追求;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但后七子成员之间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李贽的“童心说”——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着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他提出了文学进化论观点;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从“童心”出发,他还强调文学的自然表现,反对刻意求工;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从诗文领域的公安派,到小说、戏曲领域的汤显祖和冯梦龙,都受他的思想的影响;公安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兄弟三人以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由他提出;公安派始终直接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表现在创作上指诗歌要脱离“理”的束缚而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他们反对今不如昔的文学退化观点,比较重视文学的时代精神;同时主张创新;竟陵派——竟陵派以其首领钟惺、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今湖北天门而得名;竟陵派继承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的来源不是诗人自己的“胸臆”,而是古人的篇什;他们主张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大力提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因此显得佶屈聱牙、刁钻古怪;白苧派——从曲调上看,明代初期的散曲重要还是沿用元代文人常用的北曲形式;然而到嘉靖年间,昆曲的出现,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戏曲的发展,而且也对散曲的曲调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梁辰鱼的散曲集东江白苧全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被称为“白苧派”;从白苧体产生到明末,南散曲成为散曲的主流;明代散曲三期创作特点——明代前期散曲仍采用北曲,实际上是元末散曲的余绪;多以散曲点缀升平,风格不出闲适、疏狂;从明代中期开始,南散曲开始出现,但北散曲仍然有很大优势;从白苧体产生到明末,南散曲成为散曲主流;此时散曲内容贫乏,形式浮艳,终于使散曲趋向衰微;归有光——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他之所以被列在“唐宋派”中,是因为他对当时声势显赫的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和模拟文风表示不满,主张为文根于六经,提倡道德;实际上他与王慎中、唐顺之的主张有很大的不同;要点在于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儒教;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提倡重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因此他的散文名篇均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小品——“小品”一词为佛教用语;佛教称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为“小品”,明代后期开始用来指一般文章;明人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以往那些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它并不特指某种专门文体;三国演义的成书——三国演义的成书是作家对长期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进行改造加工的结果;它成书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二是魏晋以来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等说唱文学;三是作者自己的发挥创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从纵向上看,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从横上看,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是当时三国各方面军阀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斗争;此外,三国演义在多个领域都有丰厚的文化蕴含,堪称中华民族古代智能的结晶,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启示录;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和最后三分归晋的结局表明,小说是一部悲剧作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往往推动历史前进的一方要以道德情感为代价,去换取政治上的成功;而刘备集团却是相反,经常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和克服政治利益,这是作品中导致刘备集团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产生悲剧美的重要原因,三国演义让读者从深深的惋惜中受到强烈的悲剧美冲击;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从社会方面看,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对明清以来的农民起义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文学方面,三国演义的出现为历史小说的出现提供了典范;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互相贯连;这种在民间“说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其独特的成书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珠串式线性结构形式,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水浒传的叙事技巧——最能体现作者叙事才华的是水浒传中作为限知叙事方式表现的流动视角;其基本表现就是让读者随同作者的笔端,化为书中某个正在被描写的人物或事件的当事人,去领略和感受那身临其境的过程和韵味;水浒传的语言风格——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特色;它以北方口语主要是山东一带口语为基础,加工成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其主要特色是:简洁明快、生动含蓄,表现力很强,写人叙事,多用白描,不用长段抒写,往往以几个字便意态毕肖;水浒传的社会影响——明清两代的农民起义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进步文人及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金圣叹等往往以水浒传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统治者对它视为洪水猛兽,屡次禁绝;水浒传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水浒传所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并且对历史演义小说和公案侠义小说都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水浒传中有关市井生活的生动描写,对人情小说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游记的成书过程——1、史实及记载;唐玄奘门徒辨机据其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辨机弟子又作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2、文学艺术作品;唐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首次将神话故事与取经事件融为一体;其后取经故事在戏曲、平话小说上都有创造;3、文物的佐证;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的特点——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这三者的和谐统一,便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西游记孙悟空的个性自由精神的来源——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社会思潮主流的王学左派的张扬个性的“童心说”的深入人心是理所当然的因果关系;这种桀骜不驯、目无尊长的作风,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佛教内部禅宗中那些“呵佛骂祖”的狂禅现象及其内在佛理的作用;西游记的语言特色——作者大量使用谐词戏语,不仅形成一种轻松活泼的笔调,而且也渗透着异常浓烈的调侃和戏谑韵味;小说在人物的语言个性化、口语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此外,书中语言散韵相间,还吸收了方言口语中生动传神的词语,显得活泼清新;明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类型——从弘治到明末,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相继大批问世;其中包括受三国演义影响,以列国志传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小说,受水浒传影响,以杨家府演义等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和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明代神魔小说的题材分类——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由宗教故事演化而来;第二类是由讲史故事分化而来,即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加上神怪的想象,敷衍成神怪化的历史;第三类是由民间传说故事演化而来;封神演义——此书成书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以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为题材;一方面假借历史事件,以队纣王的揭露抨击和对武王的热情赞美托古讽今,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另一方面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了宿命论和“三教合一”的思想观念;三言和二拍在体制上的区别——从拟话本小说的体制发展来看,三言是从话本向拟话本过渡的产物;因为三言中尽管有些是冯梦龙本人的创作,但大部分是他对宋、元、明三代话本小说的改编;而二拍则绝大部分都是凌濛初个人的独创,因此整个二拍不仅在思想和艺术上显得都比较统一,而且它出现的本身就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拟话本与话本体制上的区别——区别不大,主要包括:题目,一般是主人公的名字,或者是有关的地名、物名等;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入话,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然后引到正文;头回,在话本的诗词、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正话正文、正传,这是话本小说的故事主体;篇尾,话本一般都有一个煞尾,位置在情节结局以后,总结全篇大旨,或对听众加以劝戒;明代戏剧的基本特征——1数量众多;2题材多样;出现了元杂剧中极为少见的讽刺喜剧和反映当时重大事件的时事剧;3审美风格的雅化;明代剧作家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客观上提高了戏曲的社会地位和艺术品位;文人的审美情趣也不可避免地融注到戏剧艺术中,主要表现为戏剧的诗文化,甚至部分作品变成只供阅读的案头剧;明代杂剧的演变趋势——明初是杂剧艺术的高潮,一方面是因元代杂剧的余波所及,同时也与明初统治者的提倡和参与有关;明中期杂剧处于转变时期,元杂剧的余波影响至此已经荡然无存;与传奇相比,杂剧在这个时期明显处于颓势;明后期是杂剧创作的巩固时期;虽然在规模上不能与传奇相比,但就自身而言,中期作家所开创的杂剧体制风格的转变至此已经完成,得到巩固和发展;明代戏剧的分期及特点——1明前期戏剧;以永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的戏剧处于新旧形式的嬗变时期,永乐年间开始到嘉靖之前,戏剧创作基本上处于停滞和沉寂萧条局面;2明中期戏剧;这个时期是明代戏剧的复苏时期,传奇取代杂剧的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的社会现实意义大大增强;3明后期戏剧;这是明代戏剧的繁荣时期,无论杂剧、传奇都取得辉煌的成就;此期出现了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戏剧作品;传奇的主导地位愈加巩固;戏曲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徐渭和四声猿——明中叶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是徐渭;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天池山人;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和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其中最杰出的剧本是渔阳弄,作者以祢衡自况,把曹操塑造成造成自己一生坎坷不幸遭遇的社会力量的集中代表;在剧本形式方面也有不少创新:作者将传奇体制运用于杂剧中;成为第一个大量写短剧的作家;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从此大兴;沈璟与吴江派——沈璟,江苏吴江人;精研曲律,著南词全谱,传奇有十七种,合称属玉堂传奇;他曲论的核心是对“场上之曲”的强调,具体表现为格律至上和推崇语言“本色”;这是为纠正案头之曲的弊病,纠正骈俪派堆砌辞藻而提出来的;但他将这一点加以绝对化,根本无视戏曲还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吴江派的成员多为沈璟的子侄、门生和追随者;临川派作家——追随汤显祖艺术风格的临川派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和阮大铖等人;他们大多只是继承了汤显祖注重文采、才情,不受形式、格律约束的特点,而忽略了汤氏注重立意、以情反理的思想追求;三、思考题明代诗文主导地位让位于小说、戏曲的原因是什么①从社会方面看,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朱元璋屡兴文字狱,明初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因二百年的稳定统治放松了警觉,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公安派文学得以面世;②在思想方面,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理学自身的变化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为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而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③从文学形式本身来看,传统的旧体文学形式经过唐宋等作家的努力,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明代诗文作家感到望尘莫及;同时,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形式却获得无限的生机,使传统文学形式相形见拙;为什么明代正统文人喜好民歌①在明代滚滚而来的市民文学洪流中,民歌是其中鲜艳夺目的一支;它感情纯真、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明代文学极具特色的品种;②明代民歌的内容以情歌为主,歌中所表现的男女恋情既表现了民间爱情的大胆和袒露,又体现了明代中期以后注重个人情欲的新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练习第八编清代文学公元1644年至191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时期。

清代文学中各种样式、各种体裁最为完备,而且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它集封建文学发展之大成,乃是三千年古代文学的一个光辉总结。

清代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等,都有值得称道的作品。

清代文学也是中国新旧两种文学的一个交叉点。

旧的文学及其形式在取得成功的同时,逐渐在发挥殆尽中趋于消亡,新的文学及其形式却正在发展成长。

所以,清代的两百多年,文学上成就最多,变动也最大。

第一章聊斋志异一、基本知识文言小说:“文言小说”的概念最初出现于五四前后,用来区别于白话小说。

从小说发展的纵向来说,一般包括以魏晋南北朝的志怪与志人、唐传奇、明代的“三灯丛话”以及清代的《聊斋志异》等小说作品。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婴宁》。

2、阅读作品:《席方平》、《黄英》、《叶生》、《劳山道士》等。

三、思考与练习1、《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于哪些方面?2、《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主要分哪几类?3、《聊斋志异》与过去的志怪小说有何不同?第二章《儒林外史》一、基本知识讽刺小说:主要是指以贬抑现实的态度和讽刺的表现方法而独标一帜的小说。

广义的讽刺有两种:一种是寄寓性讽刺,主要从神魔小说中孕育出来;一是写实性讽刺,主要从世情小说中孕育出来。

狭义的讽刺只指后一种。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儒林外史》第五回、第六回。

2、阅读作品:《儒林外史》全书。

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儒林外史》有何结构特点?3、《儒林外史》刻画了哪几类知识分子?第三章《红楼梦》一、基本知识1、脂评本:这是指《红楼梦》的八十回抄本系统,题名为《石头记》,大多附有脂砚斋评语,比较重要的有脂评本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等。

2、程高本:这是指《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排印本系统,最早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以活字排印,书名改为《红楼梦》。

一般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

比较重要的版本有程甲本、程乙本。

3、评点派:一个“红学”流派。

评点派采用评述、评点的方法,以探索作品内容、本事或阐述其思想、艺术价值。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脂砚斋等人的评语。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红楼梦》第八回。

2、阅读作品:《红楼梦》第三回、第三十二回、第三十四回等。

三、思考与练习1、《红楼梦》中描写的爱情有什么意义?2、《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具有突出的成就。

3、《红楼梦》在诗词运用方面有什么特色?第四章其他小说一、基本知识谴责小说:中国旧小说的一种。

指清末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这类小说,“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类小说大都反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

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二、主要作家作品阅读作品:“四大谴责小说”、陈忱的《水浒后传》、钱采的《说岳全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李汝珍的《镜花缘》。

三、思考与练习1、《镜花缘》是怎样一部小说?2、谈谈《老残游记》的语言特色。

第五章清初与清中叶的戏曲一、基本知识1、苏州派:苏州在明代曾是戏剧创作与演出的中心之一,到了清初,仍有许多作家在这里活动,出现了李玉、朱佐朝、毕魏、叶时章、张大复等等戏剧家,因他们大都是苏州人,所以称之为苏州派。

2、一笠庵四种曲:苏州派中最有名的是李玉。

李玉,字玄玉,号苏门啸侣,又称一笠庵主人。

他在明亡前创作的戏剧,以“一笠庵四种曲”最为重要,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为“一人永占”。

3、《闲情偶寄》:《闲情偶寄》是李渔的一部杂著,其中《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有李渔关于戏曲理论的论述,他系统全面地讨论了戏曲创作中的各种问题,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个方面论述戏剧创作。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李玉《清忠谱》第十一出、二十二出。

2、阅读作品:李玉《清忠谱》全剧。

三、思考与练习1、苏州派的特点是什么?2、李渔提出的“立主脑”含义是什么?3、试述《清忠谱》在戏曲史上的意义。

第六章《长生殿》一、基本知识四婵娟:是洪升的杂剧作品。

由《咏雪》、《簪花》、《斗茗》、《画竹》四个单折的短剧组成,依次写了谢道蕴、卫夫人、李清照、管仲姬四个才女的文学艺术生活,剧中热情赞美了女性的才华,抒发了作者的爱情理想。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长生殿》第二十四出、二十五出。

2、阅读作品:《长生殿》全剧。

三、思考与练习1、与前代同题材的作品相比,《长生殿》有什么特点?2、《长生殿》的结构特色是什么?3、谈谈《长生殿》曲词的抒情色彩。

第七章《桃花扇》一、基本知识南洪北孔:指清代杰出的戏剧家洪升和孔尚任。

因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故名。

洪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为清代两大传奇作品,它们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桃花扇》第七出、续第四十出。

2、阅读作品:《桃花扇》全剧。

三、思考与练习1、《桃花扇》的创作目的是什么?2、分析李香君的形象。

3、试述《桃花扇》的结构特色。

第八章清代诗文一、基本知识1、江左三大家:指的是清初的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他们均由明入清,特殊的境遇使得他们一方面留恋旧朝(明),一方面又不得不侍奉新朝(清),内心深处充满矛盾,经常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

三人在诗风上有较大的差别,其中钱谦益和吴伟业的成就较高,影响较大。

2、梅村体: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

有《梅村集》。

吴伟业诗中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描写明末清初重大历史事件的七言歌行,深情婉转,韵味悠扬,颇得初唐四杰及白居易诗的神韵,号梅村体。

代表作有《圆圆曲》、《永和宫词》、《琵琶行》、《松山哀》、《雁门尚书行》等,久为世人传诵。

3、神韵说:是王士祯提出的诗歌主张。

王士祯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著名的“神韵说”。

所谓“神韵说”,就是要求诗歌应具有高妙的意境,天然的韵致和言外之意。

在创作上,他的诗是“神韵说”的具体体现,空灵婉转,不滞不粘,富有才情。

4、性灵说:是袁枚对诗歌创作提出来的观点。

他论诗主“性灵说”,所谓性,即性情、情感,灵,即灵气、机趣。

认为诗以情为本,讲求个性,不可因袭,同时也应注意才识与学问。

袁枚的这一看法,针对的是当时风行诗坛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

5、桐城派:桐城派是形成于清代中期的一个散(古)文流派。

代表人物为方苞、刘大櫆、姚鼐。

因为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之为桐城派。

桐城派的理论由方苞创立,经刘大櫆补充,姚鼐发展而成。

它们尊奉程、朱道统,并以继承秦、汉以至唐宋八大家的文统相标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散文流派。

但后来桐城派作家,却不全是桐城人。

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学家韩愈、欧阳修的作品。

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

其散文作品简洁平淡,生动性不足。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钱谦益《后秋兴》十三(其二)、吴伟业《圆圆曲》、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阅读作品: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顾炎武《生员论》等。

三、思考与练习1、方苞的“义法”说的含义是什么?2、汪中有哪些主要作品?3、谈谈龚自珍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4、什么是诗界革命?第九章清代的说唱文学一、基本知识1、鼓词:鼓词是一种以鼓击节,兼有说、唱的叙述性文字,由变文、陶真和词话发展而来,主要流传于北方各省。

目前最早的鼓词刊本,是明代万历年间叙述唐太宗李世民讨平诸路英雄,统一全国故事的《大唐秦王词话》(一名《秦王演义》)。

2、子弟书:子弟书是鼓词的支流,它流行于八旗子弟之间。

子弟书内容大抵分两类,一是对清代现实生活的反映,如《逛护国寺》、《烟花叹》等;一是对文学名著或民间故事的改编,如《黛玉悲叹》、《草桥惊梦》、《孟姜女寻夫》等。

子弟书只唱不说,在音律、辞藻方面比较讲究。

作者一般都有较好的文学修养。

留存至今的子弟书约有四百多种。

3、弹词:弹词是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说唱文学,由变文发展演变而成。

弹词与鼓词就其性质和基本格局而论,是相同的。

只不过鼓词纯属叙述体,而弹词则包涵着一定代言体的成分,即讲唱者有时可以“生白”、“生唱”等形式进入角色代言。

弹词的篇幅庞大,长者有时可以连续演唱几个月。

弹词的语言有“国音”(普通话)和“土音”之分。

土音以吴语为主,方言土语增强了作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弹词1.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

2.弹词在语言上有“国音”(普通话),代表作《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土音”(方言),以吴语为多,代表作《义妖传》《三笑姻缘》。

二、主要作家作品阅读作品:陶贞怀的《天雨花》、陈端生的《再生缘》等。

三、思考与练习1、弹词在内容方面有何特点?2、《再生缘》是怎样一部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