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人教版第三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周期律以及元素符号等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单元课题3的课后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理解题目要求,规范书写,提高解题效率。
4.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不同元素的化合价规律。
5.进行一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内容包括元素符号、元素周期律、实验现象等。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详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如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等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周期律的应用。
4.引导学生学会查找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周期或族的特点,归纳总结规律。
-设计互动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周期律的理解。
-创设真实情境,如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周期律解释现象,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针对元素符号的记忆难点,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采用趣味性记忆法,如编写元素符号顺口溜、制作元素符号卡片等,提高记忆效果。
-定期进行元素符号默写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记忆成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水的组成》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如下: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参考课时:2课时)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①研究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教学难点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①分子的性质特性?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性,申明生活中的各类相干征象。

3专家建议4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5教学用具尝试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

尝试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教学过程6.1第一课时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体式格局开始本堂课的教学。

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课堂,放在讲台上,翻开瓶塞,同学们为何会闻到香味?2.糖放入水中为何会不见了?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何不翼而飞了?4.湿衣服为何经太阳晒会变干?实在,这些问题在很久从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讨乐趣,他们颠末反复的尝试和探讨,提出了物质都是因为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假想。

并用这一没想来申明上述问题。

那么,事实是否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进修的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元素的概念,能够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统一起来科学思维: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科学探究: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路《元素》章节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它不仅衔接了前面的原子结构知识,也为后续学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丰富的实例展示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引入,使学生全面了解元素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元素的性质,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学生在进入《元素》章节学习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概念,对化学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元素作为化学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且元素周期表的内容较为复杂,对学生来说仍是一个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当,难以将元素的概念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此外,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踏上一场奇妙的旅程,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基石——元素。

元素,这个听起来既神秘又基础的词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构成了万物的基础。

想象一下,从浩瀚的宇宙星辰到微小的生命细胞,从坚硬的金属到柔软的织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它们有哪些特性?又是如何被发现和分类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元素的神秘面纱吧!一、引入新课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的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特征。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和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根本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前准备】《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考点必背》。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创设情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吗?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提出问题1.走过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分子运动的实验。

归纳总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后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知识模块二分子的性质实验阅读P48~P49的内容,结合实验,总结分子的有关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投影:实验过程及现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化学》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教材,涵盖了九年级的化学知识内容。

本节课为第三章第三节,主要内容为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的命名方式。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学会正确命名元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命名方式。

2.能力与技能:能够正确命名常见元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元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命名方式。

2.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命名常见元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入元素的概念,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元素是什么。

2. 学习元素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

•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构成的物质。

3. 元素的命名方式•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命名方式。

•解释元素名称的由来和命名规则。

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元素的命名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题来运用所学知识。

5. 拓展与延伸•提供一些拓展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素的命名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元素。

6. 总结与展示•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归纳元素的命名方式。

•展示学生在练习中获得的成果。

五、教学资源•《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教学课件•练习题卷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举手等。

2.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的答案,评估他们对元素的命名方式的掌握程度。

3.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总结,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成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和命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通过练习和巩固,学生对元素的命名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实例、实验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需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初三化学人教版第三章教案

初三化学人教版第三章教案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2、讲授新课:
提问:你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能看出什么?
说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
练习:1、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按电子层数相同的排在同一个横行进行重新整理。
3、寻找规律,把19、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画在书上。
第三课时
复习: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离开化学变化,原子可以再分
讲解并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53页表3-1,通过这个表格,能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带电情况?
(把原子比作水果,还有中心的核和核外的电子,电子带负电,但是,原子本身是不带电的,所以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与发现探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重点难点】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习内容一分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48-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分子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讨论交流】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温馨点拨】1.(1)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成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3)没有必要,此实验已经做过。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名师归纳】分子具有以下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反馈练习】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A)A.柳絮纷飞B.花香四溢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3.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B)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学习内容二原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主备教师:张娟参备教师:黄增鼎李怀斌课题1 分子和原子(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怎样认为的?设疑自探[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解疑合探:小组合探: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出示:图3-2和图3-3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三章教案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三章教案

人教版化学初中第三章教案课题:原子的结构课时:1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1. 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即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 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一些具有原子结构的物质,如水、盐等,引导学生对原子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15分钟)1. 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即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分析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让学生观察电子的质量实验,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电子是质量极小的粒子。

2.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电子云模型实验,让学生感受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轨迹。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重要性和存在形式。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的掌握程度。

2.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原子的结构- 基本组成:原子核和电子- 原子核:质子和中子- 电子:带负电荷- 实验验证:电子的质量很小- 电子云模型- 思考:原子的存在形式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组成,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实验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设计: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复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设计: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复习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章节复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微观即微粒的角度和宏观即元素的角度来认识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欲望。

以过氧化氢这种物质为主线,先从微观入手,从分子、原子、离子的角度进行复习,然后从宏观上复习元素,进一步复习化学式。

通过对比分析、交流讨论等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学会应用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探奥秘这一环节,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养生养养化养养趣,使养生感到化养就在我养身养。

(2)通过全体PK和分组PK,活跃课堂气氛,强化知识训练。

(3)通过动画演示和相关物质结构模型的展示,将抽象的内容形象话,加强学生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离子以及元素与物质的关系【教学难点】化学式的含义及正确书写【教学过程】[生活情境]引出主题小明是一位小学生,一次在家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把膝盖摔破了,他忍着疼自己去药店买消毒液清理伤口,买回来的消毒液的标签如图所示,我们一起来帮他看一下!【设问】过氧化氢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呢?你对他了解多少?一、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生]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师]展示过氧化氢分子结构模型[生]每个H2O2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师生互动]复习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求法。

[练一练]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N kg,某原子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n,则该原子的质量为_______ kg。

[动画演示]水电解和水蒸发[生]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水电解与水蒸发两种变化的不同之处。

[师]当原子得失电子后就形成了离子, ppt展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二、组成物质的元素[师]大千世界是由100种元素组成的。

[生]H2O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师生互动]复习元素的定义[师]不同种元素组成不同种物质,那你知道同种元素也能组成不同种物质吗?[拓展视野]金刚石、石墨、C60、纳米碳管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3 元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3 元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3元素》教学设计2.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教科书3.化学分子结构模型 6套【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景导入教师活动1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含氟牙膏,可以帮助预防龋齿;同学们长身体,高钙奶肯定也没少喝;家里做饭用的加碘食盐。

这其中加的碘、氟、钙指的是什么呢?学生活动1 【认真聆听、思考】这些指的是元素活动意图说明:从生活的常用品入手建立元素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元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加的不是分子、原子、粒子呢?环节一:微观建模,初识元素教师活动1【旧知回顾,导入课程】你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的构成有哪些认识?【引导】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的小,肉眼难观测。

为了更好的认识物质,我们今天就以这个小球作为原子,来搭建这4种分子。

【引导】同学做的很不错,那我们再进一步用这些小球表示相应的物质。

【提问】上述物质都是有许许多多的分子构成,远比我们做展示的多。

你们能数清楚,这些分子中有多少个原子吗?那有几类原子知道吗?【引导】刚才我们经历了原子→分子→物质,虽然用的原子数量多,但总体来讲也就3类。

在化学中我们通常把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为元素。

学生活动1【任务一】学案上构建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的构成的关系图。

【任务二】用不用颜色小球表示出下列物质的分子。

氧气分子(O2) 二氧化碳分子(CO2) 水分子(H2O) 甲烷分子(CH4)【任务三】用不同颜色的小球表示出下列物质。

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甲烷(CH4)【认真聆听,思考回答】不能数清楚原子。

可以知道有3类原子。

【思考回答】所以刚才所用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本环节从微观粒子的角度,通过学生使用化学分子结构模型小球自主搭建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过程,再继而将原子归类引出元素定义,即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个宏观概念。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划分,以及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3.教学内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划分,元素原子序数与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周期、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5.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查找相关信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等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能力。
3.通过分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推理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组织小组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哪个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为什么?”等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4.设计实验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元素周期律的魅力。
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全面提升化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的划分,掌握元素原子序数与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
1.强化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通过设计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2.深入剖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视野。鼓励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4. 实验室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后习题: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堂教学提供反馈。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取得提升。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教师应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有关元素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元素知识的发展动态。
- 学生可以进行家庭小实验,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化合物,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 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元素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如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元素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元素的基本性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023年秋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2023年秋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2023年秋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全册)
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
1.1 化学的定义与分类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定义以及常见的化学分类。

通过案例教学、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化学有初步了解。

1.2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本节主要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让学生了解物质在化学中的作用以及化学反应时物质的变化。

第二章化学的实验基础
2.1 实验室安全及实验基本操作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

2.2 常规性实验
本节主要介绍常见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让学生逐渐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

第三章空气与氧气
3.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本节主要介绍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3.2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本节主要介绍氧气的制取方法和主要性质,让学生了解氧气的重要性和运用。

第四章碱、酸与盐
4.1 酸和碱的基本概念
本节主要介绍酸和碱的定义、性质和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和区分酸、碱和盐。

4.2 酸、碱和盐的常见实验
本节主要介绍酸、碱和盐的常见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酸、碱和盐的特性和区别。

第五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5.1 金属的基本性质
本节主要介绍金属的基本性质、特性和用途。

5.2 金属在化合物中的应用
本节主要介绍金属在化合物中的应用,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金属的重要性和作用。

总结
本书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掌握,让学生在化学学科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是由元素组成的•掌握元素、混合物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掌握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和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熟练使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信息二、教学内容1. 元素、混合物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的原子所组成的物质,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物质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按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的规律性而设计的一种表格。

•元素周期表由一行一行的小方格组成,每个小方格表示一个元素。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同时也按照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组。

3. 使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信息•元素周期表上每个元素方格中的信息包括: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等。

•元素符号是用来简化元素名称的一种符号表示方法,一般由元素英文名的第一个或前两个字母组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答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将学生的思维导入到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展示(10分钟)在黑板上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对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进行解释和讲解。

引导学生注意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顺序和分组的规律性。

3. 学生参与(2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元素周期表。

要求学生查找指定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并在小组内讨论。

4. 学生汇报(10分钟)请学生代表各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所查找到的元素信息,并让其他学生补充和纠正。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

5. 拓展练习(10分钟)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性质、组成和作用力。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知识。
3.教学步骤:
a.讲解:介绍分子的概念、性质和组成,强调分子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性。
b.演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分子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分子的结构。
c.解释: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等,并举例说明。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分子性质和作用力,分析家中常见物质的分子组成,并尝试用分子模型来表示。例如,可以选择食盐、糖等日常用品,通过查阅资料或思考,了解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
-此作业旨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加深对分子概念的理解。
2.完成课本后的习题,特别是与分子运动和扩散现象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并尽量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解答。
d.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分子运动与扩散现象的关系。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分子知识。
3.教学步骤:
a.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b.讨论:提出问题,如“分子运动与扩散现象有何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c.分享:各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d.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强调分子运动与扩散现象的密切关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分子相关知识的应用。
2.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实验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步骤:
a.提问:给出一些与分子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引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宏观上我们看到的物质,是由微观上的微粒构成,从这节开始,我们学习微观微粒。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能说出分子、原子的定义和区别。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4、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的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探究能力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建立“静止是相对,运动是永恒”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分子物质例:水、氢气、氧气原子物质例:氦气、铁、铜、碳等。

离子物质例:氯化钠等。

直接构成直接构成直接构成二、分子的基本特征(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自学)事实1: 1滴水(以20滴水为1mL 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 千克。

结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事实2:1.“好酒不怕巷子深”,为什么通过深巷子还会闻到酒香?2.把湿衣服晾在外面会变干,你知道湿衣服里的水去哪儿了吗?湿衣服夏天比冬天干的快,为什么?结论:1.分子不断运动;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浓氨水挥发实验:(课本50)资料:氨气是由氨气分子构成的;浓氨水:是氨气溶于水中得到的溶液,可以挥发出氨气,溶液显碱性;酚酞试剂:是酚酞溶于水后的溶液,遇到碱性溶液会变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二课时)
教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
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充分发
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育。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
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2、讲授新课: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
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
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1.把两个锥形瓶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细铁丝制作成小树并在树枝上放上小棉花团(3个小树)
3.在小棉花上均匀地滴上酚酞试液,把小树用细线拴好,并让小树花悬在
瓶子的中间、底部。

另一个放在两个锥形瓶之间
4.事先在青霉素瓶中放少量浓氨水,将青霉素瓶用细线拴好并放在瓶底,
或者用注射器向青霉素瓶中注射浓氨水,盖上胶塞,观察现象。

白色的小
花从下往上逐渐变红。


[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
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观点(板书)。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展示:氧化汞分解示意图。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

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小结: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练习:
板书设计:
一、分子、原子的存在和基本特征
1、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都在不断运动;有间隔;都很小。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
的物质的分子。

(板书)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教学反思】
课题2 原子的构成(五课时)
教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认识与过程: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3)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与价值观:
(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3)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
过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与发现探究。

【教学手段】讲授法
【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
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
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
分知识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重新组合分裂
回顾讨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
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
出示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简图,利用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结构特征讲解分析离子的概念、离子符号的涵义、离子和原子的比较。

S
小 结: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表示法——离子符号
阳 离子:H + Na + Mg 2+ Zn 2+ Al 3+ Fe 3+ NH 4+
阴离子:Cl -、O 2-、S 2-、OH -、SO 42- CO 32-、NO 3-
3、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Mg 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4、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5、离子跟原子的比较
粒子的种类
原 子
离 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 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
数 质子数<电子
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 显负电 符 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离子符号表
示 用离子符号表

相互转化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质量、体积都很小;在不停运动;有
间隙
练习:1、画出常见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并写出离子符号。

练习:
第五课时
设 疑: 1、我们已知道原子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此,原
子的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2、但原子实际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 解: 不同的原子、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1.993×10-26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2.657×10-26千克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 9.288×10-26千克
+16 2 8 8 得到电子
失去电子 得到电子 失去电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