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论述题

1、滨海区的沉积作用类型及特征

滨海区海水动荡,环境变化快,波浪和潮流作用强烈,碎屑物因经反复搬运和磨蚀,其分选性和磨圆度都较好,主经沉积地形及沉积物有以下几种:

一、海滩沉积

海滩是由松散的碎屑沉积物在海岸带堆积形成的平坦地形,根据沉积物不同又分为砾滩、砂滩和泥滩,砾滩主经分布于山区河流和河口区或基岩海岸附近,砾石具有较高的磨圆度,砾石的形态多呈扁圆形或球形,扁圆形砾石常具定向排列,其长轴基本与海岸带平行,最大扁平面倾向海岸,海滩分布最广,沙粒具有较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成分较单一,表面具有不对称波痕,内部具交错层理。

二、潮坪沉积

潮坪是波浪作用微弱,高潮时海水才能到达的宽阔平坦的海岸地带,通常由泥滩组成,由高潮线向低潮线沉积物出现由细(泥)变粗(砂)的反分带现象,潮坪沉积受潮汐的反复作用,往往呈双向斜层理,沉积物表面发育泥裂、波痕、潮痕等现象。

三、沙坝、沙嘴沉积

沙坝是由波浪运动产生的进流和退流迁移沙粒形成的平行于海岸的长条形垄岗地形,高潮线附近的沙坝,称沿岸堤,低潮线附近的沙坝,称水下沙坝,沙嘴是一端与海岸相连,一端伸入海中的沙质垄岗地形,其尾部常成弧形。

四、泻湖沉积

泻湖是因沙嘴、沙坝扩大相连,使之与大海隔离的海湾,根据含盐度情况可分为淡化泻湖和咸化泻湖,淡化泻湖发育于潮湿气候区,具有上层为淡水,下层为咸水的双水层结构,在缺乏对流的泻湖底,常可形成FeS2、FeCO3、CaCO3等化学沉积,同时还有大量碎屑物和生物遗体沉积。咸化泻湖发育于干旱气候区,咸化泻湖中除碎屑沉积外,还出现大量化学沉积,主要是溶解度大的盐类沉积,沉积顺序为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其依据

地球内部圈层是指地面以下的地球圈层。大量资料充分证明,地球并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

1)、宇宙地质依据

宇宙物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宇宙天体的物质成分可以作为推断地球内部物质成分的参考依据,除宇航员直接从宇宙天体中获取岩石标本外,最主要是途径是用陨石推测,利用陨石的成分、特性等资料,结合地球内部的密度、地震波波速等可推断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

2)、地质学证据

地质学研究表明,地表出露的岩浆岩来自地下较深的部位,研究其物质成分和形成时的温压条件可帮助人类认识地下的物质状态及环境。

3)、地球物理依据

地球物理方法将实测的各种数据与有关的宇宙物质和地表物质的各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构成了现代认识地球内部特征的基本模式,地球物理诸方法中又以地震波对地内的“透视”作用做为基础:

A、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波速变化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若干圈层,在每个圈层内部波速是连续的,说明其物质成分、物理条件是相对均一的,在圈层边界处波速突变或不连续,说明物质成分或其他条件有明显差异。

B、据地震波在地内传播速度等资料,可求出各圈层密度分布。

C、据S波能否通过和波速衰减快慢推断各圈层物质是固态或液态。

D、据各圈层的密度、波速等数据,结合宇宙地质和地表地质资料对比分析,推断各圈层的物质成分。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

地震波速变化明显的深度,反映了那里的地球物质在成分上或物态上有显著变化,这个深度,可以作为上下两种物质的分界面,称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最显著的不连续面是在大约2990 Km的深度,S波传播到此深度终止,P波速度在此处也急剧减低,该界面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地震波速的另一个显著不连续面,一般位于大陆地表之下深度为33 Km处,最深可达60 Km以上,而在洋底仅为5~8 Km,该面为莫霍面,被确定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这样,根据古登堡面和莫霍面把固体地球分为三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到后来发现,地核并不是均一的,而是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内核的P波速度比外核中的P波速度高得多,内核与外核之间的界面被称为雷曼界面,此界面的平均深度约为5000Km。

3、断层的基本类型和组合类型,并用图示意。

断层是岩层顺破裂面发生明显的断裂构造。断层发育广泛,是地壳中重要地质构造之一。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可将断层分为:

一、基本类型

1、正断层:是断层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下滑动的断层。

2、逆断层:是断层的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上滑动的断层。

3、平移断层:是断层的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即走向滑动断层。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方向,进一步分为左行平移断层和右行平移断层。

二、组合类型

断层很少单独出现,常由多条呈带状组合在一起,形成断层带,并常同褶皱带相伴生。逆断层可组合成叠瓦或,正断层可组成阶梯状,地堑和地垒。

1、叠瓦式逆冲断层:指一套倾向一致产状并向一个方向逆冲的若干条逆冲断层组成的叠瓦式构造,叠瓦式逆冲断层是垂直断层走向强烈强烈挤压作用的结果,在造山带或造山带前陆地区极为发育。

2、阶梯状正断层: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的上盘依次向同一方向断落,构成阶梯式。

3、地堑和地垒:地堑主要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是一个共同的下降盘,地垒主要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反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是一个共同的上升盘。

4、河流侵蚀作用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貌

河流及其所携带的碎屑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对河谷的破坏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侵蚀和溶蚀两类,且以机械侵蚀为主,机械侵蚀按作用的方向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两类。

1)、下蚀作用

河水及所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作用称为下蚀作用,下蚀作用的强度主要受纵坡降、水量、河床的岩石性质及流水的含沙量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因素相似的条件下,河流的纵坡降越大,则河水流速越大,下切作用越强。下切作用可产生各种侵蚀地貌,常见的有:

A、“V”字型峡谷:当河流下蚀作用较强,河流加深的作用大于加宽的速度,形成谷坡高度远大于谷底宽度的峡谷,其橫剖面呈“V”形,帮称“V”字形峡谷。

B、陡坎:由于组成河床的岩石软硬不匀,或者由于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造成谷底在纵向上呈阶梯关,一般由坚硬岩石组成的谷底因抗侵蚀能力强,常突起形成陡坎,在陡坎处河水呈现出明显的跌落现象,即瀑布。在瀑布前往往形成深潭。

C、向源侵蚀:河流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有向河谷源头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因下蚀作用使河谷向源头方向伸长的过程称为向源侵蚀,河流通过向源侵蚀增加了河谷长度,减小了河谷纵坡降,使分水岭缩小。

D、河流袭夺:当两条河流向同一分水岭向源侵蚀时,其中向源侵蚀速度快,先期到达并切过分水岭的河流,夺取一条河流上游的河水,这种现象称为河流的袭夺。

E、侵蚀基准面:河流下蚀作用不断使河谷加深,但这种作用不是无止境的,当河流下切到一定深度,河水面趋近于其注入的水体(海、湖等)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具有势能,活力趋于零,下蚀作用也就停止了。因此,河流注入的水体水面是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2)、侧蚀作用

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河流的侧蚀作用,侧蚀作用的结果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

侧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

A、河曲:在单向环流的冲击下,凹岸下部岩石不断被破坏掏空,侵蚀下来的岩石碎屑被底流搬运到凸岸堆积,其结果是:河流凹岸不断向谷坡方向后退,而凸岸因堆积不断前伸,使河谷和河床愈来愈弯曲,这种连续弯曲的河床称河曲。

B、蛇曲:由于弯曲河道中的流水主要冲击凹岸曲顶及稍下部位,螺旋状的单向环流将凹岸侵蚀下来的岩石碎屑带到凸岸的过程中,河曲向下游方向移动,下称的结果是:河床两岸突出地形不断削平,河谷愈来愈宽,愈来愈平直,而河床愈来愈弯曲,最后河床脱离谷坡在宽阔的谷底自由摆动,形成形态极度弯曲的蛇曲。

C、河流的截弯取直及牛轭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