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消费理论)【圣才出品】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失业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失业理论1.哪些失业是可以消除的?哪些失业是无法消除的?为什么?答: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一个社会劳动力的供给在短期内是不变的,这样就会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失业.周期性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周期性失业可以消除。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都是难以避免的,它们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与经济周期无关。
因此,它们也被统称为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一般被认为是经济社会所难以消除的,因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总是存在的,它与周期性失业、经济运行周期及总需求水平无关,因而是相对稳定的,是一个国家能够长期持续存在的最低失业率。
2.摩擦性失业是不是一种自愿失业?答: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信息的不通畅或者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需要时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造成社会总是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产生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是寻找工作需要成本。
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各行业、各地区的劳动需求是经常变动的,这种变动必然导致劳动力的流动,而在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总有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这就形成了摩擦性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在现有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由于不愿接受工作条件而失业的情况。
在弹性工资和完全竞争条件下,当劳动者在现有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因为工资低或其他原因不愿意接受工作条件时就出现了自愿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不是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而宁愿不工作,是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失业即“摩擦失业”。
所以摩擦性失业不是一种自愿失业。
3.假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这意味着所有企业会开出较高的工资。
在失业的搜寻模型中,确定这对最低工资和长期失业率的影响。
解释你的结论。
答:现实经济中的求职者来说,一般而言,他并不预期工资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上升,而是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和观察到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分布,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工资有一个预期。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章节题库(宏观经济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答: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的,指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
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之一。
2.国内生产总值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其中,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和实际GDP答: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2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2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奥肯定理(Okun ′s law )答: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说明经济周期中产出变化与失业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超过自然失业率1%,该经济大约损失2%的产量。
奥肯定律可用公式写为:式中,代表现时的实际GDP 的增长率,代表潜在GDP 的增长率,代表现时的实际失业率,代表自然失业率,代表由现时的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系数。
该式的含义为: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这时为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上升,这时为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
奥肯定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
它对于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把握潜在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以及把握实际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 )答: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是IS-LM 模型在开放经济中的变形。
()y y a u u **-=--y y *u u *a既是一种短期分析,因为假定价格在短期内是不变的,同时又是一种需求分析。
这一模型首先假定经济中的产出完全由总需求决定,一个经济的总供给可以随总需求的变化迅速作出调整,因而经济中的总产出完全由需求方面决定。
其次,还假定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的需求不仅与收入相关,而且与实际利率负相关。
最后,商品和资本可以在国际完全自由流动,资本的自由流动可以消除任何国内外市场的利率差别。
因此Y=C(Y-T)+I(r)+G+NX(e)M/P=L(r,Y)r =r*这就是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的一般形式。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消费理论)【圣才出品】
第8章消费理论一、名词解释1.相对收入答: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杜森贝利提出的,消费者的消费并不是完全由收入决定,它会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棘轮效应)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示范效应)的影响,所以是相对决定的。
其要点包括:①从长期来看,消费与收入维持在一固定比率上,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
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正截距的函数;②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容易随收入提高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即消费者决定当期消费时,不能摆脱过去的消费习惯,使当期消费决定于当期收入及过去的消费支出水平;③根据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周围人群消费水准的影响。
因而短期消费函数随社会平均收入提高而整体向上移动。
2.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 of consumption)答: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阿尼(F·Modigliani)、R·布伦伯格(R·Brumberg)和A·安东(A·Ando)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个人消费占其一生收入现值的比例是固定的。
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生命周期理论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αW+βY,其中: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W代表财富,参数α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参数β为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理性人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来安排自己一生的消费,并保证每年的消费水平保持在一定水平。
人们在一生中的消费规律是:青年时以未来收入换取借款,中年时或清偿早期债务并储蓄防老,老年人逐日消耗一生积蓄。
一般而言,中年人具有较高水平的收入,青年人和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
所以,中年人具有较低的平均消费倾向,青年人和老年人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
但终其一生,个人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消费倾向。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消费函数在长期和短期中的不同形式。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总供给理论)【圣才出品】
第7章总供给理论一、名词解释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典型的特征是存在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
如图7-1所示。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π=πe-ε(u-u n)其中,π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π-πe=-ε(u-u n)。
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图7-1 短期和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二、判断题1.根据黏性工资模型,总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使利润上升的事件并不都会使工资上涨。
()【答案】√【解析】黏性工资模型认为工人与企业的合约是长期合约,在经济状况变化时,名义工资并不能迅速调整。
从而在这种黏性下分析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而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上方倾斜。
这样利润上升或者说产出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工资上涨。
2.只有黏性价格模型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解释是:假定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时,产出(即供给)会增加。
()【答案】×【解析】黏性工资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以及黏性价格模型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解释都是如此。
事实上,所有对于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解释,都假定当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时,产出会增加。
3.价格水平的非预期上升会使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而价格水平预期中的上升则只会使均衡点沿原总供给曲线移动。
()【答案】×【解析】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方程式为Y_=Y+α(P-P e),式中只有Y和P是内生变量,Y_、α、P e均为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如实际物价水平P)的变化会导致曲线上的点沿原曲线移动;外生变量(如预期物价水平P e)的变化会导致曲线位置的改变。
因此,价格水平的非预期上升(即P上升)会使均衡点沿原总供给曲线右移;价格水平的预期中上升(即P上升)会使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假设一个经济有以下的菲利普斯曲线:π=Eπ-β(u-0.05),则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经过点(0.05,π-1)的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失业率为5%的垂线。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决定)【圣才出品】
第 2 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决定
一、名词解释 国民收入 答:国民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乊分。广义国民收入即指国民生产总值 GNP 戒国内生产总 值 GDP。狭义国民收入是指一国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亍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国民收入的核算公式为: NI=ND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秱支付+政府补劣金
16.一国名义 GDP 的增长表明该国生产了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 【答案】× 【解析】名义 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 值。名义 GDP 的增长也有可能是因为物价的上涨,而该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数量可能增加, 可能丌发,也可能减少。
【答案】√ 【解析】如果没有仸何更迚一步的假设戒考虑,公司的总利润是那些最终流入家庭的收 入:①最终价值(200)=销售给消费者的价值(200);②增加值(140)=最终产品的价 值(200)-丨间产品的价值(60);③家庭收入(140)=工资(50)+利润(90=200 -50-60)。
15.总收入分为劳劢的收益、资本的收益,以及会计利润。( ) 【答案】× 【解析】总收入分为六丧部分:雇员报酬、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以 及企业间接税。
二、判断题 1.GDP 能够通过一丧经济体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戒者收入来计算。( ) 【答案】√ 【解析】GDP 能够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得出,且这两种斱法得出的结论是相等的。
2.新的房屋建设属亍 GDP 丨的消费。( ) 【答案】× 【解析】GDP 丨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其丨,固定资产投资指 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
3.存货发化计入 GDP 丨的投资部分。( )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章 宏观经济政策)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并对这些变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和政府政策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学围绕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展开:①提高经济增长;②降低失业率;③降低通货膨胀率;④平衡国际收支。
四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在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基础性目标。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答: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1)总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总量研究方法又被称为整体分析,是以经济发展的总体或总量为着眼点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是在假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来进行的,它把制度因素及其变动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国民经济的个量都看成是不变的和已知的,在此前提下研究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两种。
实证分析方法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只研究客观经济规律,考察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这些规律或关系对经济行为结果进行分析、预测;规范分析方法主要涉及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等问题,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8篇消费理论)Word版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四篇 宏观经济学模型的扩展第八章 消费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试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答:凯恩斯所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标准的消费函数来表述,其公式为:D C a bY =+(0a >,01b <<)上式说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D Y 的函数,其中,a 为自发消费,b 为边际消费倾向。
将上式两边同时除以实际可支配收入D Y ,就可以得出平均消费倾向APC :D DC a APC b Y Y ==+ 上式表明,平均消费倾向APC 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 ,根据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同时,D a Y 也将减小,故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2.什么是消费之谜?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各种消费理论是如何对其进行解释的? 答:(1)凯恩斯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实证研究不相符合,两者之间的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
根据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同时,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但是,这一研究与对消费统计资料的实证研究并不一致。
根据美国1929~1941年的逐年资料,消费函数是:47.60.73D C Y =+但根据美国1948~1988年的逐年资料,消费函数是:0.917D C Y =上述结论并不一致,首先是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而是递增;其次,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另一个证据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研究了1869~1933年间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得出如下结论:①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基本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②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与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是不一致的。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8章 消费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四篇 宏观经济学模型的扩展第八章 消费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试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答:凯恩斯所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标准的消费函数来表述,其公式为:D C a bY =+(0a >,01b <<)上式说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D Y 的函数,其中,a 为自发消费,b 为边际消费倾向。
将上式两边同时除以实际可支配收入D Y ,就可以得出平均消费倾向APC :D DC a APC b Y Y ==+ 上式表明,平均消费倾向APC 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 ,根据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同时,D a Y 也将减小,故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2.什么是消费之谜?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各种消费理论是如何对其进行解释的? 答:(1)凯恩斯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实证研究不相符合,两者之间的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
根据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同时,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但是,这一研究与对消费统计资料的实证研究并不一致。
根据美国1929~1941年的逐年资料,消费函数是:47.60.73D C Y =+但根据美国1948~1988年的逐年资料,消费函数是:0.917D C Y =上述结论并不一致,首先是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而是递增;其次,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另一个证据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研究了1869~1933年间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得出如下结论:①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基本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②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与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是不一致的。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通货收缩、通货紧缩与滞胀这几个概念有何不同?答:(1)通货膨胀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
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货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通货收缩,又称反“通货膨胀”,指消除或减少通货膨胀的过程。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
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呈同方向发生。
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而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决定)【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决定1.试述GNP、GDP、NNP、NI、PI、DPI之间的关系。
答: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因此,从收入法的角度出发,GNP是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
凡是本国居民创造的收入,无论他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则不计入GNP。
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的,它是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的总收入,不管这种收入是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从GNP中减去折旧,就可以获得国民生产净值(NNP):NNP=GNP-折旧。
从国民生产净值中减去企业间接税,可以得到国民收入(NI):NI=NNP-间接税。
国民收入包括参加生产过程的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总和,由五部分收入组成: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和净利息收入,即: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利润和交纳的社会保障金,再加上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和利息调整等,可以得到个人收入(PI):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收入再减去个人所得税和其他非税收性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DPI):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收性支付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
为什么计算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通常使用实际GDP?答: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如2000年的名义GDP就是以2000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当年总产出的价值。
造成不同年份名义GDP 变化的原因有两个,①物质产量的变化;②市场价格的变化。
因此,如果将不同年份名义GDP进行比较时,就不能确定GDP增长中有多少是由于产量增长引起的,又有多少是由于价格上升造成的。
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宏观经济政策)【圣才出品】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一、名词解释1.周期平衡预算答: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这就要求政府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政策,有意安排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性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消而实现预算平衡。
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美,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
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不会相等,因此预算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平衡预算也难以实现。
2.功能财政答: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产出和收入。
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的,也可以是赤字。
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
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求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
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性政策。
反之亦然。
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3.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答:时间不一致性又称“动态不一致性”。
政府的一项未来政策,假设没有任何新的有关信息的出现,对于政府来说,在初始的制定阶段是最优选择,而在后来的执行阶段(新的信息出现)就不再是最优选择了,政府改为选择其他的最优政策,这种情况被称为“动态不一致性”。
例如,政府认识到,过高的税率会打击私人部门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而使税基缩小,实际征收到的税收并不多;而较低的税率会刺激私人部门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从而使税基扩大,实际征收到的税收会较多。
因此,政府在今年宣布,明年将实行低税率政策。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总需求理论)【圣才出品】
第6章总需求理论一、名词解释1.LM曲线及古典区域答:(1)LM曲线是表示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水平与利率水平关系的一条曲线。
在此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
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经济学上把LM曲线呈垂直状态的区域称为古典区域。
LM曲线的斜率受到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h的影响。
当利率上升到很高时,h=0,LM曲线的斜率k/h趋于无穷大,这时的LM曲线是一段垂直线。
这意味着,货币的投机需求等于0,人们手持的货币量都是交易需求量,货币需求L=L1=ky。
也就是说货币需求量只与国民收入水平y有关系。
这符合“古典学派”的观点,因此称为古典区域。
同时在这一区域,财政政策引起的IS 曲线变动只会引起利率变化而不会带来收入变化,因此财政政策无效。
2.货币需求函数答:货币需求函数是指反映货币需求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式子。
其中,所谓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主体(个人、企业、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主体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在西方货币理论中,较为经典的货币需求函数主要有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3.鲍莫尔-托宾模型答:鲍莫尔-托宾模型又称平方根法则,是由威廉·鲍莫尔和詹姆斯·托宾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模型。
鲍莫尔-托宾模型研究的结论是交易需求层面的货币需求对利率是敏感的。
这个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人们持有货币是有机会成本的,即持有货币的替代资产如债券的利息收入。
而持有货币的好处是避免了交易成本,持有债券是有交易成本的。
人们在应付日常交易的时间段里,可以频繁的置换货币和债券,只要利息收入大于交易成本。
当利率上升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必然增大。
只要在不影响日常交易的时间内,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大于持有债券的交易成本,人们就愿意放弃一部分货币转而持有债券,以谋求利益。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总需求理论)【圣才出品】
第六章总需求理论1.假定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并且整个银行体系不存在超额准备金,某人向央行出售的10000元债券获得现金存入银行,试用T形账户写出前三家的存款情况。
答:假定某人将向央行出售的10000元债券所得款项,以支票形式存人第一银行,交易结束后第一银行的T形账户如下:第一银行第一银行在提取10%的法定准备金后,其余9000元全部用于贷款,按照假定借款者会将9000元款项全部存入银行。
假设存入第二银行,则第一银行、第二银行的T形账户为:第一银行第二银行同理,假设第二银行根据1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取准备金后,将其余8100元全部用于贷款,借款者将8100元全部存入第三银行,则第二银行与第三银行的T形账户为:第二银行第三银行2.如果一经济体在一年内,经济中的货币存量为10万亿元,货币的流通速度为10次,试求名义国民收入。
答:根据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产出=名义国民收入,所以名义国民收入为100万亿元。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同货币数量论在论述利率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时有何区别?答:在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三大动机中决定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是货币收入水平,而决定投机动机的是利率的高低。
在短期内,货币收入是相当稳定的,因此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利率的变化。
利率的变化是经常的,所以对货币的需求量不稳定。
弗里德曼则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恒久性收入,因此利率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很小,而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因为恒久性收入是指人们在长期中的正常收入,这种收入的稳定,决定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4.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与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何区别?它们之间是否有共通之处?答:(1)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与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区别①对实际经济变量与利率的关系的分析不同。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由货币供求解释利率决定。
他认为货币是一种最具有流动性的特殊资产,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取得的报酬,而不是储蓄的报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消费理论
1.试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答:凯恩斯所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标准的消费函数来表述,其公式为:
D C a bY =+ (0a >,01b <<)
上式说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D Y 的函数,其中,a 为自发消费,b 为边际消费倾向。
将
上式两边同时除以实际可支配收入D Y ,就可以得出平均消费倾向APC :
D D
C a APC b Y Y ==+ 上式表明,平均消费倾向APC 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 ,根据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同时,D
a Y 也将减小,故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2.什么是消费之谜?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各种消费理论是如何对其进行解释的? 答:(1)凯恩斯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实证研究不相符合,两者之间的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
根据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同时,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但是,这一研究与对消费统计资料的实证研究并不一致。
根据美国1929~1941年的逐年资料,消费函数是:
47.60.73D C Y =+
但根据美国1948~1988年的逐年资料,消费函数是:
0.917D C Y =
上述结论并不一致,首先是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而是递增;其次,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另一个证据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研究了1869~1933年间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得出如下结论:
①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基本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②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与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是不一致的。
故可以得出,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基本相等的。
以上结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这些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
(2)消费函数之谜产生的根源
凯恩斯把消费视为现期收入的函数,仅考察了现期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并据此得出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的结论。
(3)经济学家正是在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中提出了各种消费理论。
①相对收入假说。
杜森贝里提出: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相互攀比形成“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是决定于其绝对的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
消费具有习惯性,当期的消费不取决于当期的收入而是取决于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具有不可逆性,这就是“棘轮效应”。
②生命周期假说。
莫迪里安尼提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参加工作挣取收入,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没有收入,靠第一阶段的积蓄维持消费。
这样,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
它表明在人生的某一年龄段,当收入相对
于一生收入高时储蓄也高,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低时,储蓄也低。
同时,还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和人口的年龄分布等变量。
③持久收入假说。
弗里德曼提出消费行为与人们的持久收入密切相关,而与当期收入很少有关联。
因此,持久收入改变对消费的影响较大,当期收入改变对消费的影响较小。
④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是前向预期决策者。
消费者利用经验及信息对未来收入进行预测,从而做出消费决策,而不是将过去收入的平均值作为持久收入水平。
理性预期、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结合在一起就是前向预期理论。
3.持久性收入假说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它是怎样解答消费之谜的?
答:(1)持久收入的消费函数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来做出消费决策的。
其基本思想是家庭消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长期预期(即持久的收入)。
(2)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得出的线性消费函数(d C a bY =+)在短期内得到现实的验
证。
但是,在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对1869~1938年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消费函数表达式应为p C b Y =⋅,即在长期内,
自发性消费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等。
并指出,凯恩斯理论和统计数据相矛盾:在美国尽管个人收入有很大增长,但国民收入中的储蓄份额并无长期上升现象。
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或“凯
恩斯-库兹涅茨悖论”。
消费函数之谜具体表现为: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不变,在短期递减;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消费倾向。
消费函数之谜推动了对消费函数进一步的研究。
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在保持财富完整性的同时,个人的消费在其工作和财富的收入流量的现值中占有一个固定的比例。
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p C b Y =⋅
其中:C 代表消费,b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p Y 代表持久收入。
而在实际情况下,个人在
任何时期的实际收入可能与持久收入不同。
该假说认为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响人们的消费,也即是说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
按照持久收入假说,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性”便不一定存在,因为人们一旦愿意预支未来收入作为现期消费支出,消费倾向就会发生不规则的变化,而不一定是递减的。
所以,政府如果以此“规律”为根据,用刺激需求的办法来刺激消费则很可能会带来滞胀的恶果。
由于该假说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所以从长期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从而揭开了“消费之谜”。
4.根据持久性收入假说,请分析在以下情况下你是否会把春节奖金更多地用于消费?
(1)你知道每年都会有这么多的奖金;
(2)这样的奖金只发放1年。
答:(1)会把奖金更多地用于消费。
弗里德曼认为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函数,人们在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时不是根据短期的、暂时的收入,而是依据长期的、持久的收入。
持久性收入是指人们预期在长期中能持续获得
的稳定收入,可将其视为长期平均收入;暂时性收入是指未预期到的、偶然获得、不可持续的收入,可将其理解为实际收入与持久性收入的暂时背离,如一个人因职务晋升而增加的工资是持久性收入,而因加班增加的收入则为暂时性收入。
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会依据长期稳定的收入来进行消费决策,即依据持久性收入来安排其消费支出。
暂时的收入变动只有在能够影响持久收入时,才会对消费产生影响。
每年都发奖金属于持久性收入,因此会增加消费。
(2)不会。
由(1)可知,只发一年的奖金属于暂时性收入,不会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5.假设持久性收入的估算值为过去5年收入的平均数,即
()12341/5t t t t t YP Y Y Y Y Y ----=++++
且假设消费函数为:0.9C YP =。
(1)如果你在过去10年中每年赚取20000元,你的持久性收入是多少?
(2)假设下1年(即1t +年)你的收入为30000元,你新的持久性收入是多少?
(3)你在t 时期和1t +时期的消费分别是多少?
(4)你的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 )是多少?长期边际消费倾向(MPC )是多少?
(5)假设从1t +年开始你将一直赚取30000元,利用持久性收入计算公式,用图表示你每一年的持久收入值。
解:(1)如果收入保持不变,那么持久性收入就等于当前收入,今年的持久性收入就为:()()01/552000020000YP =⨯⨯=。
(2)下一年的持久性收入将为:()()11/53000042000022000YP =⨯+⨯=。
(3)由于0.9C YP =,今年的消费00.92000018000C =⨯=。
来年的消费10.92200019800C =⨯=。
(4)消费为:()12340.90.91/5C YP Y Y Y Y Y ----==⨯++++。
所以,短期边际消费倾向:
()0.91/50.18MPC =⨯=。
但长期时各期收入相等,所以长期边际消费倾向0.9MPC =。
(5)以上已经计算出了今年和下一年的持久性收入,在每一个下一年中,加上3万美元,再减去2万美元,从而持久性收入(即5年期的平均收入)每年都将增加2000美元,直到5年后持久性收入达到3万美元。
利用持久性收入计算公式,可得每一年的持久收入值为:
()()()01/552000020000YP =⨯⨯=;
()()()11/53000042000022000YP =⨯+⨯=;
()()()21/523000032000024000YP =⨯⨯+⨯=;
()()()31/533000022000026000YP =⨯⨯+⨯=;
()()()41/543000012000028000YP =⨯⨯+⨯=;
()()()51/553000030000YP =⨯⨯=;
()()()61/553000030000YP =⨯⨯=。
每一年的持久收入值可如图8-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