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我在伊朗长大长大》影片分析
多层次的空间镜像与广阔的阅读——评析历史文化题材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
复 的 宗教 、 命 、 斯 文 化 等伊 朗历 史 文 化 饰 的手 写 稿 。 至 , 片 中表 现 主 人 公 结婚 革 波 甚 影
知识 , 以, 所 与奇 思 臆 想 的科 幻题 材 动 画 电 的一 段 情 节 , 采 用 了 几 幅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画 画稿 。 片 还 该
影 相 比 . 影 片 与 日本 的《萤火 虫 之 墓 》 韩 获 得 了世 界 范围观 众 的好 评 , 明如 此 稚拙 该 、 说 尤 国的《 岁 庵 》泰 国的《 五 、 小战 象 样 , 是 的形式 涵 化并 张 扬 了复杂 的 主题 。 其是 黑 都
出 国 前 ,玛 尔吉 经 历 了十 四年 的信 仰
快达  ̄9 0 J0 多万 美 元 。 0 8 被提 名 为 金球 叔给 八 岁 的玛 尔 吉 讲述 伊 朗查 理 国王 政 府 20 年 奖最 佳外 语 片 , 艺术 魅 力赢 得 了世 界 范 围 其 来历 的 时候 , 采 用 了“ 还 皮影 ” 格 的手 法 。 风
【 键 词 】 历史 关 文化题材动画电 影 丈 化边缘 人 战争
给人 物 填涂 抑 。 由于 家庭 的开 明与父 母对 革命 者 的感 情 根 据 伊 朗女 漫 画 家玛 嘉 ・ 塔 碧 同 名 莎 机 场后 的 表意 为现 实 的场 景 中 , 自传漫 画 改编 的法 国动 画 电 我 在伊 朗长 了彩 色 , 他 的 内容 作 为主 人 公 的 回 忆 , 其 全 与支 持 , 尔吉在 饱 受禁 锢 的社会 中激 荡 着 玛 大 》 作 为 唯—— 部参 赛 的 动 画 片2 0 年赢 部 采 用 了黑 白版 画 风格 : 造 型 一般 是 线 , 0 7 人物 得第 6 届 戛纳 电影 节 评审 团大 奖 , 0 其票 房很 条 简 单 , 有细 节 的勾 勒 : 没 当革 命 者 加 奥 叔
由《我在伊朗长大》产生的一些想法
由《我在伊朗长大》产生的一些想法不知道要怎么开始,我一直都是个比较纠结的人总是喜欢写了又删……最初只是想老老实实的凑够2000字,甚至还考虑过“基于《我在伊朗长大》谈谈对伊朗1979-1999年政治局势的认识”之类的很无聊很能凑够字数的论文。
本来也还是试图写的学术一点的,但是我实在是太困了……不得不说在交图后马上交论文啥的对于一个建筑狗来说简直是个灾难。
好吧,让我们言归正传。
《我在伊朗长大》是我看的第一部有关政治的动画电影,它通过一个伊朗女孩的10到20岁左右的人生经历、价值观等的改变,反映了伊朗1979年后,伊斯兰教革命引起的整个伊朗局势的变化。
影片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伴着优美的音乐飘落的茉莉花引出的片头动画,感觉有点诡异的温暖。
然后便是10岁快乐无忧虑的玛赞和她民主、包容的家庭的出场。
从玛赞叫着打倒礼萨,父亲为她讲述礼萨给伊朗带来的现代化的一面,就可以看出玛赞的家庭支持玛赞接触政治,并希望能培养她对于事物不一概而论、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性格。
到后来父亲为玛赞讲述沙赫推翻卡扎尔王朝,以及玛赞听布鲁什叔叔讲述共产主义革命赶走沙赫统治什么的,政治这个敏感的字眼很早就成为玛赞生活的一部分。
当时街上四处可见游行的队伍,但这些追求自由的革命者却因此被抓了起来,也就在这时,玛赞从她祖母的口中得知了祖父也正是因为自由失去了生命。
或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还是传承在血脉里的什么,玛赞从小就比别的小孩更关注政治,他从布鲁什叔叔那得知了同学父亲是“做坏事的人”,便试图惩罚他。
然后也是她伟大的祖母教会了她不因别人没做过的事而迁怒于别人。
玛赞一直都是一个叛逆的少女,她喜欢朋克,她不愿意把自己束缚在又长又没有特色的教袍里面。
她有一件衣服,上面写着“punk is not dead”,足以表现出了她对自由的渴望。
玛赞穿着朋克风的衣服走在路上,然而她遇到了那些严守传统的教徒们,斥责她竟敢穿朋克风的衣服,必须戴好头巾,穿着统一的黑袍,不然的话就会被抓到监狱里去。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摘要:《我伊朗长》影片通早熟而且直言9岁女孩赛玛琪眼睛揭示了伊斯兰革命期基要主义者掌握权伊朗人民希望破灭女性被迫戴上面纱数以万计人被投进监狱,她既是电影《我伊朗长》主人公也是这部电影漫画原著者她以漫画形式讲述了己成长历,电影《我伊朗长》保留了漫画作者黑白基调玛赞回忆部分都是黑白场景只有回到现实候才有彩色镜头这很地将回忆与现实区分开《我伊朗长》影片通早熟而且直言9岁女孩赛玛琪眼睛揭示了伊斯兰革命期基要主义者掌握权伊朗人民希望破灭女性被迫戴上面纱数以万计人被投进监狱下面是编给整理我伊朗长观感供参!我伊朗长观感四年前就想看了拖到现故事里面姑娘两次离开乡心境却十分不次懵懂次坚定是当作片揣测伊朗历史和化结作者十四岁那次离把我看哭了跟我四年前离情景何其相似我依然不懂父母心但是尊重他们定故事设定很平实就是人历候形象很丰满异乡边缘化让姑娘从活泼有主见孩变成了卑颓废少女或许是受了太多歧视稍稍对她表示兴趣人就让她奋不顾身了变得无法正视己再恋爱打击使得她彻底沉沦成年她我没有看懂太多或许作者作了某种隐藏;成年人还是比较善保护己感觉次出发作者还是年龄太了对待不公与歧视只有委屈与畏缩;哈哈年龄就会些了要么不理会要么骂回至少不会折磨己战争可怕所谓战和平年代其实战争从都没有停以前对伊朗了很有限;有几伊朗朋友只是感觉新闻里面伊朗和生活伊朗人还是很不样生活他们特别友老板也是伊朗人维也纳长以他们离开伊朗原因仅仅只是因政治和宗教原因没想到他们离战争这么近他们亲人估计饱受战争苦首都德黑兰当年竟然常被空估计活下人也背上了沉重精神枷锁我无法体会不敢也不想政治就不谈了姑娘奶奶不简单希望己也可以活得那样正直坚定而洒脱身异乡写句己常说话 , r我伊朗长观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由故两者皆可抛相信多数人对这首诗都不陌生它是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创作他里行无不透漏出他对由渴望即使那样恶劣环境下他还是认生命和爱情都不是他所愿唯有由才是永恒追追由行列永远不缺乏继者玛赞莎塔碧就是其她既是电影《我伊朗长》主人公也是这部电影漫画原著者她以漫画形式讲述了己成长历人认它主题是由是被禁锢由电影讲述女主人公玛赞她人生充满了动荡和坎坷;她像笼鸟样生活伊朗被禁止做很多己想做事情然历种种演变政治变革、两伊战争、叔叔入狱、情人背叛离开国追寻由虽然这部片子以黑白主彩色画面极少但是它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映象如你单纯把它当做部动画片那你就错了因看完它心情是沉重电影从978年德黑兰开始讲述主人公玛赞从和父亲母亲以及奶奶生活伊朗9岁玛赞每天都有很多稀奇古怪想法她喜欢西方化喜欢朋克风格衣打扮喜欢偶像是李龙但这些都不被外人所接受所以她只能偷偷地、围地追己喜她行举止都和别朋友格格不入父母和奶奶都常常感到头痛周围人都觉得她是怪孩不愿和她多接触然而就那年代年幼玛赞历了很演变那候正值场旷日持久政治变革沙赫推翻了卡扎尔王朝建立了更加惨无人道、霸道独裁朝政人民毫无由、人权、幸福可言玛赞爸爸朋友布鲁什叔叔组织全国人民起反抗想要推翻卡扎尔王朝想要追由建立新制却因被抓了起街上随处可见是游行队伍也就是那候玛赞知道了己祖父也是因由失了青春和生命或许是从耳濡目染玛赞也并不想就这样地或者她比任何人任何候都渴望得到由渴望飞出这牢笼尽管这条道路上充满荆棘玛赞候对朋克风情有独钟她不愿把己束缚又长又没有特色教袍里面她有件衣上面写着k足以表现出了她对由渴望电影有情节是玛赞穿着朋克风衣走路上然而她遇到了那些严守传统教徒们斥责她竟敢穿朋克风衣必须戴头巾穿着统黑袍不然话就会被抓到监狱里玛赞没办法只编了谎话才得以逃脱她喜欢和朋友们聚起喝喝酒、唱唱歌但是这些都是违法就连他们偶尔才会有这么次也被警卫发现而不得不立刻停止还牺牲了条生命玛赞回国以交了男朋友他们却因再平常不牵手而被警卫抓走这些都对玛赞心灵造成了很伤害这就是对人性种禁锢是给由上道枷锁是无法冲破道牢笼电影其实还讲述了另外层面由那就是女性由权利那期伊朗多数男人对女人很轻视认女人根就是弱者包括像玛赞母亲电影也不乏对她描述男人们瞧不起她所以她才会对己女儿说你要做由人如今伊朗不适合你我不允许你再回母亲是要多勇气才会对己亲生女儿说出不要再回这种话我知道伊朗人民从都没有放弃由他们由只是被禁锢了被封存了她们还默默地坚持坚持到由真正释放那天我觉得与其说这是部动画片不如说它是部艺片或者政治片得更贴切电影《我伊朗长》保留了漫画作者黑白基调玛赞回忆部分都是黑白场景只有回到现实候才有彩色镜头这很地将回忆与现实区分开黑白色彩给人种沉稳、严肃感觉特别体现出了被禁锢由这样主题我伊朗长观感3看这部片子是我们艺术专业老师教室给我们放映还没开始看候老师说是部黑白动漫我就没抱什么感兴趣心情因般人印象里从看动漫都是五颜六色画面活跃鲜明我当还想这是部有多老片子哦可是这部长三十五分钟线条单纯黑白电影里我看到很多政治、战争、追、由和亲情等电影画面很单调有候给人想哭感动故事沉重却又让人有喘不气但是相信看这部片子每人都会有些思考由不分国界片女孩动乱童年步步走向成熟变得坚强我想这世界上不分种族不分国籍只要是相心灵都会产生共鸣这很令人感动作品女孩奶奶真十分可爱每天Br里装上茉莉花瓣所以片名又《茉莉人生》她告诉女孩要表里如所有人都可以有选择己权利!这样而慈祥而严肃坚强奶奶真打动了我作者无疑是杰出女性我想她生这样宽容庭是种幸福当法国流浪街头被送往医院女孩打电话到里妈妈说什么都不要讲了永远你敞开着!真是泪水交杂温馨作品!影片重温女孩和奶奶对话泪水又次涌上眼睛影片通早熟而且直言9岁女孩赛玛琪眼睛揭示了伊斯兰革命期基要主义者掌握权伊朗人民希望破灭女性被迫戴上面纱数以万计人被投进监狱聪明而胆赛玛琪设法瞒官方爪牙认识了朋克、BB和r乐队两伊战争爆发让人们生活陷入无边恐惧随着赛玛琪年龄增长她胆让父母对她安全越越担忧她岁那年他们终做出艰难定把她送往奥地利上学身他乡、孤独脆弱赛玛琪受了青少年惯常苦难折磨而且常被等她所逃离宗教基要主义和极端主义对她毫不退缩极力辩白终赢得了认可甚至有了爱情体验但是高毕业赛玛琪又恢复到孑然身而且患上了严重思乡病尽管这味着她要重新戴起面纱生活专制社会赛玛琪还是定回到伊朗人身边艰难调整期赛玛琪进入艺术学校并嫁作人妇她仍然没有改变己仗义执言性继续针砭弊岁她识到尽管己是道道地地伊朗人却无法这国生活是她做出了痛苦定离开乡前往法国尽管被烙上了不可磨灭印记但她却要追乐观光明《我伊朗长》系列漫画作者玛嘉莎塔琵要以她童年所见所闻用影像和语言作辩将己对伊朗这神而古老国人记忆描绘出表达方式是轻松幽默画面涵却涉及成长、亲情、宗教、政治等主题看这部电影你可以清晰感觉到作者想告诉你什么很具有特色背景音乐更加存托出电影情景效渲染我们视觉享受我虽然也是动漫迷但是像这样动漫还是很少看到刚开始会给人感觉是它是不是很不出名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它存?随抱着对它喜爱心里上了下这部漫画居然还获得很多奖项00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心动奖佳首版漫画00年比利布鲁塞尔L奖佳首版漫画00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法国国电台年佳漫画奖00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佳剧情奖00年美国rv奖美国佳外国出版物00年德国法兰克福展佳漫画奖通这部电影我们要更加学会开阔己视眼对己感兴趣艺术啊、学爱发挥得淋漓尽致部分国种族只要能学到东西感受到让己心灵触动那就是种知识种收获影片正是根据玛嘉莎塔琵名传漫画改编由玛嘉莎塔琵和森特帕兰德合执导黑白色调版画般质感很有风格下面有两条我颇有感影评、《我伊朗长》让人笑带泪并且没有局限伊斯兰专政当对批人迫害和打击造成创伤幽默而犀利富有教育义引人入胜《巴黎竞技》、如看《我伊朗长》相信所有那些落伍者都会乖乖地闭上嘴巴、停止争论识到动画片确能够成让成年人和孩子们都感兴趣传播媒介《综艺杂志》这是当些报刊杂志对这部漫画评论相信看了也都有这样感受我也是希望我人能够理动画有候比看教育片都更有教育寓有义这是部针对性很强电影当然也会引起很争议特别是伊朗土她们公开谴责该片有关人士接受访问评价这部电影部没有真实描写伊斯兰革命所取得伟成就影片并认西方电影敌对伊斯兰教就是始法国因而这部反伊朗影片《我伊朗长》才得以制作和戛纳电影节上得到力推崇他还把这次获奖形容种反传统、不合宜行影片从戛纳斩获奖以直受到伊朗官方谴责当然还有别伊朗政治人士对片还是具有见玛赞莎塔碧说我认不应该根据少数几极端分子恶劣行而对整国做出评判我也不希望人们忘记那些了捍卫由而狱失生命、两伊战争丧生、各种暴政统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离开亲人和祖国伊朗人人可以原谅但绝不应该忘记看这部漫画我就更像观看玛嘉莎塔琵更多漫画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从到这么直白、简单线条就能给人以深刻思想画面我伊朗长观感。
论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视觉元素的审美价值
第33卷第3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20年5月V ol. 33 No. 3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y 2020论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视觉元素的审美价值鲍铭莹(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视觉传达是艺术美学的重要内容。
作为传统艺术内容与现代制作技术结合产物的动画电影,如何有效规避艺术创作的“技术主义”路线,回归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本职是当代动画影视艺术发展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以朴素、简约、经典的视觉传达元素进行有效的审美传达,是一个值得坚持和践行的影视艺术创作路径。
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通过纯粹的色调处理、简约的构成形式以及插图质感与符号张力的审美呈现等简单的创作手法,突出基本视觉传达元素在新艺术载体中进行审美传达的效用,对把握视觉审美传达的基本规律和路径、解决“技术泛滥而审美价值式微”的中国动画影视艺术创作现实困境,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动画电影;视觉元素;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20)03-0067-07DOI:10.3875/j.issn.1674-3555.2020.03.010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又名《茉莉人生》,据玛嘉·莎塔碧所创作的同名自传体绘本小说改编而成,上映后获得包括《解放报》《巴黎竞技》《费加罗日报》《影视周刊》等数十家知名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广大影迷的一致好评,并在第60届法国戛纳电影节获得最高荣誉——“评委会大奖”。
从文艺美学和影视创作的视角看,这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是它对传统视觉元素的精到运用。
在影视创作技术多元化的今天,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却在视觉审美表现力的创作手法上坚持走二维路线,颇有我行我素、标新立异的感觉,但其反而凭借这种独特、略显守旧的直观表现主义手法,在视觉审美传达上获得极大成功。
《我在伊朗长大》有感
——观《我在伊朗长大》有感其实我是一个对政治很不感冒的人。
电视上播出政治新闻时直接换掉频道,翻开报纸杂志时也只是关注娱乐、生活文学版块,悠然自得的过着所谓文艺范儿宅男式的生活…所以也没想到这样一部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会如此吸引我,或许是因为动画片的独特功效,或许是因为伊朗浓郁的异域风采,或许是因为玛嘉—一个伊朗人眼中的伊朗,与我们脑中的那个宗教与恐怖主义、文化与神秘感并存的国度并不是那么相像……先从电影的译名聊起,其实比起《茉莉人生》,我还是更喜欢《我在伊朗长大》这个名字。
“茉莉人生”似乎听起来更像是一部浪漫的、励志的、温馨的女性文艺电影,似乎听起来也与一般女性电影所走路线相同——一个“简爱”式的女孩经历多重磨难最终蜕变为坚强女性,这样的译名,非但体现这部电影的特色,还抹上一种庸俗色彩。
“我在伊朗长大”传达的信息则很丰富。
1)这是一部讲述自身成长故事的故事。
2)故事发生在伊朗,伊朗,我的祖国给我刺上了怎样的烙印?3)在伊朗长大的童年又给予我怎样的未来?也许你会说,“茉莉”寓意洁白清高,不与世俗同伍,用来形容女主角女性意识,更深入地说是自由意识可能很合适。
我并不这么认为,茉莉的确是重要的意象,可它在电影中的镜头加起来只有短短不到一分钟。
而且似乎用茉莉来形容玛嘉的奶奶更为合适,玛嘉自由叛逆,却无法从纠结矛盾中真正走出来,也因此才选择了逃避。
最能抓住电影灵魂还是电影的本名《波斯》,作为波斯-这个曾经辉煌古国的后代,电影或许盼望当代伊朗人尽情反思,明月换了一拨又一拨人看,那份原乡情怀与民族的自豪骄傲怎样才能永恒流传?Her story,是在说这是她的故事,Herstory则与History相对,女性同样可以创造自己的历史,尽管更加艰难。
作为一部政治色彩的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并没有直接表现当时的政治运动,只是透过一个小孩单纯眼睛的过滤,为我们描绘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以及它的子民们的生活。
其实这部电影能收到戛纳的青睐并不意外。
动画《我在伊朗长大长大》影片分析
动画《我在伊朗长大长大》影片分析从《我在伊朗长大》看真实历史文化事件在动画创作中的影响2009213461李艳平前言:《我在伊朗长大》,一部以伊朗动荡时期为创作背景的电影,以主观视角描述了一个伊朗少女的成长故事。
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其内容上的严肃性,以黑白的表现形式并配之以伊朗传统细密画风格,使得其在视觉审美上也独具一格。
一.故事背景伊朗,西亚地区相当富有的一个国家,凭借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贮备使其成为亚洲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但这个国家从1978年开始便开始遭罹各种动荡的不幸,无论是伊斯兰革命对于打破王室独断的诉求,还是两伊战争对国内经济的严重破坏。
可以说,从1978到1988年这十年时间,伊朗社会苦不堪言。
宗教至上,压抑个性,人人自危,找寻不到社会价值,此间,为伊朗社会迷失的一代。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我在伊朗长大>这部片子就从侧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高压下的民生图景,以一个小孩子单纯的视角来讲述亲历历史的成长过程,放大了个人行为处于社会大环境下的无力感,让三十年后的现代人惊觉得当年的战争就是场讽刺与黑色幽默。
但本片在语言和动作设计上并不沉重死板,反而相当愉快,当大人严肃的行为与小孩子天真的观点行程交锋的时候,观众大多一笑置之,所谓的社会规则简直就是笑话,政治这东西放谁手里不是个武器,遭殃的的永远是百姓。
二.剧情发展与社会事件分析早熟的玛吉成长于一个中产的家庭,父母都是王室成员,但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信仰,伯父在王室的镇压伊斯兰革命中失掉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在童年的玛吉心里种下了阴霾的影子,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命运是与这个国家有关联的,不管是好的关联还是坏的的关联,国家一动荡,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
有儿子的要被派遣到前线,生病的不能送到国外去医治,超市被一抢而空,西方的文化被全盘否定···他不能不戴面纱出门,不能听西方摇滚乐,这对于进入少女时期的玛吉来讲简直是天大的灾难,在惹了不少麻烦之后父母决定把玛吉送到国外念书,这尚且是玛吉这样中产家庭才享有的特权,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留在国内继续在高压下成长。
【观后感】观后感1400字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观后感】观后感1400字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记录了伊朗的历史和文化的纪录片。
通过影片,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伊朗这个神秘而又令人着迷的国家。
影片首先介绍了伊朗的历史背景,从古代波斯帝国的盛世到现代伊朗的变迁。
通过讲述历史,我们看到了伊朗人民的坚韧和不屈精神,也看到了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对文化传统的传承。
影片中展示了伊朗的自然风光和建筑艺术。
伊朗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有着美丽的山脉、湖泊和河流。
伊朗的建筑也非常壮观,如金字塔般的伊斯兰教堂和华丽的哈马丹浴场,都展现了伊朗人对美和艺术的追求。
影片描述了伊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伊朗是一个宗教国家,伊斯兰教在这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伊朗人民虔诚地信仰着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伊斯兰教教义的影响。
伊朗人民也非常热情好客,他们热爱美食、音乐和舞蹈,这些都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影片中还展示了伊朗人民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伊朗是一个政治复杂的国家,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
这些战争和动荡给伊朗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和困难。
伊朗人民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坚韧和乐观,他们相信未来会更好。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更加了解了伊朗和伊朗人民。
伊朗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伊朗人民是坚韧而乐观的。
尽管面临着很多困难,他们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我被伊朗人民那种坚韧与乐观精神所打动。
尽管伊朗历史上曾遭受战争和政治动荡,但他们从未放弃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们努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继续生活和工作,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也认识到了伊朗人民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他们的生活并不容易,但他们依然坚强地生活下去。
这让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和同情。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向往伊朗这个国家。
伊朗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的国家,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壮丽的建筑艺术。
我希望有一天能够亲眼看到这个国家,与伊朗人民交流和了解他们的生活。
我在伊朗长大电影解析
我在伊朗长大电影解析
《我在伊朗长大》,一部粗线条的黑白动画电影,是一个经历过战争和社会变革的人,通过一个小女孩的口吻将其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表达出来,如此深刻的主题被融入到动画作品中,带来了独特的化学反应,贴近现实的主题刻画让观众似乎亲身体会到了时代变革之下普通人的境遇和生活变化。
从电影呈现上来说,蒙太奇的艺术运用成为了本部影片的亮点之一,这种方式并未在主题塑造上产生过多影响,而是将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突出主人公在社会大环境中的表现。
影片开头,成年的玛珍在机场候机处抽烟的场景中,伴随着玛珍吸烟的动作,场景迅速发生变化,从彩色的天空变成黑白,时间线也将成年玛珍拉回到了童年时期的她,彩色的现实和黑白的回忆就此产生碰撞,成年的玛珍也和童年时期(回忆中)的玛珍串联到了一起,本片数次用到这种方式,巧妙的将回忆和现实分割又联系在一起。
相较于彩色动画,黑白动画在视觉呈现上其实大多数时候会给人一种略显枯燥的感觉,《我在伊朗长大》这部作品却通过多线剪辑的
方式,将枯燥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从人物的现状到突发事件的转场,再快速切换到下一人物的出场,这种剪辑方式为作品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为一个融入了残酷真实历史的动画作品,带来了一点诙谐的趣味性。
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也大大的缩短了悲剧事件带给观众的压抑心理,在对动荡政局起到了一定隐喻作用的同时减少了直接叙事的表达。
作为一部主要以黑白画面呈现内容的电影,作品中少量的全黑人物,人民和军队的对立映射了社会大环境中,普通人和其对立面的关系,小部分在全黑群体中拥有形象的人,也是为了突出部分人在这种大环境中的反抗和执着心理。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作者:暂无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7年第1期前一段时间,一位朋友在微信里给我留言,说“我感觉自己得了抑郁症”。
我大为不解,还给他定义为闲得没事儿找事儿型。
因为这位朋友有着在我看来让人羡慕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曾经是我们学校的文艺骨干,他的生活应该是像彩虹一样多彩,怎么可能与世界上最苍白的抑郁有交集呢?后来这段聊天也不了了之了。
直到有一天看到一篇关于抑郁症的文章,里面列举了关于抑郁症的一些前兆,一一对照下去,原来生活中那些我常常无解的情绪竟对应了“抑郁”二字。
我告诉了我那位朋友,他给我邮寄了一套绘本,还推荐我看了这部电影《我在伊朗长大》。
这是一部拍给大人看的黑白动画电影,主人公就是影片原著绘本的作者以及编剧、导演之一的法国籍伊朗女孩——玛嘉·莎塔琵。
电影拍摄的那一年,玛嘉38岁。
既然是一部成长电影,故事就从玛嘉的童年开始。
那是轰轰烈烈的伊斯兰大革命时期,癫狂荒诞的社会下,人民的希望破灭,数以万计的人被投进监狱,终日惶恐不安,而孩子们则用他们奇异的视角看着这游戏一般的生活。
直到玛嘉叔叔的牺牲,这个本就早熟的女孩才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人的生命在国家的命运之下是多么的无力,面包屑做成的白天鹅纯洁美丽却又脆弱得不堪一击。
民主而叉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养成了玛嘉单纯、叛逆、真实的个性,她热爱西方摇滚,敢于直言,这与当时扭曲的国内学校教育是格格不入的。
最终父母决定送她去欧洲读书。
14岁的玛嘉只身一人来到了维也纳,祖国在自己身体上打下的烙印给玛嘉带来的却是误解、歧视和排挤。
乐观的玛嘉勇敢地去应对这一切,爱情也悄悄地到来了。
然而粉红色美丽的爱情迎来的是欺骗和背叛的结局,痛不欲生的玛嘉仿佛跌进了黑暗的谷底,差点命丧异国。
玛嘉在此时一定会想起将茉莉花瓣放到胸罩中保持体香的奶奶吧。
“一生中,你会遇到很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
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的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永远要维持自尊和诚实正直。
我在伊朗长大深度解析
我在伊朗长大深度解析影片《我在伊朗长大》发生在在伊斯兰革命时期。
9岁以前,女孩玛姬曾经生活在伊朗和平的年代,人们可以随意参加舞会,随意喝酒聚餐,男女之间相处平等、和谐。
随着政变的开始,女性被迫戴上面纱,男人们可以随意对女性进行指责,数以万计的人被抓进监狱。
玛姬14岁的时候,因为玛姬言论过于自由、大胆,父母担忧玛姬的安全问题,决定送她离开祖国,到维也纳上学。
高中毕业后玛姬迈入恋爱阶段,但因男朋友出轨痛不欲生,最后决定返回祖国伊朗,回到父母身边。
回到伊朗后玛姬因被军兵发现与男朋友拉手,被迫嫁为人妇,却始终无法接受伊朗女性处处受限的生活,最终决定离开伊朗前往法国。
该片根据玛姬·莎塔碧(Marjane Satrapi)所创作的同名绘本小说改编。
《我在伊朗长大》讲的就是导演玛姬·莎塔碧个人成长经历。
玛姬·莎塔碧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出生于伊朗的豪门世家,祖父曾经是众多王子之一,而母亲是当时前伊朗国王的曾孙女,她亲身经历了伊朗政权的变化和两伊战争。
经历过战争与压制女性的社会环境,玛姬依然成长为一个独立、自尊、有文化的女性,离不开她母亲对她的教育与深沉的爱。
01 宠溺的爱:支持女儿拥有自己的爱好卢梭曾说: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心和他的爱好遭到了破坏,他如花似锦的年华就会像春梦似地消磨过去。
玛姬长大后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其儿童时期的爱好获得支持有很大关系。
政变发生时期,官方禁止贩卖音乐磁带以及一切聚会活动,而小时候的玛姬喜欢朋克,ABBA和Iron Maiden乐队,热爱音乐且大胆的玛姬向妈妈拿零用钱买磁带。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玛姬:妈妈,给我50块!母亲:干嘛?玛姬:买磁带。
母亲:你那些比吉斯乐队的磁带呢?玛姬:比吉斯乐队太烂了!然后,玛姬欢欢喜喜地拿着母亲给的钱去秘密交易场所购买自己喜欢的磁带。
就在今年3月,由于新冠病毒原因,学校延迟开学,建议以网课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而河南一个12岁的孩子,因为上网课的时候不认真,被家长训斥,孩子不顾一切从楼上跳了下来,一个年幼的生命就此凋谢。
从艺术与情感浅谈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
从艺术与情感浅谈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作者:刘刚孔斐来源:《卷宗》2016年第11期摘要:《我在伊朗长大》由法籍伊朗裔玛赞·莎塔曼以自身在伊朗成长经历为背景进行的创作。
同期亦有同名动画电影,其扁平简单的艺术手法以及单调的色彩以十岁至二十四岁的十四年间,一个女性成长的过程为角度去看待伊朗以及欧洲的故事,给亚洲以及欧美间接介绍了伊朗这个神秘的国度。
由此提出了处在太平盛世的我们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造型艺术;情感《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曾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戛纳电影节、美国金球奖以及安妮奖等颁奖、提名的动画电影。
《我在伊朗长大》相比于美国、日本的商业动画来说,它的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而《我在伊朗长大》所具有的真挚内容与独特气质,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个人到国家关系影响的深度,以及创作者追求自由崇高理想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从造型艺术与故事结构两个层面对该片进行探析。
1 从造型艺术上进行分析首先,在角色造型设计方面《我在伊朗长大》在角色上进行简洁平面化的设计是对复杂的社会与生存背景的强烈对比。
动画角色设计在一度程度上不能脱离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既包括横向上的古今时光;也包括宇宙、国家地域等空间元素。
动画时空确定了角色的容貌、体态、服装、发型、道具等造型元素。
[1]用简洁的方式,展示更多信息的产品化要求。
同样符合动画本体艺术的特性,动画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手段。
在动画的表达方式上,动画家们应该集中力量,在形式上进行简化,抓住重点,不要将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表达更加深刻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和情感《我在伊朗长大》中的漫画形象更具体为扁平的黑影,一反传统伊斯兰教的复杂与精美的花样纹饰以及雕塑建筑风格,更大部分是直接的纯黑色或纯白色,不难看出原因来自于作者家庭在宗教限制下的制约与黑袍下的阴影。
其中,故事情节中有一段关于伊朗历代王朝的历史回顾,其表现方法与中国的传统皮影戏极为相似。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一)化比较严重,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个富足,福利优越,文明的石油国家。
但是看完了三部曲和《樱桃的滋味》,除了面目荒凉和一辆很破的车,丝毫看不出富足文明来。
这部《我在伊朗长大》,更是把伊朗“妖魔化”了。
我有点怀疑这些导演,是不是伊朗的“张艺谋”。
片子里图画的风格我很喜欢的,一部黑白动画片,却史诗般的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历史,轻松的表现了极其残暴的政治,和人们的挣扎,让人笑中充满了无奈和同情。
有人说看过《我在伊朗长大》,相当于复习了近30年来的伊朗现当代史,它同时也是导演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自传性质的成长史。
影片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出国前、奥地利、回国后三个部分。
德黑兰的玛赞一家本是帝王之后,从小她就受到各种思想的耳濡目染,勇于发表己见。
在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冲突内乱、伊斯兰革命后,两伊战争随即爆发,伊朗更趋禁锢保守;考虑到玛赞的将来,父母将她送出了国。
异乡的孤苦、女孩的发育并没有让玛赞忘记自己伊朗人的身份。
一段跌跌撞撞的奥地利生涯后,她重返伊朗。
可新的生活没能持续多久,由于国内政治氛围没能好转,她又再次离开,并被告知永远不要回来。
电影到此结束,但真实生活中的玛赞自此居住在法国,先后出版了四册漫画,并有了由漫画改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我在伊朗长大》。
整部影片只有极少的现实场景是彩色的,大篇幅的回忆部分只用黑白两色,可以附会说它们是这个国家常见的两种颜色,或者只是为了突出明暗差异与二元对立。
影片的画风也极为简单质朴,是那种极为传统的黑白动画效果。
在这种描绘下,封闭与开放、自身成长与祖国命运、宗教专制与民主自由的冲突更显激烈。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二)这是看完《我在伊朗长大》之后最为之感动的几句话。
看了三遍,而且每看一遍都感受不同,但唯有一点是没变的:这部影片写的是在伊朗动乱的大背景下一个女人的史诗,一段追求自由和本性的心灵之旅。
黑白色彩视觉设计人生——浅谈动画《我在伊朗长大》
・ 美术 与 设 计 ・
黑 白色彩视 觉设计 人生
浅谈 动画 《 我在伊 朗长大 》
席 蓉芳 王 峰 ( 江 南大 学 2 1 4 0 0 0)
摘要 :法 国动画 《我在伊 朗长 大 》集 结人 生成 长与社 会 变革等 色 时 ,一 种 色彩 感情 油 然 而生 。通 过色 彩 来 间接 表达 情 感 ,不 同 主题 ,在视 觉设计 上摒 弃 多色彩干扰 ,将极 简黑白 色贯 穿全片。 色彩 文 化 背 景影 响人 们 对于 色彩 感情 价 值 的感 知 ,黑 白是最 抽象 的色 的 象 征 意 义 源 于人 文 融合 色彩 生 成 的 某 种 社 会 理 念 ,广 大 受 众 的 不 同 彩 ,属 于 色 系的 两各 极 端 ,色彩 感 情价 值 的象 征表 现 力优 丁 其他 文化背景决 定色彩 感情 价值 ,在战争的大环境 中拉近观 众探 索心灵深 颜 色 。在 视 觉设 计 上摒 弃 多色 彩干 扰 ,将 极简 黑 白色 贯 穿全 片 ,
留黑 融 白 碰 撞 ,代 入 感极 强 。~朵 茉 莉从 大 树飘 离 暗示 女生 角 背井 离 乡, 色彩 中最低 明度 为黑 色 ,属 于低 调 色 ,搭 配得 当会 增 强 视觉 它 作 为一 个人 性 符 号 ,牵 引剧情 贯 穿 片头 片尾 ,预示 着 女上 角历 刺 激 。最 高明度 为 白色 ,高调 色 ,较 为抓 眼 球 。 两种 极端 色 相撞 经 困苦 , 内心 没 有遗 失 的对 追寻 人 生 自由的坚 持 。描 写伊 朗王朝 历 来 是对 立 也 是经 典 。原 同 名绘 本 风格 带有 版 画 的审 美平 面 性 , 建 立 时 ,仿 照 了木 偶手 法 , 吊线 牵 动 多关 节 的版 画风 格 人物 动作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于20xx年播出的动画传记电影,影片由法国和美国共同联合制作,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一起看看吧!这部黑白风格、自传性质、由漫画改编的动画作品其实没有我预期中的精彩,一直惦记着它,大概因为很久以前看过的那部伊朗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想要多了解一下这个国家的电影。
在我个人看来,《我在伊朗长大》侧重于"我",减轻了"伊朗"的分量,"长大"的过程也并不太美好,对这部影片的喜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人公性格的喜恶。
主人公女孩玛姬的经历很特殊,王族之后,家境显赫,亲人多是革命志士,国家历经战乱与变革,小小年纪背井离乡到国外独自生活读书,以及,她有点"丧"的情感与婚姻。
可她只是这些背景下的一个普通人,年纪还小,所做有限,她的传奇仅仅是由于那些改变不了的外部环境,以及出现在她生命中的为理想牺牲的人们。
不过,正因为她个性上与普通女孩区别不大,产生的奇妙反应是,她身处的压抑而特异的环境很能让人感同身受,年轻人无望的愤怒、叛逆的行为、躁动的情绪如暗潮汹涌,有人舍命去活,有人自甘堕落。
人似乎很容易失去自己内心的坚守,无聊的时候,逆境的时候,失去自由的时候,普通平凡的时候,声名煊赫的时候……却也不为什么,大约人性是脆弱的,多是如此。
一个国家或民族也有失去出路、独立、自由、信仰的时候,它所付出的代价,要比一个人大太多重太多了。
可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于失去之后,还是会痛苦地挣扎,再去艰难地寻回自我,有所坚持。
每个人的际遇都是不同的,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体会不了玛姬的处境,也难以理解她所承受的苦楚,但在成长的过程里遇到的困扰和浮浮沉沉的情绪与她定有相似之处。
谁不是在一边失去,一边寻找?反反复复地,无穷无尽地,在这过程中也越来越坚信了些什么、攥紧了些什么。
濒临崩溃的年轻的玛姬,最后终于正视了她自己和她的故国,她喜欢的摇滚乐精神、李小龙的热血和率真的勇气又回来了。
在她那饱受战火的国家,她属于幸运的少数,有机会离开铁箍一般的环境到国外循着喜爱做回自己,其余的众多普通人,被迫接受着,组成了墨黑的无声的背景。
《我在伊朗长大》有感(一)
《我在伊朗长大》有感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感受,可以说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电影。
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来看,这部影片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这部影片的时代背景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时期。
而且还是发生在全球唯一的什叶派穆斯林国家——伊朗。
所以这部影片带有鲜明的时代感与宗教性质。
其次,这部影片并非真人真景,而是以动画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由于牵涉到一些伊朗官方敏感的话题,实地真人拍摄是不可能的,而动画到达了更加引人入胜的境界。
整个影片几乎都是黑白的画面,只是颜色的浓淡有变化,画面也不是特别复杂。
就是在这黑白浓淡之间,故事娓娓道来,而我感同身受:玛嘉的“叛逆”、政府的残暴、人民的苦恼等等历历在目。
这就是黑白的魅力,少了些绚丽的色彩,人物的感情更加明显,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最后,这部影片是以一位普通伊朗女孩的角度展开的,这使故事更具代表性。
平民百姓的生活能更加真实地展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
局外人本身就对伊斯兰教有着诸多偏见,伊朗伊斯兰革命更是加深了外人对伊朗的误解。
这一切都源于不了解,所以就不能理解,再加上错误的宣传,误解在所难免。
但是这部影片使人们看到了真实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新政府的高压统治,人民希望的破灭,普通群众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以及伊朗人民的聪明善良等等。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部影片展现出了伊朗新一代女性的独立精神,玛嘉的所谓“叛逆”正是伊朗新兴女性追求自由与独立的一个写照。
这部影片除了开阔视野以外,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港第 1 页共2 页台将其译为《茉莉人生》也是有深意的。
茉莉的花语是忠贞、尊敬、质朴、迷人。
玛嘉的奶奶钟情于茉莉,她是一位有思想、独立、坚强的女性,也像茉莉一般有着清新淡雅的魅力。
在玛嘉的成长过程中,奶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她教会玛嘉要学会宽恕,她说:“再没有什么比怨恨和报复更糟糕的了,要保持自尊和自我。
”另外在玛嘉的成长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怀有共产主义理想的阿努什叔叔。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根据玛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所创作的同名的自传漫画所改编,由文森特·帕兰德、嘉·莎塔碧执导,基娅拉·马斯特洛亚尼、凯瑟琳·德纳芙等主演。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读这本书的感受吧。
每到夏季,我家的茉莉花就会争先恐后地盛开。
其中一盆还是双色茉莉,一种是常见的白色一种是少见的紫色。
茉莉花香很特别,总带有茶香。
我喜欢这种花香。
我也很喜欢养茉莉花。
每到茉莉花开时,我就会想起那部《我在伊朗长大的》黑白动画电影,想起电影里那个叫Marjane伊朗女孩以及她的奶奶。
这是一部非常沉重的自传体电影。
不过里面却有一个非常小小的温馨的细节,就是小姑娘Marjane 和她奶奶的一段关于茉莉花的对话。
Marjane的奶奶每天喜欢将茉莉花放在内衣里,晚上脱衣服时,茉莉花四处飞散下来,那一刻神奇极了。
甚至Marjane的奶奶还教授她如何保持乳房的坚挺和圆润。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伊朗总是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这个细节令人非常意外也格外感觉温情脉脉。
不只这些,Marjane的奶奶还给了她很多忠告其中我认为最为深刻的是这句:“一生中,你会碰到很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的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
”《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根据玛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所创作的同名的自传漫画所改编,由文森特·帕兰德、嘉·莎塔碧执导,基娅拉·马斯特洛亚尼、凯瑟琳·德纳芙等主演。
影片通过9岁女孩Marjane讲述了伊斯兰革命时期的故事。
讲述了70年代Marjane童年生活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状况,青春期的到来及展现她在国外读书时期如何从热爱西方文化到寻找和最终认同身为伊朗人的尊严骄傲,而后长大成人后由于宗教政治的约束与黑暗制度下,迫使她不得不再次离开祖国移居法国。
看《我在伊朗长大》心得与体会
看《我在伊朗长大》心得与体会我依然坚持认为,作为一个对两伊战争以及除本国外的近代世界史知之甚浅的人来说,能看懂这部影片的程度一定很局限。
也越来越深信世界上大多数事情“非亲历不可知”,更不能妄加论断。
我们活着就是在不断经历新的事物,面对新的挑战。
也许有机会出国。
那就有与家人的分别,却不曾有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平安回家,有生之年还会不会回家的体验。
你可知世界上还有多少难民,前一阵南美逃往墨西哥美国的难民忽然飙升还引起了联合国注意。
他们在离开家的时候,可是抱着never would, or could回家的心的。
或者,像电影里的玛莎,受过西方教育,思想前卫的她,已经无法再适应祖国的生活。
她第二次欧洲,母亲对她说我不准你再回来。
美国、加拿大以及许多西方国家有很多中国移民。
我不是指近十年来砸钱过一切交给中介的那种移民。
而是再早一些,坐船过,靠开餐馆立稳脚跟,艰苦起家的一代移民,他们当时过,也是抱着不会再回国的心吧。
还有那些建国前的世家,如本地民震全国的一个民族工商业巨贾家族,后辈几乎都在国外,国内也听不到他们的消息,想来祖国也没有他们的留恋之处了。
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只是我们外人不得而知。
那就有机会在陌生的国家寻找住处。
一次性在一间公寓顺利住满一年,且一个人无拘无束的我,怎么会懂玛莎一次次被赶出住所,挨个住朋友家,甚至露宿街头的经历呢。
化个妆、穿暴露一点的裙子就要被漠不相关的房东品头论足,除了发飙还能怎样?房子,那就再找别的。
那就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年轻人。
在大雪天的周末夜晚看见穿短裙踩高跟的金发辣妹从兄弟会姐妹会的house出来,并不会跟他们一起轰趴或更甚。
也就错过机会在趴体上与谁看对眼就在21岁结婚然后迅速地发现其实并不合适。
奶奶多么有智慧啊,轻描淡写“你变漂亮了”便知玛莎在恋爱,看见玛莎为分手哭的伤心又只是淡淡一句“结一次婚是为第二次做准备”,你值得更好的人,你会遇到。
也就会被问到你来自哪里。
其实很多情况下根本不会问你,因为一望即知。
黑白线条勾勒复杂人生——浅析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
作者: 王纲
作者机构: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出版物刊名: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页码: 104-106页
主题词: 动画电影;伊朗;人生;线条;文化题材;两伊战争;波斯文化;心灵历程
摘要:历史文化题材的法国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很有特点的影片。
该片虽采用童真幻影的动画形式,但它是以包括两伊战争在内的繁复的宗教、革命、波斯文化等伊朗历史元素为背号及内涵,运用简单的黑白色调对比来演绎主人公的心灵历程,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进行着多视角的人生透视。
媒介·资本·意识形态——《我在伊朗长大》的三个分析坐标
媒介资本意识形态——《我在伊朗长大》的三个分析坐标王晶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0(0)2
【摘要】<我在伊朗长大>作为2007年度法国生产的二维黑白动画电影长片,改编自玛尔吉·斯特拉皮的同名漫画.该片虽被<料理鼠王>击败失去了奥斯卡小金人,但仍受到西方影评人群体的高度褒扬.之所以广受好评,是因为其媒介形式对资本及意识形态进行双重取悦的结果.本文试从媒介与资本及意识形态的关系出发,借助政治经济学和意识形态分析方法进行解读.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王晶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杭州,310012;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书·《我在伊朗长大》 [J],
2.论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视觉元素的审美价值 [J], 鲍铭莹
3.法国动画《我在伊朗长大》对中国动画国际化发展的启发 [J], 王舒一;任达
4.黑与白的选择——分析《我在伊朗长大》的积极人生观 [J], 李楠
5.动画在传达非虚构性事件中的优势评析——以《我在伊朗长大》为例 [J], 孔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我在伊朗长大》看真实历史文化事件在动画创作中的影响
2009213461李艳平
前言:《我在伊朗长大》,一部以伊朗动荡时期为创作背景的电影,以主观视角描述了一个伊朗少女的成长故事。
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其内容上的严肃性,以黑白的表现形式并配之以伊朗传统细密画风格,使得其在视觉审美上也独具一格。
一.故事背景
伊朗,西亚地区相当富有的一个国家,凭借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贮备使其成为亚洲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但这个国家从1978年开始便开始遭罹各种动荡的不幸,无论是伊斯兰革命对于打破王室独断的诉求,还是两伊战争对国内经济的严重破坏。
可以说,从1978到1988年这十年时间,伊朗社会苦不堪言。
宗教至上,压抑个性,人人自危,找寻不到社会价值,此间,为伊朗社会迷失的一代。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我在伊朗长大>这部片子就从侧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高压下的民生图景,以一个小孩子单纯的视角来讲述亲历历史的成长过程,放大了个人行为处于社会大环境下的无力感,让三十年后的现代人惊觉得当年的战争就是场讽刺与黑色幽默。
但本片在语言和动作设计上并不沉重死板,反而相当愉快,当大人严肃的行为与小孩子天真的观点行程交锋的时候,观众大多一笑置之,所谓的社会规则简直就是笑话,政治这东西放谁手里不是个武器,遭殃的的永远是百姓。
二.剧情发展与社会事件分析
早熟的玛吉成长于一个中产的家庭,父母都是王室成员,但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信仰,伯父在王室的镇压伊斯兰革命中失掉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在童年的玛吉心里种下了阴霾的影子,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命运是与这个国家有关联的,不管是好的关联还是坏的的关联,国家一动荡,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
有儿子的要被派遣到前线,生病的不能送到国外去医治,超市被一抢而空,西方的文化被全盘否定···他不能不戴面纱出门,不能听西方摇滚乐,这对于进入少女时期的玛吉来讲简直是天大的灾难,在惹了不少麻烦之后父母决定把玛吉送到国外念书,这尚且是玛吉这样中产家庭才享有的特权,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留在国内继续在高压下成长。
但去了国外就能真正的解脱了吗,当然不,这个来自东方的客人显然不受奥地利人的喜欢,玛吉搬了无数次家,睡过马路,与一群坏孩子在一起混日子泡酒吧。
他以为这样就能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了,但她突然发现,在每年圣诞节到来时,朋友们都各自回家过节去了,自己却只能抱着方便面看电视节目,他才真正明白自己并不属于这里。
时间的催促下,玛吉蜕变成了少女的摸样,他开始羞于告诉别人自己是伊朗人,并与一个作家开始了恋情。
刚开始的爱情是甜蜜的,这是全片唯一一段没有充斥着惶恐与不安的片断,但好梦不长,恋情以第三者的侵入而告终。
这个在战争中都没有被打垮的女人竟在一段失败爱情后一蹶不振。
她开始想家,此时,距离他离家已经十年······电话里,他告诉母亲,自己想回来,但,请她什么都不要问。
十年没见女儿的母亲此时又能问什么呢。
终于,她回国了,与母亲相逢不相识在机场拥抱在一起。
回到家后的玛吉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我想,她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尽管这里有父母亲人,有一样的面孔,共同的语言,再也不用为住在哪里发愁,也不用为别人问到自己是哪国人儿尴尬,但她还是感到如此的陌生与疏离,离家太久,竟找不到归属感了,像一个飘在半空中
的人,不属于天空也不能拥抱大地。
此时的伊朗虽然已经结束了战争,但社会气氛依然很沉重,宗教主义占了相当至尊的位置,妇女不能不裹头纱,连上课也不行。
人体课上出现模特被遮住了全部身体只留了一个面部的黑色幽默。
男女不能牵手上街,玛吉遇到了心上人但苦于不知如何约会,便仓促地作出了结婚的决定。
婚礼当天,母亲哭着对玛吉说:我们辛辛苦苦送你去西方念书就是希望你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思想的女性,可现在,你就要步入婚姻······母亲预料到女儿以后的生活会出现问题,但她尊重女儿的选择,有些路是要自己去走的。
果不出所料,玛吉的婚姻被生活的俗气打败,他们的爱情消失殆尽。
此时的伊朗社会依然高压不减,街上不许有酒吧等娱乐场所,玛吉和朋友们在一次地下party时被发现,一个朋友因为躲避警察的追捕而坠楼身亡。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啊,此次事件触动玛吉开始反思自己的命运,仿佛从一出生开始她都在被动地接受安排,不许谈论大人的话题,不许听摇滚乐,出国,在别人的眼光中生活,回国,上学,恋爱结婚······这一路就像是安排好的一样,不容许她有任何的反抗,而她尝试过的唯一反抗也是失恋后自残式的麻木自己。
现在,他已经近三十了,走过了人生的一大半,受过无数次他人的质疑和自我的拷问,她终于开始明白自己是要为自己而存在的,他不需要为别人的眼光而改变自己,也不需要勉强忍受自己不习惯的生活方式,她应该是拿得起放得下的。
曾经的她想用婚姻来拯救自己漂泊无归属感的心,但现在才明白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救赎自己,所以,玛吉决定果断的放弃婚姻,开始自己的生活。
最后,她与奶奶相约去海边旅行。
奶奶,这个用茉莉放在胸部让身体芬芳的女人,在经历了大半个人生后任然能坚持自身美好,并在玛吉一次次犹豫的关头给予意见,教会她无论何时都要正直善良,不要对伤害自己的人报复。
我想,这也是片名为什么也叫《茉莉人生》的原因。
人的一生都要随着自己的心来走,再怎样坏的社会也不能妨碍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
三.真实事件背景动画创作方向
《我在伊朗长大》,同样传达独立自主的思想,但相比起那些科幻架空的的世界观给人猎奇的想像,此类以社会题材的动画片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共鸣,给人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容易信服,此类作品如《辛德勒的名单》《我的名字叫可汗》等;同时,此类作品也传达了一个时代的情怀,那是只有亲历了这些历史事件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的东西。
谁没经历过动乱的时候,中国文化大革命同样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伤痕文学的兴盛。
但很遗憾,中国到现在尚无公正客观地反应那个年代的艺术作品。
当然,这也和我国的审查制度有关,高压的文化政策有关,这些因素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将真实社会事件背景融入到创作中,既可以弥补动画创作类型不足的缺憾,也可以缓解动画作品低龄化的倾向。
从立意上来讲,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众生都有那个时代独有的特质,在动画创作上就有了很多可以出发的点可供描写。
例如,可以描写时代人的顺从或反抗。
顺从可以从历史无力感上来渲染悲壮气氛;反抗则可以从励志积极的方面来宣扬积极的人生观。
无论从何种角度都可以挖掘到值得一写的内容。
而观众们,终于可以从一堆天马行空的动画意淫中解脱出来,接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