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上帝死了'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启示(艺术探索)

合集下载

尼采名言解读

尼采名言解读

尼采名言解读尼采名言解读:探究其深邃的哲学内涵尼采,一位独具卓见的哲学家,其思想和言论在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名言,充满了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洞察。

本文将解读其中三句最为人所熟知的名言,以揭示尼采独特的哲学视角和人生理念。

一、“上帝已死”:重新审视传统价值观“上帝已死”是尼采最为著名的口号之一。

这句话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上帝已经不存在,而是指传统的基督教价值观已经失去了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尼采认为,现代社会已经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观,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意义。

尼采的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失去了宗教信仰之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是科学、艺术、文学还是哲学,都可以成为我们探索世界和自身的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进取的心态,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挑战自我。

二、“意志至上”:强调个体的力量和自由“意志至上”是尼采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个体的意志和欲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只有充分释放个体的潜能,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进步。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极大的颠覆性,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

尼采的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个体的力量和自由。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和天赋,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尝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种批判和反思的精神,不盲目跟随他人或社会的期望,而是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欲望来做出选择。

三、“永恒轮回”: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永恒轮回”是尼采哲学中最为深奥和神秘的概念之一。

他认为,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选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这些瞬间和选择不断重复,形成一种永恒的轮回。

这种轮回并不是一种惩罚或报应,而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

尼采的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和选择,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成长和历练的过程。

艺术的拯救——解读尼采的生命美学

艺术的拯救——解读尼采的生命美学

艺术的拯救——解读尼采的生命美学摘要:尼采提出的生命美学,揭示了人生命的本质,指出了艺术的产生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坚持为人生而艺术。

生命美学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艺术拯救人生,生命因为艺术而充实和完美。

关键词:尼采生命美学艺术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7-一、尼采的生命美学尼采提出建立以“上升生命”、“作为生命原则的强力意志”为“标志”的美学原理,朱立元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中称之为“酒神美学”或“生命美学”。

尼采的生命美学影响了20世纪的西方现代美学乃至后现代美学,在当今时代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尼采的生命美学把艺术生活与人生的关系提到了首位。

艺术,这种“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成了实现拯救的可能,因为“它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伟大手段,是求生的伟大诱因,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

”艺术的产生是因为生存的需要,坚持为人生而艺术。

这是尼采生命美学的要义。

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把热爱生命的酒神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出来,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艺术是人对自己生命本能和强力感的激发和享受。

它为人生进行了壮丽的辩护,它给人生带来了形而上的慰籍,使人感到生存是值得努力追求的。

二、生命美学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当今中国城市化、商业化进程加速,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面临着价值虚无、信仰缺失的精神困境。

个人的力量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巨大变化面前显得很渺小,人总是在不可以避免的生活苦难面前感到无所适从。

人与人之间疏离,关系冷漠,只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的空间里。

生命力在麻木的消耗中日渐衰弱,此时,艺术的拯救迫在眉睫。

生命美学的要义对艺术家来说,尤其重要。

从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到今天艺术家兼有商人的双重身份。

艺术与商业之间的暧昧关系已经众所周知。

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环境下,人容易沦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

艺术在当代的拯救意义在于要让艺术家们认识到艺术体现生命最高的价值,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

浅谈尼采的强力意志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浅谈尼采的强力意志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浅谈尼采的强力意志对现代教育的启发尼采的哲学地位是不容否定的,刘放桐说:“尼采是对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当代转型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

尼采的一生由读书、教书、写书构成,其中大半生在学校里度过,所以他对个中的甘苦、利弊深有感触。

在他的著作中处处可见对守旧的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所以说,尼采还是一位具有远大卓识的教育家,在教育领域,他的教育论著《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可以被看作是“教育家尼采”的著述。

尼采本人曾说:“《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却记录了我内心深处的历史。

记录了我的发展。

”“甚至可以这样认为,这里根本不是‘教育家叔本华’,而是‘教育家尼采’。

”因此,此文可以被认为是“教育家尼采”在表达他对教育问题的看法,他的独一无二的教育概念。

他的思想充满了创新的激情和活力,研究尼采的强力意志和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对于中国正在实施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在观念和方式上不乏有益的启示。

尼采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一个世纪了。

100年来,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始终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他为现代西方思潮提供了一个清晰可辨的起点。

如果说20世纪爱因斯坦是科学创新的典范,那么尼采就是西方思想创新的源泉。

一、“打破偶像”,解放人的个性上帝是2000年来西方世界最神圣的偶像,尼采以“极端虚无主义”的诚实宣布“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人必须将那让渡给上帝的一切重新归还给人自己,上帝之死是生命的胜利。

尼采的“上帝之死”的思想成功树立了他具有现代意义的自由观。

西方人便必须自己担负起责任,独自走向创造之路。

如果不是他首先告诉人们“上帝已经死了”,那么各种荒诞不经的道德禁律和宗教骗局将牢牢捆绑着人们,将人们的创造意识压制到最低限度。

从哥白尼、伽里略的遭遇我们即可窥一斑,即使近代科学的始祖牛顿也不得不将第一推动力归功于上帝。

自从尼采之后,西方思想文化界犹如打开千年的闸门,创造的洪流滚滚而下,各种新思潮和新学派像雨后春笋蓬勃而起。

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

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

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1.尼采关于上帝的名言发疯和去世在1889年1月3日,尼采开始显露出一些精神状况不稳的征兆。

有一天在意大利都灵街上引起公众骚动后,尼采被意大利警方带回。

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至今已无从得知,经常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尼采在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见一匹马被马夫鞭打,突然上前抱住马的脖子痛哭道:“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啊!”,接着便瘫倒在地上(巧合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有一幕便是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看见马匹遭到鞭打的场景。

“上帝已死”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句名言,此句在尼采《快乐的科学》一书中出现了三次,后来又在其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出现。

“上帝已死”是尼采最常被误解的名言之一。

解释“上帝之死”并不能照字面所述而解释,尼采并不是说上帝在形而下的层面已死;相反地,尼采希望表达的是,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道德标准与终极目的。

尼采明白到上帝已死代表现存道德标准的危机,因为“当一个人放弃基督信仰的时候,他就把基督教的一套道德观从自己脚底下抽出来。

这种道德观完全不是不证自明的……当对上帝的信心这种基督教的主要信念被打破时,整个信仰就崩溃了:人的手中可以什么都没有。

(当一个人对基督的信仰被人推翻时,这个人就把他们自己那一套基督教的理念翻出来反驳。

这种证明的方法只是自圆其说……信仰上帝,这个基督教中心思想被彻底打破的一刻,本身基督教思想就是架空的了——换言之,这些人已经没有一点可以使用证明自己的教义的东西留下了)” 上帝之死是说明人类再不能相信这种宇宙秩序的方法,因为他们已经无法识别这种秩序是否真正存在。

尼采认为,上帝之死不单对人对宇宙或物质秩序失去信心,更令人否定绝对价值——不再相信一种客观而且普世地存在的道德法律,把每个个体都包括在内。

这种绝对道德观的失去,就是虚无主义的开端。

这种虚无主义令尼采尽其努力去找出重估人类基本价值的方法。

意思是,尼采找寻的是比基督教价值更深入的宇宙观。

浅析尼采酒神精神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几点启示

浅析尼采酒神精神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几点启示

浅析尼采酒神精神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几点启示作者:张祎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4期摘要:尼采哲学思想中的酒神精神在其《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本文拟在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比较阐释的基础上,加深对酒神精神的理解并浅谈它对于当下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酒神精神;正能量;迷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1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对酒神精神进行了阐释。

本文拟在通过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比较阐释中,以求对酒神精神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并简要谈下它对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几点启示。

一哲学家尼采大胆宣称“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价值”[1],提出了高扬强健生命和权力意志的非理性主义的哲学理论,这对于西方哲学史上的理性主义传统、基督教宣扬的道德传统和启蒙主义文化传统的冲击不可谓不大。

正如美国学者凯斯·安塞尔-皮尔逊(Keith Ansell-Pearson)所说:“百余年来,在思想和文化的风景画上,尼采一直是位核心人物……又如马丁·海德格尔曾说过的:今天在思考的人们无论‘赞成’抑或‘反对’他,都得在尼采思想的背影下思考。

尼采的重要性不在于他现今在学理上受到的尊重以及所谓的令人生疑的现代巨擘的称谓,而在于他首先是位生命哲学家。

”[2]如此高之评价,尼采之地位重要性由此可见。

我们纵观尼采的哲学思想,认为理性的终极追问、基督教宣扬的道德谎言和科学的乐观主义在尼采看来都是不可信赖和依靠的,但人的灵魂和精神要有所依附才能生活。

因此,世人要想把个人和永恒圆融在一起就要积极践履酒神精神,即“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之为酒神精神……不是为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成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毁灭的喜悦”[3]由此可见,丰盈旺盛的生命力和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尼采的酒神精神里得到了很好体现。

尼采最扎心的十句话

尼采最扎心的十句话

尼采最扎心的十句话导言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诗人和作家,他的作品对于现代哲学、文学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被誉为“哲学之王”,他的思想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力量、道德、宗教和文化的本质。

尼采的言论往往直截了当、犀利且颠覆传统,有许多话语令人心扉刺痛。

本文将探讨尼采最扎心的十句话,并深入分析其思想。

1. “上帝死了。

”(God is dead.)这是尼采最著名的一句话,也是最引人关注的一句。

尼采认为现代人已经不再相信上帝或传统的宗教观念,没有信仰的空虚感让人们感到恐惧和无助。

他认为人们需要从传统的信仰中解脱出来,寻找自己内心的力量和意义。

2. “你若盲目地注视深渊,深渊也会回望着你。

”(And when you gaze long into an abyss the abyss also gazes into you.)这句话揭示了尼采对于人性的拷问和对于人类内心黑暗的关注。

他认为人类内心深处存在着无法逃避的阴暗面,只有正视内心的黑暗,人们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弱点和挑战。

3. “强者永远是孤独的。

”(The individual has always had to struggle to keep from being overwhelmed by the tribe.)尼采认为,强者往往会被周围的群体所排斥和孤立,因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常人不同。

强者需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不被群体意识所左右,这注定会带来孤独感,但也让强者能够追求真理和个性的完善。

4. “我们学会了飞高飞远,却没有学会飞回自己的巢穴。

”(Wehave learned to fly the air like birds and swim the sea like fish, but we have not learned the simple art of living together as brothers.)尼采关注人类社会的道德和关系问题。

解构主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意义

解构主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9Ο06Ο17;修订日期:2009Ο08Ο22作者简介:郭宜(1974-),男,重庆人,重庆出版社编辑、美术出版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美术编辑工作。

解构主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意义郭宜(重庆出版集团,重庆400016)摘要:通过分析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进而论证了解构主义设计自诞生以来对现代设计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种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广度上,更在于它的深度:即从思想观念与设计理念上对现代设计作出了影响。

关键词:解构;解构主义;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09)10-0212-02Mea ning of Deconst ruction f or t he Modernist DesignGUO Yi(Chongqing Publication Group ,Chongqing 400016,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dern design was analyzed.The enormous contribution of de 2construction design since its birth to modern design was demonstrated.This contribution is not only reflec 2ted in its breadth ,but also in its depth ,from concept and design ideas.Key words :deconstruct ;deconstruction ;modernism1 简述解构主义的产生解构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复杂的渊源,19世纪末,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对现有价值和意义产生怀疑,这种叛逆的思想、质疑和颠覆传统的勇气对西方的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解构主义的诞生埋下伏笔。

尼采的艺术哲学观点

尼采的艺术哲学观点

尼采的艺术哲学观点尼采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艺术哲学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和人类创造力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尼采的观点启发我们审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思考艺术的价值和潜力,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指导性思考方式。

尼采认为,艺术是一种能够超越现实世界的力量,它能够帮助人们抵抗生活中的苦难和困惑。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欲望的增强”,通过艺术,人们能够超越现实生活的局限,寻找到内心深处的自由和快乐。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心灵的映射,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作品能够打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

尼采主张人们要敢于接受艺术所传达的真实本性,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他认为,艺术不应该被看作是遥不可及的理想境界,而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欣赏艺术和创造自己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满足和安宁,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尼采关注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家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存在,通过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力,艺术作品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

尼采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他认为优秀的艺术家是那些能够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人。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艺术作品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让我们更加深度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在尼采看来,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美感和审美价值,还在于其对于人类自由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艺术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激发内在的创造力,同时也是一种对抗现实世界的自由选择。

艺术作品是一种反抗和抵抗的力量,它让我们远离现实的束缚和规范,寻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和意义。

尼采的艺术哲学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指导。

通过欣赏艺术和创造艺术,我们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性,寻求内在的自由和满足。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对话,它们激发我们的思考、想象和创作力。

通过艺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世界,找到自己的存在和人生意义。

因此,尼采的艺术哲学观点对于我们发展个性、追求自由和幸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精神的启示——浅谈尼采美学对艺术家的影响

精神的启示——浅谈尼采美学对艺术家的影响
艺术论坛 l Ansc r l i e c
精 神 的 启 示
— —
浅谈 尼采 美学 对艺术 家 的影 响
■ T X 许春晓 E T/
提 到尼 采 , 多人 首先想 到 的就是那 个 宣 护 和 响 应 。 很 裹着 , 沉浸 在迷 醉的情 绪里 。可欢 乐总是 短暂 扬“ 上帝 死 了 ! 的震撼 整 个西 方世 界 的人 , ” 是 在 这其 中 , 德 国表 现 主 义画 家蒙 克 、 有 维 的 , 绚烂 过 后 归于 平淡 , 其 画面 中所 笼 罩的 尤 那个 与马克 思 、 顿 、 因斯坦 并称 “ 牛 爱 千年 大思 也 纳分离 画派 的画 家克 里姆特 、 意大 利形 而上 忧郁 气 息让 人感 到 的是 青 春短 暂 、 爱情 虚幻 ,
多数 的人 都 只是 将 他 当作 西方 思想 史 上 一位 三、 对艺 术家的 影响 几个 不同历 程 的形象一 可爱 的幼儿 、 幻想 的少 伟 大 的 哲 学 家 、 人 , 忽 略 了 他 的 美 学 思 诗 而 ( )悲 一 、 女、 沉醉 的 女人 、 柔 的母 亲 、 温 健壮 的男 子 、 衰 想 ?孰不 知他 的美学 思 想 影响 了多少 艺术 家 出 生 于挪 威 的蒙 克 , 长 经 历 与 尼 采 有 老 的老 妪依 偎在 一 起 , 为一 团 , 生 成 一个 生命 的 的思想和人 生历程 。 着惊 人 的相 似 , 从 小就 受着 死 神 的窥 视 , 他 父 胎胞 漂 浮在 字宙 里 , 而在 生 的对 面 就是 死亡 。 尼 采 美 学 的 诞 生 母 以 及兄 弟 姐 妹 都 相 继 去 世 , 他 自己也 体 他 展 示 了一 种寓 意— —人 生 短暂 , 生 长 、 而 从 发 尼采 于 17 82年 发 表 的 处 女作 《 剧 的 诞 弱多 病 , 对他 的 精 神打 击非 常严 重 , 亡 的 育 、 爱到衰 亡 , 是一种 本质 的显现 、 悲 这 死 求 这 物质 的 生》 在 当时 社会 引 起 了极 大 的轰动 。在此 书 残酷 烙 印永 远 的 刻在 了 蒙克 那 年轻 而 敏感 的 循 环 。所 有 的 一 切都 将 在 旋 转 中转 瞬 即逝 。 , 中, 日神 和酒 神是一 对核 心概念 。 1神阿 波罗 心灵 深处 。蒙 克 晚 年 的 时候 说 : 病 魔 、 狂 他 描 绘 的人 生 之 谜 , 画 面 上 忧郁 的倾 诉 着 3 “ 疯 在 和酒 神 狄 俄尼 索 斯 是 古 希 腊 人崇 拜 的神 灵 。 和死 亡 是 围绕 我摇 篮 的天 使 并且 它 们伴 随 我 爱 , 流 露 的晦 涩与 神秘 是 漂浮 的 , 人观后 所 让 ” 从 他 们分 别 代表 着 人们 信奉 的截然 不 同 的两 种 生 。 正 是 由 于这 样 惊 人 相 似 , 一 开 始 蒙 是 可解 的 , 而是忧郁 的, 然 甚至 是梦幻 的 , 却很 精神 。所 谓“ 日神精 神” 是一 种理 性 的精 神 , 在 克 与尼 采 就 被 某 种 宿 命 的 东西 牵 扯 在 一 起 。 难 用语言 去传 达这些 人生色 彩。 艺术 上讲求 和谐 、 平衡 、 适度 , 风格上 力 图达 那 是 一 种 难 以 言 述 的 生命 的悲 哀 , 一种 无 在 是 ( )惑 三 、 到崇 高和 静穆 , 酒 神精 神” 一种 非理性 的 从 选 择 的噬 人 的疯 狂 。尼 采 对 于悲剧 的深 刻 而“ 是 另 一位 深 受尼 采 哲学 思 想影 响 的 画家契 精神 , 它象 征 着 激 情 和 原 始 的生 命 力 。他 认 认 识 对 于 蒙 克 本 人 的 影 响 , 或 者 说 已无 需 里 柯 , 生于 希腊 。父母 亲是 意 大利 人 , 又 出 后迁 为 , E 精神 ” “I 神 总是要 保持 一种 正面 的积极 的 影 响 , 们处 于 天生 的对 于悲 剧 的认 同 , 他 在不 至 慕 尼 黑 定 居 。他 在 德 国 阅 读 了尼 采 的哲 态度 , 往 沉 湎于 外观 的 幻觉 , 不 去追 问外 自觉 中 早 已 连 接 。 往 而 学, 对叔 本 华 的著 作 也 发 生过 兴 趣 。 尼采 对 观 背后 的东 西 。 如果 这在 古希 腊 还 有一 定 积 蒙克 最有 名的 画作《 呐喊 》 表 达 了一 种极 表 象 以外 的事 物涵 义 的探 究 以及 他在 文 学上 , 极 意义 的话 , 在 当下 , 意义 完 全就 是 消极 度 不安 的个人 体验 。在 画面 中 , 那 其 阴惨 的红 色和 描 写意 大利 城 市都 灵那 些 拱形 建 筑所 构 成的 的一 流连 于事物 表面 的美和 稍纵 即逝 的快乐 , 蓝 色给 人 以心灵上 的恐 慌 , 悸颤 动 的线 条扭 空 荡 的 广场 的散 文 , 契 里柯 留下 了极 其深 惊 给 实 际 上 是 在 用 美 的 面 纱 掩 盖 生 命 悲 剧 的 面 曲着挣 扎着 , 中那 个 在桥头 呐喊 的人 就是蒙 刻 的印象 。 画 目 相 反 ,酒 神 精 神 ” “ 冲开 了事 物 外 观 的幻 克 那痛 苦的灵 魂 , 片 只有在地 狱 中才能 看到 那 契 里柯 的画作 中有 一幅《 都灵 的沉寂 》 就 , 觉, 直视 人 生和 生命 的 痛苦 , 一 种审 美 的态 的景象 , 用 蒙克 就是一 个生 活在人 间 的地狱里 的 取材 于 尼采 的 文字 : 不正 常 的 明暗对 比 , 极 给 度看待世 界和人生 , 找到那 种本质 的东西 。 人, 孤独 、 恐惧 、 死亡 与他 的灵魂 如影 随形 。这 人 以神 秘 的预感 。最广 为人知 的是 画作《 一条 《 悲剧 的诞 生 》 尼 采哲 学 的诞 生 地 。他 幅 画不知道 已震 慑 了多少 人 的心灵 , 是 我们能 够 街上 的 神秘 与忧 郁 》 画面 上 的透 视深 景极 富 , 用 1 和酒 神象 征来 说 明 艺术 的起 源 、 质 、 看 到 、 3神 本 感受 到 , 永 远无 法触 及 到 画者 本人 当 感染 力 。右 边 有一 大 片被 深褐 色 和灰 色带 拱 却 功用乃 至其 人生 意义 , 一反 以往认 为希 腊艺 时那 响彻宇 宙的绝望 的心灵 呐喊 …… 并 顶 的建 筑物 遮挡 的阴影 , 左边 是一 条低矮 的 白 术繁荣 源于 希腊人 内心 和谐 的传统 , 而认 为是 另一 幅画作 《 约翰 街道 的黄 昏》 画 中一 群 色 连 拱 廊 , 长 地 伸 展 开 去 。天 空 阴 沉 , 上 , 长 街 源于 他们 内心 的痛苦 和 冲 突 。人 的生 命 的不 面无 表情 圆睁 着大 眼脸色 惨 白的人 , 戴着 面 却十分 明亮 。这时 , 像 从左 角 出现一个 孤独 的滚 她 同方面 产生 了不 同的艺术 冲动 , 古希 腊悲剧 就 具 的在 梦 中游 荡 的孤 魂 野 鬼 。画 中弥 漫的 氛 铁 环 的小女孩 , 的影子 似从 画外拖 入。小 女 是“ 日神 精神 ” 酒 神精 神” 互斗争 、 和“ 相 相互 影 围 令人 有种 被 狠 狠击 中 的窒 息感 觉 。 观者 能 孩 前 的墙 后 面似乎有 人 , 投下一 抹幽 灵般 的影 响 的产物 。由于 看 清人 生 悲剧 的性 质 而产 生 够深 深地被 那 种空虚 、 无所 归依 的末世 感所 打 子 。这 一切 既不合 逻辑 , 又显得 恐怖 。在那 片 日神 和 酒 神 的 艺术 冲动 , 望用 艺 术 拯 救 人 动 。这 些都 与 他本 人 所 处 的那 个时 代 以及 亲 阴影前 , 渴 有一 辆老式 货车 空车厢 , 门畅开着 , 车 生。用 更准确 的语 言说 , 酒神精 神 ” “ 代表 的就 身经 历 息息 相关 。他 努力 发 掘人 类 心灵 中 的 景 物费解 。 是尼采所 说 的“ 强力 意志 ” 。在 他看来 , 界和 各 种状 况, 世 表现 疾病 、 亡 、 死 绝望 、 爱等 主题 。 情 契 里柯 画 作 中浓郁 的哲学 意 味 以及 神秘 人 生都 是悲剧性 的 , 人如果 用一 种理性 的 目光 因 此 , 的 创 作 有 “ 灵 的 现 实 主 义 ” 称 号 。 气 息 , 他 心 的 总是 令 人在 看见 的第一 眼 措手 不及 , 迷 去 看待 它 , 么文 过 饰非 自欺 欺 人 , 么 只能 他 一 生 的创 作 , 是生 与 死的 抗争 , 人 性 中 惑不 解 。而细 细揣摩 以后 , 能渐 渐领悟 到其 要 要 都 是 便 产 生 悲 观 厌世 的思 想 。 而 出路 又在 哪里 呢? 孤独 与欲望 的纠 葛 , 对人 生的 悲剧 和幻灭 的 中对于人生 的悲凉 和无 常 的深 刻表达 。 是 世 界和人 生本无 意义 , 那就 需要从 审美 的角 度 尼采 口中所说 的“ 强力 意志” 的表 达。 实际 上 , 除却 以上 三位 受尼采 思想影 响 的 去 审视 世 界 和人 生 。尼采 受 叔本 华 的悲 观 主 ( ) 醉 二 、 画家, 还有 随后 的未来 主 义 画派 、 现实 主义 超 义 哲 学 的影 响 , 他厌 弃 那 种 颓 废 消 极 的 气 但 与蒙克 同时代 的奥 地利 的天 才 画家 克里 画派 等都 曾深 受尼采思 想的启发 。 息 , 以说 他是 一 个 积极 的虚 无 主义 者 , 张 姆 特 , 也 深受 尼采 著作 的影 响 , 可 主 他 在他 的 画作 尼采 的美 学 思 想 是 为 艺 术 家 的 , 总 是 他 用人 的“ 强力意 志” 去打破 悲剧 中的虚无 。 中 , 彩极尽 浓

西方现代主义油画意象及其启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西方现代主义油画意象及其启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西方现代主义油画意象及其启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中国油画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无数的艺术家们不懈的努力奋斗和大胆的创新探索,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为油画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意象审美观为油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中国的艺术家们在中西方文化的对立与交融中,一直以来苦苦追寻着中国油画的民族性,希望在中国画与西方油画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让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文化以及技法之间的绘画找到可交融的最佳结合点,这就是中国意象油画。

一、中国绘画审美之意象意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中华美学大辞典》中这样解释道:意象,美学范畴。

(1)指文艺家构思的意趣和物象的契合。

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2)指艺术形象。

(3)指饶有意味、饱含情思、充满理趣的形象。

言征实则寡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

(《王氏家藏集》卷二十八《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意象已成为中国审美观、艺术以及绘画的主要特征表现的特色。

意象,以意为主象为辅,意在传统绘画中标举为气韵.南北朝时期着名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六法,这也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理论的指导性纲领。

六法中第一法则就是气韵生动,是物象与自然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和谐,成为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标准,也就是意.而第三法则才是应物象形,也就是物象表象的形,这就是象.中国传统绘画推崇的是象外之意: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故立象已尽意,而象可忘也。

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魏。

王弼)。

中国的意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这跟儒家与道教的审美是殊途同归的,儒家美学是尽善尽美的情与理的修身美学,道家是心与自然的超然协调的逸情美学。

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是中国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

神思》)。

意境是触物生情,逸情生景,借景抒情,咏物寓志。

“上帝死了”与“西风东渐”——中西现代绘画说略

“上帝死了”与“西风东渐”——中西现代绘画说略

“上帝死了”与“西风东渐”——中西现代绘画说略
胡健
【期刊名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8(035)004
【摘要】随着“上帝死了”,西方绘画讲究的焦点和透视的“基点”也“死了”,出现了反传统的现代绘画.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模仿的逼真之美,而追求内心真实的表现,具有先锋性、内心性、费解性的审美特征.西方现代绘画是“天才”的艺术,是对现实的审美否定.随着“西风东渐”,中国的现代绘画(中国画)也出现了新的面貌,艺术家或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或接受西方写实艺术的影响进行创新,或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进行创新.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胡健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5
【相关文献】
1.“上帝死了”与“作者死了”的异曲同工之妙 [J], 朱雪莲
2.“上帝死了”语境下生命的支撑——读余华小说《活着》 [J], 刘树娟
3.尼采“上帝死了”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启示 [J], 易善炳
4.上帝死了之后──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与宗教精神的整体契合 [J], 陈湘生;
5.从\"上帝死了\"到\"上帝复活\"\r——尼采\"超人\"思想探析 [J], 陈玉斌;刘友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帝已死”,自我也已消解,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上帝已死”,自我也已消解,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上帝已死”,自我也已消解,该中国哲学登场了德里达在很多年前来到中国,之后说中国没有哲学,许多中国人大为气愤,但是他们曲解了德里达所谓的“哲学”。

德里达反而认为西方这些国家正应该从哲学里逃脱出来。

他所说的那个“哲学”是西方的哲学,是古希腊那种追求智慧的那种思辨的、理性的形而上学,而中国没有这些东西,没有那个狭义的形而上学,但是中国有广义的形而上学,就是对人的生活价值、意义的追求,这是中国一直有的。

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当面在西南联大里有一位哲学大家叫做金岳霖,有一次他给学生讲《红楼梦》,学生请他讲下红楼梦里的哲学,他想了想说,《红楼梦》里没有哲学啊。

的确,从西方哲学的规范出发,《红楼梦》里的确没有哲学。

许多外国人他们认为《红楼梦》很琐碎,故事太啰嗦,全是些有的没的小时,殊不知在他们的这些见解中恰恰反应出中西文化的不同,有一位学者说过,《红楼梦》不管你从哪一章开始读,都可以读进去,而西方小说则很难做到这一点,而这本中国著名的长篇小说恰恰能表征出中国“哲学”的特点。

后排右二金岳霖西方那里从古希腊到近代,哲学思辨和自然科学结合到一起,哲学家笛卡儿、莱布尼茨是数学家,康德对自然科学也是很有研究(康德-拉普拉斯星云),所以西方把思辨发展的恨充分,并且古希腊以来逻辑学也很发达,这样就使得思辨力度更加庞大。

那情感去了哪呢?情感的部分被他们挤到了宗教和艺术那里去了。

因此我们大力学习的西方哲学里面缺少了中国文化中向来很重视的诗意,诗意没有了,只剩下理性的、思辨的、推理的东西,所追求的真理变成了僵硬的理性抽象,忘记了中国文化最为重要的传统,诗意。

中国文学中典型人物林黛玉中国文化中,不管是孔子、孟子,还有汉朝的天人合一,还是宋明理学的心性修养,既是一种信仰,也包含情感在其中,所以我们总是在孟子的推理中感受到“合情合理”;总是在庄子的推理中感受到奇妙的象征比喻,他们把情感和理性柔和在了一起,这才是正宗的中国“哲学”。

但是必须承认一点在孟子的“大义”之中和庄子的“逍遥”里缺少严格逻辑的抽象思辨。

上帝死了及其历史意义

上帝死了及其历史意义

上帝死了及其历史意义【摘要】尼采在19世纪提出了"上帝死了"的论断,这一言论引发了哲学界的巨大反响。

本文首先探讨了尼采的思想背景以及他对"上帝死了"的内涵和影响。

接着分析了这一论断对宗教、哲学、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深远影响,揭示了现代世界观下的历史反思。

结尾部分探讨了"上帝死了"及其历史意义的深远影响,以及在新时代下宗教与哲学思考的可能性和挑战。

这一讨论将引领读者思考现代社会中"上帝死了"这一命题所带来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革所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尼采、思想、背景、观点、上帝死了、内涵、影响、宗教、哲学、社会、文化、现代世界观、历史反思、深远影响、新时代、挑战、可能性.1. 引言1.1 上帝死了及其历史意义上帝死了是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其著名的著作《查理·达尔文》中提出的概念。

这一概念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上帝真的死亡,而是指人类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日益减弱,上帝逐渐被边缘化和排除在人类生活和思想中。

尼采认为,现代科学、哲学和文化的发展逐渐摧毁了传统上帝观念的基础,人类已经不再需要上帝来解释世界和生命的意义。

随着上帝死亡的观念的兴起,人类开始以自我为中心,重视自身的理性和意志力。

这意味着人类从依赖上帝和宗教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自由和个体的发展。

上帝死了并不仅仅意味着宗教信仰的消亡,更象征着人类思想和观念的巨大变革。

这一概念对宗教、哲学、社会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挑战和重新定义了人类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上帝的存在与否成为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议题,引发了人们对信仰、伦理、权力、道德等方面的反思。

上帝死了及其历史意义不仅影响了过去,也在当下和未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这一概念推动了宗教和哲学思想的新发展,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现实世界和人类生存的意义。

面对上帝死亡所带来的挑战和可能性,人类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掌握新的精神和道德支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和内心。

精神的启示——浅淡尼采美学对艺术家的影响

精神的启示——浅淡尼采美学对艺术家的影响

精神的启示——浅淡尼采美学对艺术家的影响作者:暂无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12期许春晓提到尼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宣扬“上帝死了!”的震撼整个西方世界的人,是那个与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并称“千年大思想家”的敢于颠覆传统的人,对其后的艺术家及整个社会思潮产生巨大影响的人。

然而大多数的人都只是将他当作西方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诗人,而忽略了他的美学思想。

孰不知他的美学思想影响了多少艺术家的思想和人生历程。

一、尼采美学的诞生尼采于1872年发表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在当时社会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在此书中,日神和酒神是一对核心概念。

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是古希腊人崇拜的神灵。

他们分别代表着人们信奉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精神。

所谓“日神精神”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在艺术上讲求和谐、平衡、适度,在风格上力图达到崇高和静穆,而“酒神精神”是一种非理性的精神,它象征着激情和原始的生命力。

他认为,“日神精神”总是要保持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态度,往往沉湎于外观的幻觉,而不去追问外观背后的东西。

如果这在古希腊还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话,那在当下,其意义完全就是消极的一流连于事物表面的美和稍纵即逝的快乐,实际上是在用美的面纱掩盖生命悲剧的面目。

相反,“酒神精神”冲开了事物外观的幻觉,直视人生和生命的痛苦,用一种审美的态度看待世界和人生,找到那种本质的东西。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哲学的诞生地。

他用日神和酒神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功用乃至其人生意义,并一反以往认为希腊艺术繁荣源于希腊人内心和谐的传统,而认为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

人的生命的不同方面产生了不同的艺术冲动,古希腊悲剧就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产物。

由于看清人生悲剧的性质而产生日神和酒神的艺术冲动,渴望用艺术拯救人生。

用更准确的语言说,“酒神精神”代表的就是尼采所说的“强力意志”。

在他看来,世界和人生都是悲剧性的,人如果用一种理性的目光去看待它,要么文过饰非自欺欺人,要么只能产生悲观厌世的思想。

从尼采的悲剧理论观其哲学与文艺思想

从尼采的悲剧理论观其哲学与文艺思想

从尼采的悲剧理论观其哲学与文艺思想尼采是德国哲学家、诗人、文学家、文化批评家,被视为现代思想史上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一生都在探讨关于人类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悲剧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成为了他哲学和文艺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从尼采的悲剧理论出发,介绍尼采哲学与文艺思想的精髓。

一、尼采的悲剧理论尼采的悲剧理论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悲剧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

尼采认为悲剧的核心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感悟和表达,以及对于面对生命的绝望的展现。

在尼采看来,最真实的悲剧并不是在悲伤、痛苦或是悲惨中寻找菩萨心肠或善的道德修养,而是在面对自己的命运、灾难和不幸时,仍能够坚定站立于这个世界的人。

因此,悲剧不是消极的,而是对于生命坚强的肯定,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

人类既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悲剧正是在这种相对的人性中展现出来的。

尼采的悲剧理论是革命性的,他试图打破传统的悲剧理念。

传统的悲剧理念认为,悲剧是通过展示英雄的失败来触动观众的情感,进而让观众反思自身的实践和价值观。

但是,尼采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悲剧是对于生命的肯定和赞美,而不是消极的抵抗和反抗。

他认为,观看悲剧的人要具有“悲剧之心”,也就是对于生命两面性的认识,既坚信人类的伟大与壮烈,又要面对人类的渺小,甚至是残酷的一面。

尼采的悲剧理论对于他的哲学和文艺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范式,不仅促使了对于传统的悲剧观念的批判,也推动了文艺思想的变革。

那么,尼采的哲学和文艺思想又是如何被悲剧理论所影响的呢?二、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独具特色,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1. “上帝已死”尼采的著名言论“上帝已死”是他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他认为基督教改变了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而这种变化不利于人类的自由。

同时,尼采也不赞成对基督教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攻击,他把目光转向了基督教背后的宗教哲学,认为其本质是将人类打扮成神秘主义的对象,因此成为表现弱肉强食的武器,使“我们”的创造性能力极度受限,挫伤人类开放心态,一味的解析和肆无忌惮地论证只会让人们沉迷不安乱,甚至使其走向极端主义。

尼采十大经典语录原句德语

尼采十大经典语录原句德语

尼采十大经典语录原句德语尼采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多项作品不仅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存在和意义,还成为了西方文化中的经典著作。

他的语录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引人深思,下面将介绍尼采十大经典语录的原句德语以及对其含义的解读。

1. "Gott ist tot!"(上帝已死!)这是尼采最著名的一句话了。

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们不再相信上帝的存在。

尼采认为,上帝在现代人的思想中已不再有任何意义,已经失去了作为日常行为和生活的指导。

2. "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ärker." (没有杀死我的,都会让我变得更强。

)这句话非常经典。

它的意思是,人们可以从失败和挫折中得到力量和成长。

面对压力和困难,人们可以变得更加强大,与对抗着自己的东西更加勇敢。

3. "Der Übermensch ist der Sinn des Erds."(超人是地球的意义。

)"超人"是尼采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尼采认为,超人是一种高于人类的存在,是人类前进的新方向。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超人是地球所追求的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4. "Ohne Musik wäre das Leben ein Irrtum."(如果没有音乐,人生将是一种错误。

)尼采非常喜欢音乐。

这句话表达了尼采对音乐的热爱和珍视。

他认为,音乐是人类的灵魂,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可以通过音乐得到表现和展示。

5. "Eine Gesellschaft, die wenig zensierte Kunst toleriert, hat den Geist der Freiheit."(能够容忍少量审查的艺术的社会拥有自由的精神。

)尼采认为,审查制度会严重限制人类的自由。

这句话表达了尼采对自由和创造力的追求,认为健康和自由的社会应该支持和容忍各种形式的艺术和创造。

浅析尼采哲学对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

浅析尼采哲学对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

浅析尼采哲学对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作者:王媛媛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7期摘要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富有争议的哲学家,尼采的哲学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改造了许多构成西方思想遗产的观念和价值——如理性、上帝、宗教和道德等等。

他的哲学对现代西方的主流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尼采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马尔库塞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识码:ANietzsche's Philosophy Inflect on Modern Western Thoughts InfluenceWANG Yuanyua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AbstractAs a controversial philosopher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ietzsche's philosophy thought has a very strong power, it reformed many concept and values that constitute the western ideological heritage——such as rationality, god, religion, and moral, and so on. His philosophy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modern western mainstream trend.Key wordsNietzsche; life philosophy; Freud's psychoanalysis; existentialist; marcuse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哲学家。

作为西方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尼采通过宣告上帝之死而摧毁了传统的精神哲学,建立起一种现世的和个体本位的生存实践哲学,并因此对现代西方的主流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尼采经典解读

尼采经典解读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作品对现代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尼采的著作包含广泛的主题,涵盖了伦理学、存在主义、权力、宗教、艺术等领域。

以下是尼采几个经典概念的解读:
1. "上帝已死"(God is dead):这是尼采最著名的论断之一,他认为传统上帝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有意义和影响力。

他认为人们已经逐渐放弃了信仰,而现代社会需要找到新的价值和意义来源。

2. "超人"(Übermensch):尼采提出了一个超越人类的理念,即超人。

超人是那些能够超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束缚的人,他们能够创造自己的价值,并追求个体的真实自我。

超人被视为一种具有创造性和独立精神的理想形态。

3. "永恒回归"(Eternal Recurrence):尼采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即假设时间是循环的,世界上的一切事件将无限重复。

他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种循环的存在,并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每一个瞬间,那么我们就可以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4. "意志之力"(Will to Power):尼采认为,意志是驱动人类行为的核心动力,而权力是意志的表现形式。

他主张个体应该发掘自己内在的意志之力,并通过实现自己的潜能来达到个人的成长和超越。

需要注意的是,尼采的思想非常复杂和多样化,对于他的作品的解读也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争议。

因此,以上只是对几个经典概念的简要解释,如果您对尼采更深入的理解感兴趣,建议阅读他的原著或相关的哲学评论。

1。

浙大远程教育西方现代文艺流派在线作业(全)

浙大远程教育西方现代文艺流派在线作业(全)

窗体顶端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100分单选题1.【第01章】不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特征的是()。

A 突出异化意识B 突出荒诞意识C 提倡原始主义D 强调符合事实正确答案:D单选题2.【第01章】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对古希腊神话进行了仿作()。

A 爱尔兰B 英国C 法国D 美国正确答案:A单选题3.【第01章】石破天惊地宣称:“上帝死了!”“天经地义的时代结束了”,给西方文化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动。

()。

A 尼采B 叔本华C 萨特D 弗洛伊德正确答案:A单选题4.【第01章】“人与自我的异化”的体现不包括()。

A 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B 机械主义和分工制下现代人自我的丧失和个性的丧失;C 现代社会需要人扮演更多的角色,套上人格面具,人与面具的冲突导致自我的丧失;D “反英雄”的出现。

正确答案:A单选题5.【第01章】()的精神分析学为现代主义文学探索人类深层心理提供了学理基础。

A 尼采B 弗洛伊德C 叔本华D 柏格森正确答案:B单选题6.【第01章】下面()作家没有在其作品中体现荒诞意识。

A 尤奈斯库B 贝克特C 卡夫卡D 叶芝正确答案:D单选题7.【第01章】哪部作品没有体现现代主义提倡的原始主义()。

A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B 康拉德的《黑暗的心》C 兰波的《醉舟》D 司汤达的《红与黑》正确答案:D单选题8.【第02章】“契合论”是()最早提出的。

A 波德莱尔B T.S.艾略特C 斯威登堡D 叶芝正确答案:C单选题9.【第02章】《荒原》采用的是()结构。

A 框架式结构B 直线性结构C 镶嵌式结构D 环形结构正确答案:C单选题10.【第02章】《荒原》的()章通过引证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顿和奥维德,将人类的今昔作对比,突出了现代人的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处境。

A 《死者葬仪》B 《弈棋》C 《火的布道》D 《雷霆所说的》正确答案:B单选题11.【第02章】《荒原》中的意象中是现代人的象征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上帝死了”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启示易善炳(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尼采“上帝死了”观点一出,在西方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在艺术领域,艺术家不再刻意表现上帝、女神、宗教徒,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题材更为广阔,表现方法更为多样,表达思想也更为深刻。

其对现代绘画的启示为:绘画要在创新中保留着传统的艺术精神,绘画艺术表现手法和题材的选择上要更具自由性,绘画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 尼采;上帝死了;现代绘画;影响作者简介:易善炳(1987.10.—),男,汉族,河南固始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一、对于“上帝死了”的两种解释尼采哲学中提到的上帝是什么的问题?这其实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感知心理作用的问题,在欧洲过去的时代,人们崇敬上帝,任何违背或蔑视与神或与上帝有关的东西,就被视为背叛或要遭到上帝的惩罚。

人们似乎只有在神的权限范围内从事社会生产或工作。

离开了上帝的庇护,好像什么都不能行似的。

简单地说,上帝是他们精神化的产物,是他们愿望得不到实现而以另一种物质形式加以存在的表现。

介于物质和意识之间。

概括地说,上帝在西方人心中是完美的,自由的和永恒的形象。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上帝是白天与黑夜,冬季与夏天,战争与和平,满足与欲望。

”从这里可以得知上帝能代表一切,存在于诸物之间,他不可能会死,当然也不可能会消亡。

然而尼采突然宣布“上帝死了”,他的意思是什么?他的意思是说:人类信仰上帝的心死了。

换言之,人的一切活动不再听命于神的旨意,而是随心所欲。

由此联想到绘画领域,也可以说上帝的确死了。

现代的西方绘画艺术不在把上帝描绘成他们所敬仰或膜拜的对象。

而是直接拿上帝开刀,把上帝作为他们笔下的玩物。

显然,西方画家是在彻底地摧毁上帝。

当然,尼采的意思还可以解释为:作为象征上帝的人死了。

欧洲经过宗教改革,迫使宗教分裂,基督教皇不能维护基督教教义的权威。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人们想极力地挣脱封建枷锁,追求一种歌颂自然、反对专制、追求自由、崇尚情感、反对复古,具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反抗的情绪。

从这里看上帝本没有错,错的是人们对于上帝的理解。

在西方人看来,上帝的品性是完美、崇高、乐善与好施。

但是由于人类的贪婪和无知,促使了崇尚上帝的精神的人失去了希望。

这让尼采也为之惊叹。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物质的崇尚更加激烈。

世界各国都为利益所驱使。

人们淡化了关注精神生活。

而是开展了所谓的理性主义与机械主义的时代,正使人们大踏步走向物质化。

在行尸走肉的躯壳之中,上帝的精神已不复存在。

留在人们心中的上帝只是对往日的记忆。

作为宇宙最光辉的存在物,却退落成一所华丽的坟墓。

这应是尼采不为人知的痛惜。

二、“上帝死了”对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西方的绘画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是如此长的过程却怎么也脱离不了宗教这个身影。

因此,也有人认为,艺术是宗教的产物,常为宗教服务。

这种说法也许是最符合现代人看待欧洲过去的绘画艺术,但在实际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新哲学思想的发展,让西方画家重新建构了新的艺术观,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而是面向人生、社会、自然等一系列的元素加以思索,创作自己的作品。

随之而产生的是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大变革。

先来回顾一下西方的古代艺术,从古埃及到古希腊,再到古代的欧洲艺术就不难发现,他们对于艺术的本身关注的很少,而是从它们的寓意来划分艺术的范围:为活人的艺术只局限于耶稣、宗教徒、神话,为逝去的人讲究来世的理念。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虽被提倡,但是人的精神还是依附于神的理念。

17、18世纪欧洲的艺术虽然有巴洛克、洛可可,但是宗教的意味犹存。

这些题材的表现,到发展为成熟的理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让西方的绘画艺术始终没有脱离宗教因素的制约,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改变,最后的艺术精神还是在宗教范围内。

然而西方艺术真正发生变化的时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兴起,它把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艺术焕然一新。

再看一下西方的古代哲学,西方的哲学应是从寓言故事开始的,但是后来却让经院哲学占据了上风,人们把神学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

修建寺院、创建教堂、添置宗教壁画,不愧余力的进行宗教仪式等,这些活动成为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支柱,现在残存的西方古代宗教教堂就是很好的例证。

虽然有些西方古代哲学家发现了宗教在当时情况下其实是一种稳定社会、安定人们心灵最好的药剂,但是宗教带给人们的苦难也不在少数。

等到一些有预见性的哲学家揭露这个事实时,社会似乎已经陷于苦难。

因此,宗教的情节仍在人们思想意思中延续。

能够解救他们的只有新思想和新的哲学观念出现。

18、19世纪,文化思想的回落,新思想的出现,促成了一次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次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文学艺术也得到了彻底改变。

尼采的哲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诞生的,他的思想激进,认为“上帝死了”。

过去人们把理想和愿望寄托于上帝身上,让上帝来帮助自己来实现愿望,显然,这在现代人看来是无稽之谈,但在西方当时整个的文化思想潮流中这似乎就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哲学家尼采的观点一出,在西方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上帝死了”人们还有什么可以依靠,很明显,能够救赎自己灵魂的只有自己。

在艺术文化领域里,艺术家也为之一变,不在刻意的去表现上帝、女神、宗教徒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题材更广阔,表现方法更多样,表达思想也更深刻。

这才是一次真正的艺术变革、全面的反映人的艺术。

现代的西方绘画艺术在此契机中应运而生,艺术家致力于表现人生、社会、自然,不在孤立的表现宗教艺术,甚至用荒诞、戏谑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宗教,让人耳目一新,上帝就这样被世俗化了。

上帝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不再表现的是人们对于他作为神的一种虔诚,而只是作为一种艺术描写的客观对象存在。

这种做法曾遭到狂热宗教徒的抗议,但最终也还是不了了之。

显然,西方人对于宗教意识也在逐渐的淡化,他们追求更多的是在物质文化激增的年代里得到的精神空虚的满足而不是单一的上帝就能够满足的。

西方现代艺术家致力于这样的工作需要,要像哲学一样,不断地从人的自身出发,寻找人的或与人最相关的最本质的东西进行探索。

从而使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有了新的创造。

这些新的创造就构成了西方现代绘画艺术。

从而使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有了脱离于物质生活的形式。

纵观西方绘画艺术发展的历程很容易发现,西方的绘画一开始是写实的、实用的。

宗教或人物绘画的表现是为了崇拜或纪念;静物画的表现是对物质生活的向往;风景画的表现是对大自然的无比的赞美;群组画表现的是对于重大事件的记忆,诸如此类。

然现代西方绘画艺术却脱离于物象本体,转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这不是现代艺术家在矫揉造作,故意在声张虚势,而是时代把传统的绘画艺术停留在绘画历史中。

在这种情境下,历史遗留的绘画作品大多以经典而存在,但是这些作品很少能够真正反映和拯救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活。

因此,现代的绘画艺术不仅结束了对于上帝的崇拜,而且还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艺术。

西方的现代绘画艺术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它逐渐的摆脱了中世纪以来的绘画形式,不断地注入新的材料和媒介,采用新的方法和原理,能让绘画艺术回归到人们的生活里。

但是这也因此遭到了传统派的质疑与拷问。

艺术不像艺术,那又是什么?甚至认为现代艺术家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与亵渎。

当观众还沉浸在经典艺术的面前时,现代艺术家已经悄然的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和创作方法,他们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这个范围应涉及到哲学、诗歌、小说、艺术等。

然而当艺术接受群体在还没有准备好接受现代艺术时,现代艺术已经早产,争论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

有人认为现代艺术是怪胎,是畸形的艺术。

也有人认为,西方的现代艺术是艺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事实。

不管怎样,这些问题都已经开始出现,应该得到社会和艺术家的广泛关注而不是刻意的去回避。

就像当年尼采所言“上帝死了”一样。

但是现代艺术的价值何在,应该值得社会和艺术家关注和思考。

近年来,人们大多都非常喜欢现代艺术崇拜现代艺术,但是很快人们发现,存在的有价值的现代艺术作品并不多,多的只是模仿和造作。

当然,在现代艺术作品中也不难发现,有些现代艺术作品为了能够达到视觉效果的目的,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赤裸裸的、亵渎的现代艺术。

这样的艺术有悖于道德和常理,不能够给艺术接受者以美感的享受。

因此,现代艺术作品应该是具有审美的惬意的和富有教育意义的。

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应该是反映社会或揭露事物审美的特性而不是在做无价值无意义的创造。

如今,现代艺术最可贵的品质是它离关注艺术生活的人更近了。

有些艺术作品还可以让观众积极的参与。

通过听觉的、视觉的、触觉的艺术体验,能让艺术接受者体会到其中的艺术奥妙和价值。

按照尼采的意思推断,现代的艺术要和当年上帝一样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然就和现在的上帝一样——死了。

三、“上帝死了”给西方现代绘画的启示1.绘画要在创新中保留传统的艺术精神从尼采的观点“上帝死了”来看待当今的现代绘画艺术,就不难发现,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精神似乎已经成为终结,过去的艺术品只能作为艺术经典而存在。

然而西方艺术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演进、兴起与衰落。

都在印证一段深刻的历史记忆。

如果把文化与艺术切断,现代人就会感到对于文化历史的不安与骚动。

何况传统的艺术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记忆,它承载着民族文化艺术的血脉,透过它,艺术创作者更能够深刻把握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

不至于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机中丢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

然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可以更好的保留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本源。

西方的艺术家正因为保持了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才让油画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这种精神显然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

尼采的观点“上帝死了”是因为人们不再崇拜上帝,而上帝在实质上是美的、善的、好的。

上帝的精神应该给予保留。

同理,用在艺术领域里应理解为要保护传统的绘画精神。

2.绘画艺术表现手法和题材选择上更具自由性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是由开始的线描、平涂逐渐延伸到笔触,渐渐地又转变成综合运用,尤其是在十九世纪末期以来表现的最为明显。

画家们不拘对于传统的表现方式,而是以一种崭新的表现方法,他们不把艺术看成是一种机械式的模仿,而是从人性的自由性出发,延伸出一种新的表现意态。

从而更好地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

艺术家选择的题材也同样受到启发,他们不仅关注艺术领域内的一些发展,而且更多的是关注社会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哲学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西方的现代绘画艺术和尼采的哲学“上帝死了”有些极为相似之处,当艺术摆脱了宗教和神话对于它的束缚之后,艺术的表现手法和选材变得更为自由。

从题材内容,再到思想内涵,都形成了一种新的现代艺术格局。

以前的艺术可以说不是人的艺术而是一种倾向于神的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