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清官廉吏史话

合集下载

苏州紫阳书院:创自第一清官,育出五位状元(下)

苏州紫阳书院:创自第一清官,育出五位状元(下)

苏州紫阳书院:创自第一清官,育出五位状元(下)还有一部书也同样做成了金镶玉,是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

杨老师对版本很熟悉,他讲述着该书在版本上的差异。

本书的作者沈德潜,也曾经是紫阳书院的院长。

沈德潜的名声当然很大,尤其他跟乾隆皇帝之间的故事,也是后人津津乐道者。

关于这一点,在沈德潜去世后,当时的大才子袁枚给沈写了篇《神道碑》,袁在此文中极力地夸赞了沈受到皇帝青睐所得到的殊荣:“惟公以白发一诸生,受圣人知三十年,位极公孤,家餐度支,远封荣祖,近荫贵孙。

薨后皇情纡眷,赐谥赐祭,赐葬赐诔,赠太子太师,崇祀乡贤。

呜呼,如公者,古何人哉,古何人哉!然而皆天也,非人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袁枚认为,沈德潜得到皇帝的喜爱竟达30年之久,他简直不是个人。

而最有意思者,袁还在《神道碑》中讲述了沈在参加博学鸿词科时跟皇帝的对话:“公讳德潜,字确士,自号归愚,吴郡长洲人。

弱冠补博士弟子,丙辰荐博学鸿词,廷试报罢。

戊午举于乡,己未登进士,入翰林。

壬戌春,与枚同试殿上。

日未昳,两黄门卷帘,上出,赐诸臣坐,问:‘谁是沈德潜?’公跪奏:‘臣是也。

’‘文成乎?’曰:‘未也。

’上笑曰:‘汝江南老名士,而亦迟迟耶?’其时在廷诸臣俱知公之简在帝心矣。

越翼日,授编修。

”复建的尊经阁看来,皇帝在考试之前就已经知道沈德潜的诗名,很希望他能入选。

而有意思的是,袁枚果真是文章大家,一般的《神道碑》都写的庄严肃穆,而袁枚却把传主跟皇帝之间的对话写了进去,但这种写法果真将传主的形象立体了起来。

尊经阁正门在尊经阁内,还立有一通乾隆皇帝给本院写的诗碑。

杨老师介绍说,这是碑石的原物,因为珍贵,所以陈列在了这里。

皇帝能给一所书院题词,这当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荣誉。

杨老师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竟然六次都来到了本校,并且每次都为学校留下一首诗。

即此可知,这所学校颇受乾隆皇帝所重。

皇帝给紫阳书院写了六首诗关于这里的藏书,沈德潜在《紫阳书院碑记》中也同样提到过:“吾吴紫阳书院,在郡学东偏,前大中丞仪封张公剏建,以之教育吴人士者也。

历史趣谈:清官离任是明镜 只有离任仍然清廉如水才是清官

历史趣谈:清官离任是明镜 只有离任仍然清廉如水才是清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官离任是明镜只有离任仍然清廉如水才是清官导语:“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

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

这首打油诗,对贪官污吏的形象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讽刺。

官员离任时,“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

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

这首打油诗,对贪官污吏的形象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讽刺。

官员离任时,最能看出其是否清廉。

历史上许多清官在离任时给人民留下一个清廉的背影,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骑着毛驴一身轻。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乾隆年间任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知县,他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

郑板桥离任时,当地不少富绅和贫民都要求为其摆宴送行,但都被他一一谢绝。

搬家时,他仅用了三头小毛驴。

一头由仆人前骑引路,一头背驮两捆书和一件乐器,一头装着简单的行李,由他自己骑着。

如此离任,走得格外轻松。

池洗笔墨走时清。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米芾曾主政涟水(今属江苏省涟水县)。

“任满归,囊橐萧然”。

临行时,特将笔端残墨置于池水洗尽,以示“来去清白”。

他除了随身携带几件衣物和文房四宝外,未带走涟水一草一木。

今天,涟水县城那座整修一新、意义深远的“廉池”景观,引来无数游客景仰不已。

一位诗人触景生情道:“米公洗墨净心灵,留得清气满乾坤”。

空舟载石助船行。

东汉末期,陆绩出任广西郁林郡太守。

他为官清廉,肃贪拒贿,被誉为“一代廉臣”。

陆绩任满归家时,空舟而返,船轻不胜浪,难以越海,无奈只得装载巨石压船,以助航行。

陆绩返回故里苏州后,遂将巨石归宅。

后经变迁,巨石半块埋于土中,仅露其背,但过往者皆能指称“此乃汉陆公郁林石也”。

为弘扬其清廉遗风,后人在生活常识分享。

廉吏陈鹏年

廉吏陈鹏年

廉吏陈鹏年苏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苏州园林更是一枝独秀甲江南。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苏州文庙内有一块奇石,它高约两米五十,厚约七十厘米,不足二米宽。

它既非传说中的女娲补天之石,亦非价值连城的玉石,但它却有着一个特别的名字——“廉石”。

这块“廉石”颇有渊源,最初由东汉末年为官清正的郁州太守陆绩卸任后带回苏州故里,到了弘治九年,监察御使樊祉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场建亭保护,亲自提名为“廉石”。

康熙四十八年(1709)苏州知府陈鹏年十分仰慕陆绩的清廉,又将“廉石”移至苏州文庙内,以作纪念,供时人观瞻,使得这块“廉石”的故事又予以延续。

陈鹏年(1662-1723),字沧州,又字北溟,湖南湘潭县环山人。

据传陈母在临产前“梦大鸟挟青衣童子至”,庄子《逍遥游》中有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所以“鹏年”之名由此而得。

清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历任浙江西安知县、淮安山阳县令、江苏海州知州、江宁知府、苏州知府、江苏布政使、河道总督等职,两次入英武殿修书,为官清廉,秉性刚直,不畏强权,深得百姓爱戴,有“陈青天”之赞誉。

1696年陈鹏年任浙江西安(今衢县)知县。

他到任后,曾焚香发誓:不做不容于天理,不合乎人心的事。

又亲书“清”、“慎”、“勤”三字,贴于书房之内,用于自励。

当时正逢兵灾过后,人口流失严重,地方豪绅大多趁机吞并了许多民田。

面对地方豪绅们嚣张的气焰,陈鹏年冷静应对,他首先向朝廷请呈减免赋税,然后清丈土地,归田于民,此举措使得流亡归里复业者达数千户,老百姓感恩戴德。

乡间重男轻女之风愈演愈烈,甚至屡有溺死女婴的事情发生,陈鹏年得知后立即下令予以禁止,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不少无辜的生命。

特别是有些生了女婴的母亲因迫于无奈,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骨肉被遗弃,内心实为不忍,现在有了此禁令,女婴再也不会被抛弃了,受感于陈鹏年的善举,那些被遗弃又重回母亲身边的女婴都以陈为姓,以示对陈鹏年救命之恩的感激。

苏州“百官共廉”神话破灭

苏州“百官共廉”神话破灭

《大案追踪》试读:苏州“百官共廉”神话破灭2008年10月23日,江苏省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因受贿罪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

法院经审理查明,2001年至2004年间,姜人杰利用职务之便,先后收受贿赂款共计人民币1.0867亿元、港币5万元、美元4000元。

从现已查明并经媒体公开曝光的贪官受贿数额上看,姜人杰不仅为“人中之杰”,更是“贪中之杰”。

上亿贿金使他坐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贪”的交椅,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百官共廉”神话破灭早在四年前的2004年8月7日,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姜人杰突然被“双规”。

至10月份消息正式传出,舆论为之哗然。

人们议论纷纷,将焦点聚集于苏州政坛,其中原因,倒并非姜人杰官当得大、钱贪得多。

尽管苏州经济发达,甚至超过许多副省级城市。

但因为早年划定副省级城市时,苏州还没有今天的成就,而此后国家一直未添加副省名额。

也就是说,经济成就骄人的苏州仍然只是个地级市,姜人杰也无非是个副厅级官员。

至于姜人杰贪贿数额多寡,因为当时案子才刚刚调查,自然无从知晓。

就拿其他地级市的贪官来说,少则数十万数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但在经济日渐发展、大案日渐增多的今天,人们倒也并不觉得稀奇。

人们最觉稀奇的是,苏州,竟然也出贪官!就在案发前几年,全国各地的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的同行们纷纷云集于苏州,一拨拨前来考察学习当地的廉政建设先进经验。

那么,苏州的经验究竟叫什么?据他们自己的总结,再加上媒体的报道,称之为“百官共廉”。

报道称,苏州是一所独特的干部学校,这里有一套独特的教育干部的方法,有一种群体性、长期性的廉洁奉公的氛围,苏州的干部创造了廉政奇迹。

众多媒体在解读苏州“百官共廉”现象时注意到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

苏州历史上出过不少著名清官,如白居易、范仲淹、况钟等,他们是后世为官的楷模。

古代贤者认为,一切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皆因不知足而起。

让官员爱乡、知足、洁身自爱,随时警示,防微杜渐,是古代苏州政治的得意之处。

廉政历史小故事

廉政历史小故事

廉政历史小故事【篇一:廉政历史小故事】古代廉洁小故事9则浅歌的空间为您精心推荐中小学作文,生活百态等精品文章。

古代廉洁小故事9则发布时间:2013-04-20 14:15|日记本:古代廉洁小故事9则古代廉洁小故事1: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清官况钟三离三留的故事

清官况钟三离三留的故事

清官况钟“三离三留”的故事况钟担任苏州知府有十三年。

其间曾经三次留任,这无疑增添了这位明代清官的传奇色彩。

况钟的第一次离任,是宣德六年(公元1431)三月,这是他上任后的第二年。

因为继母逝世,按照当时礼制,必须辞官回原籍老家守孝三年,这叫“丁忧”。

要等服孝期满,才能出来继续为官。

但长洲县百姓三万七千多人联名上书,列举况钟政绩。

苏州百姓2000余人向巡按御史金廉诉说:况知府公正勤廉,奸弊得以革除,百姓得以安宁,实在舍不得况知府离开。

他们还派代表到北京去,上书朝廷,请求皇帝在况钟守丧未满期限时命他提前回来任职,“夺情起复”,以慰民情。

第二年正月,朝廷赦书要况钟提前回任。

在况钟离任时,奸吏们乘机卷土重来,大肆为非作歹。

况钟回任后,重振法纪,对趁机横征暴敛的奸吏们坚决加以惩办。

况钟的第二次离任,是在宣德八年(公元1433)十月。

因为这时任期已满三年,按例要进京述职。

况钟政绩优异,百姓怕他升官离去。

当他起程时,许多人拥到他面前,依依惜别。

有的甚至拉住轿杆,或仆卧路中,舍不得他走。

后来,明宣宗去世,英宗即位。

当时传闻况钟可能调任,苏州府七县百姓联名上书者8万余人,列举况钟政绩,请求朝廷让况钟留任。

当况钟返回苏州时,百姓们唱道:“太守朝京,我民不宁;太守归来,我民忻哉!”对况钟深为爱戴。

况钟的第三次离任,是在正统五年(公元1440)。

这是因为九年任满,照例官升一级。

就在况钟赴京考绩,朝见皇帝之前,苏州百姓依依不舍,设饯送别,夹道送行者数百里不绝。

这使况钟颇为感动,临行前,他向前来送行的百姓作诗告别:“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这次朝廷原已委派了新的苏州知府,但百姓万人联名上书挽留况钟继续在苏州任职,朝廷就决定不派新的知府,而是升况钟为按察使,给他正三品的俸禄待遇,继续任苏州知府,也就是升官不升职。

况钟返回苏州时,百姓们出府境数百里之遥前往迎接,兴高采烈的场面宁人感动不已。

廉政教育之廉政典故大全

廉政教育之廉政典故大全

廉政故事大全“五胆忠臣”范仲淹廉洁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少有志操,苦心学习,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进第后,历任西溪盐官、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知政事和杭州、青州太守等职,不管是当小官还是掌大权,他为官都是心怀社稷,廉洁奉公,以天下为己任,世人称他为“五胆忠臣”。

一胆:敢于指责朝政。

宋仁宗时大兴土木,朝廷从陕西征购木材,运往京城建造宫殿。

范仲淹看到浩大的土木建设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后,不顾他人劝阻,上书朝廷,直陈弊端和危害,引起了仁宗皇帝高度重视和警醒,立即停止了宫殿建设,并要求臣民“以仲淹为忠”。

后来,他还针对朝政存在的问题,书写了《救弊十事》,令朝政为之一振。

二胆:敢于斗权贵。

当时朝中权臣吕夷简利用手中权力,拉帮结派,徇私舞弊,视范仲淹为眼中钉。

他多次派人暗中威胁范仲淹勿言朝政、妄议国事,但范仲淹毫不惧怕,多次表示宁可舍去官位性命,也不姑息养奸。

为治住范仲淹,吕夷简调任他管理关系盘根错节、矛盾错综复杂的开封府,想借皇亲国戚和官僚大臣,甚至那些贪官污吏的手,杀杀范仲淹的锐气。

没想到范仲淹到任后,从清理弊端入手,敢于查处污吏,克服各种阻力,疏奏朝廷惩治,很快开封府“肃然称治“。

三胆:敢于举腐败。

为了彻底揭露吕夷简等人任人唯亲、朋比为奸的做法,范仲淹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疏奏给宋仁宗。

并将吕夷简结党营私,提升贪官污吏的情况,绘成“百官图”呈献给皇帝,仁宗一眼就看清了贪官污吏们的所作所为。

之后,他又先后为皇帝书写了《帝王尚好》、《选贤任能》等政文,使朝政存在的腐败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整顿。

四胆:敢于用清官。

公元1043年,也就是庆历三年,范仲淹在抵抗西夏入侵中立下大功,调回京师任参知政事,领导进行“庆历新政”。

范仲淹掌握一定权力后,进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

他采取职能业绩评定和群众评议的办法,对重要岗位的官吏进行了任职考核,很快一些庸碌、无能、腐朽的官吏被罢免,一些主事刻薄、惯于搜刮民财的贪官污吏被整治,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皇亲国戚背景的官吏,范仲淹也是只管政绩不重关系,该撤的撤该查的查,一时间官风大变。

胡税根案例

胡税根案例

胡税根案例以前唐代,苏州有一位名叫胡税根的官员,他出身寒微,从小就继承了父母的教诲,知礼,懂羞,对人亲切和蔼,性格坦诚,有爱心,刚正不阿。

胡税根在担任官职期间,一直秉持着以民为本的理念,关注百姓疾苦,努力解决民生问题。

他不仅在征税方面做到公平公正,还积极为民众谋福利,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他的努力下,苏州的百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胡税根的廉政形象也备受人们称颂。

他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贪污受贿,一丝不苟地执行法令,维护公平正义。

在他的管理下,官民关系和谐,社会秩序井然,民风淳朴,治安有序。

然而,就在民风淳朴的同时,苏州开始出现了一些非法集团,他们利用胡税根的廉明形象进行违法活动,损害了当地百姓利益。

胡税根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保护民众利益,他决定彻查此事,绝不手软。

经过调查,胡税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黑恶势力集团,他们操纵雇佣劳工,非法征收税款,甚至包庇犯罪分子。

胡税根决定亲自出马,打破这个集团,维护社会正义。

胡税根先是派出实力强大的侦查队伍对该团伙进行秘密监视,搜集证据。

然后,他联合警方展开突袭行动,将主要犯罪分子全部抓获归案。

经过详细审讯,真相浮出水面,该团伙的罪行暴露无遗。

在胡税根的领导下,法庭审判了这些犯罪分子,绝不手软。

胡税根还与地方相关部门协商制定了更完善的法规,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他的果断举措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和肯定,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信赖。

胡税根深知廉政为政的重要性,他不仅自律严格,还倡导全民廉政,致力于打造一个清廉、公正、透明的政治环境。

在他的努力下,苏州社会风气得到净化,法治建设不断深化,社会稳定和谐。

胡税根因其在官场的廉政典范而成为一代传奇。

他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为民谋福祉的初心,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将公平正义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

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廉政,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胡税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留给后人反思和借鉴。

苏州历史人物廉洁故事

苏州历史人物廉洁故事

苏州历史人物廉洁故事
苏州,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中,曾经有许多廉洁的历史人物,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和廉洁的作风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赞誉。

其中,最令人钦佩的历史人物之一是苏州的思想家、儒家学者王守仁。

他生活在明代,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和官员。

王守仁以他的廉洁正直闻名于世,他在官场上从不接受贿赂,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

为了维护公正与廉洁,他经常向皇帝上书陈述不法之事,无论得罪多少人,也不为所动。

他始终以慎独自重,以高尚的道德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成为了无数后人学习的楷模。

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廉洁人物是明代文学家唐寅。

他是苏州著名的文人雅士,以其才华横溢和清廉正直而闻名。

唐寅在文学创作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他的诗文深受人们喜爱。

与此同时,唐寅也是一个具有坚定品德的人。

他在选择官职时经常能够摒弃虚荣的名利,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

他从不接受贿赂或参与腐败行为,始终以纯净、高尚的心态面对世间的种种诱惑。

唐寅坚守道义,以自身的榜样推动社会风气的正常发展。

这些苏州历史人物的廉洁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个人的崇高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苏州这座城市的风气。

他们的榜样激励着后人,让人们明白廉洁的重要性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向这些廉洁人物学习,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苏州廉洁奉公的例子

苏州廉洁奉公的例子

苏州有许多历史上廉洁奉公的例子,以下是其中一些:
1. 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苏州担任知州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同时他还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深受百姓爱戴。

2. 况钟:况钟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官员,他在苏州担任知府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同时他还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措施,深受百姓爱戴。

3. 林则徐: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著名官员,他在苏州担任巡抚时,积极推行禁烟运动,打击鸦片贸易,同时他还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深受百姓爱戴。

这些历史人物的廉洁奉公精神,为苏州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廉石”——一部跨越千年的廉政史话

“廉石”——一部跨越千年的廉政史话

“廉⽯”——⼀部跨越千年的廉政史话在苏州⽂庙有⼀块廉⽯,那⽯与三国时期吴郡陆绩有关。

陆绩(公元187-219年),字公纪,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

陆绩⾃幼聪明过⼈,知礼节,懂孝悌。

6岁时,在九江拜见袁术,袁给了他⼏只桔⼦,陆绩舍不得全部吃完,将3只藏在怀⾥。

临别告辞时,因躬⾝⾏礼,桔⼦掉落在地。

袁术问:“陆郎出来做客,怎么还藏橘⼦?”陆绩跪着道出原委:“我想留3只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罢,惊奇不已。

⾃此,陆绩怀桔便传为佳话。

后来,有⼈将此事编⼊《⼆⼗四孝》。

陆绩胸怀韬略,才智横溢,博学多识。

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正⽓。

他初仕东吴,被孙权以奏曹掾,以敢于直谏著称,朝野官员皆“以直道见惮”。

后出任⼴西郁林(今梧州⽟林⼀带)郡太守加偏将军。

那⾥⽓候炎热,疫病流⾏,陆绩为改善当地百姓的饮⽔条件,减轻疫病传播,发动群众挖掘⽔井,被⼈们称为陆公井。

陆绩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放松对⾃⼰的要求,他为官廉明清正,肃贪拒贿,从不接受下官⼀件礼物,也不索取任何当地特产,还将在任内所⽣⼥⼉,取名“郁⽣”。

陆绩任满归吴之时,因⾏李太少,没有⾜够的财物可资镇船,怕船轻不避风浪,就在岸边随意搬了块⽯头,聊作压船之物。

到了家乡,⽯头就弃之屋边,留作纪念,⼀时传为美谈。

不久,陆绩舍宅建为宝光寺,此⽯留在寺内。

后来寺废为民宅,⽯留民家,渐渐埋没⼟中。

经历了1400年的风⾬历程,到了明弘治年间,检察御史樊祉巡按吴中,听说了娄门内临顿⾥有块“汉陆公郁林⽯”的事情。

对苏州知府史简说:“先哲遗物,固宜表识。

且有可以风厉乎⼈者在!顾其⽯僻在东城,⾮官吏朝⼣属⽬之所,其为埋没等⽿!吾将有以置⽽⽴之。

”觉得此⽯颇有教育意义,任其埋没实在可惜。

于是,让吴县知县鄺鄱、长洲县丞王伦派⼈将此⽯移到察院之侧,并建亭覆之加以保护。

樊君将此⽯正式命名为“廉⽯”,并在亭楣上题“汉郁林太守陆公”数字,还请吴宽写了⼀篇《廉⽯记》,记载此事。

到了清朝,裁撤了察院,察院署改为武弁官舍,亭⼦亦将废毁。

九品小官终成一代廉吏

九品小官终成一代廉吏

九品小官终成一代廉吏作者:王丹誉来源:《群众》2020年第08期苏州有一幅传世画作《林屋山民送米图》(长卷),是晚清书画家秦敏树先生的作品。

画作真实描绘了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冬天,苏州太湖西山岛(古称林屋山)百姓纷纷自发为刚刚罢官家中、已经断炊的苏州太湖厅甪头巡检司九品巡检官暴式昭赠送柴米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了暴式昭身为品级最低的官员,以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赢得一方百姓拥戴的人格魅力。

暴式昭(1847年—1895年)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江苏震泽县平望司巡检。

因政绩卓著,官声颇佳被提拔到军机处任存记。

光绪八年(1882年),因母丧丁忧(回乡守孝)三年。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十六年(1890年)在江苏苏州太湖厅甪头巡检司任九品巡检官。

九品巡检官在中国封建时代是官员中最低的品级,相当于如今乡镇副科级的司法干部,属厅(县)一级管辖,主要负责辖区训练甲兵、维持治安、平定反叛等职责。

暴式昭任职期间,勤政爱民,刻苦自厉,深受百姓爱戴。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十八日,暴式昭因为民请命而蒙冤被撤职。

当他离开巡检衙门时,百姓堵在桥头跪送涕别,不要他走。

离任后,他以待罪之身赴省巡抚衙门接受调查,家人因官清如水的暴式昭被罢官而断薪,不但没有回老家的盘缠,被困在原任时租住地,而且已经断炊。

这就是后来我国著名文史学家游国恩所写著名诗句——“世上穷官谁与比,罢官不见炊烟起”里描写的情景。

时值隆冬,年关将至,百姓发现他家断炊后(“炊烟无温”),争相送米送柴。

十二月初从陈巷村开始,两日间全岛各村百姓接踵而来,冒雪赠米送柴,肩扛、手提、担挑、船载相继不绝,场景壮观而感人。

結束审查的暴式昭回家见状,不忍负累百姓,立即张贴启事进行劝阻,可是自发主动送柴米的百姓很快发展到西山全岛80余村约七八千户的人家,无论童叟妇孺,不分农、商、樵、艄,甚至僧侣道士无所不及。

这次百姓自发爱心行动共捐赠米一百零四石八斗,柴十倍于米,鱼菜不计其数。

有关清廉的小故事

有关清廉的小故事

有关清廉的小故事
在明朝,有位名叫况钟的官员。

他为人正直,品行端正,深得百姓爱戴。

有一年,皇帝任命他为苏州知府。

况钟来到苏州,看到这里繁华但却混乱,就决定整顿吏治。

况钟上任后,发现一个重要问题是贪污腐败。

他决定采取行动,严厉打击腐败现象。

他首先从府衙内部开始,撤换了那些贪污的官员,并惩治了那些不法之徒。

然后,他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定期审计、公开账目等,以确保官员们廉洁奉公。

在况钟的治理下,苏州的政治风气逐渐清明。

官员们不敢再贪污受贿,百姓们得到了公正的待遇。

短短几个月内,苏州的社会秩序明显好转,人们开始称赞况钟是一位清廉的好官。

况钟在苏州任职期满后,皇帝又任命他为江西巡抚。

在江西,况钟同样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打击腐败。

他发现江西有些地方官员贪污严重,便立即展开调查,将那些贪污的官员绳之以法。

他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为江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况钟去世后,人们纷纷称赞他的清廉品德和高尚行为。

他的故事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激励着人们追求廉洁、公正的政治风气。

苏州廉政故事

苏州廉政故事

苏州廉政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苏州廉政的故事: 1. 况钟两袖清风:况钟是明朝苏州知府,他在苏州知府任上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在他离任时,苏州百姓万人空巷相送,他却两袖清风,不带一锱一铢。

2. 陆绩“廉石”压舱:陆绩是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任郁林太守时十分清廉。

任满还乡时,他全部家当还装不满一船,艄公说船太轻,遇到大风大浪会翻船。

于是陆绩买了一担笋干和两大瓮咸菜压船,才顺利回到苏州。

但他留下的“廉石”却被后人传颂。

3. 范仲淹先忧后乐: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在苏州知州任上买下南园,准备将来退休后居住。

但他去世后,却没有为家人留下任何遗产,甚至连南园也捐给了苏州府学。

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成为后世楷模。

这些故事展示了苏州历史上一些官员的清廉品质和高尚品德,对今天的廉政建设仍具有启示意义。

苏州清官--范仲淹

苏州清官--范仲淹

苏州清官--范仲淹苏州清官--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宋代苏州吴县人。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取名朱说。

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少年有志,立志从学,常以超常的刻苦精神钻研书典,昼夜不息。

冬天夜长,就用冷水冲面;粮食不足,就喝些糜粥充饥。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

之后,被任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并“迎其母归养”。

不久,又改为集庆(今南京)军节度推官。

到这时,他才将名字由“朱说”改为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宋代苏州吴县人。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取名朱说。

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少年有志,立志从学,常以超常的刻苦精神钻研书典,昼夜不息。

冬天夜长,就用冷水冲面;粮食不足,就喝些糜粥充饥。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

之后,被任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并“迎其母归养”。

不久,又改为集庆(今南京)军节度推官。

到这时,他才将名字由“朱说”改为范仲淹。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一生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修身立命的崇高理想,虽数度被贬,几起几落,宦海沉浮37年,然始终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他历官无数,处处兴利除弊,忧民之所忧。

范仲淹于民生疾苦尤为注意,凡遇水旱蝗灾,即为民情请恤,还兴修水利,发展农商。

早在天禧五年(1021年)监泰州西溪盐税时,见通、泰、海洲堰堤年久失修,海潮毁灭田地村庄,即力争整修海堤。

得到了淮南东路发运副使张纶的支持,奏报朝廷。

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被任为兴化县令,专掌修堰役事;张纶兼知泰州,发动通、泰、楚、海四州民工,逾年筑成长达180里的捍海堰,御海潮,卫民田,使流离在外的2600余户回归家园。

当地人民纪念他,将堤取名“范公堤”,并为他修建了祠堂。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江淮一带旱蝗空害严重,庄稼绝收,饥民遍地。

苏州廉政故事

苏州廉政故事

苏州廉政故事苏州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其独特的风貌和悠久的历史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在这悠闲宜人的江南水乡之中,也有许多动人心魄的廉政故事。

下面,我们将带您了解几个在苏州发生的廉政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不为人所知,但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榜样和警示。

第一篇:廉政榜样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苏州市工商局某办公室,张满庆,一位临近退休的老干部,负责督察检查工作。

坚守岗位多年的张满庆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一家由于内外勾结进行非法经营的企业。

他果断向上级反映,并在得到支持后,坚定不移地对该企业展开了调查。

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调查和查证,他最终协助公安机关成功将该企业主犯绳之以法。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方党员干部对待廉政问题的正确态度和勇气。

张满庆不仅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决与腐败势力进行斗争,更为整个区域的廉政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决不妥协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苏州市交警大队,一个名叫杜铭的交警队长成为了一个廉政英雄。

在他担任队长期间,杜铭以严格执行交通法规为己任,公正执法,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有一天,杜铭接到了一个来自上级的压力,要求他发放大量交通违章罚款,作为经济收入的一部分。

然而杜铭明白自己的职责是保护公众的利益,而不是满足上级的需求。

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一指示,并且向上级汇报了相关问题的存在。

杜铭这种决不妥协的精神,不仅对于保护交通秩序和维护公正有着积极的作用,更为其他同事树立了榜样,为整个交警大队树立了廉政的形象。

第三篇:无私奉献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苏州市一家派出所的值班室,一位警察名叫杨海。

杨海是一位勤勉踏实的警察,他时刻把群众的安全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值班期间,他接到了一起失窃案件的报警电话。

杨海迅速赶到案发现场,展开了调查。

通过现场勘查和走访,杨海很快就锁定了一个嫌疑人,并迅速行动将其抓获。

然而,在审问过程中,嫌疑人交待了实情,并提到了一位负责接收赃款的其他警察。

面对这一情况,杨海没有选择掩盖真相,而是立即将此事上报,配合上级机关进行调查。

陆绩与“廉石”

陆绩与“廉石”

陆绩与“廉石”来源:苏州市纪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5-05-28 苏州古城内文庙府学明伦堂前有一巨石,赭色花岗岩质地,天然朴实。

石面正中刻有“廉石”两个大字,左下方落款:“赐进士弟,文林郎巡按直隶苏松等府监察御史河南胙城樊祉立,弘治九年,岁在丙辰夏六月吉旦。

”这样一块看似普普通通的石碑,却承载着一段1700多年前郁林太守陆绩为官清廉、为民造福的真实故事。

一、石碑主人:汉末郁林太守陆绩“廉石”本无字。

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吴郡(今苏州)人陆绩任广西郁林太守期间,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轻徭薄赋。

他将中原长江流域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引入当地,造福一方,深得百姓爱戴。

少年孝亲,才识过人。

据《三国志·吴志·陆绩传》载,陆绩六岁时随父在九江拜见袁术。

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陆绩揣了三个在怀里,后因跪拜辞别而将橘子掉了下来,袁术好奇地问:“陆郎作客还要藏橘于怀?”陆绩跪着回答:“打算带回去给母亲吃。

”袁术对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大为惊奇。

陆绩孝母的故事被元代郭居敬编入《二十四孝》中,名为“怀橘遗亲”。

陆绩少年聪慧,才识过人。

孙策占领江东后,在吴郡的张昭、张郃、秦松是他的上宾,他们一起讨论关于当下四海尚未太平,须当用武力来平定各地,当时陆绩因年少,所以坐在最后面,他在远处大声说:“从前管夷吾为齐桓公的相国,九合诸侯,一统天下,不用兵卒战车。

孔子有言:‘远方之人不归服,则修治仁德招顺他们’。

现今讨论的人不务求怀取道德的技术,而只是崇尚武功,我陆绩虽是年幼无知,但还未能安心。

”听到少年陆绩的回答,张昭等人对他的见识深感惊异。

《三国志·吴志·陆绩传》中是这样描述长大后的陆绩的:“及长,绩容貌雄壮,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

”此时,年长于陆绩的东吴名臣虞翻,襄阳的庞统都因为陆绩才识而和他结为朋友。

出守郁林,造福一方。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继兄孙策事业,统领东吴。

明清时期苏州名门望族“贵廉有耻”家风、家训传承

明清时期苏州名门望族“贵廉有耻”家风、家训传承

明清时期苏州名门望族“贵廉有耻”家风、家训传承作者:吴蕴慧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1期吴蕴慧[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104]摘要:家族的发展,一般都体现了家风、家训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

明清时期苏州名门望族中,为官清廉、品德修洁且家风谨严的,莫过于以王鏊为代表的莫釐王氏家族、以王锡爵为代表的太原王氏家族、以潘世恩为代表的大阜潘氏家族和以翁同龢为代表的常熟翁氏家族“四大家族”。

“四大家族”的成功与兴旺,均离不开醇厚严正的家风、家训的指引,尤其是注重“贵廉有耻”门风家范的传承,即诗礼传家以守廉、勤俭持家以养廉、积德行善以促廉。

关键词:明清时期名门望族“贵廉有耻”家风家训家族是中国社会基本的组织和单位。

家族文化及家族教育对家族成员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家族教育和道德规范核心内容的家风、家训,不仅是家庭、社会道德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家族精神文化的宝贵财产。

所谓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通常以生活智慧或价值理念的形式蕴含于家训、家规等文献载体中,也以实践样态渗透于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家风的重要载体,对个人的修养、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族的发展,一般都体现了家风、家训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

望族世家尤为如此,其形成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都制定有成文的、有较强约束和教化意义的家规家训。

一、明清时期苏州“贵廉有耻”的“四大家族”苏州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中,为官清廉、品德修洁且家风谨严的,莫过于以王鏊为代表的莫釐王氏家族、以王锡爵为代表的太原王氏家族、以潘世恩为代表的大阜潘氏家族和以翁同龢为代表的常熟翁氏家族“四大家族”。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大家族”后代更是人才济济,名人辈出。

王鏊(1450— 1524),明成化十一年(1475)廷试一甲第三探花入仕,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历宪宗、孝宗、武宗三朝,为官三十多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石千秋(苏州清官廉吏史话)2012-02-13 苏迷文章来源阅662 转8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内容提要本书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肃而审慎的态度,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披沙沥金,认真收集整理了历史上在苏州地区任职或苏州籍在外地任职的近六十名官吏,从官至一品的封疆大吏,到比七品县令还低的巡检司,尽管他们职位不同,专事相异,但他们各有政声,清操示人。

不论是归乡载石千秋赞的陆绩,还是“先忧后乐”的范仲淹;不论是连任十三载苏州知府的况钟“况青天”,还是操守严谨的吴一鹏;不论是民不能忘的“豆腐汤”太守汤斌,还是以清节为天下第一的陆燿……他们或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通读全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叙述生动,融思想性、知识性和历史性于一体,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目录陆绩:归乡载石千秋赞顾觊之顾宪之:一门两清官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白居易:清廉不渝以诗谏诤刘禹锡:“陋室”中的一代清官范仲淹:“先忧后乐”名垂千秋范纯礼:宽政爱民以静处世郑思肖:布衣英雄《心史》报国魏观:盍请长江鉴此心俞桢:苏州城南的清廉之士姚善:忠义太守贤良臣吴讷:清正廉洁安居陋室鱼侃:耿直刚正比包公况钟:连任十三载的苏州知府贺霖:畏慎守法关注民生钱昕:自带衣食任太守吴宽:行履高洁白守以正王鏊:正直清廉的三朝清官毛澄: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吴一鹏:操守严谨学行醇正陈如纶:明察秋毫不畏强权归有光:治政廉明散文大家瞿景淳:一身正气写春秋严讷:整顿吏治敢于直言海瑞:冒死直谏抑强恤民凌氏祖孙:清白世家廉洁惠政严天池:不携邵武一分钱杨涟:两袖清风廉吏第一何源:为政清廉赛包公文震孟:不畏权势一身正气周宗建:清节斗奸正气凛然周顺昌:在任不取人一钱寇慎:志操清洁能活吴民熊开元:直言进谏廉能爱才盛王赞:为民做官为民赞瞿式耜:抗清名将爱民廉吏张国维:兴修水利泽被东南娄东“二张”:复社领袖忧国忧民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汤斌:民不能忘“豆腐汤”叶方蔼:勤劳文敏廉洁简朴陆陇其:“天下第一清廉”蒋伊:清廉奉公体察民情张埙:勤廉为政官清民乐归允肃:公正无私为国选才张伯行:一丝一粒我之名节陈鹏年:第一能臣为民造福蒋廷锡:秉公抚政恪勤尽职沈起元:知苦尽职守廉彭启丰:低调为官力行实政陆耀:以清节为天下第一石韫玉:甘贫乐道廉洁终生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沈桂芬:驴车宰相翁同龢:清廉却赠传佳话李超琼:修路筑堤造福于民暴式昭:不媚上官媚庶人后记前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苏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深邃,文化内涵丰富博大。

而苏州廉政文化在吴文化中更是独树一帜。

大量的廉政理论,众多的奖廉惩贪的律令,大批的清官廉吏,丰富的廉诗、廉文、廉戏和廉政格言警句,形成了苏州独特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

近年来,苏州市围绕“廉石”,把“廉石”作为廉洁教育的好教材和城市宣传的“金名片”,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使“廉石”呈现出独特的品牌效应。

最近,又以《廉石千秋》为题,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肃而审慎的态度,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披沙沥金,认真收集整理了历史上在苏州地区任职或苏州籍在外地任职的近六十名官吏,从官至一品的封疆大吏,到比七品县令还低的巡检司,尽管他们职位不同,专事相异,但他们各有政声,清操示人。

不论是归乡载石千秋赞的陆绩,还是“先忧后乐”的范仲淹;不论是连任十三载苏州知府的况钟“况青天”,还是操守严谨的吴一鹏;不论是民不能忘的“豆腐汤”太守汤斌,还是以清节为天下第一的陆燿……他们或恪尽职守,公而忘私;或廉俭自守,洁身自好;或敢于直谏,一身正气;或不计名利,以德为先;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抱负,也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济世情怀。

通读全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叙述生动,融思想性、知识性和历史性于一体,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这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全方位地加大反腐倡廉建设的力度,创新反腐倡廉建设的举措,廉洁文化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那些腐朽的价值理念、精神意识、道德观念,要使反腐倡廉建设真正产生成效,就必须在人们的思维中彻底铲除腐朽文化,树立和弘扬廉洁从政的文化。

大力开展廉洁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和营养。

编辑《廉石千秋》一书,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廉石千秋》的出版,再次展示了“廉石”品牌的魅力,对于陶冶党员干部情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十分有益。

这是增强勤政廉政意识的精神食粮,也是推进苏州廉洁文化建设的一部浓墨重彩的华章。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繁衍不绝、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开拓,文化长河的内在生机在于奔腾不息、永不终止的流淌与前进。

苏州文化的经久不衰,源于世世代代不息的继承与传播,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又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探索与不断创新,使苏州的文化薪火相传,目益根深叶茂,绚丽多彩。

弘扬历史文化中的廉政思想精华,吸收借鉴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成果,不断丰富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内容,提升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水平,就是要按党的十七大指出的“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的要求,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视野,而不是传统的眼光概括传统历史文化,对历史文化价值作出认识与再认识。

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苏州人民正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把苏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成为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

宏伟的目标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文化的繁荣,既渊源于悠久的历史,又植根于今天的实践。

要形成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新的文化优势,全面、系统而深入研究苏州文化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特别是在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衷心希望廉洁文化建设能成为苏州先进文化建设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以巨大的感染力,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化,促进优良的党风政风民风的进一步形成,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精彩页(或试读片断)陆绩:归乡载石千秋赞陆绩,字公纪,汉末庐江太守康之子。

容貌雄壮,博学多识,该览历数。

吴孙权辟为曹掾,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

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载石为重。

姑苏陆氏之门有巨石,号“郁林石”,世保其居。

绩虽有军事,著述不废,作《浑天图》,注《易》,释《太元》,皆传于世。

预知亡日,为辞以诀,自谓:“有汉志士,吴郡陆绩。

幼勤诗书,长玩《礼》、《易》。

受命南征,罹疾遇厄。

遭命不幸,呜呼悲隔!”卒年三十二。

长子宏,会稽南郡都尉;次子睿,长水校尉。

——宋《吴郡志》卷二十苏州文庙有一块廉石,那石与三国时期吴郡陆绩有关。

陆绩(187—219),字公纪,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

陆绩自幼聪明过人,知礼节,懂孝悌。

6岁时,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给了他几只橘子,陆绩舍不得全部吃完,将3只藏在怀里。

临别告辞时,因躬身行礼,橘子掉落在地。

袁术问:“陆郎出来做客,怎么还藏橘子?”陆绩跪着道出原委:“我想留3只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罢,惊奇不已。

从此,陆绩“怀橘遗亲”便传为佳话。

后来,有人将此事编入《二十四孝》。

陆绩胸怀韬略,才智横溢,博学多识。

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他在东吴为官时,就以敢于直谏著称,朝野官员皆“以直道见惮”。

后来陆绩出任广西郁林(今广西梧州玉林一带)郡太守加偏将军。

那里气候炎热,疫病流行,陆绩为改善当地百姓的饮水条件,减轻疫病传播,发动群众挖掘水井。

这些水井被人们称为“陆公井”。

陆绩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为官廉明清正,肃贪拒贿,从不接受下级官员送的任何一件礼物,也不索取任何当地特产,还将在任内所生女儿取名“郁生”。

陆绩任满归吴之时,因行李太少,没有足够的财物可以压得住船,又十白船轻不避风浪,就在岸边随意搬了块石头,聊作压船之物。

到了家乡,石头就留作纪念,一时传为美谈。

不久,陆绩舍宅建为宝光寺,此石留在寺内。

后来寺废为民宅,石留民家,渐渐埋没土中。

经历了1400年的风雨历程,到了明弘治年间,监察御史樊祉巡按吴中,听说了娄门内临顿里有块“汉陆公郁林石”的事情,对苏州知府史简说:“先哲遗物,应该加以表识,而且还可以教化后人!如果将此石放在偏僻的城东,很难让官吏早晚看到,与埋没没有什么两样!吾将重新处置,让它发挥作用。

”于是,让吴县知县邝鄱、长洲县丞王伦派人将此石移到察院之侧,并建亭覆之加以保护。

樊祉将此石正式命名为“廉石”,并在亭楣上题“汉郁林太守陆公”数字,还请吴宽写了一篇《廉石记》,记载此事。

到了清朝,裁撤了察院,察院署改为武弁官舍,亭子亦废毁。

康熙四十八年(1709),苏州知府陈鹏年修建府学文庙。

陈公治苏“刚毅而能慈爱,尤以廉干称”,非常钦佩况钟,于是借机在郡学补建况公祠。

因为况钟在明代是有名的廉吏,故将廉石移至祠前,希望府学生能以陆绩和况钟为榜样,将来科举获得功名后,能够勤廉爱民。

并嘱李果写了一篇《移郁林石记》,记录此事。

苏州的清官,包括来苏公务或任职的官员,他们来到富庶的江南,被苏州的人文环境影响,身体力行推崇和倡导清廉的为官之道;也有从苏州走出去到外地任职的官员,他们从“廉石”边的府学启程,踏上仕途,谨记教诲,不辱使命。

千百年来,苏州的清官廉吏形成了“民本”思想、“务实”之道,确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

P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