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2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2 新人教版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一课,学习时要把科举制的创立放到这一时期繁荣开放的大背景中去处理。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以及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人才和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得后来的历朝历代加以沿用、改革,使得中央对人才的掌控以及对人们的思想控制都进一步加强,影响至为深远。

二、课程标准了解科举制的创建。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影响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公务员考试现场照片教师:公务员的职业在就业难的今天更显出其夺目的光环。

公务员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其个人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行政系统的运转。

对于公务员的选拔,各国都是非常重视的。

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是1400多年前的中国科举制度,那么科举制度,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感知科举制度。

(设计意图:公务员考试与中国古代科举制有许多相同点,并且家喻户晓。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春的萌芽---科举制的诞生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份简历:王有富的简历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学识:写文章一塌糊涂,平庸之极李学才的简历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讨论:他们两人谁能做官呢?为什么?学生:王有富。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出身低微的人,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设计意图:用当时社会的两种阶层人作对比,更加直观,学生更易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2、提出:文帝为什么废除旧制给学生考虑?
【实践应用】
分析:
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的收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
【检测反馈】
1、讨论:科举制
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回答。都分为那几科?(明经科和进士)
解释:
三十老明经,四十少进士的说法
2、理解
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
3、指导学生进行推理:
高官权贵失去了什么?地方官失去了什么?出身低的人得到什么?朝廷得到什么?
4、进行分组讨论:
可联系现在社会的一些现象。
【交流反思】
唐朝繁荣与科举制度的关系。
巩固本节知识。反馈学生情况。
【课后作业】
填充图册《第4课》完成
1、总结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分析当时的选官制度的利弊。
2、讲解科举制度的诞生,分析科举制度的利弊
3、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多媒体课件
2、科举考试应考的相关图片
3、唐太宗对于人才的重视
板书设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后反思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课题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课型
新授课
总节时
4




知识目标:了解科举制隋唐产生完善,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隋朝科举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具体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答发展的时期,科举制度是我国选拔官吏基本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国选拔官吏基本制度。
教学过程
差异个性设计
教学资源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目的,了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分析魏晋的选官方式,使学生理解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归纳科举制创立的简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组织学生讨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认识科举制的创立在当时社会的进步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举制对社会进步,让学生认识制度的改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文化知识学习与自身素质提高的关系,培养热爱学习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历史意义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科举制创立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时间分配教师的教学行为(讲解、提问、板书等)教学技能要素学生学习行为从踏入校门开始,课室测验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那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历史上,考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古代的考试与今天我们学校的考试又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科举制?科举制是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她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清末废除。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考试在我国古代的隋朝就有了,是用来选拔官员的,而今天我们的学校的考试主要是考查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两者的目的和作用是大不同的。

导入提问讲解引入、板书产生好奇心理,引起求知欲望。

阅读教材、思考听讲、做笔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想想:在隋朝创立科举制之前,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呢,隋建立后又为什么废除以前的选官方式而创立科举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老师概述同学们的回答:魏晋以来,选官是由地方豪门贵族品评推荐的,标准是门第的高低。

这样,豪门子弟只凭出身就可做官,往往是不学无术之人,而真正富有才华却贫寒之人报国无门,埋没了人才。

而且,选官的权利掌握在豪门贵族手中,对皇帝的权利不利。

湖南省常德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湖南省常德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本课的难点是: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科举制度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1、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

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

2、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

例如: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

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
材料二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 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材料三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①材料一反映的 是哪一考试制度?当年,唐太宗看到这种情景时,曾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为什么?
通读课文,把本课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教具学具
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探究
教 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学案
导案
(一)
预习
导学
一、阅读教材17页。第一标题“科举制的诞生”完成练习:
1、科举制度在隋朝产 生的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许多出身低微但有 的人,却不能到和担任高官。
2、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的过程:①帝开始用的方法来官员。他令各州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②帝时正式设置,
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选拔人才。我国正式诞生。
3、科举制度的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做官;选拔的,也从到。
二、阅读教材18页,第二标题“科举制的完善”,完成练习:
1、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两科最重要。
C.唐朝社会文学艺术繁荣D.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树、图表等形式,自主梳理形 成知识网络)
1、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选拔官员
2、()正式设置进士科。
3、唐朝科举逐渐完善,常设的科目很多,以()()两科最重要。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 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科举制诞生过程,唐朝完善科举制的措施,科举制对隋唐影响2.以现代考试场景导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学习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学习难点】科举制的影响及评价【学习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发、探究。

【知识链接】高考是一年一度的大事,所有学子都希望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被名牌大学录取。

那么,同学们知道中国的考试制度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阅读教材17页,第一标题“科举制的诞生”完成练习1、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中选拔,不能真正选到人才。

2:帝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因此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朝。

二、阅读教材18页,第二标题“科举制的完善”,完成练习:1、朝科举制逐渐完善,考试科目以______、______两科最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2、唐太宗时期大大扩充了_____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_____。

武则天时期开创了_______和_______。

唐玄宗时,将_______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阅读教材19页-20页,完成练习:1、科举制改善了;促进了的发展;促进了的发展。

2、科举制度直到____朝才被废除。

(二)合作探究1、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李德裕认为: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因为他们熟悉朝廷的事物和礼仪。

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当官以后,因为不熟悉朝廷的事情,也不能称职。

李德裕对于科举制是赞成还是反对?你认为他的话是否有道理?2、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

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类型吗?【达标检测】1.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始于()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C.隋炀帝时D.武则天时2.科举制在我国正式形成是在()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C.隋炀帝时D.武则天时3.“武状元”最早出现于:()A.唐太宗时期B.唐高宗时期C.武则天时期D.唐玄宗时期4.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是()A.500年B.700年C.900年D.1300年5.殿试开始时的皇帝是()A.唐高祖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6.废除科举制的时间()A.西晋B.元C.南北朝D.清末7.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指导课前预习工作: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做好预习工作。

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

第二组: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科举考试究竟怎样考。

一个普通读书人怎样才会成为进士。

第三组:找出课文中提到哪几位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哪些历史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如岳飞、司马光等。

第四组:排练一个短剧小品(1分钟以内)“看榜文”。

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二、教材简析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用2、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科举制的历史知识及这一时期从科举制而入仕的名人2、图片四、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请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很好,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

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善于用人)正确。

那么,你们是否知道,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科举制度)不错。

也许你们听说过科举制度,但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读书人怎样才能适应它的要求,达到升官入仕的目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0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02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入新课】高考制度是我国现在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时候诞生的?谁对它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有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隋唐,看看当时是通过什么制度选拔人才的?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结合现实、教材和导学案中的内容,预习、讨论后回答。

学生应该能够回答出来。

教师总结:高考作为今天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一项基本制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才选拔。

因此,对于高考,国家是非常重视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制度,或者说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 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中间断裂,现在又重新实行,可谓千年大轮回。

当然,是更高一级的轮回。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学,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用高考这一话题导入新课,自然而有效,既能烘托课堂气氛,更能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巧妙衔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今及古,明确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讲授新课】一、科举制的诞生[资料展示] 多媒体展示科举制的背景。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提出问题]隋朝之前,我国怎样选拔官吏呢?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科学吗?为什么?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生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

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本节课将设计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古代的考生和考官,亲身体验科举考试的过程;开展实验活动,如模拟古代的科举考试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科举制的氛围;进行游戏设计,如制作科举制知识问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3. 确定教学媒体使用:为辅助教学,本节课将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例如,播放与科举制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举制的实际情况;展示科举制的图片和图表,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和考试内容;利用电子白板等设备,展示学生的讨论成果和答案,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思考。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首先,我觉得导入部分很成功,通过展示古代科举考试的画卷,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对科举制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力突出重点,讲解清晰。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有些被动。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多的互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也许,我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更积极参与进来。
1. 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布置将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具体作业布置如下:
(1)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科举制的相关章节,加深对科举制起源、发展和影响的理解。
(2)思考题:布置一些与科举制相关的思考题,如“科举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科举制对现代考试制度有何启示?”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表达能力:在课堂讨论和发言环节,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合适的词汇和句式进行描述和论证。
4. 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科举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2023年《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2023年《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2023年《科举制的创立》教案2023年《科举制的创立》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重点】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

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3、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课本18页的第一、二段材料分析一下,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有什么作用?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为了能够以自己的才能报效祖国,你要通过什么途径才可以有这个机会呢?设想一下如果你几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中进士,那你会有什么感想呢?途径:感想:四、系统总结:(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五、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下列对科举制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诞生在隋朝b、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c、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哪些?【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年《科举制的创立》教案2一、课程目标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鲁教初中历史七下《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word教案 (2)

鲁教初中历史七下《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word教案 (2)

科举制的创立【学习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1、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2、科举制度的作用、影响上,并对科举制度进行具体、客观的评价【知识梳理】一、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时,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2、隋炀帝时,设置,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考试科目以、两科最重要。

2、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1)唐太宗:扩充的规模,增加学员。

进士科第一名称。

(2)武则天:首创和。

(3)唐玄宗: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2、促进了,用功读书风气盛行;3、促进了,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四、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废除。

【学习自测】1、观察“举子看榜”图。

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2、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3、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了三分之二。

这种变化说明A.唐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B. 唐政府力求以才学选官C.唐朝社会文学艺术繁荣D. 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4、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

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

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5、按照科举制度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①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②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③开始进行殿试和武举④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6、“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湖南省常德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湖南省常德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学习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

2、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

学习过程与学法指导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我能提出的问题有: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来分析原因一、课前检测:听写第3课自主学习的内容二、快乐自学1、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时正式设置进士科。

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在朝。

2、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两科最重要。

3、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

唐太宗即位后,大大扩充了的规模;时设立武举;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4、科举制度的影响:①科举制改善了制度。

②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

③科举制也促进了的发展。

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繁荣。

5、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年,直到才被废除。

三、合作探究6、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以后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他为什么要废除呢?7、科举制度有许多积极影响,那么它是否完美无缺,无懈可击呢?结合课外知识说说科举制的缺陷。

四、达标测试1、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A、隋文帝时B、隋炀帝时C、魏晋时D、北周时2、殿试开始于()A、唐太宗时B、武则天时C、唐玄宗时D、隋文帝时3、诗赋成为进士科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在()时认真阅读材料,结合科举制度进行回答A、隋炀帝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唐玄宗时4、科举制度废除于()A、唐代末年B、明末C、清末D、民国时期5、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度的主要作用体现在()A.扩大了官吏的来源B.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C.把选拔各级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D.打破了由世袭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6、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

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

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7、“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历史初一下人教新资料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学案2

历史初一下人教新资料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学案2

历史初一下人教新资料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学案2〔1〕能记住: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以及给大事业社会带来的影响〔2〕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难点: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一】知识链接公开选拔和聘用制度是近几年来我国为落实“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在全国推行的干部聘用制度的改革措施之一,是现代“选官”的表现之一。

选官用人,乃国家之大事。

为了保证人才的选拔,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国家一直在不断的探索。

其中隋唐时期进行的探索中,成就最突出的就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二】新课导学自主探究科举制度的形成1.__________用__________方法__________。

2.__________正式设置__________,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1.__________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科最为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完善科举制度的重要人物。

2.__________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__________规模3.__________大力提倡科举,开创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__________科举制的影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隋文帝为什么下诏废除以前的选官制度?2.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3.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4.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

2、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

学习过程与学法指导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我能提出的问题有:
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来分析原因一、课前检测:听写第3课自主学习的内容
二、快乐自学
1、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时正式设置进士科。

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在朝。

2、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两科最重要。

3、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

唐太宗即位后,大大扩充了的规模;时设立武举;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4、科举制度的影响:
①科举制改善了制度。

②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

③科举制也促进了的发展。

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繁荣。

5、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年,直到才被废除。

三、合作探究
6、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以后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他为什么要废除呢?
7、科举制度有许多积极影响,那么它是否完美无缺,无懈可击呢?结合课外知识说说科举制的缺陷。

四、达标测试
1、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魏晋时
D、北周时
2、殿试开始于()
A、唐太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玄宗时
D、隋文帝时
3、诗赋成为进士科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在()时
A、隋炀帝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唐玄宗时
4、科举制度废除于()
认真阅读材料,结合科举制度进行回答A、唐代末年 B、明末 C、清末 D、民国时期
5、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度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A.扩大了官吏的来源B.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C.把选拔各级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
D.打破了由世袭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6、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

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

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
7、“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该诗句是说唐太宗()A.善于用人B.虚心纳谏C.科举取士D.勤政爱民
8、材料解析题
民族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美好的愿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

”……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

古者世卿,《春秋》讥之。

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

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

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

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

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

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课堂小结知识要点:
1、科举制度建立时间和朝代:
2、科举制度建立和完善的皇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