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

合集下载

长安晚秋msw

长安晚秋msw

《水村闲望》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①桡,船桨,指代船。②烟芜,笼罩着烟气的 野草。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 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 ⑥旆,旗。⑦绷,布幅。⑧水墨,水墨画。
• 这首诗描写隐士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些王维、孟浩然田园诗的意味。 • 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 “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 野草,远景和近景明暗配搭和谐,颇有朦胧感,也能紧扣题意,破题功 夫相当老到。其实这一联写的还是孟浩然“移舟泊烟渚”那种意境,只 是添上“画”,使色彩浓丽得多。 • 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 景。这一联很注意炼句,对仗工整,平淡质朴中含有工丽,因而显得自 然生动。更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 情。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相近,但王维用的是反衬,俞紫芝用的是正衬,自然是俞不及王。 • 颈联又由近及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出句和第二句一样, 富有朦胧感;对句则有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 • 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 最后延伸到河外,虽然跳跃变化很大,却给人以目不暇接的异样感受。 • 最后,“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诗人,不禁想劝一劝那些可 怜的身处“朱门务倾夺”中的人们,切莫“就中奔走费光阴”,自己多 想画一幅《水村闲望》写意画,再题上这首诗送给他们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 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 。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有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之句。 季鹰指晋朝吴郡吴县人张翰,字季鹰,文 章很好,在齐王司马炯手下任“大司马东曹椽” 的一职。《世说新语》说,张季鹰在洛阳时, 见秋风起,想起思家乡吴中莼菜羹和鲈鱼脍等 佳肴,便对周围人说,“人生贵在自在称心, 何必为了官位虚荣,把自己困在远离家乡数千 里的地方呢?”于是请假手续也不办,立即起 程回家,上司得知此事,干脆在花名册上替他 除了名,让他如愿以偿。 之后就在历朝历代的诗坛曲苑中用“莼羹鲈 脍”、“莼鲈之思”等词以高低之分,而且体 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 颈两联的写景 ,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 起来, 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 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 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 ,意 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 染 ,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 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长安晚秋》教案

《长安晚秋》教案

《长安晚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两首》中的《长安晚秋》。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理解、赏析《长安晚秋》这首古诗,学习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等,体会诗人杜牧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安晚秋》的背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赏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牧在长安晚秋时节的孤独、落寞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诗句的含义、诗人的情感以及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联想,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读:学生齐读《长安晚秋》,感受诗的节奏、韵律。

3. 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表现手法。

5.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韵律、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

6. 练习:随堂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典诗词。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知识点:(1)意象:落日、孤鸿、寒砧、落叶等。

(2)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

(3)情感:孤独、落寞、忧国忧民。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长安晚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略。

(2)意象:落日、孤鸿、寒砧、落叶等;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

(3)诗人杜牧在长安晚秋时节,感叹时光荏苒,孤独、落寞之情油然而生,同时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长安晚秋》赏读释疑

《长安晚秋》赏读释疑

《长安晚秋》赏读释疑胡玮琳(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10005)摘要:赏读赵嘏的代表诗作《长安晚秋》,学生时有疑问:此诗有六个题目?“倚楼人”是谁?颈联是实写还是虚写?诗人究竟想归乡还是留京?对这些内容的辨析,有助于学生更深入阅读与探究文本。

关键词:《长安晚秋》赏读释疑赏读赵嘏的代表诗作《长安晚秋》,学生时有疑问。

本文意在就学生问题比较集中的几处,谈谈自己的分析与理解,也希望这种赏读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与探究文本#一、此诗有六个题目?第一个版本是《全唐诗》,题目就是《长安晚秋》,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的就是这个版本。

但《全唐诗》附注:“一作秋望,一作秋夕。

”《唐音统签》中是《长安秋夕》,《唐诗纪事》则是《长安秋望》第六种是《唐摭言》记载:“杜紫微览赵渭南卷,《早秋》诗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吟咏不已,因目为'赵倚楼4”题目的共性与诗歌内容,我们可以有如分析《先,是否写长安?首联写“汉家宫阙动高秋”,以汉写唐是唐诗惯用的手法,唐代著塞诗《燕歌行》里也说“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因此,此诗写的应是唐朝京城长安的宫殿。

其次,是早秋还是晚秋?六个题目中都含有“秋”,首联“汉家宫阙动高秋”,也肯定了“秋”季。

但究竟是“早秋”还是“晚秋”?根据颈联“红衣落尽”推断应为“晚秋”。

是早是傍晚?首联说“云物凄凉拂曙流”,拂晓,意为即将天亮;而“夕”是傍晚,为太阳要落山时,所以“秋夕”不准确”最后,有没有“望”?整首诗中没有“望”字出诗中内容却始终与“望”相关,景物都是“望”中所见。

综上,《长安晚秋》和《长安秋望》,似乎都符合诗意”二、“倚楼人”是谁?“赵倚楼”的雅号就出自“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因此,本句无疑是全诗最大的亮点,而“倚楼”句也成为学生对本诗的兴趣点。

但是,疑教材教法75问来了,这个倚楼之人是作者,还是作者所见之人?第 是,“人”就是作 #这句诗是说,悠扬笛声 倚于楼中,在联想中“玉笛横吹,乡情万种”的境界。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散文》单元,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课。

本诗通过对长安晚秋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长安晚秋》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2. 分析并鉴赏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鉴赏诗人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讲解诗人的修辞手法。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心中的长安晚秋景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中的意象和意境。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安晚秋》2. 意象:落日、江水、秋风、秋月、落叶、寒鸦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4. 主题:感怀往昔,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绘一下你心中的长安晚秋景色。

(2)分析《长安晚秋》中的意象和意境。

2. 答案:(1)略。

(2)意象:落日、江水、秋风、秋月、落叶、寒鸦;意境:萧瑟、凄凉、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歌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如《登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程度。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残 星几 点雁横 塞 , 长 笛一 声人 倚 楼 。 紫艳 半 开 篱菊静 , 红衣 落尽 渚莲 愁 。
鲈 鱼正 美不 归去 , 空戴 南冠 学楚 囚。
佳话 。如宋代宋祁《 木兰花》 有“ 绿杨烟外 晓寒
轻, 红杏 枝 头春 意 闹” 之佳 句 , 着一 “ 闹” 字 境 界 全出, 于是 时人称 其 “ 红 杏 尚 书” 。宋 代 诗 人 张 先, 其诗有“ 云破 月来 花弄 影 ” , “ 帘幕 卷 花影 ” , “ 柔柳 摇 摇 , 坠轻絮无影 ” 三句名句 , 时 人 送 别
后 没 回家 , 寄居 在 此 准备 明春 再 考 。赵 嘏 便 属 于第 三类 。他 曾屡 次 落榜 , 而 此诗 也 是 他 落 榜 后 寄居 在长 安 时所 作 。唐 宣 宗 读 赵 嘏 诗作 , 题 诗云 : “ 徒 知六 国随斤 斧 , 莫有 群 儒 定是 非 。 ” 认 为他 借 古 讽 今 , 不 愿 委 以 重 任 。大 中 七 年 , 赵 嘏任 渭南 尉 , 故有赵渭 南之称 , 不 久 病 逝 于 任 所 。他擅 长 七 言 律 诗 , 清 圆熟练 , 颇 多 佳 旬。
备 课 参 考
赵 嘏《 长 安 晚秋 》 赏析

长安 晚秋
唐 ・ 赵 嘏

韩 守 宏
胡震 亨 谓其 “ 才笔 欲 横 , 古 五 字 即窘 , 而七 字 能 拓” 。因与 杜牧 友善 , 杜 牧极 为 赞 赏他 的“ 长 笛

云 物凄 凉拂 曙流 , 汉 家宫 阙动 高秋 。
声 人 倚楼 ”, 因此人 又称 “ 赵 倚楼 ” 。 许 多诗 人 以诗 中佳 句 赢 得 声 名 , 留下 千 古
以动衬静 , 既是环 境 的宁静 , 也是人 物神情专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赏析长安晚秋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诗人小传】赵嘏(gǔ),字承祐,生卒年不详,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进士,只做过渭南尉这样的小官,但文名很大。

连唐宣宗都久闻赵嘏之名,有一次问宰相:“诗人赵嘏可有担任什么体面的官职?可以取他的诗来让我看看。

”唐宣宗阅读赵嘏的诗卷,第一首就是《题秦皇》,诗中有“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这是讽刺秦始皇只晓得以武力服人,不肯用儒生治国。

唐宣宗觉得赵嘏这是在借古讽今,讥讽自己不重视文士,心中不快,提拔赵嘏的事便就此作罢。

赵嘏曾经写过“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这成为自己一生仕途偃蹇的诗谶。

赵嘏原先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属浙西节度使管辖。

赵嘏家中有一名美貌的侍妾,和赵嘏感情很好。

赵嘏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留下这名侍妾来照顾母亲。

恰逢中元节,赵嘏的家人一起去鹤林寺游玩,浙西节度使看中了这名侍妾,将她抢回府里。

第二年,赵嘏在京城长安考中了进士,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悲愤不已,作诗道:“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浙西节度使听说这首诗后,心中惨然,就派人把那名侍妾送到长安,交还赵嘏。

当时,赵嘏刚出潼关,途经横水驿时与侍妾相遇,侍妾抱住赵嘏痛哭失声,经两夜而死,赵嘏就将她葬在了横水北岸。

此后,赵嘏一直思念着这名侍妾,直到临终之时还仿佛看到她就在眼前。

赵嘏死时刚过不惑之年,有《渭南集》传世。

【注讲】①云物:云气的颜色。

古人用云气的颜色占卜吉凶。

曙流:曙光。

汉家宫阙:即唐家宫阙,唐人习惯以汉喻唐。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②雁横塞:大雁在深秋时节飞过北方的边塞。

横:越过。

③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描写篱边紫色的菊花半开,颇显静谧的色彩;水渚之上红莲凋谢,撩动人的愁绪。

④鲈鱼正美不归去:典出《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时,思念家乡吴中莼菰、鲈鱼的美味,感慨人生贵在适意,何必奔波数千里外以求名位爵禄,于是辞官回乡而去。

《长安晚秋》优质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优质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优质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长安晚秋》。

本文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景象及诗人的孤独感受。

教学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长安晚秋》,体会古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2. 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难点:对古文词句的准确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讲述对秋天的感受,自然引入《长安晚秋》的学习。

2. 诵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详细解读诗歌内容,分析生僻字词,讲解诗歌结构。

4. 例题讲解:挑选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如“霜叶红于二月花”,解释其修辞手法和艺术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的其他意象,模仿例题进行个人分析。

6.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个人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讨论。

7. 情感体会: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闭眼聆听,体会诗人的孤独与感慨。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安晚秋》2.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3. 主要意象:霜叶、孤灯、断鸿声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5. 情感表达:孤独、感慨、哀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长安晚秋》,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你认为最富有秋意的场景,并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秋天来临,金黄色的叶子如同舞者在空中轻盈旋转,最终归于沉静的大地。

孤雁的鸣叫穿透云层,似乎在向远方诉说它的孤独与坚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困难,调整教学方法,如使用更多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高二上册语文长安晚秋教案

高二上册语文长安晚秋教案

高二上册语文长安晚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唐诗宋词》中的《长安晚秋》。

全文描绘了长安城晚秋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怀。

具体内容包括:1. 篇章背景:介绍作者赵嘏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诗词全文:详细解析诗词的字词、句式、韵律等。

3. 诗意解读: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领悟诗人通过描绘晚秋景色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意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础知识,如字词、句式、韵律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晚秋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晚秋的氛围,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赵嘏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背景。

3. 诗词全文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词,讲解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4. 情感解读: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感慨。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主题的诗词,进行解析,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解析一首简单的晚秋诗词。

六、板书设计1. 作者:赵嘏2. 诗词《长安晚秋》3. 字词、句式、韵律解析4. 情感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晚秋主题的诗词,要求字词、句式、韵律解析及情感解读。

示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答案:(1)字词解析:(2)句式解析:(3)韵律解析:(4)情感解读: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晚秋主题的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教案:《长安晚秋》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五单元,诗歌单元。

本单元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长安晚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写于唐朝安史之乱后期,诗人流离失所,寓居长安。

诗中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长安晚秋》,使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

3.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长安晚秋》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举例:诗歌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和诗人的孤独。

4. 讨论诗人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5. 随堂练习:根据诗歌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举例:请解释“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捣衣声”寓意什么?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长安晚秋意象:月、砧、秋风、寒衣情感:忧国忧民、孤独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解析诗歌、讨论、随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解析诗歌方面,部分学生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诗歌分析的指导。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下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写一篇读后感。

举例作业答案:1. 诗中的意象有月、砧、秋风、寒衣等,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长安晚秋的萧瑟和诗人孤独的心情。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唐诗宋词选读》第二章《秋思》,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课。

该诗为唐代诗人韩愈所作,描绘了长安城深秋时节的景色和诗人的孤独感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长安晚秋》全诗,体会其意境美和韵律美。

2.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的孤独情感,培养同理心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重点:全诗的意境美、韵律美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深秋的氛围,引出本课主题。

2. 朗读:全班齐读《长安晚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落日”、“孤烟”、“长河”等,讲解其寓意和表现效果。

4. 例题讲解:以诗句“落日无边江草齐,山山唯落晖”为例,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中的其他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进行交流分享。

6. 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安晚秋的景色,体会诗人的孤独情感。

7. 背诵:全班集体背诵《长安晚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长安晚秋》2. 内容:意象:落日、孤烟、长河、草色等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等情感:孤独、落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诗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2)谈谈你对《长安晚秋》中诗人孤独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示例:落日如金,洒满江面,无边江草犹如绿色的绒毯,铺满大地。

远山如黛,唯有落晖映照,更显得苍凉壮美。

(2)示例:诗人通过对长安晚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落寞之情。

在深秋的长安,诗人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生的无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分析、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长安晚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

《长安晚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唐诗宋词选读》第二章《山水田园诗人》第五节,详细内容为《长安晚秋》一诗。

该诗为唐代诗人韩愈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景色及诗人内心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背景、作者、诗歌意境及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慨。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长安晚秋》注释、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古城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长安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长安晚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解读诗人内心的感慨。

4. 例题讲解:以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为例,分析对比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应为故园千里外”中的表现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分享感受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长安晚秋》2. 内容:作者:韩愈背景:唐代,长安城意象:秋风、渭水、落叶、长安意境:萧瑟、凄凉表现手法:对比、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中的意象和意境。

分析诗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应为故园千里外”所用的表现手法。

2. 答案:意象:秋风吹渭水,渭水上泛起波纹;落叶满长安,长安城一片凄凉。

意境: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萧瑟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突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了《长安晚秋》的基本内容和鉴赏方法。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诗歌背景了解,意象分析,语言品味及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诗歌主题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进而引入课题。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贾岛,及诗歌创作背景。

b. 课文阅读理解: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生僻字词。

c.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作用。

d. 语言品味: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意象、语言品味等方面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课文阅读理解结构分析生僻字词3. 意象分析4. 语言品味5. 主题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堂所学,分析《长安晚秋》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b. 从语言品味角度,赏析《长安晚秋》中的一句诗句,不少于100字。

2. 答案:a. 意象作用: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形象地描绘了秋天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

b. 语言品味:如“孤灯未灭思乡梦,千里云山空自愁”运用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秋天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_赵嘏简介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_赵嘏简介

>长安晚秋/ 秋望/ 秋夕朝代:唐代
作者:赵嘏
原文: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评分:678910 很差相关翻译写翻译长安晚秋/ 秋望/ 秋夕注解及译文
注释(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
相关赏析写赏析长安晚秋/ 秋望/ 秋夕赏析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 ...
作者介绍赵嘏赵嘏, 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view_3627.html
古诗大全古诗文网 KKD6BM。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长安晚秋》。

该诗描绘了深秋时节长安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教学时,我们将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教材,着重讲解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分析诗人的表达技巧。

2. 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一组关于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落叶”、“寒露”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来描绘秋天的景色。

4. 语言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用词、修辞等,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5. 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寓情于景等,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来传达情感。

6. 思想内容:让学生结合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安晚秋意象:落叶、寒露、……语言:……表达技巧:对比、寓情于景、……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答案: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2. 请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例如,“落叶”意象象征着岁月的更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寒露”意象则传达了秋天的寒冷,加深了诗歌的凄凉氛围。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长安晚秋》原文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长安晚秋》注释(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

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事见《晋书·张翰传》。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8)南冠:楚冠。

《长安晚秋》译文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长安晚秋》赏析一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

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

“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

唐代 宫阙 诗歌

唐代 宫阙 诗歌

唐代宫阙诗歌1.《长安晚秋》——赵嘏1.原文: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2.译文:拂晓的云与雾气在天空中缓缓飘游,唐朝的宫殿高耸,仿佛触动了高高的秋空。

天将亮时还有几点残星,大雁正向南飞越关塞,悠扬的笛声中有人独自倚靠在高楼。

竹篱旁紫艳的菊花静静地半开着,水塘里的莲花花瓣落尽,呈现出忧愁之态。

家乡的鲈鱼正鲜美,我却不能回去,只能像囚徒一样留在这京城。

2.《长安春望》——卢纶1.原文: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2.译文:东风吹着细雨洒过青山,回望长安城中千家万户,草色悠闲。

故园只在梦中,不知何时才能回去,春天的江面上,有几人能回家呢?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的余晖之中。

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漂泊流荡在这秦地关中。

3.《三日绿潭篇》——万齐融1.原文:春潭滉漾接隋宫,宫阙连延潭水东。

蘋苔嫩色涵波绿,桃李新花照底红。

垂菱布藻如妆镜,丽日晴天相照映。

素影沉沉对蝶飞,金沙砾砾窥鱼泳。

佳人祓禊赏韶年,倾国倾城并可怜。

拾翠总来芳树下,踏青争绕绿潭边。

公子王孙恣游玩,沙阳水曲情无厌。

禽浮似挹羽觞杯,鳞跃疑投水心剑。

金鞍玉勒骋轻肥,落絮红尘拥路飞。

绿水残霞催席散,画楼初月待人归。

2.译文:春天的水潭波光荡漾连接着隋代的宫殿,宫阙连绵不断延伸到潭水的东边。

水藻的嫩绿色映衬着水波的碧绿,桃树李树新开的花朵在潭水底下映出红色。

垂下的菱角和布在水中的水藻如同妆镜一般,丽日晴天相互映照。

白色的影子沉沉地对着蝴蝶飞舞,金色的沙砾中可以窥见鱼儿游动。

美丽的女子在修禊的节日里欣赏美好的时光,倾国倾城的容貌甚是惹人怜爱。

拾取翠羽的人总是来到芳树之下,踏青的人争相围绕着绿潭边游玩。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出自唐代赵嘏的《长安晚秋/秋望/秋夕》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赏析这首七律,通过人望中的见闻,
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

古诗《长安晚秋》阅读题的答案(4篇)

古诗《长安晚秋》阅读题的答案(4篇)

古诗《长安晚秋》阅读题的答案(4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古诗《长安晚秋》阅读题的答案(较新4篇),仅供参考。

秋晚登城北门篇一宋代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译文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

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

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

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注释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称为幅巾。

藜:草本植物,用它的茎做成的手杖叫“藜杖”。

卷地:贴着地面迅猛向前推进。

散关:即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

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诗人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

秋:在这里既指季节,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

山河兴废:指北方沦陷区至今还没有收复。

兴废,这里偏用“废”字。

供,令人,使人。

身世:指诗人所处的时代及自身的遭遇。

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

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梁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指关中地区。

赏析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

头两句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

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

较后一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

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赵嘏《长安晚秋》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

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

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创作了这首诗。

原文:长安晚秋唐代-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翻译: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

清,一作“凉”。

〔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流〕指移动。

〔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

横,渡越过。

塞,关塞。

〔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篱〕篱笆。

〔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渚〕水中小块陆地。

〔鲈(lú)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

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税之,召而吊之。

’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2024年《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2024年《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2024年《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的《长安晚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长安晚秋》的全文解读,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四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安晚秋》的全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2. 分析《长安晚秋》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3. 学习并运用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长安晚秋》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长安晚秋》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长安晚秋的画作,让学生感受晚秋的氛围,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 朗读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情感;3. 分析诗歌的意象,讲解诗人的情感表达;4. 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偶、夸张、拟人等;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表现手法,创作一首关于晚秋的诗歌;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长安晚秋》的鉴赏题,指导解题思路;7.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关于晚秋的诗歌,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长安晚秋》2. 意象:斜阳、孤雁、寒鸦、衰草等;3. 情感:孤寂、凄凉、怀古;4. 表现手法:对偶、夸张、拟人;5. 鉴赏方法:关注意象、把握情感、分析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安晚秋》与另一首晚秋主题的诗歌,比较它们的异同;2. 答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详细阐述两首诗歌在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晚秋主题的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分析;2. 诗歌情感的理解;3. 诗歌表现手法的讲解;4. 实践环节的创作指导;5. 作业设计的比较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 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 点面结合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
• • • •
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 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颔联,颈联写 局部之景。 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 远近结合。 视听,动静结合。“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 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 秋时令的景色。
首联描绘了什么画面?
• 明确:首联是总览长安的全景。在一
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 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 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 阔。
颔联是本诗的名句,请你说说这两句诗 的写景妙在何处?
写仰观。晨曦初见西半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 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 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 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 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 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 闻者黯然伤神!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睹,“长笛一声”是
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 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 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还在于它选景典型、 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 • 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
期间
•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寒意, • 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 • 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 •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 • 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读懂诗歌: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 • 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 儿羁留他乡。
长安晚秋
赵嘏
走进作者
赵嘏,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应进士试 未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追求功名。 会昌四年方登进士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 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 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与诗人杜牧 友善,其《长安晚秋》之“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尤为杜牧所激赏,称其为 “赵倚楼”。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生活
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 感?
• 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
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 也属主观,秋意的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衬托作者 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 诗奠定了凄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 的意境?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
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 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 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 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 借景抒情,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
秋时令的景色, •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 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 景无常的伤感。蓠畔的紫菊,俨然一派君 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 而起归隐之心。
• 营造了秋夜将晓时分冷清、凄凉、孤寂的意境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情怀?
明确:
手法:用典。表达了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