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电影可可西里赏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纪实性拍摄手法在近几年的电影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说这种技巧不仅能够突出新时期下电影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上对情节进行还原。
下面就来结合影片《可可西里》的拍摄手法进行研究,对纪实性手段在整个作品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够为广大同行业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标签:《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作为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可可西里》能够在诸多的电影中脱颖而出,其主要的亮点便在于其纪实性手法的应用上面。
通常而言,纪实性影片必须要有十分真实的故事背景,同时还应当在进行情节叙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纪录片的“即兴特点”引入长镜头和旁观视角等多种方式,在突出残酷现实的同时激发起观众内心深处的震撼。
一、通过纪实性突出故事情节通过各大媒体以及网站的评论来看,《可可西里》最大的成功便在于其整个情节的真实感,可以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情节都会激发起观众内心的涟漪,而在如今这个商业片大行其道、“娱乐至死”的年代里,真实感则成为了观众翘首已久却可望不可得的“远方”,如果说一些欧美大片能够帮助观众通过3d眼镜、5d 影院来体验身临其境的美妙,那么《可可西里》则是通过各种镜头的转换和拍摄手法的应用,拨动了人们尘封已久的真实与感动。
特别是大量的纪实手法应用下,各种长镜头、固定镜头进行转化,在直线型叙事手段的导入过程中更是将生物链的残酷与真实进行展示,引人深思。
二、纪实性下的真情实感笔者认为,《可可西里》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导演能够将一种接近于残酷的真实通过纪实手段进行表达,首先,巡山队的原型是真实存在的,在《可可西里》放映以前很多国内、国外的大型媒体都曾以“野牦牛反盗猎队”为主线进行报道,1997年至今国际针对藏羚羊羊绒的交易更是出具了各种法律约束,中国也将可可西里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在这些举措的保护下可可西里的动物数量、藏羚羊数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多,但国人却无法真正的将“野牦牛队”的故事全部遗忘。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1《可可西里》作为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幅写照,弥漫着浓厚的自然情怀和人文气息。
影片以其惨烈的造型语言和壮观的地域画面,不断地撼动着我们的心灵。
可可西里的自然景象是美丽的,但可可西里的生存状态,却是令人焦虑的。
导演陆川通过将这二者的强烈对比,折射出当今世界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世界上无数法则、无数关系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如果这方面出现问题,其他所有方面的条理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如果人类文明与地球灾难一块发展和扩大,这种文明最终就会将世界引向死亡。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向纵深推进,无数可可西里的悲剧已经上演,无数藏羚羊的厄运也已经到临,我们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危机正在挑战人类一切的现代性哲学观念、伦理道德、政治模式乃至基本的生存方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未来的冲突绝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明的冲突,人类必然会发展到为争夺生态空间而大动干戈的时候。
《可可西里》是一部关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和自然环境的电影。
但又不只是电影,它是人生,它也是一场战争。
是生态文明和经济利益之间的选择!在十八大后的今天,我相信这个选择一点都不难做出,我们的政府,已经选择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已经选择了可持续发展,已经选择了生态文明建设。
可可西里 电影简介及读后感,快!!!
可可西里电影简介及读后感,快!!!
《可可西里》讲述的是可可西里巡山队的命运,他们从诞生到被解散。
但是陆川是从一个行走的路线上去展示他们的命运的,从他们八个人进山,到只有四个人活着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跟盗猎分子作战,跟环境作战,跟贫穷作战……
整部影片像一则新闻报道,以一个随队采访的记者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
荒凉的无人区,屠杀藏羚羊的场景,残酷的自然环境,凶残的猎杀藏羚羊的杀手……关于屠杀和保护藏羚羊的情节,影片都像一部纪录片一样真实而不加修饰地记录了下来。
“我为什么会拍《可可西里》?因为这个题材充满了力量。
”一个简短的意图让导演陆川用两年半的时间艰难地完成了一部作品。
而《可可西里》的最终面目也如陆川的回答一样,简短而朴素。
日前,记者有机会看到了《可可西里》的样片,由于这部影片刚刚报名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所以剧组又把声音重新混录。
在胶片拷贝尚未做出的情况下,记者只能看小银幕的影像,但就是这样的方寸之间,却仿佛已经盛满了人间世界的残酷与震撼,透过美极了的藏歌,那种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生存中挣扎与焦虑一点一点地降临心中。
真实得像纪录片
从样片效果来看,这样做反而使得影片感觉很好,影片与我们所看到的任何类型的影片都有些不同,因为在这里没有蓄意的煽情,没有刻意的友情和爱情,演员们既不偶像,也不光鲜,个个很邋遢,衣着破
旧,脸上都是皱纹和泥。
但是它很简洁,大气。
甚至陆川在剪完之后,觉得它是那种自己曾经觉得不属于他的一种气质,朴素的、自然的、天成的。
这也是《可可西里》让陆川悟到的最深刻的东西,电影是怎样的:“我现在觉得我们是做内容的,不是着重于叙述的语言,你结结巴巴地说一个真理也许更好。
”。
13可可西里的葬礼
可可西里的葬礼文/李杰电影是美的表现艺术,《可可西里》却是个例外,陆川用最直接粗暴的现实手法,向人们毫无保留地展现了人性的黑暗与善良。
辽阔的天地,寒风肆意的闯荡,砂砾不停息地起伏平息,再卷起,即便裹着厚重的毛袄,仍旧感受得到刺骨的寒意,胡杨扭曲地爬行构成诡异的形状,此地荒凉无依,除了绝望,再无他物。
但也许就是这样的地方,才能见识得到最纯粹的人性吧。
看见村子里的人相互拥抱,泪别的时候,啜泣的颤音中“活着回来,要活着回来啊”,便猜到他们怕是回不来了。
“那些人怎么处理啊?”“放了呗,我们有权利没收羊毛,没权利抓人。
”这是文雅的一面。
“你是不是枪手?”“说不说?!”不停的拳脚相加,终于问出了事实,这是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警察无法理解的粗暴的一面。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生存法则,来可可西里你不能抱着活着回去的太大希望,更不能用所谓的社会道德法则来处理这里的事物。
在社会,平静安宁的处理方式与行为只能被称为生活的一种方式。
在可可西里这种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并且无法得到保障的地方,若是再奢求以普通社会的眼界和价值观去要求这里的一切就倍显可笑了。
影片给我震撼的还有刘栋的死。
怕是最让人感觉难以言喻的不舒服,太过平淡的死亡,前一秒仿佛还有无限前景,下一秒就被无名的流沙吞没。
如果总要有一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刘栋的这种卑微而尴尬的方式应该是没人会去选择吧。
在我看来日泰是个英雄,更是真实的一类人,他们当中有买过羊皮的,也是迫于无奈,绝对的伟人毕竟是小数,但他们的大善足以让那些瑕疵显得微不足道。
“我是这里剥皮最快的,我大儿子也剥,二儿子也剥,我以前是放牧的,放过羊,放过牛,还有骆驼。
看着这草原变成沙漠,本来是养不活动物,现在连人也养不活了。
”沧桑的老脸上闪着光的眼珠,透露的是狐狸般的狡猾和如羔羊般被生活宰割的无奈。
马占林的这席话真的是人性最直接的袒露,他不掩饰什么,他不是孤傲的英雄,他甚至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做了很多违法的事,但他也没有直接性地害过人。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可可西里》是一部自然纪录片,该片以拍摄者在可可西里草原的实地拍摄为基础,记录了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生活的各种动物和植物的生态和行为。
该片自然纪录片风格强烈,没有涉及任何虚构或文学元素,完全以实景来呈现自然的真实状态。
以下是对该片的纪实性分析。
首先,该片的拍摄器材和场景布置都偏向自然纪录片的方式,拍摄器材使用非常实用的长焦(超长焦)相机,以台车等支架进行固定,非常适合拍摄荒野中的动物,同时,拍摄器材也非常适合捕捉远距离的动物和景象,使得该片可以非常深入地呈现整个可可西里草原的美丽景象。
在场景设计上,拍摄团队大量运用航拍技术,用于展示广袤的草原和高山景观。
其次,本片的拍摄手法具有很高的纪实性。
影片以一种非常客观的方式来呈现草原上的动植物生态和行为,让观众看到了自然的真实情景。
拍摄组选择跟随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包括藏羚羊、草原狼、藏鸡和石鸡等,同时拍摄一些罕见的非洲野马,难得以多角度拍摄到它们的极为难得的迁徙。
拍摄者偏向于旁观记录,没有过多干预动物的生活,完全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
影片中的音效也非常纪实,拍摄组采用专业的麦克风技术采集到现场环境中的各种声音,比如风声、鸟鸣、动物呼吸声等,这些声音非常生动,在观众看电影时增强了他们对自然景象的感知和体验。
总之,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非常强,完美地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动植物生态系统的演变。
它提供给观众一些独特的视角,让观众感受到了到美丽自然的魅力,正如影片结尾明显传递的信息: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电影《可可西里》分析
一曲雪域高原的壮歌——评《可可西里》的艺术表现《可可西里》以巡山队的经历为切入点,运用多种技巧将巡山队员们英勇伟大的形象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出高原环境下人的渺小。
本片用了纪实主手法表现了可可西里巡山队员形象的阳刚、悲壮的美。
色调基本上是冷色调,色彩大部分也只是黑白色,高原上的流沙和大雪是单调的颜色,更加真实地再现环境的恶劣,也衬托出巡山队员的伟大与坚强,而间断的音乐则是富有民族气息和宗教色彩的高歌。
戏中大量的脚步声则是画外音造成类似同期声的效果,造成激烈紧张的客观音响,展现出当时环境的悲与人们的坚强的一面。
本片在人物关系的表现上也惟妙惟肖。
本来展现在人面前的是寻山队成员与偷猎人相冲突的一面,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队员们竟省下一个馒头的一半给偷猎人吃,在恶劣的环境面前;他们也齐心协力的与其作战。
他们一起推陷入冰泥中的车,救人,也刻画出马占山等人矛盾的一面,他们为了养家糊口而犯法捕获羚羊,但也有其善良的一面。
如马占山静静地看着死去的日泰,他心里复杂又无奈,然后又给记者指路,让他走出大山。
再现出环境的残酷,社会、生活中的残酷与无奈的一面。
而长镜头运用方面也真实的再现了发生在可可西里的一切故事:在演绎刘栋时增添了他的几处文笔,表现了他的爱情生活,也叙写了他为了理想而牺牲的东西。
特别是当他陷进流沙时坚强的挣扎带给人一种很悲哀的感受,就像心被扎痛一样,慢慢的,他被埋没了。
留下的惟有晃动的细沙,但让观众无法容忍:就这样在这个世上消逝了吗?不,他的精神永远活着。
本片还通过叫板式蒙太奇运用对话方式展现了故事情节,如记者与日泰对话,当记者向日泰询问马占山等人,刘栋、洛桑他们各怎样了时,影片立即出现他们所处的境况,具有条理性,很自然的演绎,更展现出他们坚强、勇敢的一面。
就在日泰等人追赶那些小羊贩子的戏时用了跟移镜头、随后切镜头、中景、远景搭配,脚步声不停,使节奏加快、气氛更加紧张,让人在可怜那些农民的同时更被队员的精神所感动:大雪天脱掉裤子到河那边追羊贩子。
陆川导演《可可西里》影片分析
信仰的力量与生命的价值——影片《可可西里》人物分析影片《可可西里》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在都市题材大行其道的今天,这部电影显得孤独、冷清,它打破了商业电影的虚幻缥缈,让最原始、最野性的内容呈现在观众面前。
就如电影中天葬的宗教仪式那样神圣,导演陆川让观众感受到了静默之中生与死的价值与信仰的崇高力量!这是一部关于殉道者赴死的影片,而死亡来的都是那么的悄无声息。
影片一开始队员强巴就牺牲了,而强巴的死是突然性的,因为盗猎分子的口气是那么的普通、寻常,原有的对于电影中坏人形象的印象,那种凶狠狡诈,集万恶于一身的罪恶形象一瞬间被动摇了,影片平静的记录着发生的事情。
对于死亡,影片并没有重彩浓妆的描绘,发生的如此突然,哀悼仪式也似乎成了一种形式,因为这一切与可可西里那恶劣的环境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这部片子打破了人的幻想,由于它太接近于真实,所以才显得那么残酷。
片中几乎没有给出观众任何对于道德衡量的尺度,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是为了生存而生存的,除此之外,就是信仰。
《可可西里》中的英雄不再是理想中的侠之大者,替天行道,惩恶扬善,而变成了荒诞的现实境遇中的放逐者。
日泰,还有那些巡山队员,他们用生命和激情在呵护着他们的精神家园,但同时他们又在靠卖皮子、开罚单维持着生存,理想主义的英雄形象在法律和道德的交错中日趋模糊。
日泰是整个片子的灵魂人物,而他也基本上是一个反常规的英雄,这样的一个人物在塑造上是丰满的,可是也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悲剧。
值得回味的是这部影片的结尾,没有激烈的枪战,一共只开了3枪,而且第一枪是那么的突然,突然到观众连开枪人的脸都没有看见。
这个本片的高潮点也是用冷处理的方式完成的:日泰倒在地上,全景风沙大作,特写日泰的脸,一个很长的特写,镜头内部除了风沙掠过没有任何变化,听不到呼喊和哭泣,只有悲壮和冰冷。
使观众真切感受到了在理想主义与严峻现实之间发生的冲突与挣扎,这种结尾短而有力,回味无穷。
相比较于日泰而言,刘栋更使观众感到一点生机。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影评(3篇)
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影评(3篇)《可可西里》讲述的是一群志愿寻山队员为保护珍稀动物发生的一个悲剧故事。
以下是为的观后感,欢送阅读。
《可可西里》——一部触动观者灵魂的影片,它震撼着我的心灵,使之久久不能平静,与内心的感受相比,自己的文字是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
可可西里以记录片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残忍而悲壮的故事,以日泰为首的巡山队员义无反顾的保护藏羚羊,他们无私地守护着可可西里,守护着自己热爱的那片残忍而美丽的土地。
他们的敌人不仅仅是那些残害藏羚羊的凶手,还有那恶劣的环境,这些得意的人们最终却没能逃脱死亡的厄运,壮烈牺牲。
电影给我的启示很多,比方生命在恶劣环境中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比方保护环境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今天我想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谈谈这部影片。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信念使得他们如此执着,如此坚强,他们没有经济,没有外来援助,暴风雪,流沙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他们面对着的应该是怎样的困难?但是他们照旧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在巡山队员们的心中藏羚羊的价值是高于一切的,家庭,爱情,亲情,甚至于自由都比不上他们保护藏羚羊的心情,为此他们舍弃了一切以致于生命。
这种为了人民,为了社会,为了环境而甘愿奉献小我的价值观鼓励着他们,是他们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
他们的价值观是积极的,是值得学习和推崇的,这样的价值观能推动社会开展,思想进步,他们是伟大的,可敬的,是英雄!影片中有无数的场景触动着我,最深化的应是那无情的流沙,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流沙的存在,夜里居然梦见自己陷进去了,接着是声嘶力竭的叫喊,和内心无助的痛苦,梦中的感觉之真切使我忘记了那是梦境,醒来后思想仍深陷其中。
巡山队员们比谁都理解这吃人的流沙,仍然义无反顾的执行着保护藏羚羊的使命,可见正确的价值观可以给予人们多大的鼓舞和勇气。
影片的开始,屠杀藏羚羊的侩子手竟然无情得像杀羊一样杀害了一名巡山队员;影片中屡次出现大数量藏羚羊被屠杀后的场景,那一堆堆的尸骸,那一片片的羊皮羊绒,真是触目惊心;影片末尾,那些侩子手枪杀日泰的画面……盗猎分子就是这样对待生命,这些使得我深感愤怒和悲哀!我不禁想质问盗猎分子们人性何在?难道为了金钱利益就可以不顾环境,无视生命吗?难道为了一己私利就可以胡作非为,泯灭人性吗?难道你们的内心就不感惭愧和羞耻吗?难道……我很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为了保护藏羚羊可以一个人三年呆在一个地方,忍受着孤独和寂寞,不曾分开;有些人却为了自己利益而不惜屠杀生命。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摘要】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展现藏区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纪实性影片。
本文从影片背景及简介、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分析、场景描写的真实性分析、对藏区生活的纪实性刻画以及影片在展现自然环境时的真实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在呈现人物形象、场景描绘和生活细节方面都展现了较高的真实性,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藏区的生活和自然环境。
影片通过真实的表现方式,展现了生动的纪实性,同时在展现自然环境时也呈现出较高的真实性,因此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性影片。
【关键词】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影片、人物塑造、场景描写、藏区生活、自然环境、真实性、纪实性。
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具有强烈纪实性的电影。
通过对人物塑造、场景描写和对藏区生活的纪实性刻画,影片展现了真实生动的画面,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在展现自然环境时,影片也呈现出较高的真实性,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影片通过细致入微的真实描绘,呈现了藏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整体而言,影片《可可西里》展现了较高水准的纪实性,不仅真实再现了藏区的生活景象,也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场景和自然环境刻画,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引人入胜的世界。
影片《可可西里》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性影片,也是一部让观众深深沉浸其中的作品。
2. 正文2.1 影片背景及简介《可可西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陆川执导的纪录片,于2004年上映。
影片以中国西藏地区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族文化为背景,展现了当地生活和环境的真实面貌。
影片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藏羚羊的保护工作展开,讲述了一群保护者在可可西里山脉展开保护藏羚羊的斗争。
他们不仅要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还要与非法猎捕者进行斗争,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电影通过真实的纪录镜头展现了藏区的壮丽自然风光,如雪山、草地、湖泊等,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片神秘土地的美丽和荒凉。
可可西里分析篇
《可可西里》导演:陆川(一)剧情简介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宁静中。
突然,枪声打破宁静,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惨遭屠戮……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长日泰下了死命令。
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闯进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
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盗猎者出现在冰河对岸,队员们不顾一切地冲入湍急的冰河之中。
一场生死搏斗之后,只捕获了一些盗猎分子,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影片讲述了由张磊饰演的记者尕玉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巡山队员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亲历并见证了猖狂的盗猎分子种种血淋淋的罪证……(二)影片分析1、关于三种矛盾的凸显和对立影片以保护藏羚羊作为切人点,导演并不太注重情节的生动性,只是通过粗线条的描述把故事主线交代清楚,而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特殊的正邪力量之间的较量,通过生活的细节、简约的对话表现出人的尊严、生命的抗争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重矛盾。
导演清晰地揭示了三个“恶性循环”:一是人与人的矛盾。
捕杀藏羚羊的人牟取暴利,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造成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恶果,这是环保题材最常见的主题。
二是情与法的矛盾。
阻止捕杀藏羚羊的巡山队是没有编制的志愿者,他们在从事正义事业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但资金的缺乏又逼迫他们不得不卖掉收缴上来的小部分羊皮,这种“怪圈”的产生是发人深省的。
影片以冷静的姿态摆出这一问题,并用巡逻队长日泰最为简短的一句话做了解释:“一些人的手和脸都是漆黑的,但他们的心绝对干净。
”三是人与自然的矛盾。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原本生活就是很艰难的,自然环境的恶劣导致人们不得不去开垦,于是草原变成了荒漠,于是人类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猎杀藏羚羊,这种“恶性循环”有着完全脱离于故事本身的暗喻,它将一个人的执著倍念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社会压力和生存动力之间的矛盾作了一次精辟而深刻的注解。
关于陆川电影
关于陆川的电影纵观我国影坛,一线导演,尤其是观众熟知的那几位导演,他们在票房上的力量一直都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数来数去,被人们所熟知并称得上有号召力的导演却就那么几位,已近花甲之年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牢牢地占据着每年的排行榜榜首。
优秀导演人才的青黄不接,已经关系到了我国电影的未来发展。
近年来渐渐浮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几位年轻导演的票房号召力与上面提到的几位前辈相比,弱了许多。
不过,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2009年的陆川与宁浩的异军突起,以及他们在各自影片中所流露的艺术特色,让大陆观众们感到了希望。
两位导演同样受到市场的关注,但其电影创作的特色都体现了很大的不同。
虽然一开始走的是类似于贾樟柯的追求电影节认可的艺术片道路,宁浩的成功却是在向模仿创新的类型片道路的转型后实现的。
而陆川不同,他虽然流露出了尊重体制的意愿,但仍然在其电影中流露出了一种强烈的艺术表达欲望。
加上他在艺术创新上的不断追求,陆川从新生代导演中脱颖而出,更多的得到了观众的认识。
从2001年的《寻枪》,2004年的《可可西里》,到2009年的《南京!南京!》,接近十年的时间里,陆川的这三部作品都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其中所体现的出的美学追求,也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新的艺术道路。
从我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上看,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的陆川的创作所代表的方向无疑是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虽然只有三部作品面世,但从这三部作品所体现的他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以及他那强烈浓郁的导演情怀都为中国电电影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一.起步于《寻枪》的焦虑作为导演陆川的处女作,《寻枪》是一部体现了强烈个性化和主观性的电影。
故事发生地点是南方边陲小镇,贯穿影片始终的就是那狭窄压抑的紧迫感。
在“悬疑”的外衣之下,陆川将蛛丝马迹的细微暗示隐藏的很深,同时在片中融入了当代许多电影的重点话题---情感的展现。
夫妻真情,父子亲情,以及哥们友情等情感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一一表露。
这样多层次、多角度的情感安排,既满足了观众的感性共鸣,又符合了当代电影人文关怀的需要。
《可可西里》影评
不确定叙事——解读《可可西里》的叙事策略《可可西里》展示了可可西里荒原命运的转变,代价却是几条人命的陨落。
作为一部故事片,它一反常规的戏剧式叙事方法,空前加强了不确定因素的使用,甚至强化到不确定叙事已经成为主导全片的叙事策略。
不确定是一种叙事态度,它相信故事一旦想与生活产生更明显的交集,就不会再有头有尾、有因有果,而是类似于真正的生活,在出现最终的不可避免的过程中,一切都不可预期。
这种态度相信真实更甚于相信经典剧作理论。
本文将从影片剧作和表现手法两个大的层面对其进行尝试性的解读。
首先,从剧作来看,《可可西里》时间线索明晰,空间的转换也是伴随时间的行进,乃是严格的线性叙事结构,但它却以巡山队员强巴的死亡作为影片的的开始——这里存在悖论——常规叙事中,线性结构的叙事影片的开始就是故事的开始,但强巴的死亡在这部影片里却不是故事的开始,因为在接下来的叙事中,我们看到巡山队的追捕并不是为强巴报仇。
或者退一步讲,影片是以盗猎分子对藏羚羊的捕杀开始的,那这是否就是故事的开始呢?仍然不是。
因为盗猎/追捕这一对立行动由来已久,这一次的追捕行动充其量是这一长久行动中的一个事件,只不过最为惨烈,它是正邪双方的最后一次较量。
所以说,影片的叙事类似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上来就是高潮,这是有反于常规叙事的。
在常规的叙事结构中,故事一般开始于相当稳定的情势,经催化成为有意义的行动,然后经展现、发展,在影片将近结尾时获得解决。
影片以这样的开头方式,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常规叙事的情节曲线——在影片的行进中,这一点将得到继续证明。
第三天巡山队抵达牦牛谷,巡山队在这里遭到伏击,但在漠漠荒原这样一个非常不容易逃匿的地方,凶手却无迹可寻,应该说,这是一种刻意处理——这里又出现悖论了——看似戏剧化处理的回归,却造成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它将一次重大的冲突消解于无形,再一次消解了常规叙事。
第五天在卓乃湖巡山队对捕鱼人的罚款行为和第十天汽车行进在布格达坂峰时队长日泰给记者尕玉讲述的私卖羊皮这两件事情也是意味深长的,这是一种反英雄的处理——本来巡山队作为可可西里的保护神,似乎是天然的英雄,这是戏剧化的一个必要元素(正反双方的建立)。
可可西里影评(精选5篇)
《可可西里影评》可可西里影评(一):刚看完《可可西里》,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用真实的镜头讲述了一个生与死的故事。
日泰队长无疑是一个英雄人物,虽然他也卖藏羚羊皮,但那只是一种使巡山队生存下去的方法用死去的羊保护活着的羊。
电影中的三个人物是我感触很多,第一个当然是日泰。
他那忧郁的眉头似乎到牺牲都一向没有解开过。
他是个英雄么?他带领队伍在无人区艰苦的巡山,他抓获盗猎分子,他缴获羊皮,他卖羊皮对于这个人物我有太多的疑问,人物的原型又是怎样的呢?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一番激战后,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索南达杰让2名队员将一名被打断了股动脉和另一患有高原肺气肿的盗猎者送到医院抢救,当时靳炎祖和另外一名队员留下来看守。
盗猎分子借口让靳炎祖进车喝水休息,突然将其与另外一名队员按倒在地,解除了武装。
回到后发现状况有变时,索南达杰与盗猎分子展开了枪战,被打断了腿动脉。
5天后,索南达杰持续跪射姿势、已冻成雕塑一般的尸体被发现,而靳炎祖则在被盗猎分子用刀子在脸上刻了字之后活着回来一时间,索南达杰的名字写满了各大报纸,人们开始注意这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可可西里巡山队。
然而野耗牛队的覆灭与它被新闻媒介、各种环保组织和公众争相视为英雄团队来得同样悲壮。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这支始终没有明确身份的民间英雄一向挣扎于生存边缘,它的个案杯具或许是英雄与制度相冲突的又一真实版本。
而我们就应关注的另一个事实是,与查获盗猎分子600人,缴获藏羚羊皮近9000张的辉煌战绩相并存的是,近7000张的藏羚羊皮不知去向1998年4月,时任西部工委办公室主任的靳炎祖带领7名队员在巡逻中,抓获了一个盗猎团伙。
在押解途中,他们放走了盗猎人员和一辆车,又把收缴来的藏羚羊皮卖掉,每人分了4000多元。
对此,靳炎祖对这一事实毫无异议:是我主张卖的,哪怕是杀头,我也要担这个职责。
那么,是什么使这位传奇队长说出了如此豪言壮语。
《可可西里》影评
生命的斗争《可可西里》影评本片叙述的一群藏族志愿巡山队员在队长日泰的带领下为保护葬羚羊进入可可西里腹地与大自然和盗猎者对抗,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
故事中警察尕玉为了调查为了调查藏羚羊猎杀状况,他假扮记者身份,随考察团来到可可西在那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极低的人类生存的“禁区”里,尕玉目睹了一幕幕人性的贪婪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狂暴冲突,先是队友被杀,而后又目睹一只只鲜活的羚羊变成累累白骨,在心里忍受巨大考验的时候还要去凶残的盗猎者周旋,在这巡山队员和尕玉斗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
他们靠信念依然坚持。
与自然的斗争片中有许多远景拍摄的镜头,大片荒芜的草原,光突突的山冈,通过青藏高原纯净稀薄的空气和穿透一切的凛冽寒风,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和连绵起伏的巍峨雪峰宛如版画般印在镜头中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这就是可可西里,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
用远景拍摄,将画面合理的构图,使汽车雪山,沙漠在体积上产生强烈的对比,带来了良好的视觉冲击感。
在绵延起伏,白雪皑皑的高大圣山的映衬下,行驶中的汽车就如同一个移动的火柴盒,由此可知人是多么的渺小,人的生命有时多么的脆弱啊,不禁让我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敬畏。
8个没有编制的巡山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与风雪交加的天气做斗争。
在这一段,运用了许多对人物五官的特写。
看见冰雪结在眉毛上,睫毛上。
体现了环境的恶劣,还有在追盗猎者的那一段,高原上跑步时缺氧的。
人物画面显得很朦胧,被风雪给遮盖,显出巡山队员与大自然斗争。
刘栋,片中最浑厚也最丰满的一个人物,为返回荒漠腹地抢救战友而陷入流沙,缓慢而不可抗拒地往下沉,挣扎着直到绝望的吼叫声响过,直到最后一丝呼吸也被淹没,镜头定格然后拉远,沙地上一丝痕迹也不得,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可在这沙土之下,明明有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埋葬于此。
生命多么庄严神圣,失去时却如此轻易。
能够感受到的只有大自然的残酷,人的渺小,生命的易碎。
可可西里,像玫瑰,美中带刺,暗藏杀机。
导演并没有给这个死亡过程任何额外的感情色彩,没有背景音乐,也没有特别的镜头改变,那样平淡而真实,增强了对整个影片的真实感,一切来的那么突然又过去的那么快,前一秒一个生命正在此消逝,而后一秒沙漠平静的像什么也不曾发生过。
可可西里观后感范文
可可西里观后感范文《可可西里》是由中国导演陆川执导的一部纪录片电影,全片从动物角度出发,展示了西藏可可西里草原上豹羚的生存现状以及力量的同时也彰显出对人类的质问。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电影中展示的壮丽景色所震撼。
高原海拔极高,寒冷且悬崖峭壁的可可西里给人一种苍凉而磅礴的感觉。
电影中通过精美的画面展示了可可西里的壮美风光,草原广阔辽阔,高山峻岭雄伟壮观,让人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不已。
同时,这些画面也深深打动着我,勾起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电影中对豹羚的呈现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残酷与美丽并存。
可可西里豹羚是西藏高原上独一无二的动物,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但它们依然坚强地生存着。
电影中展示了豹羚的生活习性,它们艰难地寻找食物、繁育后代,以及面临人类猎杀的威胁。
这让我深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电影中也出现了一些对野生动物进行非法猎杀的场景,这让我心痛不已。
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可可西里也彰显出了对人类的质问。
电影中人类与动物的差距被明显夸大,人们的贪婪和欲望带来了豹羚的痛苦和死亡。
可可西里作为西藏高原上动物的家园,人类一再地进入这片禁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让我反思人类的行为,我们是否应该停止对大自然的掠夺和摧毁,以及如何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可可西里》是一部触碰灵魂的电影,它让我对大自然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情,也让我对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对动物的虐待感到深深的愧疚。
同时,电影也唤醒了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我要积极参与行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可可西里影评(一)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宁静中,而罪恶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一切安详,贪婪与血腥的气息笼罩着这片圣洁的天空,宁静的土地上轰然演绎着生命的救赎……蓝色的苍穹,茫茫的戈壁荒原,银白的雪山,还有让人触目惊心的藏羚羊尸骸,《可可西里》中的画面出奇的平静,却窒息的残酷,生命的挣扎与死亡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
我死死地盯着荧屏,忘了呼吸。
这是一个关于一群固执而无谓的男人为了他们的信念挣扎的故事,最终男人还是死在无法逾越的命运的门槛前,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宿命。
死亡,在这片传说中的净土上既卑微又可敬。
他们在这片茫茫的戈壁荒原不停地追逐着,迈向信仰,迈向死亡。
当真正的死亡到达之后,生命显得那么脆弱。
刘栋知道自己没有办法爬出流沙,所以在努力与挣扎之后放弃,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无助的眼神,无力的挽回。
当他发出最后一声对生命绝望的嚎叫时,时间与空间都在这一刻定格,见证英雄的体魄在流沙地吞噬中消逝。
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壮?原始荒原上的一切都在哭泣,为脆弱的生命,为忠贞的信仰,为不屈的灵魂,为生命的救赎。
人性的贪婪让藏羚羊为人类而死,然后人性中的悲悯让人类为藏羚羊,这就是救赎,生命的救赎。
可可西里的干净让这场生命的救赎显得尤为悲壮,这片圣洁的土地容不得残酷的血腥,所以当日泰队长在盗猎分子的枪口中倒下时,我们没有见到鲜血,留下的只是坚硬而冰冷的土地上蜷缩的身影在激烈的颤抖,然后一切又归于寂静,镜头中看到的依旧是皑皑的雪山,可它心碎的疼痛只有可可西里知道。
巡山队员的鲜血与可爱的藏羚羊的鲜血相互交织洗礼着这茫茫苍穹下本不该有的罪恶。
他们用无谓与纯真为可可西里做着虔诚的救赎。
没有夸张,没有浮华,广阔单调而又干净的画面上彰显了所有的真实。
《可可西里》中的情节简单的纯粹,却朴实的可敬。
因为谁都无法亵渎这场生命的救赎,况且那是在可可西里的土地上。
影片中日泰队长曾对尕尔说:“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手和脸脏的很,可他们的心特别干净。
看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
看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看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精选5篇)看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篇1】可可西里位于青海省北部,是世界第二大无人区,在可可西里有许多动物频繁的活动,尤其藏羚羊居多数,可是多年以来偷猎者疯狂偷猎使藏羚羊的数量迅速下降,至今才恢复到三万多只。
《可可西里》这部电影主要讲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中偷猎者肆意杀害藏羚羊,并把身上的羊绒割下来,藏族人民和青海人民自发的组织起保护藏羚羊的巡山队和偷猎者斗志斗勇的纪实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巡山队员被偷猎者抓住,偷猎者跑到这位队员的车上,追着羚羊跑,偷猎者的火枪手无情地拿着机枪扫射奔跑的羚羊。
看到那里,我觉得偷猎者实在是太可恨了,真是一个个没人性的野兽。
如果把他们自我的亲人放在那里“枪手”会扫射吗,其实都是利益的诱惑。
在片子中还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日泰的队伍行进在暴风雪中,他的队员一个个都不见了,到了最终仅有队长和记者坚持着走了出来。
巡山队员们应对凶险的自然灾害,不顾自我的亲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保护藏羚羊的危险工作之中,让我们由衷的感到敬佩,他们是大自然的守护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看电影《可可西里》观后感【篇2】最近在看《藏地密码》,其中有大部分篇幅是描述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景象,对书中感叹可可西里和大自然的美丽与冷漠心存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心血来潮的看了影片《可可西里》。
这是一部保护大自然、保护藏羚羊的纪录片,一位北京记者经过自我的视角向全世界传播了可可西里,传播了藏羚羊,传播了日泰精神。
藏羚羊多么珍贵的物种,却被那些贩卖藏羚羊绒的人大面积屠杀,仅有骨架丢回到可可西里一望无际的沙漠里。
刘栋在给大家送汽油的路上,不慎掉入流沙窝,他不停的挣扎想要摆脱来自下方的吸附力,没想到他越挣扎人却陷得越深,最终绝望的任漩涡埋没,这个画面让我很心痛,多少善良的人啊,命运是多么不公平,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消失在茫茫无际的旷野中,没给后人留下一点足迹,让人心头感到痛扯。
电影赏析
《可可西里》的赏析可可西里,在藏语中叫做“美丽的少女”,是西藏的一个地名。
2004年以后,她与一部影片联系在了一起,这部影片就是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这是一部令人震撼无比的电影。
正如陆川所说的: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可可西里》的背景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却有着群珍贵的生物,它们叫做藏羚羊。
本该在西藏的天空下自由奔跑的它们,被那些因利益而泯灭了良心的人们捕捉,杀害!藏羚羊频临灭绝!1993年7月,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组织名为“可可西里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
1994年1月18日左右,索南达杰在和盗猎者遭遇后被射杀。
当地按照给活佛的待遇将索南达杰火葬。
陆川就是根据这样的背景和这个真实的故事拍成电影的,没有歌颂,没有讽刺,没有批判,没有鞭笞,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
却可以令每一个人陷入深思。
《可可西里》的艺术《可可西里》的视角选择在苍凉的大漠中,这种苍凉已经注定了故事的结局也会是苍凉的。
深深的记住了队长被打死时的场景,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镜头:天,静静无边,刘栋缓慢陷入流沙,恐慌抑或镇定,一切都无法阻止生命无情的下陷,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眼睁睁看着流沙一点一点把自己吞嗜。
一个人以及他的七情六欲他的善善恶恶就这样消失于荒漠,没有求救,没有哀号。
《可可西里》的背景音乐是那些严肃且令人胆寒的佛教音乐,还有那些呼呼的风声。
那种音乐容易让人联想到死亡,那确确实实是死亡的声音,队长的死,刘栋以及每一位队员的死都是在这样的背景音乐中离开的。
有的悄无声息,有的则轰轰烈烈。
《可可西里》的道具很简单,几辆车、几把枪,衣服也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
可是不得不说越简单越凄凉,越凄凉越悲壮。
车子在沙子里的苦苦争扎,是那样的心有余而力不足……逢乱的头发和褴褛的衣衫在呼啸的风中飘荡,多么的凄凉和悲壮……《可可西里》的台词并不多,但是那种浑厚且坚定的声音是那样的气势雄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川电影《可可西里》赏析这是第二次看《可可西里》,首先我希望我成为好的记者,至少在看到值得报道的事情的时候,能尽可能地引起读者的关注,更多地为改变这个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002年《寻枪》在全国热映的时候,青年导演陆月}已开始筹备新剧本《可可西里》,他数次赶赴可可西里腹地实地考察,一年中八易其稿,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与内地华谊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的联手投资,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由美国电影公司直接投资的电影。
可可西里海拔5000米,陆川带着全组人员历经风雨严寒,病痛疲惫,更一度深人无人地带实地拍摄,4个月的艰苦旅程,很难想象外表文弱的他经历了怎样的一种疯狂,然而却使得整部电影获得了灵魂上的飞跃。
在拍摄之初,投资方就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是一部有世界良心的电影”,所以全球范围的市场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因为现在环保是一个全球关注的话题,我相信所有看了这部片子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陆川说:“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天地苍穹下殉道献身的行为,是一群真实的人在极度艰苦的环境里为信仰奉献的事迹,而不是一部戏剧元素处处完善,故事发展天衣无缝的类型电影。
当我目睹着越走越深入的高原、雪域,看到越来越严酷的盗猎行为时,我痛感到,必须马上改变,必须依照真正的可可西里天、地、人来展现这一幕人间壮剧,决不能再继续编织一个人造戏剧的‘诱人’故事。
”黑格尔的绝对悲剧理念认为:“基本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绝对悲剧理念不再是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而是双方合理要求的抉择冲突。
在悲剧主题的选择上,陆川毫无例外地挑选严肃而深刻的社会宏大主题。
其次,在人物设置方面,陆川注重对平民英雄形象的提炼与平民英雄的消减。
最后,陆川的悲剧美学风格偏重中国式悲剧美学,杂糅西方悲剧技法,呈现出纪录片形态的陆川悲剧美学风格。
中国悲剧美学风格异于西方悲剧的震撼炫目,讲究温文委婉、含蓄典雅,在哀婉悲凉中沁人心脾以柔克刚。
西方悲剧美学风格中偏重主人公的外在行径、激烈思辨和猛烈交锋,在情与理、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中彰显悲剧主人公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尽管《可可西里》不是纪录片,但真实和虚构结合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男主角是专业演元,非职业演员占到了80%,但是我觉得他们演得比职业演员还职业,在片子里看不出他们是非职业演员,你看到的只是一些合适的人。
他们没有出戏,他们多真实,他们在每一个镜头里都是那么自然专注。
《可可西里》从一个记者的角度讲述了可可西里志愿巡山队为了追枪杀藏羚羊的人,保护藏羚羊而一个个牺牲的故事。
影片《可可西里》以队长日泰(索南达杰的人物原型)带领巡山队员追击盗猎者为故事的基本线索,导演设置了一个北京来的记者跟随巡山队进行采访并从他的视角展开叙事。
故事是以一种朴实的直叙方式展开的,同时保持着一个悬念片的心理张力。
在一天天巡山追击偷猎者的过程中,影片展现了可可西里美丽而又残酷的景象。
遍地被杀的藏羚羊的骨架,老鹰正在啃食羚羊的残存的肉体,导演此处的影像设计正要表达的是生态被破坏的严重性。
《可可西里》所关注的则是在无人区的艰难绝境中人的生存意志和信念,是恶劣严峻的挑战面前人的坚忍无畏的灵魂和向死而生的勇气。
影片没有可以塑造什么英雄。
陆川表现了一群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活生生的现实。
影片表现的巡山队员那种具有宗教感的坚忍灵魂和向死而生的勇气令每一个观众心生震撼。
该日泰是英雄么?虽然他保护着藏羚羊,但他也曾卖过藏羚羊皮,打骂队友,他也是平常人,有平常人遭遇的经济生活困难。
导演并没有从英雄无私奉献的角度来拔高一个人物,如果真按那样来演,估计不会有这样强烈地真实感。
他也会简单粗暴地对待一个俘虏,会打骂队员,会狠狠心放任俘虏生死由命。
影片并没有像警匪片那样把打斗场合写的那么轰轰烈烈,精精彩彩。
摄制组所面对的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在极度艰苦的环境里为信仰奉献的事迹,而不是一部戏剧元素处处完善,故事发展天衣无缝的类型电影。
”陆川发现一个商业化的故事根本不能表达自己对主人公所坚持的想和信仰的探索和敬意。
看多了香港的黑社会电影电视剧,里面老板老大通常带一黑色墨镜,身边跟着一群小弟,遇到敌人,喊打喊杀,摔板凳,抡斧头,一通审讯,狠狠折磨,最后一枪打死。
我们习惯了香港警匪片那种酷酷的风格,在接触到这部影片时更让人觉得真实。
比如开头时,那个队员的死,只问了两句话“你是巡山队的?”“你是日泰的人?”“来,,日泰的人好,你把他放了”,然后一枪打死,溅了身边的人一脸血。
在末尾日泰牺牲时,一枪之后日泰向被枪杀的藏羚羊那样一直抽搐,两枪之后沉默不动。
队长日泰面对强敌,抱着一种向死而生的勇气,在敌众我寡被包围并缴械的形势下,仍然出拳打倒了盗猎头子,被一个匪徒开枪打倒,无声而壮烈地死去……导演并没有特意把日泰的死亡经历写的多么荡气回肠,轰轰烈烈。
就像真实发生过得那样,至少他至死也没屈服过。
导演很会设置悬念,比如影片刚开始有一个人仿佛是困极了趴在方向盘上,忽然惊醒,一个老人近距离趴在玻璃窗上,然后一群人举着枪,又把他捆起来,观众一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一直探究下去,就看到捕杀藏羚羊。
最后那个人被打死。
大家才逐渐明白他们在干什么,是什么关系。
影片中一些小人物的细节很触动人心。
细节就是为了表现和达到“特定的感情和合成艺术效果”,导演在用自然流畅的细节表达人性方面也是恰到好处。
例如,为了抓住从车上逃跑的盗猎分子的帮凶马占林和他的三个儿子,一位巡山队员在长时间的缺氧奔跑后倒在了雪地里,可是马占林反而主动推荐他的儿子为巡山队员打针,导演在这场戏里细节处理很独特,完成了“好坏”的切换,使观众看了创作者并不是要对善和恶做出判断,而是要体现生存状况的真实。
影片并没有特意烘托什么善与恶,甚至于有些时候善与恶,对与错都是模糊的。
在第28分钟时,在追捕时,那个马锐,被一枪打在动脉上,一直在说“大叔,救我一下”,只是一个20岁的孩子,让观众感到惋惜,即便是他们打了羊子,他们也是普通人,并不是恶人。
在“我是剥皮子的,我是这个草原上剥皮子最快的,他们都在剥皮子,我以前是放牧的,放羊放牛放骆驼,这个草丛变成沙滩,牛啊羊啊没的吃了,死的死的,卖的卖了,所以人也没吃的,人也活不下去”,在摇晃的车身中,在摇摇晃晃的煤油灯光下,就好像记者的思绪,也摇摇晃晃的。
这些草原上剥皮子的人,原本也是有正当职业的人,那个五十多的马占林,是剥皮子最快的人,他的儿子孙子也在剥皮子,不剥皮子他们就没的吃的了。
而随后在拉卡车过河的时候,那些俘虏和队员一起把陷在冰河里的卡车拉上岸。
当有一个队员肺水肿差点死亡时,也是一个曾经做过大夫的俘虏救了他。
这些俘虏并不是大奸大恶的人,他们也是为生活所迫。
当然向结尾那个日泰一直在追着的打藏羚羊的人例外。
日泰队长在队员没有钱治病的时候,也会让队员拿着收缴的羊皮子去换钱。
队员们也会简单粗暴地刑讯逼供,正是这种没有刻意的善于恶,对与错的划分,让观众真正开始深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做错了什么,又该如何去解决。
导演没有回避他们最值得争议的行为,为维持生活巡山队员们不得已要出卖一部分从盗猎者那里缴回的羊皮。
但日泰却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解答了所有的疑惑,“他们的手和脸都很脏,但心却是最干净的”这句话颇有一番意味的。
摄影机镜头运动的凝重、沉稳所蕴含的那种深情与执着,给人一种不同凡响的观照力,导演在长镜头的运用上,纪录下了刘栋被流沙吞噬的场景,抓住了他眼神中的挣扎、放弃和绝望,死神如时间的流沙一样,它从刘栋的脚部上升,最终淹没了他乱草般的头发。
导演暗示给观众的是人处绝境与动物绝境的对话。
影片很少有音乐烘托,除却开头的藏歌,和中间几次车行走或出现的的时候几处舒缓沉寂的音乐,大都是真实的声音。
并且动静结合使观众对影片中感情的表达更深刻。
在这组画面中,导演并没配上有音乐和动效,充分发挥了自然音响的功能,让观众同样能够感到身临其境的紧张。
比方说第12分钟的时候,日泰他们进山,女儿没有说什么,只听到她压抑的哭泣和看到车灯下一串泪落下,并没有什么殷殷嘱咐,却能感受到他们必定是长久如此,女儿既担心又阻止不了。
随后就是车离去的马达声,让观众沉寂在亲人的不舍中。
影片中出现的配乐以开头的藏歌伴随着藏族的建筑出现,展现了美丽的可可西里。
在第12分钟时,有一段藏歌在车子行进时,和以远景拍摄的景色结合时响起,这也是影片中除开头结尾外唯一较长的歌声。
这是在他们出发后第一次行动,展现一下美丽的可可西里,也算是为志愿队送行。
影片在情节中动静结合。
比方说,15分钟时他们去不冻泉保护站,站里常年只有阿旺留守。
阿旺在切菜,当当地切得迅速,表示着他的喜悦,当日泰告诉阿旺走了,阿旺一开始开玩笑“又去女人那了吧”,“他被杀了”。
阿旺切菜的声音逐渐慢下来,菜刀的声音由快渐慢,至无声,至只想了几下,阿旺没有悲伤哭泣,导演甚至没有给他一个正面特写,但是从菜刀的声音观众就可以推测出他的伤心难过。
同时导演并没有让这难过持续多久,在日泰说出“他被杀了”时,帐篷外隐约传来大家一起唱藏歌的声音。
帐篷内的安静和帐篷外的歌声形成对比,给观众一种感觉,不管再怎么难过,他们的生活不允许他们这样一直悲伤下去,总要继续生活下去,这已经是常态。
留给观众一种悲哀,替他们感到难过。
影片采取黑白色,并没有什么色彩突出,经常以黑色渐渐消失淡入淡出,切换下一个场景,。
影片基调一般采取黑白色,使得影片一直笼罩在沉闷。
在他们即将进山时,日泰女儿在车灯照耀下的泪行。
影片多处以脚的特写入画。
例如第24分钟时,日泰发现队友被枪击之后,先是远景把周围的景色代表他们目光的搜寻,风沙拍进去,然后特写出现了一双脚,这双脚先是一只脚先后脚跟着地,再慢慢前脚掌着地,先慢慢地探寻,再逐渐加快脚步,就这样先是一双鞋踩在地上吱呀吱呀,慢慢落地的声音,然后是很多脚慢慢落地,逐渐加快速度的声音,表示他们开始搜寻。
导演并没有一直从人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内容,一双脚的特写足以说明他们在进行什么。
例如第56分钟描述刘栋累极了在长椅上休息那一段。
上一个镜头是他刚刚赶回来使劲敲车门大声喊医生求助,下一个镜头安静异常,连苍蝇的声音都听得很清楚。
导演先从一双脚开始,先是脚上的鞋,满是水泥,再往上移动拍完长椅上熟睡的他,大概10秒钟的时间,显示他累极了的模样。
在第35分钟时,队友一双脚出现在水里,这跺跺,踩踩,观众正奇怪他在干什么,之后一声“可以过了”,镜头转向河岸的车,以及车子马达发动的声音,观众才恍然,原来车要过河呀。
以一双脚入画,作为镜头的转化一方面避免了叙事仅从人物或景物出发的画面的单调,另一方面也适时勾起观众的好奇心,这双脚,这个人到底在干什么?推动这个事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