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第2版)》

合集下载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ppt课件第1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ppt课件第10章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17
10.3 网关的特点与功能
网关是一种不同的网络协议相互转换的设备,但是在 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时,必须要考虑传感器网络的特 点,所以在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时,必须考虑其特殊 的特点和功能。本节将介绍广义网关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网 关的特点和功能。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18
10.3.1 网关的特点 广义上的网关有以下两个特点: 连接不同协议的网络。在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网络中,
当类型不同而协议又差别很大时,可以利用网关实现多个 物理上或逻辑上独立的网络间的连接。由于协议转换的复 杂性,一般只进行一对一的转换或者少数集中应用协议的 转换。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8
图10- 1 专用网关示意图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15
图10-4 局域网与外部数据转换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ppt课件-第9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ppt课件-第9章
评估 IEEE802.11 设备及网络的性能测量、性能指标及测试过程的推荐方法,大写 字母 T 表示推荐而不是技术标准
修正物理层和 MAC 层,提供一个通用及标准的方法与非 IEEE802.11 网络(如蓝牙、 WIMAX)共同工作
扩大了网络吞吐量,减少冲突,提高网络管理的可靠性 扩展了 IEEE802.11 对数据帧的管理和保护以提高网络安全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7
由于802.11在速率和传输距离上都不能满足需要, 1999年,IEEE小组又相继推出两个补充版本:802.11a和 802.11b。802.11a定义了一个在5GHz的ISM频段上,数据传 输速率可达到54Mbit/s的物理层;802.11b定义了一个在 2.4GHz的ISM频段上,但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1Mbit/s的物理 层,成为第一个在WIFI标准下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标准。 1999年,工业界成立了WIFI联盟,致力解决符合802.11标 准的产品的生产和设备兼容性问题。2003年6月,IEEE 802.11g规范正式批准,物理层速率提高到54 Mb/s,并提高 了与IEEE802.11b设备在2.4GHz ISM频段的公用能力。
WIFI全称为Wireless Fidelity,又称IEEE802.11b标准, 它的最大优点就是传输速度较高,可以达到11 Mb/s,另外 有效距离也较长,与已有的各种IEEE802.11DSSS设备兼容。 本章介绍WIFI技术的技术标准、组网方式及协议架构。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明教程(第二版)》,教学幻灯片PPT课件__第4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明教程(第二版)》,教学幻灯片PPT课件__第4章

4.2.2 基于测距的定位技术
2、多边定位
假设已知信标锚点A1,A2,A3,A4,…的坐标依次分别为(x1,y1), (x2,y2),(x3,y3),(x4,y4),…,即各锚点位臵为 。如果
待定位节点的坐标为(x, y),并且已知它至各锚点的测距数值为 ,
可得如下图,其中(x,y)为待求的未知坐标。
[ xi - di , yi - di ][ xi di , yi di ]
4.2.2 基于测距的定位技术
在所有位臵点 [ xi di , yi di ] 中取最小值、所有
[max( xi di ), max( yi di )][min( xi di ), min( yi di )]
4.1.1 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
1、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的意义
时间同步机制是分布式 系统基础框架的一个关键机 制。
4.1.1 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
在分布式系统中,时间同步涉及“物理时间”和 “逻辑时间”两个不同的概念。
“物理时间”用来表示人类社 会使用的绝对时间;
“逻辑时间”体现了事件发生 的顺序关系,是一个相对概念。
用矩阵和向量表达为形式Ax=b,其中:
2( y1 yn ) 2( x1 xn ) A ... ... 2( xn 1 xn ) 2( yn 1 yn )
2 2 2 x12 xn y12 yn dn d12 b ... x2 x2 y2 y2 d 2 d 2 n 1 n n n 1 n 1 n
⑥(602,23) 房间602
11 (601,24)
26
房间601
4.4 能量管理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明教程(第二版)》,教学幻灯片PPT课件__第3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明教程(第二版)》,教学幻灯片PPT课件__第3章

调制技术
调制和解调技 术是无线通信 系统的关键技 术之一
3.1.1 物理层概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的特点
传输介质主要是无线电波、红外线和光波三种类型。
ISM频段的优点在于它是自由频段,无须注册,可选频 谱范围大,实现起来灵活方便。 ISM频段的缺点主要是功率受限,另外与现有多种无线 通信应用存在相互干扰问题。
S-MAC协议的虚拟簇示意图
3.2.3 典型MAC协议:S-MAC协议
(2)流量自适应侦听机制
流量自适应侦听机制的基本思想是在一次通信过程中,通信节点的 邻居在通信结束后不立即进入睡眠状态,而是保持侦听一段时间。如果
节点在这段时间内接收到RTS分组,则可以立刻接收数据,无须等到下
一次调度侦听周期,从而减少了数据分组的传输延迟。如果在这段时间 内没有接收到RTS分组,则转入睡眠状态直到下一次调度侦听周期。
3.2.2 IEEE 802.11 MAC协议
DIFS
网络节点在进入退避状 态时,启动一个退避计时器, 节点A 当计时达到退避时间后结束 退避状态。在退避状态下, 节点B 只有当检测到信道空闲时才 进行计时。如果信道忙,退 节点C 避计时器中止计时,直到检 测到信道空闲时间大于DIFS 节点D 后才继续计时。当多个节点 推迟且进入随机退避时,利 节点E 用随机函数选择最小退避时 间的节点作为竞争优胜者。
为数据终端设备(Data Terminal Equipment,DTE)提
供传送数据的通路。
传输数据。 其他管理工作。
3.1.1 物理层概述
物理接口的四个特性:
电气特 性
机械特 性 规定了连接 器的形状、 尺寸、引脚 数量和排列 情况等。
功能特 性 规定了各条 信号线的功 能分配和确 切定义。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ppt课件-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ppt课件-第2章
8表21频段划分及主要用途频段符号频率波段波长传播特性主要用途甚低频vlf330khz超长波10010km空间波为主对潜通信低频lf30300khz长波101km地波为主对潜通信中频mf033mhz中波1000100m地波与天波通用业务无线电广播高频hf330mhz短波10010m天波与地波远距离短波通信甚高频vhf30300mhz米波101m空间波空间飞行器通信超高频uhf033ghz分米波101m空间波微波通信特高频shf330ghz厘米波101cm空间波卫星通信极高频ehf30300ghz毫米波101mm空间波波导通信9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频段的选择上也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来使用
11 尽管频段的选择由很多因素决定,但对于无线传感器
网络来说,必须根据实际应用场合来选择。因为频率的选
择决定了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天线尺寸、电感的集成度 以及节点功耗。
12
2.3 通信信道
信道是信号传输的媒质。通信信道包括有线信道和无
线信道。有线信道包括同轴电缆、光纤等。无线信道是无 线通信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通路的形象说法,它以电磁波
S (t ) A(t )sin[2πf (t ) (t )]
(2-11)
34 式中,正弦波S(t)为载波,基于正弦波的调制技术即对其参
数幅度A(t)、频率f (t)和相位进行相应的调整,分别对应调
制方式的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 由于模拟调制自身的功耗较大且抗干扰能力及2。
1 m d 10 m 20lg d d 20 30lg 10 m d 20 m 10 L Lfs d 29 60lg 20 m d 40 m 20 47 120lg d d 40 m 40

最新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ppt课件-第1章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ppt课件-第1章教学讲义PPT课件

频率 3 Hz~30 Hz 30 Hz~300 kHz 300 kHz~3 MHz 3 MHz~30 MHz 30 MHz~300 MHz 300 MHz~3000 MHz
3 GHz~30 GHz
30 GHz~300 GHz
传播方式 空间波 地波 地波或天波 天波 空间波
主要用途 对潜通信 调幅无线电广播 调频无线电广播
16
WIFI是基于802.11标准的通信技术,工作在2.4G频段, 带宽比较大,802.11b标准的最高带宽达到11 Mb/s, 802.11n标准已经将传输速率提高到300 Mb/s。其主要特点 为速度快,可靠性高,方便与现在的有线以太网整合。 WIFI与蓝牙相比优势在于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但是无 线通信传输的质量不是很好,数据安全性相对于蓝牙差一 些,传输质量也有待于改善。
24
2002年10月24日,因特尔公司发布了“给予微型传感 器网络的新型计算机发展规划”,计划宣称因特尔公司将 致力于微型传感器网络在医学、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2003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定无线传感器网 络研究计划,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立了无线传感器 网络研究中心,联合周边的康奈尔大学伯克利分校、南加 州大学等,开展“嵌入式智能传感器”的研究项目。
13
脉冲调制:脉冲幅度(PAM)、脉冲相位(PWM)、脉 冲编码(PCM)。
复合调制:正交幅度调制(QAM)。 数字调制:包括通断键控(ASK)、频移键控(FSK)、 相移键控(PSK)。 调制/解调按照解调方式可分为: 检波法:适合调幅(AM)。 同步解调:适合大部分调制。
14
4.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短距离无线通信技 术,而它们往往带有自己的通信协议,不同的通信协议有 着不同的应用。目前最常见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有 IrDA/红外、蓝牙、WIFI(802.11标准)和Zigbee技术。 IrDA/红外技术最早应用于红外探测仪。1800年, F·W·赫歇尔使用水银温度计发现红外辐射,这是最原始的 热敏型红外探测仪,从此掀起红外热潮。红外应用产品种 类繁多,有红外热像、红外通信、红外光谱仪、红外传感 器,且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医疗与 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

第4章WSN通信与组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第2版)-许毅-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4章WSN通信与组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第2版)-许毅-清华大学出版社

*3 分布式协调功能(DCF)
DCF是IEEE802.11MAC层基本访问控制机制,提供异步数据服务,其基本访 问模式如图4-11 所示。DCF 是基于 CSMA/CA 的,它包括两种介质访问机 制:基本访问机制(BasicAccessMechanism,BAM)和 RTS/CTS机制,同时 由于采用了退避规程,DCF实现了信道的良好利用率和数据可靠的传输。
,802.11协议簇规定了两种不同的 MAC 层访问机制,一种是分布式协调功能 (DistributedCoordinationFunction,DCF),用来传输异步数据,同时也是支持 PCF机制的基础。DCF 机制可以应用于所有的站点,无论其拓扑结构是基本网络配置还是IBSS;另一种访问机制称为点协调功 能(PointCoordinationFunction,PCF),是可选的,它只可用于基本网络配置 的 拓 扑 结 构。PCF 的 工 作 原 理 主 要 为 轮 询 机 制,即 由 一 个 点 协 调 器 (PointCoordinator,PC)来制令牌的循环,两 种工作模式于要发送帧的STA而言,当该STA通过物理或虚拟载波机 制发现媒质忙时,或STA被指出发送没有成功时,STA将调用退 避算法。退避算法过程如图4-14所示 。
图4-14退避算法过程
* 4 集中式协调功能(PCF)
PCF通过集中协调器(PC)控制下的轮询和应答机制提供无竞争的帧传输。 (1)PCF基本访问; (2)无竞争期间的网络分配矢量操作; (3)PCF站点的帧发送过程。 图4-15为 PCF工作模式下 PC 和 STA 间帧传输的例子。 (4)无竞争轮询列表
图4-9 扩展服务集网络
2 IEEE 802.1l 协议MAC层的工作模式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 CSMA(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是从 ALOHA 演变出的一种改进协议, 又称为载波侦听多点访问协议。当信道中有帧存在时,称信道是忙碌的,否则称为空闲的。每站发送前先 检测信道状态,是否发送数据根据信道状态来决定。例如,当信道忙碌时,不急于发送而是先退避一段时间 再发送,这样可以减少发送的盲目性,CSMA 协议就是根据上述思想实现的。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图文 (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图文 (2)
3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规范
(1) 任务组TG1:制定IEEE 802.15.1标准,又称蓝牙无 线个人区域网络标准。这是一个中等速率、近距离的WPAN 网络标准,通常用于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俗称掌上 电脑)等设备的短距离通信。
(2) 任务组TG2:制定IEEE 802.15.2标准,研究IEEE 802.15.1与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的共存问题。
18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规范
1) 物理层的帧结构 物理帧第一个字段是四个字节的前导码,收发器在接收 前导码期间,会根据前导码序列的特征完成片同步和符号同 步。帧起始分隔符(Start-of-Delimiter,SFD)字段长度为一个 字节,其值固定为0xA7,标识一个物理帧的开始。收发器 接收完前导码后只能做到数据的位同步,通过搜索SFD字段 的值0xA7才能同步到字节上。帧长度由一个字节的低7位表 示,其值就是物理帧负载的长度,因此物理帧负载的长度不 会超过127个字节。物理帧的负载长度可变,称之为物理层 服务数据单元(PHY Service Data Unit,PSDU),一般用来承 载MAC帧。
11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来自协议规范2) 点对点网络的形成 点对点网络中,任意两个设备只要能够彼此收到对方的 无线信号,就可以进行直接通信,不需要其他设备的转发。 但点对点网络中仍然需要一个网络协调器,不过该协调器的 功能不再是为其他设备转发数据,而是完成设备注册和访问 控制等基本的网络管理功能。网络协调器的产生同样由上层 协议规定,比如把某个信道上第一个开始通信的设备作为该 信道上的网络协议器。簇树网络是点对点网络的一个例子, 下面以簇树网络为例描述点到点网络的形成过程。
17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规范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 第2版课件完整版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 第2版课件完整版
◼ 6、中高速物理层
◼ Wi-Fi ◼ Blue Tooth ◼ WiMAX ◼ WCDMA
15
◼ 三、数据链路层
◼ MAC层位于物理层之上,负责把物理层的“0”、“1” 比特流组建成帧,并通过帧尾部的错误校验信息进行错 误校验;提供对共享介质的访问方法,包括以太网的带 冲 突 检 测 的 载 波 侦 听 多 路 访 问 ( CSMA/CD ) 、 令 牌 环 (Token Ring)、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等
◼ 基于冗余节点判断的覆盖算法 ◼ 基于不交叉优势集的覆盖算法 ◼ 基于多重k-覆盖算法 ◼ 基于采样点覆盖算法
53
◼ 未来的研究方向
• 1)保证能量有效性,从而最大化网络生存时间
仍是覆盖问题研究的一个重点,而且它也是评估 覆盖机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44
◼ 目标跟踪的关键技术
45
◼ 未来的研究方向
• 考虑更实际的探测模型 • 考虑对网络进行分层 • 考虑组成混合型网络 • 考虑移动节点自身的能耗 • 考虑对多目标进行跟踪
46
◼ 五、拓扑控制
◼ 在保证一定的网络连通质量和覆盖质量的前提下, 一般以延长网络的生命期为主要目标,通过功率控 制和骨干网节点选择,剔除节点之间不必要的通信 链路,兼顾通信干扰、网络延迟、负载均衡、简单 性、可靠性、可扩展性等其他性能,形成一个数据 转发的优化网络拓扑结构
◼ TPSN,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协议
33
◼ FTSP,泛洪时间同步协议
协议 RBS TPSN FTSP
表3-1 定性分析三种经典同步协议
精确性 能量有效性 总体复杂性 扩展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5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第2版)》课件

第5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第2版)》课件
无线收发单元由无线通信模块组成,负责与其他传感 器节点进行通信,交换控制信息和收发采集数据;电 源单元能够为传感器节点提供正常工作所必需的能源, 通常采用微型电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由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网络管理平台以及应用支撑平台这三个部分组成。
应用支撑平台
应用服务接口
网络管理接口
应用层
(1)时间同步
(2)定位
(3)应用服务接口
(4)网络管理接口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1)分布式 (2)自组织 (3)拓扑变化 (4)多跳路由 (5)安全性差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无线自组网络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无线自组网络以传输数据为目的,致力于在不依 赖于任何基础设施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 传输服务;而无线传感器网络以数据为中心,将能源 的高效使用作为首要设计目标,专注于从外界获取有 效信息。除此之外,无线传感器网络还具有以下一些 区别于无线自组网络的独有特征。
2.无线传感器网络 1) Sensor IT 2)WINS 3)Smart Dust 4)Sea Web 5)Hourglass 6)Sensor Webs 7)IrisNet 8)NEST
3.普适计算 1991年,Mark Weiser提出了“普适计算(Pervasive
欧盟的EYES(自组织和协作有效能量的传感网络)是 为期3年的一项计划,从2002年开始实施。研究的范 围包括分布式信息处理、无线通信和移动计算。该项 目集中研究体系结构,协议和软件,使结点“聪明”, 自组织及相互协作。他们提出应具备的两层结构,低 层处理传感器和传感网络,上层则根据低层提供的信 息,为应用提供服务。在通信网络方面开发的新技术 包括内部传感器结构,分布无线接入,路由协议,可 靠的端到端传输,节点时间同步和定位;在服务层, 支持移动传感器应用,包括信息收集、查找、发现和 安全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ppt课件第4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ppt课件第4章

11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没有必要将数据以端到 端的形式传送给中心节点处理节点,只要有效数据最终汇 集到汇聚节点就达到了目的。因此,为了减少流量和能耗, 传输过程中的转发节点经常将不同的入口报文融合成数目 更少的出口报文转发给下一跳,这就是数据融合的基本含 义。
流量分布。传感器网络是一个数据采集网络,绝大部 分流量由各个传感器节点流向汇聚节点,因此流量分布极 不均匀,以汇聚节点为目的的数据远远超过以它为源的控 制流。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1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可靠的路由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某些应用对通信的服务质量有较高 要求,如可靠性和实时性等。而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链 路的稳定性难以保证,通信信道质量比较低,拓扑变化比 较频繁,要实现服务质量保证,需要设计相应可靠的路由 协议。
数据融合技术。在传感器网络运行过程中,从传感器 节点探测到的数据往往在逐次转发过程中不断被加工处理, 以达到降低网络开销、节省能量等目的。也就是说,数据 在传输过程中已经被修改,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从源端传送 到目的端,这与传统网络以实现端到端无失真的信息传输 的目标是不同的。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学习导航
2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第二版 黄贤武 郑筱霞主编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第二版 黄贤武 郑筱霞主编

至信号处理系统
16
2、传感型光纤传感器
将光纤自身作为敏感元件,直接接收外界的被测量。
被测量可引起光纤的长度、折射率、直径等方面的变
化,从而使得在光纤内传输的光被调制。若将光看成
简谐振动的电磁波,则光可以被调制的参数有四个,
即:
按被调制的光 波参数不同可
分为:
强度调制光纤传感器 相位调制光纤传感器 频率调制光纤传感器 偏振调制光纤传感器
10
光量小且稳定。在 某些波长上,光纤的损耗非常小。可选择适当波长 的电光转换元件与之匹配。
11
与光纤耦合的电光与光电转换器件 实现电光转换的元件通常是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
12
激光二极管的与发光二极管的带宽及效率的比较 单模光纤必须采用能发射单一光谱的激光二极管,它 在传导过程中的发散损耗较小,稳定性较高。
出去,另一部分光反射回来,由光纤的另一端导向探测器。 反射光强的大小取决于被测介质的折射率。 被测介质的 折射率与光纤折射率越接近,反射光强度越小。显然,传 感器处于空气中时比处于液体中时的反射光强要大。
LED
12
PD
探头结构
图 球面光纤液位传感器
空气
液体 28
检测原理
例6 光纤涡街流量计
光源
光纤夹 密封胶
液体流管
探测器
光纤
张紧重物 频谱
分析记录
图 光纤涡街流量计
当流体流动受到一个垂直于流 动方向的非流线体阻碍时,在 某些条件下会在流体的下游两 侧产生有规则的旋涡。这种旋 涡将会在该非流线体的两边交 替地离开。当每个旋涡产生并 泻下时,会在物体壁上产生一 侧向力。周期产生的旋涡将使 物体受到一个周期的压力。若 物体具有弹性,便会产生振动, 振动频率近似地与流速成正比。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资料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资料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资料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是一种由大量分散的、具有自主感知、通信和计算能力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

这些传感器节点通常通过无线通信方式相互连接,协同工作来获取、处理和传输感知信息。

WSN 自问世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提供相关资料。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传感器节点的工作原理、通信协议和网络拓扑结构。

1. 传感器节点的工作原理传感器节点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组成单元,它通常由感知模块、处理模块、通信模块和能量模块组成。

感知模块用于感知环境中的物理量或事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处理模块负责对感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信模块用于传输感知数据和接收网络中其他节点的数据;能量模块提供供电功能,常见的供电方式包括电池、太阳能等。

传感器节点通过感知和处理模块的协同工作,将感知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并通过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给其他节点或基站。

2. 通信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是保证节点之间进行有效通信的基础。

常见的通信协议包括路由协议、传输协议和网络协议等。

路由协议用于确定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常见的路由协议有LEACH、AODV等;传输协议负责传输数据包,常见的传输协议有TCP、UDP等;网络协议定义了节点之间通信的规则和标准,常见的网络协议有IPv6、6LoWPAN等。

这些协议的设计旨在提高网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能耗效率。

3. 网络拓扑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决定了节点之间通信的方式和效率。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树形、网状等。

星型拓扑结构中,所有的传感器节点都直接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中心节点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其他节点的数据;树形拓扑结构中,节点之间形成父子关系,数据从根节点通过树状结构向下传输;网状拓扑结构中,节点之间可以直接相互通信,数据传输路径更加灵活。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ppt课件-第5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ppt课件-第5章

贵的电能。如果MAC协议采用最直接的时分多路复用策略,
利用占空比的调节便可实现上述目标,但需要参与通信的 受访首先实现时间同步,并且同步精度越高,防护频带越
小,相应的功耗也越低。因此高精度的时间定位是低功耗
MAC协议的基础。
31 3. 测距定位
定位功能是许多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必需条
件,也是当前的一项研究热点。如果网络中的节点保持时 间同步,节点间传输的时间容易被确定。由于电磁波在一
其分为三类: 排序、相对同步和绝对同步。
外同步和内同步。
全网同步和局部同步。 1. 排序、相对同步和绝对同步
一些研究者将时间同步的需求分为排序、相对同步和
绝对同步三个不同的层次。实现对事件的排序是最简单的 时间同步需求,即实现对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的判断,这 是第一个层次。
9 相对同步是第二个层次,节点维持其本地时钟的独立运行,
定介质中的传输速递是确定的,因此传输时间信息很容易
转换为距离信息。所以测距的精度直接依赖于时间同步的 精度。
32 4. 协作传输要求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传输功率有限,距离较远
的节点之间传输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协作传输的基本 思想为:网络内多个节点同时发送相同的信息,基于电磁
波的能量累加效应,远方基站将会接收到一个瞬间功率很
点的方法既浪费了通信带宽和能量,又降低了信息的收集
效率。数据融合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量问题和信息 收集效率。
34 5.2.1 概念
数据融合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和信息源的多份数据或
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去除冗余数据,组合出更有效、更 符合用户需求的数据的过程。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数据融合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同一类型传感器的数据。数据

第9章 WSN与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第2版)-许毅-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9章 WSN与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及应用(第2版)-许毅-清华大学出版社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 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 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它通常用来分类和追踪市场和制造厂中的产品。
简明扼要地说,RFID系统有两个主要的成分:标签和阅读器。一个 标签有一个确定(身份证)号码和记忆单元,这些记忆单元用来储存数据。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 次浪潮。国际电联曾预测,未来世界是无处不在的物联网世界, 到2017年将有7万亿传感器为地球上的70亿人口提供服务。
9.1.2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 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 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 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9.2.3 RFID标签与传感器的整合
1.无源标签与集成传感器 自从用其它的电池给整合传感器提供电力,大多数整合传感
器的标签是半电池电力的无源或有源标签。然而,操作没有电池 且收集读者的射频信号的电力整合传感器存在一些无源的标签, 整合传感器的无源标签被用于下列的申请:温度测知和监听、酸 碱值发现和相片处理。 Instrumentel公司开发研制的仪器无源标签具有动力传感器,开 动开关,保持数据的能力。标签从读者信号取得充足的能量来传 到整合传感器,不像普通的标签传感器,只有当被读者质疑的时 候,标签的传感器才检测环境。它操作在13.5MHz而且能够提供 200mm的阅读范围。
由于测知来源,即温度、血压和心率能在病人身体的同一位置发 现,如手腕,即健康监测系统第一工程是好的解决方法。系统在 UHF15MHz下操作,Sensor-RFID通过USB直接与PC机连接,应用 WI-FI标准,PC机通过无线LAN与互联网更远地连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线传感器网络
学时/学分:40/2.5
先修课程:模拟电路、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操作系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C 程序设计语言
适用专业:物联网工程
是否含课内实验:■是□否(若选择“是”,则还需填写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等)
本课程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当前各种主流的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原理,结合多种无线传感网络开发平台,深入浅出地讲解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技术。

在讲授内容上,力求反映国内外该方向技术的最新进展,在讲述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际、原理与应用相结合,无线传感网络是现代通信产业中发展最为活跃的行业之一。

本课程介绍无线传感网络的系统构成、网络技术、协议、开发平台和应用,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熟练掌握有关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分析设计方法;
2.较好掌握有关各种无线传感网络的支撑技术,操作系统及开发平台;
3.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通信技术,掌握路由协议、网络协议的技术标准等;
4.掌握在ZigBee环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组网的实际开发案例;
4.进一步了解无线传感网络的最新的发展应用,如海量存贮、异类传感器网络技术。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突出重难点等)
三、课程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第1章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第2章微型传感器的基本知识
常见传感器介绍,传感器的特性和选型,微型传感器的应用
第3章无线传感器网络软/硬件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硬件设计,传感节点(网关和汇聚节点设计、典型节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技术,(软件架构、中间件、操作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技术平台
第4章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覆盖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平面结构,层次结构、混合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覆盖基本概念,覆盖模型,覆盖指标,覆盖算法
第5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支撑技术
时间同步技术,(时间同步的基本概念、同步信息传输延时分析、同步算法、同步模型参数的估计),定位技术,(源定位算法、节点自定位、匹配定位、典型定位系统实例),数据融合(分类、主要方法、多数据融合网关的设计),能量管理(节能的方法、节点的能量管理),容错技术(故障模型、检测、修复)
第6章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与网络技术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基于竞争的MAC协议、基于调度的MAC协议)
第7章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标准
技术标准的意义, IEEE1451系列标准, IEEE802.15.4标准, ZigBee协议标准,Bluetooth, UWB
第8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的分类,平面路由协议(几个典型的平面路由协议、平面路由协议和分簇路由协议比较),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分簇路由协议的网络结构、分簇网络中节点能耗分析、分簇路由协议的性能评价、几个典型的分簇路由协议)
第9章ZigBee实践开发技术
ZigBee硬件平台(CC2430/CC2530概述、2CC2430/CC2530芯片主要特点、3CC2430/CC2431芯片功能结构、CC2430与8051的相联), CC2430开发环境IAR(软件安装、使用、实例运行),开发实践——环境监测(系统总体方案、系统试验平台搭建、系统联调与实现),基于ZigBee协议栈进行开发(协议栈架构简介、15.2ZigBee协议栈的开发接口API、ZigBee Device Profile API、外围部件的操作)
第10章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协同处理技术
协同感知方法(协同感知理论基础、同构协同感知、异构协同感知、协同感知算法案例、面向WSN的协同感知体系架构),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基于海量数据的协同网络架构、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海量数据的知识获取)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路由、协议、开发环境和支撑技术以及面临的挑战,同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授课方式加深对某种无线传感技术的理解。

本课程主要讨论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技术,并不断深入分析具体无线传感网络的原理;强调理解和使用。

四、课程学时分配
五、课程特色(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等)
本课程全面介绍目前广为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核心技术,内容多、更新快,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环节的训练。

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上机实践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系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作业、学生自学,实验操作、应用任务(解决方案)设计、小组课题、考试等。

在教学方法上,要在讲述相关理论知识时适当作应用案例分析;在教学手段上,要采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和演示,结合实验案例讲解;
六、课程考核方式(包括内容、方法、相应内容或环节所占比例等)
平时作业以大作业方式完成,要求按“CDIO工程模式”进行自由选题,题目要求与无线传感器有关的题目,3-5人一组进行设计,提交纸质文档;
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的内容且应能反映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评成绩评定比例:平时成绩20%(大作业,课堂考勤),实验10%,期末考核70%。

七、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及方法》,主编,许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