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国际三角梅研究进展

国际三角梅研究进展

国际三角梅研究进展摘要:首先,文章概述三角梅属植物的分类及园艺特性,介绍国际分类及研究应用进展。

其次,结合华南地区种质资源调研,比较了国际上的相关科研及市场应用前景。

最后,结合攀枝花气候资源本底特征,提出建立三角梅优质种质资源库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三角梅;国际研究进展;种质资源;苗圃基地Abstract: This article overviews germplasm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with Bougainvillea L. In addition, we propose a comparative view based on investigations in South China. Finally future direction of cultivation and uses in Panzhihua is also suggested.Key Word:Bougainvillea L.;Progress;Germplasm resources;Nurseries前言2010年11月至12月,笔者陆续考察调研华南省份三角梅优质种质资源,收集华南地区优良三角梅种质资源。

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p.)属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叶子花属(Bougainvillea L.)植物,作为一种观赏园艺开花植物,广泛分布在全球温暖的国家和地区,如阿塞俄比亚、印度尼西亚、阿鲁巴岛、希腊、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地区等。

而美国的亚利桑那、佛罗里达、夏威夷、路易斯安娜、南加州、德州南部、瑞士的洛迦诺等地也有分布。

作为热带观赏植物的卓越代表,良好的抗旱性能及耐盐碱能力使其成为滨水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理想的开花植物。

国际经验2.1品种分类国际上,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p.)属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其种属分类较混乱。

蜡梅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

蜡梅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
方面取得 了大量成果 。本文简要 、 系统地归纳 了国 内蜡梅
级分类标准 赵 天榜以花被片 的颜色 作为分类 的一级 ,
的研究进展 , 以期 为今后 蜡梅种质资 源的科 学研究 、 开发 利用提供有利依据 , 为研究 者了解蜡梅 的科研趋势提供有 益参考。
1 种 质 资 源分 布 及 群 落 生 态 学研 究
J省东部及南部 、云南省东南部及北部以及浙江省西部 、 I I 贵州省和湖南 省 , 湖南的新宁是野生蜡梅分布 的南界『 蜡 l 1 。
梅的栽 培范围更为广泛 , 南至广东 省北 部 , 至河北省北 北
部 , 云南省东北部 , 西至 东到江苏 、 上海、 浙江、 福建等沿海
省区都有栽培I 2 l 。
关 键词 : 类号 :65 9 ¥8. 9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235 (080-020 1 —3620 )404 —3 0
次从分子水平上对蜡梅 品种分类进行研究 ,对蜡梅 1 个 7 品种 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测定 , 并采用排序和聚类分析 方法对 1 7个品种酶谱进行定量分析『 目前蜡梅 品种分类 q 。 的主要分歧在于最高级分类标 准的确定 , 姚崇怀以种型为
梅花色素主要是 黄酮类化合物 , 同产地 的蜡梅种子所 不
含成 分也 不 同p。 - 4 1 5 分 子 生 物 学研 究

基金项 目: 南京林业大学 “ 十五” 人才资助课题
42 ・
维普资讯

蜡梅 ( hm nnh spacx L)ik 为蜡梅 科蜡 梅 C ioa tu reo ( . n ) L
属 落叶丛生灌木 , 原产我 国, 是我 国重要 的传统名花之 亦

三角梅属研究进展

三角梅属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21-01-29基金项目:2020年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项目(2020KJ121)作者简介:杜学林(1996-),男,贵州遵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观赏园艺,(电话)198****0383(电子信箱)*****************;通信作者,王凤兰(1973-),女,广西武鸣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研究,(电话)136****6256(电子信箱)******************。

杜学林,刘悦明,伍青,等.三角梅属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12-17.三角梅属(Bougainvillea )是瑞香目(Thymelaece⁃ae )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 )叶子花属(Bougainvil⁃lea Comm.Ex Juss )的常绿藤状观花灌木[1]。

1766—1769年,由航海家Louis Antonie de Bougainville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首次发现了这一植物,后由其好友merson 以这位航海家的名字给它命名为Bougainvillea [2]。

三角梅以其生命力强、色彩鲜艳、花色繁多、花期长等特点而闻名。

自发现开始就不断被引种到世界其他地区。

其引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872年,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3]。

但三角梅存在品种分类系统紊乱,杂交结实率低,不耐寒、易受涝害等问题,导致其在实际推广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三角梅属植物,本文对三角梅的分类、育种及繁殖、花粉活力、花期调控、抗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三角梅属植物的深入开发提供参考,扩大其应用范围。

1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三角梅的真花细小,不具有观赏价值,真正有观赏价值的是其苞片。

三角梅的苞片在形态学上属于变态叶[4],跟叶相似但颜色与其叶不同,呈三角形,三角梅属研究进展杜学林1,刘悦明2,伍青1,黄子锋3,余铭杰2,王凤兰1(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510225;2.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广州510405;3.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东东莞523083)摘要:三角梅(Bougainvillea )以其苞片色彩丰富鲜艳、花期长和耐干旱、易种养等特点而深受喜爱,被广泛应用在城市园林绿化。

蜡梅品种分类研究综述

蜡梅品种分类研究综述

多的应属汪灏 的《 广群芳谱》 , 】共有 ‘ 狗蝇 ’ ‘ 1’ 、磐 : 、 3
‘ 檀香 ’ ‘ 花 ’ ‘ 英 ’ 、荷 、九 5个 品种 ; 民国年 间的 《 湖北 通 志》 中也记 载了 当地 旧陈黄梅 。 品种有三 ,檀香 ’ ‘ 者为上 , ‘ 口’ 磐 次之 , 九英 ’ 下。 ‘ 最
了‘ 狗蝇’ ‘ 口’ 梅、磬 梅及 ‘ 檀香 ’ 3个品种, 梅 其中‘ 狗
蝇 ’ 又 称 ‘ 牙 ’ ‘ 英 ’ 宋 ・陈景 沂 在 《 芳 各 梅 狗 或 九 ; 全
开型及磐1型等; : 3 按花香又可分出清香偏甜、 玫瑰甜香等
6种类 型。虽然观 察相 当细致 , 划分清 晰 , 系统过 于繁 但 琐, 实际中难 以应用。
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 为了更好 地利用 、 护蜡梅这一 珍 保 贵的种质资源 , 文对 近年 来有关 蜡 梅品 种分 类 的相 关 本 文献进 行 了分 析 、 总结 , 以期 为蜡梅 的引种 繁育 、 开发 利 用提供依 据 , 为进 一步建 立 一套完 善 的公认 的分类系 统
打下基础。
维普资讯
第 5期
河北林 业科 技
20 0 6年 1 0月
蜡 梅 分 研 究综 述 品种 类
芦建 国, 张昕欣
(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 20 3 ) 10 7
摘要 : 该文首先对蜡梅品种分类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剖析 , 然后指出了当前在蜡梅品种分类中存在的一些 问 最后对其分类研究挺出了 题, 建议。 关键词 : 蜡梅; 品种分类; 进展 中 图分 类号 : 8.7 文献标 识码 : ¥ 51 6 A 文章 编号 :02 35(060 —06 0 10 —3620)5 03 — 2

我国树莓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我国树莓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g n un 、 拉 尼 ( l r e )、 v 、 国 2 o q i) 克 Ki an y No a 美 l 2号 、 斯 约 特 尔 ( atl) 黑 水 晶 ( it 1 Ye si 、 1 Brso ) 。 引 进 的 部 分 品
生 种足 n v u 与R bH r s; 果 蝇 和 小 长蝽 的 树 莓 i s e /o u 抗
果 实 除 鲜 食 外 , 工 制 成 果 汁 、 酱 、 淇 淋 、 酪 等 产 加 果 冰 奶 品 , 国 际市 场 深 受 欢 迎 , 不 应 求 。 本 文 总 结 了 目前 在 供 我 国 引 进 和 选 育 树 莓 种 质 资 源 的 发 展 特 点 . 及 存 在 以 的 问 题 , 提 出 了发 展 对 策 , 并 以期 对 我 国 树 莓 种 质 资 源
( e e) 实 呈 圆锥 形 , 泽 呈 明 亮 的 黑 红 色 , 果 重 Me k r果 色 单 4 5~8 4g, 6 7 m 产 量 10 0 k . . 每 6 0 g左 右 。 口味 甜 美 ,
要 的 营 养 物 质 和 保 健 物 质 , 誉 为 第 3代 水 果 。 树 莓 被
美 国 2 号 及 菲 尔 杜 德 、Tua e eel等 2 l me 、R vi
。“ 。 ’ ’ ~ ’ “

这 类 品种 第 1 长 茎 , 年 2年 生 茎 结 果 , 在
国, 接来源 于加拿 大 、 大 利亚 、 牙 利 、 斯 拉 夫 、 间 澳 匈 南
英国、 兰等 国。在引 进 的 5 波 O个 品 种 中 , 致 包 括 黑 大
2 4 树 莓 种 质 资 源保 护 力 度 不 够 .
我 国野 生 树 莓 资 源 丰 富 , 是 缺 乏 系 统 的 研 究 和 但

梅花的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梅花的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梅花品种分类研究进展摘要:梅是原产我国的重要园艺植物。

该文就梅的品种分类进行了系统地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梅品种分类种系梅原产中国,已有7 000~7 500年的应用历史,3 000年以上的引种栽培史和2 000年以上育种、应用梅花的历史。

由此可以看出,梅是我国乃至全球应用最早的经济乔木之一。

而梅花系由果梅变异分化选种产生,开始时期约当西汉初叶(陈俊愉,1989)。

如《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明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

梅之品种增多,尤其是梅花品类大增,时期当在南宋。

如在《梅谱》中已列出‘江梅’、‘早梅’、‘重叶’梅(引按,即今之‘玉蝶’梅)、‘绿萼’梅、‘百叶缃’梅(引按,即今之黄香梅)、红梅(引按,当系今之杏梅及朱砂梅)、‘鸳鸯’梅、杏梅等品名(陈俊愉,1989)。

1 梅的植物分类系统和梅花品种分类系统1.1 梅的植物学分类梅是世界上重要的植物之一,研究与认识梅就离不开对其植物分类位置的了解。

梅植物学分类是重要而又简单的问题。

其简单性体现在其植物学分类即梅在种以上的分类位置已经基本清楚。

梅属于蔷薇科,李属植物。

在综合出土文物、梅起源地、栽培演变、性状的演变、细胞遗传学与植物化学以及花粉学特征等有关资料与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梅经历了野梅(直接利用)、果梅(半野生或栽培)、果花兼用梅及花梅4个阶段,并且在该演变过程中有杏、桃、李等的种质不同程度地渗入[4-5]。

1.2 花梅品种分类系统花梅是果梅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花梅品种发展很快,目前不论在中国还是日本,花梅品种均多于果梅,而且品种类型较多。

花梅的分类系统建立的历史长,发展快,体系较为完整。

最早较为系统的梅花分类书是日本的安村在1901年的著述《梅谱》和1893年所著的《梅花集》[6],之后我国与日本的许多学者根据研究的特点与结果进行了梅花分类研究与分类系统的建立,到1992年,陈俊愉与包满珠将植物学分类与园艺学分类分开,但又适当地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果梅与花梅实行统一的二元分类法,从“中国梅系、类、组、型分类检索表(1992)”制定发展到更加简化的分类系统。

中国蜡梅品种分类研究综述

中国蜡梅品种分类研究综述
L in g o W ANG Ja - i U Ja —u , in me
( o eeo L nsaeA cicue N nigFrs yU i r t, aj g20 3 , hn ) C l g f adcp r t tr, aj o t n esy N ni 10 7 C ia l he n er v i n
安徽 、 江 、 建 、 西 、 南 、 北 、 南 、 西 、 浙 福 江 湖 湖 河 陕 四 川、 贵州 和 云南 等地 J 在 这 些 地 区 蜡 梅 多 呈 零 散 ,
状态 分布 , 生蜡 梅 类 群 十分 罕 见 。蜡 梅 栽 培 范 围 野
布 在湖北 的竹 溪 、 山 、 县 、 康 、 竹 房 保 神农架 和 宜 昌等 地 J相关 学者 推断 神农 架 及 其 周 围地 区是 蜡 梅 的 , 故 乡 。陈功 锡 等 报 道 蜡 梅 在 湘 西 北 各 县 市 具 有 分布 , 中石 门、 其 吉首 、 顺 和保 靖 等 县 ( ) 为 集 永 市 尤 中成 片 。李 根有 等 报道 野生 蜡梅 在浙 江 省 2市 ( 临安 市 和 富 阳市 ) 3镇 有 分 布 , 中临 安 ( 禹 桥 其 夏 镇 ) 内有 2个分 布点 , 阳 。
栽 培 中心 , 品种 也 较 多 J 。其 中上 海 、 京 、 州 、 南 苏 镇江、 泰州 、 州 、 汉 、 扬 武 重庆 、 州 及 鄢 陵栽 培 数量 杭 最多 , 近年 中 国安 阳蜡梅 园 引种大 批量 的蜡 梅 , 也使 安 阳成 为蜡 梅主要 栽培 区之 一 。 根 据 现有 的调 查报 道 , 定 野生 蜡 梅 仅分 布 于 确 鄂 、 、 、 、 I 豫 等 省 的 局 部 地 区 。其 中 鄂 湘 浙 陕 川、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品种介绍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品种介绍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品种介绍我国梅花专家陈俊愉教授将梅花归类为3个种系5大类18型一、直枝梅类江梅型又称野梅,是栽培最早的一类梅花。

生长强势,花碟形,单瓣,纯白、水红、肉色或桃红等色,约有29个品种。

宫粉型是观赏梅花中品种最多的一类,花期有早有晚,花色变化较多,形态也丰富多彩。

花复瓣至重瓣,呈深红或浅之粉红,是梅花中最为浓艳瑰丽、雍容端庄的一类,约有75个品种。

绿萼型又被人们称为“绿梅”。

花单瓣或重瓣,花白色或初开时为淡绿色,萼绿色,小枝青绿,约有13个品种。

因花枝和花萼为绿色,花开时呈现淡淡的绿色,给人清新碧玉、高雅脱俗的之感。

宋代诗人姜夔描述其“苔枝缀绿”,最贴切不过。

朱砂型又称为“红梅”。

约有47个品种,它的最典型的特点是其小枝的木质部为暗紫红色,犹如人体流动着的血液。

花也为浓烈深红或紫红色系列,萼片为绛紫色。

开花时红艳如火,热烈豪放。

代表品种有‘红千鸟’梅,‘云锦朱砂’梅。

玉碟型顾名思义,其花全为白色的碟状花,花重瓣,洁白如玉,花萼淡绿色上面洒着绛紫色晕,约有30个品种。

花开时节,满树飞雪,清幽隽永。

代表品种有‘北京玉蝶’梅,‘三轮玉蝶’梅。

洒金型又称跳枝梅,是一种基因嵌合体,其主要特点为一棵树上自然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

看满树纯白的花,突然冒出一枝艳红;同一个枝条之上,繁衍着红白两色的花;同一朵花上,有时还孕育出了红白两色的花瓣,非常奇特。

黄香型花复瓣或重瓣,淡黄色或近白色,花心微黄,萼绛紫色,是梅花中的珍贵品种,主要品种有黄山黄香、单瓣黄香、南京复黄香等。

二、垂枝梅类又称照水梅,此类梅花枝条下垂,洒脱飘逸,最宜种植在水边,临水照花,花柔水娇。

三、龙游梅类枝条自然扭曲如游龙;花碟形,半重瓣,白色。

此类梅花古朴奇特,颇为珍贵。

四、杏梅类是梅花和杏的杂交种,是北方地区主栽的梅花品种。

枝、叶、花都似杏。

花托肿大,花常无香味或略有微香。

抗寒性强,花期略晚。

特别适合北方栽植。

五、樱李梅类代表品种为‘美人’梅。

国内梅花资源与育种研究进展

国内梅花资源与育种研究进展

Ke r s Pr nusm u e; e e r h; e o s s; nei r e ng y wo d : u m r s a c r s ur e ge tc b e di
梅 花 ( T n S meSe.e uc ) 蔷 薇 科 ( oae P' U U mu i b tZ c. 属 R se— a) 亚 科 ( rn iee 李 属 ( rn s , 产 中 国 , 我 国 的 e李 P u oda ) Pu u)原 是 传统花木 , 我国已经有 3O 在 O 0年 以上 的栽 培 历 史 ] 。梅 花 在 中 国 园林 和 花 文 化 中 有 着 重 要 的 地 位 和 影 响 。 本 文 就 目 前 国 内梅 花 研 究 的概 况 进 行 综 述 。
发 展 方 向提 出 了展 望 。
关 键 词 : 花 ; 质 资源 ; 种 梅 种 育
中图 分 类 号 : 7 2 3 ¥ 2 . 文献标识码 : A
Re e r h Ac e e e s i Pr nu ume Re o r e nd Br e i s a c hiv m nt n u sm s u s sa e dng
l 5 0元 / l3 t× 5 . 4 5 5 t一 6 0 7 . 4 3 6 2元



~ …






2 0 年 1 9月 累计 消 耗 缓 蚀 阻 垢 药 剂 8吨 , 07 ~ 价格 为 :
… … … … …
… … … … …
… … ㈣ … …
… … … … …
… … … …
Ab ta t sr c :The a va e n e e r he r pl s e ou c s d nc s i r s a c son ge m a m r s r e ,ge tc b e di nd bi he ia e e c ofPr nusm u e nei r e ng a oc m c lr s arh u m w e e r viwe r e e d. The m an o e s i e l iato w e ean l z d T he br e n ta e unu um e wa tf r i pr blm n xp ot in r a y e . n e dig s r t gy ofPr sm s pu o war n d i t sp e . hi ap r 、

不同杏梅、杏李品种枝条抗寒性研究

不同杏梅、杏李品种枝条抗寒性研究

不同杏梅、杏李品种枝条抗寒性研究摘要:分别以金光杏梅、红杏梅、风味玫瑰、味王、味啼及恐龙蛋等6个杏梅、杏李品种为试材,对不同品种枝条的抗寒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金光杏梅、红杏梅及风味玫瑰的休眠枝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比值明显高于味王、味啼及恐龙蛋;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各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大,增大的程度由大到小顺序是风味玫瑰、红杏梅、金光杏梅、恐龙蛋、味王、味啼;并且各品种枝条的脯氨酸及可溶性糖的含量也呈增加趋势,其中味啼、金光杏梅、恐龙蛋增加的幅度大于风味玫瑰、味王和红杏梅。

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味啼、金光杏梅和恐龙蛋比风味玫瑰、味王和红杏梅具有较强的抗寒性。

关键词:杏梅;杏李;枝条;抗寒生理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Freezing-resistance in Branches of Different Plum and Pluntor Aprum CultivarsAbstract: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freezing-resistance in plum and pluntor aprum was studied,with Jinguang plum,Hong plum,Fengweimeigui,Weiwang,Weiti and Konglongdan as materia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free water content to tied water in branches of Jinguang plum,Hong plum and Fengweimeigui during the dormancy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Weiwang,Weiti and Konglongdan. The relative conductances of the twigs were increased with the temperature decrearsing,the increasing degree from big to small was,Fengweimeigui,Hong plum,Jinguang plum,Konglongdan,Weiwang,Weiti. The proline and soluble sugar content in branches increased observably,and the change of Weiti,Jinguang plum and Konglongdan was larger than other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Weiti,Jinguang plum and Konglongdan had better freezing-resistance.Key words:plum;pluntor aprum;branch;freezing-resistance physiology近年来,有关果树抗寒生理[1,2]、种质资源的抗寒性鉴定[3,4]以及抗寒育种[5]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蜡梅科植物研究进展

蜡梅科植物研究进展
渡 属另— 种夏蜡梅 f c te s ) e h n i 为魏国特 n s
有 ,仅分 布于浙 江省大 明山 顺溪 县和天 台县等 地 . 分布 面积小 ,属

国 家二级珍稀 糠危植物 虽然关于 其种类存 在争议 , 得到公认 的 但

在美 国蜡梅中 . 选育了 ‘ t n ( 还 Ah s 花黄 色,花香 ) ‘ c a e 、 Mi e h F
通 过组 织培 养建 立 快繁 体系 取得 了很 多 进展 兰 伟以 夏蜡 梅 当年 嫩枝 为外 植体 ,应 用改 良 M 培养 基进 行组 织培 养 ,取得 了 良好 的效 S
( noo Go p 、 Coc  ̄ ru ) r
Gr 以及纽 【 梅 品种 o u 搬
果 。顾福根 筛选 出了 夏蜡 梅嫩枝 最 佳配比 的增 殖培 养基 为 MS 培养
以 分株法 、压条 法 、嫁接法 应用 较
颜景 惠通
多 ,其 过 多年
状主成分 归纳为6 个 1 级分类标准 。 由于蜡 梅无 是花 型 、花色 内被 片的颜 色以及 花大 小均存 在连续 ^
变异 , 但相对 来说 生产 中 易于应用 ,而且在实 际
苗上 + 成活率 达5 % 1] 3 2 6 料 , 究了 研 高达6 % 。 62 法 . 接法的成 活率 切
宣 章犏 : I ̄ I 66 (0 2 42 l w9 5
巾嘲分类峙:s 8 68 牧舶日婀: 0 2 一 ; 2 1 7 m
文献标点码:A 恬同H期:2 I 4 8 0 02)— I
糕证项H: 闭家自然科学毖金( 编母3 9 2 l ) 0709 资助
Ab wa t Th s c : e…
基 附加 6 B mg L和 NA 0 1 / ,而生 根 培养 基则 是 1 2 S 一 A2 0 / A mg L /M

梅花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梅花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08--专论•综述 引用格式:唐桂梅,黄国林,曾 斌,等. 梅花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2020(5):108-111,114. DOI:10.16498/ki.hnnykx.2020.005.029梅花(Prunus mume )是中国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和应用历史,且形成了独特的梅花文化。

中国是梅花的自然分布中心,同时也是梅花品种国际登录权威。

近年来,对梅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质调查、观赏和抗逆性状研究、遗传育种、栽培管理、资源利用及文化分析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梅花种质资源是梅花育种的基础,在梅花的育种、栽培、生理、遗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笔者主要从梅花的品种多样性、形态与性状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资源开发利用多样性等方面对梅花种质资源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梅花种质资源调查、整理与保存梅花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以及长江、珠江流域,以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为中心。

随着梅花抗寒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提高,目前梅花广泛分布于东北、延安、内蒙古、北京、山东、河南及拉萨等地。

我国对梅花的研究已有近70 a 的历史,学者们对梅花资源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调查与整理工作[2]。

自1943年起陈俊愉等先后调查了西至藏、滇,南至粤、琼,东起浙、沪,北抵京、津等19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野生梅花资源,到2002年已基本掌握我国的野生梅种质资源,并成立了国家级梅花研究中心,建立了梅花品种资源圃[3]。

陈俊愉领衔建立的北京国际梅园,是在引进、培育、收藏、保存、展示国际梅花精品的基础上建成的,为世界上第一个集中国际登录品种的梅园,是我国栽培植物品种国际登录的创举。

南京农业大学从1995年开始开展梅花研究工作,先后收集了国内外150个以上性状稳定的梅花品种,选育超过40个梅花新品种,其中20个梅花新品种通过了国际品种登录。

2009年南京农业大学被农业部批准建立国家果梅种质资源圃[4]。

《中国梅品种》课件

《中国梅品种》课件

详细描述
早春开花品种的梅花通常在1月至2月间开花,比其他品种的梅花更早进入花期。 这些品种的梅花在春节期间为人们带来了喜庆和祥和的氛围,因此备受欢迎。它 们的花朵多为粉红色、白色或淡红色,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晚春开花品种
总结词
这些品种的梅花在晚春时节盛开,是梅花中的后花品种。
详细描述
晚春开花品种的梅花通常在2月至3月间开花,比早春开花品种的梅花晚一些进 入花期。这些品种的梅花花朵较大,颜色更为鲜艳,有红、粉红、白等多种颜 色,且花香浓郁,为春天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气息。
梅果加工产业逐渐壮大,产品包括梅 酒、梅酱、梅干等,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梅果产量逐年 增加,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梅品种的未来发展趋势
品质提升
未来将更加注重梅品种的品质提 升,提高果实口感和营养价值。
新品种培育
加强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以满 足市场需求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
的挑战。
产业链整合
加强产业链整合,实现从种植到 加工再到销售的一体化发展。
、通气良好的砂质壤土中,并需要适量的肥料来促进生长和开花。
02 中国梅品种分类
CHAPTER
按生长习性分类
直立型
枝条直立生长,树形紧凑,适宜 盆栽和庭院种植。代表品种有“ 朱砂”、“绿萼”、“宫粉”等

横枝型
枝条横向伸展,树形开张,适宜作 花坛和景观树。代表品种有“洒金 ”、“玉蝶”、“黄香”等。
基因工程育种
将外源基因导入梅中,创造具 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择优 良性状的相关基因,提高育种
效率。
06 中国梅品种的发展前景
CHAPTER

梅花科学调研报告

梅花科学调研报告

梅花科学调研报告梅花科学调研报告一、梅花科学概述梅花科(学名:Rosaceae)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蔷薇目,是其中的一个科。

梅花科的植物多为二年生草本、灌木和小乔木,包括樱花、苹果、梨、桃、李子等。

梅花科植物在经济与生态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二、梅花科植物的分类梅花科下分为多个属,主要包括桃属、李属、樱属等。

其中桃属植物主要以桃、杏、樱桃等品种为代表。

李属植物包括杏、李子等,而樱属则以樱花为典型代表。

梅花科植物在分类上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梅花科植物的特点1. 梅花科植物的花冠一般为5片,萼片与花瓣通常相等或萼片稍大。

2. 梅花科植物的雌蕊一般为多数,排列在花的中央位置。

3. 梅花科植物的果实形态多样,可分为干果和多汁果。

4. 梅花科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在园林景观和果树栽培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梅花科植物的应用价值1. 观赏价值:梅花科植物以桃、李子、樱花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元素。

2. 经济价值:梅花科植物中的苹果、桃子、樱桃等是市场上常见的水果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 药用价值:梅花科植物中的一些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如山楂可以降脂、润肠;玫瑰花可以补血、安神等。

4. 生态价值:梅花科植物的花朵为不同的昆虫提供了丰富的花粉和蜜源,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梅花科植物的研究进展1. 基因研究:梅花科植物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其种间关系和进化历史。

2. 应用研究:针对梅花科植物的不同品种,进行育种研究,提高水果品质和产量。

3. 抗逆性研究:研究梅花科植物的耐寒、抗病虫害等抗逆性特点,有助于提升其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

六、结论梅花科植物作为一个重要的植物科,具有广泛的经济与生态价值。

其分类繁多、观赏价值突出,在园林景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梅花科植物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基因研究、品种改良和应用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你能分出不同品种的梅花吗?请看梅花简史以及分类体系

你能分出不同品种的梅花吗?请看梅花简史以及分类体系

你能分出不同品种的梅花吗?请看梅花简史以及分类体系梅花这几年有关于国花的争论不绝,其中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个支持牡丹,一个支持梅花。

这两种花的分布是有区域性的,牡丹偏北方,梅花偏南方。

之前小编已经详细介绍了牡丹花的来历和所有花型,让大家了解了这种美丽的花卉,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梅花的来历和种类,给大家做一下争论的参考。

雪中红梅梅花的来历以及演变简史现代社会的厨房中,有着油盐酱醋和各种香辛料,我们不会想到梅曾经作为我们先民最最重要的调味料。

中国古人烹饪没有太多的调料,不过是盐酱之类,盐酱都是咸味,归为一种,另外一种重要的味道就是酸味,最初的来源就是梅子,所以烹饪之术,又被成为盐梅之道。

梅子用于食用是要早于用于观赏的。

1979年,在对距今7000-75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在居住区第三层发现了碳化的果核,经中国科学院遗址研究所李璠的鉴定结果,里面有梅核、酸枣核、核桃壳,证明在新石器时期,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食用或应用梅子了。

这种梅子应该来源于河南新郑地区的野生梅林。

梅子第一次明确提到把梅子用于烹饪的记载是在《尚书·说命下》中,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高宗武丁对宰相傅说“若做和羹,尔惟盐梅”,这里是吧两个人的关系比作调制羹汤的两种调料,一种是盐一种是梅子,两种调料互相配合,才能做出滋味鲜美的羹汤。

这说明在商朝,梅子已经普遍的用于烹饪了。

梅子有去腥、提鲜、催熟的作用,古人在煮肉食的时候,经常加入梅子同煮。

《礼记·内则》中记载:“兽用梅”,就是煮兽类的肉的时候,要放梅子。

出土的文物也证实了这一点,陕西泾阳西周早期的戈国墓葬铜鼎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梅核与兽骨;湖北包山楚墓12 件陶罐中发现梅核和鲫鱼等。

在食醋成为主流调味料之前以及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梅子在中国的烹饪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看见青梅,口水就出来了梅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都是作为食物和调料,人们还没有重视梅花的观赏功能,《诗经》中有梅的四篇:《摽有梅》、《墓门》、《鸤鸠》、《四月》,没有一篇提到梅花。

梅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梅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梅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程晓建;林伯年;胡中
【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
【年(卷),期】2002(014)002
【摘要】对梅分类系统产生的发展简史和梅树品种分类等方面进行了评价,介绍了7种梅品种分类学研究方法,提出梅品种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总页数】5页(P120-124)
【作者】程晓建;林伯年;胡中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园艺系,浙江,杭州,310029;浙江林学院,资源与环境系,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大学,园艺系,浙江,杭州,310029;杭州植物园,浙江,杭州,31001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62.4
【相关文献】
1.蜡梅品种分类研究综述 [J], 芦建国;张昕欣
2.中国蜡梅品种分类研究综述 [J], 芦建国;王建梅
3.蜡梅品种分类研究及武汉地区蜡梅品种调查 [J], 陈龙清;鲁涤非
4.蜡梅品种分类体系探讨 [J], 陈龙清;赵凯歌;周明芹
5.蜡梅品种分类研究 [J], 程红梅;周耘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梅花品种资源多样性及应用探究

梅花品种资源多样性及应用探究

梅花品种资源多样性及应用探究
尹甜
【期刊名称】《花木盆景(下半月)》
【年(卷),期】2024()1
【摘要】梅花为蔷薇科李属落叶观赏花木,自古至今备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据考古发掘的梅核推测,古人在7000多年前就开始食用野梅的果实,经过漫长岁月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在从野梅到果梅再到以观赏为主的花梅即梅花的引种驯化栽培过程中,其韵、姿、色、态、香等产生了种类繁多的变异类型。

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内有性状记载的品种就在500个以上,分属于11个品种群。

这些丰富的品种资源,具有独特的自然美和观赏利用价值,为我们开发梅花多方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页数】4页(P88-91)
【作者】尹甜
【作者单位】湖北博克景观艺术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8
【相关文献】
1.中粳水稻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Ⅱ.黄淮稻区近期育成品种的SSR多样性比较
2.中粳水稻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Ⅲ.不同时期育成品种SSR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3.云南昆明梅花品种根围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
4.抗寒梅花品种资源及其在北京地区梅专类园中的应用
5.梅花宫粉品种群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梅及其近缘种数量分类初探

梅及其近缘种数量分类初探

梅及其近缘种数量分类初探
包满珠;陈俊愉
【期刊名称】《园艺学报》
【年(卷),期】1995(22)1
【摘要】对包括野梅、半野生梅、栽培果梅和桃、山桃、光核桃、杏、山杏、藏杏、洪平梅及李等共41个分类运算单位(OTU)选用37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梅种内可聚力杏梅、常绿梅、品字梅、毛梅、小梅、长梗梅、野梅、果梅等8个类群。

以距离系数而论,与梅亲缘关系最近者为洪平梅、藏杏,其余依次为山杏、杏、山桃、光核桃、桃、李等。

参照聚类结果、形态分类以及其它因素,提出了梅种内及若干近缘种有关分类位置的方案。

【总页数】6页(P67-72)
【关键词】梅;聚类分析;数量分类;亲缘关系
【作者】包满珠;陈俊愉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62.401
【相关文献】
1.地被菊品种及其近缘种的数量分类 [J], 孔志新;王亚;孙明;张启翔;陈雪娟;刘华
2.毛白杨与近缘种形态的数量分类 [J], 张杰;姜景民
3.栀子栽培品种与近缘种的数量分类 [J], 邓绍勇; 杨欢; 朱培林; 陈宜均; 李婷; 李康

4.我国栽培芍药与几个近缘种的数量分类学研究 [J], 郭先锋;王莲英
5.木瓜属(Chaenomeles)栽培品种与近缘种的数量分类 [J], 郑林;陈红;郭先锋;臧德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梅花的品种种类有哪些?梅花的常见栽培品种介绍

梅花的品种种类有哪些?梅花的常见栽培品种介绍

梅花的品种种类有哪些?梅花的常见栽培品种介绍梅花的品种种类有哪些?梅花的常见栽培品种介绍梅花的品种种类花型花色分类梅花品种很多,大品种有30多个,下属小品种有300多个,一般花期在2~3个月左右。

经陈俊愉教授研究,1962年时已有231个品种,还在不断创新中,按其品种按枝条及生长姿态可分为叶梅类、直脚梅类、杏梅类、照水梅类、龙游梅类。

按花型花色可分为宫粉型、红梅型、照水梅型、玉蝶型、朱砂型、大红型、绿萼型和洒金型等。

其中宫粉最为普遍,品种最多,花粉红,着花密而浓;玉蝶型花紫白,别有风韵;绿萼型花白色,香味极浓,尤以成都的;金钱绿萼为好。

品字梅型典型的一花三果品种,即品字梅。

小细梅型花小至特小,白、淡黄或红色,径7~22mm,单瓣,偶无瓣,果小,叶脉小。

小细梅型的梅花品种有北京小梅、磨山小梅、梅州小梅、黄金梅等。

江梅型花单瓣,呈红、粉、白等色,萼绛紫色或在绿底上洒晕。

主要品种有江梅、雪梅、六瓣、六瓣红、星湖小花、长蕊单粉、单粉、淡寒红、日寒红、粉寒红、福寿梅、雪月花、芳流阁等。

宫粉型花复瓣至重瓣,呈深红或浅之粉红。

主要品种有大羽、扣瓣大红、老人美大红、小欧宫粉、复瓣小宫粉、粉皮宫粉、粉朱、粉羽、粉晕宫粉、蔡山宫粉、曹溪宫粉、川西小粉、重瓣粉口、台阁宫粉、傅粉、黄岩粉、虎丘晚粉、玉露宫粉、金殿粉、晚碗宫粉、清明晚粉、淡桃粉、龙潭粉、潮塘宫粉、重瓣粉朱、红艳宫粉、华南宫粉、华农宫粉、华农晚粉、徽州台粉、江砂宫粉、莲湖粉、莲湖淡粉、绿枝宫粉、泉州宫粉、雪海宫粉等。

绿萼型花单瓣、复瓣或重瓣,白色或初开时为淡绿色,萼绿色,小枝青绿而无紫晕。

主要品种有变绿萼、台阁绿萼、长蕊变绿萼、二绿萼、复瓣绿萼、六绿萼、小绿萼、金钱绿萼、米单绿、长蕊单绿、单瓣绿萼等。

玉蝶型花复瓣或重瓣,纯白色。

主要品种有北京玉蝶、扣子玉蝶、华农玉蝶、徽州檀香、紫蒂白、素白台阁、青芝玉蝶、小玉蝶、三轮玉蝶、荷花玉蝶、徽州白玉蝶、吴阳玉蝶、玉台照水、紫蒂白照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11-14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1016)作者简介:程晓建(1971-),男,讲师,硕士研究生。

浙江农业学报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14(2):120~124,2002梅品种分类研究进展程晓建1,2,林伯年1,胡中3(1浙江大学园艺系,浙江杭州,310029;2浙江林学院资源与环境系,浙江临安311300;3杭州植物园,浙江杭州310013)摘要:对梅分类系统产生的发展简史和梅树品种分类等方面进行了评价,介绍了7种梅品种分类学研究方法,提出梅品种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梅;品种分类;进展中图分类号:S6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24-1524(2002)02-0120-05Advances in classification for cultivars of Prunus mume :CHENG Xiao-jian 1,2,LIN Bo-nian 1,HU Zhong 3(1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al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China ;2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Linan 311300,China ;3Botanical Garden of Hangzhou ,Hangzhou 310013,China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Prunus mume ,and achievement of classification on P.mume were evaluated.Seven methods of classification of P.mume cultivars were introduced.Then we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of classification of P.mume cultivars and prospects for its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 :Prumus mume ;cultivars classification ;advance梅(Prunus mume )系我国主产的传统名花佳果。

中国最早栽培,《诗经・召南》中记载“標有梅,其实七兮……”[1]意思是落下来的梅子,在树上的果实还有十分之七……。

其后《山海经》、《尔雅》等古籍中,均有关于梅的记载[1]。

梅(果实)在中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应用历史,以收获果梅为主要目的引种栽培始于2500年前。

而作观赏的花梅栽培,至少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汉初。

梅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西南、华南和台湾等地区,长江以北分布较少,世界上除中国以外,仅限于日本、南朝鲜和泰国,欧美栽培甚少,仅供观赏[2]。

最近30多年来,海内外学者在梅的各个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对梅的分类研究广泛而深入,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我国开展花卉品种的系统登录工作。

1梅品种分类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梅原产中国,有关梅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诗经》。

作为观赏花木,最早见于《西京杂记》。

至宋代,才有第一部梅花专著———范成大《梅谱》,刊载梅花品种有11个[3]。

此外,《群芳谱》、《花镜》等著作中也有梅的栽培与分类记载[3]。

日本的小川安村在1901年的著述《梅谱》和1893年所著的《梅花集》,是最早较为系统的分类书,1938年日本梅花栽培家平尾彦太郎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性九种(系)分类系统,也是日本较为普遍应用的分类系统[4]。

但上述研究大多停留在简单的记载与归类水平,缺乏科学的整理和研究。

《中国植物志》第38卷根据枝、叶、花果及果核将梅分为果梅和花梅两大类,把梅归于李属[5],曲泽洲等主编的《果树种类论》把梅归于李属果树[6],俞德浚编著的《中国果树分类学》也将梅作同样的分类[7]。

1942年,曾勉所列举的15个变种[8],大部分属于花梅类。

最近几十年来,经中外植物学家和园艺学家新定名的变种或变型就更多,至1992年总数已达到33个[9]。

梅原产地在中国,一些外国学者对中国梅不甚了解,有些将栽培品种误作变种或变型。

陈俊愉教授经过长期对梅分类的研究,在1992年提出可把梅品种的植物学分类归纳为1个原变种和8个变种[10]。

1945年汪菊渊、陈俊愉对成都梅花品种进行了分类[11]。

1947年又将已收集到的35个品种分为6个大类[12]。

20世纪50年代,我国已系统地开展了梅花品种的调查研究,为形态系统分类奠定了一定基础。

1962年陈俊愉、周家琪提出花卉品种二元分类法,并将已调查到的梅花品种按演化关系为主,形态、实用为次的原则,分别纳入新分类系统中[13]。

1980,1981年陈俊愉强调品种人工演化关系,应严格遵守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根据枝姿、花的重瓣性、花色、萼色等建立中国梅花品种分类系统[14]。

1989年陈俊愉进一步修正了中国梅花品种分类方法,将37个品种归为3系、5类、16型[15,16]。

1992年陈俊愉与包满珠将植物学分类与园艺学分类分开,但又适当地考虑之间的关系,对果梅与花梅实行统一的二元分类法,制定了“中国梅系、类、组、型分类检索表(1992)”,含4系、7类、14组、24型。

至此,中国梅品种形态分类系统基本形成[9,17],1994年陈俊愉又对梅的二元分类系统提出了几点补充内容和更正意见,形成了4系、7类、13组、23型的“中国梅系、类、组、型分类修正检索表”[18]。

1999年陈俊愉又提出了中国梅花品种分类最新修正体系,放弃了将植物学分类与园艺学分类相结合的观点,从而形成了3种系5类18型的“中国梅花种系、类、型分类检索表”[19]。

2梅的园艺学分类园艺学上根据不同的栽培用途首先把梅分为供加工食用的果梅和供观赏用的花梅两大类[20]。

曾勉根据果实色泽把浙江的果梅分为三类:青梅类、红梅类、白梅类;吴耕民依据综合性状将果梅分为普通梅类、绿萼梅类、杏梅类和小梅类4类[21];褚孟女原等按种性分为纯梅、杏性梅、中间系、梅性系、纯杏共5类[22]。

日本的川上茂根据梅、杏及其杂种的种性分为5类:纯梅、杏性梅、中间系、梅性杏、纯杏。

吉田雅夫根据梅与杏的核形态将梅、杏的许多品种划分为10个连续的类型[23]。

小川安村按果梅的花色、大小、花瓣数目、形态等特征分为野梅性、杏性、丰后性和红梅性等4大类梅;田中渝一郎则根据果实的形态、品级及枝、花的性状分为普通种、青轴种、丰后种和小梅种;还有按开花期的早晚和果实的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的[24]。

3梅品种的孢粉学分类严格地说花粉形态的电镜观察和叶片结构特征观察均属形态学范畴。

褚孟女原对20个果梅品种花粉形态进行电镜观察,发现品种间各特征差异数可作为分类的一个依据[25]。

包满珠对梅衍生种、栽培品种及其近缘品种桃、李、杏的花粉形态作了比较分析,并对它们的亲缘关系与演化规律做了一定的分析[26]。

康素红、包满珠等进一步利用电・121・程晓建等:梅品种分类研究进展镜、光镜,对梅花品种花粉形态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的花粉形态较稳定,同品种植株的花粉形态基本一致,可较客观地反映植物的遗传本质[27]。

廖镜思等对6个果梅品种的叶片显微结构进行观察,指出叶片组织结构的特征能较稳定遗传,可以作为果梅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28]。

4梅品种的细胞学分类梅的染色体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较早进行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有Okabe(1927,1928),后来有Oginuma(1987,1989)[29]。

黄哲对部分梅花品种的分析表明,梅品种的染色体呈明显的不对称[30]。

包满珠、黄燕文等对野梅、果梅、花梅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进行了观察分析,得出了梅从野梅→果梅→花梅的演化趋势,而花梅中又以真梅系→杏梅系→樱李梅系的顺序出现[31,12],这与形态分类系统基本一致。

林盛华等对我国9个省区梅5个变种,2个变型,108个栽培品种的染色体数目进行观察,从染色体的倍数性分析了梅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9]。

5梅品种数值分类毛汉书等将梅花品种形态特征进行数量化编码,经聚类分析,获得了与形态分类相一致的结论,并于同年建立了中国梅花品种信息库[32]。

刘连森选用了110个性状对湖南果梅作模糊聚类,并对梅中所渗入的杏、桃、李的种质作了分析[33]。

1995年,毛汉书等利用计算机,根据梅品种形态特征进行的数量分支分析研究,初步推测品种演化进程,绘制出一个梅花品种进化的谱系关系图[34]。

包满珠等则选用37个性状作系统聚类分析,提出了梅种内及若干近缘种分类地位的方案[35]。

高志红,章镇等对43个果梅品种及李、杏、桃的部分代表品种的22个现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采用SAS聚类方法,可以比较方便地将供试品种分开,但由于某些类型的果梅品种数量有限或品种间形态较相似,未聚为一类[36]。

陈耀华也对梅花花径、花瓣的数量分级标准作了探讨[37]。

这些定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定性描述的不足。

6梅品种的同工酶分类利用同工梅标记进行品种分类研究是目前较常用方法,褚孟女原等利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将供试果梅品种分为2组10类,并比较了梅、杏、李间的谱带差异[38,39]。

汪祖华也利用同工酶分析了梅、杏、李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40]。

张永春、包满珠等进行了野梅、果梅、花梅的同工酶多酶系统分析,探讨了原始与进化品种在同工酶谱带上的差异[41,42]。

另外,汪诗珊等,Aoki也曾进行梅品种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12,43]。

目前,对梅花品种尚缺乏全面、系统的同工酶数据。

7梅品种的分子生物学分类近年来,许多基于DNA的分子标记已被应用于物种遗传多样性的检测,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44,45]。

日本的Shimada、Ozaki等先后利用RAPD技术对果梅进行了品种鉴定和分类,结果发现梅品种基因组DNA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而且某些品种有特异带,在F1见到了父母本的特有带[46,47],但研究只局限于果梅品种。

高志红、张俊卫等分别对梅、桃、李、杏、樱进行了RAPD分析,指出RAPD 鉴定物种及物种间亲缘关系中的可行性[48~50]。

刘青林、陈俊愉对梅花亲缘关系也作了类似研究[51]。

但上述研究在试验材料的样品数、代表性及所试引物的数量对结果的可靠性方面没有作更深的研究;新的分子标记如APLP、ITS等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8梅分类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展望从梅花品种资源的形态学、细胞学、孢粉・221・浙江农业学报第14卷(2002)学、同工酶及分子生物学等的分析结果看来,这些分类方法彼此间有共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