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1节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课外文言文阅读 第2讲 文言句读和翻译课件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课外文言文阅读 第2讲 文言句读和翻译课件
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 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Huíhú)人,乃告母曰:“儿当 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12/12/2021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题例精析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 (yā huan)③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
(1)愿反侵地__通__“_返__”_,__归__还__(guīhuán) (2)议定乃行___才_ (3)至能徐出袖中书____慢__慢_ 地 (4)虏主许之__答__应__、__应__允_
12/12/2021
第十五页,共三十三页。
题例精析
★★★ 2.用“/”给下面(xiàmian)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12/12/2021
第十九页,共三十三页。
题例精析
4.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 剑而起”。你怎样(zěnyàng)看待他们的行为?请简要分析。
_结__合__唐__雎__和__范__成__大__的__表___现__可__知__,__两__人__都__具__有__勇__敢__、__镇__定__和__自__信___的__性__格,都是忠
12/12/2021
第十八页,共三十三页。
题例精析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yìsī)。
(1)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范__成__大__于__是__自_己__写__了__一__封__信__,_把__皇__上__(h_u_án_g_sh_ɑn_g_)的__话__写__在_上__面_ 。 (2)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_(_范__成__大___)回__来__以__后__,__皇__上__对__他__不__辱__使__命__大__加__赞__赏__。_

古代诗文阅读 二章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

古代诗文阅读   二章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

第二章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古诗读懂始温馨寄语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抓住古诗的体裁、语言特征,二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专题一从体裁、语言特征方面读懂古诗一、古诗体裁常识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

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一)诗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亦称“古诗”“古风”。

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

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

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用韵押韵,自由灵活。

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

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第2节

古诗文阅读-第一章-第2节

第2节虚字备而后神态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2011·四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

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

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

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

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

”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

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

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

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

”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

留之,不可得。

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

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

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

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

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

”始知真为先生矣。

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

”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

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

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

”止客宿。

翼旦,客别。

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

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

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

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

”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

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

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

”又三十余事。

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徐:缓慢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置身C.惠.之谷惠:赠送D.刺.船而去刺:乘坐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一见而.不能吾尝终日而.思矣B.先生岂其.人邪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君何.以知燕王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掭以.尖草,不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第二章 古诗文阅读赏析

第二章 古诗文阅读赏析

(五)
2. B(凉) 3. C(不是通篇直抒胸臆,前面都是寓情于景)
1. D(同为跟随。 A.代词;音节助词 B.用;因为 C.能够,可以; 大约)
4. C(目的是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5.D(‚都反映了‛不恰当,«小石潭记»就看不出‚借酒浇愁‛) 6.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相枕以卧/卧而梦 7.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 前行,时隐时现
(六)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P25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母,家中贫 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 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发奋 努力读书,有时晚上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 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 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 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 由参知 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 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足 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
(三)
1.C(判断动词) 2.B(完全) 3.C(推测无理,前面是大笔勾勒和细处点染,并不 强调具体方位) 4.D(有人比作者更‚痴‛,有误,应为‚还有跟作 者一样痴的人‛) 5.A(从标题及文中‚十里荷花‛之景看,时间不是 ‚初夏‛而应是夏末秋初) 6.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7.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 上(你)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
1. B( 名词,奔马 ) 2. C(同为通‚返‛)
(四)
3.D(‚登上泰山后‛有误) 4.B(不能算典型的总一分一总式,因为结尾句并非收束全文的 句子)
5. D(从‚足下久不得仆书‛看,''书信往来频繁‛有误) 6.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 7.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昼,林间仍显得像 黄昏时候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 阳光

高二语文+第2章+2.3+白居易诗歌+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第2章+2.3+白居易诗歌+Word版含解析

第2章2.3 白居易诗歌一、《琵琶行》解读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

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仅用七个字,就点出地点、时间、人物,拉开故事的序幕,语言平易,如话家常,又高度凝练。

接着,作者选取了秋天两种有代表性的植物──红的枫叶,白的荻花,来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

如同小说的环境描写一样,把人物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人以真切感,可谓“境界全出”。

以下四句,叙写离情别意,有景有情,情景相生。

“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

最后两句,峰回路转,引出正文。

“主人忘归客不发”与“主人下马客在船”句式相同,一句之中兼写主客,前后映衬。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无可奈何的离别之情,后者是不由自主的留连之意。

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

从“寻声暗问”,到移船相见,到“千呼万唤”,寥寥数语,写出诗人急切的心情;从“欲语迟”,到“始出来”,到“半遮面”,轻轻几笔,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

既然是知音,就无需更多的话语。

琵琶女调弦校音,信手弹来,在诗人看来则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待正式演奏,“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时而高亢,时而幽咽,时而舒缓,时而激烈,时而间歇,或如铁骑驰骋,风雨骤至,或如珠玉落盘,莺语花间。

此情此景,令诗人叹为观止。

这一段的音乐描写是全诗最具特色之处,作者运用了大量拟声词和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弹奏的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三段,叙写琵琶女的身世。

以“沉吟放拨”两句肖像描写作为过渡,然后转入琵琶女“自言”的情境中。

先追忆往昔繁华岁月,青春年少,貌美艺佳,倾国倾城,风光无限;继言时光流转,人事皆非,少年不再,容颜衰老,以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复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只好在这秋江冷月之中独守空船,而每当“夜深忽梦少年事”,总是不知不觉地泪水纵横,梦断妆残。

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琵琶女的身世,激起了诗人自我悲伤的情怀,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一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一

专题一读懂古诗——明诗意,知题材[专题微语]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我们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边练边悟1.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全国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点明了“留别”的出发地、目的地。

②“留别”暗示了诗的类别——送别怀人诗。

③“临洮”“北庭”两个边塞地名,暗示了诗中将写边塞风景。

(2)《残春旅舍》(2015·全国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的季节、地点。

②“残”字可透露出心情可能也“惨”。

③“旅舍”暗示此诗可能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中要写的可能是一种思念、牵挂之情。

(3)《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2015·浙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词题暗示词的内容是描写琵琶弹奏及听的感受。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高频考点一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高频考点一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解析
答案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A.杳无穷极 . B.修篁干霄 . C.延坐后堂 . D.履苍莽中 . ( 杳:深远 干:冲 延:延请 履:鞋子 )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参考译文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 . 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 . 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 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 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 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 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 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 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 于是止焉。
至元丙子年二月甲午, 厚斋严君臵备酒菜,邀请我 同游龙鸣山,即无想山。当 时春雨后转晴已久,风和日 丽,年长的与年少的,按年 龄长幼依次而行,吹鼓手在 前引导。从蓝溪向东南走五 六里, 两山对峙如同两扇门, 相距百步左右,绵延向东。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 中间夹着些石田,田右边有 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 小路,依随山势深远而弯曲 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 起伏。再走三四里路,狭窄 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 不宜耕种,只可作为道路。
(2011· 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座亭子在半山腰,

经典课件: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第2节

经典课件: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第2节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简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
4
考点:体验·解读
第2节
解析 (1)这是一首写农村中夏日急雨之壮观的写景诗。诗中
写的是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溪北放牧。正在
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渡溪回村,
可是雨又“骤晴”“山又绿”了。首联写夏雨将至未至,忽而

课 已至。谚语有“夏雨分牛脊”,只有牛头牛尾之间,风雨已
栏 目
至,“泼浓墨”写色,“翩车轴”喻声。颔联用多种比喻写风
开 关
雨之势。“怒涛”“卷”借潮水之汹涌比喻雨势奔腾。以“鸣
瀑”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鸣”“吼”突出声
音之大。(2)“骤晴”写出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同时呼
应标题“骤”;“山又绿”写出雨洗之后山色更加翠绿,
“又”字写出牧童怨雨骤来,忽而又停的心情。“绿”写出牧
童欣赏雨后山色的闲适心情。 .
“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
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 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 成理亦可)
.
8
考点:体验·解读
第2节
考点解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诗人在锤炼语言上可谓
苦心孤诣,也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含蓄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古诗读懂始专题三及解析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鉴赏古诗读懂始专题三及解析

专题三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一、读标题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如何利用标题读诗呢?1.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即时小练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咏素蝶诗》答: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2)《鹊桥仙·七夕》[++]答: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②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3)《征人怨》答: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4)《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答: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②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③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6)《梦游天姥吟留别》答: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③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④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2.带着标题去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带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半夜),地点是西园,事情是中夜起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我们不禁要猜想: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首联“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标题里有月,诗中颔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古诗文阅读专题2第1节形象

古诗文阅读专题2第1节形象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
[适用方法] 画中品诗
[答案] (1)(步骤一)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步骤二)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步骤一)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步骤二)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适用方法] 抓住形象的特征法
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因为南宋统治集团本末倒置,是非不分,置朝廷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词人对南宋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号。词人用屈原《九歌》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最后又引用两个典故来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名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不但表明自己宁可退隐山林,不愿与投降派为伍,同时,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01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07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08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01
04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章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文课内阅读课件 人教新课标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章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文课内阅读课件 人教新课标

五、(2011·安徽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0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参考 示例,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写批注。 示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批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邹忌进谏的结果。邹忌现身 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有善于劝谏的忠臣, 有广开言路的君主,何愁不能“战胜于朝廷”? (1)暮寝而思之。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我选第__________句,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为“来”;C项“以”是“认为”的意思。
8.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愚公的话,从愚 公的精神方面考虑。 答案: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 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尽管凭他个 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 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二、(2011·台州中考)阅读下文,完成5~8题。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 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 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 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 亡以应。

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阅读 第一节 课件

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阅读 第一节 课件

(1) 试 从 情 景 关 系 的 角 度 赏 析 颔 联 “ 萧 骚 檐 边 月 , 赫 赤 江 上 枫”。 答案 运用衬托手法。通过描写萧条凄凉的月亮挂在房屋的檐 角,以哀景衬哀情,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氛围。通过描写江上 的枫叶已一片火红,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的悲凉之感。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悲”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答案 一是为秋天景物而悲,诗中通过对秋风、秋月、寒鸱、 秋虫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悲凉之感;二是为孤单冷落 的贬谪处境而悲,尾联以“灵凤”自比,以孤单地栖息在梧桐 树上来比喻自己贬谪时的孤独、凄清。
形象,寄托了吊古伤
今的无限感慨。
①“想当年……如虎”写
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
借用典故来表达作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
者的思想感情,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括对现实生活中某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
切动人。
不直接表露思
三、四句借蝉声远传
想、感情,而 是采用象征、 寄兴等手法, 托物 把某种理想、 言志 人格、观点寄 托在描摹的事 物上,咏物与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 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 藉秋风。
的独特感受,道出了 蕴涵的真理——立身 品格高洁的人,不需 要某种外在的凭借, 自能声名远播,从而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 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
抒怀合二为一。
自信。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
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借助历史人物 或事件影射、 借古 讽刺现实,抒 讽今 发诗人自己的 情感。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 古诗词中, 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 《雨 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如唐代白居易 《南 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 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 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审题提示 要回答对诗意理解的题目,须先扫清文字障碍,
如吕诗中的“霜前”、范诗中“小寒”都是指秋天,吕诗中 的“东风”是指春风,范诗中的“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 的花。木芙蓉,又名拒霜,秋天开花。其次,应明确写物 诗,往往有作者感情的寄寓,即托物喻人,以物抒情;再 次,要明确写其他花对表现木芙蓉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题干
要求结合三、 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 重点就锁定 在“隐者”过着“怎样的隐居生活”上,然后可结合 三、 四句中的重点字词和头脑中储备的“隐士”形象加 以分析、 概括。 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 户, 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 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 写烘托隐者随性自然的形象。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1.(2008· 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 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一生 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 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 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 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 感之情。如姜夔《扬州慢》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 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 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 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 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 十里,尽荠麦青青。”
(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 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 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 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 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 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 罢远征?”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唐代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 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苦啼, 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 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归啼夜 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 血猿哀鸣。”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代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 斜矗。”
1.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类型 举例 不慕权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贵、豪放 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 洒脱、傲 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岸不羁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心忧天 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下、忧国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 忧民 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 忧民的性格。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 寄情山 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 水、归隐 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田园的隐 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 者 山水风光的喜爱。
爱情类(用以表达恋爱、相思之情)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 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 物最相思。”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 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 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 思念故乡 献身边塞、 反对征伐 爱恨情长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 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 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 施展抱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 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 《十一 月四日风雨大作》 《破阵子》 。 如李白的《赠汪伦》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 。 如王翰的《凉州词》 、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 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 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 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 艺术形象。
(3)楼兰。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 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 业。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 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 《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 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 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 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如唐代王维 《观猎》 “草 : 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2.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 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 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 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 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 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 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 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等。
知识与题型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的艺术形象,即诗人从 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 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 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和生活图画。诗歌 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 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 物形象, 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
抒怀类(或托物显志,或抒发感慨)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 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 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 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 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 与赞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 如故”句,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 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 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 质,言浅而意深。
答案 ①《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 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②《窗前木芙蓉》:一 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 形象(人格形象)。
2.(2010· 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松柏。 《论语· 子罕》 中说: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 意境深远, 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 如三国刘桢 《赠 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唐代李白《赠书侍御 黄裳》 “愿君学长松, : 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 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 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在诗文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 代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 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 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 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 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答案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 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 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考点研读 1.考点要求 考纲要求 考查角度 鉴赏诗歌的形象 概述形象特点 2.解读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 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 义。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意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