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单选题
马克思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单项选择题马克思单项选择题(共五套)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4.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D.人类能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动物则不能5.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6.人在价值关系中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C.17世纪英国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A.手工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2.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实际存在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14.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医生给病人作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15.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A.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B.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C.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D.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16.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
马克思单项选择题
5 .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英国宪章运动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B .亚当·斯密9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劳动价值论10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合理内核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B .傅立叶1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俄国13 .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4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6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科学性17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与时俱进18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实现共产主义19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理论联系实际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物质性5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 .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实践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9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一一、单选题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份的关系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精神和物质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3、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和纯粹的抽象”。
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4、时间和空间是()A、运动着的物质的惟一特性B、人们用来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5、下列说法中惟一一个不说明时间的一维性的是()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诗句)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谚语)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谚语)D、莫说年龄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间早,一去没处找。
(打油诗)E、百事宜早不宜迟。
(谚语)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D、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7、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同一”不是()A、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B、矛盾双方的彻底等同C、有条件的同一D、具体的同一8、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的“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B、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C、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9、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C、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10、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因果联系是指()A、一切先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反映与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1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造的关系问题12、事物内部包含的否定方面是()A、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C、事物中的消极方面D、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13、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承认世界的可知性1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测试(单选题)(1)
A.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理论与实践之
间的矛盾
C.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
的三大社会形态。下列各项不属于这三大社会形态的有(
A)
A.传统的农业社会
B.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
11、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
在的方式不同,社会意识可以分为( D )
A.统治阶级的意识与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B.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D.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2、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 )
A.物质生产
B.生活习惯
C.地理环境
D.社会环境
13、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具体
D.物的依赖性社会
8、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 C )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
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15、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
持了( D )。
A.反映论
B.可知论
C.唯物论
D.辩证法
18、马克思主义以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阶级性
19、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C )
的统一。
A.创造性和科学性
B.创造性和阶级性
C.科
学性和革命性
D.阶级性和革命性
20、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 D )
A.大卫•李嘉图
马克思答案
1【单选题】(2分)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中就很好地表达为人类而工作的志向,他高中毕业论文的题目是()A.《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B.《神圣家族》C.《哲学的贫困》D.《论犹太人问题》正确答案是:A2【单选题】(2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A.青年黑格尔派B.社会民主党C.共产主义者同盟D.国际工人协会正确答案是:C3【单选题】(2分)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的标志是,1848年2月发表的()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资本论》D.《反杜林论》正确答案是:B4【单选题】(2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存在B.精神C.实物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正确答案是:C5【单选题】(2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客观性D.物质性正确答案是:D6【单选题】(2分)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正确答案是:B7【单选题】(2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正确答案是:A8【单选题】(2分)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正确答案是:C9【单选题】(2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正确答案是:A10【单选题】(2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正确答案是:D11【单选题】(2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正确答案是:C12【单选题】(2分)“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
马克思主义原理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D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C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了解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C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D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性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的性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了解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C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D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事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D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C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性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理论 单选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 A )A、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B、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2、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C)A、马克思创立的学说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3、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D)A、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4、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B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C、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D、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D )A、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B、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D、正确反映客观规律6、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是( D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性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C)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9、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C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 C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意志主义观点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变化B、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3、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C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14、“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题目及答案
绪论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1、2分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2、2分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3、2分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4、2分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 马克思5、2分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英国宪章运动6、2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7、2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8、2分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B. 亚当·斯密9、2分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劳动价值论10、2分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合理内核11、2分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B. 傅立叶12、2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俄国13、2分“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4、2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5、2分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6、2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 科学性17、2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与时俱进18、2分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 实现共产主义19、2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着作20、2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C.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39分1、3分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B.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 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2、3分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哲学3、3分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3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5、3分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 黑格尔C. 费尔巴哈6、3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7、3分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 昂利·圣西门B. 沙尔·傅立叶C. 罗伯特·欧文8、3分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 唯物史观D. 剩余价值学说9、3分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A. 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B. 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C. 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 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10、3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D.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1、3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 阶级性B. 实践性12、3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 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 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13、3分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指出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就是对每一条原理,都要A. 都要历史地考查B. 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考查C. 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查D. 都要以怀疑的眼光来加以考查三、是非题每小题2分,共8分共计8分1、2分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B. 错2、2分马克思主义是一成不变的.B. 错3、2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简单拼凑在一起的产物.B. 错4、2分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B. 错四、填空题共13分共计13分1、3分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6分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到,马克思一生有两个重大发现,分别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正确答案: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3、4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逐渐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答案: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第一章一、单选题共计30分1、1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2、1分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3、1分“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4、1分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5、1分哲学上两大派别是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6、1分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B. 形而上学唯物论7、1分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说明时间D. 是相对的8、1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9、1分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C. 否定之否定规律10、1分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的过程是:C. 人的活动11、1分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12、1分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13、1分“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14、1分“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C.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15、1分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界限的关键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D. 正确的处理了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16、1分“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是D. 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17、1分揭示事物发展形式的规律是:A. 对立统一规律18、1分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其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实践19、1分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D. 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20、1分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21、1分+1“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A. 反映论22、1分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C. 社会实践23、1分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24、1分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 一切从实际出发25、1分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在于A. 是否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26、1分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B. 矛盾分析法27、1分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28、1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是: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9、1分矛盾的两个属性是指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30、1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二、多选题共计30分1、1分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 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2、1分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 存在就是被感知B. 物是感觉的集合C. 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3、1分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 “绝对精神抄是世界的本质B.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D. “理”是天地万物之根4、1分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5、1分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廷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以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 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A.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B. 时间和空间的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D.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6、1分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A. 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B. 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C. 认为天地万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D. 认为世界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7、1分下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有A. 机械性B. 形而上学性D. 不彻底性8、1分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A. 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C. 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D. 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9、1分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C.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D.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10、1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静止是指B. 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 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D. 物质运动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11、1分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A.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B.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C.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D.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12、1分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A. 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B. 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C.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D.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3、1分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14、1分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5、1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 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B.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C.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16、1分某乡村小镇自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了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从哲学上看,这一做法违背了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C.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的原理D. 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17、1分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18、1分下列各项属于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表现的有A.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不同B.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不同C.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的不同19、1分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有B. 唯物辩证法C. 朴素辩证法D. 唯心辩证法20、1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是因为B.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 对立同意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1、1分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表现的有A.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B. 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也没有内容D. 因祸得福,转败为胜22、1分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思想的有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C. 利害相生,祸福相因D. 机关算尽,反害自身23、1分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4、1分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25、1分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 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 勤学出智慧,实践长才干26、1分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是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图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A. 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B.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D. 事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7、1分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A. 精确把握事物的度B. 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C. 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D. 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28、1分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居,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的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和形象是B.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D. 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原型的29、1分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A. 胸有有成竹.料事如神C.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30、1分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有B.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C. 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D. 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三、辨析题共计40分1、2分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B. 错2、2分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B. 错3、2分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4、2分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错5、2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 对6、2分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A. 对7、2分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B. 错8、2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惟一特性.B. 错9、2分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B. 错10、2分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A. 对11、2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B. 错12、2分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A. 对13、2分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B. 错14、2分世界统一于存在.B. 错15、2分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A. 对16、2分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B. 错17、2分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B. 错18、2分人们在做任何工作之前,总是先有想法,然后才有成果,可见思维是第一性的.B. 错19、2分既然是客观决定主观,那么当一个人犯了错误的时候,主要应从客观上找原因.B. 错20、2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在于它是实物,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实物.B. 错第二章一、单选题共计64分1、2分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具有的观点有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2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实践3、2分2014年艾博拉病毒肆虐西非,但广州人对艾博拉病毒却不关心,也知之甚少;反而经过广州、佛山大范围暴发的登革热,多数广州人对登革热的症状、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都有较深理解.这说明B.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4、2分药物对于健康人并没有直接的价值,而对于病人则具有直接的价值.这说明价值具有B. 主体性5、2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用以检验真理的实践总是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要受很多条件的制约,甚至有时用以检验真理的实践本身还可能是错误的实践,所以我们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能一次完成,而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这段话的要表达重点是B.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6、2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从认识论角度看,这种观点是C. 经验论7、2分认识的本质是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2分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9、2分马克思说:“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地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话说明.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10、2分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根据你的理解,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法是D. 朱熹:理在事先,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还在这里11、2分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根据你的理解,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说法是D. 惠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12、2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 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13、2分我们头脑中的一些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其原型的,比如金山、飞马、龙、丘比特等.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都是由现实中的一些要素组合起来的.如飞马是由马和鸟翅构成,丘比特是由小孩和鸟翅构成,龙由蛇身、鱼鳞、鹰爪、鹿角等构成.这说明D. 人的认识不仅有摩写性,还有创造性.人们不仅接受相关对象信息,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进行分析、选择、重组、建构和虚拟的能力.14、2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前者到后者的飞跃.A.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5、2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在这个典故中,是哪种认识形式起作用,而使得士卒“口皆出水”.C. 表象16、2分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在这个典故中,两小儿对于太阳与人的距离远近这同一认识对象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这说明A. 人的感性认识虽然生动丰富,但不深刻,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17、2分下列选项哪个不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D. 推论18、2分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关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D. 总的说来,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要大于理性的作用19、2分关于唯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认为“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共30题,30分)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不包括()。
A、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B、改造世界能够深化和拓展对世界的认识C、改造世界能够独立于认识世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正确答案: C解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辩证统一2、实践的内涵是指()。
A、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B、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C、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D、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正确答案: B解析:实践是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3、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主要应当从()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意识形态中去寻找C、上层建筑中去寻找D、生产方式中去寻找正确答案: D解析: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是由货币的流通手段和( )职能引起的A、贮藏手段B、价值尺度C、世界货币D、支付手段正确答案: D解析:考察货币职能对经济危机的影响5、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A、青年黑格尔派B、社会民主党C、共产主义者同盟D、国际工人协会正确答案: C解析: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6、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关系不包括()。
A、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B、真理尺度推动真理的不断发展C、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相互对立正确答案: D解析: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辩证统一的7、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 )A、不断减少B、不断增加C、不变D、骤然下降正确答案: B解析:考察大企业走向垄断的前史8、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可以称之为( )A、剩余价值率B、剥削率C、利润率D、平均利润率正确答案: D解析:考察平均利润率9、以下哪个论点坚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A、“实事求是论”B、“天才论”C、“精神万能论”D、“上层建筑决定论”正确答案: A解析:10、“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
导论1.马克思主义是( A )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C)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基础是(D)A.逻辑性B.理论性C.战斗性D.实践性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 )A.自我批判B.与时俱进C.不迷信权威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C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9、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0、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是(B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空想社会主义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B )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启蒙思想C.英国古典经济学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 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首要的观点是( B )A. 矛盾的观点B. 实践的观点C. 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D. 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15.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 D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A.前者是辩证法, 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 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 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 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4、“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马克思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答案】B【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教材6页。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广延性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答案】C【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材39页。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材35页。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答案】D【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材48页。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A.质量互变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答案】B【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教材51页。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否定之否定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答案】A【解析】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其他范畴构成的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教材56页。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A.人可以创造规律B.人可以消灭规律C.人可以改变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答案】D【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
马克思习题答案
马克思习题答案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C )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2.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C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3.“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5.“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 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 C )D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7.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B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8.时间和空间是 ( A )B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9.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 C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10.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D )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11.《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B )A.科学性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B )A.辩证法思想B.唯物主义思想C.可知论思想D.确定论思想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4、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 D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冲突问题的精髓是指( A )A.冲突的共性和特性、确定和相对的关系B.根本冲突和非根本冲突的关系C.主要冲突和非主要冲突的关系D.冲突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A )A.物质性B.运动性C.精神性D.物质性和精神性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8、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D )A、冲突的同一性B、冲突的普遍性C、冲突的斗争性D、冲突的特别性9、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驾驭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与”。
这在哲学上符合( 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10、“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 )A.感性相识须要上升到理性相识 B.理性相识须要上升到感性相识C.感性相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相识是对事物的正确相识11、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确定革命运动的成败12、辩证唯物主义相识论认为,相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A.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B.不深刻的相识和深刻的相识C.由相识到实践,由实践到相识D.由实践到相识,由相识到实践13、实践是相识的来源表明( D )A.只有干脆阅历来自实践活动B.只要参与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相识C.一切学问都干脆来自实践活动D.一切学问归根究竟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14、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相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马克思--测试(单选题)(1)
一、单项选择题1、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C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这体现的是规律的( B )A.客观性B.普遍性C.重复性D.稳定性3、下列关于本质和现象的表述错误的是( C )A.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B.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C.现象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D.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4、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
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B.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C.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联系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楼房、草房、瓦房等的关系属于( B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B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7、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A.是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否具有新形式、新特点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8、发展的实质是( A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新制度的产生和旧制度的灭亡C.新社会的产生和旧社会的灭亡D.新思想的产生和旧思想的灭亡9、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 C )。
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C.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D.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10、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D )A.科学实验B.教育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物质生产实践11、空间的特点是( C )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四维性12、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诡辩论D.客观唯心主义13、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 D )A.先验论B.不可知论C.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14、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C )A.时间B.空间C.运动D.发展1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 A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D.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6、在实际工作中,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这倾向属于( C )A.本本主义B.人本主义C.经验主义D.教条主义17、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B )。
马克思单选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1CA.吃喝穿住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2. 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2D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说明:3D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4AA.生产方式B.传统意识C.政治制度D.阶级关系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5B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6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阶级斗争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7.群体意识是:7DA.集体主义的产物B.个体意识的总汇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D.群体实践的产物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8A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9C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10D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它有相对独立性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11C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12BA.决定作用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是:C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1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A.自然界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B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20.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D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B.劳动者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D.生产工具21.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CA.人与自然的关系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A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科学技术水平D.国家政权的性质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B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C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25.生产资料包括: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2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D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7.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A.道德B.哲学C.艺术D.语言学28.道德是:D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B.最抽象的意识形式C.上层建筑的核心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9.社会形态是指: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AA.生产力中B.生产方式中C.社会形态中D.经济基础中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D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一切社会形态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33.组成上层建筑的两部分是:D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D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35.经济基础是指:A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D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C 2D 3D 4A 5B 6A 7D 8A 9C 10D 11C 12B 13A 14A 15C 16A 17D 18A 19B 20D 21C 22A 23B 24C 25C 26D 27D 28D 29C 30A 31D 32A 33D 34D 35A 36D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技革命2.社会基本矛盾是:D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经济基础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发展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D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5.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DA.政治权力B.社会生产力C.天才的创造力D.阶级斗争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DA.根本动力B.惟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C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社会标准10.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11.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D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D.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C 2D 3A 4D 5D 6D 7C 8A 9A 10B 11D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CA.吃喝穿住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2.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AA.人的社会关系B.人的自然属性C.人类的共同利益D.人的自身需要3.所谓抽象人性论意指:AA.否认人的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C.一种否认人之共性的错误理论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4.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D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D.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B.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C.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D.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6.“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BA.历史唯物主义B.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D.自然主义7.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8.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AA.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B.人民群众的生活等于文艺作品C.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是文艺创作的典型D.人民群众的生活寓于文艺作品之中9.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BA.重视人的自由B.脱离人的社会关系来考察C.肯定人的价值D.主张发展人的个性10.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马克思单选题
1.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D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继承者对它的发展2.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说的“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指CA.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B.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C.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D.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3.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BA. 自觉的实践性B. 彻底的科学性C. 坚定的革命性D. 鲜明的阶级性4.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A. 理论联系实际B. 研读经典著作C. 熟记基本原理D. 深入实际调查5.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DA. 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问题B. 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问题C. 关于人的现实本质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6. 在哲学意义上,物质的唯一特性是CA. 客观真理性B. 意识派生性C. 客观实在性D. 意识能动性7.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BA. 客观性B. 物质性C. 实践性D. 运动性8.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A. 物质生产劳动的活动B. 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C. 进行科学实验的活动D. 人类自身繁衍的活动9. 发展的实质是DA.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矛盾的性质B. 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C. 根本矛盾规定着事物的性质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CA. 否定之否定规律B. 律质量互变规律C. 对立统一规D. 普遍联系规律11.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它的含义是指BA. 事物中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B. 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C. 全部的抛弃维系旧事物生存的因素D. 纯粹的否定维系旧事物发展的因素12. 中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B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C.它们的实现都是需要人参与的客观过程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2.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D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C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A.源泉、动力B.状态和形式C.基本方向和道路D客观性和条件性4.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C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运动发展的观点 C.“重点论”的观点 D.“两点论”的观点5.“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B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6.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C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7.事物的质变是指D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性质的变化8.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说所蕴含的哲理是A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9.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这是BA.辩证法B.相对主义诡辩论C.形而上学D.主观唯心主义10.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 A.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11.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12.“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B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13.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DA.事物的积极方面B.事物的消极方面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14.相对静止是B 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绝对不变的事物D.绝对运动的状态15.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CA.既保留又继承B.彻底抛弃C.既克服又保留D.矛盾的调和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 A.上升性 B.重复性C.回复性D.循环性练习题16“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A )A 主观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客观唯心主义D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171.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A. 运动的普遍状态B. 运动的内在原因C. 运动的衡量尺度D. 运动的存在方式考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C。
201218.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
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
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
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
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C.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解析】答案ABD。
题干中"长江贯通东流"的材料,说明了具体存在的时空是有限的,并且时空要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因此AB正确。
C选项说时空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错在"观念"二字,因为时空是具有客观性的,并非意识领域的东西,故错误。
D选项是书上的原话,故正确。
2.“几十年的经验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点哲学确实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D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人们对某一领域规律的概括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命题揭示了什么(C)A.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B.客观世界是意识的来源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D.意识具有能动性1、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
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做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实践观点。
实践的形式包括生产劳动、科学实验以及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实验属于实践形式中的科学实验,是属于实践的一部分。
B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多选)abcA.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哲学B.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C.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 俄国的民粹主义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
”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D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2. 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
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
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
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
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A. 因果联系B. 必然联系C. 主观联系D. 本质联系多项选择1: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这是因为(AC )A.资本原始积累是用暴力掠夺货币财富B.资本原始积累是用暴力掠夺商人的财富C.资本原始积累是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D.资本原始积累是用暴力掠夺小生产者的土地单项选择1: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是( D )A.社会分工B.生产力发展C.阶级的产生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单项选择1: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 B )A 物质属性B.社会属性C.自然属性D.一般属性单项选择2: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的作用是(A )A.形成商品价值B.生产剩余价值C.生产必要价值D.生产使用价值单选1: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多选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有(ABC )A.社会正常生产条件B.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C.社会平均劳动强度D.先进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多选)马思克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这说明( )A.金银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B.金银不是唯一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作为一般等价物,金银和贝壳的本质是相同的D.金银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意思是说金银天生并不是货币。
因为金银最初出现在市场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贝壳也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来使用,所以 C.作为一般等价物,金银和贝壳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当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金银上,由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是货币。
因为金银并不是一来到世界就成为货币的。
“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说货币天生应该由金银来充当,或者说金银天生就具备了充当货币的优良特点(这和A.金银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质量均匀;不会腐烂,久藏不坏等优点。
B选项本身是正确的,但是马克思的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包含这个意思。
D错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生的不是金银,是货币。
单项选择1: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的外在表现是( C )A.商品与商品的矛盾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C.商品与货币的矛盾D.货币与货币的矛盾单项选择1: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C)A.价格决定于供求关系而上下波动B.价格决定于使用价值二上下波动C.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D.价格围绕生产成本自发波动多项选择1: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表现在(ABC )A.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C.可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D.调节社会收入过于公平化2011年考题(单选3)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D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选择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C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多选1: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情况,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ABCD)A.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B.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C.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D.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C )A.剩余价值理论B.生产价格理论C.劳动二重性学说D.劳动力商品理论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的标价是1.2万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观念意义上的货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次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和精辟分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AB )A.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B.揭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C.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D.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AB )A.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B.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C. 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D. 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2010年考题4.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C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选择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除包含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三个部分外,还包含一个(B )A.传统的和现实的因素B.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C.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D.地域的和民族的因素多选1: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BC)A.它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根源B.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的根本问题C.其实质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从而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D.它体现了劳资双方合作共赢的关系单选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质上是(D )A.劳动过程B.产品生产过程C.价值形成过程D.价值增殖过程单选2: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