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1《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乡愁》为主题,涉及课文的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剖析以及知识串讲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故乡的记忆和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热爱家乡。

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保护地球家园。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学习法2. 形象思维法3. 问题导入法4. 讨论互动法四、教学流程1. 教学前调研环节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现在的环境状况,掌握自己乡村情况了解之后,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方式展示乡村环境的真实面貌,使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形成一个更加准确和局部的认识。

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逐项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所在的乡村环境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2. 课堂教学讲解环节(1)问题导入型:通过问题嵌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乡愁的思考,让学生分享个人脑海中乡愁的形象。

(2)讲解环节:将记叙文《乡愁》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听,并根据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逐一分析,以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

(3)知识串讲环节:在讲解环节完成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细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文章。

可以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加以串讲,从而促使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更深入,感受更丰富。

3. 重点难点突破环节(1)结合实物示例进行问题导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3)通过形象思维法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图片化处理,这样可以在美化学习过程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

这也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进行应用,从而去发掘和解读文章的深层意义。

九年级优质《乡愁》教案及教学反思

九年级优质《乡愁》教案及教学反思

九年级优质《乡愁》教案及教学反思《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乡愁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乡愁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把握诗中的意象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乡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诵读欣赏课。

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

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

从课型上看,《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是“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乡愁》放在《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论诗》三篇极富个性的评论性文章后面,目的是将这首诗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二学情分析我们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的棚户区及农民家庭,他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有限,语文基础薄弱。

从知识占有角度来说,他们必竟接受过八年正规的语文学习,对于诵读并积累这首诗,不成问题;从人生阅历来看,学生们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不能完全理解诗歌中逐渐递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自己的乡愁。

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从学生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来看,要把《乡愁》作为阅读实践材料,尝试着写评价性文章就更不容易了。

我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领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学会现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听读,品读,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点在学生反复诵读中加深体会,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本单元的主题要求。

五教学难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谈到: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看清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使用教材。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课程标准相关论述】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协助阅读。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实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教材与学情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就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来说,也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值得一品。

但因为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乡愁情结,了解诗歌的结构体式特点,体验思家念国之情,并尝试使用本课所学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前预习】1.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代表作品,初步了解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风格。

2.练习朗读《乡愁》。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与韵味。

2. 了解诗歌的意象,并能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3. 联系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悟中国人所特有的乡愁情结。

【评价设计】1. 随着学生对诗歌理解的持续深入,在朗读上应有不同层次的朗读表现。

2. 用示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意象,并能用画面描述其他的意象。

3. 学完本诗后,选择一个意象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1.课前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营造一种深沉而忧愁的氛围。

2.通过多媒体播放朗读《乡愁》。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从学生“想家”联系历史引出“两岸分离”的故事。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是一首抒情名诗,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详细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

下面的《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表达以“学生开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详细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气氛,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开展能力,培养个性。

《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的构造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思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台湾著名诗人的诗歌《乡愁》。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

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

〔如有读错字音的,那么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那么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éi海峡xiá)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朗读,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余光中 《乡愁》 教案

余光中 《乡愁》 教案

余光中《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3)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3. 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相关资料:关于余光中的生平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2)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现代诗歌《乡愁》。

2. 诗歌鉴赏(1)让学生自由朗读《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等;(3)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 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2)分析作者的文学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4. 诗歌拓展(1)让学生收集其他表现乡愁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感受乡愁的情感内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6. 作业布置(1)背诵《乡愁》;(2)写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乡愁》的情况以及乡愁短文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乡愁 教案优秀10篇

乡愁 教案优秀10篇

乡愁教案优秀10篇乡愁教案篇一《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乡愁》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乡愁》,创设情景)据说毛啊敏在中央电视台一次大型晚会上演唱这首歌时,曾使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这收首歌何以如此感人?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走进《乡愁》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二、诵读乡愁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语速舒缓)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三、解读乡愁(一)、欣赏图文并茂的录音朗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二)、欣赏诗歌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三)背诵诗歌四、拓展训练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乡愁是。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附:板书设计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家愁乡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愁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国愁托物寄情《乡愁》反思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2篇〕《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2篇〕《乡愁》教学反思篇19月21日,在本校组织的教研课中,我讲授的是余光中的《乡愁》,针对本节课的详细情况,我做如下教学反思。

《乡愁》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的第二首现代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在导入的局部,我设计的环节是检验各小组的预习情况。

在讲新课之前,给各小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句。

这样,可以培养并锻炼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要想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我准备了一段配乐诗朗读,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充分体会,课后理论证明,选取的配乐诗朗读并不是最正确的那一首,这一点,我在以后的选材上会更加的注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诗歌,我们一同进展了赏析。

要让学生懂得作者以时间的变化,选择了几个详细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土、祖国的殷切思念。

在本环节,比较难的一点是,老师怎么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国愁的境界。

本堂课在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顺利,好过我事先意料的结果。

在赏析完毕后,我在大屏幕上针对本首诗和初一学生的承受情况设置了相应的考虑题,使学生到达学以致用的效果。

但遗憾的是,最后时间比较仓促,没有留给学生适当展示自己小文章的时间,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会有所改善。

《乡愁》是一首传世之作。

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钟爱非常,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而它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更值得我们潜心揣摩。

对于诗歌教学,我认为,要略讲,要多读。

诗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会明白诗歌的主旨。

尤其对于现代诗歌来说,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再给予适当的鼓励,背诵就不会是苦差使,而会变成快乐的事情。

总之,对于刚刚接触语文学科的新老师,我一定会汲取各位老师们的精华,争取把语文课讲好、讲精,给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乡愁》教学反思篇2这是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上完这节课后,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教学,更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理念。

乡愁教学反思教案万能模板

乡愁教学反思教案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乡愁》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情感表达。

-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

-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深厚感情。

-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乡愁》的意象和情感内涵。

- 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结构美、音乐美等。

2.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中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积累的关于乡愁的诗句,为学习《乡愁》做铺垫。

2. 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语速、语调等。

- 邀请学生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指导。

3. 诗歌分析- 逐节分析诗歌内容,讲解作者运用到的修辞手法。

-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诗歌创作- 引导学生尝试仿写诗歌,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

- 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价值。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 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馈:-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改进:-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优化教学过程。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乡愁》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乡愁》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乡愁》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的情感。

(3)学会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乡愁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当下,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意象的分析。

(3)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2.教学难点:(1)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诗歌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乡愁》朗诵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2)提问:你们对乡愁有什么理解?乡愁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感受?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4.分析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拟人等。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5.实践活动(1)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

(2)全班交流,评析优秀作品。

(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乡愁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乡愁》。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创作诗歌的热情高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1)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在分析诗歌情感时,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提高作品的创作质量。

乡愁教学反思教案模板

乡愁教学反思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乡愁》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乡愁》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诗歌知识,激发学生对新诗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家乡有什么样的情感?你们是否有过离乡背井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二)新课讲授1. 朗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意象: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 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对比等,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

4.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将诗歌中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1. 学生对《乡愁》这首诗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

3. 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得到了激发,关注生活、感悟人生的意识得到了增强。

(二)教学不足1. 在新课讲授环节,对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讲解不够深入,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课堂活动设计较为单一,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改进措施1. 在新课讲授环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讲解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024年中学语文《乡愁》教学反思(通用9篇)

2024年中学语文《乡愁》教学反思(通用9篇)

2024年中学语文《乡愁》教学反思(通用9篇)中学语文《乡愁》教学反思 1《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中学语文《乡愁》教学反思 2《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成功之处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所以《乡愁》这一堂课声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

这堂课主要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

体现了"诵读——解读——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迁移"。

这堂课这三大块很清晰,诵读的环节不仅有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学生自由读,齐读,而且老师注重在朗读在中起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如感情基调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变音指导,"头"读轻音等。

第3课《乡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3课《乡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悟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指名读。
朗诵要求: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
2、教师范读(配乐)
3、诵读指导: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第3课《乡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课题
乡愁
上课时间
星期一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作者把无形的感受转化为有形的东西的特殊表现方式。
过程与方法
教师教授第一小节,由学生自己完成对剩余部分的学习,教师适当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特殊感情。
教学重点
对各小节不同乡愁的不同体现和内涵的正确理解。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
<二>诵读理解
诗歌的意象即诗中的形象,但不限于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指诗中所写的景和物,它们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是诗人抒情言志的凭借,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体。意象组合成了诗的意境。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教师评价,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1、从整体结构上:①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②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乡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乡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深入探讨诗歌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 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 歌的韵律和节奏
情境法:创设情境,引导学 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 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
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与乡愁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份 主 题 为 “ 《 乡 愁 》 教 学 设 计 及 课 后 反 思 ” 的 P P T, 现 在 准 备 介 绍 “ 教 学 设 计 ” , 请 帮 我 生 成 “ 教 学 重点与难点”为标题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我正在写一份主题为“《乡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的 PPT, 现在准备介绍“教学设计” ,请帮我生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为标题的内容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 异,提供更个性化 的教学方案
加强课堂互动,提 高学生的参与度
增加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应用所学 知识
不断反思和总结教 学经验,提高教学 质量和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乡愁》教学设计 及课后反思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设计
03
课后反思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教学设计
第二章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掌握《乡愁》的写作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乡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我正在写一
课后反思
第三章
教学效果

《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篇:《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台湾作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的多年的诗人,他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

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本诗写于1972年,当时的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

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

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

在形式上,这首诗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

《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每节均衡对称。

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具有参差之美。

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

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

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7篇)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7篇)

《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愁》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乡愁》教学反思篇1《乡愁》这首诗我很喜欢,备课也很用心,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

“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

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

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

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

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

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

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 1. 理解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抒情表达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讲解的主要内容为诗歌《乡愁》。

通过学生朗读、理解和讨论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设计3.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乡村景色的图片引入课题,并提问学生对于乡村的印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2 诗歌朗读教师要求学生依次朗读诗歌《乡愁》,并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音调、节奏和情感表达。

3.3 诗歌理解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可以使用以下问题: - 诗歌《乡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诗中的乡愁是怎样的感受? - 诗人通过哪些细节描写表达了乡愁之情?3.4 情感体验教师会安排一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乡愁的情感。

例如,学生可以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童年时和家人在乡村的美好时光。

3.5 总结反思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探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提出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反思和改进意见。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的方式,通过朗读、讨论和情感体验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诗歌理解和情感体验能力。

五、教学资源•诗歌教材《乡愁》•乡村景色的图片•班级黑板和书写工具六、教学评价方法•学生的朗读表达和表情•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表达•学生情感体验活动的参与和表达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乡愁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还有待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通过更多的情感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我也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于朗读和表达技巧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朗读效果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针对初中课文《乡愁》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对于该课文的教学有所帮助。

乡愁教学反思教案模板范文

乡愁教学反思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乡愁2. 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3. 授课教师:XX4. 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5. 教学时长:40分钟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乡愁”这一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乡愁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和情感。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当下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记忆。

- 提问:你们对家乡有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2. 新课讲授- 阅读作品:选取一篇关于乡愁的文学作品,如余光中的《乡愁》。

- 分析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 巩固练习- 仿写练习:要求学生以“乡愁”为主题,写一段自己的文字。

- 朗读分享: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学共同欣赏。

4.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乡愁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乡愁概念的理解程度。

-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2. 教学亮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提高课堂参与度。

- 结合多媒体展示,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不足:- 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和辅导。

- 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环节时间紧张。

4.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 优化课堂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

- 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设想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

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

〔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éi;海峡xiá)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习题。

4、检查自学: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背的比较流利的要多加表扬,坚持鼓励性评价)三、合作探究,品味研读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已能背熟整首诗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

下面咱们通过自学看看能否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如有不会的.,那就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去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3分钟后看谁回答得好。

师:谁来回答第1题?〔结合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生:“这头”指自己,“那头”指思念的对方。

生:“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是指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思念。

生:前三种乡愁,是衬托第四种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

(多名学生回答)师:对以上同学所说,你同意吗?生:议论纷纷。

师:为什么?生:多名学生回答后,有一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

(此时师相机概括)1、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

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关键就在一张邮票上。

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2、长大后,在外边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

3、后来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还有那一抔黄土,黄土下安睡的母亲。

“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的全部思绪。

中年丧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

(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以上三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4、台湾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最令人痛心!(应该可以通的,而没有通,令人心痛)四、点拔释疑,朗读指导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点名读)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名背。

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生纷纷发言,略。

)师(小结):读诗首先要把握好感情,语速适当,还要读出节奏和重音。

(板书:感情语速节奏重音)师:评价某位同学读得如何,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

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互相听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

)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生:(生争相朗读,并自由发言评价。

约有六七个同学作了范读,大都声情并茂。

)师:(重点指导)重音并不一定重读,有时根据感情需要应处理为重音轻读。

例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的”三字读为重音,但不能重读,而应轻读。

师:在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和诗人的心沟通了,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

下面咱们听听余光中是如何用自己的心声来诠释乡愁的(大屏幕播放余光中的朗读)。

师:诗言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思念父母的感觉呢?多名学生回答:母爱是一台电话机;母爱是一座桥梁;母爱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母爱是一只洁白的信鸽;母爱是一轮圆月。

(富有创造性的要表扬,如生比喻不恰当,则让他说出理由)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师: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自由朗读几遍,比较席诗和余诗的异同。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师:乡愁本来是抽象的,作者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生:余光中的诗分了四节,每节的句数和字数基本上一样多,看上去比较整齐,而席慕蓉的诗看上去参差不齐。

师:说得非常好。

还有吗?生:席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师:是啊,余诗与席诗尽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表达的感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乡愁,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乡愁诗,大家可把范围放大些,课下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乡愁诗整理成《乡愁专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此诗完美的形式,也学会了以形象写抽象的方法,那么让我们模仿此诗来写自己的母爱吧,请大家把自己刚才没有完成的诗句完成,大屏幕出示模仿展示:小时候,母爱是……长大后,母爱是……而今后,母爱是……师:(大屏幕播放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伴随着余光中的乡愁,咱们就要说再见了。

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祝愿饱受海峡隔离之苦的同胞都能早日找到这种感觉。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

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

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拓展(迁移)”四步五环节的品读法,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品味研读”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的可能不够扎实。

拓展阅读:《乡愁》是怎样写出来的余光中说: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居住在台北的厦门街,那时,离开祖国大陆足有20年了,我不由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

当时,饱满的情绪如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一首小诗《乡愁》在20分钟内就这样出来了。

我的意念是从邮票开始的,开始仅仅就是一枚邮票,所谓通信就是邮票两边各有一个人,有寄信的,有收信的,然后从邮票推展出去,跟它的形状接近的,是一张车票或船票,坟墓也是长方形的,海峡当然也是个长形的,总之形象有相似之处。

当然这首诗我在写的时候,并没有很特意地计划就写下去了,但是心理的过程应该还是有很长时间的。

小时候我在学校读书,学校里发生的一切事情就通过写信告诉母亲,于是“乡愁”就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结婚第二年,当我和妻子有了我们第一个女儿的时候,我就坐船去美国读书了,于是“乡愁”就成了一张窄窄的船票,妻子在我的眼中仍旧是我的新娘。

后来,母亲去世了,埋在台北近郊,“乡愁”就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最后很自然就想到对祖国的“乡愁”,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