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教案

教科版四上第三单元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教学设计课题用气球驱动小车单元三学科科学年级四学习目标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就是反冲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

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3.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

4.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5.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6.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7.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

8.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9.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重点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设计实验并用实验数据证明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视频导入,《神火飞鸦》,史书上记载的军用火箭"神火飞鸦"外型如乌鸦,用细竹或芦苇编成,内部填充火药,鸦身两侧各装两支起火" , "起火"的药筒底部和鸦身内的火药用药线相连。

作战时,用"起火"的推力将飞鸦射至100丈开外,飞鸦落地时内部装的火药被点燃爆炸。

视频《鹞式喷气式飞机》、《发射火箭》。

把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运动?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当我们不小心将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时,我们看到气球会无规律地乱飞,不妨多试几次,仔细观察松手的瞬间,气球真的“无规律”地乱飞吗?气球喷出的气体能推动气球飞起来,能不能用气球做动力,驱动小车动起来呢?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释。

新教科版(2020年秋季新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

新教科版(2020年秋季新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备课参考+全册分课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教学进度安排 (6)第一单元声音 (7)第1课《听听声音》 (7)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9)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4)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7)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 (20)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 (23)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6)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 (28)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 (31)第1课感受我们的呼吸 (31)第2课呼吸与健康生活 (35)第3课测量肺活量 (40)第4课一天的食物 (44)第5课食物中的营养 (48)第6课营养要均衡 (53)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57)第8课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61)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66)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 (66)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 (70)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74)第4课《弹测力计》 (78)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82)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86)第7课《设计与制作(一)》 (90)第8课《设计与制作(二)》 (95)备课参考 (104)分课知识点整理 (130)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1.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2. 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3. 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第2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2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

本课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与旧教材相比,本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对声音产生的学习,为下面学习声音的传播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由于声音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本课学习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

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鼓、音叉、装水的水槽、小球、锣,学生分小组准备:鼓、钢尺、皮筋,教学课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虹桥五小陈素珍【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里的第二节课,在《听听声音》之后,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研究《声音的变化》《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声音的传播》等提供铺垫,因此在本单元中,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教材分为两大部分: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的共同点——振动;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

这两部分内容在实际课堂教学上主要呈现了三大块学生活动:一,想办法使鼓、钢尺、皮筋、纸等发出声音,提出自己关于发声的推测;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探究发声物体发声的原因,三、研究不明显振动,并通过转化、反证放大不明显振动。

【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方面: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2、科学素养方面: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

学习科学第2年的孩子,观察和研究能力通过动植物、天气等大自然观察和溶解等生活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能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研究。

3、心理发展方面:刚上四年级没多久的孩子还比较幼稚,所以选用轻松、愉快的课堂,采用猜一猜、活动等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1、大部分人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提出自己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猜测;2、在小组合作中,能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之间区别;3、大部分知道可以通过转化,观察到振动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的振动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猜测,懂得用大量的实验现象来论证自己的猜测。

2、进一步有归纳、对比、转化、反证这些科学研究方法的意识,提高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小组合作中,能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之间区别。

难点:用转化的思想放大振动,证明振动不明显的发声物体也在振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一面鼓、一个装水的水槽、一个音叉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把钢尺、2~3根橡皮筋,每位组员一张记录单。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单元。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课时,分别是《运动和静止》、《力和运动》、《摩擦力》和《惯性》。

这些内容环环相扣,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运动和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往往是直观的、表面的。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用科学的词语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能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用力的概念解释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和惯性的概念,能够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运动和力的学习,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用科学的词语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能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用力的概念解释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和惯性的概念,能够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用科学的词语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能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用力的概念解释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和惯性的概念,能够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我将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等,使学生在多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全面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2.教学手段: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2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教案

2022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教案

2022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的内容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关系,掌握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但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的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3.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理解。

2.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3.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与力的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和分享,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小车、木块、斜面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发学生对力的作用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弹簧被拉伸、小车被推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如弹簧的伸长、小车的运动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多样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如推动小车需要力,停止运动需要阻力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与力的关系。

教科版(2017版)科学四年上册《用气球驱动小车》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教科版(2017版)科学四年上册《用气球驱动小车》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用气球驱动小车》说课稿
教科版(2017)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小学科学四年 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的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 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 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 指正。
目录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用气球驱动小车》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 动和力》的第二课。本课从熟悉的气球来聚焦问题,了解学生对推 力及反冲力这一问题的原有认识,引发探究任务,展开对这一问题 的进一步探索。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聚焦 1. 出示气球,提问:把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表达想法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地玩一玩气球并交流体验感受。可 以发现把气球吹足了气放开,气球不是朝着一个方向运动,而是胡乱地 变换着方向。
2. 聚焦问题: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 学生表达想法,这时学生可能想不到具体怎么用气球做动力驱动小车, 或提出的方法不可行,教师不必急于纠正学生。
2. 问题二:反冲力是怎样产生的?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向外喷气时,产生了和喷气方向相反的反冲力, 小车在反冲力的推动下向前运动。
3. 问题三:怎样改进可以使气球小车行驶得更远? 学生回答:可以使用更大的气球、用较粗的喷管或者安装多个气球等 使小车获得更大的动力,这样小车可以行驶得更远。
4. 师生总结:反冲力越大,动力越足,小车行驶得更远。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数据帮助学生证明自己的推测,意识到把实验事 实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让学生发现反冲力越大,动力越足,小车 行驶得更远。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鹏乌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新编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新编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任务三:
声音可以在气体与固体中传播,那它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利用下面这个活动找到答案。敲击音叉,将音叉浸入到水中,人耳贴紧水槽,可以清晰的听到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研讨:
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总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宇航员在宇宙中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联系。
三、探索
任务一:
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任务二:
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
任务三:
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任务四:
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研讨:
1、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拓展
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符的高低变化。
任务三:
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敲击鼓面,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
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
任务四:
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第一单元 声音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4、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新编整理小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用气球驱动小车》说课稿

新编整理小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用气球驱动小车》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用气球驱动小车》说课稿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用气球驱动小车》。

一、说教材本课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指向核心概念“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建构。

学生从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气流和气球的推力开始,体会气流方向和气球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再测试组装的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用更多的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体会改变喷气装置会影响小车的运动速度。

这样一方面可以认识“反冲力”,另一方面加深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反冲力的例子。

课文安排了学生在生活中常玩的气球,把气球吹足气,气球怎样运动中展开,然后让学生动手安装一辆喷气小车,让学生解释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最后让学生明白了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

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用更大的力。

二、学情分析由于本课是关于气球驱动小车的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玩气球,也玩过小车,学生在玩中看到了气球吹足了气以后,会向相反方向运动,部分细心的孩子感受过气球喷出气体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没有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孩子没有注意或考虑过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还有生活中常见的划船,游泳等。

学生会想到这是用力一种相反的力,才使小船前进。

所以本课不难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

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科学探究目标1.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2.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进一步运动和力的兴趣2.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3.体验合作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2.改变喷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五、说教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和简单机械四个部分。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力的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力的相互性、二力平衡和简单机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简单机械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简单机械的原理。

2.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力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相互性。

3.学习二力平衡: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原理。

4.简单机械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拓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知识清单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物体都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在做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实验时,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

4.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垫圈重力或拉力达到一定程度,小车才会运动起来挂的垫圈数量越少,产生的拉力越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挂的垫圈数量越多,产生的拉力大,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短,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5.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6.提供动力可以使小车启动,有阻力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反冲力喷气2 .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3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小车运动距离短-减少小乍阻力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喷气运动方向反冲力 ------- ►1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理力。

2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弹力越大,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弹力越小,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第4课弹簧测力计 1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3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示数也越大”的特征制成的。

弹簧测力计由: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五部分组成。

4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生”,用符号表示。

1牛约等于IOO 克力。

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5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⑴拿起测力计,先调零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⑶测量的力橡皮筋拉伸时,要恢复原状 t⅛1数少力圈数I^ 二轴弹车轴力箭弓簧 拉弓弹弹 弹性限 无' 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形变程度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么物体就不能恢第到原来的状态。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包括第1课《植物的生长条件》、第2课《植物的生长过程》、第3课《植物的开花与结果》。

2. 第二单元《电路的奥秘》,包括第1课《电路的组成》、第2课《电路的连接方式》、第3课《电路的开关》。

3. 第三单元《磁铁的力量》,包括第1课《磁铁的性质》、第2课《磁铁的磁性方向》、第3课《磁铁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条件、生长过程、开花与结果的特点;掌握电路的组成、连接方式和开关的作用;认识磁铁的性质、磁性方向及其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电路的连接方式、磁铁的磁性方向。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条件、电路的组成、磁铁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电路实验器材、磁铁及磁性材料。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演示电路实验、展示磁铁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生长条件:阳光、水分、土壤、空气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2. 电路的奥秘:电路组成: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连接方式:串联、并联3. 磁铁的力量:磁铁性质:磁性、极性、磁性方向应用:磁铁吸附、指南针、电动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植物的生长条件。

(2)列举电路的连接方式。

(3)简述磁铁的性质及应用。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开花结果等基本知识。

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研究动物的行为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觅食、防御、繁殖等方面。

3. 第三章《岩石与矿物》:学习岩石的分类、特点及矿物的形成过程,培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第四章《电的奥秘》: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电流现象以及安全用电的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岩石矿物和电的基础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安全用电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动物行为与适应的关系、岩石矿物的辨别、电路的组成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岩石矿物的特点与分类、安全用电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行为视频、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播放动物行为视频,引发学生对本册内容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特点、岩石矿物分类及电路原理。

3. 实践: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如观察种子发芽、制作简单的电路等。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过程图解2. 动物行为特点表格3. 岩石矿物分类图4. 电路原理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子发芽的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执教者:白云区广园小学黄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或理解。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同时,设计实验中,要想把看不到的现象,变成看得到的现象,需要借助一些看得见的物体。

四、教学准备:
课件、钢尺、音叉、黄豆、橡皮筋、装水的水槽、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提出研究的问题。

1、师生互动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唱首熟悉的歌《幸福拍手歌》,好不好?我们一边唱,一边根据歌词做动作,来,我们唱起来!
(视频展示)
师:同学们刚才在唱歌的时候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啊?(生:拍手的声音,跺脚的声音,歌声.......)
师:那你们能不能让我们的书、文具盒、桌椅也发出声音呢?
老师有个要求: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响,但发出声音的方法要多样,孩子们,试试吧。

开始!
生:演示。

2、师总结,引入新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成功的让这些东西发出了声音。

那么关于声音,大家还想了解什么呢?
生:声音是怎么控制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师:今天,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现象中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初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猜想
请大家大胆猜测,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请生回答。

(预计:敲击、碰撞、摩擦、摇晃等)
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那声音产生的秘密我们真的找到了吗?还要做进一步的实验,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三)由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获得“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初步感性认识。

1、设计实验方案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有鼓和鼓锤、钢尺、橡皮筋,就用这些器材,怎样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请你们利用一分钟独立思考:怎样让鼓面、钢尺、橡皮筋发出声音?
交流你的方法:
总结孩子们的方法:敲击鼓面,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都能让鼓面、钢尺、橡皮筋发出声音。

又有什么方法对他们,而它们又没有声音?
质疑:同样对物体用力了,为什么有时有声音,有时没有声音呢? 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

2、实验 A
(1)师出示实验报告单。

师:提出实验的要求:(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①操作员动手操作,组员们认真观察,记录员填写实验记录单。

②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汇报准备。

③注意安全。

师:孩子们,明白自己的任务了吗?开始实验吧!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师:我们观察到发出声音的橡皮筋,钢尺,鼓面有个共同的特点(指着记录单,生答:都在x动),像鼓面、钢尺、橡皮筋来回不停的动,科学上叫振动,(板书:振动)打开科学书46页,看看书上对振动这个概念是怎么叙述的?全班读一读。

师:你们找到声音产生的秘密了吗?(板书:物体----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实验验证,我们得到了实验结论。

(课件出示:结论)咱们读读这句话,同时用手摸着我们的喉咙(生读)师:有什么感觉?生:振动师: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

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师: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用力按压鼓面,鼓面不能发声了吗?用力弯曲钢尺呢?用力拉伸橡皮筋呢?(它们没有振动)(大屏幕展示书上三个为什么)
总结方法:对了,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实验B:观察音叉的振动、感受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师:我们通过实验证明钢尺、橡皮筋和鼓面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音叉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大家已经知道它能够发出声音,它是否也是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的呢?(是)(敲击音叉),你们听到声音了吗?你们看到音叉在振动吗?(看见或没看见)到底音叉有没有振动?请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摸一下?你有什么感觉?(麻麻地)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音叉在振动)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呢?(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有水珠,波纹)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师:为什么我们用眼睛看不到音叉的振动?(稍停)因为音叉振动的幅度比较小,又振动的频率、速度特别快,所以用眼睛看不到振动,借助水,我们很直观的看到了音叉在振动,其实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总结:音叉发声时振动。

现象:音叉被敲击前放入水中水无变化;音叉
被敲击后发声,放入水中水出现波纹。

水中的波纹实际是水在振动,但通过这个现象可以证明音叉在振动。

(四)拓展
(敲击音叉)孩子,你有什么办法能让音叉的声音迅速消失?谁来试试?(用手捏住音叉),为什么用手捏住音叉声音就迅速消失了呢?(停止振动)我们身上有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稍停,出示ppt)耳朵里有个器官叫鼓膜,它特灵敏,能感受到振动,所以我们就听见了声音。

(五)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你们的收获真不少!孩子们,奇妙的声音世界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