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杨修之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
17 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探讨杨修的死因。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客观全面认识杨修这个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情分析本课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主要节选自中国古典白话文小说,多数是浅易的文言文,并不难懂。
学生已经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他们已具备了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本文选自名著《三国演义》,学生已经相对熟悉小说的整体情节,也比较感兴趣。
《杨修之死》脉络清晰,情节跌宕,能够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课文上没有太大的障碍。
但在由于学生阅历和逻辑思维发展程度不同,在分析“杨修真正的死因”这个问题上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与文学常识介绍1.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猜歌曲来自哪位作家的哪部文学作品,引入罗贯中和《三国演义》,播放图片。
2.学生完成并显示作家作品资料卡,介绍作者罗贯中及《三国演义》。
(播放PPT课件) 3.检测字词预习。
(播放PPT课件)二、阅读课文,并完成《杨修死因调查报告》(播放PPT课件)《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相信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穿越回三国时期,去调查一件杀人事件。
1.一读课文,找出事件涉及的人物(明确小说中的人物);讨论并归纳小说叙述了哪些事件(理清并归纳小说情节)2.二读课文,根据事件及描述归纳人物性格特征(抓住情节和人物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3.三读课文,讨论凶手杀人的动机(深层挖掘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探究主题)被害人:杨修凶手:曹操涉案事件:(梳理情节后补充:插叙)1.因传“鸡肋”被杀事件2.改建花园大门事件3.分食塞北酥饼事件4.道破“梦中杀人”事件5.告发曹丕阴事事件6.教曹植斩门吏事件7.为曹植作答教事件8.死后被操厚葬 事件被害人性格特征: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言行不谨……凶手性格特征:虚伪奸诈、老谋深算、阴险多疑、嫉贤妒能……杀人动机(杀人原因):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修之死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1.2学习曹操、杨修等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1.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
1.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课文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1.2掌握重点词语和成语。
2.教学难点1.1分析曹操、杨修等人物性格特点。
1.2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曹操、杨修等人物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曹操、杨修有什么了解?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2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杨修为什么会死?3.合作探究a.杨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b.曹操为什么对杨修不满?c.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有哪些?4.分析课文4.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机智、敢于直言、清高自傲。
4.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阴险狡诈、多疑、心狠手辣。
4.3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人的忠诚与背叛等。
5.课堂讨论5.1让学生谈谈对杨修、曹操等人物的认识。
5.2提问:你们认为杨修的死是必然的吗?如果是,原因是什么?6.课堂小结6.2提醒学生要关注古代文化背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7.作业布置7.2预习下一课《出师表》。
四、板书设计1.课题:《杨修之死》2.人物:杨修、曹操3.性格特点:杨修——聪明机智、敢于直言、清高自傲;曹操——阴险狡诈、多疑、心狠手辣4.文化背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人的忠诚与背叛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杨修之死》教案2-新人教版
《杨修之死》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517、《杨修之死》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欣赏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一、教材分析本文篇幅比较完整, 由几个小故事组合而成, 但情节上一脉相承, 一环紧扣一环, 细致展现了杨修被曹操杀害的全过程。
这样的文本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也可激发学生对“真智慧”的冷思考, 从中了解关于权利的残酷政治斗争。
二、学情分析网络时代, 喜欢三国的孩子越来越少。
若有, 也是男生。
拟定请看过的男生谈阅读感受。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课文,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脉络, 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 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引导学生自读本文,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做人要谦逊自持, 保持心理健康, 完善健全人格。
2、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本文通过故事、矛盾冲突、心理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杨修之死》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八课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曹杨之间事件的特点,进而分析曹操的心理变化。
3.通过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操与杨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操与杨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步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有力引领我们走进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侠肝义胆的关羽,豪气鲁莽的张飞……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
课堂实录一、介绍罗贯中及《三国演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个人档案方法整理作者简介;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1.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2.《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3.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
一八杨修之死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大意。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2、能复述故事大意。
一、导入、板题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出示目标(一)请看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2、能复述故事大意。
(二)过渡语:这是一篇文言和白话间杂的文章,但难度不大。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认真自学,顺利完成目标,下面展开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讲述: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声音洪亮,能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二)学生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天下指出读错的地方。
师板书生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洪亮的学生。
(三)过渡语:刚才,几个同学把课文轮读了一遍,出现了几个读错的字词。
下面大家把这几个字的正确读音齐读两遍。
生齐读教师板书的音两遍。
估计易错的字音:疱(páo)官惇(dūn)麓(lù)谮(zèn)朝(zhāo)歌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一)师:同学们,大家自学得很好,下面,请大家继续按照指导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二:投影显示: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用当代口语复述故事大意,边复述边揣摩人物的心理,4分钟后,比谁复述的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人教版
18 杨修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⑵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⑵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重点】能复述课文,分析了解人物性格。
【难点】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适合本文教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仿佛回到三国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曲终,让学生说说这是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然后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杨修之死》。
2、简介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3、故事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 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能简述故事,梳理情节。
2、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4、学习通过故事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2、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故事导入,板书课题由“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导入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着他。
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
”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
”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
”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
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齑,指的是姜、蒜、韭菜等带有辛辣味的调味品. 臼,就是用来接“受”“辛”料的器皿。
合起来‘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
”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板书课题)二. 简介罗贯中、杨修及相关背景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2.背景与情节: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
从战争发展的角度上看,当时三国交战,曹操率大军攻打蜀国,兵败;蜀军追击,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退兵驻守斜谷。
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三.检查预习情况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杨修之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三国演义歌曲导入。
二、走进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检测预习:1、解释下列粗体字并注音①杨修以鸡肋之意对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④与众分食讫()⑤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⑥操疑修谮()害曹丕⑦操方麾()军回战马超⑧延弃弓绰()刀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翻译下列句子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⑤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⑥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⑦人皆不晓其义。
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
(一)拓展内容
1. 阅读材料:
-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中关于杨修的记载。
- 《世说新语》中与杨修相关的篇章,如“杨修论才”等。
- 《资治通鉴》中对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事件的记载。
- 现代文学作品对杨修、曹操形象的解读和分析。
- 学术论文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
2. 视频资源:
- 电子教材
- 课文相关的PPT课件
- 古代文学鉴赏教学视频
5. 教学手段:
- 课堂讲授
- 分组讨论
- 角色扮演
- 案例分析
- 互动问答
- 课后自主学习指导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杨修之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杨修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和“曹操与杨修的冲突背后反映了什么?”,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杨修之死》内容做好准备。
四、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
- 课堂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 教学挂图或板书工具
- 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
2. 软件资源:
- 课文朗读音频
-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 杨修与曹操的人物分析资料
- 成语典故解释和例句
3. 课程平台:
-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 课堂互动平台(如班级群、学习平台)
4. 信息化资源:
- 历史纪录片《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的片段。
- 文学鉴赏节目中对《杨修之死》的解读和分析。
- 古装剧或电影中涉及杨修、曹操的精彩片段。
(二)拓展要求
1. 自主学习:
-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阅读相关材料,加深对杨修、曹操等人物的了解。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较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初中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语文教案及反思
初中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语文教案及反思《杨修之死》课文原文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庖官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
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
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人皆不晓其意。
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嫌园门阔耳。
”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
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
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
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
操痛哭,命厚葬之。
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 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
杨修之死课时安排:2教学重难点: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文献法点评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四、布置预习题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
本文属哪一种方式?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
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杨修之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杨修之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难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1.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中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做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补充《三国志》等史书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认真探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1.曹操的画像。
2.杨修的文字资料。
1课时一个是雄才大略、文武俱通的豪雄,一个是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人杰;一个手握大权,一个恃才崭露头角——他们就是曹操和杨修。
当这两个人产生了矛盾并且碰撞出火花时,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同学们,请随我打开课本,走进《杨修之死》。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经历了元末社会动乱,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明统一后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封建纲常为支柱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另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和一些乐府等。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课文。
(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2.跳读课文,把握情节。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其体会应该怎样读书)(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
(督促学生深入课文,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意在把握小说的情节)(2)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课件演示:故事曹操心理1.鸡肋事件杨修被杀2.改建园门心忌之3.分食酥饼心恶之4.杀近侍事件愈恶之5.吴质事件愈恶之6.教植斩吏操大怒7.巧作答教欲杀之1.课文题目为“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18《杨修之死》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杨修之死》出自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属于这一单元的课文还有《智取生辰纲《X进中举》《香菱学诗》。
它们题材各异,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它们都有着引人入胜地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
学习时,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3.中招考点(1)名著阅读: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情节的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阅读感受等。
(2)叙事类文章的考点:概括文章内容,赏析词句,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标题理解,结合阅读谈感受等。
在众多文学体裁中,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是最浓的。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一般是关注小说情节的跌宕发展和主人公的离奇命运,而对小说主旨的现实意义,人物命运是如何在情节中发展的,环境的变化对人物和情节的作用是什么,却不做任何思考。
但学生喜欢的仍然是分角色朗读和饰演小说中总结喜欢的人物。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学生能说出作者简介及《三国演义》有关的文学常识。
2、通过快速读课文,学生能说出故事情节及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通过讨论杨修的死因,学生能说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一个活动:学生查找资料,能说出作者简介及《三国演义》有关的文学常识。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学生快速读课文,能说出故事情节及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针对目标三,设计一个活动:学生讨论杨修的死因,能说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这首诗: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杨修之死:«<知识与技能1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 •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难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1 •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中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做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补充《三国志》等史书中的相关资料,弓|导学生归纳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认真探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1.曹操的画像。
2 •杨修的文字资料。
1课时一、一个是雄才大略、文武俱通的豪雄,一个是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人杰;一个手握大权,一个恃才崭露头角一一他们就是曹操和杨修。
当这两个人产生了矛盾并且碰撞出火花时,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同学们,请随我打开课本,走进《杨修之死》。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经历了元末社会动乱,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明统一后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封建纲常为支柱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另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和一些乐府等。
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字目际学生复述课文。
(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2 •跳读课文,把握情节。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其体会应该怎样读书)(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
(督促学生深入课文,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意在把握小说的情节)(2)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课件演示:故事)曹操心理杨修被杀1. 鸡肋事件2. 改建园门心忌之3. 分食酥饼心恶之4. 杀近侍事件愈恶之5. 吴质事件愈恶之6. 教植斩吏操大怒7. 巧作答教欲杀之1.课文题目为“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要求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曹操伐蜀日久,进退两难之际,夏侯悖请夜间口号为“鸡肋”,杨修得知,教军士准备归程,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将其斩首示众。
2•杨修是不是真如曹操所说“造言”而乱其“军心”呢?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
不是。
相反,杨修所言句句是实、一语中的,“鸡肋者,食之无肉……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杨修句句说中曹操的心事。
3•仅从“鸡肋”二字,杨修便猜中曹操心事,可见杨修才智过人。
课文对杨修的才智着墨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⑴ 改建园门。
“人皆不晓其意”,而杨修却知“丞相嫌园门阔耳”。
(2)曹操“梦中”杀人。
“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其意。
(3)曹操试曹丕、曹植才干,曹植按照杨修吩咐杀门吏,“于是曹操以植为能”。
(4)曹丕密用大簏藏吴质入内府商议大事,修知其事。
(5)“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
”罗贯中称杨修“博学广览,目视五行,九流三教,无所不通”。
插叙这几件事进一步突出了杨修的才智。
4.教师:曹操一向唯才是举,为什么却把杨修杀了?杨修教曹植作答教,课文说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结合上文内容,说说“此时”指代的内涵。
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回答。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1)“鸡肋”事件,杨修所言虽句句是实、一语中的,但确实是胆大妄为、目无军纪。
“见传”、“便教”两个词语,不仅体现其才思之敏,更见其恃才放旷、率性而为。
(2)改建园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3)“塞北送酥一盒至”,面对“一合酥”三字,杨修“竞取匙与众分食讫”,“竟”的意思是直接;“讫” 是完毕,直接吃了个精光,真是恃才放旷、目无君主。
难怪“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4)曹操梦中杀人,杨修一语道破天机,“操闻而愈恶之”。
(5)告发曹丕,修“径来告操”,“径” 写出了杨修的鲁莽、轻率,不知不觉已卷入皇室权力之争。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6)教植斩吏,“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7)教植作答,“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 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原来“惑乱军心”只不过是曹操杀杨修的借口。
111小结:曹操杀杨修的阴险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改建园门、分食酥饼、梦中杀人,每次计谋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曹操如何能对杨修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后来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植斩门吏和为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他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
而此时,曹丕已得势,曹操深知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自己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5•《三国演义》有一首诗评价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从《三国演义》看,杨修之死是否被才所误?为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更参与了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最终成为其牺牲品。
这正是杨修的取死之道。
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嫉贤妒能。
这也是杨修被杀的原因之一。
6.试以下边一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悖,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悖,下令来日进兵。
…… 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这件事揭露了曹操的虚伪、奸诈。
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悖,但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
曹操出战蜀军无非是为了说明杨修所谓“班师”纯系胡言,去卩不料战斗失利,自己又“折却门牙两个”。
至此,他“方忆杨修之言”,并下令“厚葬”杨修,既使自己下了台阶,借机退兵、又可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7.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示例1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示例2: 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杨修,一方面在判断事物时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能深知曹操的用意;另一方面,他恃才放旷、目中无人,不知事情的轻重(日常生活的小事与属于政治活动的大事不分),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藏吴质事件就是很好的说明。
曹操,一方面在待人接物上常故意乱人耳目,显得虚伪奸诈;另一方面,他在选用接班人上再三斟酌,确定不用曹植后,就想方设法除去曹植的羽翼一一杨修这一危险人物,又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的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贬低有不少是虚构的,我们应该正确地评价历史中的曹操。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围绕“杨修被杀”前后经过展开情节。
思路是从杨修被杀写起(悟出军令“鸡肋”之意,擅自吩咐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一一揭示直接原因),再用“原来”二字开始插叙杨修屡犯曹操之忌,尤其是最后三条触犯曹操之大忌(曹操不喜欢他人介入他立嗣之事)的情况(揭示真正原因)——再顺叙杨修被杀之后的情况。
1.精巧的布局。
文章先写杨修被杀,更能吸引读者,文章先给读者一个“谜”,然后再逐步揭示“谜” 底。
继杨修被杀之后,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一句,转入插叙;用“数犯曹操之忌”一语,统率六个具体生动的事例。
以“身死因才误”一线贯穿全文,情节从“操屯兵日久”开始,到“就令班师”结束,结构完整严谨,曲折有致。
全文处处以杨修有才、曹操忌才对照来写,条理清楚,余味无穷。
2.典型的人物性格。
全文为表现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特征,共选用了七个典型事例。
这些事例,既有日常生活小事,也有军国大事。
作者将这些事例精心安排,从各个方面表现杨修的个性,因而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在叙述每一个典型事例中,作者都紧紧抓住曹操与杨修的矛盾冲突,使读者看出曹杨矛盾日趋激化的过程。
同时曹操的忌才、伪善的性格也鲜明地表现出来。
3•精妙的插叙运用。
作为主要人物杨修的性格,主要是在文章中的插叙部分塑造的。
在插叙中,作者以六个典型事例,把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做了多方面的展示。
正因为插叙部分对杨修性格的逐步刻画,读者才清楚地认识了文章开头所叙杨修由于对“鸡肋”口令的解释而招来杀身之祸是必然的。
鸡肋事件恃才放旷改建园门事件内因:杨修狂妄轻率一盒酥饼事件杨修之死好耍小聪明T 梦中杀人事件虚伪狡诈藏吴质事件外因:曹操老谋深算试才干事件作答教事件该课的教学设计我依然力图贯彻“化繁为简,长文短教”的小说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紧扣“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领全篇,大做文章。
分析曹操的形象和认识杨修的死因,联系了史实进行分析,学生很感兴趣,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分清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
讨论结束后,我让学生在课外再搜集一些有关曹操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意在引导学生再读《三国演义》,甚至《三国志》等原著,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