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09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英文名称: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先修课程:地图学;遥感;计算机语言;数据库管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理信息系统》是高校地理专业的必修课,它是一门介于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GIS已成为现代地学研究的强有力的技术工具,代表着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在社会上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它对地理学的振兴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初步应用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构成、功能及其发展趋势。

2.理解地理空间(图形)数据的特征及其计算机表示方法,空间数据的处理方法。

3.掌握空间数据库的基本理论。

4.掌握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5.掌握常用地学分析模型的建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方法。

6.理解并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与设计。

(三)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1.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因此本课程以讲授与上机实践相结方式合授课,尽可能有准备、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教学特点的多媒体教学。

2. 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训练的关系,尽量作到精讲多练,以便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上机练习和操作。

3.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同时,让有兴趣的同学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和活动。

(四)实践环节1.实验(上机操作)2.主要内容与要求:包括手扶数字化仪的使用、图形屏幕数字化与编辑、空间数据库组织、建立及数据分析、地理信息输出-辅助制图等。

3.学时分配:12学时(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地理信息系统,是六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的新技术,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目标和要求,包括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养;二是课程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地图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内容;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四是考核评价,包括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等内容。

在课程目标和要求方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空间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并能够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此外,课程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独立开展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并与他人合作完成复杂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任务。

在课程内容方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地图制图和空间分析方法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并能够熟练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

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和实际应用;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在实际项目中参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考核评价方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包括考试、实验报告、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成果等多种形式。

通过这些考核方式,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依据。

总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地理信息科学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高职)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高职)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如果没有,则填无二、课程定位《地理信息系统》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一门集专业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专业必修课程。

根据生产一线对高等职业院校应用性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重点学习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入库;空间数据编辑、地图矢量化的方法;专题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方面的内容,并为后续课程空间分析、GIS二次开发和WebGIS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三、设计思路1.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尽可能形成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2.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实践,确定毕业生面临的工作岗位,结合工作岗位任务分解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保证¹¹- 97 -了课程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3.按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层次性、趣味性”的教学组织要求,配套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四、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向导,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具备应用GIS软件的工作能力,具备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共同合作的职业品质;形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优质服务意识,热爱本职岗位的工作,为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专业能力:1、能理解空间数据、地理数据的描述方法;2、能进行空间数据结构分析及数据编码的能力;3、能进行空间数据采集的能力;4、能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管理的能力;5、能对DTM与数据地形分析的能力;6、能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常见软件的能力。

《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

《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

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专业建议学时52学时1、前言1.1 课程性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集理论、操作、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工程测量专业的内业核心技术课程。

通过《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MAPGIS 软件的特点、掌握基本操作。

在实践中加深对GIS概念和技术的理解,最终形成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数字地图制作、多源地学数据的采集与集成,DEM模型分析与结果输出,,为学顶岗就业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应用技术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为后续学习专门化课程作前期准备。

1.2 设计思路项目教学课程设计的思想是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完成学生对知识的贯穿理解与掌握,同时能够应用常见GIS系统,解决测量中常见的内业问题,能够达到实战演练的目的。

每个项目的具体教学进程如下:1.知识讲解:在课堂进行。

针对最基本的理论与操作进行讲解,使学生能掌握各项知识要点。

2.模拟训练:在地理信息实训中心进行,在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操作的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空间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等。

3.项目代训:在地理信息实训中心或单位企业进行,以单位企业的各类任务为载体,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4-5人为一组,与设计指导老师一起,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2、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和启发性的教学等项目活动,使高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查询与显示等技能型人才必需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的基本职业能力,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应用技术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职业能力目标:●掌握mapgis软件的数据输入,数据的编辑,数据显示以及数据的查询与简单分析,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进行常见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建设工作。

3、课程内容和要求4、实施建议4.1 教材编写建议4.1.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课程标准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课程标准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课程标准1、课程概述1.1课程标识课程代码:63116015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授课学时:总学时:32。

其中理论学时:22;实践学时:10。

1.2课程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图为基础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以方便处理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可持续发展等宏观的辅助决策信息,作为生产、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空间数据获取、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数字地形模型及其应用、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产品输出及可视化等。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计算机应用基础》、《测量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其后继课程《电子地图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库》、《GIS二次开发》的学习奠定基础。

为学生定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起到必要的支撑作用。

1.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在内容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载体,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将工作任务设计成“学习项目”,采用项目化教学,按项目分别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方法以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自学和讨论、上机实习等形式。

其中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课程要点、难点的讲解,图形图像资料和模拟演示等,预制的课件条理清晰、利于更新,信息量大,效果远远超过传统授课方式,作为课堂授课辅助工具效果明显;自学和讨论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课件、资料阅读和习题完成非重点难点和描述性内容的学习,自学效果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等方式予以检查;上机实习广泛地采用了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在网上公布所有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中英文教案、多媒体电子教材、网络课程教材、实习教材、实习指导书、习题集等,同时设计了“网上答疑”与“网上讨论”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互动教学”的特点。

高一地理苏教版《地理信息系统入门》教案

高一地理苏教版《地理信息系统入门》教案

高一地理苏教版《地理信息系统入门》教案一、教案概述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用于捕捉、存储、查询、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工具。

本教案以地理信息系统入门为主题,旨在引导高一学生初步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功能;2.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和技术要素;3. 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基本的数据查询和地理分析;4.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思维和空间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分类;2.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技术要素;3. 地理数据的获取、存储和管理;4. 地理数据的查询和分析方法;5. 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形成合作学习氛围;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资料和软件工具,直观展示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基本作用,引发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解析(15分钟)与学生讨论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别和主要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探究地理信息系统的多样性和实际应用。

3. 技术要素讲解(20分钟)详细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技术要素,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员等方面的内容。

4. 实践操作(30分钟)配置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的地理数据查询和简单的地理分析,例如根据实际地图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

5. 案例分析(20分钟)选取一个具体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情况、实践操作的准确性和案例分析的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一、课程目标与背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通过收集、管理、分析、可视化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和工具。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GIS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掌握GIS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够运用GIS技术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 GIS基础知识1.1 GIS定义和发展历史1.2 地理数据的类型和特点1.3 坐标系统和地图投影1.4 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2. GIS数据管理2.1 数据质量和完整性控制2.2 数据存储和组织2.3 数据查询和检索2.4 数据更新和维护3. 地理数据库设计3.1 数据模型和关系型数据库 3.2 空间数据模型3.3 数据库设计原则和规范3.4 数据库查询和优化4. 空间分析与建模4.1 空间关系与拓扑关系4.2 空间分析方法和工具4.3 空间插值和表面分析4.4 空间建模和预测5. GIS应用领域5.1 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5.2 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5.3 遥感影像解译和地表监测5.4 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三、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理论讲解、实例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将通过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和实验实践来加深对GIS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2. 评估方式学生的成绩将通过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来综合评估。

平时表现占30%的成绩,实验报告占40%的成绩,期末考试占30%的成绩。

四、参考教材与学习资源1. 参考教材-《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ArcGIS教程》2. 学习资源- ArcGIS软件及相关教学视频- GIS数据集和示例数据五、教学团队与联系方式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由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专家和资深从业人员组成。

如有任何问题,可通过电子邮件或办公时间拜访与教师进行交流。

六、参考文献- Goodchild, M. F., & Janelle, D. G. (Eds.). (2010).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gley, P. A., Goodchild, M. F., Maguire, D. J., & Rhind, D. W. (2015).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 (4th ed.). Wiley.七、其他说明本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建议先修相关课程或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学生报名。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获取“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一级”认证、“地图制图员”国家职业资格的课程。

是在对该专业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进行重点建设与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

该课程以计算机技术、测绘技术、地图制图技术等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独自承担地理信息数据生产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建议学时90学时三、课程定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在教学中引入《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13923-200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 100)等国家及行业规范。

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地形测量》、《地图学与地图制图》、《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之后,与《GPS定位测量》、《遥感技术应用》课程同步开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一种GIS软件,熟悉完整的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数据分析和制图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具备地理空间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建库、空间分析、图形整饰及制图输出等职业能力和素质。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参加“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一级”考试,获得从事地理信息工程的职业资格。

四、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在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和测绘技术应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从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确定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基于工作工程,按照任务引领知识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选取教学项目,以项目驱动教学。

(一)、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本课程立足于“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员”岗位,从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数据分析和地图制图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入手,通过六个教学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具备从事数据生产岗位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建库、分析与专题地图制作的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正迅猛地由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和社会化。

由设备引进、技术克隆迈上自主开发、数据挖掘与知识创新的新台阶。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集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在国外已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国内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GI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灾害评估、城市与区域规划、军事等众多领域,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辅助决策支持工具。

该课程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些最基本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包括信息、数据、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空间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

(二)课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本课程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本课程目标要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4、倡导目标驱动,强调体验实践本课程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

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提供拓展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

课程标准GIS

课程标准GIS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适用专业: 11测量专业课程代码: TC20402所属系部: 建筑工程学院学设学期:第二学期学时: 44学时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资源勘查与测绘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重点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空间数据采集、编辑、处理、分析和应用实际操作中,切实掌握空间数据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行业空间数据处理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在培养学生对空间数据加工处理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空间数据数据库建库、地学数据分析等业务能力和团队合作管理能力的提高。

本课程应使学生达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工程师(一级)资格证书中相关的内容要求。

三、设计思路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等进程,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各行业数字化建设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岗位的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数据管理和专题地图制图是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能力。

通过广泛的行业调研,其结论是资源开发与测绘行业工程技术岗位必须具备现代的作业方法,和技术手段,例如:在实施野外区域调查填图的工作任务时,采用的是数字化填图方法,工程人员不但要掌握区域调查填图的方法,还必须掌握掌上电脑使用方法及计算机成图的方法。

因此,我们确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毕业时以资源开发与测绘行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经过2-5年锻炼后,将提升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项目组技术负责、项目负责等专业技术工作,经过更长时间锻炼后部分人将从事从项目设计到项目实施、成果提交等技术工作。

他们不但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还要掌握行业现代的作业方法和技术手段,才能实现职业发展的需要。

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是我们设置各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同时也是本课程定位为资源开发与测绘类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的依据。

原来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基本上是一门与本科没有什么区别的理论性强、以讲解知识为主的课程,原来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也只是停留在软件应用、感受氛围的层面,教学内容笼统,年处理的数据不能与专业领域结合,学生只能泛泛地的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概述
1.1课程标识
课程代码:63116015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职业技术基础课程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授课学时:总学时:32。

其中理论学时:22;实践学时:10。

1.2课程定位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图为基础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以方便处理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可持续发展等宏观的辅助决策信息,作为生产、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空间数据获取、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数字地形模型及其应用、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产品输出及可视化等。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计
算机应用基础》、《测量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其后继课程《电子地
图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库》、《GIS二次开发》的学习奠定基础。

为学生定
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起到必要的支撑作用。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内容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载体,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将工作任务设计成“学习项目”,采用项目化教学,按项目分别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方法以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自学和讨论、上机实习等形式。

其中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课程要点、难点的讲解,图形图像资料和模拟演示等,预制的课件条理清晰、利于更新,信息量大,效果远远超过传统授课方式,作为课堂授课辅助工具效果明显;自学和
讨论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课件、资料阅读和习题完成非重点难点和描述性内容的学习,自学效果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等方式予以检查;上机实习广泛地采用了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在网上公布所有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中英文教案、多媒体电子教材、网络课程教材、实习教材、实习指导书、习题集等,同时设计了“网上答疑”与“网上讨论”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互动教学”的特点。

教学资源上网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学、以及由于课堂信息量大给学生做笔记带来一定困难(可以下载打印后作为笔记底稿)等问题,并有助于形成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健康发展的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动口能力(提出和讨论问题以及辩论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积累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除了专题讨论课之外,原则上每次课堂授课都要布置思考题和讨论题,每次上课正式授课前或在课间要组织10-20分钟的课堂讨论,并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发言。

2、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与组织、GIS空间分析的原理方法、GIS设计的技术方法等内容,并掌握常用GIS软件的操作,为后续其它GIS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1 能力目标
①懂得如何利用GIS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②能处理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可持续发展等宏观的辅助决策信息;
③能够从事工程测量岗位中现场的相关工作。

2.2 知识目标
学生应对GIS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要求学生着重掌握GIS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理解GIS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理清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2.3素质目标
①培养辨证思维的能力;
②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
③遵纪守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

3、课程内容与学习情境设计
课程内容与学习情境设计汇总表
4、实施建议
4.1 教学实施建议
(一)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因此本课程以讲授与上机实践相结方式合授课,尽可能有准备、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教学特点的多媒体教学。

(二)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训练的关系,尽量作到精讲多练,以便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上机练习和操作。

(三)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同时,让有兴趣的同学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和活动。

(四)实践环节
1.实验(上机操作);
2.主要内容与要求:包括手扶数字化仪的使用、图形屏幕数字化与编辑、
空间数据库组织、建立及数据分析、地理信息输出-辅助制图等。

4.2 师资队伍建议
(1)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与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师要求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理念的灌输。

潜心教育、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精心施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师德高尚。

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2)具有优良的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
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理论,精深的工程测量专业知识,了解本
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断创新。

并将以上知识高
度职业化、组织化、系统化。

(3)具有突出的教科研能力和教改实践能力。

(4)具有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4.3 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
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的设计思想。

(2)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以及工程规范和标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教材内容。

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增加技能操作内容。

(3)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工程测量技术认
识和理解。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规范、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2、教材参考
(1)《地理信息系统》,汤国安,科学出版社;
(2)《地理信息系统基础》,龚健雅,科学出版社;
(3)《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高等教育出版社;
(4)《地理信息系统》,刘南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4.4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参考网站:
(1)国家精品课程网站:
(2)各种建筑类网站
4.5 考核评价建议
(1)成绩构成:
总评成绩 = 平时(到课率)成绩(20%)+课堂实训成绩(20%)+课堂过程(听课、纪律等)成绩(10%)+期末成绩(50%)
(2)成绩考核评价与质量标准
平时成绩(20%)评分:平时到课率达到60~70%及格,平时到课率达到70~80%良好,平时到课率达到80~90%优,达到90%以上者满分。

课堂实训成绩(20%)评分:课堂实训上交率及质量达到70%以上及格,80~90%良好,90%以上者满分;
课堂过程成绩(10%)评分:听课认真,不讲话,不睡觉,不玩手机等小动作者为满分。

有其中一项不合格者酌情给分;
期末考试(50%):按卷面分数给分。

5、学习情境设计
各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学习情境、教学载体、项目目标、项目任务、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设备与场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与实施等方面的内容,详见《学习情境教学设计表》。

附表:
学习情境教学设计表1
学习情境教学设计表2
学习情境教学设计表3
学习情境教学设计表4
编制单位:工程管理系执笔人:王素真
审核人:吴红翠
编制日期:20170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