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运动图象专题(练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运动图像专项检测题(带答案)

初中物理运动图像专项检测题(带答案)

运动图像专项训练1.小华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

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得()A.小华步行的速度为90m/minB.小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1800mC.小华骑车的速度为360m/sD.小华在图中AB段的是骑自行车2.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段汽车运动的速度为15km/hB.AB 段汽车处于匀速运动状态C.BC 段汽车水平方向的受力不平衡D.前3小时内,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30km/h3.已知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且运动8s时,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大于5m,关于两车运动的s﹣t图象,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B.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C.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 D.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4.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D.甲和乙都做变速直线运动5.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象可知()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6.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如图所示的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v﹣t图象中,正确()A.B.C.D.7.如下四个图象分别是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运动图象。

其中,运动形式相同的物体是()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8.如图是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则该物体的路程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应该是下图中的哪一个?()A.B.C.D.9.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B.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C.甲、乙两车都以10m/s的速度匀速运动D.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10.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A.0~5s甲车匀速运动B.5s~6s甲车匀速运动C.0~5s乙车速度为2.0m/s D.5s~6s乙车静止1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甲车的速度最快B.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向后运动C.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是静止的D.以乙车为参照物,则丙车是静止的12.如图所示,为A、B两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

初中物理运动图象专题(练习+知识点)

初中物理运动图象专题(练习+知识点)

§3 物质的简单运动[知识要点](一)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位置的改变。

2.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1)明确要研究的对象A(如车上的人);(2)选择参照物B(如地面);(3)判断A和B(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有改变。

若位置有改变,说明A相对于B在运动,如果位置没有改变,则A相对B是静止的。

*注: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一般是不同的。

(二)速度(V)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控制变量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的方法);②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的方法)。

2.速度(v)(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速度大,运动快;速度小,运动慢。

(2)定义: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类似于观众的方法)(3)公式:v=s/t s:路程 t:时间(4)国际单位:m/s,读作“米每秒”。

1m/s=3.6km/h3.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不变的直线运动。

*根据v=s/t 可以得到:当速度一定时,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即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当时间一定时,速度越大,通过的路程越长,即路程和速度成正比。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越大,所用的时间越少,即时间和速度成反比。

(三)平均速度(V )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公式:v=s/t*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该段的总路程/该段的总时间 *总时间包括兔子睡觉的时间等。

2.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速度计(速度表)、子弹炮弹出膛口、探头检测到的汽车速度等都是瞬时速度。

*一般情况下(物体做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原理:v=s/t 。

S/mO V(m/s)2. 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等。

3.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 、时间t 。

[练习]1.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太阳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___________的(填“静止”或“运动”)。

专题二十 初中物理图像问题

专题二十  初中物理图像问题

专题二十初中物理图像问题利用图像分析处理物理问题是一种科学方法,各个版本物理教材在研究物理规律时,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到图像,这个图像能直观形象的给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结合物理公式就能知道其它量的数值。

物理学科的力电热光知识体系的问题都离不开图像法。

每年全国各地每年中考试题里都含有图像题,重视图像法解决物理问题是毕业班学生提高成绩的不可忽视的创新举措。

一、物理图像题1.图像内容对于图像类问题,主要考察温度——时间图像;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质量——体积图像;电流——电压图像、电阻——温度图象、电阻——压力图象;压强——深度图像;像距——物距图像;力——时间图像;浮力——深度图像;大气压——高度图像等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让学生在深层次上掌握图像和物理规律间的内在联系。

利用物理图象比较物理量、根据规律选择图象、利用图象获取信息、利用图象进行计算、绘制图象等。

利用图像处理物理问题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一种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是考试说明强调的每年必考的知识点。

2.图像题考法图像问题涵盖面广,在选择题、填空题、分析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题中都能经常遇到图像问题,要高度重视。

解答图象题的总纲领是:先搞清楚图象中横坐标、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坐标上的分度值;明确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利用图象的交点坐标、斜率和截距及图象与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计算;根据图象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数据计算或做出判断性结论。

河北省在中考试卷中,每年都在最后两道大题其中的一道题里出现一个涉及利用图象提供信息的计算题。

分值可观,加强训练。

二、用图像法解决物理问题基本思路解答图象题的总纲领是:先搞清楚图象中横坐标、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坐标上的分度值;明确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利用图象的交点坐标、斜率和截距及图象与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计算;根据图象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数据计算或做出判断性结论。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图像专题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图像专题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图像专题物理复习专题《运动的快慢》图像题专题1.(2012•上海)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A)A.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B.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C.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 D.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2.(2012•泉州)如图(甲)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象,则图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象是(B)A.B.C.D.3.(2011•南平)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前2s内,小明跑得更快C.8s内,小明的速度是5m/s D.8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4.(2011•泸州)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在下图中分别作出的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B)A.B.C.D.5.(2011•湖州)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时间﹣﹣速度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D)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6.(2010•台湾)如图为一物体朝固定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在下列四种运动中,何者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最可能以如图表示(C)A.汽车沿着直线自静止加速的过程B.物体由静止自由铅直掉落的过程C.机车沿直线运动,紧急刹车至静止的过程7.(2010•广州)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D )A .B .C .D .8.(2009•潍坊)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9.(2009•恩施州)可以用图象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B)A . 甲乙B . 甲丁C . 乙丙D . 丙丁 10.(2008•上海)P 、Q 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 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P 点出发向Q 运动,它们运动的s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D )11.(2007•上海)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C )D . 保龄球在无摩擦力的水平面上,沿着直线滑动的过程 A . 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 . 4s ~8s 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 C . 0s ~8s 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 . 8s 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A . 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 . 经过6s ,乙车离P 点10mC . 甲车比乙车早3s 通过Q 点D . 经过3s ,甲、乙两车相距6mA .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 . 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C . 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D . 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12.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A)、(B)所示,分析图象可知(C)A.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B.如果甲、乙两车同时同一地点沿直线同方向出发,经过12秒,甲乙相距1米C.如果甲、乙两车同时同一地点沿直线反方向出发,经过12秒,甲乙相距3.6米D.A B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大于1.2米13.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方向运动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D)A.甲、乙两车在整个过程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的大C.经过30秒钟,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D.经过10秒钟,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14.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应怕耽误上课,他比修车前加快了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下面是行驶路程s(米)与时间t(分)的关系的图象,那么符合这个同学行驶情况的图象大概是(C)A.B.C.D.15.一辆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加速行驶一段后开始匀速行驶,过了一段时间,汽车到达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汽车开始加速,一段时间后又匀速行驶.下面的哪个图象可以近似地刻划出汽车在这段时内的速度变化情况?(B)16.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A)A.甲在乙前面0.3米处B.甲在乙前面0.6米处C.乙在甲前面0.3米处D.乙在甲前面0.6米处17.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D)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车的速度为2米/秒,乙车的速度为6米/秒C.经过3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6米D.经过4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18.甲、乙两车在同一起点同时由西向东出发,它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B)A.甲乙两车都是匀速运动,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B.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车比乙车运动的路程大C.运动相同的路程,甲所用的时间较乙多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西运动19.周日,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操场后,沿原路返回家中,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C)A.图中OA段,表示小刚在步行B.图中AB段,表示小刚在骑自行车C.小刚到达学校操场的路程是1800m D.小刚骑车的速度是3m/s20.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打出了甲、乙两条纸带,如图(a)所示.他画出了相应的s﹣t图象A、B图线,如图(b)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A.甲纸带对应是AB.乙纸带对应是AC.甲纸带对应的运动要快些D.甲纸对应的运动时间要短些21.(2010•茂名)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C)A.前4min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m/sC.乙同学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m22.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甲车的速度最大B.甲车和丙车运动速度相同C.乙车的速度最少D.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丙23.“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下图是甲、乙两个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C.甲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24.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C)A.2s~5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5s~8s内,小车做加速运动C.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D.小车在0~2s内比在5s~8s内运动的快25.如果,分析甲乙两物体的速度v甲,v乙,则有(B)A.v甲>v乙B.v甲<v乙C.v甲=v乙D.无法判断26.图象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如图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哪一段(A)A.AB段和EF段B.AB段和DE段C.BC段和EF段D.BC段和DE段27.(2012•恩施州)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B)A.10cm/s B.9cm/s C.8cm/s D.7cm/s28.甲、乙两运动物体运动情形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变速直线运动B.在t1~t2这段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C.在t0~t1这段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D.在t0~t2这段时间内,甲的速度等于乙的平均速度29.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C)A.0.25 m/s B.0.2 m/s C.0.17 m/s D.无法确定30.如图是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02s自动拍照一次,拍下了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选项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球运动情况的是(C)A.B.C.D.。

专题06 运动的图象问题-2021年中考物理重点难点解题方法培优(解析版)

专题06 运动的图象问题-2021年中考物理重点难点解题方法培优(解析版)

专题06 运动的图象问题一、多选题1.两台完全相同的电动车,在水平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多选)。

A .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5m/sB .通过30m 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车的长C .前4s 内,甲车运动的路程比乙车的长D .坐在甲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运动,人是以甲车为参照物的【答案】BCD【详解】A .由图像可知,甲的速度45m = 6.43m/s 7ss v t =≈甲甲甲 故A 错误;B .由图像可知,乙的速度30m ==2.5m/s 12ss v t =乙乙乙因为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30m 的路程,甲的速度快,用时短,故B 正确;C .甲速度快,前四秒,甲通过的路程更大,故C 正确;D .以甲车为参照物,树木相对于甲车的位置向后了,所以坐在甲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运动,故D 正确。

故选BCD 。

2.甲、乙两辆车沿着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时,它们行驶的路程s 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 .前3s 内,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C .当t =3s 时,乙车通过的路程是90mD .当t =6s 时,甲、乙两车相距60m【答案】AD【详解】 A .由图像可知,甲、乙两车运动图像都是一条斜线,表示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甲、乙两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 正确;BC .前3s 内,甲车运动路程是90m s =甲,乙车通过的路程是90m 60m 30m s =-=乙甲车的速度为90m 30m/s 3ss v t ===甲甲 乙车的速度为30m 3s10m/s s t v ===乙乙 故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BC 错误;D .当t =6s 时,甲车行驶的路程为30m/s 6s 180m s v t ''==⨯=甲甲乙车行驶的路程为10m/s 6s 60m s v t ''==⨯=乙乙甲、乙两车相距0180m 60m 60m 60m s s s s ∆=--=--=甲乙故D 正确。

初二物理速度图像专项(共10张PPT)

初二物理速度图像专项(共10张PPT)
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和_____; s-t、v-t图的相互转换
200
0
10
20
30 t(s)
S-t图的应用:
S/米
A
B
10
4
o
2
5 t/秒
思考:是否 匀速直线运 动的图线都 过原点?
S-t图像的其它形式:
练习
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 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和_____;经过5s, 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
S/米
20
10
O
12345
S/米

8 4
t/秒O 1 2 3 4 5
乙 丙
t/秒
3、你可以从下图得到哪些信息?
S/m

60
t/s
方法:由s-t图像唯一求出速度(v=s/t)
根据v-t图象,画出相应的s-t 图象。
v/ms-1
8 4
s/m
40
20
0
5 10 15
t/s 0
5 10
15 t/s
方法:由v-t图像得到速度,再任取一时间,由s=vt 计算得到相应的路程,用描点法得到对应点,用 直线连接各点,即为对应的s-t图像。

40
20
O 2468
t/s
(1) s
(2) s
s 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纵轴上的截距表示速度大小
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0 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和_____;

1.4运动学图像专题

1.4运动学图像专题

1.4运动学图像的分析与应用一、x-t图象与v-t图象的比较形状相同的图线,在不同的图象中所表示的物理规律不同,通过下图中的例子体会x-t图象和v-t图象中图线表示的物理规律.1.首先明确所给的图象是什么图象,即认清图象中横、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它们的函数关系.特别是那些图形相似容易混淆的图象,更要注意区分.2.要清楚地理解图象中的“点”、“线”、“斜率”、“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1)点:图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研究对象的一个状态,特别要注意“起点”、“终点”、“拐点”,它们往往对应一个特殊状态.(2)线:表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如v-t图象中图线若为倾斜直线,则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3)斜率:表示横、纵坐标上两物理量的比值,常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之对应,用于求解定量计算对应物理量的大小和定性分析变化的快慢问题.如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4)面积: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常与某一表示过程的物理量相对应.如v-t图象与横轴包围的“面积”大小表示位移大小.(5)截距:表示横、纵坐标两物理量在“边界”条件下的大小.题型一:根据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1.(2014·天津卷)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该质点( )[拓展复习功能v 、a 、s 、] A .在第1秒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B .在第2秒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C .在前2秒内发生的位移为零 D .第3秒末和第5秒末的位置相同2.(2015广东高考)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出发骑自行车做直线运动,前1小时内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 0.2-.05小时内,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B . 0.8小时内,甲、乙骑行的路程相等C .0.6-0.8小时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小D .0.2-0.5小时内,甲的速度比乙的大3.(多选) 一质点在外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专题一运动学中的图像问题(共15种图像类型)(原卷版)

专题一运动学中的图像问题(共15种图像类型)(原卷版)

专题一 运动学中的图像问题知识点一、运动学中的图像问题1.v -t 图象的应用技巧(1)图象意义:在v -t 图象中,图象上某点的斜率表示对应时刻的加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2)注意:加速度沿正方向不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和速度同向时做加速运动. 2.x -t 图象的应用技巧(1)图象意义:在x -t 图象上,图象上某点的斜率表示对应时刻的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注意:在x -t 图象中,斜率绝对值的变化反映加速度的方向.斜率的绝对值逐渐增大则物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知识点二、其他图像问题1.基本思路(1)解读图象的坐标轴,理清横轴和纵轴代表的物理量和坐标点的意义. (2)解读图象的形状、斜率、截距和面积信息. 2.解题技巧(1)应用解析法和排除法,两者结合提高选择题图象类题型的解题准确率和速度. (2)分析转折点、两图线的交点、与坐标轴交点等特殊点和该点前后两段图线. (3)分析图象的形状变化、斜率变化、相关性等.类型1 xt 图的应用解题1.(2023秋•惠山区校级月考)小明带着相机游玩鼓浪屿,边游玩边取景拍照,全程步行2万步。

如图为某段时间内的x ﹣t 图像,由图可知( ) A .在0~t 0时间内,小明的行走轨迹为一条曲线B .在0~t 0时间内,小明的加速度越来越小,行走的平均速度小于x 1−x 0t 0C .t 0时刻以后,小明做匀速直线运动D .游玩过程中,为实时监测相机的大致位置,可以将小明与相机视为一个质点2.(2023秋•安徽月考)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像如图所示,图像上的a 点对应6s 末的时刻,图像过a 点的切线与x 轴交于36m 处,质点在10s 末的瞬时速度为零,关于该质点的运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前6s 内的平均速度为8m/sB .第6s 末的瞬时速度为14m/sC .第8s 未的瞬时速度为12m/sD .第8s 末的瞬时速度为4m/s类型2 匀变速直线运动下xt 图问题3.(2023秋•福州期中)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

专题二物体运动的图像

专题二物体运动的图像

专题二物体运动的图像图象的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

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s—t图象和v—t图象.一.S —t图象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③表示物体向相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④交点三个物体在同一时刻相遇⑤t1时刻物体的位置距坐标原点s1远二.v —t图象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③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④交点表示在某一时刻三个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⑤t1时刻物体的速度为v1(图中三角形的面积表示①物体在时间t1秒内的位移速度——时间图象特点:①因速度是矢量,故速度——时间图象上只能表示物体运动的两个方向,t轴上方代表的“正方向”,t轴下方代表的是“负方向”,所以“速度——时间”图象只能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如果做曲线运动,则画不出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②“速度——时间”图象没有时间t的“负轴”,因时间没有负值,画图要注意这一点;③“速度——时间”图象上图线上每一点的斜率代表的该点的加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④“速度——时间”图象上表示速度的图线与时间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

注: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一t图线是曲线,每点的切线方向的斜率表示该点的加速度大小.三典例分析1.应用图像计算类例1(2010·XX·17)图1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A.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 m/s图1B.0~2 s内的位移大小是3 mC.0~1 s内的加速度大于2s~4 s内的加速度D.0~1 s内的运动方向与2s~4 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图2例2(2010·XX·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2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 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A.0.25 m/s 向右B.0.25 m/s 向左C.1 m/s 向右D.1 m/s 向左例3.(2012XX卷).将地面上静止的货物竖直向上吊起,货物由地面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v t-图像如图所示。

物理学霸笔记04运动图像及追及相遇问题

物理学霸笔记04运动图像及追及相遇问题

条 件 , 如 “ 刚 好 ”、 “ 恰 好 ”、 “ 最 多 ”、 “ 至 少 ” 等 , 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特别提醒: ( 1 )在分析追及与相遇问题时,可用以下方法: ①临界条件法: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相距最远(最 近 )。 ②图象法:画出 x – t 图象或 v – t 图象,然后利用图象 进行分析求解。 ③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 t ,根据条件列方程,得 到 关 于 t 的 一 元 二 次 方 程 , 用 判 别 式 进 行 讨 论 , 若 Δ >0 , 即 有 两 个 解 , 说 明 可 以 相 遇 两 次 ; 若 Δ =0 , 说 明 刚 好 追 上 或 相 遇 ; 若 Δ <0 , 说 明 追 不 上 或 不 能 相 遇 。 ( 2 )在追及问题中,若后者能追上前者,则追上时,两 者处于同一位置,后者的速度一定大于前者的速度;若后 者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的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 最近。 ( 3 )在相遇问题中,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相 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 物体之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例:甲、乙两汽车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其速度— 时 间 图 象 分 别 如 图 中 甲 、 乙 两 条 曲 线 所 示 。 已 知 两 车 在 t2 时刻并排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考 点 04 运 动 图 像 及 追 及 相 遇 问 题 一、三种运动图像 1 .位移—时间( x – t )图像 ( 1 )位移—时间图像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 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并非物体运动的轨迹。 ( 2 )位移—时间图像只能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 这是因为位移—时间图像只能表示物体运动的两个方向: t 轴上方代表正方向, t 轴下方代表负方向;如果物体做 曲线运动,则画不出位移—时间图像。 ( 3 )位移—时间图线上每一点的斜率表示物体在该时刻 的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 度的方向。 2 .速度—时间( v – t )图像 ( 1 )速度—时间图像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 时间变化的规律,它也只能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 ( 2 )速度—时间图线上每一点的斜率表示物体该时刻的 加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为正表示加 速度沿规定的正方向,但物体不一定做加速运动,斜率为 负则加速度沿负方向,物体不一定做减速运动。 ( 3 )速度—时间图线与 t 轴所围面积表示这段时间内物 体的位移。 t 轴上方的面积表示位移沿正方向, t 轴下方 的面积表示位移沿负方向,如果上方与下方的面积大小相 等,说明物体恰好回到出发点。 3 .位置坐标( x – y )图像

(完整)八年级运动图像专题

(完整)八年级运动图像专题

图像专题1. 如下图是一个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 A. 物体运动的速度为 m s5 /B. 从计时起再经过 s mC. 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2 ,物体又前进了 10D. 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2. 如下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以下关于该物体的运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0 s-4 s 物体的速度是 4m ss s 该物体的速度是 m ss -8 s 该物体/B.4 -84 /处静止状态 s 物体的速度是 m s7 /3.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 t 图象如下图.由图象可知〔〕A. 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B. 甲车的速度等于乙车的速度C. 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D. 条件不足,不能确定4. 以下四幅图象能反响匀速运动的是〔 〕A. 甲、乙B. 乙、丙C. 甲、丁D.乙、丁5. 图象是表示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形象表达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下选项所示图象中正确表示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汽车通过的路程 S与所用时间 t 的关系的是〔〕A. B. C. D.6. 甲、乙俩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运动,其路程 S 跟时间 t 的关系图象如下图.仔细观察图象,下面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 甲的运动速度比乙大B. 在 60 m 处他们的运动速度相等C.60 m 后,以甲为参照物, 乙向东运动D.60 m 后,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7.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 s- t 图象如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0- t 1 时间内选甲为参 照物,乙是向东运动t 1 t 3时间内甲为匀速B. -直线运动, 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C. t2- 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D.0- 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8. 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 t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B.0-30 s 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9. 甲车从 M点、乙车从 N 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 t图象分别如图-距 M点12 米,假设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 甲、v乙,M、N间的距离为s,A.v 甲v 乙sB.v 甲<v 乙s <, =36 米, =12 米s=18 米10. 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 s- t 图象如下图.对物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选项是〔〕路程为15ms体在中间 2 内静止2s 内的速度相等速度为 2.5 m/ s11.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下图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A. 前 2s内,小刚跑得较快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12. 以下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 B. C. D.A. 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C. 甲的运动速度为10m/ s( a 〕、〔 b 〕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那么〔〕C.v 甲>v 乙s米 D.v 甲>v 乙,, =36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A. 物体在 6s 内运动的B. 以地球为参照物,物C.物体在前2s 内和后D.物体在 6s 内的平均变化的图象,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D.全程中,小刚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13.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下图,分析图象可知〔〕A. 甲车的速度最快B. 以甲车为参照物,那么乙车向后运动C. 以甲车为参照物,那么丙车是静止的D.以乙车为参照物,那么丙车是静止的14. 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下图.根据图象可以判断〔〕A.0 s-2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2m/ sB.2 s-5 s 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2m/ sC.3 s-7 s 内,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1m/ sD.2 s-5 s 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15. 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 在 0~10s 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 B. 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 100m处相遇s s内,C. 在 10 ~20甲同学静止不动 D. 在 0~10s 内,乙m s同学的速度为 10 /16.两台完全相同的电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由同一地点同时向东作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下图.根据图象作出的以下判断,其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车运动的速度大小不相等C.通过 30m 的路程,甲车所用的时间比乙车的长D.假设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东运动的17.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向相同方向运动,它们的图象分别如图〔a〕和〔 b〕是〔〕运动 B.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车在乙车前面0.3 m 处18.如下图为汽车沿直线运动时的路程 - 时间图象.其中纵轴表示汽车离开出发点的路〔 1〕汽车在 OA段和 BC段做 ______ 〔“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m s ______/ .19.如图 1 所示,图中阴影局部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过的路程.从 v- t 图象中可看出速度图线和时间横轴所夹该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我们能利用这一点很方便的计算出所示.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A.甲乙都在做变速直线C. 乙的速度等于4m/sD. 经过 3 秒,甲程,横轴表示时间,请根据此图分析汽车的运动情况.(2〕汽车在 OA段的速度为 ______ m/ s.物体在 ______s 内通的“面积〞可以表示路程.小明同学在笔直的跑道上跑步,他在跑步过程中的速度与时间图象如图 2 所示,那么从出发到 20s 这段时间内他通过的路程是______ m,在 120s这一时刻他距出发点______m.20. 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甲、乙.其相对同一参考点O运动的距离S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如图.那么:〔 1〕甲在乙运动______ s后开始运动,乙的速度为______m/ s.〔2〕两物体相遇时,乙车行驶的距离是______ m.〔 3〕相遇前,两物体最远相距______ m.21.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判断,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______ m/ s,静止的时间是______ s,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时间是______s.22. 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进行,他们运动的 s- t图象如下图,由此可判断 ______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______m a点表示 ______ .,图中的23.如图甲、乙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在 30s 内的运动情况,其中甲物体的图是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乙物体的图是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比拟甲、乙两物体在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那么甲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的平均速度.乙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 s.24.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下图,由图象可知:〔 1〕乙车的速度 ______ ;〔 2〕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和______;〔 3〕假设以乙车为参照物,那么丙车______,假设以甲车为参照物,那么乙车______〔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25.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下图,由图象可知:甲车的速度是m s______ ;假设乙和丙运动______ / ;运动速度相同的两小车是的路程之比是 3: 5,那么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______ .26. 甲、乙两物体同同地同方向运,其路程象如所示,根据象可知______ 〔甲 / 乙〕的速度更大,在8s 甲与乙相距 ______ m.27.匀速直运是指在任何相等的内通相等路程的直运,作匀速直运象中〔如1〕,阴影矩形的两个正好是v 和 t.可,做匀速直运的物体移直运的物体移的距离也有似的关系.相同速度的直运.路做匀加速运,如从静止开始, 1 秒末的速的速度是 6 米/ 秒⋯在 10 秒末速度到达10 米 /减速慢慢停下.出汽在 1 分内的v- t 象;28.狗和兔子从同一地点 O出,同沿同一到 B点,它运的路程和的象如:和兔子在前 10s ______ 运得快.从 O点运到 A 点,共需多?子在前 50s 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m/ s?29. 小芳自行从柳到峡去参国家地公园,如所示是她全程的s- t 象,小明在小芳出的速度匀速地从同一地点出沿同一条路去峡.〔 1〕根据象利用公式算小芳从柳到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 h?(2〕小明从柳到峡需要多少min?(3〕你在象中画出小明的s- t 象,并通象答复小明大在出多路程后追上小芳?的物体在t s vt v t内移的距离 = .在它的-的距离着v t象中阴影的面.匀加速-匀加速直运是指在任何相等的内增加有一汽在教上由静止开始沿平直道度是 2 米 / 秒, 2 秒末的速度是 4 米/ 秒, 3秒末秒,然后以此速度做50 秒的匀速直运,最后〔 1〕从汽由静止开始运,在如 2 中作〔 2〕求 1 分内汽行的距离是多少?方向运所示,〔 1〕狗〔 2〕狗〔 3〕兔10min 后以18km/ h答案和解析【答案】18. 匀速; 5; 519.2 ; 20; 8020.3 ; 1;5; 821.1 ; 4; 722. 甲; 10;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23.小于; 0.75 24.4 m/ s;甲;乙;向后运;静止25.4 ;甲、丙; 12:526. 甲; 0.8 27. 解:〔 1〕由知,汽在教上从静止开始, 1 秒末的速度是 2 米 / 秒, 2 秒末的速度是 4 米/ 秒, 3 秒末的速度是 6 米 / 秒⋯在 10 秒末速度到达10 米 / 秒,然后以此速度做 50 秒的匀速直运,最后减速慢慢停下.所以0-10 s 汽做匀加速直运,10-50 s 汽作匀速直运,由此画出汽在 1 分内的v- t 象如所示:;〔 2〕由知,做匀速直运的物体移的距离和匀加速直运的物体移的距离等于v- t 象中着的面,由 2 知,汽在 1min 内行的路程:s= ×〔 50+60〕× 10m=550m.答:〔 1〕从汽由静止开始运,汽在 1 分内的 v- t 象上;〔 2〕 1 分内汽行的距离是m.55028. 兔子29. 解〔 1〕由可知,小芳运的路程s km t min,=15,所用=70小芳的平均速度:v≈km h = =/ ;v t′= =h min;〔 2〕由 = 得小明从柳到峡需要:= =50〔 3〕小明运动的总路程s′=15 km,所用时间t′=50min,描点、连接得图象如下:根据图象可知小明大约在出发km路程后追上小芳.8答:〔 1〕小芳从柳树镇到龙凤峡的平均速度是12.9 km/ h;〔 2〕小明从柳树镇到龙凤峡需要50min;〔 3〕小明骑电动车的 s- t 图象如上;小明大约在出发8km 后追上小芳.【解析】1. 解: A、由 s- t 图象可知,物体的路程s=20m-10 m=10m,运动时间 t=2s,物体的速度 v= ==5m/ s, A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图象可知,在2s 内物体的路程s=20m-10 m=10m, B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图象可知,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均匀变化,物体的速度是定值,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图象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应选 D.根据图示s- t 图象,根据图象特点,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由图象求出物体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速度,然后答题.此题是一道图象题,分析清楚图象,由图象获取所需信息即可正确解题.2.解:〔1〕由图象可知,在0~ 4s 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0s-4 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m,那么速度为: v= ==1m/ s;〔 2〕 4至 8s 内物体静止;〔 3〕 8s v= =m s 至 11 时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速度为:=1 / .综上分析可知: A、 B、 D 选项是错误的,只有 C 选项是正确的.应选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s-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静止时,路程不随时间变化;分析图象,根据图象特点分析答题.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认识,应能通过图象得出物体所做的运动状态和各段及所经历的时间.3.解:由图象知,甲的路程为60m 时,所用时间为3s,所以甲的速度:v 甲 ===20m/ s;乙的路程为60m,所用时间为5s,所以乙的速度:v 乙 ===12m/ s,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A 正确, BCD错误.应选 A.根据图象确定相应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判断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此题主要考查了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能够从图象中确定相应的路程和时间.4. 解:甲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s t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乙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s- t 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所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丙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v- t 图象,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所以丙图反映物体在做加速运动;丁图表示物体运动时的v- t 图象,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不变,所以丁图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从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乙图和丁图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应选 D.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s- t 图象和 v- t 图象.根据其本质的不同对①、②、③、④逐一分析即可.此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何通过图象来表示.图象能很直接的反响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图象题,首先看清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顺着图象看随横坐标轴变化,纵坐标轴如何变化,找到物体的运动规律.5.解:A、此图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也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 正确;B、图象中线段与时间轴平行,意思是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 B 错误;C、此图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减小,汽车做减速运动.故 C 错误;D、此图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增大,汽车做加速运动.故 D 错误.应选 A.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6.解:〔 1〕由 s- t 图象可知,甲乙的路程与时间都成正比,所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 s- t 可知,当甲的路程都为60m 时,甲的运动时间t 甲 =25min, t 乙 =25min -15 min=10min ,所以甲和乙的速度:v 甲 ===0.04 m/ s,v 乙 ===0.1 m/ s,因此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A、 B 错误;〔 2〕由题知,甲、乙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运动,由图知,乙在m处追上甲,且v 乙>v 甲,60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故 C 正确;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 D 错误.应选 C.(1〕由 s- t 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它们的速度,然后比拟它们的速度大小.(2〕看被研究的物体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那么物体是静止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分析清楚s- t 图象、熟练应用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7. 解: A、由图知, 0- t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v= ,在时间相同,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 A 错误;B、由图知, t1- t3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再变化,处于静止状态,t2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 B 错误;C、由图知,t2 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D、由图知, 0- 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 D 正确.应选 D.(1〕在相同时间内,比拟路程的远近可以比拟运动快慢,根据图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甲、乙两辆小车的运动快慢情况;然后再判断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方向;(2〕根据图象判断各段的运动情况,根据v= 判断出各段的速度.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8. 解:A、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 400m m m m;故 A 错误;-100=300 ,乙通过的路程为100B、由图象可知,在0-10 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 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B 错误;C、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s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 30,甲的运动速度为v=m s==10 / ;故 C 正确;D、由图象可知,在0-10 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30 s,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 出发,故 D错误;应选 C.根据图象中图线的形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再结合选项中的说法,运用速度的公式,可得出正确的选项.准确分析图象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9. 解:〔 1〕由图象可知, s 甲 =12m 时, t 甲 =6s ;s 乙=12m 时, t 乙=12s ;那么甲的速度: v 甲 ===2m/ s ;乙的速度: v 乙===1m/ s ; v 甲 > v 乙,故 AB 错误;〔 2〕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 s 甲 =v 甲 t=2m/ s × t , 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s 乙 =v 乙 t m s ts s s 乙 =1 / × , mM 、 N 间的距离为: 甲m s t m s t m s t= + =2 / × +1 / × =1 / × +12 ,解得相遇的时间: t=6s ,带入 M 、 N 间的距离为: s=s 甲 +s 乙 =2m/ s × t+1m/ s ×t=2m/ s ×6s+1m/ s ×6s=18m .故 C 错误, D 正确.应选 D .〔 1〕根据图甲和图乙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甲、乙的速度;〔 2〕根据甲、乙各自的速度和时间,算出12s 通过的路程,它们的路程之差就是P 、 Q 两点间的距离.此题考查了速度有关的知识和对图象的分析处理能力;从图象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运用速度的公式求出题目中的量.10. 解: A 、由 s- t 图象可知,当 t=6s 时,路程 s=15m ,即物体在 6s 内运动的路程为 15m ,故 A 正确;s t 图象可知,在 2~ s0,那么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 2 s 内静止,故 B 正确; B 、由 - 4 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C 、物体在前 2s 内运动的路程为 5m ,后 2s 内运动的路程为 15m-5 m=10m ,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 v= 可知,那么物体在前 2s 内和后 2s 内的速度不相等,故 C 不正确; D 、物体在6s 内的平均速度: v= = =2.5 m/ s ,故 D 正确.应选: C .〔 1〕根据图象可知 6s 时物体运动的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 6s 内的平均速度;( 2〕在 2~ 4s 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 3〕根据图象可知物体在前 2s 内和后 2s 内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比拟其大小.此题主要考查速度的计算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关键能从图象上找出有用的信息,属于典型的图象问题,虽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11. 解: A 、由图象可知,在前 2s 内,小刚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根据v= 可知,小刚跑得较快,故 A 正确;BC 、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说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刚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说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刚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 BC 错误;svD 错误.应选 A.〔 1〕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拟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据此对 A 做出判断;〔 2〕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据此对BC做出判断;〔 3〕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部路程处于所有的总时间.据此对 D 做出判断.解答此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拟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拟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拟.12.解:s t的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但不成正比例,也就是物体做加速运动.故 A 不符合题意;A、 -B、 s- t 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在变小,也就是物体做减速运动.故 B 不符合题意;C、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C 符合题意;D、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 D 不符合题意.应选 C.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根据图象的形状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此题是根本的读图问题,从图象的形状、斜率等方面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数学知识进行解答.13. 解: A、第一个图象是路程时间图象,由图可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 甲 = ==4m/ s.第二个图象是速度时间图象,乙车与丙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车的速度为v 乙 =6m/ s, v 丙=4m/ s.比拟可知,乙车的速度最快.故 A 错误;B、由题知,甲、乙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v 甲< v 乙,故以甲车为参照物,那么乙车向前运动,故 B 错误;C、由题知,甲、丙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v 甲=v 丙,故以甲车为参照物,那么丙车是静止的.故C正确;D、由题知,乙、丙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v 乙> v 丙,故以乙车为参照物,那么丙车是运动的.故D错误.应选 C.根据第一个图象,分析出甲车的运动情况,由速度公式可求得甲车的速度;根据第二个图象,分析出乙车和丙车的运动情况,可知乙车及丙车的速度;比拟三辆车的速度大小可判断其运动状态如何.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14.解:A、由图象可知,在s 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m v1==m s0 -2 2 ,小车的平均速度=1 / ,故 A 错误;BD、由图象可知,在s5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mB、D 错误;2 ~0 ,小车是静止的,其平均速度为零,故C、由图象可知,在3s-7 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2 m=4m,小车的平均速度v3 ===1m/ s,故 C 正确;应选: C.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根据v=进行计算.15. 解: A、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 10s 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同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v 甲> v 乙,故 A 正确;B、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15s 末相遇,且 0~ 15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 B 正确;C、由图象可知,乙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因此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C 错误;D、由图象看出乙在 0~ 10s m v 乙<m s内通过的路程小于 100 ,所以=10 /,故 D 错误.应选 AB.(1〕在 s- t 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同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拟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2〕由图象可以看出两同学在0~ 15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时相遇.(3〕在 s- t 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4〕根据图象可知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0~ 10s 内的速度和 0~15s内的速度相同,根据图中的数据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再判断.此题考查了由s- t 图象比拟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16. 解:A、由图象知甲乙的s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 正确;-B、由图象知v 甲==m s v 乙==m s v 甲<v 乙,故 B 错;=4 / ,乙的速度=6 / ,C、读图可知,通过30m 的路程,甲车所用的时间大于乙所以的时间,故 C 正确;D、因为 v 甲< v 乙,甲、乙两车由同一地点同时向东作直线运动,所以乙在甲车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 D 正确.应选: ACD.(1〕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s 与运动时间 t 成正比, s-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2〕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 s 与所对应的时间 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拟它们的大小关系;(3〕由图得出通过 30m 的路程,甲车所用的时间大小关系;(4〕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判断以乙为参照物,判断甲的运动状态.此题考查了物体的s t图象、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由图象找出两物体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是解题的关键;应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与t成正比,s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当然,具体分析时应细心找准对应关系.17. 解: A、由图可得两车的s- t 图象都是过原点的直线,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 正确;t s s 甲m s乙mBCD、在 =3 内,,,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s=s 甲 - s 乙=1.2 m-0.9 m=0.3 m,故 D 正确;由 v= 得,在 s 相同时,甲的时间比乙的时间短,故v 甲> v 乙,故 B正确, C错误.应选: ABD.分析两车的 s- t 图象,可得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专题二——运动图像

匀变速直线运动专题二——运动图像

匀变速直线运动专题二一一运动图像一、运动图像基本知识点:二、考试考点:1、斜率k:A:速度的大小。

B:加速度大小。

C:正负值含义2、面积S:A:是否相遇。

B:某时刻的速度大小3、交点:A:位移的极大值极小值B:是否相遇4、截距含义:A:初始值B:正负值含义5、平均值计算:三、考试类型1、普通型:【例1】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彖如图所示,该质点()A、在第1秒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B、在第2秒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C、在前2秒内发生的位移为零D、第3秒末和第5秒末的位置相同【例2】一遥控玩具汽车在平直路上运动的位移一fl寸间图象如图1所示,贝“A、15s内汽车的位移为300mB、前10s内汽车的加速度为3m/s2C、20s末汽车的速度为一lm/sD、前25s内汽车做单方向直线运动【练习1]将一物体竖直上抛,一段时间后物体又落回抛出点。

不计空气阻力,则在这段时间内,物体速度的人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练习2]某一质点运动的位移x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A、在10s末时,质点的速度最大B、在0〜10s内,质点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C、在8s和12s时,质点的加速度方向相反D、在20s内,质点的位移为9m【练习3】质点做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该图线的斜率为k,图中斜线部分面枳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斜率k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B、斜率k表示速度变化的人小C、面积S表示tl-t2的过程中质点速度的变化量D、面积S表示tl-t2的过程中质点的位移【练习4】某汽车在沿直线刹车的过程中,其加速度逐渐增人,下列各图中能反映其速度v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C A2、双线型:【例1】物体A、B的s・t图彖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从第3s起,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V A>V BB、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C、在5s内物体的位移相同,5s末A、B相遇Ds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例11如图所示人、B、C是三个物体同时同地开始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在时间10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C做曲线运动匕做直线运动B、A、B、C都是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相等C、A的路程最长,B的路程比C的路程短D、A做减速运动,B做匀速运动,C做加速运动【例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出发的位移一时间(x・t)图象,由图象可以看出在0〜4s这段时间内A、甲、乙两物体始终同向运动B、4s时甲、乙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最人C、甲的平均速度人于乙的平均速度D、甲、乙两物体之间的最人距离为3m【例2】A、B两个物体在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t二0时刻,B 在A的前面,两物体相距9m,B物体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人小为2m/s2,则A 物体追上B物体所用时间是A、3sB、5sC、7.5sDx8.5s【例1】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二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中,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s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0-10s内两车逐渐靠近B、在10-20s内两车逐渐远离C、在5-15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在t=10s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甲、乙两个物体在t二0时的位置【例1】如图(a)所示,它们沿x轴正方向运动的速度图象分别如图(b)中的图线甲、乙所示,则()A、t二2s时甲追上乙B、甲追上乙前t二Is时二者相距最远C、甲追上乙前t二3s时二者相距最远D、t二3s时甲追上乙3、曲线型:【例1】甲、乙两物体同时开始运动,他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面所法正确的是(A、乙物体做曲线运动B、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C、当加以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二者之间的距离最人D、当甲乙两物体两次相遇时,二者的速度人小不相等【例11某一质点运动的位移x随时间亡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贝叭)A、第10s末,质点的速度最人B、(T10s内,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C、第5s末和第15s末,质点的加速度方向相反D、在20s内,质点的位移为9m【例1]如图所示,a、b两条曲线分别为汽车A、B行驶在同一公路上的v-t图彖,a、b曲线交点的连线与时间轴平行,且a、b曲线关于它们两交点的连线对称.已知在匕时刻两车相遇,卞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h〜匕这段时间内,两车位移相等B、匕时刻A车在前,B车在后C、在匕〜匕这段时间内的同一时刻,A、B两车的加速度相等D、在匕〜匕这段时间内的同一时间段,A、B两车的速度改变量的人小均相等【例1】如图所示为某一质点运动的位移(x)—时间(t)图像,图线为一段半圆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做圆周运动B、t。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专题01运动图像分析和计算(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专题01运动图像分析和计算(解析版)含答案

专题01 运动图像分析和计算(解析版)类型一运动图像分析【方法技巧】(1)弄清楚图像的横坐标及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并根据图像的形状确定这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分析图像的起点、交点、拐点和终点的含义,收集和概括相关的信息。

(3)由问题入手,从图像中寻找相关信息解题。

【专项训练】1.如图所示,下面四个图像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①④B. ①③C. ②③D. ②④【答案】C【解析】解:①图像中线段与时间轴平行,物体处于静止状态;②此图像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也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③此图像表示汽车速度保持不变,一直在匀速直线运动;④此图像的意思是汽车加速行驶。

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②③,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的大小;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

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将物理规律以函数或统计图表的形式呈现,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2.某物体v−t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B. 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 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D.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答案】D【解析】解:A、v−t图象是一条水平直线,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C、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不变的,即该物体的速度与时间不成比例关系,故BC错误;D、由速度公式的变形s=vt可知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故D正确。

故选:D。

v−t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不变的,由速度公式的变形s=vt可知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

本题考查学生对v−t图像的认识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属于基础题。

3.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A. 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B. 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C. 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静止D. 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答案】D【解析】解:ABC、甲图为s−t图像,为一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甲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则甲的速度为:v甲=s甲t甲=10m5s=2m/s;乙图为v−t图像,乙的图像与t轴平行,说明乙做匀速直线运动,v乙=2m/s,所以甲车速度等于乙车速度,故ABC错误;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经过5s通过的路程均为:s′=vt′=2m/s×5s=10m,故D 正确;故选:D。

初二物理速度图像专项

初二物理速度图像专项
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
v/m·s-1 10
5 0
6 t/s
精品教学课件PPT
1
其他的v—t图:
v
v
o
t
o
精品教学课件PPT
t
2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s(m)
600
C
400
B
A 200
匀速直线运动的 图像是一条倾斜 直线,表示作匀 速直线运动的物 体,通过的路程 与所用的时间成 正比。
0
10
t(s) 20
根据v-t图象,画出相应的s-t 图象。
v/ms-1
8 4
s/m
40 20
0
5 10 15
t/s 0
5 10
15 t/s
方法:由v-t图像得到速度,再任取一时间,由 s=vt计算得到相应的路程,用描点法得到对应 点,用直线连接各精点品教,学课即件PPT为对应的s-t图像。8
练习
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 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 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和_____; 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
A BC
20
一条平行于 时间轴的直 线,纵轴上的 截距表示速 度大小
o 10 20 30
t/s
精品教学课件PPT
6
s-t、v-t图的相互转换
根据s-t图象,画出相应的v-t图象。
s/m
v/ms-1
40
8
20 4
0
5
10
t/s 15
0
5 10 15
t/s
方法:由s-t图像精品唯教学一课件求PPT 出速度(v=s/t) 7
30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运动图像归纳解析与实战演练

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运动图像归纳解析与实战演练

运动图像归纳解析与实战演练运动图像题是中考必考的题型,运动学的图像问题是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其中υ-t图像、s-t图像让人眼花缭乱。

那么,这些图像到底在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探索吧!一、运动图像归纳解析1.路程与时间(s-t)图像图像状态静止(距离原点8m处)匀速直线运动(从原点开始运动)匀速直线运动(从距离原点4m处)匀速直线运动(2s后开始匀速运动)速度0 υ=2 m/s υ=1 m/s υ=2 m/s根据图像比较甲乙速度大小υ甲小于υ乙υ甲小于υ乙两种方法方法一:相同时间比较路程,乙路程大,速度大方法一: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乙用时短,速度大图像例题分析分析:甲:0~5s做匀速直线运动υ=2 m/s5~15s静止υ=0乙:做匀速直线运动υ=1 m/s10s时甲乙在距离原点10m处相遇分析:小明: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一定υ=5 m/s 小华: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在变化0~8s小明与小华的平均速度相同,8s时相遇2.速度与时间(υ-t)图像图像运动状态甲:匀速直线运动υ=8 m/s乙:匀速直线运动υ=6 m/s加速运动减速运动图像例题分析分析:甲:匀速直线运动υ=15 m/s乙:加速直线运动第3s时,甲、乙速度相同s-t图像与υ-t图像对比①②③④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二、巩固演练1.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C.0~8s内。

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D.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解析:A.4s~8s内,甲乙的图象都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明他们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甲同学从4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4s;乙同学从0s开始行走,到8s末行走了5m,用时8s,甲乙运动的路程相同时,所用的时间不同,由v=可知,两者的速度不同,故B错误;C.0s~8s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5m,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正确;D.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故D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物质的简单运动 [知识要点] (一)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位置的改变。

2.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1)明确要研究的对象A (如车上的人); (2)选择参照物B (如地面);(3)判断A 和B (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有改变。

若位置有改变,说明A 相对于B 在运动,如果位置没有改变,则A 相对B 是静止的。

*注: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一般是不同的。

(二)速度(V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① 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的方法);② 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的方法)。

2.速度(v )(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速度大,运动快;速度小,运动慢。

(2)定义: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类似于观众的方法) (3)公式:v=s/t s:路程 t:时间 (4)国际单位:m/s , 读作“米每秒”。

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不变的直线运动。

*根据v=s/t 可以得到:当速度一定时,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即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当时间一定时,速度越大,通过的路程越长,即路程和速度成正比。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越大,所用的时间越少,即时间和速度成反比。

(三)平均速度(V )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公式:v=s/t*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该段的总路程/该段的总时间 *总时间包括兔子睡觉的时间等。

2.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速度计(速度表)、子弹炮弹出膛口、探头检测到的汽车速度等都是瞬时速度。

*一般情况下(物体做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

S/mO V(m/s)S/m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原理:v=s/t 。

2. 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等。

3.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 、时间t 。

[练习]1.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太阳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___________的(填“静止”或“运动”)。

2.甲、乙二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

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

以地面为参照物,甲、乙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3.某车站并列停着甲、乙两辆火车,一段时间后,甲车上的乘客从一侧的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树木向北运动,从另一侧窗口看到乙车也向北运动,但比树木运动的慢,试以地面为参照物分析甲、乙二车的运动情况。

4.分析下列各图像所描述的物体运动情况: Ⅰ.S-t (路程-时间)图像A B C D①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是静止的; ③_____、______同时不同地出发; ④_____、______同地不同时出发。

Ⅱ.V-t (速度-时间)图像问:A 、B 、C 各做什么运动?A B C5.某物体运动图像如图所示: ① 试分析该物体在0~1s 、1~3s 、3~5s 的运动情况; ② 第1s 通过的路程?第1s 内的平均速度? ③ 第2、3s 的平均速度? ④ 前3s 的平均速度? ⑤ 第4、5s 的平均速度? ⑥ 前5s 的平均速度?V (m/s )S/mS/mS/mS/mV (m/s )V (m/s )t/s O S/m 1510520 A B C D2 4 cm 8 9 10 7 6 B A C D E F6. 从图像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 B 、C 、D 做匀速直线运动;A 是静止的;② V B >V C >V D >V A =0; ③ B 比C 晚2s 出发;D 从5m 处出发;④ ABCD 在15m 处相遇;⑤ C 通过15m 的路程用了4s7.一列长50m 的队伍以1.5m/s 的速度通过了一座桥,用了5min,求这座桥的长度。

8. 如图所示,是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它告诉汽车驾驶员,从现在起,车速不得超过__________________。

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经过________min 到达收费站。

9.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小球从A 到F 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分析照片可知,从A到F 运动了____________路程,从B 到E 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

10. 某同学在百米跑道上先以5m/s 的速度跑了52m ,然后又以6m/s 的速度跑完余下的路程。

则他跑完全程所需时间是_______s 。

他在这100m 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

11.已知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甲、乙两车所用时间之比为2: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___________。

12.2004年12月26日上午8点30分,印尼附近海域发生8.9级大地震,引起强烈海啸,地震发生时,距震中1500km 的马尔代夫海边,有一群孩子正在玩耍。

如果他们及时接到警报,并立即奔向离海岸3000m 的高地,便可不被巨浪卷走。

倘若如此,他们最晚在什么时间接到警报,方可死里逃生?(海啸在大洋中的传播速度高达500km/h ,孩子们逃往高地的速度为100m/min 。

)1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 km/s ,向月球发射激光,经2.7s 后接到从月球反射回来的激光,则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___。

14. 列车运行时刻表及出租车车票(见导学)。

15.电线杆和哐当(见导学)。

16.猫和老鼠(见导学)。

17.其它(见导学)。

累积法 §2.1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知识要点] (一) 单位1.长度单位1km=103m 1m=103mm 1mm=103μm 1μm=103nm 1m=10-3km 1mm=10-3m 1μm=10-3mm 1nm=10-3μm *光年是长度的单位 2.体积单位1m 3=103dm 3 1dm 3=103cm 3 1cm 3=103mm 3 1L=1dm 3 1ml=1cm 3 1L=103ml(二) 刻度尺的使用1.选择合适的量程(量程同看分度值),认清分度值;*安装玻璃选择毫米刻度尺(毫米刻度尺:最小分度值是1mm 的刻度尺)。

2.零刻线(或整刻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段,刻度尺紧靠被测物体,不要歪斜; 3.读数时,视线要正对被测物体末端所对的刻度线; 4.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三) 量筒和量杯1. 量筒的刻度是均匀的;2. 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下密上疏,但每小格代表的值是相同的.3. 读数时,视线和凹液面的底或凸液面的顶相平。

(四)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1. 误差不是错误;2. 误差不能消除,不能避免,;3. 误差可以减小。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此外,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也能减小误差。

(五) 一些特殊测量方法Ⅰ.排水法①石块等可以沉入水中的物体:V=V 水+石块-V 水*先测量水的体积V 水,将石块浸没于水中,测量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 水+石块。

②木块蜡块等浮于水面的物体:V=V 水+铁块+木块-V 水+铁块*把铁块等重物系在木块下,将铁块浸没于水中,测量水和铁块的体积V 水+铁块,将木块铁块都浸没于水中,测得水、铁块、木块的总体积V 水+铁块+木块。

Ⅱ.累积法:测纸张的厚度,金属丝的直径等。

Ⅲ.辅助法:测直径等。

Ⅳ.化曲为直法:测周长等曲线的长度。

*用纸条、棉线等材料,附在被测的弯曲物体上,在重合处用大头针或笔做记号,展开后用刻度尺测量纸条、棉线的对应长度即得。

Ⅴ.规则形状的固体:刻度尺+计算公式。

[练习]1.读数:看清分度值后再读数。

*刻度尺:估读;温度计:看清楚是零上还是零下;秒表:先读小圈的分钟,再读大圈的秒;Ⅰ.________Ⅱ.__________Ⅲ.__________Ⅳ._________Ⅴ.__________ Ⅵ.__________2.某同学用直径为D 的铁环绕花坛滚动一周,铁环共滚过N 圈,则花坛的周长为________。

3.测得一组数据如下,25.1mm ,27.2mm ,25.3mm ,25.2mm ,2.5mm ,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__________。

4.单位换算(见作业)。

ml30 20 10Ⅴ.ml30 20 10Ⅳ.℃30 2040 Ⅲ.℃Ⅱ.cm8910Ⅰ. Ⅵ.凝固点时间(min )O 时间(min ) 温度(℃)时间(min )时间) 温度(℃)) Omin )§1 物态变化 [知识要点](一) 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二) 熔化/凝固过程·温度-时间 (T-t) 图像信息: A 是晶体,B 是非晶体A 的熔点是…… A 的初温是……B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信息: ①A 是晶体,B 是非晶体 ②A 的凝固点是…… ③A 的初温是…… ④B 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三) 水的沸腾图像*沸腾前后气泡变化情况。

*影响沸腾时间的因素:水的初温高低,火力的大小,水量的多少。

*影响沸点的因素:气压。

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使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的方法。

(四) 温度计的使用(见导学P2)单元考试卷及练习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