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生活引领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答案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漫谈教研室廖家超《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出的分别在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开设的两门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德育概念的认知1、品德——品质道德。
品——指等级、层次的高低;质——指结构质地好坏;品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好坏)道德——核心就是处理各种关系。
道德高尚是指那些用善良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道德低下是指那些用低劣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
品德——是指人的思想修养的层次高低、质地好坏的问题。
即在处理各种关系中,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修养的好坏问题。
人的品德就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在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长期熏陶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2、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就是学会“理解”。
学会理解自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爱、互敬、互谅、互助、互惠、互利、互赢。
3、品德与德育的异同比较:二者都与思想修养有关。
但是,品德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名词,对一个事物进行判断;而德育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动词,反映的是一个思想修养的过程。
由此可见:品德修养不是一个人独立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人与事务、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事情,某个人处理关系的好坏反映出这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层次的高低、好坏。
二、课程的基本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K12学习】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含全册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含全册教学反思)《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第一课《我们共同进步》第一课时我的伙伴个个棒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人各有所长,并懂得学习别人的长处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道理。
2、在引导学生欣赏别人长处的同时,培养团结友爱的情感。
3、指导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寻找别人的长处,学习真诚地欣赏、赞美别人。
活动过程一、激趣引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获过奖呀?谁愿意把你的奖状拿上来展示一下?看到这些奖状,你们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对,我们应该为这些同学喝彩、叫好。
那我们其他的同学呢?他们的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各有所长,我们的伙伴个个棒。
二、走进“故事屋”1、读读海燕和英子的故事,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讨论:说说英子为何改变了甩开燕子的想法?3、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小结:有的美,人人都看得见;有的美,却需要用心去体会,其实,美无处不在。
在我们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三、夸夸我的伙伴1、游戏活动。
以“击鼓传花”的游戏方式开一个“夸夸伙伴身上的美”的交流会。
师击鼓,花未传出的同学站在中间接受大家的赞扬,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交流:大家在学习、生活中,有的伙伴是长期相处,有的是短期见面,就在这些时候,你是怎样去发现对方的长处呢?3、寻找身边其他人的优点,在小组内交流。
四、制作优点卡1、教师:学会欣赏别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请欣赏教材中同学为他的好朋友写的优点卡。
2、教学生把好朋友最让自己佩服的地方记下来,制作成优点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制作优点卡。
展示学习作品。
赠送优点卡。
五、活动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跟大家友好相处,才能共同进步,一句赞美的话,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声热情的喝彩,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别人带来巨大的力量。
课后,请同学们为自己更多的朋友制作优点卡,送给所赞美的人,了解他的感受,互相交流。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发表时间:2019-06-10T17:23:47.373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8月刊作者:罗彬兴[导读]罗彬兴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河民族小学校 644414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8-179-0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总和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该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该课程的基础。
在品德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然而,在实际活动中,不少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而是一味地照抄教参上的现成目标,造成与学生客观实际情况脱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脱离学生的生活需要而选用一些假、大、空的材料教育学生;在教学过程指导中,不是从学生的需要考虑,而是重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为此,我认为在平时的品德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做到以下几点:一、用整合的观念和方式设计教学1.教学目标的整合品德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既注重知识、能力及行为目标,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整体的发展。
例如品德与社会《说声“谢谢”》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2)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情感态度目标是对他人给自己的帮助关心和服务心怀感激之情。
行为习惯目标是会表达自己的谢意,愿意用行动珍惜别人的劳动。
这三个层面的目标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整合,然后以此指导我们设计教学流程。
2.教学方法的整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看投影、讨论交流等。
因“回归”而绽放“美丽”——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策略例谈
、
课 前 回归 , 造 活 力 创
“ 颖 的 问题 ” “ 到 的 见解 ” “ 极 的参 与 ” 课 堂 新 、独 、积 的这 些 “ 活力 ” 自于 什 么 ?课 前 的 有 效 “ 源 回归 ” 即学 生 , 在老师指导 、 引领 下 搜 集 、 理 、 析 、 用 资 料 。它 既 整 分 运 能 培 养 课 程 标 准 强 渊 的能 力 ,又 能 给 课 堂创 造 无 限 的
边 发 生 过 类 似 的 事 吗 ? : 路 上发 生 交通 事 故 了 。00 生 马 2 1 年 9 1 1的 上 学 路上 , 位 骑 电动 自行 车 的妇 女 , 了 月 53 一 载
一
这些案件 , 你们愿 当律 师为它们伸冤 吗? 生 : 意 ! 赋 ” 愿 ( 予律师“ 岗位”学生对 “ , 律师 ” 角色兴趣盎然 。师 :各位 ) “ 小律 师, 请你 们注意观察身边 的公用设施 , 选二至 i个 受 害者 , 通过调查取证( 言语描述 、 照片等 )看看它们到 , 底受到 了哪些伤害? 比一 比, 哪位 ‘ 律师 ’ 优秀。 ( ” 给学 生 找“ 岗位” 让学生在生 活 中演角 色。这样的 “ 装 ”让 , 包 ,
小 学 品 德 与 社 会 学 科 的 性 质 是 “ 进 学 生 良好 品 促 德 的 形 成 和 社 会 性 的发 展 ” 课 程 的 核 心 是 “ 助 学 生 , 帮
学生兴奋不 已,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 活动 中 ) 。②按要
求 完成下表 :要求明确 , ( 切人点小 , 具体可感 )
【 教改创新 】
因“ 归” 回 而绽 放 “ 美丽 ’ ’
— —
品德 与 社 会 学科 教 学 策略 例 谈
马招 辉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德育渗透的策略
师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这些 事例进行描绘 、渲染 ,使其富有情 趣 ,以诱发学生的求 知欲望 ,达到 以情激情 、以情动人 的教 育效果 。 如讲故事 、朗诵诗歌、引用格言警
会 实际 ,努力克服成人化倾 向;三 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老师的 引导下 ,通过学生 的参与实践逐 步
对 比, 马上引起了“ 尊重生命 ”关爱 “
、
创 设 新 课 导 入 生 活
用开放的动态式讨论 、小组合作形 式 , 学生 的主体得 到充分发挥 。 使
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 中,学生有 了更 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就可使道德认 识 内化为 自觉行为 ,增强其可持续
发 展 的 能力 。
化 。激发 课 堂德育 兴趣
挖 掘 生活 中 的德 育 素材 。如 《 幸福 生活这样来》 一课 ,我展 示
了上世纪初儿童身穿色泽单一 、造 型简单的衣服 ,与现在学生多姿 多 彩 的服装的两张相片 ,以鲜 明的反 差引起学生内心 的震动 ,引导他们 进行讨论。这对提高课堂教学 的真
真实 、亲切 ,能充分参与、积极表
现 。 它 融入 课 堂 教 学 ,比较 自然 主
动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责 任 编辑 魏 文 琦
觉 。可以把思想 品德课的内容与少
义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同时利
性 。因此 , ’ 依据 《 新课程标 准》 的 目 标要求 , 如何结合教材 ,寻找新 途径 ,在 《 品德与社会 》课 的教学 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是德
育教师的重要课题 。
一
书长安南专程来到波黑首都 萨拉热 窝的一家 医院 , 望成 为 ‘ 看 地球村 ’
实性 , 激发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珍 惜 ,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答案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答案【篇一:2014-201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答案】一、我会填。
(每空1分,共13分)1、朋友朋友2、友谊力量3、林则徐林则徐4、孙中山5、两二万五千里甘肃会宁 6、香港澳门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二.选择(每题2分,共12分)1、a2、b3、a4、b5、a6、a三、判断(12分)四、名词解释(4分)1、辛亥革命191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次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
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一次“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动的清王朝就是被这次革命洪流冲垮的。
1911年为旧历干支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孙中山领导的这次革命运动称为辛亥革命。
2、一二九运动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此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开展瓦窑堡会议。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数千人举行游行示威。
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五、简要回答问题(9分)1、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和实施的时间,制定的原因。
(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1991年9月4日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2年1月1日开始实施。
2、新来的同学想获得同学们的友谊,请你告诉他有哪些秘诀?(5分)礼貌待人,不欺负同学;能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信任;诚实;帮助别人克服困难;宽容忍让;经常在一起交流想法。
【篇二:五年级上册品社试题及答案】txt>1、你和哪位同学签订了互帮互助计划?他(她)有哪些优点?写一写。
为了共同进步,你们打算怎么做?请写出行动计划。
①姓名,如张三②他诚实、做事认真有条理、精力充沛,身体强壮、热心,喜欢帮助人③签订互帮互助合同;观察并学习他的长处;让对方指出自己的不足,自己去改正。
2、在生活和学习中,你和家人或同学之间有过哪些不开心的事情?写一写。
新课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含答案)
新课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标部分(20分)一、填空题(共10分)1、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3、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驾。
这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爱心地生活。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用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这“一条主线”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要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是指某一教学内容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二、简答题(共6分)1、简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2、怎样全面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或《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1)、品生: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
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品社: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比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优化题解答案
【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优化题解答案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强大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较好的受控性和生动的直观性,为广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推动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在“新课改”日益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优化课堂教学的情境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其他直观教学的优点,而且还有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操作方便等特点,能为学生主动接受情感熏陶、思想教育创设良好的情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如在《文明打电话》一课“打电话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的环节时,老师说“圆圆今天遇到了麻烦”,紧接着播放了一段“圆圆接到一个不认识的人问他爸爸手机号码”的视频资料,画面上巧妙地出现了一个“怎么办?”问学生“懂得文明打电话的圆圆到底该怎么办?为什么?”老师巧妙利用视频可以随意切断的技术创设了一个问题探究的情境,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在交流了许多的“怎么办”之后,教师把视频继续演示,得到了与学生同样合适而聪明的方法,并表扬同学们很聪明机智,懂得了打电话要注意保护自己,防止上当受骗,有效地达到了提高学生生活能力的教学目的。
而其中信息技术的巧妙合理的运用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把内容呈现给学生,使抽象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道德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绕着地球走一圈》一课教学中,我利用了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感受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
例谈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例谈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追求。
本文以《创造文明的环境》这个主题的教学来谈谈自己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看法。
立足学生生活,挖掘典型的素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活动体验,引领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把教学内容更“本土”化,并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组织体验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效果;重“研”重“情”,燃亮真实美的课堂,从广度、深度挖掘课程的情感内涵,丰满品德与社会课堂,熏陶孩子们的心灵,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立足生活组织体验情感熏陶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追求,教学中,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也是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老师的追求。
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下面就以《创造文明的环境》这个主题的教学来谈谈我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看法。
一、立足学生生活,挖掘典型的素材《创造文明的环境》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中的第二个主题《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的一个小主题。
本单元有三个主题:《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
本主题侧重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为维护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尽自己的努力。
《创造文明的环境》一课通过呈现两组图文以及《生活体验小报告》引导学生学习,其中一组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文明行为,另一组则是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的行为与文明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社会文明与自己联系起来,萌发责任感。
教材提供给我们典型的个别范例,为了调动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在活用教材的同时,还必须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让他们在身边的文明和不文明的事例中,激发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懂得怎样维护和创造文明的环境。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浅谈【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其课程形态。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教学:亲近自然,在探究中体验、了解社会在交流中感悟等。
培养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体验创新与成功、做到知,行统一。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感悟、历练、体验《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课堂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教育根本的策略就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到这些背景中去活动,去探究,去体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历练品行。
下面是我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采用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亲近自然,在探究中体验大自然是学生智慧的源泉,是学生最有趣的老师,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基地。
在学习“壮丽的山河”一单元时,我事先让学生利用周末亲临大自然,探究当地的自然风光、山水人文、地域形成特征,用文字记录、用相机摄影抓拍,把探究资料带到课堂之中;搜集自己或家人曾走过的名胜古迹,查阅资料了解国土地域、名山大川,掀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长江东流去”、“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成因的“神秘面纱”。
学生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图片介绍、资料展示等方式,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不仅地域辽阔,而且山河壮美,众多的名山大川、优越的自然环境养育着世代炎黄子孙,孕育着华夏子孙。
学生们在探究中理解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了要去关爱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名山大川的情感。
二、了解社会,在交流中感悟参与社会实践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亲近社会体验生活的基地,是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源泉。
自主建构,明理导行——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与学策略
取 向 。 坚持 把 学 生 视 为 学 习 中不 可替 代 的主 体 , 当做 教学 实 施 中极 为 宝 贵 的 基 础 性 资 源 和 师 生 、 生 生互 动 中 的 生 成性 资 源 ,
注 重 学 生德 行 的 自我 建 构 和教 师 的积 极 指导 。 因此, 我们 在 《 品 德与社会》 的教学设计 中, 应努力贴近“ 儿童化” 、 “ 日常 化 ” , 让 学 生 在 活动 中完 成 品行 的 自我 建 构 。 采 用 自主性 、 实 践性 、 统 一 性、 生 活性 、 合作性 、 体 验性 的学 习方 式 , 让 学 生 的 良好 行 为 和 习 惯在 动 态 的 活 动过 程 中生 成 和发 展 。我仅 以五 年级 上册 的教 学 实 践 为例 , 谈谈“ 自主建 构 , 明理 导行 ” 的 教学 策 略 。 挖掘社会 性。 形 成 良好 品行 《 品德 与 社 会 课 程 标 准 》 提出 : “ 学 生 的 品 德 与 社 会 性 发 展 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 体验和感悟 . 学 生 的 生 活 对 本 课 程 的 构建具有重要价值。 课 程 必 须贴 近他 们 的生 活 , 反 映 他 们 的需 要, 用 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 用 自 己 的方 式 探 究 社 会 , 并 以 此 为基础 , 提 升 学 生 的生 活 。 ” 《 品德与社会 》 中所 选 编 的 内 容 : “ 我是 谁” 、 “ 我 学 会 与 人 相处” 、 “ 我 是 班 级 的 主人 ” 、 “ 我 们 都 是 炎 黄 子 孙 ” 四 个 单 元 都 具 有社 会性 , 我们在指予学生进行学习 , 并 引 导其 形 成 良好 品 行时 , 应注意挖掘利用 。 我 在 教 学 上册 第 一 单 元 第 1 课《 我 更 了 解 我 自己 了 》 时 ,就 通 过 “ 自我介 绍 ” 、 “ 自我 展 示 ” 、 “ 自我 欣 赏” 、 “ 正视缺点 ” 等, 让 学 生 在 自主 思 考 与 合 作 交 流 中归 纳 出 自己 的优 势 和不 足 ,充 分认 识 到 :每一 个 人 都 是社 会 的 一 分 子。 因 为 自 己的 优 势 与 不 足都 是 通 过 与 别 人 的 对 比 中发 现 的 , 如果 将 自己孤 立 为单 一 的 个体 .就 不 存 在优 势 ,也不 存 在 不 足 。 由此 引 入 “ 自我 挖 潜 ” 、 “ 自我 较 量 ” 、 “ 取长补短” 、 “ 相 互 激 励” , 让学生进 一步认识到每个人 都不仅仅 属于 自己, 还 属 于 集体 , 在 学 习 和 生 活 中树 立 “ 成 为社 会 主义 合 格 的建 设 者 和 接 班人” 的 信念 。 二、 关 注 目主 性 。 引导 合 作 交流 叶 圣 陶先 生 曾说 : “ 教 师 当然 须 教 , 而尤宜致力于 ‘ 导’ 。” 在 思 品 与 社 会 课 上 不 仅 要 向学 生 传 授 道 德 知 识 .激 发 道 德 情
浅谈应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相关问题的有效策略
浅谈应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相关问题的有效策略作者:董永晟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23-01目前,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等等。
那么,如何应对呢?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1.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
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
《品德与社会》体验性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体验性教学策略摘要:教师通过有意识的情境创设和引导鼓励,激发学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认、内省、感悟,从而实现内心自主性成长的体验性学习过程。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情境体验感悟评价策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课标提出了“体验”这个概念,认为体验对儿童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呢?我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对它的最好诠释。
具体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一、设置多种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设置情境可以是生活的情境,故事的情境,角色的情境,辨析的情境,是非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活动情境来让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畅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训练和发展。
例如通过变换角色,让学生获得换位式的体验感悟。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采取角色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使之内化为道德认识,形成价值观,从而指导学生的行为。
在讲“尊重残疾人”时,我让学生蒙上眼睛在教室里走几圈,然后让他谈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艰辛他们有着深刻的体验。
尊重帮助残疾人的情感油然而生。
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
“经历了就会被感动,行动了就会有收获”。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优秀5篇)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页是勤劳的小编有缘人帮助大家找到的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优秀5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义务教育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篇一诚信是金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儿童的生活经验,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2、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诚实是立身之本,理解“人无信不立”,理解诚实在待人处事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准备:1,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经典事例。
2、把第八页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完成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3、利用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新课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诚”,什么是“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探讨“诚信”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续编故事。
1、课件出示第八页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1)那个扔掉诚信的青年人可能回成为什么样的人?(2)想象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在待人处事上会是什么样?这样下去其结果会是什么样?3、小组合作,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续演出来。
三、交流收集,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和问卷统计结果,看看划去“诚信”的人占多大的比例,他们选择丢掉诚信的理由是什么;不愿意丢掉诚信的人占多大比例,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四、学习第九页的案例,体会“人无信不立”的含义1、课件出示第九页的案例。
2、讨论:(1)仅仅是三次逃票的记录使他失去了(工作的机会),这些公司为什么把诚信看的这么重要?(2)在我们生活中,人们有时常常在不经意中失去了诚信,然而当诚信被丢掉时,同时也失去了什么呢?3、小结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人如果丢掉了诚信,即使有着聪明的大脑,出众的才学,也五、作业通过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总结和分享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总结和分享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总结和分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
作为一名初中教育工作者,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分享给大家。
一、开展“亲情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安排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增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比如,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亲情日记的编写或是制作亲情贺卡送给对家庭作出贡献的亲人。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加深入的体悟与思考,这能够对他们的成长和品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情感教育品德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情感和人格,使他们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
针对性情感教育可以根据丰富的实际教学情境设计,比如: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制定规则,关注身边的人的情绪,不断提高认知和世界观。
三、借力网络平台在信息高速增长的时代,我们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去摆脱传统教学的局限性,网络平台的出现为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
可以使用网络在线学习、教育游戏等形式,通过意义深刻的情境模拟、社交互动等手段,呈现切实可行的品德教育主题和方式,让他们愉快地接受和参与教育,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鼓励互动交流教学需要做到主动创造互动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可以通过设计引导性问题、小组讨论、教学游戏、班级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亲身实践和参与,进而形成他们的品德价值观。
除此之外,不同学生的不同思考方式也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和年龄化梳理,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总之,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树立文化底蕴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创新,将教育方式更加精进、完善,以期让学生具有更好的品德素质,为全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例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愉快教学六法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答案
例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愉快教学六法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答案【摘要】愉快教学是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恰当运用图片展示、即兴绘画、场景模拟、视频再现、故事激趣、社会"s:.sustdh.coupdate/"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实践等方法,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里学中有乐,乐中有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愉快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6(b)-0101-0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实施新课程以来,笔者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运用愉快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的情境里学中有乐,乐中有得,探索出了愉快教学六法,现拙笔简述,以飨读者。
1 图片展示法运用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图片进行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印象会更深刻,容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当矛盾发生时》,在教学过程中,我相机出示了书上的三幅插图:一是不借东西给同学;二是不愿意和自己不喜欢的小伙伴做游戏;三是把同学的铅笔盒弄坏了,同学要他赔。
然后让同学们分别说出每幅图的图意,这三幅图上所表达的内容都是儿童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好象在说自己刚发生过的事一样,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不仅说出了图的表面意思,而且还挖掘到图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接下来再去探讨矛盾发生时该怎么办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达到其教学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生活引领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五年级上册品德
与社会答案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围绕生活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作一探讨。
笔者认为,在本色的、真实的生活中提取素材,课堂教学会富有生活气息,学生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熏陶、感染,适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行为要求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引领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该课程内容贴近社会实际,反映儿童生活。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所以,教学形式要注重学生与其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实际需要,从儿童的最新发展区出发,结合他们生活的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他们的方式探究社会。
在多年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观察、感受、探究社会,使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一、强调真实,还原生活
新课程强调教育的真实性,提倡结合生活,让儿童在自己回味、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并给儿童以真切的生活和道德指导。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有多少人为了我》的教学中,笔
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在音乐《为了谁》渲染下,以欣赏图片,观看录像的方式走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看看医生、清洁工人、老师,宇航员、农民劳动时忙碌的身影。
学生通过观察,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从视频中感悟其中的道理:不管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还是满面尘灰的清洁工人;不管是保家卫国的解放军,还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不管是勇敢探索宇宙奥秘的宇航员,还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为了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甚至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给我们保护、给我们温暖!
进而,多媒体展示垃圾成堆、洪水肆行、灾荒饥饿、求知若渴等情景,笔者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有一天,没有这些劳动者,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呢?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到正是因为有了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人们,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接着,笔者又以图片形式呈现小朋友调皮捣蛋给别人添乱,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方便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的真实画面,此时学生的道德情感被激活,学生在理智与现实的碰撞中,反思得出在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同时,应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体会。
这种教育真可谓是水到渠成!
以上教学中,老师并没有将“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些道德结论作为重点,而是在本色的、真实的生活中提取素材,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适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行为要求。
二、创设情境,灵动生活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逛商场》,力求引导学生在购物体验中了解选购商品的部分常识,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受购物的愉悦,成为文明、理智的小顾客。
学生对商场是熟悉的,对购物是充满兴趣的,但关于商品是否物有所值,购买时要价廉物美等常识是很少会去关心的。
那么怎样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去突破难点呢?
首先,笔者出示“家家乐商场”开业的课件:锣鼓声声、鞭炮阵阵,环境优美、物品
齐全的商场区域图片,接着看一看导购图,听一听录音,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再现,使学生犹如置身于真实的社会氛围之中。
学生已完全进入创设的情境中。
接着笔者又趁热打铁组织了一次模拟购物活动,用漂亮的食品框代替商场的食品柜,以惟妙惟肖又深藏奥秘的食品卡代替食品,并取了“娃哈哈”“甜蜜蜜”“笑咪咪”等生动有趣的名字。
通过组织学生模拟购物,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深刻地感受到要理智文明地购物,要掌握认标志,辨牌子、精打细算地购物等常识。
这样生活化的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学会生活的实践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拽住了学生的心灵,为孩子们拓展思维,展开想象,形成能力,达到预设目标创造了条件!
三、探究学习,启迪生活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而完整的学习体验;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研讨,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共享的品质。
《筑起血肉长城》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第12课的内容。
教材充分展示了全民族英勇抗战的壮丽诗篇,反映了在国难当头、大敌当前的严峻形势面前,中华儿女不惜用自己的青春和鲜血筑起保家卫国的坚固“长城”。
这是一幅震撼人心、唤醒民族精神的悲壮画卷。
全文分为“危难时刻”、“吼声的力量”、“记住他们的名字”、“抗日歌曲大联唱”四大板块。
笔者引领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抗日战争的史实,体悟全民抗战的激情,启迪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开创美好未来的情感。
教学时,围绕“当时社会各界人士是怎样面对祖国危亡的?”这一问题,组织全班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倾听、讨论、交流了解中华儿女的种种爱国事迹。
在集体交流时,恰当运用多媒体再现当时情景,学生从中谈感受、哼唱国歌、说体会。
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你在课外还了解到哪些特有的宣传抗日的方式?课前布置学
生搜集抗日资料,课上学生都畅所欲言。
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最后播放大学生上街游行的壮观情景,学生心灵再次受到震撼,获得启迪:学生纷纷谈感想,表示要勤奋学习,以实际行动为强大祖国、振兴中华而努力!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若以回归生活为取向,以儿童生活为基础,那么儿童不再只是获得理性认知,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富于人性美的道德心灵必将一步步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胡春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与行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