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题目
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含课堂习题答案)
![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含课堂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be2296767f5acfa0c7cd85.png)
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学法指导:本文生字较多,难以理解的句子也很多,因此,课前要加强预习,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熟读文章后,要标出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参照注释和学习资料。
理解它们在文中的不同意义。
再通过读文章体会本文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指出本文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最后找出对比的内容,通过讨论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反衬手法。
第一课时一、回头复习:《醉翁亭记》中点明主旨的句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作者虽遭贬谪,但仍然心怀百姓,用心治理滁州,并且寄情山水,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二、学习新课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准字音。
燕(yān) 地寒,花朝(zhāo) 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hú)。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juān)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 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jiā) 背。
凡曝(pù) 沙之鸟,呷(xi 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liè) 之间皆有喜气。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2b5151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5.png)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满井游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对《满井游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满井游记》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满井游记》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2.3 课文讨论讨论《满井游记》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满井游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满井游记》中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五章:教学过程设计5.1 导入通过引入自然环境的图片和问题,引起学生对《满井游记》的兴趣。
5.2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文,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5.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4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满井游记》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6.2 评估方法采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写作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拓展目的通过拓展活动,提高学生对《满井游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7.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环境问题。
7.3 拓展评价评价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反思目的通过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8.2 反思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9.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29.满井游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222e5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9.png)
29.《满井游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学常识,包括文言实词。
4.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过程与方法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片等。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串讲课文,弄懂大意【教学重点】掌握“作、局促、驰行、辄”等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第2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éi)蹇(jiǎn)倩(qiàn)髻(jì)鬟(huán)浃(jiá)乍(zhà)澈(chè)靧(huì)曝(pù)呷(x iā)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者简介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
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
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
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
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2.导语设计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师生共同研讨《满井游记》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
《满井游记》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满井游记》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098ef79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18.png)
《满井游记》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1、《满井游记》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设计思想: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
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通过学生个读课文,检查预习。
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及写作背景。
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
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
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
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
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
“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
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
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触触急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
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
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3370f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1.png)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通用13篇)《满井游记》教案设计篇1一、整体感知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许多闻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共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非常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其次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行忍受的。
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衬托,把寒流不愿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详细表现是什么呢?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纭薄袄浞纭倍怠岸撤纭保庠谒得骱涞某潭龋脖砻髯髡叨浴把嗟睾钡拿舾小U 庋窳拥奶炱缓谩熬执僖皇抑冢霾坏谩薄4印懊棵胺绯坌校窗俨介怠崩纯矗髡卟恢龉嗌俅纬⑹裕嘉弈味椤?其次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忱。
等待“天稍和”,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气。
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闲得意”。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亮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243fa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9.png)
《满井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
2.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分析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2.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学过的课文,提问:《满井游记》是谁写的?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袁宏道及其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边阅读边标注出生词、难句,准备课堂讨论。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动静结合等。
3.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满井游记》,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内容?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3.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4.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三、课堂实践1.教师布置课堂写作任务: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描绘家乡美景的短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满井游记》,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内容?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词语的用法和作用。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2c02b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c.png)
《满井游记》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井游记》。
(2)理解《满井游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3)分析《满井游记》的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满井游记》。
(2)学会欣赏古代游记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代游记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满井游记》。
(2)理解《满井游记》的背景、作者和文学价值。
(3)分析《满井游记》的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2)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满井游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满井游记》,感受文本韵味。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满井游记》的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1. 朗读练习:让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满井游记》。
2. 背诵练习:要求学生能够背诵《满井游记》。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推荐阅读其他古代游记文学作品,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满井游记》中的典型描写,帮助学生理解文体特点。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阅读其他游记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满井游记》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有关《满井游记》的背景资料、相关研究文章。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cc6f07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a.png)
《满井游记》教案经典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满井游记》,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满井游记》原文阅读、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分析、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文学鉴赏、拓展练习。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掌握《满井游记》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作品背景;2)分析作品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拓展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汇的理解;2)句子翻译及文学鉴赏;3)作品内涵的深入挖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纸质教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满井游记》的封面、作者照片等,引发学生兴趣,介绍作者、作品背景。
4.2 原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辅导生僻词汇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4.3 内容讲解与分析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风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4 文学鉴赏学生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4.5 拓展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采用课堂表现、练习成绩、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5.2 教学反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6.1 教学计划根据课程要求和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6.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原文阅读、内容讲解与分析;第二课时:文学鉴赏、拓展练习、课堂小结。
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准备7.1 教学资源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与《满井游记》相关的资料,如作者其他作品、文学评论等。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71fcb2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d.png)
《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满井游记》中的名句。
(2)能够概述《满井游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3)能够分析并欣赏《满井游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从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出发,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满井游记》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并欣赏《满井游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满井游记》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并欣赏《满井游记》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将课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满井游记》的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共同进步。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名句,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兴趣。
《满井游记》的教案
![《满井游记》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cc631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0.png)
《满井游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课文中的景色、人物和事件。
(3)能够分析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内容的概括和描述。
(3)作者写作手法和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有哲理的句子的理解和感悟。
(2)作者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满井的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与满井相关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或讨论的方式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课文内容的概括和描述。
(2)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分析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的积极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3. 写作能力:学生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满井的短文。
2.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描写句子,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满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和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
教学设计: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设计:满井游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b592a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8.png)
教学设计:满井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满井游记》中的经典片段。
(3)让学生了解明代文学家袁中郎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满井游记》,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满井游记》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袁中郎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对《满井游记》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让学生查找生僻字词的含义,特殊句式的用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解释寓意。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互相交流学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
(2)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感受作者的乐观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经典片段。
2. 写一篇关于《满井游记》的读后感,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翻译和背诵的准确性,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读后感质量:评价学生在读后感中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悟的表达。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疑难点。
《满井游记》教案(15篇)
![《满井游记》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25375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10.png)
《满井游记》教案(15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满井游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满井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⑴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d58528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0.png)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满井游记》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能够解读并分析《满井游记》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介《满井游记》的作者、背景和内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2 课文解读:学生通过自读和小组讨论,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3 文化背景: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小组讨论,了解《满井游记》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背景对课文内容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问题或情景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提供帮助。
3.4 分享与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分享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学生通过展示和分享,提高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题答案: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小组讨论和展示: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进行评价,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满井游记》的文本材料,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相关资料:提供与《满井游记》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料,供学生查找和讨论。
《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参考阅读
![《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参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7cfaf9a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a.png)
《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参考阅读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满井游记》中的精彩语句。
2.分析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特点。
3.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感悟。
4.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2.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特点。
3.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袁宏道及其作品《满井游记》。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朗读全文。
3.理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课文,解释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学生跟随教师,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4.讨论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特点。
2.深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
3.课堂练习教师布置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生完成后,教师批改并反馈。
4.课堂小结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
第三课时1.课文背诵学生自主背诵课文,确保能够熟练地背诵全文。
教师辅导学生背诵,关注学生的背诵进度和效果。
2.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和写作技巧。
3.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反馈。
第四课时1.课堂复习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2.课文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3.课堂小结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
4.课后拓展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任务,要求学生阅读袁宏道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满井游记》,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0717eb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8.png)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满井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将课文中的文化元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3. 课文中所涉及的满井文化。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 如何理解作者对满井的描绘,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音频。
2.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满井文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满井游记》,提问:“满井”为何吸引作者游玩并写下此游记?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内容。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介绍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解读课文中所涉及的满井文化。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满井的描绘,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满井的游记。
7.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游记,如《庐山谣》、《登鹳雀楼》等,让学生体会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ecaa0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e.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能够分析并描述课文的篇章结构。
3. 能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俗。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作者游览北京满井的经历。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井泉的奇特景象,以及周围的山水风光和乡村风貌。
2.2 重点词语解析1. 满井:指北京的一处泉水,井水清澈见底,周围环境优美。
2. 碧波:指绿色的波浪,形容井水的颜色。
3. 垂柳:一种树木,枝条柔软,常用于形容柔美的景色。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3.3 课堂讲解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
2. 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运用示例。
3.4 小组讨论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5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2 课后作业1. 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满井游记》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教案教学设计满井游记
![教案教学设计满井游记](https://img.taocdn.com/s3/m/4c7a8d1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1.png)
教案教学设计满井游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满井游记》的内容,把握作者、作品背景。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满井游记》的内容,把握作者、作品背景。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大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2. 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3. 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习并掌握重点字词。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大意。
4. 朗读感悟: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教学设计满井游记(续)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满井游记》。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写一篇关于《满井游记》的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结构的分析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5d838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d.png)
3.教学评价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a.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b.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实践的效果等。
c.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阅读、写作比赛等,提高语文素养。
3.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以游踪为线索进行景物描绘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此类写作方法。
4.课堂赏析,教师挑选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如描绘满井景象的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如:“课文中的景物描绘有哪些特点?”“作者在描绘景物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
1.对课文背景和作者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学生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辅导。
3.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方法时,可能会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分析能力。
4.在写作实践方面,学生的创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5.小组讨论:布置一道小组讨论题目,如:“如何将所学到的写作手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和作文中?”要求学生在课后分组讨论,并在下节课分享讨论成果。
6.课外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游记类文章,如《三峡》、《滕王阁序》等,比较不同游记文章的写作风格,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7.家长参与: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一项作业,如一起参观当地的风景名胜,然后共同撰写一篇游记,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8.课后反馈: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收获与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89fd14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a.png)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井游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袁中道和《满井游记》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满井游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阅读,学习《满井游记》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2)作者袁中道和《满井游记》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习俗的理解。
(2)对《满井游记》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简要介绍作者袁中道和《满井游记》的背景知识。
(2)激发学生对《满井游记》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满井游记》,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2)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分享对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学生回答,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2.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满井游记》的背诵。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满井游记》的读后感,包括对文中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满井游记》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袁中道和《满井游记》的背景知识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六、教学活动设计(1)选取与《满井游记》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陶渊明集》中的《桃花源记》,进行对比阅读。
(2)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表达技巧、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上的异同。
2. 小组讨论:(1)分组让学生讨论《满井游记》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如满井的景色、生物等。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3c8e439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a.png)
《满井游记》教案经典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解读课文背景及作者生平。
(3)学会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热爱科学的品质。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3)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深入解读课文背景及作者生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满井游记的背景。
(2)简介作者袁中道及其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及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 朗读与展示:(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如进行情景剧表演等。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2)强调课后作业及自学要求。
四、课后作业与自学要求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查阅资料,了解满井游记的历史背景及袁中道的生平。
4.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练笔创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自学成果:评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成果,如对课文背景及作者生平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题目
《满井游记》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题目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自主预习
一、导语
二、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
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4、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合作交流1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
局促。
驰行。
辄。
3、译文。
4、问题探究。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合作交流2
1.指名诵读第2自然段。
2.重点词语解释。
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
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
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
然,形容词词尾。
新开,刚打开j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
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
泉,用泉煮。
茗,泡茶喝。
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
,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
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
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3、译文。
4、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
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精读品析
1、指名诵读第3自然段。
2、重点词语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
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投影。
)
3、译文。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
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
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
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
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6、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6.本段所写的时间、地点是.廿二日、满井。
7.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
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寸许。
8.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若脱笼之鹄。
9.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晶晶然……匣也;如倩女……始掠也
10.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
有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