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欧阳修 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译文和注释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原文及赏析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原文及赏析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原文及赏析《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原文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①。
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②。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③。
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④。
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⑤。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⑥。
二人欢然无所间。
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
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⑦。
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
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
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⑧。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
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⑨。
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注释①以进士:凭考中进士的身份。
②石曼卿(994—1041):名延年,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曾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
《宋史》有传,称他“读书通大略,为文劲健,于诗最工而善书”。
又任气节,喜剧饮,而“与人论天下事,是非无不当”。
欧阳修对他的诗文极其推许,与之结为挚友,并写有《石曼卿墓表》《祭石曼卿文》等悼念文章。
③廓然:广阔貌,这里指胸襟阔大。
④“酣嬉”句:形容醉中狂态。
颠倒:反复,多次。
⑤庶几:也许可以。
表示希望之辞。
狎而得之:意谓亲近石曼卿这样的人,进而找到那些“伏而不见者”。
阴求:暗中寻求。
【宋】 欧阳修 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译文和注释
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宋】 欧阳修【原文】陋巷之士甘藜藿而修仁义,毁誉不干其守,饥寒不累其心,此众人以为难,而君子以为易。
生于高门,世袭轩冕,而躬布衣韦带之行,其骄荣佚欲之乐,生长于其间而不溺其习,日见于其外而不动乎其中,此虽君子,犹或难之。
学行足以立身而进不止,材能足以高人而志愈下,此虽圣人,亦以为难也。
《书》曰:“不自满假。
”又曰:“汝惟不矜不伐。
”以舜、禹之明,犹以是为相戒惧,况其下者哉!此诚可谓难也已。
广平宋君,宣献公之子。
公以文章为当世宗师,显于朝廷,登于辅弼,清德著于一时,令名垂于后世。
君少自立,不以门地骄于人。
既长,学问好古为文章。
天下贤士大夫皆称慕其为人,而君歉然常若不足于己者。
守官太学,甘寂寞以自处,日与寒士往来,而从先生、国子讲论道德,以求其益。
夫生而不溺其习,此盖出其天性。
其见焉而不动于中者,由性之明,学之而后至也。
学而不止,高而愈下。
予自其幼见其长,行而不倦,久而愈笃,可知其将无所不至焉也。
孟子所谓“孰能御之”者欤!予,陋巷之士也,遭时奋身,窃位于朝,守其贫贱之节,其临利害祸福之际,常恐其夺也。
以予行君子之所易者犹若是,知君行圣贤之所难者为难能也。
岁之三月,来自京师,拜其舅氏。
予得延之南斋,听其论议而慕其为人,虽与之终身久处而不厌也。
留之数日而去。
于其去也,不能忘言,遂为之序。
庐陵欧阳修述。
【参考译文】住在简陋小巷子里的贫寒之人,安于贫穷,吃着粗劣的饭菜,却做着修身仁爱正直之事,别人说好说坏都不影响他的操守,饥饿寒冷不能动摇他的心志。
这是一般人认为很难做到的,而人格高尚的人却认为容易。
出生于名门,世代沿袭着显贵的官位和爵禄,却身穿贫民的服装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不陷于骄傲自满,贪图安乐,嗜欲无节的奢乐之中。
生长在这种家族环境中,心志却不沉溺显贵家族中多见的不良生活习惯,每天在外面也都能看到那些生活陋习,心中却仍然不被触动,这就是人格高尚的人,也还是很难做到的。
良好的学习行为足以立身处世,而且不停地积极进取;才干和能力足够比别人高,而心志却更加谦卑,这就是圣人,也会认为是很难做到的。
今诸生学于太学译文
今诸生学于太学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原文
1.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
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答,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
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注释
1.诸生:指太学生。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2.县官:这里指朝廷。
3.廪稍(lǐn shāo):官府供给的粮食。
廪,米仓。
稍,廪食,
官府免费供给的粮食。
4.裘葛: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
5.遗(wèi):给予,赠送。
6.馁(něi):饥饿。
7.司业、博士:都是古代学官名。
8.假诸人:假之于人,向别人借。
假,借。
诸,相当于“之于”。
译文
1.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
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
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
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回答,求教而无所收获的情况了;
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
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
所不精,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
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古文学苑
七下古文学苑断句及翻译词语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笃学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文章要多做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藉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之工夫其益相去远矣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若荒疏之后作文艰难每日即一篇半篇亦无不可渐演至熟自然易矣又不可因不佳而懈其心懒于做也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卖柴翁尝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此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杨震拒贿(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岳飞忠孝双全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不死之药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乞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造酒忘米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人学者忘本求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幽王击鼓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冠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和氏之璧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焉遂命名曰和氏璧家无长物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即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盗牛改过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以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行数十里欲至家置之去问姓名不以告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淳于髡献鹄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佝偻承蜩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循表夜涉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以人为镜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崔默庵多神验太平崔默庵医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斗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此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耳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啖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饮啖甚健愈不解久之视其室中病榻桌椅漆气袭人忽大悟曰余得之矣亟命别迁一室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其身不一二日肿消痘现则极顺之症也盖其人为漆所咬他医皆不识云王旦雅量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罢枢密使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纪昌学射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1、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予少以进士游京师。
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
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
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二人欢然无所间。
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
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
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
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已老,胠其橐①,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
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②,江涛汹涌,甚可壮也,欲往游焉。
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古文鉴赏大辞典》)【注】①胠:打开。
橐(tuó):袋子,口袋。
译文:我年轻时因考进士寄居京城,因而有机会遍交当时的贤者豪杰。
不过我还认为:国家臣服统一了四方,停止了战争,休养生息以至天下太平了四十年,那些无处发挥才能的智谋雄伟不寻常之人,就往往蛰伏不出,隐居山林,从事屠宰贩运的人,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想要跟从访求他们,与之结交而不可得。
后来却认识了我那亡友石曼卿。
曼卿的为人,胸怀开阔而有大志,今人不能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讲义:真题回归整体感知 .doc
真题回归,整体感知一、真题回归(2015江苏卷)1、文本译文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坚定)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yuàn)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检点约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xún谦恭的样子)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译文】老人家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大儿子。
他为人纯真朴实,不欺骗人,表里如一,清静寡欲,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只是专心一意爱好礼义,在学习方面很刻苦。
胡瑗掌管太学,号称大儒,用法律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这时候他的父亲欧阳修已经显贵,他年龄已15岁,就拜胡瑗为老师,恭谨温顺,谨小慎微,又完全能够讲解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既长,益学问,不治(研究)科举文词,独探古始(最初,当初)立论(学说、观点、主张)议(意见、主张),自书契(指文字)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致力,专力从事)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评定编次)使族(类)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译文】年长以后,学问大有长进,他不钻研科举方面的文词,只研究原始宇宙立“道”方面的原理,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
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抄袭掠取他人的成果来应付眼前的需要,一定刨根究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论定编次,分门别类,对某一问题的考证一定要有所得,获得的结果一定能够得到运用。
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肯定)是(对的,正确的)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退让),要(关键,要领)必申(表达,说明)其(代自己)意,用(因为)是亦不肯轻试(尝试)其所有(拥有的看法),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类)也。
欧阳修《七贤画序》原文翻译
欧阳修《七贤画序》原文翻译《欧阳修《七贤画序》原文翻译》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修《七贤画序》原文翻译欧阳修《七贤画序》原文翻译欧阳修原文:某[1]不幸,少孤[2]。
先人为绵州军事推官[3]时,某始生。
生四岁,而先人捐馆[4]。
某为儿童时,先妣尝[5]谓某曰:“吾归汝家[6]时,极贫,汝父为吏至廉,又于物无所嗜[7],惟[8]喜兵客,不计其家有无以具酒食。
在绵州三年,他人皆多买蜀物以归,汝你不营[9]一物,而俸禄待宾客,亦无余已。
罢官[10],有绢一匹,画为《七贤图》六幅,此七君子,吾所爱也。
此外无蜀物。
”后先人调泰州军事判官[11],卒于任[12]比[13]某十许岁时,家益[14]贫,每岁时[15],设席祭祀,则张[16]此图于壁,先妣必指某曰:“吾家故物也。
”后三十余年,图亦故[17],某忝[18]立朝,惧其久而益朽损,遂[19]取《七贤》,命工装轴之,更可传百余年,以为欧阳氏旧物[20],且使子孙不忘先世之清风,而示吾先君所好尚[21]。
又以见吾母少寡而子幼,能克成其家[22],不失旧物。
盖自先君有事[23]后二十年,某始及第[24]。
今又二十三年矣。
事迹如此,始为作赞[25]并序。
译文:我不幸,小时候就死了父亲。
先父在绵州做军事推官的时候,我才出生。
长到四岁,先父就去世了。
我做孩子时,先母曾对我说:我嫁到你们欧阳家时,很穷。
你父亲做官特别廉洁,又对一切事物均无嗜好,只喜欢交接宾客,从不考虑自己家中有无备酒饭的钱财。
在绵州任职三年,别人都买了许多蜀地的物产带回故乡,你父亲却不营购一件物品,而把薪俸用在接待宾客上,也就没有剩余钱财了。
任满离职时,只有丝绢一匹,用它画成了《七贤图》六幅,这七位君子,是我所敬重的。
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蜀地物产了。
后来先父调泰州任军事判官,在任期内逝世了。
到我十多岁时,家里更穷了。
每年四季设席祭祀祖宗时,就把这《七贤图》挂在墙壁上,先母必定指着它对我说:“这是我们家珍藏的惟一旧物啊!”过了三十余年,这图画破旧了,色彩也暗淡了。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19题逐题特训 第69题(一)文言文阅读(一)不分版本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19题逐题特训第69题(一)文言文阅读(一)不分版本19题逐题特训 第6-9题〔一〕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给季弟书魏 禧辛卯月日,客粤二旬。
每念吾弟介.然不苟,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
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
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
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
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
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
此那么所谓疏也。
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那么抑郁愤闷不能终朝。
此诚褊衷,不可不化。
其人庸流也,那么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那么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
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
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
夫疏那么败事,褊那么邻于刻薄,傲那么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
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那么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
弟行勉之矣!(选自《魏叔子文集》)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每念吾弟介.然不苟 介:耿直 B .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 坐:因为 C .谏而不听,遂薄.其人 薄:接近 D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婉:和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颇以.远大相期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B.⎩⎪⎨⎪⎧ 往时我之.督弟甚严句读之.不知C.⎩⎪⎨⎪⎧ 欲归为.弟畅言缺乏为.外人道也D.⎩⎪⎨⎪⎧ 岂其.无乐爱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最新小学1-6年级古诗词大全(含注释和译文)
【一年级上册】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吃惊,害怕。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①床:指井台。
②疑:怀疑,以为。
③举头:抬头。
④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译文】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一年级下册】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①春晓:春天的清晨。
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译文】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欧阳修《记旧本韩王后》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记旧本韩王后》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记旧本韩王后》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修《记旧本韩王后》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记旧本韩王后》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
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
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
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
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
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
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
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
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
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欧阳修《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
欧阳修《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原文】《伶官传序》宋·欧阳修呜呼①!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②,岂非人事哉! 原③庄宗④之⑤所以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⑦者⑧,可以知之⑨矣⑩。
世言(11)晋王(12)之(13)将终也,以(14)三矢(15)赐庄宗,而(16)告之(17)曰:“梁(18),吾仇也;燕王(19),吾所立(20);契丹(21)与吾约为兄弟,而(22)皆背晋以(23)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24)也。
与(25)尔(26)三矢,尔其(27)无忘乃(28)父之志!”庄宗受(29)而(30)藏之于庙(31)。
其(32)后用兵,则(33)遣从事(34)以一少牢(35)告庙(36),请(37)其矢,盛以锦囊(38),负(39)而前驱(40),及凯旋(41)而纳(42)之。
方(43)其系(44)燕父子(45)以组(46),函(47)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48),还矢先王,而告(49)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50)已灭,天下已定,一夫(51)夜(52)呼,乱(53)者四应。
仓皇东出(54),未及见(55)贼(56),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57),不知所归;至于(58)誓天(59)断发,泣下沾襟,何其(60)衰(61)也! 岂(62)得之难而(63)失之易欤(64)? 抑(65)本(66)其成败之迹而皆自(67)于人(68)欤?《书》(69)曰:“满招损,谦受益(70)。
”忧劳可以兴(71)国,逸豫(72)可以亡(73)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74)也,举(75)天下豪杰莫(76)能与之争; 及(77)其衰也,数十伶人(78)困之,而身(79)死国灭(80),为(81)天下笑(82)。
夫(83)祸患常积于忽微(84),而智勇多困(85)于(86)所溺(87),岂独(88)怜人也哉(89)!【注释】①呜呼:前人说欧阳修以五代为乱世,所以他所作的《新五代史》叙论,多以“呜呼”开头。
②天命:古人把王朝的盛衰归之于天命。
欧阳修《送方希则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欧阳修《送方希则序》原文及译文赏析送方希则序欧阳修庄子以绅笏为柴栅,班固以名声为缰锁。
夫官位爵禄,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盖将有感云尔。
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
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①,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
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
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
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
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
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
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
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
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
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
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
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
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
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辞不逮意。
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则祖离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注]①贲、育:传说中两位战国的勇士。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数:命运B.推否泰以消息息:讯息C.后数日,赍装具舟赍:携带D.操觚率然,辞不逮意逮:达到7.下列“为”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庄子以绅笏为柴栅B.索言以为赠C.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D.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送曾巩秀才序》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
《送曾巩秀才序》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送曾巩秀才序》文言文练习答案及翻译「篇一」送曾巩秀才序欧阳修广文①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
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
考。
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②拔出之才,其一累黍③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
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
诿(推卸、推托)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
不幸有司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④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
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岁而菑播⑤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
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
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
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全集》)【注释】①广文:即广文馆,宋朝国子监下属学校,收纳来京城求试的人,先在广文馆读书,遇贡举之年,到国子监验试,十人取一。
②魁垒:雄伟。
③累黍:累和黍是古代两种微小的重量单位,这里表示细微的分量。
④大者:这里指优秀文章,下文的小者指一般文章。
⑤菑(zī)播:开荒播种。
菑,开荒。
22、用自己话回答,第二段作者感到可怪也的原因是。
(2分)23、简析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的表达效果。
(2分)24、与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A、我不敢求见曾生,而是曾生因受辱才来拜访我。
B、我哪里敢向曾生求救,只是他委屈地来照顾我。
C、我岂敢要求曾生来见我,而是他委屈自己来拜访我。
D、我怎敢对曾生有要求,只是他被别人欺辱才来看我。
25、请分析,作者以农夫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为类比,其目的是什么?(3分)26、对造成曾巩这类有才学人的落第,作者除了批评概以一法考的标准以外,还批评了哪些现象?(4分)参考答案:22、曾巩的文章无论优秀的还是一般的',都达到或超出考试的标准,但仍然被淘汰。
《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北宋-欧阳修《送杨寘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欧阳修《送杨寘序》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送杨寘序北宋-欧阳修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
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
喜怒哀乐,动人必深。
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
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
风俗饮食异宜。
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翻译: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
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有时像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
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它的深沉的忧虑稻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
《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释秘演诗集序》是欧阳修为自己的友人、北宋诗人秘演和尚的诗集所作的一篇序文。
文章在写作、构思上别具匠心,由“天下无事”日久,“智谋雄伟非常之士”,“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引出“廓然有大志”的亡友石曼卿,又由曼卿而及秘演。
又述曼卿、秘演相交最久,且是“以气节相高”的“奇男子”。
然而二人却不为世用,曼卿死,秘演亦老病,由此引发了作者的感慨:“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欧阳修对石曼卿诗颇为推崇,而曼卿“尤推秘演之作”,反衬秘演诗作“雅健有诗人之意”。
在秘演将南游之际,作者“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作品原文释秘演诗集序1予少以进士游京师2,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
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3,休兵革4,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5;山林屠贩6,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7。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8,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9;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10,酣嬉淋漓11,颠倒而不厌。
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12,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13。
浮屠秘演者14,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15。
二人欢然无所间16。
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17,东之济、郓18,无所合,困而归。
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
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19,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20。
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21,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已老,胠其橐22,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23。
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24,江涛汹涌,甚可壮也25,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原文及翻译导语: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①,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
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
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
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
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②,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
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③? 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
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
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注释①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加强自身修养,用来建立事功,著述文章以传世。
②班固艺文志:即《汉书艺文志》。
唐四库书目:唐有《开元四库书目》,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
③汲汲营营:急急忙忙,来来往往的样子,形容忙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宋】 欧阳修【原文】陋巷之士甘藜藿而修仁义,毁誉不干其守,饥寒不累其心,此众人以为难,而君子以为易。
生于高门,世袭轩冕,而躬布衣韦带之行,其骄荣佚欲之乐,生长于其间而不溺其习,日见于其外而不动乎其中,此虽君子,犹或难之。
学行足以立身而进不止,材能足以高人而志愈下,此虽圣人,亦以为难也。
《书》曰:“不自满假。
”又曰:“汝惟不矜不伐。
”以舜、禹之明,犹以是为相戒惧,况其下者哉!此诚可谓难也已。
广平宋君,宣献公之子。
公以文章为当世宗师,显于朝廷,登于辅弼,清德著于一时,令名垂于后世。
君少自立,不以门地骄于人。
既长,学问好古为文章。
天下贤士大夫皆称慕其为人,而君歉然常若不足于己者。
守官太学,甘寂寞以自处,日与寒士往来,而从先生、国子讲论道德,以求其益。
夫生而不溺其习,此盖出其天性。
其见焉而不动于中者,由性之明,学之而后至也。
学而不止,高而愈下。
予自其幼见其长,行而不倦,久而愈笃,可知其将无所不至焉也。
孟子所谓“孰能御之”者欤!予,陋巷之士也,遭时奋身,窃位于朝,守其贫贱之节,其临利害祸福之际,常恐其夺也。
以予行君子之所易者犹若是,知君行圣贤之所难者为难能也。
岁之三月,来自京师,拜其舅氏。
予得延之南斋,听其论议而慕其为人,虽与之终身久处而不厌也。
留之数日而去。
于其去也,不能忘言,遂为之序。
庐陵欧阳修述。
【参考译文】住在简陋小巷子里的贫寒之人,安于贫穷,吃着粗劣的饭菜,却做着修身仁爱正直之事,别人说好说坏都不影响他的操守,饥饿寒冷不能动摇他的心志。
这是一般人认为很难做到的,而人格高尚的人却认为容易。
出生于名门,世代沿袭着显贵的官位和爵禄,却身穿贫民的服装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不陷于骄傲自满,贪图安乐,嗜欲无节的奢乐之中。
生长在这种家族环境中,心志却不沉溺显贵家族中多见的不良生活习惯,每天在外面也都能看到那些生活陋习,心中却仍然不被触动,这就是人格高尚的人,也还是很难做到的。
良好的学习行为足以立身处世,而且不停地积极进取;才干和能力足够比别人高,而心志却更加谦卑,这就是圣人,也会认为是很难做到的。
《尚书》上说:“不自满,不自大。
”又说:“你应该不骄傲,不自夸。
”以舜、禹的明达,仍然用这些话来辅助自己的警戒畏惧心理,何况不如他们的人呢!这实在可以说是难啊。
广平人宋先生,宣献公的儿子。
宣献公凭借自己的文章学识成为当时受人尊崇的楷模,在朝廷内外声名显赫,位登辅弼大臣。
高洁的品德名重一时,也使得宣献公美好的声誉流传于后世。
宋先生年少时就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不因为自己出生显贵家族而高傲轻视别人。
成年以后,求学求道喜爱效仿古人或假借古代的事物做文章。
天下志行高洁、才能杰出的贤士大夫都很羡慕他的为人,而宋先生对于别人的羡慕常常感到惭愧不好意思,对于自己的学问为人好像并不满足。
在太学任职恪尽职守,乐意清静自处,每天和寒门士人往来,跟太学老师、公卿大夫的子弟论述老子的《道德经》,来探求《道德经》中有益的知识。
出生并生活在显贵家族却能够不沉溺显贵家族生活习惯,这大概是出于他的天性。
他每天眼见那些显贵家族生活习惯却能够不动摇心志,是因为他天性的聪慧和后天的学习而达到的。
越是学习就越不肯停止,学问品行越高就越谦卑。
我从他年幼时就看到他成长,知道他能干好学而不厌倦,时间越久而越一心一意不知疲倦,可以知道他将来一定会前途无限。
这就像孟子所说的“谁能抵御他”的那种情形啊!我,也是出生贫寒的读书人,遇到好时候发奋努力,忝职朝廷,坚守贫贱之时的节操,当面临厉害福祸冲突的时候,常常害怕会被改变而失去前途。
凭我努力去做君子认为容易做到的事仍然像这个样子,就知道宋先生去做圣贤都觉得难以做到的事是多么不容易了吧。
今年三月,宋先生从京城来,探望他的舅舅。
我有机会能请他到我南书房来,聆听他对时势的议论因而仰慕他的为人,即使与他终身相处也不满足。
我留他在我家待了几天才离开。
在他离开以后,我仍然不能忘记他的话,因为这些,于是写下这篇序文。
皇祐元年,庐陵人欧阳修记述。
【注释】1、本文作于皇祐元年(1049),见于《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四十四。
2、陋巷之士:贫寒之士。
陋巷:借指贫寒。
4、藜藿:藜和藿。
亦泛指粗劣的饭菜。
(1)藜和藿。
亦泛指粗劣的饭菜。
《韩非子·五蠹》:“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文选·曹植〈七启〉》:“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
”刘良注:“藜藿,贱菜,布衣之所食。
”明王宠《送钱太常元抑祠祭显陵》诗:“我辈饱藜藿,散发从箕颍。
”(2)指贫贱的人。
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诗》之十一:“藜藿应见弃,势位乃为亲。
”5、修:(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锻炼和培养。
《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国语·晋语》:“修武之德。
”《汉书·叙传下》:“束发修学。
”唐韩愈《原毁》:“一善易修,一艺易能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6、仁义: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
《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孔颖达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
”《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吕氏春秋·适威》:“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韩非子·五蠹》:“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
”唐韩愈《寄三学士》诗:“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
”宋王安石《与王子醇书》:“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耶?”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方旦(朱方旦)书示云,正心诚意,道德仁义,方可看长安春色。
”7、毁誉:诋毁和赞誉。
《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晋葛洪《抱朴子·自叙》:“而洪之为人,信心而行,毁誉皆置于不闻。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及为外界毁誉之所刺激,或半途变更废止,不能达其目的者,必其自信力不足也。
”8、干:干扰;影响。
13、众人:一般人;群众。
(1)商周时代的农业生产者。
《诗经·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鎛。
”高亨注:“众人,指农奴。
”(2)一般人;群众。
《孟子·告子下》:“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南朝宋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诗:“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
”唐元稹《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诗之三:“人亦有相爱,我尔殊众人。
”明陈继儒《珍珠船》卷四:“真人之心,若珠在渊;众人之心,若瓢在水。
”清唐甄《潜书·虚受》:“傲者,人之恒疾;岂惟众人,圣贤亦惧不免。
”(3)大家。
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百喻经·乘船失釪喻》:“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金瓶梅词话》第29回:“于是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孙雪娥等众人都跟出来。
”14、高门:门户高大、宽敞。
旧指地位高、有钱有势的人家,借指富贵之家,高贵门第等。
16、轩冕:借指官位爵禄。
(1)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
《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谷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椁、绞衾、圹垄之度。
”晋陶潜《感士不遇赋》:“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
”唐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故蓬居穷巷,轩冕结辙。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轩冕,轩冕化宫室,宫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禄。
《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唐《过陶徵君隐居》诗:“田园三亩绿,轩冕一铢轻。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文》:“轩冕失之,有时而复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
”明高叔嗣《简袁永之狱中》诗:“本同江海人,俱为轩冕误。
”清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
” (3)指国君或显贵者。
《管子·轻重甲》:“故轩冕立于朝,爵禄不随,臣不为忠。
”《后汉书·崔骃传》:“临雍泮以恢儒,疏轩冕以崇贤。
”唐王昌龄《灞上闲居》诗:“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
”《明史·文苑传四·徐渭》:“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
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4)指为官。
清侯方域《汤御史传》:“然性素高介,当官则死其职,过即澹然无轩冕情。
”18、布衣韦(wéi)带:布做的衣服,韦皮做的带子,古代未仕或隐居在野者的粗陋服装。
借指贫贱之士。
也省作“布韦”。
韦,熟牛皮。
(1)贫寒之士的服饰。
《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唐韩愈《与李翱书》:“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宋苏轼《谢对衣金带马表》之一:“伏念臣人微地寒,性迂才短,袭布韦而自荐,偶忝搢绅。
”明李东阳《后东山草堂赋》:“子非治河之中丞乎?非行边之贰卿乎?胡不轩盖是拥,而布韦是婴也?”章炳麟《说林上》:“虽余萧客、陈奂辈,犹以布衣韦带尽其年寿,则嘉遯之风广矣。
”(2)借指贫寒的或没有做官的文士。
明王廷相《与彭宪长论学书》:“颜子居春秋之世,萧然一布韦也。
”《儒林外史》第8回:“相府开筵,常聚些布衣韦带。
”19、骄荣:使骄傲自满。
《韩非子·内储说下》:“黎且谓景公曰:‘去仲尼,犹吹毛耳。
君何不迎之重禄高位,遗哀公女乐,以骄荣其意?哀公新乐之,必怠于政。
仲尼必谏,谏必轻绝于鲁。
’”20、佚欲:逸欲。
谓贪图安乐,嗜欲无节。
《尚书·皋陶谟》:“无教佚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
”孔传:“不为逸豫贪欲之教,是有国者之常。
”24、立身:立足;安身;存身。
(1)处世;为人。
《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周书·李和传》:“宇文庆和,智略明赡,立身恭谨,累经委任,每称吾意。
”唐寒山《诗》之一○一:“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谄谀。
”(2)立足;安身;存身。
《太平广记》卷四二七引唐张读《宣室志·李徵》:“吾子以文学立身,位登朝序,可谓盛矣!”《平山冷燕》第11回:“宋信在扬州,被冷降雪在陶进士、柳孝廉面前出了他的丑后,而传出来人人嘲笑,故立身不牢。
”《广东军务记》:“几无立身之地。
”26、高人:超人;不同凡俗。
(1)超人;不同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