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和健康理念。
在古代,人们认为养生是一种修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并介绍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和实践。
一、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健康的目标。
中医理论中提到的“阴阳五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并对养生提供指导。
1. 饮食调养:中医养生中,饮食调养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可以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如,食用温性的食物可以驱寒,食用寒性的食物可以清热解毒。
合理搭配食材,根据个体的体质和需求进行饮食调养,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2. 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气血的流通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因此,调理气血成为了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通过运动、按摩、针灸等方式,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保持身体的健康。
3. 疏通经络:中医理论中提到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重要通道,它们贯穿全身,并与内脏和器官相连。
通过按摩经络,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舒缓疲劳,进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常见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拿、拨罐等。
二、气功养生中国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姿势和意念来调和身心的养生方法。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道家和佛家的修行方法,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流传和接受的养生方式。
1.太极拳:太极拳是气功养生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形式。
它通过缓慢而柔和的动作,配合深呼吸和意念的调节,帮助人们达到身心的平衡。
太极拳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同时也有助于调整呼吸和减轻压力。
2.八段锦:八段锦是另一种常见的气功养生方法。
它由八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可以调整呼吸和舒缓身心。
练习八段锦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淤血和湿气,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三、精神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的精神修养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帮助人们提升精神修养的方法:1. 冥想:冥想是一种集中注意力和调整呼吸的修养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100条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观念养生保健是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和长寿,更是为了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中医养生理论是传统的保健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方法和习惯。
一、饮食调养的重要性中国人一直认为“食补优于药补”,饮食调养一直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养生饮食不但以有机结构、适口而进为要,还要符合季节的变化和人体的需要。
例如,春季是木生之时,可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与水果,帮助身体排毒;夏季是火旺之时,要避免热性食品,尽量多喝水来降温解暑;秋季是金收之时,可以多食用果实、坚果等食物,健脾养肺;而冬季则是阳气潜藏之时,应多吃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葱、蒜等,有助于暖胃健脾。
二、运动保健的重要性运动在养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还可以增加人体的感受力、使人精神愉快。
而传统的养生运动有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都强调内在的修养和身体的协调性,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心情。
三、精神调养的重要性在养生保健中,精神调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养心,使人处于平静、开朗的状态,避免情绪的波动。
养心还有讲究让身心达到平衡,和谐相处。
人体内部是由五脏六腑构成的,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功能,而在情绪上,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主要表现,如喜怒哀乐等。
养生中说“心为君主,肝为将军,心肝协调才能保持身心和谐”,所以人们养生时,要保持心灵的宁静。
四、中草药的保健效益中国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中草药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原料,经过加工和制作而成,对人体有保健、调理和治疗作用。
中草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调节身体和情绪,例如枸杞可以明目、补肾;黄芪可以补脾气、增强体质;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和生理周期等,中草药在养生中是非常实用的。
总之,传统的养生保健知识不但丰富,而且非常实用,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传统养生的内容
中国传统养生的内容中国传统养生是一门古老而深厚的学问,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在中国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传承。
中国传统养生注重的是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达到保健身体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传统养生的核心理念和一些常见的养生方法。
一、阴阳平衡中国传统养生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阴阳平衡。
阴阳理论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矛盾而又统一的力量组成的。
阴阳之间的平衡和谐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养生中,人们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运动方式来维持阴阳平衡。
1.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身体的阴阳平衡至关重要。
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工作生活节奏,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和工作时间。
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导致身体虚弱和免疫力下降。
此外,适当的休闲娱乐活动以及情绪的调节也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2.饮食调节中国传统养生注重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分为阴性食物和阳性食物。
阴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具有清凉滋润的性质,适合阳盛体质的人食用。
阳性食物如肉类、鱼类、豆类,具有温热补益的性质,适合阴虚体质的人食用。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相应的食物,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
3.运动调节适当的运动对于身体健康和阴阳平衡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养生推崇的运动方式一般包括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通过调整呼吸和舒展身体,使得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二、气血流通在中国传统养生中,气血流通是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气血是人体中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它们在经络中运行,滋养脏腑组织。
而气血不畅则容易导致身体机能紊乱和疾病发生。
1.呼吸调节呼吸是气血流通的关键。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正确的呼吸方法,如腹式呼吸、深呼吸等。
这些方法能够充分利用肺部容积,让新鲜氧气进入体内,促进气血循环。
2.经络保健经络是传导气血的通道,保持经络的通畅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推拿、针灸等传统疗法来调理经络。
中国传统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养生,即保养身体,延缓衰老,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被视为一种智慧的集结,包括了养生之功法、养生之心法以及养生之饮食。
这些传统的养生方法不仅经久不衰,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养生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养生之功法养生功法是中国传统养生的核心之一。
它是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式来调理身体的内外平衡。
其中,太极拳是最著名的养生功法之一。
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通过缓慢而连贯的动作,使身体的气血循环得到协调,达到健身、治病和防病的目的。
除太极拳外,气功也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功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达到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同时,太极拳和气功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康复和健身活动中。
二、养生之心法养生之心法是指调整自身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舒适。
在中国传统养生中,坚持良好的心态被认为是养生的基础。
其中,瑜伽是一种可以改善心态的传统养生方法。
通过各种体式和呼吸方式,瑜伽可以帮助人们降低压力、舒缓焦虑、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此外,冥想也是一种常见的养生心法。
通过深度呼吸和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冥想可以帮助人们平复内心的波动,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养生之饮食在中国传统养生中,饮食被视为养生的重要环节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可以对身体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比如,生姜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可以用来缓解寒症。
同样,茶叶也是一种常见的养生饮品。
不同的茶叶具有不同的功效,比如绿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红茶具有提神醒脑的效果。
此外,中医饮食疗法也是中国传统养生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搭配食材和烹饪方法,中医饮食疗法可以对疾病产生一定的调理作用。
总结中国传统养生包括养生之功法、养生之心法以及养生之饮食。
这些方法都以调理身心平衡为核心,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达到保持健康和延缓衰老的目的。
无论是养生功法,还是养生心法和养生饮食,都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对健康的追求。
道家养生学概要
道家养生学概要
道家养生学讲求在健康长寿的基础上,并在心理上实现
自我完整。
道家养生提倡和谐,平衡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促进健康的生活。
它把养生的思想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以增强生命的质量和赋予生命以更多的价值。
养生思想起源于道家,其宗旨是阐述人们如何根据自然
环境保持健康,如何理解大自然和宇宙的规律,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重点以正念,正言,正思考,正妙技,正行,以及有正心正业正言,正缘正修等诸多组成要素,共同维持安康,长寿。
养生包括调节身体功能,提高内调外养的能力,注重生
活的合理安排,加强身、心、精三方面的锻炼。
其中,有效的冥想可以运用心灵疗法实现养生目的,消除身心疲惫,有效减少过度的精力消耗,延长寿命,实现对自身的控制。
道家养生不仅限于保持健康,更重要的是宗旨。
它鼓励
人们通过体会自然万物间的本质,从而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完整,意识到自身和宇宙之灵的一致性,以实现和谐,自然,以及梦幻般的心灵境界。
并且,只有掌握养生之道,才能了解自我,对抗病毒,保护和谐,支持大自然,实现长寿。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简述
一、饮食养生
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概念源于《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
的原则。
其中“五味调和”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指的是苦、甘、酸、辛、咸五种味道在食物中的平衡搭配。
中医养生还注重食物的温凉性质,
根据季节和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二、运动养生
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太极拳强调柔中
有刚、动中求静的原则,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调和身心。
气功注重调
节呼吸、调整体位,通过吸纳自然能量来增强健康。
五禽戏模仿鸟兽的动作,通过舒展筋骨、活动关节来促进血液循环。
三、养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和民间医药两个方面。
中医强调平衡五脏六腑
的功能,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民间
医药则建立了丰富的草药库,通过植物和动物的药材来治疗各种疾病。
中
医养生还注重日常生活的调养,包括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的作息时间等。
四、心理养生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注重心理养生,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
影响。
传统的冥想、寺庙参拜等活动被认为有助于宁心静气,舒缓压力和
消除负面情绪。
同时,中医也注重情志对身体的影响,认为情绪愉快对身
体有益,消极情绪则会引发疾病。
五、环境养生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医学、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维持身体的健康,从而达到长寿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医养生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凉温热,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
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
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
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坐养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中国传统养生方法是指在中国古代积累的一套针对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和理论。
这些方法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主张保持人体内外的平衡。
以下是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1.饮食调养:中国传统养生方法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食物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并且与五脏六腑、经络相对应。
通过选择合适的食材、烹饪方式和食用时间来调节五脏、滋养身体。
例如,冬季食用温性食物,夏季食用寒凉食物,根据体质调整饮食习惯。
2.中医养生:中医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通过平衡阴阳、五行、经络等来调节和维持人体健康。
采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方法来调节和修复身体的功能和能量。
3.气功养生: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身体姿势、呼吸和意念来调整和提升身体能量的方法。
气功练习可以增强人体的气血流动,改善器官的功能,并提高免疫力。
常见的气功练习有太极拳、气功养生功等。
4.养生按摩:传统按摩是通过刺激和按摩身体的穴位和经络来调整身体的能量和功能。
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压力、释放身体紧张情绪,并能改善睡眠质量。
常见的按摩方法有推拿、指压按摩、拔罐等。
5.锻炼养生: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也注重身体的锻炼。
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心肺功能,并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常见的养生锻炼方法有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6.精神养生:中国传统养生方法强调身心的和谐和精神修养。
通过内心的平静和放松来管理情绪和压力,以及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专注力。
常见的精神养生方法包括冥想、禅修等。
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传统养生
中医养生文化中医传统养生
中医养生文化中医传统养生,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医养生文化中医传统养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养生文化
1、防重于治,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预示人们从生命开始之初就要注意养生,防病于未然。
《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故无患也。
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祸患意识一脉相承,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
中医传统养生
2、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养生,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
《黄帝内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顺应自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和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以葆健康。
3、阴阳五行,平衡统一
五行从人体来讲,又代表着五脏。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通过“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五行配五脏”的辩证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并借此来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掌握人体运行机制。
(完整)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学习提示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完整的理论。
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
知识要点●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一、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养生一词,即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
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
《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
”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
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
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
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 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
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
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伦,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养生与生活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养生与生活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健康养生与生活智慧。
这些智慧不仅帮助人们保持健康,还有助于提升生活品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养生智慧,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一、养生智慧:阴阳平衡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养生领域。
阴阳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
阴阳平衡不仅指内外环境的平衡,还包括人体内部各器官与经络的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情绪等方面来维持阴阳平衡。
例如,夏季属于阳盛季节,此时应多食用寒凉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等,以平衡身体的阳气。
而冬季则是阴盛季节,此时应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葱等,以增加身体的阳气。
二、养生智慧: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注重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治未病”,即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有着丰富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针灸、拔罐、按摩等疗法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理脏腑功能。
中药配方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调配,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此外,中医还强调养生的四时调理,即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作息和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三、养生智慧:养生功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养生功法,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功法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呼吸和意念,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也是一种养生功法。
太极拳注重身体的柔软和平衡,通过缓慢的动作和深长的呼吸,调和阴阳,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耐力。
太极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有助于调整心态,提升精神状态。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意念来调理身体的功法。
气功注重内观和内修,通过调整呼吸和意念,调和身体的阴阳,增强体内的气血循环,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四、生活智慧:节制饮食中国传统文化中,节制饮食被视为保持健康的重要原则。
中国传统养生的内容
中国传统养生的内容1. 饮食养生中国人讲究“一日三餐”,这说明饮食在养生方面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食物有药性,人们应该选择对身体有益的食物。
养生饮食通常是指健康、平衡、科学的饮食方式,其中包括:- 吃五谷杂粮,保证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多吃蔬果,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注意食物的搭配,比如绿叶蔬菜和豆腐一起食用,有利于铁的吸收;- 避免过度食用油腻、烤制过的食品等不健康的食物。
2. 运动养生中国人注重“动静结合”,认为运动可以调整身心健康,养生效果最佳。
运动养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有效增强心肺功能;- 太极拳、气功等内功运动,可以调节身体能量,消除疲劳;- 游泳、跳绳等全身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注意运动量和强度,避免运动过度对身体造成负担。
3. 心理调节中医认为,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是养生的重要方面,以下是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 学会放松身心,比如冥想、呼吸练习等;- 学会管理情绪和压力,比如寻找支持和爱好,减少消极情绪的出现;- 学会体验乐观主义,关注积极的因素,带来积极的体验。
4. 环境养生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也是一种养生。
以下是一些环境养生的建议:- 保持居室的干净、整洁,避免有害物质的侵害;- 避免嘈杂、污染的环境,保持静谧与清新;- 绿植、普及和家居摆放等可以带来舒适愉悦的环境因素。
5. 自然疗法中国传统养生中常用的自然疗法,包括:- 中草药疗法:采用中草药治疗身体疾病;- 针灸疗法:通过针灸激活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身体疾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疗法:可以放松身心、缓解疼痛等。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养生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这些方面的养生方法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相互协作,更好的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与健康理念。
这些理念不仅指导人们的饮食起居,还融入了医学、哲学和人生观等方面。
通过遵循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原则,人们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一、中医养生理念:阴阳平衡中医养生理念认为,人体需要保持阴阳平衡才能获得健康。
阴阳是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两个对立面,如太阳与月亮、火与水等。
在人体中,阴阳代表了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状态。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情绪等方面的因素,可以维持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二、饮食养生:五谷为基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注重以五谷为基础。
五谷包括了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和谷子等主要粮食。
其中,大米被视为“稻精”,有滋补养身的作用。
小麦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对补充能量和促进肠道蠕动有益。
玉米富含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有益于眼睛和神经系统的健康。
高粱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
谷子则具有养胃止泻的作用。
除了五谷,蔬菜、水果和草药也是中国传统饮食养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肠胃功能。
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养生中,如人参、黄芪、当归等,对于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和改善健康状况具有独特的作用。
三、运动养生:气功与太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功和太极是广泛实践的养生方法。
气功强调调整呼吸和练习特定的动作,通过调和气血和提高体内的气机来增强健康和延年益寿。
太极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武术形式,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练习方式,通过身体的舒展和呼吸的调整,达到养生的效果。
四、心理养生:修身养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养生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平静和宁静。
修身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追求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养性指的是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五、季节养生:顺应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理念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
根据季节的变化,人们会相应地调整饮食、起居和运动等方面的习惯。
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为核心,探讨其背后的理念和实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
传统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息息相关,通过理解人体和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传统医学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注重平衡和和谐。
二、传统医学的实践方法传统医学依靠中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和预防疾病。
中草药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择和运用特定的草药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整气血流动和脏腑功能。
推拿则是通过手法的运用来调理肌肉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三、养生文化的重要性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与态度。
养生文化主张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保持心情平和等,这些行为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养生文化不仅关注个体健康,也注重社会和谐以及环境保护。
四、传统医学与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医学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和重视。
传统医学的方法和理念与现代医学的一些特点相吻合,例如注重个体的整体健康、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综合方法等。
因此,在一些慢性病防治、康复和辅助治疗方面,传统医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五、养生文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传统医学的养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通过养生文化的引导,人们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度的运动、有效的压力管理等,都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平衡,远离疾病。
六、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宝贵资源,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在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结合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养生
定义:传统养生是以我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强健体魄、调养身心为目的的保养生命的思想、手段和方法。
重人贵生思想是我国养生学的理论基础生命整体观:祖国医学认为:认得生命包括了“精气神”三个部分,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天人合一观: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阴阳平衡观: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非常朴素、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经络理论:经络不仅是行气血、调阴阳的通道,而且也是联系人与自然的要津,它对人体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养生的内容: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传统养生的特点:传统养生是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为理论基础,注重从人的整理出发,不论动、静或动静结合,都是通过自我的修炼好调养,是阴阳平衡,身心和谐,形意合一,以壮外强。
传统养生的功能:培养元气:元气受之于父母,随生命而来,是机体生化的原动力。
平衡阴阳:在阴阳动态变化中保持平衡,从而维护健康。
疏通经络:使气血通畅,营内卫外。
一中国传统的养生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才能作到合理养生与保健?健康亦有方说来也平常生活要规律早睡早起床运动强筋骨吐纳肺腑良三餐粗淡饭素菜加点汤饮食八分饱杂粮调配当肉类宜少吃清淡舒胃肠风雨常避免戒烟酒适量性情宜包容静心寡欲强有病早就医诸疾重预防养生莫纵欲蓄精防劳伤交友诉衷肠善良寿而康忧愁催人老乐观寿自长贵在常坚持保健在经常四季勤锻炼简答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原理和特点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中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念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
(1)天人相应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
而“改造自然”、“挑战自然”、“战天斗地”之类的思想和行为,在养生领域是不应提倡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养生与健康观念的影响,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化传统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养生和健康的智慧。
这些观念和方法不仅在古代被广泛采用,而且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与健康观念,并且介绍一些较为重要的养生方法和原则。
一、和谐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养生和健康观念的核心。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己的和谐都是重要的方面。
古代智者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关系包括了饮食起居、锻炼身体、心理调节等各个方面。
二、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被视为养生的重要方面。
饮食养生的原则主要有“饮食有节”和“五谷杂粮”的观念。
饮食有节强调了合理的饮食安排和克制的原则,适量而不过度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五谷杂粮的观念认为多样且均衡的饮食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营养成分,综合摄取可以提供全面的营养。
三、锻炼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锻炼是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较为流行的锻炼方法有太极拳、气功以及一些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例如杂技等。
锻炼养生的原则是适度和有规律的锻炼,保持身体的活动性和柔韧性,增强体质和免疫能力。
四、心理调节与健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调节被视为维护健康的重要方法。
古代智者们强调了平和心态和治疗身心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调节可以通过冥想、禅修等方法达到,这些方法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五、自然疗法和中医养生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观念不仅包括了生活方式、饮食、锻炼和心理调节等方面,还包括了自然疗法和中医的养生方法。
古代智者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自然规律,发现了许多治疗疾病和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观念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和阴阳平衡的原则,通过草药、针灸等方法维护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养生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养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自身的调节能力,养生是延长寿命的有效方法。
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以阴补阳,以少补多”。
养生的方法包括调节饮食、保持乐观、保持心
理状态健康、适度运动、控制环境等。
首先,要坚持调节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食多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其次,要保持乐观,多与朋友交流,多参加有趣的活动,保持心情愉快,增加生活的乐趣。
此外,要保持心理状态健康,学会放松,多做些有益的事情,让自己的心情更加舒畅,更有自信。
最后,要适度运动,多参加户外活动,比如散步、骑车、慢跑等,保持身体健康,并要控制环境,尽量不要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生活,保护自己的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养生观重视调节饮食、保持乐观、保持心理健康、适度运动以及控制环境,以此来延长寿命,保持身心健康。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研究人类健康保健与治疗的科学,以养生为基本思想,强调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理论基础和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由阴阳两极和五行相互制约构成。
人体也同样受到阴阳、五行相互作用的影响,因此在养生方面也要遵循阴阳五行的规律。
例如在冬季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易感冒,此时要多保暖、少出汗,多吃温热的食物;而在夏季,由于气候炎热,人体容易出汗,此时要注意及时补水等。
二、气血理论气血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和物质基础。
气是无形的,代表着生命活动的能量;血是有形的,代表着人体的营养物质和生命物质。
气血不足会导致各种疾病,因此在养生方面要注重保持气血的平衡,通过吃好的食物、锻炼身体等方法来增强气血的充沛程度并调节其流动。
三、神志学说神志学说强调心理与生理之间的联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引起与情志相关的疾病。
所以在养生方面,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通过放松身心、保持平和、避免负面情绪等方法来调节情志,保持心境的愉悦和平静。
四、调节阴阳寒热阴阳寒热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太阳为阳,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如果身体阴阳平衡失调,就会产生病症。
例如,身体过于寒冷会导致寒邪侵入体内,引发感冒等疾病,因此需要通过保暖、食疗、运动等方法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五、睡眠调节睡眠调节是人体健康的必要因素,良好的睡眠可以保证身体的功能系统正常工作,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充电。
睡眠时间、睡眠姿势、睡眠环境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及时处理压力等问题,保证良好的睡眠状态。
综上,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原则是多方面的,重点在于防病和治病,强调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而衍生发展成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地学习与研究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产生于历史、积淀于人们的普通心理中,并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潜质文化。
中国文化是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其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整体和谐,它具有重自然技艺的倾向和整体直观的直觉思维,缺乏严密的分析思维传统和形象逻辑系统。
正是构建在这种中国母体文化之上,中国传统养生学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养生思想体系。
一、气一元论思想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气”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的物质实体——“气”。
这种“气”构成了宇宙的本体及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现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
“气”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同一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彼此之间互相储存而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的系统。
从这种原始唯物的观点出发,古人认为,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也在于‘‘气’’的变化。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就是说,人的生、长、老、死都是气的变化的结果,人体内的“气”变化过程决定了人的生命运动。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其内部的“气”变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参与人体生命运动的“气”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中医学里就有先天气、后天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真气等名称,它们都是参与和决定人的生命整体中不同层次上的“气”变化过程的基本物质。
养生学所讲的“气”,指的就是这些与人体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无形的基本物质。
这种元气一元论深刻地影响和决定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构成人的生命的基本物质,因此,养生的中心就是如何养护人体内部的元气。
以道家为主体的古代养生家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根、生命之源,人的形体精神都由这一根本要素所决定和支配。
元气损耗,则生命枯萎;元气充盈,则生命旺健。
因此,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与方法,养生总是以养气、补气为宗旨。
《内经》也认为先天元气于父母,是父母之精所化。
它根于肾脏,藏于丹田,经由三焦而达全身,推动着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本源,决定着人的强弱寿天。
“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
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第二,中国传统哲学和养生学认为,决定人体寿天强弱的不仅是先天精气或后天水谷营卫之气的盛衰多寡,而且还有元气在人体内存在的状态。
元气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变化的,其变化形式有动、静、聚、散、升、降、开、阖等。
元气既为生命之根本,它的运动规律也就是人的生命规律,而这些运动规律又是由元气的阴阳变化决定的。
元气的运行如动、散、升、开为阳,静、聚、降、阖则为阴。
中国传统养生就是依据和把握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认识与积累下来的阴阳规律,也就是用元气活动的规律来养生、健身。
在传统养生学中,各家各派都是依据元气学说来设计和发展自己的养生术。
在养生实践中,导引、行气、服食、房中等各种手段与方法无不依据元气运行的规律来进行锻炼,以达到养生的效果。
由于气贵充盈流动,所以传统养生术的调摄行气大致有以下几点:顺时以益气。
先秦以来,天地阴阳之气随四时五行变化,自然大宇宙影响人体小宇宙的观点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共识,人们在考虑如何使元气充盈流动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因此,要达到益气的效果必须顺应四季变化,即顺时以益气。
谨食以助气。
先天元气靠后天摄入的水谷营卫之气来补充,因此,饮食对于元气补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则生气,不调则损气。
导引以行气。
气贵充盈流动,滞郁就会引起疾病,所以,呼吸吐纳和导引以促进元气流动与新陈代谢,就一直受到养生家的重视,推崇备至。
人们认为,通过导引吐纳可以调理气息,畅通气机,促进阴阳平衡流动,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防病治病,起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二、天人合一与整体把握思想“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是人类在一定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总的认识或看法。
中国古人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具有相适应的关系,共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体现在传统养生学中的这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就被称为“天人合一”整体观。
以“天人合一”为特色的人天观对传统养生文化影响极深,中国古代养生家将人体养生活动置于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去考虑和认识,按照自然法则和规律来养护生命、炼养形神。
这种影响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得尤为显著。
一是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有共同变化规律,因而人的养生活动应该注重“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就是要求根据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气候环境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养生方式,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道家有很多气功方法都很讲究时间性,或按一月的晦朔弦望练功,或按一日的生气(子时至巳时)、死气(午时至亥时)的差别来练功;而服食养生和房中养生更讲究季节性。
二是认为人的身体器官结构与宇宙结构相应,并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同一个结构体系中。
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两者是息息相连的统一整体,人体构造与宇宙结构相应共同组成天人结构的体系。
古代养生家根据天人大小宇宙的理论,从宏观的外在宇宙规律来指导人体养生实践,并在具体的养生活动中,以人体内在变化来体验融人天地自然中的个体心理境界,从而达到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同构的观念使中国养生文化同古代哲学的自然天道观紧密相联,它对传统养生术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三、重人贵生与积极主动思想中国古代贵人重生思想的含义是天地万物中人为贵,而人则以生为贵。
这里的“生”是指人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早在先秦期的道家,曾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庄子不仅提出了“尊生”的主张,而且还宣扬“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生,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天下莫贵于生”(《淮南子·泛论训》)的观点。
这种贵生观直接有力地推动了养生文化的发展。
贵生观是中国古代长寿养生思想中最基本的认识范畴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观念很早就已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中国文化意识的一个内在成分。
这种为道家所力倡的贵生观与儒家学说共同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内在价值结构,贵生观给中国养生文化的繁衍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气候,它使中国文化趋向于在理性规范下追求养生健身的价值。
《尚书·洪范》将“寿”视为人生幸福之首,《诗经》“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这些都表现出寿天问题在那个时代人类意识中的地位和分量。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性思考,包括影响寿夭的自然因素以及人类行为的作用,等等。
《内经》曾从人体自然生长规律出发探讨人的盛衰寿天机制,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分别探讨了男女的生长衰老规律。
《内经》不仅为中国养生文化奠定了一个基于客观认识基础之上而又充满积极精神的寿天观,而且还体现出先秦文化那种特有的理性思索和探求精神。
中国古代的寿天观注意到了自然界各种客观因素对寿天的影响。
关于人的行为对寿天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的后天行为这一认识,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最有价值的观点之一,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认识之一。
这种建立在贵人重生基础之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意义体现在“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一划时代的养生观念之中,它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养生学积极主动的思想。
这个养生观念最早见于汉末魏晋间的道教典籍《龟甲文》《抱朴子》《仙经》《西升经》等,后来为养生家们广泛传播和引用,是中国传养生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这种积极的人天观强烈反对汉代以来儒家天人感应和谶纬学说以及佛教传人后带来的浓厚宿命论思想与悲观人生态度,主张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
虽然这种观点带有一定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但在中国养生思想发展中却起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奠定了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哲学根据和认识基础。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曾表达过这种人天观和养生思想:“后天之弱者当之慎,慎则人能胜天矣。
但使表里无亏,则邪疾何由而犯,而两天之权,不在我乎?”毫无疑问,这种认识是十分科学和可贵的,它是“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一养生态度和人生观的精彩注脚。
而儒家的董仲舒也得出了“寿有短长,养有得失”的看法,认为人的行为可以改变人的寿数。
因此,重视生命、积极进取、反宿命论等态度和观点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内倾思维与反观自心思想中国传统的身心炼养长寿术实质上是一种内向型文化,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倾性思维趋向的特点。
这种养生模式主要建立在高度自我的、自足的、自律的基础和原则之上,意在通过一系列特殊的操作技术和手段来实现个体自我的内在生命和潜能的开发及完善。
反观自心与思维趋向,反映出古代中国人注重向内反照自心,于沉思之中体察真谛,于静默之中了悟人生,以体验内心世界的精微与广大,来感知外在世界的本质,推求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尽心知性以知天”“万物皆备于我”等,都是在反观内心的体验中获得仁心与天道相融相通、至善至大的经验和精神的享受,其独特的体验开掘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以及精神在世界中的地位,并在一整套修行术的实践中体验到精神的乐趣和物质的丑恶。
由此推崇隐逸的生活方式,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正反映出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这种生命意境。
中国传统养生术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道德的自我约束和心理修炼,其实质也反映出内倾性的思维趋向特点。
对比中国传统导引术与现代西方体操,前者是内向的、自我的,内向的个人身心体验与实践之中,体验一种神奇的、超意识的快感,心理上要至虚至静,凝神于中,反观于心,着眼于发展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提高内在生命力。
它使人在内心深处感觉到自己是自然和社会的一个有机细胞,潜心于理解和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个体关系。
这种内向文化特征首先在称谓和术语上即有普遍的显现,在中国传统的武术、导引、气功、禅法等领域中,如内功、内劲、内气、内息、内观、内视、内炼、内养、内修、内药、内丹、内动、内家拳等等,俯拾皆是。
另外,还有许多与“内”字相关相通的词语,如反观、存思、存神、守内、守一、还精、归根、止观、禅观、返本还元、意注丹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