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合集下载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在整体上具有一个共同的民族认同和文化基础,但又包含着多种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成分,呈现出多元的文化面貌和社会结构。

该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具有丰富的历史依据。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到现代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首先要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需要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就已有了丰富的文化和民族成分。

史前时期的中华民族,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

在这个过程中,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共生,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时期各种地方文化开始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

各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也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繁荣多元的文化局面。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形成,统一了一体中原地区,更多的少数民族和中国主体民族进行了交流融合。

秦汉政权也开始向南方和西北向外扩张,各种不同民族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相互融合。

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开始逐渐形成。

隋唐时期,统一的中央政权重新出现,统一了民族文化,发展经济,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形成了大唐文化辉煌的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实现了两次政权更替,结合了不同的文化和民族。

在这一时期,多个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各个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文化格局。

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中国历经了多次政治和社会变革,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民族关系得到了新的调整和发展。

中国政府积极倡导民族平等、和谐相处,各民族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加速了各个地区的文化融合和发展,形成了更加多元的文化格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历史依据。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一体、共同发展的大家庭。

这一大家庭中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和谐共处的独特格局。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以期为当前和未来的民族关系和中华民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概述(一)“多元”概述中华民族的“多元”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风俗习惯和历史传统上。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仅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文化传统,而且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局面。

(二)“一体”概述“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它是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融合为前提,各民族相互依存、互为一体。

各民族共同追求着共同理想、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自远古时代起,各民族就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壮大。

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这种“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不仅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而且不断深化发展。

四、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文化内涵(一)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多元”的突出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是“多元”的突出表现。

各民族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

这种文化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且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一体”的纽带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一体”的纽带。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使得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五、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社会意义(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毕业论文题目: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摘要: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作为理解中华民族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

该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本文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特征、民族文化等方面对该理论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正确认识这一格局的历史特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就“中华民族”一体的认识关于中华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学界就有“中华民族一个”和“中华民族是多个”的激烈辩论。

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以后,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再一次成为民族理论学关注的焦点,核心是民族政策是否应该以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为目标。

费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费先生的理论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每个族群(汉族、蒙古族等)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在统一的整体意识下,具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地域、语言和习俗。

这种多元格局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多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本文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一、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1. 古代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传统。

中原地区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西南地区则形成了巴蜀文化和楚文化。

这种分裂局面也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2. 统一中央政权的建立: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的统一格局逐渐形成。

秦朝和汉朝统一中央政权的建立,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提供了政治和制度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同化,而是保持了一定的多元性。

汉朝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了包容政策,使得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3. 文化大融合:在隋唐时期,中国的统一格局基本确立,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也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

尤其是唐代,作为中国古代最繁盛的时期,各地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

当时的唐诗宋词和文人墨客文化,便是汇聚了各地不同文化精粹的体现。

5. 现代多元文化格局:在近现代,中国的多元文化格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革命运动,加速了中国的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战后,中国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又出现了多元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发展态势。

二、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1.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造就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传统。

北方平原、南方丘陵、西南山地、东北平原等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也有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2. 历史文化传承: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文化在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中华族群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族群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族群多元一体格局背景:中华族群的多元一体格局是指中国人民由不同的族群组成,并在各个领域中共同发展、交流和合作的状态。

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各个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元性的体现:中华族群多元一体的格局在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

首先,在语言方面,汉语是全国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但中国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方言和少数民族的语言被广泛使用。

这种多语言背景使得中国人民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传统。

其次,在宗教方面,中国有、、、教等多种宗教共存。

这些不同的宗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不同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选择,但又在适应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了互相融合。

再次,在风俗惯和传统文化方面,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节庆活动和俗惯。

这些地域文化的差异给中国国家形象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并促进了中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发展的动力:中华族群多元一体的格局也源于中国人民共同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众多的族群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和竞争,不仅有利于各个族群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整体的发展。

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借鉴、融合创新,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无限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如何促进多元一体:为了促进中华族群的多元一体,有几个关键的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执行具有包容性和公正性的政策,保障不同族群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其次,教育系统应该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培养尊重和包容不同族群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社会应该倡导和推动民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加强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结论:中华族群多元一体的格局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保护和促进中华族群的多样性,并加强族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进步的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族群研究》编委会,2007年- 《中国社会学》编委会,2018年。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特有的民族关系模式,指的是中华民族内部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同时又有着丰富多元的民族成分和地方文化。

历史演进: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中国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统一的中央政权尽管面对着各个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挑战,但通过吸纳、融合、接纳多元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统一的格局。

明清时期,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承进一步加强,各地的地方文化得到了更多的保护和发展,这也为后来一体多元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经历了多次挑战和变迁。

19世纪以来,中国面对殖民侵略和内外压力,国家整体遭受到深刻的动荡和分裂。

此时,中国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脆弱,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重新实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大、团结、强大的国家。

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全国各个民族共同协作,共同努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依据。

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统治模式和民族政策为一体多元格局提供了制度和政策支持。

中国历代王朝倡导和实行“皇汉并治”,尊重和保护各个少数民族的权益,形成了较为宽容和包容的统治模式。

中国历史上还存在着一系列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和交融的政策,如“亲亲、宾德、官越、迎娶”的管辖制度等,使各少数民族得以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与汉族共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民族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平等。

中央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各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如实行区域自治、文化自治,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权益,鼓励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精神纽带和价值观念,也成为维护一体多元格局的力量。

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历史沧桑和考验,形成了崇尚和平、和谐相处的传统,强调“天下为公”的观念,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走向一体多元格局奠定了基础。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不同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历史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一体多元的格局。

这种格局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一体性,又充分尊重了各个民族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1. 古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古代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

在远古时期,华夏族、夷族、蛮族、戎族、狄族等部落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继形成。

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这是中华民族的基石。

2. 封建统一下的多民族共存在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通过宗法制度和贵族制度,统一了全国各地的各个部族和民族。

同时封建王朝又实行了民族融合政策,使得各民族得以共存。

3. 帝国主义时期的多民族并存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各民族共同抵抗外敌。

在这一漫长的抗争过程中,各民族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共同体意识。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团结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保障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权益和自主权。

中央政府还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使得各少数民族得以自主管理自己的地方事务。

5. 当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形成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国各民族间的沟通和交流日益频繁,各少数民族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中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日益明晰。

二、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1. 历史积淀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在历史上已经形成并得到了不断强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断融合交流,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2.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3. 民族政策中国政府一直秉持着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支持和保护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

4. 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共同奋斗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团结稳定。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内容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内容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内容
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指的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国家统一的同时保留各地区、各民族多样性的社会格局。

这一格局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政权与周边地区的融合。

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权多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在统一的基础上保持了大面积的区域多样性。

随着汉族统治下的帝国构建,中原文明逐渐融入了周边民族的宗教、文化、语言等多元素,形成了“中原文化”的代表性。

各个周边地区的民族和文化也得以继续存在和传承。

中原文化的统一性和多元性在历史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朝时期,中原文化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在西域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等地域上实现了统一。

但是唐朝也充分尊重和包容了各个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唐朝在官方文献中公开使用藏文、回鹘文等文字,支持和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

到了宋朝,中原文明及其统一性得到了更加完善。

宋朝以中央政权的力量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税收和法律统一,维护了国家的整体稳定。

宋代政权也充分尊重和保护了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权益,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了特殊政策,如蛮夷制度。

这一制度保护了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两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进一步加强与发展。

明朝时期,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但并未完全取消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政治体制,并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多元发展。

清朝时期中央政权鼓励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更加宽松,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中原文化的统一性为整个中华民族提供了基础和骨干。

中原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代表,以其统一性和广泛性为整个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的多样性使得各个地区和少数民族拥有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中国的地理环境极其多样,从北方的草原到南方的丘陵,从西南的高山到东南的海岸,每个地区都拥有独特的气候、经济特征和民族文化。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个整体统一的民族实体,同时又具有多元多样的特点。

这种格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它既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又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和演进具有深厚的历史依据,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民族,其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和民族实体,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也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

这种一体多元的格局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深刻的痕迹,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期。

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统一的国家体制将各民族和地域文化纳入了统一的国家范围。

尽管中央政权强大,但各民族和地域文化依然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和传统,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

这种一体多元的格局在古代中国形成并得到维持,成为了中国大一统国家的特色。

在这种格局下,各民族和地域文化之间可以相互通融交流,共同发展进步,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但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建立新中国以来,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保护和发展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更加坚固的一体多元格局。

在这个格局下,中华民族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同时也保持了多元文化的特性,为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是一个逐步发展、持续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权和地方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这种精神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为中华民族的长久繁荣提供强大动力。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意义,并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成原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统一的特点。

多样性体现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多彩;统一性则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矛盾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实现共同繁荣奠定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策,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1. 引言1.1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概念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概念理解始于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和统一的认识。

一体多元格局即指中华民族在同质多元化、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中实现综合性统一的组织模式和社会形态。

在这一格局中,中华民族不仅是多元文化的共同体,也是一个整体的统一体。

其本质是以多元构成的整体,不同文化要素在互相交融中实现统一,并发展出包容性、和谐共生的文化合力。

1.2 历史背景分析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的民族群体,由多个不同的族群、文化、语言等组成。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些不同的元素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和民族认同。

但也因为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中华民族一直存在着一体多元的格局。

历史背景是造就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中华民族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形成了种种多元的现象。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繁荣发展,形成了多元分裂的局面;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又使得中华民族趋于一体化。

隋唐之际,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为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宋元明清时期,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也都对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历史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探讨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 正文2.1 古代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在古代,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是一个长期演化的历史过程。

古代的中华民族包括了多个部族和民族,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征战和融合。

最有代表性的是周朝的建立。

在西周初期,周武王通过联合其他部族,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这一过程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统一,也在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多元融合。

在周朝的统治下,中原地区的各个部族逐渐融合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毕业论文题目: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摘要: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作为理解中华民族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

该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本文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特征、民族文化等方面对该理论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正确认识这一格局的历史特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就“中华民族”一体的认识关于中华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学界就有“中华民族一个”和“中华民族是多个”的激烈辩论。

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以后,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再一次成为民族理论学关注的焦点,核心是民族政策是否应该以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为目标。

费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费先生的理论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每个族群(汉族、蒙古族等)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由多个民族和文化共同构成的整体,这种多元格局既包含着各民族、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又维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这种一体多元的状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特征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演进过程及其依据。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多元格局的萌芽中华民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的远古时代,蛮荒初开之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以华夏文明为代表的古代国家,崇尚农耕文化和礼乐制度。

在西南地区,出现了以岭南文明为代表的古代国家,崇尚狩猎文化和巫术信仰。

东北地区则出现了以东北虎文化为代表的古代国家,崇尚渔猎文化和图腾崇拜。

这些古代国家代表了中华民族形成初期的多元状态,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制度。

这些国家之间也展开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基因。

从此,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便开始初步形成。

中华民族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各个地区原住民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政治整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

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种族特征,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疆域开始扩展,并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格局。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

由于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与南方、西南、东北等地区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统一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特征。

相反,秦朝在统一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标准化文字、度量衡、尺度,统一法律制度等,这一系列措施也是对中华民族多元性的一种尊重和包容,为中华民族整体性和多元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汉代,中央政权进一步扩大了中原文化圈的势力范围,但与南方、西南、东北等地的民族和地区依然保持着相对自治的状态。

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并且接纳了一系列西域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这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格局演进的重要一步。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摘要】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首先从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起源入手,探讨其形成过程和演变历程。

然后深入分析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揭示其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通过总结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意义,对未来发展进行启示,展望未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历史演进、依据、意义、起源、形成过程、演变历程、实践意义、未来发展、展望未来1. 引言1.1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宗教等多样性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保持民族团结和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进步,共同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和血脉关系,共同构建了中国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保持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多元文化融合格局,分析其中的演变、影响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起源、形成过程、演变历程以及依据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揭示其中的文化规律和特点。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M丨文史纵横W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傅 坤(中共昌吉州委党校 新疆昌吉 831100)【摘 要】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视角切入,探析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历程,探析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的基础和纽带,认为其主要表现:一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二是我国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环境,这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三是国家历朝历代长期的大一统体制;四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抗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的血肉相连关系。

【关键词】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演进;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性认识,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一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民族问题毋庸置疑的构成了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成分的统一的民族实体,作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

一古代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

从远古到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孕育时期。

占中华民族人口大多数的汉族,是由许多原来互不统属的古代民族、各部族间彼此进行生产、生活的社会化整合后形成的。

原始社会末期,地处中原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部落与周围的其他氏族部落融合发展,渐次壮大统一,形成了一个大的部落联盟为汉族先民一一华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以夏族、商族、周族为主,吸收了羌、夷、戎、狄、苗、蛮等族的成分,共同融混而成。

到秦统一中国逐渐形成一个总称,叫做“华夏”。

从秦汉到近代,是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和稳定期。

秦汉400多年的中央集权大一统发展格局,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基础。

隋唐时期,大一统格局进一步拓展,政治和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结构进一步巩固,国家疆域和中华民族的成分更加扩大。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由多个民族组成,但这些民族在文化、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有着共同的认同感和联系。

这种一体多元的格局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演变过程,并且其依据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样性和和谐共生的特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历史演进和相关依据,探讨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特点和意义。

一、历史演进1. 古代多民族整合中国古代就是由多个民族逐渐整合而成的。

在夏商周三代之前,中原地区存在着不同族群的部落国家,比如夏朝是以夏族为主体,商朝以商族为主体,周朝则整合了多个部落,其中包括了华夏族群。

这些部落国家之间的融合与整合,构成了中国古代多民族融合的范例。

2. 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周边地区大量人口和民族开始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中国的疆域范围迅速扩大,融合了大量的外来民族,形成了一体多元的局面。

3. 外族政权统治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外族政权的统治,比如元朝、清朝等。

在这些政权统治下,虽然统治者为外族,但在文化、习俗等方面,却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交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体多元格局。

4. 民族融合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非常频繁,文化融合也是非常深入的。

藏族和汉族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在文化上交流互鉴,还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认同感。

二、一体多元的依据1. 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国各民族在历史上有着许多共同的历史记忆,这种历史联系赋予了不同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战国时期的齐、楚、秦、燕、赵、魏六国等历史事件,都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2. 相似的文化传承中国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上有着相似的经验和传统。

虽然各民族的文化不尽相同,但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庆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这也是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依据之一。

3. 文化融合的历史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非常深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融合,这种文化融合的历史给了中国一体多元格局存在的深刻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格局。

中华民族统一性体现在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而多样性则体现在不同地域、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多元差异。

其历史演进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古代各族融合。

在古代,中国存在着多个不同的民族,如汉族、满族、蒙古族等。

这些民族并没有相互排斥,而是通过婚姻、战争、政治联盟等方式相互交流融合。

汉族和满族在元朝时期通过婚姻联姻,导致汉人与满人的融合。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体多元的关系。

封建时代的地方豪强统治。

在封建时代,地方豪强势力逐渐壮大,地方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拥有独立性。

这种地方豪强的统治导致了中央政权的削弱,地方实力的增强。

而这种分散的权力结构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性提供了一个基础。

近代的民族统一运动。

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民族统一运动,如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这些运动旨在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并摒弃外来侵略势力。

尽管这些运动的结果并不完全成功,但它们加深了中华民族对其一体性的认同,并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现代中国的多元发展。

在现代中国,尽管国家统一的大格局仍然存在,但地方特色的发展和多元化也在不断推进。

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决定了其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民族、宗教等特征。

现代中国政府也提倡各个民族、地区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和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也在通过经济、文化交流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合作。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历史传统、地域因素和政策导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统一的政治和文化传统,这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性提供了基础。

而中国巨大的地理和气候差异,使得各个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这使得不同地区和民族存在着多元化的特点。

中国政府还通过相应的政策来支持和鼓励各地和各民族的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由于历史演进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又包含多个不同民族、文化、宗教等多元成分的格局。

这一格局的形成及其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华夏文明。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在中原地区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文明,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部落、族群逐渐融合,共同演化出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中原地区的汉族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形成了统一的中央王朝,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统一多元格局的基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也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历史上,中华文明曾经历过多次的朝代更迭和民族迁徙。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大一统,北方的匈奴、南方的越南等外族入侵和融入,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和统一等。

这种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也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有关。

中华文化重视和推崇的“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和为贵”等理念,使得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够包容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能够渗透和影响其他少数民族,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共同认同和认同感。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还与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因素有关。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貌复杂的国家,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地理、气候、资源等各种差异。

这种地理环境导致了中国历史上不同地区民族的分布和发展差异,从而形成了一种地域性和多元性的格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结果,其形成依据既有历史进程和文化传统,也与地理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有关。

这一格局的存在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统一整体中保持多元性,更好地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同时又包含多个不同的文化、语言、习俗等元素。

这一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古代各个民族的相互交融。

在古代,中国的领土范围广阔,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地域。

不同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中原文明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辉煌,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等元素在交流中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格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还表现在历史的政治统一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统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统一,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都给予了一定的包容和尊重。

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政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历代统治者也通过政策、法律的制定来保护和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使得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得以维系并不断发展。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还表现在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下。

中国古代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各国商旅的来往和各种文化的交融使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得以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佛教的传入使得印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各地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和交流,这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格局的形成。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也有深刻的历史依据。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共生是其历史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物产丰富、民族众多的特点,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中国的历史政治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例如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对少数民族政策,对多民族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题目: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摘要:费孝通于20 世纪80 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的理论构想,以此作为理解中华民族内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

该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本文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特征、民族文化等方面对该理论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正确认识这一格局的历史特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就“中华民族”一体的认识关于中华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学界就有“中华民族一个”和“中华民族是多个” 的激烈辩论。

1989 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论以后,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再一次成为民族理论学关注的焦点,核心是民族政策是否应该以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为目标。

费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 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 ;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

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 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费先生的理论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每个族群(汉族、蒙古族等)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 。

国内学者马戎观点的核心是用族群替代民族,用公民平等替代民族平等。

在马戎看来,民族兼有政治和文化两种属性,而族群仅有文化属性,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华民族”具有政治和文化属性,而56 个民族仅有文化属性不具有政治属性,如果把56 个民族赋予政治属性,那么“民族”与“族群”两者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的影响,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一个国家内部的族群关系是多元和动态的,而不是单一形态和固定不变的。

在某些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量变可能产生质变,一些族群确实存在着从现有的国家当中分裂出去的可能性,从‘族群'转变为‘民族'。

以上争论表明,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内涵、结构、功能等方面还存有较大分歧,核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到底应不应该成为民族政策关注的视野。

二、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 民族文化多元并存将长期延续这一观点已经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运用这一结论去解释各种复杂的族际关系虽成了20 世纪末期一种学术研究时尚。

费孝通先生将我国的民族文化构成定义为多元一体格局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针对费孝通教授的这些说明,在国内外曾引发了一系列争论,一些外国学者认为文化多元本是中国的民族构成事实,至于一体到底指什么,这大有疑问,他们认为,如果一体是指政治的一体,那么文化与政体本身是不同质的概念,无法相提并论,如果是指文化,那么这个“一体”的文化又是什么呢?在他们看来,在客观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统一的中国文化,汉文化并不能代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因而提“一体”也就失去了事实根据。

面对国外学术界的类似诘难,我国注意到长期并存的文化之间在其互动过程中,经常会呈现局部的文化趋同现象,这种社会事实在上个世纪初美国学者博厄斯( Franz Boas ) 曾作过深入研究,并十分贴切地将这种文化趋同现象称之为“辐合现象” 。

我们认为,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概念中无论是“多元”还是“一体”,都是指文化,否则这一概念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意义。

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性难点在于此处所说的“一体” ,究竟指代文化的何种具体内容?由于早期的民族学总是把一个个具体的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较少地全面讨论族际关系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致使异种文化之间在长期并存延续中会派生出哪些新的文化现象,长期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在这样的学术氛围内当然很难理解这里所说的“一体”到底是什么。

其实,此处所说的“一体”其所指内容十分清楚,他是指异种文化长期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逐步趋同的“辐合事实” ,这种跨文化的文化要素共享并非20 世纪以后才兴起的社会事实。

远在古代这样的社会现象就已客观存在着,只不过长期以来民族学界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去对待而已。

多元一体格局中所说的“一体”只能这样去理解,即“一体”是指并存各异种文化之间通过长期的互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某些文化要素跨文化共享的事实,这样的事实足以将相关民族稳定地维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延续的民族聚合体。

我们在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时指的就是这样一个民族聚合体。

从这个理解出发,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必须具有如下这样一些稳定特征:首先,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对于构成它的各民族而言具有普遍的包容性,它并不排斥各构成文化特征的延续,因而它与多元是不相矛盾的。

事实上,当今世界的多民族国家无一不是如此。

其次,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具有长期延续的可能。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已经跨越了数十个世纪,这就足以证明这一特性的存在。

事实上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稳定并不只是哪一个民族的愿望,而是中国56 个民族共同心愿。

再次是这样的民族聚合体具有主动调适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各民族间需要共享哪些文化要素,如何去共享这些文化要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我国的计时制,在辛亥革命后改为公历,以后我国各民族也相继在不同程度上接纳了公历,而传统的汉族农历则降到了计时制的次要地位,就是一个新鲜的例子。

最后,这样的民族聚合体还具有外观上的视在同一性。

换句话说,它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表现得像一个民族那样做出反应,在谋求共同的利益、抵御外辱时都是如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民族聚合体表现得很像一个民族那样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和认同感,其实这正好是多民族国家能够稳定延续的文化基石所在。

历史与现实都表明, 民族的充分发育和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结成一个具有一致利益的共同体, 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华民族之所以时至今日仍然被概括为多元一体,这本身就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元的诸民族构成的国族观念。

就国际政治而言,中国拥有一个多元一体的国族即中华民族;而在国内政治层面,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内部的诸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其相对应的中国的认同情况,依然是当代中国内部整合的重要事项之一。

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

在中国地域内,先后生息和繁衍过许多民族。

各民族之间固然有冲突、对抗乃至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借鉴、吸收和互补是主流,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多元到一体、由自在到自觉。

这一发展趋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民族结构由松散到紧密、由可分到不可分。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不能抹煞共同性和统一性,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和整合,多元一体的格局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一部中华文明史,实际上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多元一体”的历史。

在我们的理念中存在一种超越于单一民族认同的‘家'观念——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个家成为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一种文化认同。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把56 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各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多元一体格局中,56 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一体”,不是指汉民族,而是中华民族。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同时,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并存及相互作用,将构成一种不是“同化”而是“混一”的发展路径。

多元文化在交流中的结果或是融合,或是求同存异,或是互相了解相异之处,做到“并育而不相害” 。

而倘若以文化优越感的态度看待异质文化,可能会为了某种“保有”而失去“自新”的能力和机制,甚至是诱发冲突引起对抗,最终诉诸暴力和战争。

因而,多元共生、和而不同,这是从中华文化发展史中得出的结论。

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与价值不仅关系着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还会从根本上影响和谐平等的民族关系的现实构建以及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贯彻落实。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壮大了各自力量,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当下,对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历史地位的审视和探究,正是试图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加深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认识,重新建构一种开放式的文化观,并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对话关系的再认识或再认同,实现一种从中心-—边缘(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话语体系到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范式之时代转换。

四、总结我们今天在思考中华民族族群关系的“多元一体”格局时,可以参考中国的历史传统和西方国家的体制与处理族群关系的思路,进一步把费孝通教授提出的“多元一体”具体化为“政治一体”和“文化多元”两个层面的结合,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下来思考中国的族群关系问题。

如果接受这样的一个整体性框架,我们的许多观念和做法也就需要进行反思和逐步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思考少数族群的有关问题时,应逐步把它们更看成是“文化群体”而逐步减少它们作为“政治群体” 的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