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物理教科版选修3-4学案:第二章第5节 波的干涉、衍射 第6节 多普勒效应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 第二章 机械波 5 波的干涉、衍射教案1 教科版选修3-4

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 第二章 机械波 5 波的干涉、衍射教案1 教科版选修3-4

波的干涉、衍射一、教学目标1.通过仿真实验了解波的叠加原理2.通过仿真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的必要条件,并能分析振动的加强点和减弱点3.通过仿真实验认识波的衍射现象及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二、重点难点1.重点:波的干涉现象及衍射现象的理解2.难点:干涉现象中加强点、减弱点的理解及判断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有关知识,对矢量的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以仿真实验探究结合理论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获得波的两种基本现象。

四、教学仪器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NB仿真物理实验软件、PPT课件五、教学类型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型,导学案型六、教学方法仿真物理实验法(演示仿真实验),讨论法,归纳法, 小组合作探究七、板书2.5波的干涉、衍射1.波的干涉(1)内容: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介质中某些区域的质点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质点振动始终减弱,并且这两种区域互相间隔,位置保持不变的现象叫作波的干涉。

(2)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频率相同(3)同相相干波加强点、减弱点的判断方法:加强点:△S=nλ(n=0、±1、±2…)1)λ(n=0、±1、±2…)减弱点:△S=(n+22.波的衍射(1)内容:波能够绕到障碍物的后面传播的现象叫作波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大小与波长相差不多或比波长小八、教学过程活动1问题导入(提问,学生举手回答,其他同学补充)问题一:两个皮球相遇会怎样?问题二:两列机械波相遇会怎样?活动2观察波的叠加视频演示实验观察视频演示实验,让学生形象认识两列波相遇后的情形,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回答活动1的问题。

活动3NB仿真物理实验软件慢速演示两列波的叠加过程通过演示波峰跟波峰、波谷跟波谷两种情形的相遇进一步说明波的叠加遵循矢量和,并且相遇后各自保持原来的波形独立传播。

活动4NB物理仿真实验探究波的干涉通过NB物理仿真实验演示两列同相频率相同的水波在空间相遇叠加情况,观察形成的图样特点。

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4学案:第2章 第5 6讲 波的干涉 衍射 多普勒效应

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4学案:第2章 第5 6讲 波的干涉 衍射 多普勒效应

第5讲波的干涉、衍射第6讲多普勒效应[目标定位] 1、明白波的叠加原理,明白波的干涉现象实质上是波的一种特别的叠加现象、2、明白波的干涉图样的特点,理解形成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掌握振动加强点、减弱点的振动情况。

3、明白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明白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4、了解多普勒效应,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一、波的叠加原理在几列波传播的重叠区域内,质点要同时参与由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总位移等于各列波单独存在时在该处引起的振动位移的矢量和、二、波的干涉现象1。

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介质中某些区域的质点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质点振动始终减弱,同时这两种区域互相间隔、位置保持不变、这种稳定的叠加现象(图样)叫做波的干涉、2、产生干涉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3。

波的干涉现象是在特别条件下波的叠加、一切波只要满足一定条件,都能发生干涉现象、想一想在波的干涉中,振动加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情况是如何的?是不是振动减弱的点始终位于平衡位置不动?答案在波的干涉中,振动加强的点是指两列波在该点的振动方向始终相同,因而使该点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作为新的振幅做简谐运动;而振动减弱的点是指两列波在该点的振动方向始终相反,因而使该点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差作为新的振幅做简谐运动、只有当两列波的振幅相等时,所形成的干涉中的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幅才为零,此时该点表现为始终处于平衡位置不动、三、波的衍射现象1、定义:波能够绕到障碍物的后面传播的现象。

2、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当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大小与波长相差不多或比波长小时,就能看到明显的衍射现象、3、一切波都可发生衍射现象。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的现象,您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不?答案声波的波长比较长,容易衍射,而光波波长短,不容易衍射,因此会有“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的现象、四、多普勒效应1、定义:当观测者与波源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测者测得的频率与波源频率不同、2。

高中物理 2.5 波的干涉和衍射教案1 教科版选修3-4

高中物理 2.5 波的干涉和衍射教案1 教科版选修3-4

2.5 波的干涉和衍射●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波的叠加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现象。

●教学难点波的干涉中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移和振幅的区别。

●实验法、电教法、训练法。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CAI课件、波的干涉实验仪。

●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投1.知道波具有独立传播的特性和两波叠加的位移规律。

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知道干涉是波的特性之一。

3.理解波的干涉原理。

4.知道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

●1.2.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只有缝、孔的宽度和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教师:波的衍射研究的是一个波源发出波的情况,那么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质(一)[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取一根长绳,两位同学在这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一:抖动一下后,看到有两个凸起状态在绳上相向传播。

现象二: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跟相遇前一样.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这是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列波在相遇前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当两列波在同一直线上振动时,这两种位移的矢量和简化为代数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

[强化训练]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

两列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二)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观察在两列波相遇重叠的区域里出现的现象。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4:《波的干涉、衍射》第2课时教案-新版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4:《波的干涉、衍射》第2课时教案-新版

2.5《波的干涉、衍射》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

2.知道波发生衍射的条件。

3.知道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从实验现象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衍射现象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现象中发现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点1.波的衍射现象。

2.波能够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教学难点产生明显衍射条件的教学。

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法、电教法、讲练法教学用具水波槽、两块挡板、两块有小孔的木板、实物仪、水波的衍射照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和衍射的定义。

2.理解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3.认识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一、引入[放录像]在水塘里,微风激起的水波遇到露出水面的小石、芦苇等细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它们继续传播,好像它们并不存在。

[教师]在水波的传播过程中,遇到小石、芦苇等障碍物时,为什么会绕过它们继续传播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种现象。

板书:波的衍射二、新课教学(一)波的衍射[演示实验]在实物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1.使振动片开始振动,观察产生的水波。

2.在波源的前方放一个障碍物(例如一块木板),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波源的前方放一个小的障碍物(如一段细铁丝),观察水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学生操作][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1.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2.衍射有的时候不明显(例如刚才的现象二),有的时候很明显(例如刚才的现象三)。

[演示实验]1.在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

2.让振动片振动,观察水面形成的波。

3.在水槽内放两块挡板,当中留一窄缝,观察水波通过窄缝后怎样传播。

4.改变挡板间窄缝的宽度,观察水波的传播情况有什么变化?[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现象可知:当波通过小孔时,也能产生衍射现象,且孔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板书:波的传播过程中,波偏离直线传播的方向而绕到障碍物或小孔的“阴影”区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2.5波的干涉、衍射-2.6多普勒效应 学案(2020年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4)

2.5波的干涉、衍射-2.6多普勒效应 学案(2020年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4)

2.5波的干涉、衍射-2.6多普勒效应学案(2020年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4)5波的干涉波的干涉..衍射衍射6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学科素养与目标要求物理观念1.理解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知道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2.理解波的叠加原理,知道波的干涉是波叠加的结果.3.知道形成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4.了解多普勒效应.科学思维1.掌握波的干涉图样的特点,会寻找振动加强点.振动减弱点.2.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科学探究1.通过水波的衍射.干涉实验,了解衍射.干涉现象,知道其特点和发生的条件.2.通过水波的多普勒效应实验,让学生了解多普勒效应的特点.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实验过程中很好地保持交流与合作,敢于发表自己对探究过程与实验结论的理解或想法,并且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波的叠加原理1.波的叠加原理在几列波传播的重叠区域内,质点要同时参与由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总位移等于各列波单独存在时在该处引起的振动位移的矢量和.2.理解1如果介质中某些质点处于两列波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则振动加强填“加强”或“减弱”,合振幅将增大填“增大”“不变”或“减小”.2如果质点处于波峰与波谷相遇处,则振动减弱填“加强”或“减弱”,合振幅减小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二.波的干涉现象1.波的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介质中某些区域的质点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质点振动始终减弱,并且这两种区域互相间隔.位置保持不变.这种稳定的叠加现象图样叫做波的干涉.2.产生干涉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3.波的干涉现象是在特殊条件下波的叠加.一切波只要满足一定条件都能发生干涉现象.三.波的衍射现象1.波的衍射波能够绕到障碍物的后面传播的现象.2.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当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大小与波长相差不多或比波长小时,就能看到明显的衍射现象.3.波的衍射的普遍性一切波都可发生衍射现象.四.多普勒效应及其应用1.定义当观测者和波源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测者测得的频率与波源频率不同.2.成因1波源S与观测者A相对于介质都静止时,观测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的数目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相同,所以,观测者接收到的频率和波源的振动频率相同.2当观测者与波源两者相互靠近时,观测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的数目增多,接收到的频率将大于波源振动的频率.3当观测者与波源两者相互远离时,观测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的数目减少,接收到的频率将小于波源振动的频率.3.应用1测量心脏血流速度;2测定人造卫星位置的变化;3测定流体的流速;4检查车速;5判断遥远的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只有当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小时,才会发生衍射现象.2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转动音叉,听到声音忽强忽弱是声波的干涉现象.3只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才可以叠加.4当波源和观察者向同一个方向运动时,一定发生多普勒效应.2.两个频率.振动方向.初始相位均相同的波源S1.S2,产生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某时刻t形成如图1所示的干涉图样,图样中两波源S1.S2同时为波谷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在图中标有A.B.C三个点,则振动加强的点是________,振动减弱的点是________.图1答案A.BC解析由题图可知A点为波峰与波峰相遇,是振动加强点;B点是波谷与波谷相遇,是振动加强点;C点是波峰与波谷相遇,是振动减弱点.一.波的叠加1两个同学分别抓住绳子的两端,各自抖动一下,绳上产生两列凸起且相向传播的波,两列波相遇后是否还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2当教室内乐队合奏时,我们听到的某种乐器的声音与这种乐器独奏时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这种声音是否受到了其他乐器的影响答案1两列波相遇后仍然保持原来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并没有受到另一列波的影响.2相同,没有受到其他乐器的影响.1.波的独立传播特性几列波相遇时各自的波长.频率等运动特征,不受其他波的影响.2.波的叠加原理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例1多选如图2所示,波源S1在绳的左端发出频率为f1.振幅为A1的半个波形a,同时另一个波源S2在绳的右端发出频率为f2.振幅为A2的半个波形b,且f1f2,P为两个波源连线的中点.已知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只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A.两列波相比,a波将先到达P点B.两列波在P点叠加时,P点的位移最大可达A1A2C.b的波峰到达P点时,a的波峰还没有到达P点D.两列波相遇时,绳上位移可达A1A2的点只有一个,此点在P点的左侧答案CD解析因两列波波速相等,故两列波能同时到达P点,A错误;因f12,故当两列波同时到达P点时,a波的波峰离P点的距离比b波的波峰离P点的距离大,因此两波峰不能同时到达P点,两波峰应相遇在P点左侧,此位置对应的位移为A1A2,位移最大,综上所述,B错误,C.D正确.二.波的干涉如图所示,与振动发生器相连的两个小球,在振动发生器的带动下上下振动,形成两个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的波源,在水面上形成两列步调.频率相同的波,两列波在水面上相遇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如果改变其中一个小球振动的快慢,还会形成这种现象吗答案在水面上出现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伸展开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剧烈振动的区域.改变其中一个小球振动的快慢,这种现象将消失.1.发生干涉的条件1两列波的频率相同;2相位差恒定.2.产生稳定干涉图样的两列波的振幅越接近,干涉图样越明显.3.干涉图样及其特点1干涉图样如图3所示.图32特点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固定不变.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化.加强区与减弱区互相间隔.4.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1振动加强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AA1A2.2振动减弱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差,A|A1A2|.3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的判断条件判断法振动频率相同.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设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为x,当x|x2x1|kk0,1,2时为振动加强点;当x|x2x1|2k12k0,1,2时为振动减弱点.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相反.现象判断法若某点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该点为振动加强点,若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则为振动减弱点.4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始终保持与波源同频率振动,其振幅不变振动减弱点的振幅可能为零,其位移随时间变化处于振动减弱点且两列波的合振幅为零的情况除外.例2如图4所示,S1.S2是两个振动完全相同的相干波源,其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若两列波的振幅均保持5cm不变,关于图中所标的a.b.c.d四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4A.d点始终保持静止不动B.图示时刻c点的位移为零C.b点振动始终加强,c点振动始终减弱D.图示时刻,b.c两点的竖直高度差为10cmE.a点振动介于加强点和减弱点之间答案A解析d点是波峰与波谷相遇,振动减弱,振幅为零,故保持静止,故A正确;b点是波峰与波峰相遇,c点是波谷与波谷相遇,它们均属于振动加强点,由于振幅是5cm,则b点相对平衡位置高10cm,而c点是波谷与波谷相遇,则c点相对平衡位置低10cm,所以b.c两点的竖直高度差为20cm,故B.C.D错误;a点位于加强点的连线上,仍为加强点,E错误.例3xx全国卷如图5a,在xOy平面内有两个沿z方向做简谐振动的点波源S10,4和S20,2.两波源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b和图c所示.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00m/s.两列波从波源传播到点A8,2的路程差为______m,两列波引起的点B4,1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_填“加强”或“减弱”,点C0,0.5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填“加强”或“减弱”.图5答案2减弱加强解析由几何关系可知两波源到A点的距离为AS110m,AS28m,所以两波的路程差为2m;同理可得,BS1BS20,为波长的整数倍,由振动图像知两振源振动方向相反,故B点振动减弱;两波源到C点的路程差为xCS1CS21m,波长vT2m,所以C 点振动加强.三.波的衍射如图所示是一个可观察水波衍射的水波发生槽,振源的频率是可以调节的,槽中放置两块可移动的挡板形成宽度可调节的小孔,观察水波的传播,也可以在水槽中放置宽度不同的挡板,观察水波的传播.思考下列问题1水波遇到小孔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逐渐减小小孔尺寸,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变化2当水波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当障碍物较小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答案1水波遇到小孔时,水波能穿过小孔,并能到达挡板后面的“阴影区”,小孔的尺寸减小时,水波到达“阴影区”的现象更加明显.2当水波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将会返回,当障碍物较小时,波能继续向前传播.1.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衍射是没有条件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衍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小是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2.波的衍射实质分析波传到小孔障碍物时,小孔障碍物仿佛是一个新波源,由它发出的与原来同频率的波在小孔障碍物后传播,就偏离了直线方向.波的直线传播只是在衍射现象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况.例4多选如图6所示是观察水面波衍射的实验装置.AC 和BD是两块挡板,AB是一个孔,O是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区域波的传播情况,每两条相邻波纹图中曲线之间的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则关于波经过孔之后的传播情况,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图6A.此时能观察到波明显的衍射现象B.挡板前后波纹间距离相等C.如果将孔AB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D.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能观察到更明显的衍射现象答案ABC解析由题图可知孔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能观察到波明显的衍射现象,故选项A对;因波的传播速度不变,频率不变,故波长不变,即挡板前后波纹间距离应相等,故选项B 对;若将孔AB扩大,且孔的尺寸远大于波长,则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故选项C对;若f增大,由vf,知变小,衍射现象变得不明显了,故选项D错.四.多普勒效应警车鸣笛从你身边飞速驶过,对于警车向你靠近和警车远离的过程,你会听到警笛的声音在变化.思考下列问题1你听到警笛的音调有何不同2实际上警笛的音调会变化吗3听到音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警车驶来时,音调变高;警车远离时音调变低.2实际上警笛的音调不会变化.3警车与观察者如果相互靠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因此会感觉警笛音调发生变化.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1.多普勒效应是波共有的特征,不仅机械波,光波和电磁波也都会发生多普勒效应.2.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变,变化的是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3.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分析1相对位置变化与频率的关系规律相对位置图示结论波源S和观察者A相对静止,如图所示f 观察者f波源音调不变波源S不动,观察者A运动,由AB或AC,如图所示若靠近波源,由AB,则f观察者f波源,音调变高;若远离波源,由AC,则f观察者f波源音调变高2成因归纳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发生多普勒效应时,一定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且两者间距发生变化.例5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频率发生了变化B.要发生多普勒效应,波源和观察者必须有相对运动且两者间距发生变化C.火车向你驶来时,你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变低,火车离你远去时,你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变高D.只有声波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答案B解析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波源和观察者必须有相对运动,且两者间距发生变化,故A错误,B正确;根据多普勒效应可知,当波源和观察者间距变小,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一定比波源频率高.当波源和观察者间距变大,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一定比波源频率低,故C错误;所有波都能发生多普勒效应,故D错误.学科素养例5这道题判断是不是发生了多普勒效应.首先确定波源与观察者间距是否发生了变化.当两者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小,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大,但波源的频率不变.意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学科素养.针对训练xx盐城市高二检测装有多普勒测速仪的汽车测速监视器安装在公路旁,它向行驶中的车辆发射已知频率的超声波,并接收被车辆反射回来的反射波.当某汽车向测速监视器靠近时,被该汽车反射回来的反射波与测速监视器发出的超声波相比A.频率不变,波速变小B.波速不变,频率变小C.频率不变,波速变大D.波速不变,频率变大答案D解析波速由介质决定,所以被该汽车反射回来的反射波与测速监视器发出的超声波相比波速不变,根据声音的多普勒效应,声源和观察者靠近时接收频率变高,所以被该汽车反射回来的反射波与发出的超声波相比频率变大,故D正确,A.B.C错误.1.波的叠加多选两个不等幅的脉冲波在均匀介质中均以1.0m/s的速率沿同一直线相向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7所示,图中小方格的边长为0.1m.则不同时刻的波形正确的是图7答案ABD解析脉冲波在介质中传播,xvt,当t0.3s时,两脉冲波各沿波的传播方向传播0.3m,恰好相遇,故A正确.当t0.4s.0.5s.0.6s时,两脉冲波各沿波的传播方向传播0.4m.0.5m.0.6m,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B.D正确,C错误.2.波的干涉多选如图8所示为甲.乙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绳上传播时某时刻的波形图,甲波向右传播,乙波向左传播.质点M图中未画出位于x0.2m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8A.这两列波会发生干涉现象B.M点是振动加强点,所以其位移总是最大C.此时M点位移为零,故M点是振动减弱点D.由图示时刻开始,再经过14甲波周期,M点将位于波谷E.M点将做振幅为30cm的简谐振动答案ADE解析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均匀介质内传播,波速相等,由题图可知两列波的波长相等,由vf可知,频率相等,所以两列波能产生干涉,故A正确;质点M是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处,振动总是加强,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为A20cm10cm30cm,则M点将做振幅为30cm的简谐振动,此时M点位移为零,故B.C错误,E正确;从题图所示时刻开始,再经过14T,两列波的波谷在M点相遇,所以M点到达波谷,故D正确.3.波的衍射一列波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一个障碍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衍射,一定能使衍射现象更明显的措施是A.增大障碍物尺寸,同时增大波的频率B.增大障碍物尺寸,同时减小波的频率C.缩小障碍物尺寸,同时增大波的频率D.缩小障碍物尺寸,同时减小波的频率答案D解析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波速是由介质决定的,与波的频率无关,所以改变波的频率不会改变波速,但由vf可知,当波速一定时,减小频率则波长增大,而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缝的尺寸比波长小或相差不多,所以缩小障碍物的尺寸,同时减小波的频率会使衍射现象更明显,D选项正确.4.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多选一频率为600Hz的声源以20rad/s 的角速度沿一半径为0.80m的圆周做匀速圆周运动,一观察者站在离圆心很远的P点且相对于圆心静止,如图9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图9A.观察者接收到声源在A点发出声音的频率大于600HzB.观察者接收到声源在B点发出声音的频率等于600HzC.观察者接收到声源在C点发出声音的频率等于600HzD.观察者接收到声源在D点发出声音的频率小于600Hz答案AB。

高二物理选修3-4 波的衍射与干涉

高二物理选修3-4 波的衍射与干涉

高二物理选修3-4 波的衍射与干涉【知识要点】一、基本知识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二、波的干涉图样的形成有两列频率相等,波长相等的波f 1=f 2,12λλ=,在传播过程中相遇。

以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如图讨论两个振源O 1、O 2连线中垂线上的点。

例如P 1,这是某个时刻两列波叠加的情况,P 1点是波峰与波峰叠加,为振动加强点,振动方向向上。

再例如P 2点,它是波谷与波谷叠加,也为振动加强点,振动方向向下,振幅为两列波振幅的合。

再过1T 2,P 1处,振源O 1发出的波谷传至P 1处,振源O 2发出的波谷传至P 1处,P 1处为波谷与波谷叠加,为振动加强点。

P 2处,振源O 1发出的波峰传至P 2处,振源O 2发出的波峰传至P 2处,P 2为波峰与波峰叠加,也为振动加强区,可见P 1、 P 2两点始终是振动加强点。

讨论P 3、P 4点,如图所示的时刻,P 3为波谷与波峰叠加,P 4为波峰与波谷叠加,都是振动减弱点。

振幅为两列波振幅的差,若两列波振幅相等,则此时P 3、P 4合振幅为0,P 3、P 4处质点没有振动。

同理可得再过T 2时间,P 3处为波峰与波谷叠加,P 4处为波谷与波峰叠加,都是振动减弱的点。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干涉图样上得出振动加强点、减弱点与两振源之间距离的规律。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为λ,则相邻两实线(虚线)之间的距离就表示一个波长λ。

由图可得:①对振动加强点例P 1:123322r r λλ== 120r r δ=-=可得P 1P 2所在的直线(即O 1、O 2连线中垂线)上的点均满足这个规律,都是振动加强点,P 1、P 2所在的直线始终为振动加强区。

例P 5:r 1=2λ r 2=λ12r r δλ=-=同理P 5所在的直线也始终为振动加强区多取几点,便可总结规律 12r r k δλ=-= k =0、1、2……满足该条件的点始终为振动加强点。

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设计3:12.4 波的衍射和干涉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设计3:12.4 波的衍射和干涉教案

4 波的干涉和衍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2、理解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叠加原理3、理解波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4、理解波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二、过程和方法:通过对频率相同的两列波的相遇现象的观察,以及对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的相遇现象的观察,并且对比,知道如何从现象中归纳波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

通过观察在波源前放置不同大小的,不同形状的障碍物所产生的现象,并作对比,知道如何从现象中归纳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过程,激发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讲属于全新的,但由于新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只是定性的学习,所以如果老师能够做好演示实验,那么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并不困难。

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观察过干涉和衍射现象,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再认识已经观察过的有关现象,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很有意义。

【教学思路】以实验演示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认识新物理现象,归纳干涉、衍射的规律;然后依据波的叠加原理对所发生的现象作出解释;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对比分析予以澄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波的叠加、波的干涉、衍射及发生波的干涉、衍射的条件。

难点: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对干涉后加强与减弱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1教法:实验观察法、点拨式讲授。

2学法:观察、思考、归纳总结。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及知识要点】(一)波的叠加原理1.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生活现象:绳上波的叠加、水波叠加2. 归纳总结规律:几列波在介质中相遇时能保持各自的特性(频率、波长、振动方向等)继续传播互不影响。

这就是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在相遇区域里,任一质点的位移是各列波单独存在时在该点所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二)研究波的干涉1. 实验观察:注意观察频率相同的两列波的叠加情况,注意老师是引导提示,概括现象结论。

2019-2020年教科版物理选修3-4讲义:第2章+5.波的干涉、衍射+6.多普勒效应及答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物理选修3-4讲义:第2章+5.波的干涉、衍射+6.多普勒效应及答案

5.波的干涉、衍射6.多普勒效应[先填空]1.波的叠加原理(1)波的独立传播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仍然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2)波的叠加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2.波的干涉现象(1)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的现象.(2)干涉图样波的干涉中形成的稳定图样.(3)干涉条件频率和振动方向相同的波.(4)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再判断]1.两列波相叠加就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2.在操场上不同位置听到学校同一喇叭的声音大小不同,是声波的干涉现象.(×) 3.两个人一起说话,不会发生干涉现象.(√)[后思考]1.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转动音叉,为什么听到声音忽强忽弱?【提示】这是声波的干涉现象.音叉的两股振动频率相同,这样,两列频率相同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有的区域振动加强,有的区域振动减弱,于是听到声音忽强忽弱.2.有人说在波的干涉图样中,加强点就是位移始终最大的点,减弱点就是位移始终为零的点,这种说法对吗?【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在干涉图样中的加强点是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为振幅做振动的点,某一瞬时振动位移可能是零.同理,减弱点是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差为振幅做振动的点,它的位移不一定始终为零.1.波的叠加是无条件的,任何频率的两列波在空间相遇都会叠加.2.稳定干涉图样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两列同类的波,并且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差恒定.如果两列波的频率不相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其波长就不相等,这样不能形成稳定的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因此我们就看不到稳定的干涉图样,只能是一般的振动叠加现象.3.明显的干涉图样和稳定的干涉图样意义是不同的,明显的干涉图样除了满足相干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两列波振幅差别不大.振幅越是接近,干涉图样越明显.4.振动加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始终在以振源的频率振动,其振幅不变(若是振动减弱点,振幅可能为0),但其位移随时间发生变化.5.干涉图样及其特征(1)干涉图样:如图所示.(2)特征①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固定不变.②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化).③加强区与减弱区互相间隔.6.振动“加强点”与“减弱点”的判断(1)理论判断法①设波源S1、S2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它们产生的两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对介质中的任一点P,如图离两波源距离分别是S1P、S2P,P点到波源的距离差Δx =S1P-S2P.a.当Δx=nλ(n=0,1,2, …)即距离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P点为振动加强点;b.当Δx=(2n+1)λ2(n=0,1,2,…)即距离差为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P点为振动减弱点;②若两列波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反之即可.(2)现象判断法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该点为振动加强点;若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则该点为振动减弱点.1.两列振动方向相同、振幅分别为A1和A2的相干简谐横波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为|A1-A2|B.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始终为A1+A2C.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位移总是小于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位移D.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一定大于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E.两列波的频率相同,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解析】波峰与波峰相遇处的质点振动加强,振幅为A1+A2,而质点的位移大小在0~A1+A2之间变化;波峰和波谷相遇处的质点,振动减弱,振幅为|A1-A2|,其位移大小在0~|A1-A2|之间变化,故B、C错,A、D对.由于两列波是相干波,故频率相同,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E正确.【答案】ADE2.如图所示,两列简谐横波均沿x轴传播,传播速度的大小相等.其中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图中实线),另一列沿x轴负方向传播(图中虚线).这两列波的频率相等,振动方向均沿y轴方向.则图中x=1,2,3,4,5,6,7,8各点中振幅最大的是x=________处的点,振幅最小的是x=________处的点.【解析】由波的叠加原理x轴上任一点的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单独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对x=4,8两点两列波引起的两个分振动相位差为0,这两点加强,对x=2,6两点两列波单独引起的分振动相位差为π,故这两点减弱.【答案】4,82,6确定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的技巧1.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的点为振动加强点,波峰与波谷相遇的点为振动减弱点.2.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加强点的连线为加强区,减弱点的连线为减弱区.3.不管波如何叠加,介质中的各质点均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知识点二| 波的衍射现象[先填空]1.定义波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的现象.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大小与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再判断]1.孔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时就不会发生衍射现象.(×)2.孔的尺寸比波长小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3.超声波比普通声波的波长小.(√)[后思考]1.只有当障碍物或狭缝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时,才能发生波的衍射现象吗?【提示】障碍物或狭缝的尺寸大小,并不是决定衍射能否发生的条件,仅是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会发生衍射现象.2.是否孔的尺寸越小,衍射现象越容易观察?【提示】不是.当孔的尺寸非常小时,衍射波的能量很弱,实际上很难观察到波的衍射.1.波的衍射是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独具的特征之一,衍射是否明显,通常的衡量标准就是孔或缝的宽度d与波长λ的比值dλ,比值越小,衍射现象相对越明显.2.孔、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的关系仅是衍射能否明显发生的条件,波的衍射没有条件.3.明显衍射发生时,并不一定能清楚地感受到,如当孔远远小于水波波长时,衍射应当非常明显,但因孔很小,单位时间内通过孔的能量很小,又分布到很大的区域上,水波将非常弱,则看不清楚.3.图分别表示一列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小孔(A、B、C图)或障碍物(D,E图),其中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有()【解析】图B、C中小孔与波长相差不多,能发生明显衍射,图E中障碍物与波长相差不多,能发生明显衍射.【答案】BCE4.在水波槽的衍射实验中,若打击水面的振子振动频率是5 Hz,水波在水槽中的传播速度为0.05 m/s,为观察到显著的衍射现象,小孔直径d应为多少?【解析】在水槽中激发的水波波长为λ=vf=0.055m=0.01 m=1 cm.要求在小孔后产生显著的衍射现象,应取小孔的尺寸小于波长.【答案】小于1 cm衍射现象的两点提醒1.障碍物的尺寸的大小不是发生衍射的条件,而是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波长越大越易发生明显衍射现象.2.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尽管衍射十分突出,但衍射波的能量很弱,也很难观察到波的衍射.知识点三| 多普勒效应[先填空]1.概念当观测者和波源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测者测得的频率与波源频率不同.后来这一现象就被命名为多普勒效应.2.多普勒效应的成因(1)波源S与观测者A相对于介质都静止时,观测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的数目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相同,所以,观测者接收到的频率和波源的振动频率相同.(2)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不动,观测者相对波源运动.当观测者朝着波源运动时,它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数目增多,表明测得的频率大于波源振动的频率;当观测者远离波源运动时,它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数目减少,表明测得的频率小于波源振动的频率.(3)观测者相对介质静止,波源相对观测者运动.当观测者与波源两者相互接近时,接收到的频率将大于波源的频率;当二者远离时,接收到的频率将小于波源的频率.3.多普勒效应的应用(1)机械波、电磁波都会产生多普勒效应.根据频率的变化,我们可以测出波源相对于介质的速度.(2)医疗上,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可以测量心脏血流速度,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3)多普勒效应在测定人造卫星位置的变化,测定流体的流速,检查车速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4)在天文学上,由地球上接收到遥远天体发出的光波的频率可以判断遥远的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再判断]1.声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时,声源的频率增大.(×)2.当波源和观察者向同一个方向运动时,一定会发生多普勒效应.(×)3.火车的音调越来越高,说明火车正从远处靠近观察者.(√)[后思考]1.多普勒效应能否产生与波源和观察者间的距离有关系吗?是不是距离越近,越容易发生多普勒效应?【提示】能否发生多普勒效应仅取决于波源和观察者间的距离是否变化,与距离的大小没有关系.2.火车进站和出站时,坐在火车上的乘客,能感受到汽笛的音调发生变化吗?【提示】不能.坐在火车上的乘客感到汽笛声未变,是因为声源相对听者是静止的,路旁的人感到汽笛音调发生变化,是因为声源相对听者是运动的.1.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f观察者变大,反之观察者变小.接收到的频率f观察者2.发生多普勒效应时,不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波源的真实频率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3.多普勒效应的应用测量车辆速度;测量天体运动情况;检查病变,跟踪目的物(如导弹、云层)等等.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变化了B.发生多普勒效应时,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发生了变化C.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D.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E.当观察者向波源靠近时,观察到波的频率变小【解析】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会发生多普勒效应,选项C 正确.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是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而波源的频率没有变化.故A错,B对,而D也是正确的.当观察者向波源靠近时,会观察到波的频率变大,E错.【答案】BCD6.如图所示,在公路的十字路口东侧路边,甲以速度v1向东行走,在路口北侧,乙站在路边,一辆汽车以速度v2通过路口向东行驶并鸣笛,已知汽车笛声的频率为f0,车速v2>v1.甲听到的笛声的频率为f1,乙听到的笛声的频率为f2,司机自己听到的笛声的频率为f3,则此三人听到笛声的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________.【解析】由于v2>v1,所以汽车和甲的相对距离减小,甲听到的频率变大,即f1>f0.由于乙静止不动,汽车和乙的相对距离增大,乙听到的频率变小,即f2<f0.由于司机和声源相对静止,所以司机听到的频率不变,即f3=f0,综上所述,三人听到笛声的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f1、f3、f2.【答案】f1、f3、f27.公路巡警开车在高速公路上巡查,在同一车道上巡警车向前方的一辆轿车发出一个已知频率的超声波,结果该超声波被那辆轿车反射回来时,巡警车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比发出的低.(1)此现象属于()A.波的衍射B.波的干涉C.多普勒效应D.波的反射(2)若该路段限速为100 km/h,则该轿车是否超速?(3)若该轿车以20 m/s的速度行进,反射回的频率应怎样变化?【解析】(1)巡警车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比发出的低,此现象为多普勒效应,选项C正确.(2)因巡警车接收到的频率低,由多普勒效应知巡警车与轿车在相互远离,而巡警车车速恒定且在后面,可判断轿车车速比巡警车车速大,故该轿车超速.(3)若该轿车以20 m/s的速度行进,此时巡警车与轿车在相互靠近,由多普勒效应知反射回的频率应偏高.【答案】(1)C(2)见解析(3)见解析多普勒效应的判断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波源与观察者)2.确定波源与观察者是否有相对运动.若有相对运动,能发生多普勒效应,否则不发生.3.判断:当两者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小,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大,但波源的频率不变.。

5.波的干涉、衍射-教科版选修3-4教案

5.波的干涉、衍射-教科版选修3-4教案

波的干涉、衍射一、教学目标1.掌握波的干涉、衍射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理解光的干涉、衍射现象。

3.能够应用波的干涉、衍射理论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波的干涉、衍射的基本概念。

2.光的干涉、衍射现象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波的干涉1.干涉现象的实验现象–双缝干涉实验–单缝干涉实验2.干涉现象的解释–波程差–干涉条纹–等厚干涉3.干涉现象的应用–干涉测量–干涉仪的应用2. 波的衍射1.衍射现象的实验现象–单缝衍射实验–双缝衍射实验–圆孔衍射实验2.衍射现象的解释–衍射公式–衍射图样–采用夫琅禾费衍射公式计算实验结果3.衍射现象的应用–衍射光栅的应用–衍射仪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实验演示法2.课堂讲述法3.互动探究法4.讨论分组法五、教学过程1. 波的干涉1.实验演示干涉现象–双缝干涉实验–单缝干涉实验2.完成课本上的练习3.讲述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4.指导学生完成干涉现象的计算实验5.应用干涉实验测量光波波长2. 波的衍射1.实验演示衍射现象–单缝衍射实验–双缝衍射实验–圆孔衍射实验2.完成课本上的练习3.讲述衍射现象的基本原理4.指导学生完成衍射现象的计算实验5.应用衍射公式计算衍射现象的结果六、教学评价1.实验实践表现评价2.课堂讨论表现评价3.实际应用能力评价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讲述原理、计算实验和应用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波的干涉、衍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和讨论机会,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应用。

2020-2021学年高二物理教科版选修3-4教学课件:第二章 5. 波的干涉、衍射 (21张)

2020-2021学年高二物理教科版选修3-4教学课件:第二章 5. 波的干涉、衍射 (21张)
C、在相遇区域,任一点的总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 引起是位移的矢量和。 D、几个人在同一房间说话,相互间听得很清楚, 这说明声波在相遇时互不干扰。
问题2 2、关于波的干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D ) A、只有横波才能产生干涉,纵波不能产生干涉。
B、只要是波就能产生稳定的干涉。
C、不管是横波还是纵波,只要叠加的两列波的频 率相等,振动情况相同就能产生稳定干涉。 D、波的干涉是波叠加的特例
振动减弱:波峰与波谷相遇。振动加强区振幅减 小,减弱区的振幅为原两相干波的振幅之差,即A 合=|A1-A2|
问题1 什么是波的干涉 ?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 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互相 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
水波干涉图样
水波干涉俯视图样
注意:观察不到衍射,不能说没衍射,一切波都能发 生衍射
小结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什么是波的叠加? 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 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
问题1
1、下列两列波相遇时叠加的说法正确的是( B C D)
A、相遇后,振幅小的一列波将减弱,振幅大的 一列波将加强。 B、相遇后,两列波的振动情况与相遇前完全相同。
活动三 波的衍射
活动一
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说明: 1.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 2.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问题2 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结论:
12..窄窄缝缝结宽宽论度度跟比波波长长相大差得不越多多时,,衍有射明现显象的越衍不射明现显象
3.窄缝宽度跟波长相比非常大时,水波将直线传播,观 察不到衍射现象
(B )
A.在A点出现波峰后,经过半个周期该点还是波峰 B.B点在干涉过程中振幅始终为零 C.两波在B点路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波的干涉、衍射第6节多普勒效应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2.理解形成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掌握振动加强点、减弱点的振动情况.(重点+难点)3.掌握波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重点) 4.了解多普勒效应,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难点)一、波的叠加原理:在几列波传播的重叠区域内,质点要同时参与由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总位移等于各列波单独存在时在该处引起的振动位移的矢量和.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如图所示.二、波的干涉现象1.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介质中某些区域的质点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区域的质点振动始终减弱,并且这两种区域相互间隔、位置保持不变,这种稳定的叠加现象叫做波的干涉.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2.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两列波的频率一定相同,而且两波源振动步调一致.三、波的衍射现象1.定义:波能够绕到障碍物的后面传播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当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大小与波长相差不多或比波长小时,就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四、多普勒效应及其应用1.多普勒效应:指由于观测者与波源之间有相对运动,观测者得到的频率与波源频率不同的现象,它是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2.由多普勒效应的模拟实验知(1)波源与观测者相对于介质都静止时,观测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的数目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相同,观测者接收到的频率和波源的振动频率相同.(2)波源与观测者相互靠近时,观测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数目增多,观测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振动的频率.(3)波源与观测者相互远离时,观测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完整波数目减少,表明测得的频率小于波源振动的频率.3.多普勒效应的应用(1)医院里用超声波通过测定血流的速度,可以检查大脑、眼底等处的血管病变.(2)测定人造卫星位置的变化,测定流体的流速,检查车速等.(3)通过测量某天体上元素发出的光波的频率,就可以算出此天体相对地球的运动情况.刘心武的小说漫谈金陵十二钗《贾元春之死》中有这样一段:抱琴并不在意.她发现了院中一样东西,很高兴,走过去细看,报告说:“娘娘,巧啦!这儿有现成的乞巧盆哩!”那院子里,有一雕花石台,石台上,放置着一具双耳铜盆,里面储满雨水.抱琴试着用手摩擦那双耳,盆里的水,顿时仿佛鼎沸起来.抱琴高兴得爽笑起来.双耳铜盆里的水是怎么回事?提示:用手摩擦铜盆两耳产生振动,两个频率相等的波源,在盆中水面上激起两列水面波,产生了干涉,“盆里的水,顿时仿佛鼎沸起来”.对波的干涉现象的理解1.波的叠加是无条件的:任何频率的两列波在空间相遇都会叠加.2.稳定干涉图样的产生是有条件的(1)两列同类的波.(2)波的频率相同.(3)振动方向相同.(4)相位差恒定.3.干涉图样及其特征(1)干涉图样如图所示:(2)特征①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固定不变.②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化).③加强区与减弱区互相间隔.4.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判断方法(1)条件判断法:频率相同、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波源产生的波叠加时,加强、减弱条件如下:设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Δr ,则当Δr =2k λ2(k =0,1,2…)时为加强点;当Δr =(2k +1)λ2(k =0,1,2…)时为减弱点.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相反. (2)现象判断法: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该点为加强点;若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则为减弱点.(1)振动加强点的位移大小始终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之和.但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们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有的时刻位移为零,只是振幅为两列波振幅之和,显得振动剧烈.(2)振动减弱点始终减弱,它的位移大小始终等于两列波引起的位移之差.振幅为两列波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则振动减弱点将会总是处于静止的,并不振动.命题视角1 波的干涉条件的判断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现有几种声波:①周期为120s ,②频率为104 Hz ,③波长为10 m ,它们传播时若遇到宽约为13 m 的障碍物,能产生显著的衍射现象的是( )A .①和②B .②和③C .①和③D .都可以[解析] 由波速公式v =λf 得:波长λ=v f=v T ,则①、②、③三种声波的波长分别为λ1=340×120 m =17 m ,λ2=340104 m =0.034 m ,λ3=10 m ,根据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可知,①③两声波的波长与障碍物的尺寸差不多,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故C 正确.[答案] C命题视角2 振动加强点与减弱点的判断如图(a),在xy 平面内有两个沿z 方向做简谐振动的点波源S 1(0,4)和S 2(0,-2).两波源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b)和图(c)所示.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00 m/s.两列波从波源传播到点A (8,-2)的路程差为________m ,两列波引起的点B (4,1)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点C (0,0.5)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解析]点波源S1(0,4)的振动形式传播到点A(8,-2)的路程为L1=10 m,点波源S2(0,-2)的振动形式传播到点A(8,-2)的路程为L2=8 m,两列波从波源传播到点A(8,-2)的路程差为ΔL=L1-L2=2 m.由于两列波的波源到点B(4,1)的路程相等,路程差为零,且t=0时两列波的波源的振动方向相反,所以两列波到达点B时振动方向相反,引起的点B处质点的振动相互减弱;由振动图线可知,波动周期为T=2 s,波长λ=v T=2 m.由于两列波的波源到点C(0,0.5)的路程分别为3.5 m和2.5 m,路程差为1 m,而t=0时两列波的波源的振动方向相反,所以两列波到达点C时振动方向相同,引起的点C处质点的振动相互加强.[答案]2减弱加强(1)先找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根据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的点为振动加强点,波峰与波谷相遇的点为振动减弱点,找到一系列加强点和减弱点.(2)再找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根据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加强点的连线为加强区,减弱点的连线为减弱区,确定加强区和减弱区.(3)波形在时刻变化,可以沿波线方向平移波形,以此找到一般质点的振动情况,更能准确确定加强区和减弱区.1.(多选)如图所示,S1、S2为两个振动情况完全一样的波源,两列波的波长都为λ,它们在介质中产生干涉现象,S1、S2在空间共形成6个振动减弱的区域(图中虚线处),P是振动减弱区域中的一点,从图中可看出()A.P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等于1.5λB.两波源之间的距离一定在2.5个波长到3.5个波长之间C.P点此时刻振动最弱,过半个周期后,振动变为最强D.当一列波的波峰传到P点时,另一列波的波谷也一定传到P点解析:选ABD.从S1、S2的中点起到向右三条虚线上,S1、S2的距离差依次为0.5λ、1.5λ、2.5λ.对波的衍射现象的理解1.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理解(1)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大小,并不是决定衍射是否发生的条件,仅是衍射现象是否明显的条件,一般情况下,波长较大的波容易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2)波传到小孔(或障碍物)时,小孔(或障碍物)仿佛是一个新的波源,由它发出与原来同频率的波在孔(或障碍物)后传播,于是,就出现了偏离直线传播的衍射现象.(3)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尽管衍射十分突出,但衍射波的能量很弱,衍射现象不容易观察到.2.用惠更斯原理解释衍射现象(1)波源在介质中振动,由于介质中各质点间弹力的作用,将波源的振动由介质向周围由近及远地传播而形成波,而且当波形成后就可以脱离波源而单独存在,因为波源一旦带动质点振动,这个被带动的质点就可视为一个新的波源而带动其他质点振动.由此可见,凡是被带动的质点均可视为一个新的波源.(2)一个振源在平面介质中振动而形成的波,波面为一个圆.波面上的质点视为一个新的子波源.新波源的波面也是个圆.同一波面上的新子波源的波面的包络面就是原波源的波面.(3)当遇到缝或孔,且缝或孔的尺寸较大,孔中质点振动可视为很多子波源,这些子波源的波面的包络面仍保持原波面的形状,只是边缘发生了变化,这时的衍射现象不明显.(4)当缝或孔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更小时,则形成的波面是以小孔为“中心”的圆,这便观察到了明显的衍射现象.(多选)如图所示,S是波源,M、N是两块挡板,其中M板固定,N板可以左右移动,两板中间有一狭缝,此时A点没有明显振动,为了使A点能发生明显振动,可采用的方法是()A.增大波源的频率B.减小波源的频率C.将N板向右移D.将N板向左移[解析]A点要发生明显振动,就是要出现明显的衍射现象,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差不多,当狭缝距离不变时,必须增大波长,而v 是一定的,由v=fλ可知,要增大λ则要减小f;当波长λ不变时,将N板左移,使狭缝距离减小,也能产生明显衍射.[答案]BD2.利用发波水槽得到的水面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甲乙A.图甲、乙均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B.图甲、乙均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C.图甲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图乙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D.图甲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图乙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解析:选D.波的干涉显示的是加强区与减弱区相间,而波的衍射是波绕过障碍物,传到障碍物后面去的现象,所以图甲显示的是波的衍射现象,而图乙显示的是波的干涉现象.多普勒效应的理解发生多普勒效应时几种情况的比较(以声波为例)相对位置图示结论波源S和观察者A相对静止不动,如图所示f波源=f观察者,音调不变波源S不动,观察者A运动,由A→B或A→C,如图所示若靠近波源,由A→B,则f波源<f观察者,音调变高;若远离波源,由A→C,则f波源>f观察者,音调变低观察者A不动,波源S运动,由S→B,如图所示f波源<f 观察者,音调变高观察者者接收到的频率f观察者变小,音调变低.(1)多普勒效应是接收频率和波源的频率不同的现象,并不是接收到波强度的变化.(2)发生多普勒效应时,不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波源的真实频率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如图所示产生机械波的波源O做匀速运动的情况,图中的圆表示波峰.(1)该图表示的是________.A.干涉现象B.衍射现象C.反射现象D.多普勒效应(2)波源正在向哪处移动________.A.A B.BC.C D.D(3)观察到波的频率最低的位置是________.A.A B.BC.C D.D[解析]题图表示的是多普勒效应,波源的左边波长较小,说明波源正向左运动,因此A 处的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偏高,B处的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最低.[答案](1)D(2)A(3)B在多普勒效应中,波源的频率是不改变的,只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了变化.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不仅机械波,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3.如图所示,向左匀速运动的小车发出频率为f的声波,车左侧A处的人感受到的声波的频率为f1,车右侧B处的人感受到的声波的频率为f2,则()A.f1<f, f2<f B.f1<f, f2>fC.f1>f, f2>f D.f1>f, f2<f解析:选D.声源靠近A处的人,由多普勒效应知,他接收到的频率变大,即f1>f;相反,声源远离B处的人,则他接收到的频率变小,即f2<f,故选项D对.[随堂检测]1.(多选)如图所示,两列相同的波沿一直线相向传播,当它们相遇时,下列波形中可能的是()解析:选BC.当两列波的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相遇时,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在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重叠的区域内所有质点此刻的振动合位移为零,而两列波的后半个波(或前半个波)的波形保持不变,所以B项正确;当两列波完全相遇时(即重叠在一起),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所有质点振动的位移均等于每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使得所有的质点振动的位移加倍,所以C项也是正确的.2.a为声源,发出声波,b为接收者,接收a发出的声波.a、b若运动,只限于沿两者连线方向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静止,b向a运动,则b收到的声频比a发出的高B.a、b向同一方向运动,则b收到的声频一定比a发出的高C.a、b向同一方向运动,则b收到的声频一定比a发出的低D.a、b都向相互背离的方向运动,则b收到的声频比a发出的高解析:选A.a、b为同方向运动时,不知两者的速度,故b收到的频率可能比a高,可能比a低;反方向运动时,b收到的频率比a发出的低.3.(多选)如图中S1、S2是两个相干波源,由它们发出的波相互叠加,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则对a 、b 、c 三点振动情况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b 处的振动永远互相减弱B .a 处永远是波峰与波峰相遇C .b 处在这时刻是波谷与波谷相遇D .c 处的振动永远互相减弱解析:选CD .b 处此刻是波谷与波谷相遇,过半周期后变成波峰与波峰相遇,是振动始终加强的点,故C 对,A 错.a 处此刻是波峰与波峰相遇,过半周期后变成波谷与波谷相遇,是振动加强点,并非是永远波峰与波峰相遇的点,故B 错.两波干涉的结果是使某些区域的振动是加强的,某些区域的振动是削弱的.这种关系是稳定的,振动的加强区与削弱区是相互间隔的,存在着严格的分布规律.即凡波峰与波峰相遇的点或波谷与波谷相遇的点,都是振动加强的点;凡峰、谷相遇的点,都是振动减弱的点,c 处此刻是波峰、波谷相遇,D 正确.4.(1)一渔船向鱼群发出超声波,若鱼群正向渔船靠近,则被鱼群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与发出的超声波相比______________.A .波速变大B .波速不变C .频率变高D .频率不变(2)用2×106 Hz 的超声波检查胆结石,该超声波在结石和胆汁中的波速分别为2 250 m/s 和1 500 m/s ,则该超声波在结石中的波长是胆汁中的________倍.用超声波检查胆结石是因为超声波的波长较短,遇到结石时________(选填“容易”或“不容易”)发生衍射.解析:(1)渔船与鱼群发生相对运动,被鱼群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的速度大小不变;由多普勒效应知,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的频率变高,故选项B 、C 正确.(2)由v =λf 知,超声波在结石中的波长λ1=v 1f ,在胆汁中的波长λ2=v 2f ,则波长之比:λ1λ2=v 1v 2=1.5. 超声波遇到结石时,其波长远小于结石的线度,则超声波遇到结石时不容易发生衍射现象.答案:(1)BC (2)1.5 不容易5.两列横波在x 轴上沿相反方向传播,如图所示,传播速度v =6 m/s ,两列波的频率都是f =30 Hz ,在t =0时,这两列波分别从左和右刚刚传到S 1和S 2处,使S 1和S 2都开始向上做简谐振动,S 1的振幅为2 cm ,S 2的振幅为1 cm ,已知质点A 与S 1、S 2的距离分别是S 1A =4.25 m ,S 2A =2.95 m ,当两列波在A 点相遇时,A 点的振幅为多大?解析:根据v =λf ,得λ=v f =630m =0.2 m S 1、S 2两波源到A 点的波程差Δx =S 1-S 2=(4.25-2.95) m =1.3 m因为是完全相同的波源,所以Δx 若满足半波长的偶数倍,A 点振动加强,振幅为两振幅之和;Δx 若满足半波长的奇数倍,A 点振动减弱,振幅为两振幅之差,由此判定Δx λ/2=1.3×2/0.2=13. 即满足半波长的奇数倍,A 点为振动减弱点,振动振幅为A =A 1-A 2=(2-1) cm =1 cm.答案:1 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