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探讨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创新人才教育研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影响创新人才培养。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强调“以教师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主体精神、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弱化,严重影响创新人格的形成。
(2)忽视个性化的培养。
教育中关注的是教材、教师、课堂,而不是学生及其个性化的发展;鼓励的是对既有知识、结论、方法的机械认同,而不是独立、求异、发散的思维;教师则以“一刀切”的方式取代了因材施教,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
(3)教学和评价方式简单化。
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评价系统以笔试为主。
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独白式”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表达想法的时间和空间;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导致学生学习方式死板,不愿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了擅长记忆和考试的“读书机器”。
(4)未形成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只局限于某些课程、某些时段,只涉及教学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
没有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形成,需要教师、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意识。
应从平等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入手,构建一个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学习氛围。
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释放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从激发、保护和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潜质,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完善创新人格。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考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考□阚莉莉滑晓军马晶晶【摘要】培养与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高校相对集中的保定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内容,提出了有效实施保定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设想。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素质能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03044)成果。
【作者单位】阚莉莉,保定学院基础教学部;滑晓军,河北大学;马晶晶,保定学院中文系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以竭诚服务大学生为切入点,拓宽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渠道,构建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大学生全面参与的工作机制。
针对素质教育环境的变化,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结合,融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素质提升和职业素养提高为一体;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不断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工作机制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建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上,强调专业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应关系,试图把大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家。
这种定位的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割裂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使接受任何专业教育的学生都缺乏一种内在的科学与人文的精神。
高校的素质教育应当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培养目标应当实现多样化,培养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应当明确培养主题即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业务基础的夯实,创新品质的培育,社会责任的强化,合作精神的养成,人文情怀的铸就。
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探讨
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 学科 的创 建者、科 技新
突破和发展 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激发全民族 的创新精神。
5 创新 人 格 .
不同的人格 因素,对创新 活动会产生不 同的作用。 良好的
育 肩负 的重 要 使 命 。
快速 发展,特 别是由于高素质 人才国际竞争的 日趋激烈,我 国
高等教育必须处理 好规模 发展和提高质量的关系,在保持规模 持 续发展 的同时,要增强质量 意识,坚决 实现高等教育 工作 重
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1创新精神 .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 的比较稳定的积极 心的转移,把创新人 才的培 养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 内
能力 是 国家竞 争力 的 核心 ,是我 国 应对 未 来 挑 战的 重 大 选 择 ,是 创新精神, 以六种构成要素为着 眼点 , 要 即批判精神、 科学精神、
统领我国未来科技 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 创新型国家目 开拓精神、自主精神、冒险精神和务实精神 。 标的根本途径。 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人才 高等教育
维普资讯
中国电力教 育
2 0 年 9 下 总 第1 1 08 月 2 期
高等教 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探讨
肖慎 华
摘要 :培养创新人才是 高等教育的重要 使命。针对创新型人 才的素质要求,提 出高等院校必须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打造一支创
新 型教 师队伍 , 改革教 学模 式 ,重视 学生个 性 化发 展 , 营造 浓郁 的校 园创新 氛 围,才 能使创 新 型人 才脱颖 而 出。
5 合理 的知 识 结 构 .
关于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面 的 培 养 理 念 培 养 出的 大 学 生 , 乏 基 本 缺 的 人文 社 会 知 识 , 适应 性 差 , 数在 工作 中 多 不 能很 好 地 处 理 人 际 关 系 , 少 审 美情 趣 , 缺 在 漫长的职业生涯 中很难取得大 的成就。 因 此 , 校 一 要 加 强 对 学 生 的 理 想 信 念 教 高 育 和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 养 学 生 基 本 的道 德 培 规 范 ; 要 通 过 开 展 丰 富 多 彩 的 课 外 实践 二
一
能 力 的 人 , 是 相对 于 不 思 创 造 、 乏创 造 它 缺 亩 三 分 地 上 搞 闭 关 自守 , 会 有 大 的 出 不 能 力 的 比较 保 守 的 人 而言 的 , 同 理论 型 、 息 。 这 ” 应 用 型 、 艺 型 等 人 才 类 型 的 划 分 不 仅 不 技 是 并 列 的 , 且 要 求 不 论 是 哪 种 类 型 的 人 2 培养高素质创 新型人才 的几点主要措 而 才 皆具 有 创造 性 …。 施 首 先 , 代 社 会 的 创 新 型 人 才 必 须 具 2. 当 1改 革课 堂教 学方 式 , 动式 教学 与研 究 互
学 术 论 坛
SIC &TC O0Y CNE EH L Eபைடு நூலகம்N 。
关于 新 形 势 下 高 等 院校 培 养 高 素 质 创 新 型 人 才 的思 考
王博 曲云峰 ( 西北农林 科技大 学创新 实验学 院 陕西杨 凌 7 1 O 1 ) 20
摘 要 : 趋 激烈的 1 际竞争和 市场 经济对人 才的标 准不断提 高 , 日 1 1 必然要求 高等 院校 培养 出具有更 高素质和 能 力的创新型人 才 。 面对 新 的挑战 , 高等院校 必须努 力改进教 学方式方法 , 更新教 学内容 , 改造课程体 系, 强师资队伍建设 , 到有的放 矢 , 加 做 实现人 才培养模 式的改 革和优化 。 本文对新 形势 下社 会对人 才素质和 能 力的要 求进行 了探讨 , 并结合 当前我 国高校实 际, 出 了培 养适应 性强的 高素质创新 型 提 人 才的 几点主要 措施 , 为高校 人 才培 养模 式的改 革提 供一 定的参考和 依据 。 关键 词 : 才 人 才培养模 式 人 中 图分 类 号 : 4 G6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 3 9 ( 0 oo ( ) O 2 -0 1 7 - 7 12 1 ) 6 b- 2 1 1 随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 识 化 程 度 的 提 高 人 才 , 名 思 义 , 须 具 有 创 新 意 识 、 新 知 顾 必 创 在 高 素 质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培 养 中 , 摒 应 和我 国社 会经济 的进一 步发 展 , 统 “ 传 专 精神 、 新 思 维 和 创 新 能 力 , 够 把 握 住 快 弃 以 往 过 于 注 重 知 识 传 授 的 旧 观 念 , 本 创 能 在 才” 育模式下培养 出的“ 识储备型 ” 教 知 人 速发 展 中所 蕴 藏 的 众 多 机 会 , 现 新 问题 , 科 阶 段 就 应 该 有 意 识 地 对 学 生 进 行 科 研 发 才 由于 知 识 结 构 单 一 , 手 能 力 相 对 低 下 关 注 新 现 象 , 出新 思 路 , 用 新 方 法 , 动 提 运 取 方 法 和 基 本 科 研 技 能 的 训 练 , 养 学 生 动 培 等原 因, 已经 很 难 适 应 当 前 改 革 开 放 大 环 得新 成 果 。 同时 , 论 自己 身 处 何 种 岗位 , 手 动 脑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不 是 仅 仅 满 足 不 而 境 下快 速 发 展 变 化 的 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济 要 都 能 够 以 高 度 的 责 任 心 和 强 烈 的进 取 精 神 于 掌 握 已有 的 知 识 结 论 。 者 认 为 , 本 笔 在 求 。 了使 高 校 人 才 培 养 能 够 更 好 地 适 应 做 好 本 职 工 作 , 得 事 业 的 发 展 , 现人 生 科 阶 段 推 行 导 师 制 , 导 师 指 导 下 开 展 以 为 取 体 在 国 家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求 , 国家 的 发 展 和 价 值 。 为 学 生为主的科 创实验 , 仅可以使 学生 了 不 社会 的进 步 提 供 强 有 力 的 智 力 支持 和 人 才 最 后 , 需 要 具 有 较 强 的 社 会 交 往 能 解 和 掌 握 基 本 科 研 方 法 和 技 能 , 动 学 生 还 调 保证 , 们 必须 深 刻 总 结 经 验教 训 , 实 转 力和 团 队 协 作精 神 。 着 社 会 信 息化 、 合 开 展 科 学 研 究 的 主 动 性 和 积 极 性 , 重 要 我 切 随 综 更 变教 育 理 念 , 鉴 国内 外 一 切优 秀成 果 , 借 改 化 程 度 的 提 高 , 良好 的社 会 交 往 能 力 和 团 的 是 能 够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能 力 和 动 手 实 革 不 适 应 经 济 社 会发 展 要 求 的 教 学 管 理 体 队 协 作 精 神 显 得 的 愈 来 愈 重 要 , 有 那 些 践 能 力 。 只 制 和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高 人 才 培 养 的 质 量 善 于 沟 通 、 于 与 人 合 作 的 人 才 能 取 得 事 2. 大力 加 强校 园文 化建设 。 提 乐 4 创建 良好的人 和效 益。 业 上 的 大发 展 。 媒体 称 之 为 “ 被 创新 熔 炉 ” 文 环 境 、
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
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变得日益重要,不仅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每个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不得不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其影响因素。
二、影响因素(1)教育投入方面: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教育资金投入。
政府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财政投入,不仅体现在高校建设和设备设施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给力的教职工薪酬方面,从而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职工的素质水平、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
(2)教育管理方面:教育管理机构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目前,政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尚未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政策的实施严重滞后,而高校内部管理的数量和质量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改善。
(3)学生因素: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受到学生的影响。
高校学生应当融入社会文化,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独特的学习习惯和职业规划,同时也应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将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自身未来有正确的认识和规划。
(4)师资因素:另外,师资力量也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老师的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是决定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保证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三、结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千变万化,包括教育投入、教育管理、学生因素和师资因素等。
只有在对这些影响因素有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各高校人才培养机构才能更好地实施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活动,从而形成有效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探讨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应该 改变传统教 学模 式, 启发 学生创新思维 , 产学研相互促进 , 使 全方位 提高学生的实践创 新能力。 关键词 : 创新型人才 ; 创新能力 ; 产学研 ; 高等教 育
中图分类号 :G 4 6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1 4 9 - 20 )0 0 3 - 3 1 7 - 7 2 (0 91 - 2 1 0
技创新 指数 却属 世界 中下水平 。 1 8 国际一级科学组织 在 5个
出, 要把增强 自主创新 能力作为 国家的 战略贯彻 到现代化建 设的各个方面 。建 设创新型 国家是党 中央 、 国务 院从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 开创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新局面 出发作 出的一项
及 其 16 个主要二级 组织中,我 国参 与领 导层 的科学家仅 56 占 2 2 %我 国高层次 科研人才处于数量庞大而质 量偏 低、 .6 。 拔
尖 人才奇缺 的尴尬局面 。”
战略决策 。建设创 新型 国家 不能停 留在一 般 的理 解上 , 是 而 今后很长~段 时间内 中国要走 的道路 , 是一个 国策 。建设创 新型 国家是一项复 杂 的系统工 程 , 要党 、 需 政府 和社 会 的共 同努力, 从体 制改革 、 制完善 、 策导 向、 机 政 人才培养 、 作风建
养和科研创新上投入 了大量 的资源 , 但效果却并不对等 。这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 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 尤其是在创 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有很大 的缺陷 。
2 面对 严 峻 的 形 势 . 高校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几 点建 议 对
始, 国上下就在 大喊“ 举 创新 ”至今 ,创新 ” , “ 一词已成为老生 常谈 。但 时逾十多年却收效甚微, 由下列数据和处境即可见 其 端倪 :我 国科 技人力 资源 总量已达 3 0 “ 2 0万人、研发人员 15 , 0 万 分列世界第一、 第二位, 发经费居世界第六位, 研 但科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变革,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来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创新型人才。
一、职业教育创新模式的必要性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中,注重的更多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基础技术的培养。
然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的变革,单纯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现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因此,职业教育需要采用创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策略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实践能力,他们需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实践能力。
例如,开展实践课程、实习实训项目等,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
2、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思维,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富有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因此,职业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创新课程、组织创业比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促进团队合作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他们能够与他人有效地合作,协同创新。
因此,职业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团队项目、组织团队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进行改革。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不科学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滞后,没有及时跟随行业需求的变化。
需要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安排,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单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内涵建构及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内涵建构及师资队伍建设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资源,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时代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教育事业也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成为当务之急。
传统的教师角色以传授知识为主,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新时代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跨学科的能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师资队伍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不断提升,还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给予支持和引导,共同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1.2 研究目的本篇文章旨在探讨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内涵建构及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特征和创新型教师的要求两个方面对新时代教师的角色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师资队伍建设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有效的发展路径。
通过对新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进行论述,旨在为未来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1.3 研究意义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数量直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新时代,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
研究如何建构这样的教师队伍,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论现代高校应如何培养人才
论现代高校应如何培养人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使命。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现代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因此,现代高校应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多方面的能力。
通过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想,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现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方面,通过开设创新实验课程、组织科研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社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是将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现代高校应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将教学与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的生产环境和科研项目,增强对实际工作的了解和体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增多,现代高校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国际化的学习机会。
通过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和科技发展情况,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也有助于推动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不仅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所在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创新 型人才 应 具备 良好 的全 面素 质、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以及创 新精神 时也跟军队人才建 设提 出了要求 。科学分析创新型人才培 养存在 的问题 ,提 创新 型人才培养 的 对策 ,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
一
、
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存 在 的 问题
从 教 育 思 想 和 教 育 理 念 上看 , 创 新型 人才培 养 还是 受传统 院校教育 理念 的束缚 ,强 调培 养人才 的服务 型 和 工具 型 的特 点 ,忽视 了培 养人才 的 独立 品格 ,忽视 了培养 人才 的创新 能 力 ,导致 院饺 培养 的人 才素质 降低 , 滞 后 于 部 队教 育 洲练 的 需 要 。 从 培 养 模 式 干 专 业 口径 情 况 上 ¨ 看 ,人才的培 养还是受传统院校教育培 养模式影响,过于注重对学科知识 的学 习,而缺乏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缺 乏学科专业总体 规划 ,学科专业 的数量 偏多 ,专业口径偏窄 ;学科专业设置不 尽 合理,学科问的交流与渗透不够 ,学 科群优势难以发挥 ;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总体不高,学科 带头人不足,创新意识 和 创 新 能 力较 弱 ;学 科 专 业 设 置 的更新 速度慢,研 究方向比较陈 旧,缺乏前瞻 性,与部队训练存在脱节 ,不适应创新 型 人 才 培养 的要 求 。 从 教学体 系和 教学 内容上 看 ,教 学体系与教育需求不完全适应 ,教学内 容划分过细 ,各 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过 分 强调 各 自的系统 性 、完整 性和独 立 性 ,而忽视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完整性以 及 不 同 学科 之 问 的交 叉 和 融合 。
HkS默b d &与 Ao r嗣由 出 m 业a r
专 家视 点
创 新型人 才培 养 的几 点 思考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当前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滞后、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以及评价体系单一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改革课程设置、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对策。
这些对策有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未来,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对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探讨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对策、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多元化、未来发展、意义价值。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新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能力不足的困境。
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一些高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对策措施。
只有通过改革课程设置、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措施,才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提升和升级,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2 问题的重要性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评价体系单一等,严重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Value Engineering 2.4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的合作网络仅凭政府或学校或社区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的,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村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
同时,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多种文化对孩子均有影响,要使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建立一个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系统,才能发挥全面、积极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往往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撑,比如修建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福利机构。
3结论“留守儿童”的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城市化程度加深,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家庭问题中的一个部分。
经过调研,笔者对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的问题提出如下的建议:首先,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包括打破户籍束缚,建立和健全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相关政策法律,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积极采取各种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措施等等。
其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的作用。
教师要有爱心、耐心,积极创造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的机会;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改善教育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同时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强化其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组建帮扶队伍。
最后,应该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并且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的合作网络。
关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首先 。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 其次 , 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型人才的立足点和 出发 型人才的基础 , 通识教育 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开 点。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文化基础知识 , 即科 放 的思想观念 , 培养学 生全 面的素质 , 构筑合理 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 ; 专业知识 。 即专业 基本 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拓展知识背景 和能力基础, 理论知识和前沿领域的知识;其他相关知识 , 即 为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同时也为人才 与 自己专业联系密切的相邻专业的知识。另外 , 跨学科 、 跨领域创新以及进行新领域开发研究提 合理 的知识结构还要求具有哲理性的思维头脑 , 供条件。本科生的教育 目 标不可能实现人人都成 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创新人 才 , 而是立足于基础知识 的培养 、 身 终 其次 。 创新型人才应有独立的人格。这是创 学 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潜能的培养。本科教育强 新型人才必须具有 的人格特征 , 创新型人才应不 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 、 宽广 的 迷信权威 , 对现有的学说和权威的解释不是 简单 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创造能力 , 增强人才的 地接受 , 而是敢于提 出质疑 , 要有跨越前人理论 社会适应性 , 为人才发展提供一种知识和能力 的 的勇气 。 , 这样 才能另辟蹊径 , 创立新说。任何 一 前期储备。通识教育的 目 标不是培养通才 , 而在 个有重大意义的独创性的科学设想 , 都是对司空 于让受教育者形成开阔的视野 。 知识经济需要全 见惯的现象提出的质疑 , 是对原有理论的某 种程 面发展的人 。实践证明, 通识教育在增强学生的 度的突破。创新型人才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 , 是 知识 、 能力的综合性 , 提高人文素养 , 促进人的全 坚持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 发展 、 完善创新成 果 面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 , 更新教育观念。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第三 ,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新思维 。创新思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活动 , 要想实现教育创新 , 首 维是超越固定的、 传统 的常态模式而进行的一种 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 我国高等教育 目前 开创性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 , 创新思维不是一种 仍然沿袭着 传统的教育 观念 , 因此 , 我们 须从 独立的思维方式 , 而是 多种思维有机结合 的产 建设创新 型国家 ,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 , 从落实科 物。创新思维包括求异思维 、 丰富的想象力和灵 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 , 充分认识培养创新 感的捕捉等 , 求异是创新 的开始 , 丰富的想象力 型人才的重要性 , 转变 旧的教育观念 , 树立 以创 是创新 的平台, 而灵感的捕捉则可以使创新信手 新导向为主的教育观 , 培养学生 的创新 能力 和实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研究新时代是一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时代。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培养路径的研究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路径进行探讨,旨在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方向。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导向。
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首先,培养拥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全面发展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高校应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使他们在接触到各种知识和信息时能够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其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最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交流和合作变得日益频繁,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应以质量为核心。
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首先,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优秀的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他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专业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意识,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高校应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时代,教育的目标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高校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加入更多的实践性项目和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践经验。
最后,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实施校企合作,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创业。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目前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与产业需求脱离的现状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推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结合,以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应当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对策、多元化、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上。
优秀的人才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引擎,他们能够为各行各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高校教育朝着更加科学、高效、全面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现状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这种单一模式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容易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追求分数的怪圈中,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顺利应对社会现实中的复杂挑战。
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不够全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摘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中,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推广和实施,通过优化培养模式、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活动,以及加强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也至关重要。
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进步。
高校应将创新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重要性、问题、创新教育、模式、跨学科、交叉融合、合作、评价体系、未来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意义1. 引言1.1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
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必须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具备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的能力。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在各行各业中站稳脚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才能不断开拓创新领域,推动科技的不断发展。
创新型人才更容易适应未来社会的变革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不断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确保高校毕业生在未来社会中具备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1.2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滞后,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教学体系使得学生接受的知识往往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
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
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 的思考
任福全 李 玲
(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04 1 300 ) 摘 要: 当今世界, 国家综合 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 , 取决于
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数量。因此 , 大力培养创新人 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 高等院校应积极探 索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 , 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能力的提高。
( 深化教育改革, 二) 注重培养和 提高 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 , 高校应改变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 通过启发
其次, 建立宽松民 主的 环境。 培养创新能 需要为 力, 受教 育者提供宽松民主的 环境。 教师凡欲 促进他的 学生的创 新能 力, 就必须在他们中间倡导一种合作的 风气, 这有利于机体 创新能力的 发挥。 可见, 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是培养学生创 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为此 , 教师应鼓励质疑, 鼓励标新立
关 键词 : 高校 ; 创新 型 国家 ; 新人 才 创
中图分类 号 : 6 2 G 4. 0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9 37 (0 80 —6 0 10— 87 20 )6 5 —2
一
、
对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地位的认识
高等院校作为最高的人才培 养场所, 应该说是整个人才 培养流 程中 关键的 环节, 基本职 它的 能决定了 它担负着直接 向 社会输送高素质 人才的 重任。 高等院校为 社会培养人 才的 素质高低、 创新能力强弱,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创新型 国家的 建设。因 高等院 此, 校肩负 着为国 家培养和输送人才 的重大 历史使命, 是科技人才成长的 摇篮。 高校对培养创新 人才 具有无法替代的 地位和作用。
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断探索培养新途径,构建创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培养人才当今时代是一个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时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和创新。
面对未来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新局面,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如何认清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深化高校内部改革,建立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迫切任务。
一、培养创新人才高校责无旁贷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体现。
事实证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新技术、新产业,经济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的民族,在16世纪之前,中华民族曾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发明和辉煌千古的历史文化,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重大科学发展和重大发明,几乎没有中国人的专利。
过去的多年,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都不高。
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是应景之需而确实是我国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2.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作为科技兴国的主力军,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又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作为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探讨
韩纪梅唐世红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必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源源不断地培养大量高素质、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是高等院校光荣而又崇高的任务。
一、加强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及马列主义的德育教育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既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去占领。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及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倾向,如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既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也关系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育我们的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教育我们的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艰苦奋斗。
同时,大学生既是思想教育的客体,又是思想教育的主体。
因此,要特别注意通过创造条件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大学生不仅要
做到自信、自强、自尊、自重、自立、自爱、自律,还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为此,高校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力戒以前刻板、教条式的说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如采用聘请校外专家来为学生做专题系列讲座或放映与之相关的电影、录像片等方式使马克思主义进课堂,进头脑,并辅之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深入社区、街道、工厂、农村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了解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行各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不畏艰险,勇于创新,为将来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从而达到德育的“不教而育”的最高境界。
二、紧密结合实际需要,在课程设计上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
要从社会与经济的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出发,在我们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尝试以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改革我们的课程体系。
本科教育也要与市场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前沿的科研成果、先进的科研学术水平同本科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把本科学生提前带入学术前沿,艺术殿堂,使学生汲取最新知识和信息,加速成才。
笔者在工作中被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是:“这些课程学了有没有用?大学里学的东西出去工作后能用到多少?”总是担心所学的内容将来是否用得上。
一位知名的社会学家曾说过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工作后能用到一成就很不错了。
这一方面说明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当快;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在课程设置和设计上多少有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在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报告上,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公司在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是:“贵校要紧密联系市场、社会的需求,增加对学生新的知识及科研发展动态的培养,培养他们在市场、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和意识”“建议培养些企业实用性人才。
一是英语教学除笔试以外,对口语要求要强化;二是专业课程要重视;三是注重人际交往的培养,善于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加强对教师培养和教育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言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抑或是日常的接触,教师的一言一行、治学态度、教学水平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些同学反映个别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严重影响同学上课积极性,以致有些同学说上课的效果还不如学生自己去读书的好。
这样一来必然会消弱同学的专业基础,会对他们将来的创新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这就需要对教师加强职业教育管理。
我们说教师的学科知识以及以后终身获取与追求知识的意愿和能力,可在大学的学习中养成,教育理论、学生成长变化等知识则可通过教师的职前专业培训来达成,但是,真正的专业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渐养成。
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尤其是青年教师还需要通过持续地进修才能达成专业的更新和发展。
教师也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关心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作为示范性的角色,应注重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人格,保持良好的状态,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在人们的心里。
”故而,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身教”胜过“言教”,真正成为学生勤奋学习,奋发有为的楷模。
四、注重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万物生长靠阳光,创新人才的成长尤其如此。
实践证明,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发展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成功之路。
科研过程为提高师资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最有效的训练机会,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校要创造条件,使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真正使大三、大四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接受科研训练。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饶子和教授曾说:实验室的经历非常重要,一定要向高年级本科生开放实验室,他们是最大的“破坏者”,也是最大的创造者。
学生不会凭空创新,一定要给学生尝试和创造的机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几年开展的“春晖”计划就是使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进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总结这些实践经验,受益最大的是我们的同学,下面一位同学的总结很具有代表性:“在实验室做了一个多学期实验,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克服了从前眼高手低,心高气傲的心态,发现自己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没有明确的实验方案和思路,收集的资料不够充分,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四川大学无机材料系在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有益的途径,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