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期末重点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 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中医药文献知识点总结

中医药文献知识点总结

中医药文献知识点总结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文献内容丰富,包括医药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药物配伍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将对中医药文献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医药文化。

一、中医药文献概述中医药文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重要载体。

其内容主要包括医药学、临床经验、方剂学、针灸学等。

在中医药文献中,包括经典著作、医案、方剂、针灸手法等,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这些文献对中医药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理论是中医药文献的核心内容,其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是中医药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把握。

气血津液理论则体现了中医药对于人体生命本质的认识,强调气血津液的调节和平衡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脏腑经络学说则体现了中医药对于人体器官和经络系统的认识,强调脏腑经络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药理论的关键内容,包括风、寒、湿、热、燥、湿、火等病因的认识和对应的治疗原则。

三、中医药诊断方法中医药文献中对于诊断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其中,望诊是中医药诊断方法的重要内容,包括对舌象、面色、眼底、舌苔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辨识病因。

闻诊则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腹音等,辨别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因。

问诊是中医药诊断方法的核心内容,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症状等,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临床表现,以作出初步诊断。

切诊则是通过望、闻、问的综合分析,以找出疾病的病位、病性、瘀滞等,从而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辨证论治。

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

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

中医文献发展史重点1.上古医疗技术的传播方式是(言传口授)或者(口耳相传)。

周秦医学文献2.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简书《万物》,该书为汉以前之早期本草类著作。

3.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医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方》、《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

4.他十一脉灸经》乙本),全面论述人体十一条经脉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

可能为《灵枢经脉》的祖本。

5.帛书《五十二病方》现存一万余字,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

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估计原方总数应在300以上。

内科病的治疗在全书中所占比重不大,外科病所占比重为最大,最为突出。

该书在论述疽病的治疗时,已初步运用辨证论治原则,其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

在论述痔疮的治疗时,除了运用各种药物疗法外,还记载了精彩的手术疗法。

其他所载治法多种多样,除了以内服汤药为主之外,还有大量的外治法,如敷贴法、烟熏或蒸气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疗法、角法(火罐疗法)等。

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也是当时医疗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6.迄今发现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却谷食气》。

篇幅较长,原文有近500字,现今可辨认者仅270余字。

从现存的残文来看,它主要记载的导引行气的方法和四时食气的宜忌。

该篇认为,要根据月朔望晦和时辰早晚及不同的年龄特征来讲究呼吸吐纳,尽量吐故纳新,做好深呼吸。

还提出要顺从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行气。

《却谷食气》不仅对研究我国气功导引的源流和发展历史,还是对指导今人进行锻炼,均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7.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导引图》。

描绘了44个不同年龄的人在做各种导引动作。

这44人的动作姿态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呼吸运动,一为活动四肢及躯干的运动,一为持械运动。

中医期末知识点总结

中医期末知识点总结

中医期末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是中医诊断治疗的重要标准;经络学说是中医诊疗的理论基础,包括经络和穴位的分布、功能及调理方法;脏腑学说是研究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在物质的基本理论,认为气化血,血养气,津液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对病人面色、精神、舌象、脉象等的观察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对病人声音、呼吸、排泄物等的观察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及病史来判断病情;切诊是通过对病人脉搏的判断来判断病情。

掌握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对疾病的辨证施治具有指导意义。

三、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包括辨证论治、辩证施治、方药与针灸等内容。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它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性质、程度、脏腑经络的病变部位和病理机制,然后拟定具体的治疗方案;辩证施治是根据辩证结果来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方药与针灸是中医治疗的常用方法,方药治疗包括中药饮片、中药汤剂、中药颗粒等;针灸治疗包括经络穴位的刺激及调理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四、预防保健中医学强调预防保健,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情志调摄、穴位保健等内容。

饮食调养是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食物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运动保健是指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增强机体的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情志调摄是指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防止情志失调导致的疾病;穴位保健是指通过按摩穴位、调理经络来维护健康,养生强身。

综上所述,中医学期末考试的知识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辨证施治、预防保健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中医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1.1全面了解古代文献的分类体系1.2探讨古代文献的传承与保存方式1.3研究古代文献的特点及其对研究的影响1.4分析古代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1.5探讨古代文献和当代社会的联系与关系二、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2.1理解古代文献的翻译重要性和现实挑战2.2分析古代文献翻译的基本方法和策略2.3探讨古代文献校勘的意义和方法2.4了解古代文献翻译和校勘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2.5研究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对文献学研究的贡献三、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3.1收集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2探讨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3.3分析古代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挑战3.4研究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的新兴趋势和发展方向3.5总结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启示与影响四、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4.1了解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4.2探讨古代文献在文化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和途径4.3研究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4.4分析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新理论和观念4.5总结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五、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5.1研究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5.2探讨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5.3分析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启示和挑战5.4探索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5.5总结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效应总结通过对《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探讨了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以及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作用。

这些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参考。

相信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古代文献,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复习重点最终整理版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复习重点最终整理版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复习重点最终整理版(参考陈宏师兄整理的版本加以修改)第一章:中医药文献检索基础第一节:文献及相关概念1、信息:事物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放映2、信息发生源分:自然(风雨雷电)、生物(鸟语花香)、机电(脉冲信号)、社会(符号图形)3、信息的特征:8个4、知识: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总和5、情报的三个基本属性:知识性、传递性、效用性6、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7、文献的四要素:内容信息、物质载体、符号系统、记录方式8、文献的三要素:知识性、物质载体、记录性(仅作参考)9、文献的四要素:知识的具体内容、记录知识的形式、知识记录的物质载体、文献出版形式(仅作参考)10、信息、知识、情报、文献之间的关系:信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其涵盖面最大、最广,许多信息更具有未经加工的自然属性;知识是被人们所认识并被提炼加工的那一部分信息;情报是被激活了的知识和信息,是为了特定的效用目的而获取的知识和信息;文献是记载知识的载体;它们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包含关系与转换关系。

第二节文献信息源及其类型1、信息源可分为:体载信息、实物信息、文献信息、数字信息2、中医药文献的载体:纸质、微缩型、磁盘、光盘(四种,个人觉得不会考)3、文献的记录方式:手写、印刷、电子、声像、网络(更加不会考)4、文献的级别:A. 零次文献:口头交谈、未正式发表的原始文献、书信、手稿、记录、笔记、内部使用资料B. 一次文献: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注意限定词,是大部分,就好比有些专利文献不是一次文献,而是二次文献)C. 二次文献:目录、索引、文摘、检索工具书(《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功能:检索与通报一次文献的双重功能D. 三次文献:总结报告、动态综述、进展通讯、信息预测、工具书、手册、大全、年鉴、指南、词典【科技报告:总结报告:检索工具书:用以报道、存贮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

附有检索标识的某一范围条目的集合,是二次文献工具书:】5、文献的出版形式:图书、期刊和报纸、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技术档案、产品资料A. 图书:国际标准书号:ISBN图书的特点:内容系统、全面、理论性强、成熟可靠、权威性图书的缺点:出版周期长、知识不够新颖、传递速度慢图书的三种类型:阅读、检索、参考B. 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期刊的特点:出版周期短、报道文献速度快、内容新颖、学科广、数量大、种类多、发行影响广核心期刊的评定标准:引文率、利用率;占本学科的的15~20%(估计这两个会考填空或选择)C. 专利文献:及时性、新颖性、详尽性、系统性、实用性、可靠性6、古代中医药文献的划分时间:1911年(辛亥革命年)7、中医药古籍中的类型:A. 中医药专著:B. 综合性类书:(将每本书中的知识归类整理到一起)C. 综合性丛书:(只是完整的重头到尾记录多本书)D. 非医药典籍:E. 文史工具书:F. 小说和笔记:第三节文献检索语言与技术1、检索语言的作用:5个,(估计不会考这么低级的问题)2、检索语言的类型:(世界上常分为三大类)A. 分类检索语言:能较好的体现学科的系统性,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B. 主题检索语言1. 叙词语言:主题词。

中医学期末考重点集合 昆明医科大学

中医学期末考重点集合  昆明医科大学

中医学一、导论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3、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4、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①司外揣内(以表知里),②援物比类,③心法和顿悟,④试探和反证。

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一)、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是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3、阴阳属性的特点:①阴阳的相关性和抽象性,②阴阳的普遍性,③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①阴阳相互对立,②阴阳相互依存,③阴阳互相消涨,④阴阳的互相转化。

5、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阴精为物质,阳气为功能);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阳朱升,阴主降);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④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6、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①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②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2)归纳药性:①归纳药性(寒热温凉),②分析五味(辛甘酸苦咸),③升降浮沉;(3)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

(二)、五行学说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五行的特性:①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②火:温热、升腾、向上;③土:生化、承载、受纳;④金:肃杀、潜降、收敛、清洁;⑤水:滋润、向下。

(2)事物的五行归属。

(3)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①五行相生,②五行相克,③五行制化,④五行相乘(相克太过异常)与相侮(异常的反向克制)。

中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07级学习部题型:单选40分;多选:十题20分;填空题10分(每题2分)简答题:两题10分;病例分析:两题20分第一章导论四大经典:《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柩》两部分《难经》历史意义:这两部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学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P4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的概念: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P12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P13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P131.普遍性: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

2.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

3.相对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4.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P14-16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

2.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4.阴阳的相互转化: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五)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P17(六)行学说的基本概念P19“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运动和变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一)名词解释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如历史文献。

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

……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中医文献学复习要点

中医文献学复习要点

中医文献学复习要点
概说、演变
1文献的定义
2古典文献与现代文献的分期
3中医文献(中医药古代文献)
4中医文献学
5古代文献载体
目录
1目录的定义
2目录的类型(古代目录的类型、现代目录的类型)3目录的基本结构4常用中医目录工具书(作者、使用方法)
类书丛书
1《永乐大典·医药集》、《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的使用
2类书与丛书的定义、特点
3《济生拔粹》、《医宗金鉴》、《三三医书》编者
体例
1古籍装帧形式
2雕版印刷古籍的版面术语
3注文形式
4古书作者、刊刻者的署名方式
版本
1版本分类:旧抄本、明刻本、全本、残本、通行本、孤本、原刊本、坊刻本、官刻本、私刻本2宋金元三朝的四个刻书中心
3《中国善本书提要》作者
校勘
1古书错误类型(讹文、脱文、衍文、倒文)及常用校勘术语2校勘的四种方法(对、本、他、理)
3校勘注阅读
训释辨伪辑佚
1中医文献的训释、训释的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2古注阅读
3伪书、辨伪的定义
4佚书、佚文、辑佚的定义。

中医药文献检索重点

中医药文献检索重点

中医药文献检索复习重点第一章:P2二、不同出版形式的中医药文献:重点掌握图书与期刊的区别。

P5三、不同加工程度的中医药文献:要回辨别所给的文献是几次文献。

P8(二)主题语言P13四、《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简介:掌握其下的三个辅表。

P24四、选用检索方法第二章:P35二、著述类型:专科著作、类书、丛书、全书。

P40一1.《全国中医图书全国目录》:知道现存中医药古籍中有它。

第三章:P55(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古代资料查找常采用类书,常用的记住有它,再了解一下。

第四章:基本无题第五章:重点第六章:P90一、检索途径和方法:重点掌握1.选择检索入口、2.逻辑组配。

P93 3.检索选项P96表6-1,掌握中英文对应,重点掌握AB、AD、AU、CN、CT、FS、IS、LA、MH、PY、PT、SO、TI、TT、TW。

P100(二)传统检索(不确定是不是这个)第七章:第二节PubMed(免费全文有“Free Full Text”标记)第八章:基本无题第九章:P161(二)专利的类型(及其保护年限)P164(三)专利文献的特点P176(一)标准的类型P178(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知道中医药标准文献里有它并了解一下(建议其他也了解一下,知道有就行了)。

第十章:P193三、中医药情报调研的方法:重点掌握(一)分析法P200(一)查新的实质附录:P207综述文献的写作(其中四种类型老师PPT上有,书上没有,类型要会辨别)。

那个重点里面。

P13简表不是掌握辅表,是掌握它下面小标题写的那个表什么字顺表、树形结构表之类的……纠正下……P8主题语言的利与弊是比较重要的,这个补充下……。

中医 期末总复习重点(精华版)

中医  期末总复习重点(精华版)

阴阳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消长平衡(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生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2)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3)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1阴阳偏胜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4)用阴阳指导疾病诊断1确定治疗原则a损其有余b补其不足c阴病阳治,阳病阴治2归纳药物性能1归纳药性2分析五味五脏心1心主血脉,心主神志。

2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液为汗。

肺:1、肺主气、司呼吸2、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1)、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

(2)、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

(3)、宣发卫气于皮肤肌腠。

肃降:(1)、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2)、将清气和脾传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肾和膀胱。

(3)、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洁净。

3、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肺在志为悲忧,肺在液为涕,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

脾: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气主升(升青,升举内脏),脾主统血。

脾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在液为涎。

肝肝主疏泄①调畅气息②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③调达情志④调节生殖功能,肝藏血。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

肾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六腑胆:1、贮存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

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则清浊。

大肠:传化糟粕。

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1、通行原气;2、运行水液。

脏腑的相关联系精1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主要生理效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

中医文献学 期末重点

中医文献学 期末重点

概论1、中医文献: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2、中医文献学(1)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2)对象:主要研究中医古典、文献学的著录、考订与整理。

(3)下限:1911年辛亥革命3、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较高,刻印与抄写较好的版本。

4、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一类工具书。

5、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6、历代中医药文献概况(四选一)(一)先秦两汉时期(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相当繁荣(《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杂禁方》、《导引图》)(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3)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二)晋唐时期(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①基础理论类:汉魏·华佗中《藏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②临床类:针灸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专著,龚庆宣《刘娟子鬼遗方》;妇产科专著,唐·昝殷《产宝》;儿科专著,唐·佚名氏《颅囟经》;骨伤科专著,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标志性成就(3)官修医书成为了重要特色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敩《雷公炮炙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①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设置校正医书局,任命四大臣禹锡、林忆、高保恒、孙奇,校勘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b编写方剂类著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是集方剂学与主治与一身的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官方颁布的医方制剂规范;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与临床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佑补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②民间发展: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沈括与苏轼《苏轼良方》(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专科著作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使儿科学形成体系;②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使妇产科初具规模;③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滑寿《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至是始略备”(3)学术争鸣与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成为当时医学繁荣的标志濂周敦颐《太极图说》洛程颐、陈颢《通书》关张载《正蒙》闽朱熹(4)医学丛书的创编元代杜思敬《济生拔粹》(四)明清时期(1)经典医籍的研究明清两代整理研究经典医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2)本草方书的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本草1892味;明·王纶《本草集要》开后世药物科学分类之先河(3)温病文献的创编明·吴又可撰《瘟疫论》(4)专科著作的特色①杂病专著: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李用粹《证治汇补》;②医案类专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明·江瓘《名医类案》、《石山医案》、《孙文垣医案》、《临证指南医案》(5)医学书目的编纂明·殷仲春《医藏书目》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单行医书目录,其后有清·曹禾《医学读书志》、日本人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第一章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形制1、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

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

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中医学重点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阶段,分为《素咨询》和《灵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4、《脉经》,晋,王叔和,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5、《针灸甲乙经》,西晋,皇莆溢,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6、《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我国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症候学的专著;7、宋金元阶段百家争鸣:(1)南宋-陈无择《三因方》,提出“三因学讲”,是对宋代往常病因理论的总结,对其后病因学的进展妨碍极为深远;(2)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我国现存第一部验舌的专著;(3)宋-宋慈《洗冤录》,世界上最早的法医著作。

金元四大伙儿:(1)刘完素:“寒凉派”,倡导火热论,为后世温病学派开创了先河;(2)张从正:“攻下派”,主张治病以攻邪为要;(3)李杲:“补土派”,治疗善用补益脾胃之法;(4)朱震亨:“滋阴派”,治病以滋阴落火为主。

8、温病学派的崛起:明清阶段;9、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以为,人体是一具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并且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妨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10、辨证论治:答:包括辩证和论治两慷慨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办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缘故、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成某种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是依照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办法,实施治疗的过程,要紧包括三个步骤:因证立法、随法选方和据方施治。

辨证论治的过程,算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

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

《中医文献学》期末考试资料中医文献学概论一、文献的概念:1.最早是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贤人(言论)→《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典籍也,献:贤也。

[朱熹注]2.元朝开始转变为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权威的定义(国家标准局)→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4.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

三、中医文献学1.概念: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新)。

中医文献学是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讨论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旧)2.研究对象和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和训诂学为主要手段。

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殷商——1840年(观点一)︱1911年(观点二,普遍观点)↓1919年(观点三)以殷商为上限,以1911年为下限,期间所有中医文献。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80年前中医药图书达12124种古典文献→一万种4.研究的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艺术、学术价值较高,雕刻、印刷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本3)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历代中医文献概况(重点,问答题)一、先秦至两汉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汉成帝命侍医李柱国校方技3.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完善二、晋唐时期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各科临床针灸《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轩《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昝殷《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1)官方:隋文帝敕撰的《四海类聚方》2600卷;隋炀帝敕撰《四海类聚单要方》300卷2)民间: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灸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宋仁宗嘉佑2年(1057)~宋神宗熙宁2年(1069)十部医著:《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中药文献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文献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文献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文献的分类:中药文献可以分为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两大类。

古代文献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现代文献包括《中
国草药大辞典》、《中国中药材药理学》等。

2. 中药文献的特点:中药文献通常具有医学、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的
特点,它既是研究中药药物的重要依据,又具有保护中药资源和传承
中药文化的作用。

3. 中药文献的翻译与解读:中药文献通常采用文献之间相互对照、考证、注释等方式进行翻译与解读,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中药文献的研究方法:中药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查、文
本分析、历史考证、实证研究等,通过对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
中药的起源、演变和作用机理等关键问题。

5. 中药文献的学术价值:中药文献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可以为中药
研究、中药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依据,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
中医药文化。

6. 中药文献的应用前景:中药文献的研究可以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药品质的控制与评价、中药临床应用的指导等方面提供有益支持,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医文献发展史复习重点

中医文献发展史复习重点

中医文献发展史复习重点上古医疗技术的传播方式:言传口授周秦医学文献:医事制度:周礼中记载最早的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

分科:疾医食医疡医兽医四大类出土文物医学文献:1,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简书《万物》——现存本草方面的著作2,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医书: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两部古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两者与《灵枢经脉》比较,1 脉数不同,记载十一经脉。

2 《内经》中经脉互相衔接《足臂十一经脉》都向心。

《阴阳十一经脉》只有九条向心性。

3 在脏腑联系上,《内经》中经脉与脏腑紧密相连。

帛书《五十二病方》有一部分祝由方,内科比重不大,有辨证论治的雏形,外科比重较大,注重加减化裁,记载精彩的手术疗法及大量外治法。

迄今发现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却谷食气》主要记载导引行气的方法和四时食气的宜忌。

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导引图》,描绘14个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在做各种动作,标明通过导引可以防治的某些疾病名称既知最早的妇产科专书《胎产书》主要记载了养胎埋胞转胞求子及产后处理等内容。

3,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古医籍《脉书》第一,多文献合并一起的著作,记录60多种病证及其症状——最早证候学专著。

第二,骨脉血筋肉气作痛的症状。

第三,辨识脓之深浅大小的方法。

“砭有四害”。

第四,论述“相脉之道”,例举盈虚滑涩动静六种脉象主病关系。

第五,部分内容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相近。

《引书》第一,论述四季养生之道。

第二,论述导引术式及其作用与《导引图》互补。

第三,讨论致病因素防止方法以及养生理论等问题。

第四,改写一些中国医学史上的最早记录(抱朴子叩齿法,下颌脱位术)两汉三国医学贡献:《汉书·艺文志·方技》著录医书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四个方面。

医籍引荐诸书《针灸甲乙经》皇甫谧第一,证明仲景之书散亡之后,经王叔和重为撰次,方得传世。

第二,认定《素问》、《针灸甲乙经》为《黄帝内经》之最早者。

第三,最早著录《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中药文献学总复习(精简版)

中药文献学总复习(精简版)

中药文献学复习资料蓝色字体的内容可以阅读理解,不强记第一章绪论(1)中药文献是指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药古代文献,是指辛亥革命以前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药现代文献,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

(掌握)(2)中药文献学,是以中药文献的整理及其历史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掌握)中药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了解)按照研究对象分为古典文献和现代中药文献两大部分。

古典中药文献研究内容主要为:1)结合历史学知识,说明中药文献发展的源流及其一般规律。

2)根据古代文献体式的情况,说明中药文献的体式与结构。

3)借助目录学、版本学的知识,说明中药文献著录及其载体情况。

4)利用古代文章学和文字学的有关知识,说明中药文献的文体及文字方面的有关问题。

5)借助文献整理研究及方法学方面的知识,说明中药文献的校勘、注释、辨伪、辑佚等有关问题。

6)通过对古典中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进行本草考证、辨误,了解中药炮制沿革和临床组方遣药演变规律,发掘新的药用资源和临床用药依据。

现代中药文献由于其载体种类繁多,文献数量增长迅猛,学科交叉渗透,文种语言各异(现代中药文献的特点),其研究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一般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探讨现代中药文献的性质,特点及其一般规律。

2)现代中药文献的分布、文种、载体及其检索方法。

3)现代中药文献的结构、编排、格式、索引等。

4)中药文献的撰写、积累、查新、开发与利用。

5)网络文献的特点,检索方法及其发展方向。

中药文献学的学习方法、内容(熟悉)1.重视古籍,继承创新了解和掌握古典文献的基本知识及其检索途径和方法。

2.掌握方法、目标明确熟练地掌握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最佳手段。

注重平时一段性地阅读和积累各类中药文献。

3.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查阅国外科技文献时,既要承认前人所创造知识财富的巨大价值,及现代有关文献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要善于发现一些错误的观点、片面的认识,不可以盲从,不可以采取单纯的拿来主义,尤其对于一些商业性的宣传要持慎重态度,要将之与实际的科研成果区别开来。

(精品)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精品)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精品)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说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文献学的内涵别断丰富和扩大,如今所谓的文献,算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能够是文字的、图像的、也能够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进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咨询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不、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要紧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办法、文献的鉴不、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进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不集、地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咨询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咨询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咨询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普通任务:文献整理最后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可以对别同版本举行鉴不,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个儿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复习重点最终整理版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复习重点最终整理版

中医药文献检索期末复习重点最终整理版(参考陈宏师兄整理的版本加以修改)第一章:中医药文献检索基础第一节:文献及相关概念1、信息:事物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放映2、信息发生源分:自然(风雨雷电)、生物(鸟语花香)、机电(脉冲信号)、社会(符号图形)3、信息的特征:8个4、知识: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总和5、情报的三个基本属性:知识性、传递性、效用性6、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7、文献的四要素:内容信息、物质载体、符号系统、记录方式8、文献的三要素:知识性、物质载体、记录性(仅作参考)9、文献的四要素:知识的具体内容、记录知识的形式、知识记录的物质载体、文献出版形式(仅作参考)10、信息、知识、情报、文献之间的关系:信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其涵盖面最大、最广,许多信息更具有未经加工的自然属性;知识是被人们所认识并被提炼加工的那一部分信息;情报是被激活了的知识和信息,是为了特定的效用目的而获取的知识和信息;文献是记载知识的载体;它们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包含关系与转换关系。

第二节文献信息源及其类型1、信息源可分为:体载信息、实物信息、文献信息、数字信息2、中医药文献的载体:纸质、微缩型、磁盘、光盘(四种,个人觉得不会考)3、文献的记录方式:手写、印刷、电子、声像、网络(更加不会考)4、文献的级别:A. 零次文献:口头交谈、未正式发表的原始文献、书信、手稿、记录、笔记、内部使用资料B. 一次文献: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注意限定词,是大部分,就好比有些专利文献不是一次文献,而是二次文献)C. 二次文献:目录、索引、文摘、检索工具书(《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功能:检索与通报一次文献的双重功能D. 三次文献:总结报告、动态综述、进展通讯、信息预测、工具书、手册、大全、年鉴、指南、词典【科技报告:总结报告:检索工具书:用以报道、存贮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

附有检索标识的某一范围条目的集合,是二次文献工具书:】5、文献的出版形式:图书、期刊和报纸、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技术档案、产品资料A. 图书:国际标准书号:ISBN图书的特点:内容系统、全面、理论性强、成熟可靠、权威性图书的缺点:出版周期长、知识不够新颖、传递速度慢图书的三种类型:阅读、检索、参考B. 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期刊的特点:出版周期短、报道文献速度快、内容新颖、学科广、数量大、种类多、发行影响广核心期刊的评定标准:引文率、利用率;占本学科的的15~20%(估计这两个会考填空或选择)C. 专利文献:及时性、新颖性、详尽性、系统性、实用性、可靠性6、古代中医药文献的划分时间:1911年(辛亥革命年)7、中医药古籍中的类型:A. 中医药专著:B. 综合性类书:(将每本书中的知识归类整理到一起)C. 综合性丛书:(只是完整的重头到尾记录多本书)D. 非医药典籍:E. 文史工具书:F. 小说和笔记:第三节文献检索语言与技术1、检索语言的作用:5个,(估计不会考这么低级的问题)2、检索语言的类型:(世界上常分为三大类)A. 分类检索语言:能较好的体现学科的系统性,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B. 主题检索语言1. 叙词语言:主题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论1、中医文献: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2、中医文献学(1)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2)对象:主要研究中医古典、文献学的著录、考订与整理。

(3)下限:1911年辛亥革命3、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较高,刻印与抄写较好的版本。

4、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一类工具书。

5、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6、历代中医药文献概况(四选一)(一)先秦两汉时期(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相当繁荣(《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杂禁方》、《导引图》)(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3)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二)晋唐时期(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①基础理论类:汉魏·华佗中《藏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②临床类:针灸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专著,龚庆宣《刘娟子鬼遗方》;妇产科专著,唐·昝殷《产宝》;儿科专著,唐·佚名氏《颅囟经》;骨伤科专著,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标志性成就(3)官修医书成为了重要特色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敩《雷公炮炙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①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设置校正医书局,任命四大臣禹锡、林忆、高保恒、孙奇,校勘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b编写方剂类著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是集方剂学与主治与一身的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官方颁布的医方制剂规范;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与临床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佑补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②民间发展: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沈括与苏轼《苏轼良方》(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专科著作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使儿科学形成体系;②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使妇产科初具规模;③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滑寿《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至是始略备”(3)学术争鸣与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成为当时医学繁荣的标志濂周敦颐《太极图说》洛程颐、陈颢《通书》关张载《正蒙》闽朱熹(4)医学丛书的创编元代杜思敬《济生拔粹》(四)明清时期(1)经典医籍的研究明清两代整理研究经典医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2)本草方书的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本草1892味;明·王纶《本草集要》开后世药物科学分类之先河(3)温病文献的创编明·吴又可撰《瘟疫论》(4)专科著作的特色①杂病专著: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李用粹《证治汇补》;②医案类专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明·江瓘《名医类案》、《石山医案》、《孙文垣医案》、《临证指南医案》(5)医学书目的编纂明·殷仲春《医藏书目》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单行医书目录,其后有清·曹禾《医学读书志》、日本人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第一章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形制1、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2、出土文献的载体:甲骨、金石、简帛、卷轴等。

一、甲骨1、甲骨文:是在殷商时代用坚硬的契刀凿刻于龟甲或兽骨上的,故甲骨文又称为“契”、“契文”、“殷契”、“殷文”等。

2、甲骨文作为文字的原因①脱离了图形阶段,向着线形发展②已具备汉字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二、金石1、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之为“钟鼎文”,凹下的阴文称“教”,凸起的阳文称“识(zhi)”。

三、缣帛:以双股丝作为经纬线织成的丝织品,并作为中医文献的载体。

四、简牍:简是狭长的竹片,牍是比简更宽大的木片,二者经加工后作为记录文字的材料。

五、册叶与线装1、书籍制度:为了避免散乱,将各种载体的文献加工装订成一定的形式,便于阅读保存,这就是文献的装订制度,又称书籍制度。

2、分类:简册、卷轴、册叶①简册制度:将竹木简牍用编绳串联成策。

②卷轴制度:是将帛书或纸叶用书轴卷成卷子。

③册叶制度:是将纸卷、写叶或印叶用各种方法装订为整册,予以保存的制度。

3、册叶的形式(注意顺序选择题)①经折装②旋风装③蝴蝶装④包背装⑤线装第二章中医文献的目录1、目录: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导文献的工具。

2、目录学: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3、目录的结构目录的基本结构:前言、目次、正文、辅助资料(1)正文(选择题):一部目录的主体,由著录、提要和小序3部分组成。

(2)提要:也称叙录,解题、书录,是用以揭示与报道图书文献的有效方法之一。

(注意区别)①叙录体提要:既介绍作者又介绍作品。

如:《中国医籍提要》②传录体提要:介绍作者,一般不介绍作品。

如:《中国分省医籍考》③辑录体提要:大量搜集有关作品和作者的资料。

如:《中国医籍考》(3)小序:指各种分类编排的目录书中的部序和类序,是和总序(前言)相对而言的。

4、目录的类型(1)官修目录:由政府组织人员调查国家藏书之后修撰的国家藏书目录。

特点:①著录完备,包罗宏富②综合性目录,篇幅较大,收录较全。

代表:清代《四库全书总录》(2)史志目录:包括史书目录和方志目录。

史书目录:指史籍中含有的目录。

分类:正史目录、国史目录、专史目录称谓:艺文志:(《汉书》《新唐史》《宋史》《明史》《清史稿》)经籍志:(《隋书》《旧唐书》)(3)私家目录:指个人编撰的私人藏书目录。

第三章中医文献的版本第一节概述1、版本: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2、版本学: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规律和方法,指导版本利用的一门学科。

第二节古籍版本的款式常用术语简要介绍1、栏框版框:是勾勒刻印文字的外围轮廓线,也就是书版的四周。

栏线:书版四周的界线称为“栏线”。

文武边:单栏的线条较粗,双栏的线条往往是外粗内细,俗称“文武边”。

2、栏外:它包括栏框以外的部分。

①上栏外称为“天头”②下栏外部称“地脚”③左右边栏称为“书耳”、“耳格”、“耳子”。

3、栏内①界格:书页中行与行之间的界限,亦称“行格”、“界行”。

红色“朱丝栏”,黑色“乌丝栏”,“蓝格抄本”,“绿格抄本”。

②行款:指书页中正文的行数和字数。

③版心:一张书页的正中间部分。

④白口黑口:在版心上下两端至边栏,未印有黑线的称“白口”,印有黑线的称“黑口”。

⑤鱼尾:“单鱼尾”,“双鱼尾”,“上鱼尾”,“下鱼尾”。

⑥象鼻⑦口题:上鱼尾下端的版心,刻有书名、卷数、页数,这类文字称为口题。

⑧框内提行:遇到本朝或帝王有关的避讳字或名词时,在框内另起一行。

第三节古籍版本的类别一、非印刷类1、稿本:指作者的原稿。

清稿:经过清理誊抄后的书稿。

2、抄本唐以前抄写的书记称为“写本”,唐以后抄写的书记称为“抄本”。

二、印刷类(木刻)1、按刊印时代(1)唐刻本①现存最早的雕版印书是834年的历书,出自敦煌藏经阁,现在俄罗斯。

②现存最早的刻本印书是861年的《新集备急灸经》,敦煌残卷,现藏法国巴黎图书馆。

(2)宋刻本①1127年以前的为北宋刻本,以后的称南宋刻本。

②北宋刻本多白口,四周单边,字体特点有早欧、中颜、晚柳。

③南宋刻本,以白口为主,有些为小黑口。

左右双边,上下单边。

2、按地区划分:浙、闽、蜀本3、按出版机构分(1)官刻本:指由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及书院等官设教育机构主持刊印的书籍。

①中央官刻本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称为监本。

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属的刻书机构刻印的书。

殿本:“修书处”所刊刻的书。

内府本:清初宫廷刻书属内务府,其书世称“内府本”。

藩本:地方官修本。

②地方官刻本(2)家刻本:亦称“家塾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而非出售谋利的。

如:明代毛晋家刻书称汲古阁本(3)坊刻本:凡以刻书经商者,所刊印出售的书通称为坊刻本。

如:建安余氏勤有堂。

4、按刻工质量①精刊本:指经过了专家的精审校勘,雕版字体工整清晰,刻工工艺水平较高的刊本。

②影刊本:完全按照原刻本摹刻仿刊,甚至连文字的笔划缺损,纸张墨色等也摹仿原刻。

③写刻本:是据书法家抄录的字体而刊刻的版本。

④邋遢本:指房建纸张低劣,版本漫涣,字迹模糊的刊本。

5、按刊印的先后次序①祖本:指某一部书后来又众多不同的刊本,但它们来源或依据于同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就是祖本。

②原刻本:(第一次)也称“初刻本”。

指该书初次刊刻的版本。

③重刻本:(至少第二次)即按照原刻本或其他早期传本重新刊刻的版本。

6、按字体大小①大字本:通常刻本半页10行,每行20字左右。

②小字本:每半页15行以上,每行25字以上。

7、按内容的完整性与增删情况①足本:指原著内容完整,没有残缺或删减的版本。

②残本:与足本相对,是指内容有残缺的版本。

③增订本:即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内容的刊本。

④批点本:指后人将阅读心得或有关校勘文字附记于原著中的刊本。

第四节版本的鉴别一、版本选定1、底本(1种):是古籍整理过程中,作为工作基础的版本,就首先要确立的工作母本。

(从早、从及、从精选择底本)2、至校本(1种):又为“通校本”,指校勘时作为主要依据的版本。

全书从头至尾一字一字的校勘称为通校。

3、参校本(3种):是校勘时用来在疑似处加以参考的版本,不必通校全书。

二、注意事项1、底本与至校本间不能有渊源关系。

2、参校本必须包含不同系统(传本、注释本、改编本)底本:居敬堂本至校本:医统正脉全书本参校本:文成堂本(传本)、大素(注释本)、类经(改编本)第四章中医文献的校勘1、校勘:指利用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或与该书有关的文献,通过比较核对和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文字错误。

狭广义校×:狭义:并不只是校正文字,还包括厘定篇次、鉴别版本、编修目录、撰写提要等。

广义:还包含目录、版本、校勘等内容。

2、校勘的主要对象①脱文:又称脱、夺、夺文、漏、阙、阙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缺失的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