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选择性必修1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案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
(二)教学难点
中国历代变法改革的趋势;改革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中国历代改革对于建成当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中华民族"求变""求新"的历史传统和精神。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课后拓展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4课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古代变法改革——奴隶制到封建制
1、立封建,促统一
2、行汉化,促融合
3、固封建,促富强
二、近代变法改革——封建制到资本主义制度
1、变法图强
2、政府自救
3、民主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变法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
1、经济恢复
2、过渡时期
3、全面建设
4、改革开放
5、深化改革
6、新时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通过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的叙述,引发学生思
考:中国三次社会转型分别是什么,导入新课。
配图:
思考:中国三次社会
转型分别是什么?
学生通过
问题思考,
掌握本课
主要线索。
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
二、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阅读图片材料回答问题: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 产党领导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 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制度。
图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图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图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 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分析其 体现了哪些民主思想,颁布目的是什么?有什 么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1)内容: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没 有 实 践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进行维新改良
失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 败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现代
新时期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
成 为 现 实
重点探究:结合今天所学知识,思考近现代中国的政治 民主化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1:从发展历程来看:
1.政治民主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 历程是艰难曲折的。
与西方相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 力量薄弱,没有真正掌握国家政权。
材料三: 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 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 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戊戌政 变发生后,与维新派走得很近的张荫桓也被捕入狱。由于英 国公使的干涉,免死远戍新疆。在押解途中,“观者数万, 咸呼曰‘看大奸臣!’”„„八国联军破城入侵,居然有人 传言亲见是康有为带领洋兵进来的! ---王龙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201505020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四讲
2015-6-20
秦宰相制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开创了任免制,废除了终身制,更加 有利于君主专制的统治。
2015-6-20
行政中枢的主体是“三公”“九卿 ”
秦、西汉前期:丞相(府)、 太尉(府)、御史大夫(寺) 西汉后期:大司徒、大司马、 大司空 东汉:太尉、司徒、司空 九 卿
2015-6-20
中国政治制度史
2015-6-20
第四讲
中枢辅政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2015-6-20
先秦时期的中枢辅政制度 封建社会时期的中枢辅政制度 中华民国时期的中枢辅政制度
2015-6-20
一、理解“中枢辅政制度”的关键
中国古代最高 行政长官及其相关 制度: 宰相、宰相制度
2015-6-20
2015-6-20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职,但具有特殊 的地位,因为他不但辅助丞相总理国政, 而且还主管监察。在政务方面,与丞相一 同开府,拥有一定员额的掾属,分曹治事 ,核查丞相诸曹的事物,实际上也什么都 管。而且在某些能力强和比较霸气的人任 此职时,权力甚至超过丞相。 西汉初年,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二府 。
2015-6-20
战国中后期开始,军政合一的执政体 制已无法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军政分离 的新体制应运而生,相只理政,不统军, 确立了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这是宰相制 度的新发展,是执政兼有军政大权的旧体 制破坏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 的必然结果。
2015-6-20
“将”只理政实质上是将春秋以前执政 者的权力缩小,便于建立国君控制“相” 的良好机制。 由于贵族体制的衰弱和中央政权的加强, 大批寻求职位的士纷纷来到各国寻求发展, 各以才华见识和策略为君主所赏识,挤身 于官僚之列,但也有更多的士无缘见到君 主,便退而下之,投奔到各国权贵的门下。
步步高全国通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主干知识排查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 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 京条约》。
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 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内容索引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考点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 考点三 晚清时期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模块结合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考向预测 原创押题 · 热点追踪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
针对练1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 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 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解析 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政府尽管号称“共和国”,但由于 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成果而使得民国徒有虚名,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的救国之路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原因 ①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③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④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 行不悖。 (2)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 的婚姻制度。 (3)辛亥革命时期 ①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断发易服”具有了反 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③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人民民主专政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
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规定表明: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正如毛泽东所说:“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国家政权,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担负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因此此时的人民民主专政,还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同时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人民民主专政已经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其主要任务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对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和反动分子实行专政。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性质相同。
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二,作用、职能相同。
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第三,历史使命相同。
人民版高中历史课本目录(全)
《高中历史目录》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秦汉政治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期的政治形态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和民主革命第3讲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权的斗争第4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伟大的抗日战争第5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第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 统一和对外关系第7讲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第8讲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第9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四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第10讲 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 第11讲 罗马人的法律罗马人的法律专题五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 与发展第12讲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完善与美国1787年宪法年宪法第13讲 民主政治的扩展民主政治的扩展专题六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第14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动和俄国十月革命专题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趋势 第15讲 美苏争锋美苏争锋第16讲 新兴力量的崛起与走向多极化新兴力量的崛起与走向多极化 必修二专题八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与特点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专题九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19讲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和血与火的征服征服第20讲 “蒸汽”的力量与走向整体世界“蒸汽”的力量与走向整体世界 专题十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1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十一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3讲 “自由放任”的美国与罗斯福新政第24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6讲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7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28讲 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专题十三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形成第30讲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专题十四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1讲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 第32讲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局面专题十五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33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第34讲 中国古代的艺术与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代特色专题十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第35讲 “人是万物的尺度”与人性的复苏第36讲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和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政治启蒙专题十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与 理论成果第37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38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第39讲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十八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 与文学艺术第40讲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第41讲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第42讲 19世纪以来的世界艺术世纪以来的世界艺术 专题十九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43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及科技事业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 的先哲的先哲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和亚洲觉醒的先驱人物和亚洲觉醒的先驱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ⅠB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农奴制改革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选修六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和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和欧洲文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及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清的宫殿、皇家园林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中国昆曲及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近代至当代的巨大变革。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王朝,如清朝、明朝等。
然后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政体,成立了中华民国。
随后,中国经历了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包括计划经济和一党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实行市场经济,同时政治体制也有所改革,加强了法治建设,逐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制度。
总体来说,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到共和再到社会主义,再到市场经济和多党合作的发展演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单元设计单元名称第一单元政治制度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只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
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
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和西方政治演变的不同。
2.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在初中时对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秦汉到明清的中央、地方制度以及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并不陌生,但学生的历史知识仍相对零散,未建起完全的系统的抽象思维体系。
(2)学生对秦前后政治制度的异同、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等抽象性知识仍需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按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补充相关的文本、图片和音像资源,力求攻破本课重难点。
3.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单元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秦以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线索。
能通过展示图片、文字、影像等史料,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探讨先秦与秦以后政治制度的异同点;阐释秦汉到明清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与分析其特点;阐述秦汉到明清地方政治制度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发展特点同时学会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性。
重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演变难点:分析政治制度形成与演变4.单元整体教学思路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要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规律。
第1课内容在《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第一单元——政治制度中,该单元囊括了中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制度,并通过不同制度的共性与特性,引导学生感受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深化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1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鄂军都督府
(二) 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破坏
• • • •
《临时约法》 1.主权在民原则的确立 2.确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行政权中实行责任内阁制
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
• 第一步:破坏责任内阁制 • 第二步 从控制国会到解散国会 • 第三步 废除《临时约法》,制定新约法
(三)从新约法到洪宪皇帝
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 • • • • • (一) 清末新政 外务部 商部 巡警部 学部 财政处
预备立宪——11个部 外务 度支 民政 陆军 邮传 理藩 农工商 法 礼 学 吏
《钦定宪法大纲》
• 咨议局 • 资政院 • 皇族内阁
第二专题 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
• 一、北洋政府的政治 制度的确立和变迁 •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 中央政权机构 •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 地方政权机构 • 思考题: • 1. 如何认识北洋政 府时期的国会? • 2. 论洪宪帝制 • 3. 北洋政府政治制 度总论
中国近现代 政治制度史
主讲:刘会军
绪
论
• 绪论讲三个问题: •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和目的 •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几个共 同性问题 • 三、参考论文和书目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 究的对象和目的
• 1. 政治制度 • 2.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 范围 • 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4.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临时参议院
• • • • • 一、立法权 二、同意权 三、财政权 四、选举权 五、弹劾权 • • • • • 六、质问权 七、建议权 八、受理国民请愿 九、答复政府咨询 十、咨请查办官吏
2.第一届国会
• • • • • • • • • 共行的主要有: 1. 制宪、选举大总统(两院联合共同行使); 2. 议决法律案; 3. 议决预算、决算案; 4. 议决税法医、度量衡法、币制; 5. 议决公债及其他国库负担契约; 6. 弹劾大总统案; 7. 弹劾内阁、国务员案; 8. 审查、同意大总统任命国务员、大使、公使,宣战,媾和, 缔结条约,宣布大赦令等事项。 9 .议员的提案权和对政府提案的审查权。
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中国近代史第一讲晚清史(1840-1894年)总体特征:清朝封建制度日益腐败;英法美等主要西方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列强炮舰打开晚清国门,对华商品输出,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传统中国,晚清开始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开始变动;先进分子开始探索自强之路;中国近(现)代化的艰难起步。
一、政治:1、社会性质、政局: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开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中外反动力量暂时和好,联合绞杀太平天国;清朝政局变动,汉族官僚地位有所上升;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①禁烟运动②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③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军事:八旗、绿营兵腐败,地方地主武装崛起,湘淮楚军成为剿灭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一批汉族将领担任地方督抚;洋务运动诞生近代新式海军和军事工业;军事、国防近代化起步。
李鸿章在与左宗棠得海防陆防之争中取得优势,海军现代化率先起步。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订南、附、黄、望、天、北、瑷等不平等条约,丧失大量国家主权,逐步半殖民地化;成立总理衙门,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同时外交也开始近代化二、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产品化提高等);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民用机器工业,开启中国工业现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三、思想、教育:天朝上国、华夷之辨思想受到一定冲击。
新思潮萌发,林则徐、魏源、洪仁玕向西方学习: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没有引起知识分子共鸣,仅停留在器物层面;《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早期维新思想诞生;洋务派中体西用。
农民革命思想达到顶峰,《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
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教育开始近代化。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案ppt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通过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制定法律法规,监督政府工作,保障人民权益。
总结词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促进了不同政治力量的合作与共识。
详细描述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通过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政治力量的参与,就国家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
总结词
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中国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它促进了不同政治力量的团结与合作。
详细描述
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化解了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促进了政治稳定和团结。它加强了各政治力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国家治理的协同发展。
01
02
03
04
总结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它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益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
02
总结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它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总结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它促进了国家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广泛的人民参与,实现了人民民主的实践,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它加强了人民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政治制度与时俱进。例如,加强法治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协商民主等。这些改革和发展不仅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也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前221年——1840年)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2)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社会结构: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4)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总的评价: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了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2)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8月,耆英);《虎门条约》(1843年10月);《望厦条约》(1844年7月,中美)、《黄埔条约》(1844年10月,中法)3)影响: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军舰可以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我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我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我关税主权。
由此,我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为什么是半殖民地?鸦片战争后,一方面,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主权,并一步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化了。
另一方面,由于以下的三个原因使得中国没有变成一个完全的殖民地国家:一是国家大。
二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
三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国家大,反抗剧烈,使得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单独政府中国;列强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1-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涵义、特点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各类政治实体加以遵循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
政治制度的六个特点。
二、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轨迹分为史前孕育期、正式确立期、曲折发展期、严重挫折期、恢复发展期。
三、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因素正面因素:马列理论、国际环境、战时经验、国情判断。
反面因素:封建传统、国际“误识”、战时惯性、国情制约。
四、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一是由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单一结构制度构成的国家形态的政治制度;二是由人民直接参与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及政协制度构成的非国家形态的政治制度。
五、如何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这门课深入阐析宪法、法律所规定的政治制度;将宪法、法律所规定的政治制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研究;组织教学实践。
教学目的和要求:这部分是全书的总括,主要介绍本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
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首先明确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和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的剖析,使学生把握我国政治制度在新世纪发展的方向和创新的内容。
教学重点:中国政治制度的涵义和基本框架。
教学难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一章宪法制度一、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宪法的演进:五四宪法,75宪法,78宪法,82宪法。
二、宪法对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规定宪法对国家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宪法的解释、修改和监督实施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履行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行使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四、关于中国宪政制度若干问题的讨论好的宪法必须有确保其得到有效实行的机制和路径,以免出现“有宪法而无宪政”的尴尬局面。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二)、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
◎
北
魏
孝
文
帝
北
魏
建
国
定
都
平
城
统
一
北
方
拓
跋
宏
出
生
386
398
439
467
前提条件
孝
文
帝
继
位
孝
文
帝
亲
政
迁
都
洛
阳
孝
文
帝
病
逝
472
490
493
499
冯
太
后
临
朝
制度
创新
民族
融合
1.背景:
①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典例研析】(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
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
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
础
上
表现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
决定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层
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
建
(BC356)最为彻底。
百家争鸣
筑
邹忌改革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兼
并
战
争
2.目的:
富国强兵
3.内容和作用:
领域
初三政治教案二:现代政治制度与历史演变
(文章篇幅过长,只展示开头部分,建议教师或学生根据需求自行编辑)初三政治教案二:现代政治制度与历史演变现代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运作的基础和规范,而其历史演变又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我们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教授学生现代政治制度与历史演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政治运作的基本机理和思想,为他们未来的政治生活打好基础。
一、认识现代政治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国外政治实践的优点和不足,结合中国特色体验自由、民主、法治的情感,理解现代政治制度的本质和意义。
现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保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讨论、小组研究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现代制度如何保障公民权利的实践和体现。
了解不同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机制。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帮助他们对不同制度的优缺点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和评价。
二、深入了解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人类智慧和思想进步的历史见证,也是当前政治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
学生需要了解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深刻把握不同历史时期所出现的政治制度和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学生需要了解现代政治制度的起点和发展阶段。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海报制作、线上研究等方式,了解现代政治制度在中世纪形成的背景和演变的特点,逐步了解15世纪至19世纪欧洲现代政治制度的起步、成熟和危机,领会当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思想变革对政治制度演变的深刻影响。
了解现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代表性的现代政治制度类型和特点,如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前社会主义国家集权制度等,让学生领会各个国家和地区政治制度演变的不同建构和发展历程。
三、拓展现代政治制度教学的多元思维方式现代政治制度是一个广泛的多学科交叉领域,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好现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和思想,需要采用多元思维和方法,创新现代政治制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湖北名校高三历史读写: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总结(1840年至今)
模块总结提升(1840之后)一、近现代中国政治线索1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1)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
(2)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
(3)结果:近代前期中国战败,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后期,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造成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促使中国由农耕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③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线索2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祖国统一大业(1)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开辟了与西方不同的民主政治模式: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中国现代政治建设也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国家统一模式,即“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
线索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1949-1956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1956-1978年:联美抗苏(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下需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苏联陈兵中国东北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3)1978年之后: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需要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深化训练]1.(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1844年,美国特使顾盛抵达澳门。
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时,给钦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这一行动。
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课程编号:0223327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后续课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总学分:2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政权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质、相会关系和区别。
这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导言(2学时)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几个共同性问题三、参考论文和书目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一章晚清政治制度(6学时)第一节近代以前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与中国其它封建朝代一样,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所有的行政、立法、司法的最高权力都在皇帝本人,皇帝实行世袭制。
(一)清朝的主要中央国家机构内三院、内阁、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南书房行走、军机处、宗人府和内务府。
(二)清朝的地方政权机关省——巡抚——从二品道——道台——正四品府——知府——从四品县——知县——七品第二节1840年后清朝国家机关的变化五口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署、同文馆。
第三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清末新政时设立的机构:外务部、商部、巡警部、学部、财政处。
预备立宪时《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中央资政院和各地咨议局的设立,皇族内阁的成立和破产。
本章重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难点:六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咨议局、资政院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二章太平天国政治制度(2学时)第一节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的建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南京,天京事变,政权覆灭。
第二节太平天国中央和地方职官制度和乡官制度天王是太平天国元首和最高领导,下设王、侯爵位,设军师、丞相、检点、指挥等职官。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制度建设,这些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 度体系中分别处于怎样的地位?保障的对象分别是谁?
(2)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选举政府委员 (3)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材料: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 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 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思 考:抗日根据地为何采取“三三制”的政权模式?
◎五色旗
早期民国政府时期
1913年10月,袁任正式大总 统。 1913年11月4日,解 散国民党。1914年1 月10日,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废除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5年12月11日,参 议院开会,全部拥护 “君主制”
(袁世凯亲信梁士诒)收买各方, 组织各种请愿团,如京师请愿团、教 育1“9会1(5年请中8愿国月团,人美、)国妇大人女多古请数德 愿之人团民、智乞识丐不代甚表高尚” 请筹诺 袁“发 世安愿(表 凯会团中《 同的、国共时各人和组人与织省)力君“请无车主筹愿研夫论安究团》代。政一表治起请之,愿能同团力时…”向…参和 政会“”院(,投辛鼓递亥吹请君革主愿命制书),由掀专起制一了变请而愿为实共行和君, 主此制诚的太风骤潮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的结 果……中国—如—用李君侃主等制《,中较国共近和代制史为》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题点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B.社会保障
C.人权D.君主立宪
2.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和自由
题点2新中国三大新型民主制度
3.至2012年底,西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610亿元,年增长率达12.6%。
(《2012年西藏政府工作报告》)从政策层面看,西藏地区自1965年成立自治区以来稳定发展最基本的经验应是() A.实施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推动
C.中央正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西藏地区人民世代辛勤劳动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确立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执政党地位
B.属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C.类似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度
D.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形式
6.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度的不同点有()
①经济基础不同②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③活动原则不同④分别属于行政机构
和立法机构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7.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新中国通过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两部宪法都涉及地方管理方式。
下列关于中美两国管理地方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有()
①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②都保证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④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符合国家宪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题点3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
8.一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史少方(人名)根红苗正,又是高干子弟(公安局长的儿子),在学校又是班长,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最大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破四旧立四新上,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上,他冲锋在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
”这段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
B.改革开放实行的初期
C.“文化大革命”的初期
D.1957年整风运动当中
9.十年动乱时期,中共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必须坚持现代化建设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D.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0.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
这个“窗口”是指()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题点4港澳特别行政区设置
11.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经济特区的最大区别是() A.法律制度B.经济制度
C.社会性质D.生活方式
12.2012年6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和立法会提交的关于香港回归15周年纪念活动修正案予以批准和备案。
这说明()
①全国人大具有最高立法权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活动需中央批准③体现
“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精神④香港具有高度独立性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③④D.①③
二、非选择题
13.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国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
下表是某中学四个研究小组在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多元化研究性活动中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
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
右图是雅典公民大
(1)上表中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有何局限性?与英国的民主制度有何区别?
(2)上表中秦朝组和英国组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3)上表中现代中国组需要增加什么史实论证自己的结论?
14.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
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
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
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
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
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据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
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2)温家宝总理说,政府应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你对此有何看法,并用史
实加以论证。
答案
1.C2.A3.C4.A5.B6.C7.C8.C9.D10.D
11.C12.D
13.(1)局限性:是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没有民主权利,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区别:前者是直接民主,后者是间接民主。
(2)秦朝组结论不正确。
原因在于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办事效
率,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等。
英国组的结论不正确。
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代表的只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广大民众并未享受到充分的权益。
(3)史实: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4.(1)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作用: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
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