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公开课教案】
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影响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进程以及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重点在于对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及促进条件的理解。
本节内容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
运用图表和阅读资料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概况,并通过对活动的探究和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条件,并通过与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的对比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差异。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主要探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区位因素二、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不同阶段主导产业及工业特点探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三、问题和对策,主要探讨珠江三江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
难点是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课标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知识结构】第一课时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学会利用材料、图表等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结合发生在本乡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重点难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得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高二地理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公开课教案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思想束缚,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的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5、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和发展规律。
过程与方法利用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来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经济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反馈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观发展情况和效果,培养学生对所学所得的运用能力,并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营造有利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鼓励学生主动获取资料的做法,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训练。
2、注重学生形象思维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重点1、珠江三角洲地区得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2、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和发展规律。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2课时)一、导课: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居基础地位,工业居主导地位。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工业化的地区。
珠江三角洲在率先迎来了“黄金发展期”的同时,也比国内其他地方最早地遇到了“茅盾突显期”。
二、讲授(一)城市化与工业化(讲解,回顾以前知识)工业化: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渤海高中高二地理《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主备人:使用人:时间:2018年9月20日课题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课时 1 课型新授教学重点1、珠三角工业化进程2、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依据:课程标准教学难点珠三角工业化进程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分析问题的较弱学习目标1、牢记珠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标志2、读图能说明珠三角工业化进程3、据材料能说明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理由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时间1.课前3分钟小考见PPT1 检查学生作答情况学生独立完成,抽取学生到黑板写答案检查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情况3分钟2.承接结果见PPT5/6/7/8/10/14、14/15/161教师解读当堂学习目标2教师依据布置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提问,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3、带领学生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1锻炼学生解读当堂学习目标2学生抢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可为小组加分。
3、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展示、评价验收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并加强记忆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20 分钟题惑3. 做议讲评探究活动见PPT19、22典型例题见PPT20、23、25大屏幕展示问题,观察学生的作答情况,最后补充全体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提升习题,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讨论,达成共识巩固训练验收学习目标10分钟4.总结提升总结本课知识体系教师鼓励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必要时补充回忆、背诵、同桌间互背互查培养学生总结当堂内容的能力3分钟5.目标检测完成当堂检测习题教师分发当堂检测题学生动笔完成当堂检测习题检测本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5分钟6布置下节课自主学习任务阅读教材P82—P86,1、找出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2、找出西气东输的起点、市场、沿线主要的省、地形区、自然带等3、能说明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4、结合材料能说明西气东输的影响完成练习册预习测评部分2分钟7. 板书一、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的优势条件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三、问题与对策8. 课后反思本节课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部分内容,学生易于理解,设计了当堂牢记并检测的环节,当堂识记并检测但是在问题和对策方面需要结合材料让学生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方法和方式。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明确珠江三角洲所处地理位置及范围。
过程与方法:1.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2.通过角色扮演,比较、归纳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能够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教学难点】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教学方法】图示法、小组交流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过程】[导入] 播放春天的故事音乐,学生在听音乐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问题设计:阅读课本,结合导学案,说说改革开放前后珠江三角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的基本概况,为接下来的知识做铺垫。
问题设计:阅读课本,用自己的话表述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提高利用了哪些条件,抓住了哪些机遇。
教师补充:借鸡下蛋—“三来一补”说产业结构调整。
设计意图: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提高的原因这一部分内容是教学重点,其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初中已有接触,让学生自己阅读表达,有利于加深记忆和理解,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部分相对较陌生,教师以形象案例讲解,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情境创设]展示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产值的增长图。
问题设计: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不尽相同,看图工业总产值增长情况,根据其增长快慢将改革开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2.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关注并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3.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较为感兴趣,可以借助GIS等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重点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过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状况,包括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特点、相互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5.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
-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途径,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6.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要求:报告不少于800字,需有数据、图表等支撑材料,体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针对某一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规划方案。
要求:方案内容包括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产业政策、环境保护等方面,注重实际操作性和创新性。
3.深入调研,了解家乡或周边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要求: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调研报告,报告需包含实地考察过程、数据分析、问题及对策等内容。
(最新整理)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明确珠江三角洲所处地理位置及范围。
过程与方法:1.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2.通过角色扮演,比较、归纳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能够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教学难点】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教学方法】图示法、小组交流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过程】[导入] 播放春天的故事音乐,学生在听音乐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设计意图:音乐导入能让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提高学习情绪,同时很好的引入本节课的切入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情境创设]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问题设计:看图描述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范围(包含哪几个市?)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设计意图:珠江三角洲这部分内容学生初中已经学过,区域定位的方法在学习中一直有锻炼,这一部分内容起到复习旧识,锻炼读图能力的作用。
[情境创设]展示珠江三角洲改革前后照片对比(小渔村——现代化大都市)问题设计:阅读课本,结合导学案,说说改革开放前后珠江三角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的基本概况,为接下来的知识做铺垫。
问题设计:阅读课本,用自己的话表述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提高利用了哪些条件,抓住了哪些机遇。
人教版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说课稿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有趣的视频案例导入新课。视频案例将展示一个典型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象,如我国某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会提出问题,如“这个城市为什么能快速发展?”、“快速发展带来了哪些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际现象,激发他们对课题的兴趣。
(2)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态度;
(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4.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
5.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设计与生活相关的任务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他们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以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驱动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些方法的选取基于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板书布局将采用模块化设计,清晰地区分各个部分,便于学生抓住重点。主要内容包括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和问题解决策略等。板书风格将以清晰、简洁为主,避免冗长的文字,采用图表、流程图等直观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提前准备并反复推敲板书内容,确保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024学年高中地理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阅读相关资料,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通过PPT、思维导图或书面形式提交预习成果,展示他们的学习进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政策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分析政策文本、评价政策效果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素养。
举例说明:
对于教学重点中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为例,让学生分析两地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原因。
对于教学难点中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分布的影响,如交通、资源、市场等因素。
作业布置与反馈
(1)分析我国某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探讨其特点、原因及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所选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掌握课程基本概念,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案例视频,引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区域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差异和共性。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高二地理人教新课标必修3教案: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3课时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本节首先分析了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描述了该地区工业化进程两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最后从产业升级、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说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因素是本节的重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这一思路,还要结合身边的实际以及时事热点分析相关的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过程与方法1.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和图片,提高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鼓励学生主动获取资料的做法,培养综合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注重学生乡土情怀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1.对外开放的前沿条件分析。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教学难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组织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居基础地位,工业居主导作用。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教案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教案标题: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目标:1. 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
3. 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 讨论如何平衡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与可持续性。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PPT或板书的方式,介绍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重点强调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经济有哪些影响?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社会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社会问题?4. 学生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5. 教师总结(10分钟)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短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教学资源:1. PPT或黑板、粉笔2. 学生分组讨论的问题指导3. 学生展示的评价标准4. 作业布置的要求说明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和展示内容评价。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评价。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业区和城市化发展区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
3. 开展社区环保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实践中。
重庆市高二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全套教案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分析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举例说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的推动等问题的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的探讨,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和环境观【教学重点】把握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不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呈现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对城市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分组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导入回忆城市化的概念与标志。
2.了解工业化:所谓工业化即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
3.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差异。
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类似我国先富带后富政策)。
二、案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合作探究学习一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区位条件1.读ppt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分析思考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开放的前沿,有着特定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
(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如何调整?)A.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B.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内条件: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国家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方面的政策。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所学知识,提出一条你认为有助于我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建议,并阐述你的观点。"
3.完成课后练习题: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讲的内容,思考一下:为什么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会有相互关系?它们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同学们,你们认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环境有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具体表现?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观点。"
4.案例分析法: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差异,掌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本原理。
6.数据分析法:运用图表、统计数据等,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提高数据解读能力。
7.评价与反思:组织学生针对我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政策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3.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尊重他人意见。
4.理解我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树立支持国家政策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了解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教学设计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并能根据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能自主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4.通过新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知识的应用及方法的迁移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来表达、交流、反思自己的探究体会。
5.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了解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因素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背景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难点: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讲解法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引播放2009年10月1日国庆庆典中关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彩车视频,引出探究主题——工业化和城市化。
(烘托气氛、激发兴趣、引出探究主题。
)二、案例呈现:工业化、城市化对普通人的影响为了开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一户家庭的变迁作为案例。
(通过个案,说明区域区域化、城市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小中见大,体现新课程地理贴近生活的理念,并通过该材料培养学生归纳与分析能力。
其中部分为将学内容,作为设问,引发同学思考学习的兴趣。
另外,为用珠江三角洲与李守银的老家皖北地区进行对比研究作铺垫。
)展示资料:李守银老家在皖北江淮平原上。
20世纪80年代初李守银一家来到珠江三角洲开始新的生活。
一开始,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李守银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农业生产。
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
1988年,李守银的儿子洗净泥腿放下裤管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箱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数百个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5.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利弊,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实际问题。
案例:某城市因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当地政府计划采取措施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要求:列出至少三条具体措施,并结合地理学原理进行阐述,字数不少于400字。
3.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要求:阅读课本相关章节,总结资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知识,突破难点。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利弊,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4.创设实践性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小组调研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实际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3.教师引导: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城市化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它们具体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区域工业化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语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区域工业化的基本概念。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资源、劳动力、政策等。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素质层面: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如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同时,学生还应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
4.行为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此外,学生还应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和持久。
针对这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1.在知识讲解部分,我会增加与实际案例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在互动探究环节,我会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更深入地讨论和思考问题。
3.在技能训练部分,我会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堂
课堂评价: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案例分析:提供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国际上的城市化案例,如纽约、伦敦等城市的城市化进程。
4_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教案: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课时)1、课程标准/会考大纲: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2、课程标准解读: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城市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和城市数量的增加。
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则主要是为了满足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并向非农业活动转型,在此过程中,既包含着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推动等实体化的变化过程,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向乡村扩展,甚至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点等向乡村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所以,城市化过程是与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的。
事实上,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比例下降,非农业生产的比重逐步上升,伴随着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农业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升,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性状转化的过程。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国土大小、人口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经济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但在所有因素当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是一种粗略线性关系,既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某些问题,如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应采取边发展、边治理的办法。
关于水资源的供给问题,可优先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耗水的经济部门,以减少需求压力等等。
关于就业问题,要把握好城市发展的度,尽可能做到城市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保证充分就业。
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地理必修第3册,第四章第二节70-7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学情分析:高二虽然是文科班,但是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知识的联系及迁移水平较差,所以对于课本知识需要事先梳理以及适当。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并能够根据案例,分析珠某一地区工业化的原因及影响。
人教版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旨在让学生掌握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相互作用。具体包括: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贴近生活:本节课的案例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现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对区域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互动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包括:
1.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积极和负面影响,增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我会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成果,总结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特点、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我会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并补充讲解一些重点知识点,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一道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一个具体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业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提交,以便我们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这道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教学难点: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城市化与工业化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活动1.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完成下表,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点拨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是区位、侨乡、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是国际经济环境。
2.根据上表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点拨由问题1的分析我们得知,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第二课时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1.起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2.发展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②著名的侨乡3.抓住两次机遇:⑴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活动根据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点拨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
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
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四、问题与对策汽车、造船了居住、交通、教育思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点拨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
左图“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
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
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构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联合和依托临近区域、联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如何明确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活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1.读图4.28,如果按人口规模>500万人、100万~500万人、50万~100万人、20万~50万人和<20万人将城市分为五级的话,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这对其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模式结构比较合理。
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2.结合图4.23,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
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
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点拨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4.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再向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
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点拨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
首要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
其次要经济开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有结构趋同的趋势。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点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设计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城市化与工业化二、对外开放的前沿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3.良好的区位条件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四、问题与对策1.问题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2.对策⑴产业结构调整⑵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⑶加强规划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