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论文——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浅谈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摘要】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展开讨论。
首先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映,强调了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
然后讨论唯物辩证法对实践和认识的观点,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接着探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指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重要性,并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和认识的启示,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理解的新视角。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到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密切连接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认识、唯物辩证法、辩证关系、相互作用、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哲学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中,实践和认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强调认识是由实践产生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又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体现了辩证统一的原则,是实现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重要性在于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和认识的启示在于提出了实践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等理论体系,为我们深刻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
2. 正文2.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认识始于实践,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知和经验。
实践是人们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逐渐积累和提炼出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不断拓展和深化对世界的了解。
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
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认识和实践引发开来的, 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发展。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辩证地认识两者的关系,方可相互发展。
关键词:认识实践主体性对象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正确认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人们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先是感性认识,接着再从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为理性认识,用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并检验真理。
实践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认识和实践引发开来的, 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试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众多知识中非常重要的的一个观点;只有充分利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才能说明世界是物质的,证实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只有掌握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论与实践观,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特性,提高自身实事求是的能力;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然后再重新应用到理论的认识;然而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人们也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及内在联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基于此,感性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跃升为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人们更加踏实、认真、深入的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了解缺点和不足从而促进已有认识的发展以及新认识的产生;例如,一名会计系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感觉实际操作与书本上学的不一样,但是,通过向同事请教、学习,经过慢慢的锻炼、摸索,这名大学生的岗位实际操作肯定会大幅提升;因此,这名大学生工作过程中的请教、摸索其实就相当于实践;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有经过实践学习才能积累经验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进而提升业务能力,随着业务能力的提升,对会计行业的认识又会产生新的提升;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总结积累运用提升的过程中这个行业才能不断的发展完善;这就充分证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没有经过实践的认识是容易发生错误、产生偏差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这一点我们是相当笃定的,虽然一再强调从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是学习与掌握间接经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老祖宗早就教育我们要学会借鉴和吸收别的人经验,毕竟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其自身可实践的范围也是有限的,然而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客观世界的发展永不停歇,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传承延续下来,随着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通过对以往认识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实践中产生的新的知识、新的认识融入到人类庞大的知识宝库,这样人类才能更快速的发展;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直接经验,那么人类发展肯定相当缓慢的;因此,我们接受间接的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学习间接经验,积累认识也是同样的,不能盲目的照抄照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不断的实践使得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完美结合才能更加快速全面地获得认识;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地发展,人类遇到各种各样新问题,新矛盾,于是许多新的课题应运而生,这些新的课题推动着人类对已有认识不断地发展创新;当前,为了维护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等利益,必须加强军事力量建设,那么如何提升我国国防现代化,这必将会给军队以及相关科技工作者的带来了新课题,这些新课题取得的成果,既推动了军事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民用科技的发展;通俗来讲就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已有的军事方面的认识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国际形式,新的矛盾产生了,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实践积累的经验提升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发展进而解决新的矛盾;因此,实践的发展,推动了认识的发展;2.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人类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世界,通过思维器官来思考世界,但是人类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限制了人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为了打破这种限制,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人类利用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创造出各种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通过这些工具和技术手段扩大了人类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比如望远镜实现了人类“千里眼”的梦想,飞机实现了人类飞翔的梦想,宇宙飞船实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现代实践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更精密的手段和技术,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促进认识的发展;3.实践可以不断提高了人类认识的能力和认识的水平;每个个体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先天的个体差异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才能;人类认识的能力,比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推理力、判断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逻辑性和敏捷性等才能,都是在实践中发展和形成的;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同时,又在实践经验中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因此,我们人类才会变得聪明,认识能力也得到极大地提高和增强;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我们认识任何事物,探究它,追查它,其最终目的不是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而是想弄清楚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利用它来便利我们的生活,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比如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的考古,为什么要对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世界进行认识呢事实上,这些看似纸面上的无用的认识,是告诉我们人类经历过什么,让我们遇到同样的错误时避免再犯,给我们往后的生活提供更好地建议;因此看似无用的考古这一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作用于与实践,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谓实践,是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其实就是人脑的行为和人体行为的统一;而所谓认识广义来讲则包含人的所有认知活动,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人脑的行为;人类通过实践将人体的行为与人脑中的认识相结合,如果能够很好的结合说明认识是正确的,如果不能结合那么认识则是有误的,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如果把认识比喻成锁的话那么实践便是开启锁头的钥匙;因此,只有通过了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性的认识;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虽然说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和理论,才是真正的、正确的、科学的理论,但也不能因此而否认理论认识对于实践的作用;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也就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够完成、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为实践活动作出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项预判,减少甚至避免错误的发生,减少损失;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积累各种知识,正是为了长大后的实践做基础,做储备,让我们可以使用正确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同理,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我们的实践引入歧途;例如人们的进行药品的研发,如果没有对药理的正确认识而直接进行研发,那么结果肯定是失败的;所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应该用正确的认识来指导,需要用实践积累的经验促进认识的发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重要的认识观和实践观;认识和实践不是真理的终点,而是不断探索真理的方式和方法;实践决定了认识,认识也指导着实践,这是一个双向往复的过程;只有对认识与实践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树立正确的意识,才能指导实践的发展,促进认识的飞跃推动人类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论文3406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一、实践的内容马克思在《提纲》中说:“实践是人类的自觉能动性的活动,是人类通过对现实的理解和需要对客观世界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类不仅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并且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也是通过人的感性活动进入到实践的事物。
”马克思强调“人”是实践的主体,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的能动的主体,是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改造的活动。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发展。
在主体进入实践领域时客体随之也会出现,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客体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有与人的历史活动相联系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在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会发生相互作用。
其中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在主体、客体、中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下,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人是使用一定的工具、手段等等去对物质世界这个客观的东西进行改造,这就是实践。
二、认识的内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学会对事物的认识,要知道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而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事物的认识,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学会认识,并将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我们才会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才会更好的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而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四点去认识事物。
第一,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所蒙蔽;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第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第四,在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即抓住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面目。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对所实践的事物有更好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更好的发展与完善实践。
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之间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更好的去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对我们学习的启发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对我们学习的启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变化发展的实践出发。
(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正确认识即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克服错误认识,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上课、听讲座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里,我们也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
如果说通过上课,我们可以直接得到对事物的认识,那么亲身的体验就可以说是一种实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我们所学习的学科知识,是有前人在实践中得到了启示并且从实践出发进行了漫长的学术的研究才得以慢慢积累的。
我们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去被动地接受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这也是我们获得认识的捷径。
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知识是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来得到的结晶,而在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在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下,我们可能就有能力自己进行后续的实践了。
通过这种实践,我们可以自己去验证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否科学,并且为我们专攻的学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因为,只有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的推动认识的发展,使学科的知识继续更新和完善。
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作为学生的我们,为了更好地学习,更高效地组织所学习的知识,应该努力将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
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先努力学习学科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让这种认识指导我们进行实践活动,之后再通过实践活动去努力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因此,我想不论我们在学习什么专业的知识,在广泛阅览各类著作的同时,我们都应该去参加实践的活动。
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到相关的实务工作岗位上去感受、去观察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怎样在实际的问题中得到应用的。
《实践论》——实践是理论的升华(马哲课程论文)
《实践论》——实践是理论的升华《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是由于在1937年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然而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
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实践论》应运而生。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同时《实践论》中还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理论。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对“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这句话给出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而且我认为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
而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
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于实践。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
浅谈“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中心:江西地矿学习中心学号:1626510420002 姓名: 白鋆专业层次:专升本浅谈“实践"与“认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即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先思考、在行动,这样容易产生认识决定实践的错觉。
其实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意识现象。
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实践来检验。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不让下田,牛怎会耕田"、“不会耕田,牛怎能下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都反应出什么,那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围绕着各个时代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而进行的。
天文学产生于农牧业的需要、力学产生于建筑、手工业等的需要,孙子兵法产生于战争的需要,这些都反应出一个事实即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著名小说家莫泊桑为了描写一个人被踢之后的感觉,让乞丐猛踢他的屁股,也就说明,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在古代,医生对于因失血过多而濒临死亡的病人是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来挽救他们的生命,直到17世纪20年代英国一位医生给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入羊血奇迹般的挽救了他的生命,而其他医生也纷纷效仿却造成大量受血者的死亡,输血医疗救助手段被严令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入了人血让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一次兴起了输血医疗热,却带来了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莰坦发现了人类血型系统,才真正的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浅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浅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摘要: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关键词:实践认识辩证关系“我不会游泳怎么下水”与“我不下水怎么学会游泳”,这两个问题看似互相矛盾,但又各有合理之处,要正确认识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再把经验上升为理论。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认识的不断深化,都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就是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直接经验,得出对事件的认识。
不同职业的人,比如科学家与扫地工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但我们必须知到,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获得。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强调从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而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是获取认识所必需的。
就每一个个体来讲,生命有限,实践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的发展却是无限的。
牛顿曾经说过:“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人类知识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连续性,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一代人已经达到的认识基础上前进,把前一代人认识的终点作为自己认识的起点,然后把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新知识增加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
我们绝大多数的认识都是通过间接经验得到的,因此,我们学习书本知识,接受间接经验,是十分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中论文论文题目: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班级2010级行政管理学号姓名日期2011 年11 月论文题目: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摘要]:无论是从认识事物到进行实践,还是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人类社会从产生到发展无疑都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关键词]实践认识事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文:一、实践活动的简述(一)实践活动的内容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是哲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
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体验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认识则是因为有了实践而产生的结果,是基于实践运动而形成的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被认为是基础,是任何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认识世界的方式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证实。
只有实践,才能使人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准确,才能促使理论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相互促进的。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和源泉。
所有认识都来自实践,没有实践便没有认识。
人们接触到的世界都是通过实践来体验和感知的,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也都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分析和总结。
实践所涉及的经验世界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
如果没有实践的基础,那么一切书本上的理论得到的只是抽象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具有实践意义,也就不实用。
其次,实践是认识的推动力和动力。
实践的发展和变化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主要根据,也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相互完善和不断发展的源泉。
经过多次实践后,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和完善,因此实践也有助于推进对于真理的探究和发现。
对于一个领域的理论,实践的验证是其检验真假的最终结果。
如果一个理论不能经受实践的检验,那么就是虚假的,说明它的认识是错误的。
同时,认识也是实践的指导,是使实践活动更具目的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认识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但它又反过来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
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和指示。
实践的不断拓展发展,也为认识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推动了知识和科技的进步。
总之,实践与认识是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中进步和发展的。
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既促使全球各地的实践活动更加明确、目的明确,又促使认识更加深刻、更加科学、更加准确。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第一篇: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且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2024年学习《马哲》的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学习《马哲》的心得体会范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以下简称《马哲》)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马哲》,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体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的理想进行了深入思考。
以下是我学习《马哲》的心得体会。
首先,《马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其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即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
通过认识世界的规律,我们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这一观点对我深刻影响,让我认识到只有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才能正确理解和改造世界。
其次,《马哲》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纠正和丰富我们的认识。
这一观点提醒我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就容易陷入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思考。
另外,《马哲》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解决人类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
通过社会主义,可以实现生产方式的社会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消除剥削和压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学习《马哲》让我对社会主义的理想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也为我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方向。
在学习《马哲》的过程中,我也对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
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处理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关系?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通过学习《马哲》,我认识到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源于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不能空泛地进行抽象的思考。
此外,学习《马哲》也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我们不能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批判和创新。
马克思原理论文——认识与实践
其实说到接触马克思主义应该可以追溯到初中的政治课本了,但是当时的我们在安逸的校园里,没有复杂的人际,没有险恶的江湖,我们读它不是为了认识和廓清这个世界然后改造它,原因只是简单的在于教育部门安排了这门课程,我们需要“学好”它来度过中考、高考。
这样说应该是大多数人接触马克思的写照了,尽管有点不负责任的功利味道,但是的确是在大学逐渐走向社会的这个阵痛期间因为获得了相对极度的自由和网路信息的轰炸才真正意识到这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现实中具有的价值。
这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了事物和认识无时无刻不处在发展之中,认识需要一定来自实践的积淀,我们才能够切实地触摸到真理吧!哲学家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我对这句话的认同感被“小悦悦”事件瞬间放大。
10月13日下午5点半左右,在广东省佛山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附近,2岁大的小悦悦在过马路的时候先后遭到一面包车和货车的碾压,过路的18人均毫无理睬反而是最后的一个捡垃圾的老奶奶急忙呼救。
如果不是摄像头录下了这一段令人心痛和出离愤怒的一幕的话,我想事件最终只会是一场普通的交通肇事逃逸而不会出现在各个媒体的头条。
原因是指引起一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被一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马克思哲学如此定义原因与结果,面对路人的冷漠我们都开始追究起来,我们的道德和良知被安放在何处?我不禁想起了06年的“彭宇案”,这也是我之所以强调“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的原因了。
简单的就媒体给出的报道说来,彭宇就是一个扶老人做好事被反咬对簿公堂败诉的好人,此时一次不公正的判决给我们太多的思考,结果我们都在迟疑路旁摔倒的老者会不会在被扶起的一刻讹你呢?结果即使面对小悦悦血淋淋的身体路人都在迟疑你愿意被当做肇事者吗?当然单单把一次表面上的错判当做至此事件的始作俑者还是太过片面了,因为之后类似事件的相继浮现与媒体的推广,使得世人都戚戚然道坏人当不得好人也难当了!说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研究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研究吕璐璐【摘 要】本文要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就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科学性,并贯穿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原则,是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通过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更加深入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与实践 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很多深刻的理论知识,其中的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更是其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其认识观和历史观的首要基本观点,更是世界观的首要基本观点。
只有利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才能说明物质、证实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只有掌握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论与实践观,才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特性,提高自身实事求是的能力,在处理事情过程中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相当于纸上谈兵,并没有什么用处。
只有真正地进行切切实实的实践,才能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更多正确的观点、知识,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例如生活中的司机,司机在开车过程中本就是在实践。
司机只有通过实践开车,才能慢慢地积累经验,提高自己对开车的认识,并把重新认识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的认识容易发生偏差和错误。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事物的发展而变化的。
并且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的过程。
首先在实践过程中会不断地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为之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解决矛盾,新矛盾的出现需要人们进一步地研究、探索。
其次,实践为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马哲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马哲”)作为一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指导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哲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我参加了本次马哲实践课程。
以下是我对马哲实践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所感的总结。
二、马哲实践课程概述本次马哲实践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马哲基本原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学习,了解其理论体系、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2. 马哲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马哲在实践中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探讨马哲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马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马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三、马哲实践过程中的所学1. 马哲基本原理在学习马哲基本原理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这一观点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2. 马哲方法论通过学习马哲方法论,我明白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些方法论观点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3. 马哲在实践中的应用在马哲实践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马哲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例如,在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4. 马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平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相契合。
马原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原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摘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是其核心。
在社会发展中,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在我们的学习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实践认识反映论飞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推动力;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反映: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实践和认识,社会的发展更需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指导。
本文将就实践和认识的含义、二者的相互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生活学习中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践和认识的含义1.何为实践?实践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生产活动。
我们的祖先通过在自然中的摸索,从而寻找到合适的生存之法;当今世界,我们仍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寻求发展。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从实践而来,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将无法认识周围的世界,便无法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改造以使其适合我们的生存和生活。
因此,我们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推动并影响了认识的发展。
2.何为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之后对经历的总结和升华,是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提炼的结果。
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摹写性和创造性。
举例来说,在临床上,对一个病人进行全身检查(实践)后,我们基本了解了病人的情况,从而作出相应的诊断(认识)。
这种认识是与我们的检查结果相符的,我们检查的结果决定了诊断(摹写性);然而事实上,诊断又不完全等同于检查结果(创造性)。
比如对于一个中上腹痛病人,我们对其进行检查后的结果主要为“麦氏区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肾区叩痛阴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尿常规阴性”,据此我们提出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伴局限性腹膜炎”。
这一诊断是我们检查的反映,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既与检查结果相对应,又是对结果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后的升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认识和实践”的四点体会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认识和实践”的四点体会浅析毛泽东《实践论》一、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从哲学史看,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可以认识的。
苟子说得好:“凡以知,人之情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这就是说,人有能力去认识世界,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费尔巴哈讲得更加形象,他说:“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这是唯物主义者的回答。
可是,也有人提出怀疑。
也就是怀疑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可知论。
这方面也就也有著名学者,比如中国先秦哲学家庄周、近代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能彻底认识的,不可知识论尽管是荒谬的,还得认真对待。
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就是说,对不可知论的批判,固然可以作理论上的分析,但是,最根本的是依靠实践。
的确,从实践的观点看问题,不可知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通过科学家的努力、研究(反复的调查、实验总结一系列的实践),最终拿出科技发展成果。
不可知论者就是对科技发展成果的视而不见,科学家把飞船送上月球又使之重返地面,说明人们对宇宙航行的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
再如,我们学习安装收音机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会:经过几番曲折,多次失败,最后安装完毕,收间机里传来了电台播送的乐曲,我们都会拍手称快,喊着:“成功了,成功了!”成功,证明收间机的构造可以被我们所认识,证明我们的这种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正确的,再如电脑的发明和广泛普及,说明人类自身还是能认识自己的大脑,对硅中中电子运动的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
事实上,人们在实践中,每天都把许许多多“自在之物”转变成被认识了的“为我之物。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获巨大发展的今天,电子计算机、原子弹、氢弹、宇宙飞船、人造卫星、激光器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
无数过去被认为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的事物,被人们一一认识了。
实践每前进一步,都是对不可知论的驳斥。
这是毫无疑义的。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是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
从哲学意义上讲,学习属于认识范畴,即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最终要运用于工作,能动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的检验,使认识不断推移,不断发展。
获得理性认识的目的在于正确指导行动,接受实践的检验。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诞生了实践哲学,在希腊哲学中理解世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使人们更好地进行社会政治活动,所以就哲学思考触及对人的行为进行认识并将此作为人们行动的哲学理念来说,哲学遵循着一种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则到生活的直观主义思维方式,表现为人际交往和行为意义上的实践哲学。
西方实践哲学传统则源自亚里士多德,是他首先在理论哲学、技术哲学与实践哲学基础上,将实践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了出来。
“实践”一词原指一切有生命体的活动,后来亚里士多德以此来专指人的实践行为,但又不是专指人的具体的行事,而是将实践看作是关于人类实际活动与生活的反思行为。
近代科学基本上是一种实验科学,这种科学新方法的运用使得近代科学几乎在所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使人们相信科学无所不能,科学能够为人类活动提供理论依据,能够将人类实践活动和生活全部交付给科学理性来做判断和决定。
在科学发展下,人们逐渐以科技为准绳。
马克思则十分突出地强调了实践在人类存在中的地位,他把人类的基本存在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归结为实践,在马克思这里,实践成为了“物质的实践”、“革命的实践”。
我们在高中和大学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正确地指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即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呆在书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
“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
从我们要博览群书,这是掌握本质规律、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同时要重视实践的功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调查报告兼职
剩下的20%便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这样看来大学生兼职的情况不容乐观。
而亲友对学生兼职的态度有48%的表示赞同并鼓励,44%的可接受,但不支持,仅有8%的是坚决反对。
看来亲友们并不十分反对兼职,他们大多认为兼职是一种锻炼孩子的方式能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吸取经验,而少数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大学还是应以学习为重,不应该进行什么“社会实践”而扰乱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他们坚决反对。
?二、大学生兼职的经验(主要针对大一新生)
?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而言,接触兼职机会较少,在接受调查的100个人中仅有35人有过兼职的经历,60%的大学生有想过兼职但从未实践过,仅有5%的学生从未想过兼职。
从数据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希望兼职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而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实现。
剩下的同学不是“一心想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便是认为无所谓,不兼职也没什么影响,只要自己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但就我的观点来看,对大学生来说,兼职经验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我们以后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不管大学生是怀着怎样的目的从事兼职,只要能从兼职中有所收获我们对兼职还是应该怀着友好的态度的。
?三。
做兼职的目的
?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认为可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的比例占84%,选择可以赚钱,减轻家庭负担的则占14%,选择可充实大学生活的比例仅为2%。
由数据可知,做兼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多的同学是为了通过兼职来接触社会,拓宽交际面,积累社会经验,锻炼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有些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同学考虑得更多的是增加自己的生活补助,从而缓解经济压力,减轻家庭负担。
总而言之,绝大部分同学从事兼职的目的比较明确,认为兼职的收获主要是积累社会经验的同时可缓解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