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科中医特色疗法
脾胃科关于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和提高中
脾胃科关于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和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相关措施(2011年度)为了继承发扬、发展创新我院的中医药事业,弘扬与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不断创新中西医的治疗新途径,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努力推进中医药与现代医药的和谐共进,创造医学奇迹。
为在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中发挥巨大效应,推进我院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长远发展,结合我科实际情况,特制订以下措施实施保障:(一)在中西医结合服务中突出特色,发挥优势1、坚持中西医结合为主的发展方向,集中主要力量,在医疗服务、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中不断强化特色优势的主题。
2、提高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支持力度,开始实施中医药特色评价制度,并从各等方面加强引导。
3、注重加强科室医务人员技术文化素质培养。
并建立内部学习培训制度。
(二)具有特殊优势的中医脾胃科科室建设1、根据我院周边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情况,结合本科的自身条件,选择具有特色优势的专科疾病的诊疗方案进行优化。
2、初步完善脾胃重点专科的建设,做大做强中医传统制剂等治疗手段,更方便的服务周边群众。
3、初步制定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诊疗方案,初步应用于临床,并做好记录,以便后期分析总结与提高。
4、重点培养科室骨干力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引进专科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和专科团队建设。
(三)提高中医药专业队伍的技术实力1、坚持中医特色,学习中医药文化,注重中医理论学习。
科室制定并实施中医学习计划,保证了中医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积极参加医院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及定期举办的学习讲座,夯实中医药基本理论,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3、初步开展优秀科室中医临床人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四)强化中医特色1、提髙中草药的使用,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充分保证中草药的应用比例,提高中草药应用能力。
2、积极开展非药物疗法。
充分体现中医治疗的多样性,科室逐步开展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
脾胃病科中医特色治疗
下脘
3、穴位注射时2,.维必生须避素开类神经制干剂,亦如不能维将生药液素注B入1关、节腔B、6脊、髓B腔1和2血注管射内。液等。
西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成立于八十年代初期,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中医特色突出,开
展了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电磁波、药穴指针疗法、中药直肠滴入、中药消化道内镜介入、穴位注射、辨证施善指导及针灸等绿色中医特
色疗法。• 操作方法:
皮肤对药物极度敏感者;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6
足三里穴位图
取穴方法:小腿前外侧, 犊鼻穴(外膝眼)下3 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7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
3、穴位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亦不能将药液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
5、滴入药液量不超过200ml。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适应症: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等。
皮肤对药物极度敏感者;
2、病变部位在直肠、乙状结肠取左侧卧位,在回盲肠部取右侧卧位并垫高臀部。
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
足三里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胃痉挛,急慢性胰腺炎,食欲减退,赢瘦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首(干货)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首脾胃病科常用方剂剂名组成配伍功用主治歌诀与速记解表剂辛温解表01麻黄汤《伤寒论》【君】麻黄去节,(9g)【臣】桂枝去皮,(6g)【佐】杏仁去皮尖,(6g)【使】甘草炙,(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速记】干妈贵姓。
甘草、麻黄、桂枝、杏仁02桂枝汤《伤寒论》【君】桂枝去皮,(9g)【臣】芍药(9g)【佐】生姜切’(9g)大枣擘,(3g)【佐使】甘草炙,(6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歌诀】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速记】大嫂炒姜汁.大枣、白芍、炙甘草、生姜、桂枝03香苏散《太平【君】紫苏叶(12g)【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歌诀】香苏散内陈皮草,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惠民和剂局方》【臣】香附子炒香,去毛,( 12g)【佐】陈皮不去白,(6g)【佐使】甘草炙,(3g)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汗胸脘痞【速记】扶苏劈草。
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辛凉解表04银翘散《温病条辨》【君】银花(30g)连翘(30g)【臣】薄荷(18g)牛蒡子(18g) 芥穗(12g)淡豆豉(15g)【佐】苦桔梗六钱(18g) 竹叶(12g)【佐使】生甘草(15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歌诀】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速记】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
荆芥穗、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淡豆豉、生甘草、芦根、桔梗、连翘0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君】麻黄去节,(9g) 石膏碎,绵【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62 脾胃科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诊断要点: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多由外感寒热、暑湿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有反复发作史,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cy A,FerminMear i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 estina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根据罗马IV标准,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①与排便有关;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存在。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至少25%的排便为Bristol 6~7型,且Bristol 1~2型的排便小于25%。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发作常和情绪有关;身倦乏力;两胁胀满;纳呆泛恶;舌淡胖,也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2.脾虚湿盛证:大便溏泻;腹痛隐隐;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可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脾胃科中医特色疗法参考模板
目录一脾胃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2)二脾胃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1、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 (3)2、穴位注射 (4)3、耳针法 (6)4、艾条灸 (9)5、拔罐法 (12)6、穴位按摩法 (15)7、刮痧法 (17)8、湿敷法 (20)9、涂药法 (23)10、熏洗法 (26)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
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
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
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
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
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
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
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
脾胃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一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
2、嘱病员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肠。
3、取侧卧位,根据病情定左、右。
裤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约10厘米(小枕垫于臀下)。
4、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润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15厘米左右。
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过30厘米,放松肛管,让溶液缓缓流入。
6、溶液将流尽时,倒温开水5-1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置弯盘内,然后用手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
7、待10-15分钟后,取出水枕、橡胶单与治疗巾,整理床铺、环境、清理用物。
二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doc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现有医护人员门诊人次,出院人次。
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物或止血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通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
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通过和相关科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思芸(副主任中医师)副组长:蔡明建(主治中医师)张绍勇(主治中医师)、李传群(副主任护师)成员:王勇(住院医师)、刘剑芳(住院医师)、张艳妮(住院医师)、李娟(护师)2、实施办法:1、基础设施建设1)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条件。
2)通过与医院积极协商沟通,逐步开设脾胃科专病门诊及肝病门诊,并设置内镜室。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脾胃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脾胃病的治疗效果,我们科室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常见脾胃病的诊疗方案。
本文将对这些方案的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制定诊疗规范:我们科室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理论,针对常见的脾胃病制定了详细的诊疗规范。
规范中包括病人的评估、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估等内容。
培训医护人员:为了确保诊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我们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疾病的认识、治疗方案的理解、诊疗技术的掌握等。
实施诊疗方案:按照制定的诊疗规范,我科室对每一位脾胃病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并根据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疗程结束后,我们对患者进行了随访,并对疗效进行了评估。
疗效评估标准:我们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科室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疗效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包括症状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多个方面。
疗效数据分析:通过对患者的随访和评估,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施诊疗方案后,患者的症状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率均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实验室检查指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疗效评估针对常见脾胃病制定的诊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这一结论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诊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认识到制定详细的诊疗方案对提高脾胃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脾胃病的治疗研究。
虽然我们的诊疗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意识到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2002年,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生7名,护士13名。
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9名。
编制床位25张,实际开放床位29张。
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
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肝病门诊,并设置内镜室。
3)通过积极申报论证,改善及更新科室现有设备。
积极与相关功能检查室及康复科、针灸科沟通合作,运用其针灸设备、理疗仪、中药超声导入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的诊疗设备。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各种诊疗设备的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人员队伍建设1)脾胃病科医师必须接受中医脾胃病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脾胃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应熟练掌握本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脾胃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2)内窥镜医师在脾胃病内科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接受过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设计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2002年,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生7名,护士13名。
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9名。
编制床位25张,实际开放床位29张。
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
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物或止血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通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
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通过和相关科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四、实施方案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思芸(副主任中医师)副组长:蔡明建(主治中医师)张绍勇(主治中医师)、李传群(副主任护师)成员:王勇(住院医师)、刘剑芳(住院医师)、张艳妮(住院医师)、李娟(护师)2、实施办法:1基础设施建设1)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条件。
脾胃病科 胃缓(胃下垂)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胃缓(胃下垂)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主要症状:脘腹痞满或坠胀,嗳气不舒,纳差,乏力。
次要症状: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便溏,畏冷,消瘦。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青年女性及中老年人多见,多发生于瘦长体形患者、经产妇及慢性病患者,治疗疗程长,难度大。
根据病史、症状、体形及影像学检查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版(贝政平、蔡映云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
(1)多发生于瘦长体形,经产妇及消耗性疾病进行性消瘦等。
(2)不同程度的上腹部饱胀感,食后尤甚,嗳气,厌食,便秘,腹痛。
腹胀可于餐后、站立过久和劳累后加重,平卧时减轻。
亦可出现站立性晕厥、低血压、乏力、头晕等“循环无力症”的其他内脏下垂的表现。
(3)肋下角常小于90°;站立时触及较明显的腹主动脉搏动;振水声;以双手托扶下腹部,往上则上腹坠胀减轻;可触及下垂的肝、脾、肾等脏器。
(4)X 线钡餐造影检查可见胃小弯角切迹、胃幽门管低于髂嵴连线水平;胃呈长钩形或无张力型,上窄下宽,胃体与胃窦靠近,胃角变锐。
胃的位置及张力均低,整个胃几乎位于腹腔左侧。
(二)证候诊断1.脾虚气陷证: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或久泄不止,肛门重坠,或脱肛,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眩晕。
舌淡,脉弱。
2.脾虚阴损证:脘腹坠胀,胃脘痞闷,食后更显,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
3.脾肾阳虚证:脘腹坠胀,食后更甚,喜温喜按,食少便溏,畏冷肢凉,胃中振水,呕吐清水,神疲乏力,腰酸。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气陷证治法:补气升陷。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升陷汤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炙甘草、柴胡、升麻、枳壳、陈皮、桔梗等。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旳95个病种中医诊断方案及临床途径,结合我县我院旳实际状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旳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措施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老式针刺措施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措施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旳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措施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防止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有关诊断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状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脾胃科精深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设计详细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2002年,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生7名,护士13名。
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9名。
编制床位25,实际开放床位29。
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
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镜镜下止血(注射药物或止血夹)、食管静脉曲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通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
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通过和相关科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思芸(副主任中医师)副组长:蔡明建(主治中医师)绍勇(主治中医师)、传群(副主任护师)成员:王勇(住院医师)、剑芳(住院医师)、艳妮(住院医师)、娟(护师)2、实施办法:1、基础设施建设1)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条件。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的脾胃功能及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药学发展的今天,脾胃科的特色优势逐渐凸显,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进一步加强脾胃科的建设,提高其学术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以下是一份关于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一、学科定位中医脾胃科旨在研究脾胃功能及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学科的定位应注重中医特色,突出脾胃科的独特优势,注重临床应用和学术研究的结合。
二、人才培养1.设置丰富的中医脾胃科课程,包括中医脾胃理论、脾胃疾病的辨证论治等内容,培养学生对脾胃科的兴趣和专业能力。
2.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习和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
3.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学术研究1.加强中医药脾胃科的学术研究,建立科研团队,组织开展研究项目,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2.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提高中医药脾胃科的综合研究能力。
3.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中医药脾胃科的临床实践和学术发展。
四、临床实践1.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建立规范的临床实践指南和标准化的临床操作规程,提高学生的诊疗能力和临床实践水平。
2.鼓励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大样本数据分析平台,提高中医药脾胃科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效果。
3.加强与临床医疗单位的合作,建立脾胃科专科门诊和疾病诊治中心,提高中医脾胃科的临床服务质量。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1.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和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脾胃科诊疗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脾胃科的国际化发展。
2.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会,提高中医脾胃科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强与国际学术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中医脾胃科的跨国合作和发展。
中医脾胃科治疗技术项目
中医脾胃科治疗技术项目
中医脾胃科治疗技术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疗:中医食疗是以食材、药材为主要治疗手段,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制作食物,达到调理脾胃,补益身体的目的。
2.草药:中医中药治疗是以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选用不同的中药组合,达到治疗脾胃疾病的目的。
3.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是以手技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按揉、揉捏、推拿、拍打等手法,达到调理脾胃气血,促进脾胃消化吸收的目的。
4.针灸:中医针灸是以针刺激穴位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刺入穴位调节脾胃功能,达到治疗脾胃疾病的目的。
5.其他疗法:包括火罐、艾灸、拔罐、耳穴贴压等中医特色疗法,都可以用于治疗脾胃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脾胃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2)二脾胃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1、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 (3)2、穴位注射 (4)3、耳针法 (6)4、艾条灸 (9)5、拔罐法 (12)6、穴位按摩法 (15)7、刮痧法 (17)8、湿敷法 (20)9、涂药法 (23)10、熏洗法 (26)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
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
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
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
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
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
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
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
脾胃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一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
2、嘱病员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肠。
3、取侧卧位,根据病情定左、右。
裤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约10厘米(小枕垫于臀下)。
4、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润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15厘米左右。
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过30厘米,放松肛管,让溶液缓缓流入。
6、溶液将流尽时,倒温开水5-1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置弯盘内,然后用手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
7、待10-15分钟后,取出水枕、橡胶单与治疗巾,整理床铺、环境、清理用物。
二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1)常用穴位:有研究者分析了近年来国内55篇相关文献,总结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
从主穴使用频率较高的4 个穴位来看,主治病症集中于荨麻疹、痤疮、银屑病和鼻炎。
详见下表:(2)操作方法: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4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0.4ml),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
(3)注意事项: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④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免伤及延髓。
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⑤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
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⑥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
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
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6、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
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气胸。
7、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
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三、耳针法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针法操作流程图四、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症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五、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目标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三、禁忌症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3、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或烫伤。
五、物品准备1、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六、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二、目标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三、禁忌症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病、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四、告知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五、物品准备治疗巾六、操作程序1、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
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4、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5、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图七、刮痧法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