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古生物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整理篇)

合集下载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资勘1104班王博古生物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3,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部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4石化作用及类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的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碳化作用(石化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三种形式。

5,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②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根据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因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和内膜。

)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③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生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④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遭破坏分解后的有机成分残留在岩层中形成的化石。

6,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由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

因此,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实际上只是当时生存物的非常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化石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③埋藏条件④时间条件⑤成岩条件8,化石的命名原则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

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古⽣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古⽣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古⽣物学1.化⽯的定义;化⽯的保存类型(1)化⽯的定义:化⽯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物遗体和遗迹。

它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地史时期指全新世以前,即1万年或1.2万年)(2)化⽯的保存类型:根据化⽯的保存特点,⼤体上可以将化⽯分为4⼤类,即实体化⽯、模铸化⽯、遗迹化⽯和化学化⽯。

○1实体化⽯:古⽣物遗体本⾝⼏乎全部或部分(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

变化实体:由⽣物硬体部分经不同程度的⽯化作⽤形成;未变实体: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其硬体与软体可以⽐较完整的保存⽽⽆显著的变化。

○2模铸化⽯:指⽣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4类:a.印痕化⽯:即⽣物⼫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物软体的印痕。

b.印模化⽯:即⽣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c.核化⽯:即由⽣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物体⼤⼩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外核和内核两种。

d.铸型化⽯: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质充填所形成的化⽯。

○3遗迹化⽯: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物⽣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分为痕迹化⽯和遗物化⽯)○4化学化⽯:地史时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蛋⽩质、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2.⽣物的⽣活⽅式;海洋⽣物环境分区(1)(海洋)⽣物的⽣活⽅式:○1底栖⽣物:指⽣活在⽔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物。

底栖⽣物如果⽣活在基底表⾯以上则称为表⽣⽣物(a.营海底爬⾏或跳跃⽣活——底栖活动型;b.营海底固着⽣活——底栖固着⽣物),⽣活在基底表⾯以下的⽣物称为内⽣⽣物(a.营潜⽳;b.营钻孔)。

○2游泳⽣物:体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总复习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总复习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分类 每个门类的基本特征
K1出现,R出现草本被子植物
成熟的种子不裸露,有果实包围。
有花植物--有性繁殖器官
分为单子叶纲和双子叶纲
乔、灌、藤、草等均有
被子植物主要特征
微体生物的特点
微体生物的门类
微体生物
萌发器官
a 裂缝——是孢子在四分体时留下的单射线痕或三射线痕裂开的单裂缝和三裂缝。
03
树笔石目
02
观察方法
01
正笔石目 笔石枝特征:分枝的级数,胞管的列数; 判定笔石枝的生长方向(胎管尖端朝上,胞管向下) 正胞管类型观察。胞管口的弯转方向,弯曲程度,口穴形态,有无口刺,胞管的倾角,相邻胞管叠复程度。
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征 构造、体环、螺塔等
01
02
全部为水生,其中80%为海生 生活方式有底栖爬行、游泳、穴居等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具双壳,名双壳纲 由于其头部退化有无头纲之称 足位于身体的腹部,斧状,又名斧足纲 在软体和外套膜之间的外套腔中有瓣状鳃,又有名瓣鳃纲
雌雄异体且异形,卵生。
06
(二)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掌握三叶虫的基本特征
01
头甲、胸甲、尾甲的构造名词及位置
02
三叶虫
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
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
海生、底栖、爬行
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
掌握三叶虫背甲的主要构造;
学会鉴定三叶虫化石的方法,掌握三叶虫代表属的重要特征,了解其生活环境以及地史分布。


一、实验目的要求

古生物复习题

古生物复习题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学部分一、填空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三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6、判断几个物种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标志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背景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11、树形笔石的生存时代中寒武世至早石炭世12、有孔虫的分类地位是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13、构造分析法中,升降运动的分析标志是水深、沉积厚度和平行不整合;褶皱运动的分析标志是角度不整。

14、“虫筳”的分类地位: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虫筳”亚目15、依据“虫筳”的轴率可以将其分为:短轴型、等轴型和长轴型16、“虫筳”的繁盛时代是:C、P17、腔肠动物的体形有:水螅型和水母型。

18、珊瑚的横向构造包括:横板、鳞板和泡沫板。

19、按照四射珊瑚骨骼的组合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

21、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包括:连接孔、连接管和连接板。

22、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横板珊瑚、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

23、虫筳的旋壁的微细构造的类型有原始层、致密层、疏松层、透明层和蜂巢层。

24、三叶虫头鞍的演化趋势是由前窄后宽到前宽后窄,头鞍沟的演化趋势是由多到少。

25、根据三叶虫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小尾型、异尾型、等尾型和大尾型。

按上述分类莱得利基虫属于小尾型。

26、三叶虫生活在浅海环境中,是寒武纪、奥陶纪时期的标准化石。

鹦鹉螺27、筳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是石炭纪、二叠纪时期的标准化石。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要点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要点

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的保存条件:(1)自身条件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2) 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3)时间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4)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a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

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

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c升溜作用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

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

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①未变质实体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

②变质实体——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①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

②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a.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c.复合模—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③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总结题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总结题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共20分)1、化石(4分)答: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2、沉积相(4分)答: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3、地层(4分)答:地层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岩石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界面与相邻岩层和岩体相区分。

4、小壳动物群(4分)答:小壳动物群是指个体微小(1~2mm),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等。

5、超覆和退覆(4分)超覆是海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的上超;退覆是在海退过程中地层向海洋方向的退却或下超。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2、化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化石化作用可以分为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炭化作用。

3、化石可以根据其保存特点,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四类。

4、古生物学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古生物学的研究,对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生物进化理论、解决地层时代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和指导找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生物地层对比的理论依据是生物层序律。

6、豫西地区石炭系上统本溪组赋存的主要矿产资源是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其中也赋存有陶瓷粘土矿。

7、豫西地区太华岩群中的沉积变质铁矿的工业类型是鞍山式铁矿,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

8、板块边界的直接证据是地缝合线。

沿地缝合线线断续分布有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等特殊的地质记录。

9、古生界自下而上可分为寒武系、自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均属年代地层单位。

10、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及轴部构造组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四种构造类型。

其中三带型四射珊瑚地史分布为自留纪至泥盆纪。

11、乳房贝Acrothele,属无绞纲。

《古生物与地史学》复习要点

《古生物与地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化石的形成形成及命名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

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如叠层石。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2.石化作用及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经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和坚硬2)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组分被溶解,外来矿物质充填,如硅化、钙化、白云化、黄铁矿化等3)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3.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印模(外模、内模),核化石(外核、内核),铸型)、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body fossil: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2、模铸化石:mode and cast fossil: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复铸物)(1)印痕化石impression fossil: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2)印模化石(mold fossil):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external mold:生物硬体外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内模internal mold:生物硬体内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复合模composite mold: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注意印模化石上所反映的纹饰和构造与生物体实际情况,正好凸凹方向相反。

(3)核化石core fossil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内核internal core 外核external core(4)铸型化石cast fossil:在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原壳体被全部溶解,沉积物在溶解后的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与原生物体一致,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总论:一、古生物学(概念)-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其范围应包括各个地史时期的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

二、化石(概念):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三、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的自身条件。

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

1)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

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

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1)物理条件: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2)化学条件:如水体pH值小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3)生物条件: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3、埋藏条件。

(1)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2)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3)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

(4)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5)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

1)埋藏前的暴露时间: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2)石化作用时间: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3)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四、化石的保存类型:(一)实体化石(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为骨骼部分):1、未变质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中大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中大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单名法:用于对属和属以上分类单位的命名,即由一个拉丁词构成。第一个字母大写。 双名法:用于对物种的命名,由种本名和其所属的属名组成。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 三名法:对于亚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种名亦要小写。 (属及属以下拉丁名全为斜体,属以上为正体;属及属以上拉丁名第一个字母均要大写,属以下要小写) 9、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时代,化石证据。) 生命起源三阶段 ①原始海洋中的 N、H 等元素和水、CO、CO2、 H2S、HCl、CO4 等化合物,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 压等条件下,形成氨基酸、核苷酸及单糖等有机化合物。 ②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 ③生物大分子聚集成以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呈现生命现象,构成有生命的原生体。 经历了四次飞跃: ①最早生命的出现、35 亿年、叠层石中的丝状细菌。 ②早期生物分异,即多样性的增加、前寒武纪、丝状结构的微化石。 ③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18 亿年前,绿藻 ④后生动物的出现,5.6 亿年,腔肠动物 10、什么叫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举例说明。 原核生物:细胞核没有核膜包裹的单细胞生物。 蓝藻 真核生物:细胞核有核膜包裹的单细胞生物。绿藻 原生动物:一类与多细胞相对应的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蜓 后生动物:多细胞真核动物。腔肠动物,脊椎动物等 11、解释名词: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相关律、重演律、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特化、趋异、适应趋同;并举例。 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生物界是前进性发展的,已经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 能重新出现。 (进步性发展: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鲸类,属于哺乳类,回到 水中生活,去只能用肺呼吸,无法恢复鱼类的鳃或是鳍。 。 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些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之变异,同 时产生新的适应。长颈鹿,脖子变长,前肢也随之变长。 重演律:系统发生与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低等特征,然后才体现本身较 进步的特征。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复——重演律。 个体发育:生物个体从生命开始到自然死亡,经历所有发育阶段的整个历程。 系统发育:指生物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史 特化: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 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称为特化。哺乳动物的前肢,特化成鳍状、翼状、蹄状。 适应趋异: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或地理条件而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分化成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种 (分类位置相近的生物, 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发生的形态分化) 。 多方向的趋异成为趋异辐射。 适应趋同:是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型上变得相似,不 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相似的形状。 灭绝:生物完全绝种而不留下后裔。 假灭绝:某种生物演变为新种而在地史中消失。 种系代谢: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是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 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生物灭绝,使总的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 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正 常发展水平的过程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考试复习题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考试复习题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考试复习题1.什么叫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2.什么叫标准化石?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

它应具备时限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

时限短则层位稳定,易于鉴别;分布广则易于发现,便于比较3.指相化石的概念?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组合,也沉积着不同的沉积物,形成不同的沉积相,如海相、陆相、泻湖相等。

老师课件描述:能够明确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4.优先律?生物命名法中一条重要原则是优先律,即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命名法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老师课件描述: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5.物种?物种是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基本分类单元,它不是认为规定的单位,而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实体。

6.重演律?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总是重演其所有祖先在进化过程中的每个发育阶段,即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重演其祖先的系统发生过程。

老师课件描述: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快速重演。

7.化学(分子)化石?地史时期生物遗体有的虽未能保存,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再岩层中。

这些物质视之无形,但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足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故称为化学化石或分子化石。

8.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印痕化石: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9.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外模:生物硬体外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生物硬体内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

核化石: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

古生物学适合地大学子复习资料大全要点

古生物学适合地大学子复习资料大全要点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古生物学以化石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

)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具备生物特征: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成分、生活活动痕迹等。

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

)假化石与化石相似,但与生命活动无关,主要是矿物集合体、泥裂、砾石、矿质结核、树枝状铁质沉积物等。

如姜结石、龟背石、鹅卵石等。

古生物的时间界限: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即全新世以前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1)生物硬体矿化硬体矿化程度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化学条件、生物条3.埋藏条件: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a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b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c 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d 石化作用时间e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f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5.成岩石化条件a: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b: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b模铸化石(印痕: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印模: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核: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铸型:原壳体被全部溶解后,沉积物在原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c遗迹化石(包括痕迹和遗物)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d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化石的用途:a.确定和对比地层时代;b.阐明古地理、古气候;c.阐明某些沉积矿产的成因和分布标准化石:地质历史时期中,演化迅速、生存时间短、数量多、平面分布广泛,能准确确定地层年代。

西科大古生物地史学概论考试复习知识点

西科大古生物地史学概论考试复习知识点

西科⼤古⽣物地史学概论考试复习知识点古⽣物地史学概论⼀、名词解释1、化⽯:保存在岩⽯中的古⽣物的遗体或遗迹。

2、指相化⽯:能够明确指⽰⽣物⽣活时⽣存环境的化⽯。

3、窄盐性⽣物: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的⽣物,如造礁珊瑚、头⾜类、棘⽪动物、部分腕⾜类。

4、⼴盐性⽣物:能够适应较⼴范围盐度变化的⽣物,如双壳类、腹⾜类、苔藓⾍、介形⾍等。

5、沉积环境:物质沉积时的⾃然地理环境,在物理学上、化学上和⽣物学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块地球表⾯。

6、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的岩⽯特征和⽣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的物质表现。

7、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的岩⽯特征。

8、⽡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地重叠在⼀起,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致的。

9、相分析:对地层的岩⽯特征和⽣物特征进⾏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推断其沉积环境和沉积作⽤。

10、超覆:海侵作⽤使得沉积范围不断地扩⼤,后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超越下伏的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更⽼的地层之上的现象。

其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

11、沉积盆地内海平⾯相对下降时,海⽔分布范围不断缩⼩,称为海退,它所形成的沉积称海退序列。

愈新的地层分布范围愈⼩,这称为退覆,较新的地层未覆盖的地区称为退覆区。

12、海进(侵)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13、海退序列: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14、补偿盆地:沉积盆地的基底下降速度和沉积速度⼤体⼀致,古⽔深基本不变、岩相类型不发⽣较⼤变化的盆地。

(⾮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15、复理⽯:常把巨厚的由深海浊积岩及其它重⼒流沉积组成的综合体称为复理⽯沉积。

16、磨拉⽯:同造⼭作⽤形成的分选性差、磨圆度低的快速粗⼤碎屑沉积,形成于近海(部分为海相,部分为陆相或三⾓洲相)的和陆相环境中。

17、旋回沉积作⽤:由于沉积环境变迁或沉积作⽤⽅式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重复的沉积作⽤。

免财富值《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免财富值《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1.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的自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条件2.化石化作用的三种形式:充填作用、交代作用、升馏作用。

3.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4.属的命名法:1)所有生物的命名全部都要用拉丁文2)科以上都采用单名法名字,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个字母大写。

3)属级分类单位的命名(单名法)属名要用斜体字来书写和印刷,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4)种级分类单位的命名法(双名法)由本身种名和它从属的属名两个名字一起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都用斜体字书写和印刷,但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用小写。

5)亚种的命名法(三名法)属名加种名加亚种名,三个词均斜体,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亚种名小写。

5.适应:生物在其形态结构以及生理机能等方面反映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现象,这是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6.适应趋同:是指一些类型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了相似的性状。

7.特化:是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

8.生物进化的不可逆律:生物界是前进性发展的,生物进化历史又是新陈代谢的历史,旧类型不断死亡,新类型相继兴起;已演变的生物某一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不可逆律。

9.相关律:生物体的各部分的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这就是相关律。

10.重演律:系统发生与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较进步的特征。

因此可以说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这就是重演律。

地层学(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地层学(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地质年代表背诵口诀新生第四新古近,六千万年喜山期,第四人类现,新古哺乳盛,新生被子盛;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万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海西加里东,两栖鱼类盛;震旦青白蓟长城,晋宁吕梁地台成。

绪论1,地层学三原理:地层叠覆原理,原始水平性原理和原始侧向连续原理。

2,将今论古思想,均变论和灾变论。

化石形成与古生物学1,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2,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3,化石形成保存条件:硬体;矿物质成分;还原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时间长;压实与重结晶弱。

4,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

5,化石命名三原则: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化。

6,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进化规律生物进化一般规律:1,进步性发展,如异养到自养,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如鱼类进化成哺乳类,哺乳类不可能有鱼类的构造。

3,相关律和重演律,如长颈鹿颈部变长前肢也要跟着变长。

4,适应与特化,如哺乳动物前肢,有的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有的变为翼状适于飞翔。

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如陆地上有各种恐龙,水中有鱼龙和蛇颈龙,空中有翼龙;鱼龙,海豚和鲸都是鱼形。

无脊椎动物1,四射珊瑚带型及代表时代:单带型O奥陶纪-P二叠纪(O,S志留纪为主);双带型S-P(S,D泥盆纪为主);三带型(S-D);泡沫型C石炭纪-P。

2,缝合线:头足类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3,菊石缝合线类型及代表时代:无棱菊石型D1-2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棱菊石型Pz—T古生代-三叠纪;齿菊石型P-T二叠纪-三叠纪;菊石型J-K侏罗纪-白垩纪4,笔石的胞管类型:10种,均分笔石式,单笔石式,卷笔石式,半耙笔石式,耙笔石式,纤笔石式,栅笔石式,叉笔石式,瘤笔石式,中国笔石式。

古生物地史学重点内容

古生物地史学重点内容

一绪论古生物地史学的含义、内容和任务,古生物地史学发展简史,古生物地史学发展时期的重大事件。

二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化石的定义;化石形成的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条件,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②模铸化石,③遗迹化石,④化学化石;化石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化石的分类与命名:分类单位,物种定义和古生物种的特点,古生物的命名法则——单名法、双名法、三名法、优先律、拉丁语缩写词及含义;古生物学的分类系统。

重点:化石定义,化石形成条件,化石保存类型,化石的分类与命名三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生命的起源:外星来源说,地球发生说——生命产生的三个阶段;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一是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二是生物的分异,三是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演变,四是后生动物的出现;显生宙生物的演化: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物种的形成:渐变说和突变说;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生物的进步性发展,进化的不可逆性,相关律和重演律,适应、特化、适应辐射和适应趋同;生物演替:种系代谢和生态代替,背景灭绝与群集灭绝;生物的复苏。

重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演化,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四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环境分区:海洋环境分区和海洋生物——滨海区,浅海区,半深海区,深海区和远洋区环境特征和生物特征。

大陆环境分区概况;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温度、水深、光线盐度、底质、气体、海拔和生物因素;群落与生态系,概述生态系的基本组成部分;环境的生物学分析方法: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辨别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主要标志。

重点:海洋环境分区及各区生物特征,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五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1、腔肠动物门四射珊瑚亚纲概述:腔肠动物门主要特征——两胚层,中央腔,触手环,外骨骼,水螅型和水母型。

古生物复习资料

古生物复习资料

古生物复习资料古生物复习资料第一篇古生物学基本理论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迹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分类及研究意义第一节化石及其形成过程①化石(概念):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

强调以下三点:(1)生物特征(形态、结构、文饰、成分、或活动的痕迹)(2)地质历史时期(1万年以后,与文物相区别)(3)岩层中(非现代沉积层)②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具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软体不利于保存。

其次,具角质层、纤维质和几丁质薄膜的生物,如植物的叶子等。

(2)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要素是埋藏快、沉积物细、搬运短。

(3)时间因素生物遗体或其硬体部分必须经历长期的埋藏,才能随着周围沉积物的成岩过程而石化成化石。

(4)成岩作用的条件只有在压实作用小,且重结晶作用轻微的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

③化石化作用(石化作用):从遗体埋藏开始,经过一系列变化成为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充填作用:指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

作用: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2)交替作用:指原来生物的硬体部分,由于地下水的作用逐渐被溶解,而同时又由水中外来物质逐渐补充代替的过程。

常见的有硅化、钙化和白云石化作用。

作用: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原来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如果溶解和交代速度相当,则可以以分子形式交代,这样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3)升馏作用:指生物遗体被埋藏后,其中的易挥发成分(氢,氧,氮)经蒸腾作用而逃逸,留下较稳定的炭质薄膜。

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的化石。

古生物--整理

古生物--整理

1.化石: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2.标准化石:能够指示特定地质时期的化石3.指相化石:能明确指出生物生活时生存环境条件的化石4.地理隔离:只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生殖隔离:居群之间由于基因型的差异使基因交换不能进行,包括生态隔离、季节隔离、行为心理隔离、机械隔离,杂交不育、不成活等5.生物演化总貌:•进步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发展•分枝性从少到多的发展•阶段性多次绝灭,多次复苏6.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0.1-1/Ma)集群灭绝:在一些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生物同时灭绝,使生物界灭绝率突然升高•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大灭绝时间:4.39亿年前前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后果:约有100个科的生物灭绝•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大灭绝时间:3.67亿年前原因:气候变冷,浅水中含氧量下降后果:70%物种消失,海洋中无脊椎动物损失惨重•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最重大)时间:2.5亿年前原因:气候变化or天体撞击?后果:物种数减少95%以上•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时间:2.08亿年前原因:起因不详后果:灭绝程度相对较小,恐龙崛起•白垩纪-古近纪之交大灭绝时间:6500万年前原因:小行星或彗星坠落地球后果:恐龙时代在此终结7.沉积相: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综合(沉积记录的物质表现)8.沉积组合: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9.蛇绿岩套:是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壮玄武岩和远洋沉积(软泥,放射虫硅质岩)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10.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地史学绪论1、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2)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3)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4)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1)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2)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3)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第一篇古生物学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硬体部分、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石化作用3、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4、石化作用的类型(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5、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6、指相化石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六方珊瑚:泥盆纪贵州珊瑚:早石炭纪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震旦角石:中奥陶世尖棱菊石:晚泥盆世蝙蝠虫:晚寒武世王冠虫:志留纪叉笔石:奥陶纪弓笔石:中志留纪第三章古脊椎动物4、简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始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发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发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发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5、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盾皮鱼亚纲:晚志留纪到泥盆纪,少数延续到二叠纪鱼石螈:晚泥盆世中华龟:侏罗纪始祖鸟:晚侏罗世大熊猫:更新世至全新世三趾马: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叠层石:广泛分布于前寒武纪,奥陶纪开始衰退,现代的叠层石较少第四章古植物1、叠层石定义:具有叠状层的藻类沉积结构物。

叠层石不仅包括在藻本身,还包括其生命活动痕迹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意义:研究叠层石对恢复古地理环境及划分对比地层(前寒武系)等有很大意义。

2、各植物的的生存年代鳞木:石炭纪至二叠纪脉羊齿:石炭纪至早二叠世柯达纲:晚泥盆纪开始出现,至晚二叠世基本灭绝,三叠纪有残存。

第五章遗迹化石1、遗迹化石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地史时期生物活动的痕迹并包括他们留下的遗物,不同于遗体化石,也不同于沉积构造。

2、针管形迹相在海滩和海坪等边缘环境中,各种底栖生物挖掘各种垂直的深浅穴,这些潜穴称为“针管形迹”相。

3、克鲁斯迹相在海滩和海坪等边缘环境中,各种底栖生物挖掘各种垂直的深浅穴,这些潜穴称为“针管形”迹相;在潮下带的浅海环境中,潜穴不仅没有边缘环境那样深,而且一般总是倾斜或接近水平的,以此作为“摄食坑”。

此外,浅海环境的另一些特征是具有各种特殊生物的栖息痕迹,上述两种浅海环境的生物遗迹构造被称为“克鲁斯迹”相。

4、似砂蚕迹相在极其稳定的深海环境中,生物不再需要保护型的潜穴了,而是移动地摄食,因此产生了弯曲状、网状和螺旋状的爬痕,这类遗迹化石称为“似砂蚕迹”相。

第二篇历史地质学第一章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地质年代学1、地层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

2、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生物地层学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又称古生物学方法,建立在生物进化的基础上。

一般说来,愈古老的的地层中生物化石愈原始,愈低级;愈新的地层,其生物化石便愈先进,愈高级。

生物进化是不可逆的,任何一种生物在地球的生命发展过程中只出现一次,不会重复出现,这是生物地层学方法能够准确的划分,对比地层时代的理论依据。

生物地层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化石法,生物群(生物组合)的总体面貌。

3、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中的岩石地层学方法岩石的岩性(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层序和岩相等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依据,这是地层学中十分重要的方法,包括岩性法,标志层法,沉积旋廻法。

4、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构造运动、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古地磁学方法。

5、定义(1)沉积旋廻:一套岩石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做有规律的重复,是地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表现。

(2)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之上,下岩层中基本没有,这些化石就叫做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在地层的垂直方向分布短,有广泛的水平分布,最理想的是全球性分布。

(3)标志层:在地层剖面中,某些成层不厚,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被称为标志层。

(4)地层划分:把某一地区的岩层划分为各个分层,然后把这些分层合并为较大的组合,以编制区域地层表。

(5)地层对比:将不同地区所划分的地层单位进行时代对比。

第二章沉积岩相和古地理1、名词解释(1)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的特征总和。

相的概念中包含了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个方面。

(2)相变: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的特征总和叫做相,包含了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个方面。

相在空间上的变化叫做相变。

(3)古地理:某一地质时代的地层分布及岩相类型(4)岩相古地理图:将某一地质时代的地层的分布及岩相类型的研究成果,综合表现在地图上,就形成了古地理图,在古地理景观的基础上,再加上沉积相的类型,就构成了岩相的古地理图。

(5)冰碛层:由于冰川运移至雪线以下,发生融化,其携带的物质迅速堆积形成了冰川沉积,即冰碛层。

冰碛层没有分选性,细砂、粘土、巨砾混合在一起,也无层理,砾石成棱角状,表面常有冰成擦痕,一般没有生物遗体保存。

(6)浊流沉积:半深海区大致相当大陆斜坡的地段,斜坡上(特别是上段)常发育有海底沟谷系统。

大量沉积物质受到扰动(如地震)沿海底沟谷向下运移,构成浊流。

大陆斜坡上段遭受浊流的冲刷,供应岩屑;斜坡下段到坡底则接受沉积,形成浊流沉积。

其最主要特征是具有明显的频繁出现的韵律性结构,即典型的复理石建造。

(7)古风化壳:风化壳主要是地表岩石在气温及大气的影响下,化学风化的产物。

主要变化是硅酸盐类被破坏,可溶的碱金属被淋滤,比较稳定的铁、锰、铝等则形成氧化物及含水氧化物而残留成土状的、胶质与半胶质体。

风化壳一般是在炎热潮湿气候、地形比较平坦的条件下形成的。

地史时期形成的风化壳为古风化壳,其存在说明经过了长期风化剥蚀阶段,以及当时特定的气候、地形标志;同时风化壳本身有很多有用矿产。

2、地史上的三次大冰期震旦纪,石炭纪,第四纪3、简述(1)湖泊相: 湖泊沉积是大陆沉积中比较广泛的类型,我国中生代有很广泛的湖泊沉积,其中含有煤及石油等有用的矿产。

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

淡水湖:沉积物以细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为主,粗碎屑岩少且多分布于湖滨地区。

化学成因的石灰岩、泥灰岩和生物成因的介壳灰岩、油页岩也是很常见的,这些沉积物常具极薄的水平层理。

仅靠近湖岸的浅水地带可见交错层理和斜层理。

含有淡水动物化石,在浅水地带还有植物化石。

湖相沉积被认为是良好的生油层,滨湖带的砂岩体,孔隙度高,是重要的储油、储水层。

湖泊沉积的另一特点是具有自边缘至中心的相带:滨湖带的砂岩、砾岩;浅水带的细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深水带的粘土岩、石灰岩和油页岩等。

咸水湖:湖水较浅,有时干涸而出现泥裂。

沉积物以粉砂岩、粘土岩为主,也有砂岩和石灰岩。

其特征的沉积物是盐类矿物,有时有白云岩层。

层理以水平层理较为常见。

咸水湖沉积中可含有瓣鳃类、腹足类、介形虫类等化石。

(2)三角洲相:三角洲是是河流和海洋汇合处形成的巨大锥形沉积体,包括陆上和水下连续部分,以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属海陆过渡型沉积。

三角洲沉积一般分为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三角洲砂体孔隙度高,是很好的储油、储水层;前三角洲和滨外陆棚粘土,富含有机质是重要的生油层,而水上的三角洲粘土是良好的盖层。

(3)浅海相生油层/盖层/储油层浅水区粗粒沉积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为良好的储油、储水层;低能带泥质、灰泥质沉积孔隙度低,为主要的隔水层或盖层。

其中深水区(特别是静水盆地)富含有机质,是重要的生油层。

第三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分区1、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引起地壳发展变化的一种内动力作用,是导致地壳结构改变、物质变位的运动。

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类型有二:即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

升降运动(震荡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垂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隆起和凹陷,在地壳上引起大规律的海进和海退,主要是大型宽缓的褶曲以及一些正断层或高角度的逆断层。

褶皱运动(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的挤压,产生地层的强烈褶皱以及一些巨大的低角度逆掩断层,并常伴随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

会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又称“造山运动”。

2、地槽的定义及主要特征地槽是岩层强烈褶皱,厚度巨大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地壳上强烈活动的地区。

主要特征是:(1)岩性和厚度在横向上变化很大,碎屑沉积一般分选性较差,“复理石”沉积是地槽区的特点;(2)灰岩一般较少,火山活动强烈,形成海底火山喷发岩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硅铁质沉积是地槽区的另一个特点;(3)形成一些金属和多金属矿床;(4)“磨拉石”沉积,即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以大量的砂、砾岩为主。

地槽分为冒地槽和优地槽两类。

前者紧邻地台区,一般缺少火山岩;后者离地台较远,富含火山岩。

3、地台的定义及主要特征地台是岩层褶皱平缓甚至接近于水平、厚度较小的地势平缓、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主要特征:(1)地台区有明显的两层结构:下层为褶皱基底,上层是沉积盖层;(2)陆源碎屑沉积的分选性、磨圆度较好,纯净的石英砂岩是地台区特有沉积,碳酸盐地层发育且分布广泛。

浅海型铁、铝、锰等沉积矿产比较常见;(3)一般位于大陆的内部,并组成大陆的“核心”。

4、名词解释(1)沉积旋廻:一套岩石按照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中做有规律的重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