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习题:考前冲刺 第一部分 冲刺六 必背课内文化常识 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练:考前保分训练6Word版含解析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基础练:考前保分训练6Word版含解析

第6练基础知识+名句默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优秀人才之争势必成为旅游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如何建立一支具有战斗力的营销队伍并发挥其建设性作用,更是旅游企业夙兴夜寐....的难题之一。

②先秦哲学起源于对人生、对社会的忧患,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大多席不暇暖....,以谋求天下由“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以古人为楷模,焚琴煮鹤....,磨炼坚强的意志。

④关于帕特农神殿和守护神雅典娜的各种想入非非....的神话与传说,说明古希腊人有着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象力。

⑤初春的校园,生日晚会正在举行。

大家都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吟诗……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⑥《古代中国与世界》这本书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全书没有一篇文章是未经长期准备和思考就率尔操觚....的。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答案:D 解析:①“夙兴夜寐”指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不能修饰“难题”。

②“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

使用正确。

③“焚琴煮鹤”指把鹤煮了吃,拿琴当柴烧,比喻做煞风景的事。

不合语境。

④“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使用正确。

⑤“春意阑珊”春天即将过去。

与语境自相矛盾。

⑥“率尔操觚”原形容文思敏捷,后指没有慎重考虑,轻率地写。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迪士尼动画影片《疯狂动物城》不仅故事有趣,动物主角可爱,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能将哲理意义、文化内涵自然巧妙地融进精彩的故事情节中,给人以启迪。

B.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书展上,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2019年“国际安徒生奖”,开创了华人在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至高奖项上零的突破。

C.“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打造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全国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必考题型六周循环练辑37语用小综合1+补写句子1+续写1+文化常识1含解析

全国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必考题型六周循环练辑37语用小综合1+补写句子1+续写1+文化常识1含解析

语用小综合1+补写句子1+续写1+文化常识1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________起到了重要作用。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

但它们能在________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的契丹族、建立金的女真族、建立元的蒙古族及建立清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________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

显然,( )。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

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________,不断改革与变迁。

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角色,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向心力认同服膺激浊扬清B.向心性认识抚膺吐故纳新C.向心力认同服膺吐故纳新D.向心性认识抚膺激浊扬清解析“向心力”指的是一种力量,可以说“增强向心力”,而“向心性”指的是种特性,可以说有无这种特性,不能说增强向心性。

“认识”是了解有关知识,“认同”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表示认可、赞同。

语境是诸民族对中华礼仪了解并认可,应用“认同”。

“服膺”是牢记在心,衷心信服的意思,“抚膺”是以手抚胸,语境是说其他民族对中华礼制牢记并信服,应用“服膺”。

吐故纳新: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

比喻扬弃旧的,吸收新的,不断更新。

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

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

“吐故纳新”符合语境。

答案 C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是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B.增强自信、凝聚国人的重要途径是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C.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D.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增强自信、凝聚国人的重要途径答案 C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

【早读晚练】第60天-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解析版)

【早读晚练】第60天-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解析版)

第60天晨读一、高考必背篇目默写过关(《朝天子·咏喇叭》)情境默写(1)《朝天子·咏喇叭》中用拟人手法,刻画狐假虎威的宦官形象的句子是(),()。

(2)《朝天子·咏喇叭》写出喇叭“吹”之恶果的句子是:(),()。

(3)《朝天子·咏喇叭》中“()”,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器张的情状,生动传神。

(4)《朝天子·咏喇叭》中“()”,就这样非常形象地预示了剥削将愈来愈重的发展趋势,揭露了腐朽的统治阶级贪婪残忍的本质,同时也暗示了明王朝将因此而灭亡的必然命运。

二、识记常见的成语1、罪不容诛——罪大恶极,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罪行,是非杀不可。

不要理解为犯的罪还没有到杀的程度。

〖错例〗某市原副市长许运鸿家教不严,其妻儿收受贿赂80多万元。

有人认为,许运鸿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他事先不知,所以罪不容诛。

2、左右为难——不管怎么做都有难处。

〖错例〗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体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3、坐地分赃(贬)——指独霸一方的土豪、匪首或窝主不用亲自去偷窃、抢劫,坐在家里分取同伙偷来的赃物。

只能用于贬义,且不可理解为在现场分赃。

〖错例〗抢劫嫌疑犯们将抢到的财物在现场坐地分赃。

4、瞻前顾后——①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②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5、折冲樽俎——指不用武力而在宴席上战胜敌人。

泛指进行外交谈判。

6、昭然若揭——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昭,明显;揭,举。

7、濯濯童山——光秃秃无树木的山。

濯濯,光秃秃的样子;童,秃。

8、紫气东来——表示祥瑞,语出《列仙传》。

紫气,祥瑞之气。

9、坐而论道(贬)——坐着空谈大道理。

坐下来谈论各项事理。

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10、至当不易——至:极;当:恰当;易:改变。

形容极为恰当,不能改变。

〖错例〗近年来,很多汉语工具书有从俗从误的倾向,使很多字音字形所谓的“规范”很不规范,让语文教师讲解起来非常困难,至当不易。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学常识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学常识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一、高考文学常识1.根据自己的积累,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他与门人所著的《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B. 《天净沙·秋思》表达了羁旅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C.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著,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D.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他的《游山西村》。

2.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鸿门宴》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B. 《赤壁赋》全赋由景生情,因情入理,情景交融。

C. 《八声甘州》抒发了思故乡、怀亲人的愁情,却又给人以雄浑阔大之感。

D. 《静女》全诗采取男子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手法写成。

3.下列各句没有反映流寓经历的一项是()A.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C.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氓》)D.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4.下列诗句对应传统节日正确的一项是()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②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③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④此生长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A. ①元宵节②端午节③中秋节④七夕B. ①端午节②中秋节③七夕④元宵节C. ①中秋节②七夕③元宵节④端午节D. ①元宵节②端午节③七夕④中秋节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将之归纳为“风”、“雅”、“颂”,其中“风”又称“十五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它浓缩了《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

B.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

前者有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诸子散文;后者有编年体的《春秋》,国别体的《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

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

B.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城东十里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据蜀,自号白帝,曾在白帝山筑城,名白帝城。

C.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D. 青衫,黑色单衣,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也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

2.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B. 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 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尉,中国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宋徽宗时是武官的高级官阶,如高俅,他是殿帅府太尉。

B. 古人常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如《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

C. 古人无论男女的,名一般是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

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取字,表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

D. 古代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叫做“孟”“仲”“季”;每个月的月初月中月末称为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做。

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冲刺第一部分冲刺六必背课内文化常识练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冲刺第一部分冲刺六必背课内文化常识练习

冲刺六必背课内文化常识(一)姓名、称谓相关文化常识1.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执事: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

本文指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

2.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退秦师》)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足下:古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荆轲刺秦王》)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5.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古人通常尊敬对方时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如“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6.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

7.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8.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后来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9.单于..出猎。

(《苏武传》)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

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10.汉末建安..中。

[《孔雀东南飞(并序)》]建安:汉献帝年号。

这个时期东汉朝廷的大权主要由曹操掌握,文学领袖很多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备战高考语文文化常识99题(含答案)

备战高考语文文化常识99题(含答案)

备战高考语文文化常识99题(含答案)备战高考语文文化常识99题(含答案)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1.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背重点(部编新高考版) 识记六 古代文化常识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背重点(部编新高考版)  识记六 古代文化常识

识记六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而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因此,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下面从七个方面对古代文化常识加以介绍。

A.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构恶于前,贾余庆(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谓颜太师..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梅花岭记》)..以兵解,文少保(2)称爵名。

例如:宁南..。

(《柳敬亭传》)..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安上纯父.......,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

(《出师表》)(4)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2.敬称(1)称君王。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 “秦伯”皆是用爵称。

C. 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 “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 “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 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 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 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B.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东汉班固著《汉书》,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为二十四的前四史,皆为纪传体通史。

C. 《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它记载了西汉一朝230年的历史。

D.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

从此以后,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

3.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B. 《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又名《春秋左氏》,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C.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汉书》是一部断代体史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00篇。

D. “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时规定的自《史记》至《明史》的历代24部纪传体史书。

4.下面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项脊轩志》中的“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长亭送别》中“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的“鱼雁”,指书信。

2023届高考考前冲刺训练语文试题(一)(新高考II卷适用)

2023届高考考前冲刺训练语文试题(一)(新高考II卷适用)

2023年高考考前冲刺训练(新高考II卷适用)语文(一)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

有鉴于商纣王腐败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勤政爱民的“德治”纲领,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从而有效地将德治思想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史称“周公制礼作乐”。

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且成为历朝制礼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

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

”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的规矩、个人修身养性的法则,乃至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

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略举数端如下:在理论层面提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

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七十子接着展开深入讨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有没有语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礼的要求在生活。

《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

”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是有了文化自觉。

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

相传孔子作《春秋》,以为万世龟鉴。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

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刺六必背课内文化常识(一)姓名、称谓相关文化常识1.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执事: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

本文指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

2.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退秦师》)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足下:古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荆轲刺秦王》)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5.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古人通常尊敬对方时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如“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6.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

7.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8.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后来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9.单于..出猎。

(《苏武传》)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

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10.汉末建安..中。

[《孔雀东南飞(并序)》]建安:汉献帝年号。

这个时期东汉朝廷的大权主要由曹操掌握,文学领袖很多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中,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二)官职、科举相关文化常识1.晋侯.、秦伯.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侯、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爵位、爵号,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毋内诸侯..。

(《鸿门宴》)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要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这里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左尹:楚国官名。

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4.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鸿门宴》)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都尉一职最早出现是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之间,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孔雀东南飞(并序)》]丞: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6.予左迁..。

[《琵琶行(并序)》]..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已有职无权了。

7.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并序)》]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远地方,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

8.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并序)》]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

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

唐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遂不再属太常寺。

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俗乐。

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礼部,清废。

9.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10.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御史: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11.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12.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苏武传》)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

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

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

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

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

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

清代称额驸。

这里的“黄门驸马”是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3.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再迁为太史令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14.衡下车..,治威严。

(《张衡传》)下车:官吏初到任。

15.视事...。

(《张衡传》)..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工作。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6.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东宫: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17.谨庠序..之教。

(《寡人之于国也》)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18.因入京师,观太学..。

(《张衡传》)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代始设于京师。

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9.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三)宗法、礼俗相关文化常识1.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荆轲刺秦王》)拜:古人常用的表示敬意的礼节,就是行礼叩头。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2.乃朝服,设九宾..。

(《荆轲刺秦王》)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3.项王按剑而跽.曰。

(《鸿门宴》)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

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4.新妇入青庐..。

[《孔雀东南飞(并序)》]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5.伏惟..启阿母。

[《孔雀东南飞(并序)》]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6.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敬爱兄长。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7.修禊事..也。

(《兰亭集序》)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8.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过秦论》)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9.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

1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陈情表》)外: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四)天文、历法相关文化常识1.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孔雀东南飞(并序)》]鸡鸣: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2.七月既望..。

(《赤壁赋》)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

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3.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中国有二十八宿,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宿和牛宿都在其中。

4.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张衡传》)阴阳:源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而又关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个概念。

5.仲秋..至冬。

[《归去来兮辞(并序)》]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

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6.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滕王阁序》)翼轸: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

古为楚地的分野。

(五)地理、刑法相关文化常识1.至易水..上。

(《荆轲刺秦王》)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2.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3.沛公居山东..时。

(《鸿门宴》)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不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5.南取汉中..。

(《过秦论》)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