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施甸民间传说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施甸民间传说的文化内涵
姓名:孔庆秋
考号:302207200016
考区:保山市隆阳区
指导教师:田业政
论文定稿时间:2012年4月
试论施甸民间传说的文化内涵
摘要:施甸地处云南省西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着几千年的人类文明。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在施甸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这些传说有的记录了施甸的一段历史,有的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有的则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是施甸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将从施甸民间传说内容三个分类对传说的文化内涵及传说的价值进行剖析,展示施甸民间传说所蕴涵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民间传说;内容;内涵
传说是人民口头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①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语言艺术,它是最古老的文学,包含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它是流传在人民口头的文学,始终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传说的内涵同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较强的社会意义,是一种现实性较强的民间故事。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保山市南部。东隔枯柯河与昌宁县接壤,南以勐波罗为界与临沧地区为邻,西隔怒江与龙陵相望,北连隆阳区。施甸境内居住着汉、傣、布朗、彝、回、白、佤、傈僳、景颇等22种民族。千百年来全县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中原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源源输入这片祖国的西南疆土,使这片土地有着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新旧石器遗址与“姚关人”头骨化石遗址充分证明了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施甸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在漫长的岁月里,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我们的祖先征服了自然,改造了自然,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使各种民间文学形式得以广泛流传。民间传说就是这些文学形式当中的一枝奇葩。
传说一般由客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地方风物做根据,产生快,数量较多。在施甸,历史传说、人物传说、自然景观传说散落民间。这些传说,从一个侧面,或记载了施甸的一段历史,或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或折射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向往爱情、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或包含了孝顺长辈、舍己救人、乐善好施的民族气节。施甸的民间传说想象丰富、流传范围较广,根据其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史实传说
施甸历史悠久,迄今就发现了十几处史前文化遗址、遗物,旧石器时代遗址5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处,青铜器出土点3处,以及“姚关人”头骨化石遗址。新石器时代松山遗址、火星山遗址群、横沟遗址、马鹿塘遗址、风洞垭口遗
址发现了原始人使用过的石器和陶器。关于这些古人使用过的石器和陶器,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雷楔子》、《神仙借碗》、《火星山》等。
《雷楔子》讲的是在施甸的许多山沟里都能捡到打磨得十分精细的石头,形状各异,大多为斧形和锥形;大小不一,大的如手掌,小的如指甲般。传说这叫雷楔子,是玉皇大帝派雷公爷惩治恶人留下的。如果有人作恶多端,就会被雷击倒;如果牛马牲畜糟蹋了庄稼,也会被雷公给击毙……总之,“雷楔子”是上天惩恶的工具,因而奉为神物。据说这种神物能治病,头疼发烧有炎症之类的病,将其请下神坛,以刀削成粉末,用温开水吞下有奇效。《神仙借碗》讲述了在施甸大河流经由旺破谷入怒江处有一座狮子山,狮子山下有一个仙人洞,洞前有一些土碗片(后经考证为古人使用过的陶片),这里就有一个仙人借碗的传说。传说在仙人洞里住着位慈善的神仙,百姓家办婚丧大事需要碗碟杯盘,只要去那里烧纸钱虔诚跪拜祈求,洞河里就会按需求淌出碗碟来。后来有个良心坏的人将好碗碟据为己有,把碎碗送回去,惹怒了神仙,从此,仙人洞里淌出的只有碎碗片。
从这两个传说,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由于无知,往往给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加上了神秘的色彩,上溯原始状态下的施甸先民,他们在战天斗地、奋发图存的同时,对身处其间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打上许多“问号”,并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运用幻想或借助想象以征服和支配自然,把自然加以形象化”,从而给这些“问号”提供令自己可以接受和信服的解释,于是在这类传说中浪漫主义得以渗透和延伸,并传承到了历代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同时,这些史实传说也折射出了人们惩恶扬善、嫉恶如仇、勤劳不贪、希望上天能救赎世人的理想。
在各类传说中,史实传说的流传最广、生命力最强,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施甸各族人民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民族寻根意识。我们的祖先在旧石器时代生产所使用的工具在人们的眼中是神物,是惩罚恶人所用的工具,而古人使用过的碎陶片在人们的眼中却是神仙的家当。
二、地方风物传说
地方风物传说,是关于某一地区山川、风物等的解释性传说,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于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来历、特征、命名原因等,给予说明解释,包含了大量关于特定山川、风物、建筑、特产、民俗等的知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十分广泛,它表现了世世代代人民征服自然、改变山河面貌的艰苦斗争,表现过去人民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和各种形式的反抗。②人民群众在地方传说中借物抒发自己的悲欢,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肯定忠贞的爱情。施甸的地方风物传说就其题材内容而言,又可分为地名由来的传说、山水景物的传说和节日习俗的传说。
(一)地名由来的传说
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此前只是人的一种自然和原始的聚落。地名是地域生命的起点。此后,这些地方发生了一切一切,包括它的成败荣辱和曲折坎坷,全都无形地积淀在这看似只有几个字的地名里。这一切一切,还渐渐地在这地名里形成它独具的历史文化。③在施甸,很多地名的由来也流传着美丽动人、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有《木老元的由来》《御笔沟》《挖泥澡堂》《角里村的来历》《由旺的由来》等。《木老元的由来》讲了不知在哪个朝代,官兵要追杀住在勐底坝的少数民族,于是他们就逃到勐底坝的东西南三面大山躲命求生。有一家兄弟俩逃到了一座由木龙变成的木龙山上。木龙山上土地贫瘠,到处都是石头,但兄弟俩硬是凭着勤劳的双手开垦出了一块块田地。后来,哥哥啊祥在山上种地,找了个本地姑娘成了家,弟弟阿三要了个外来妹为妻,在木龙山下种田,兄弟俩就把山下的田园叫做木龙园。据传,他们的子孙后代就是今天的布朗族和彝族。再后来,人们又把木龙园改成木老源,而今天的木老元又是从木老源演化来的。施甸人崇尚勤劳,《木老元的由来》记录了各民族间的斗争与融合,以及人与自然斗争的文化内涵。因为文化的差异和信仰的不同,少数民族往往受到排斥,而在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迁徙的途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们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与大自然做斗争,最终变高山为良田,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由旺的由来》则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迁。话说由旺起初并不是一个坝子,而是一个沼泽类的泥塘,并没有人居住。住在山上的一个大户人家,每天都派人下山放牛,据说牛一条接着一条走,可绵延一公里之长。牛经常到山下的泥塘中“打汪”(泥浴),于是人们就称此地为“牛汪”。不知过了多少年,山下的泥塘逐渐干枯,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人们看到土地肥沃,并由山上移居到了山下,“牛汪”也逐渐演变成了“由旺”。据考证,施甸坝原来是一块沼泽地,经过几千年的地质变迁,沼泽变成了良田,变成了人类美丽的家园。因此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折射出了山川、陆地的变迁,都记录了我们祖先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见证了当地人民生活的历史,成为当地文化特征的标志。而地名由来的传说则反映了施甸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记录了人们的移民史,或反映了施甸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现象,或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二)山水景物的传说
施甸,就地理环境来看,有吞云吐雾的岳峰,有蜿蜒纵横的河流,有郁郁葱葱的坝子,有鸟语花香的山村。施甸人民根据施甸的山山水水,创造出了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传说,有《姚关古镇》《狮象锁口》《仙人脚印》《土主庙的传说》《卧坡传说》等。卧坡是施甸通往镇康马路的必经之路,是施甸境内一条完整的古驿道。关于“卧坡”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位神仙路经“永镇古道”出南亚仙游。行至施甸南头山下,只见泥滑路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