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温带湖泊中的硅藻每年有春秋两次密度高峰出现典型的季节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 硅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C.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D. A、B点时硅藻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答案】A【解析】2.正布氏田鼠为某草原地区的主要害鼠其对草场造成的危害大小与其种群密度直接相关一科研小组对新迁入某农场的正布氏田鼠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正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由于该鼠被捕一次后会更难捕捉因此正布氏田鼠的实际种群密度往往比调查结果偏小B. 正布氏田鼠种群迁入该农场后增长情况应为图中虚线所示C. 图中D点时正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其出生率小于C点D. 此图也可用于指导海洋鱼类的捕捞最好把每次捕捞后的数量控制在图中C点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答案】【解析】3.下列不属于生态演替的是()A. 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B. 湖泊因泥沙淤积而成沼泽长出植物C. 弃耕的农田逐渐长出杂草D. 过量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答案】A【解析】解 A.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属于人类行为不属于演替 A符合题意B.湖泊因泥沙淤积而成沼泽长出植物属于次生演替 B不符合题意C.弃耕后的农田保留着较好的土壤条件并且存在植物的种子等此处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不符合题意D.过量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属于次生演替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4.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 海洋中的全部鱼B. 一片草地里的跳蚤和蝗虫C. 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D. 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答案】D【解析】A、群落包括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海洋中除了鱼还有其他生物因此海洋中的全部鱼不能称为生物群落 A错误B、一片草地里除了跳蚤和蝗虫还有其他生物因此一片草地里的跳蚤和蝗虫不能称为生物群落 B错误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即包含了无机环境又包含了各种生物属于生态系统 C错误D、一个池塘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正确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 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 群落中植物放出的\ O_2只被动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D【解析】解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 A正确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正确C.森林群落中具有多种种间关系不同生物可形成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关系 C正确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 O_2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利用 D错误故选 D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 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解 A.分析柱形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 12月底变为0 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幼体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 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 A正确B.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B 正确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C正确D.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使出生率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减小 D错误故选 D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②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竞争关系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A. 2项B. 3项C. 4项D. 5项【答案】B【解析】解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①正确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②错误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有可能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的③正确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种内斗争关系④错误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⑤错误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⑥正确综上所述 B正确故选 B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并且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能被消费者利用实现了碳向动物体内的流动B. 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 微生物对各营养级水平含碳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是实现碳循环的关键环节D.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_2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答案】D【解析】A、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能被消费者利用实现了碳向动物体内的流动 A 正确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大气中 CO_2含量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正确C、微生物对各营养级水平含碳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使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是实现碳循环的关键环节 C正确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 CO_2形式进行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D错误故选D.9.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B. 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C. 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增加D. 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不一定会减少【答案】A【解析】解 A.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A正确B.该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错误C.若青蛙突然减少理论上鹰的数量将增加因为鹰的营养级由第三、五营养级变为主要是第三营养级兔和食草鸟的数量将减少 C错误D.若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第二营养级及以后营养级的相关生物都会减少 D 错误故选 A10.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竞争关系C. 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 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答案】A【解析】解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A错误B.针阔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都是高大乔木会竞争光照和无机盐等资源是种间竞争的关系 B正确C.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针阔叶混交林物种更丰富分层更多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C 正确D.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有关 D正确故选 A11.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不同群落阶段延续时间不同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B. 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C. 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D. 演替到森林阶段由于物种多样性增大群落内部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答案】D【解析】解 A.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 A正确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 B正确C.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 C正确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增大但竞争程度与多样性关系不大主要与资源、空间等有关 D错误故选 D1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 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 群落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答案】D【解析】解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A正确B.群落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B正确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正确D.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总和 D错误故选 D13.下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 t_1sim t_2时间段甲、乙两个种群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B. 在\ t_2时刻甲、乙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一定相同C. 在\ Osim t_4时间段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为“J”型D. 在\ t_4时刻甲、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相等【答案】A【解析】解 A.在 t_1\sim t_2时间段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均大于1 所以两个种群数量都是增长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 A正确B.在 t_2时刻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相等但两个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同 B错误C.在 O\sim t_1时间段乙种群数量是减少的所以在 O\sim t_4时间段乙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不是“J”型 C错误D.由于甲、乙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以及具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一定相同所以在 t_4时刻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不一定相同 D错误故选 A14.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后来沿着丝绸之路传人我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传人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别B. 在人们拓荒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实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C. 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相比不存在空间结构D. 引入外来物种均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答案】A【解析】A、传入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存在地理隔离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和不同自然条件的选择作用导致它们的基因库之间存在区别 A正确B、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B错误C、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一样都存在空间结构 C错误D、外来物种引进后若能大量繁殖才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 D错误故选A.1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 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解析】解 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 A错误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主要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B正确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C错误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 D错误故选 B16.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B. 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通常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 原因是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C.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D.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答案】D【解析】解 A.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A正确B.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通常使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原因是 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B正确C.种群数量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组成只是可以用于预测但并不一定按预测发展C正确D.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并不是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D错误故选 D17.如图为某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B. 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C. 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D. 一段时间内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逐渐变小【答案】C【解析】解 A.布氏田鼠在草原上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A正确B.由图可知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正确C.该草原上布氏田鼠种群的增长率将下降 C错误D.一段时间内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逐渐变小 D正确故选 C18.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蒂(“S”型曲线)增长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可能大幅超过b点C. 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D. b~c段的出现仅与天敌捕食有关【答案】C【解析】解 A.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 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 A错误B.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 B错误C.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C正确D.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错误故选 C19.下列关于弃耕农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该演变属于次生演替植株高度在优势物种的更替中起重要作用B. 在草地变树林的过程中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都不会发生改变C.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不同植物种群生存斗争的结果D.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解 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较高的植株在竞争中占优势获得更多的光照等资源成为优势物种 A正确B.在草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中阴生草本植物数量增多阳生草本植物数量急剧减少因此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会发生改变 B错误C.草原群落中不同种群主要占据不同空间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 C正确D.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很多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等均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 D正确故选 B20.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萝卜、大葱等多种蔬菜还有活的鸡、猪、鲜蘑菇以及附着在这些蔬菜、鸡、猪等上面的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以上都不是【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A不符合题意B.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B不符合题意C.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C不符合题意D.农贸市场上新鲜的白菜、萝卜、菠菜、活鸡、猪这些生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D 符合题意故选 D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1.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 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 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 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 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答案】A, C【解析】解 A.据图可知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说明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A正确B.据图可知取样季节是实验的自变量无法判断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是否增加B错误C.夏季是藻类的种类最多而藻类为浮游动物提供食物说明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C正确D.图中无法判断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进入浮游动物比例 D错误故选 AC三、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2.(1)N和P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了生物大分子________的合成22.(2)请用食物链的方式表达图1中藻类、浮游动物和银鱼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________ 鲢鱼、鳙鱼与银鱼的关系是________22.(3)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请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22.(4)为了证明上述推测有人对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进行了调查据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该现象因为________22.(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________简单稳定性较差千岛湖水华现象警示我们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________措施【答案】核酸【解析】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元素可以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生物大分子核酸等的合成【答案】藻类→浮游动物→银鱼, 竞争【解析】图1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所示箭头不是食物链的流动方向但是根据所指方向的抑制作用可以知道三者之间是捕食关系即藻类→浮游动物→银鱼而鲢鱼、鳙鱼与银鱼都捕食浮游动物则他们存在竞争关系【答案】①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有氧呼吸导致水中溶氧下降, ②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下降【解析】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导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答案】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解析】分析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总N和总P量低于之前若干年)【答案】营养结构, 控制捕捞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解析】由表1、图1、2综合分析湖中鲢、鳙主要捕食藻类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华的发生(1)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控制捕捞量、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措施四、解答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10分共计80分)23.(1)某研究小组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rightarrow 乔灌林\rightarrow 灌木林或藤刺灌丛\rightarrow 稀灌草坡或草坡\rightarrow 稀疏灌草丛在石漠化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__ 该研究小组研究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是在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査该地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对于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如何统计?________23.(2)题干信息可以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 该地区的有些地方受到人类干扰后没有出现石漠化而是保持原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23.(3)人类活动停止后在石漠化地区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答案】降低, 群落, 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解析】分析题意可知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rightarrow 乔灌林\rightarrow 灌木林或藤刺灌丛\rightarrow 稀灌草坡或草坡\rightarrow 稀疏灌草丛由此可见在石漠化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该研究小组研究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査该地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对于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应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答案】方向, 抵抗力【解析】题干信息可以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该地区的有些地方受到人类干扰后没有出现石漠化而是保持原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初生, 石漠化地区连最基本的土壤条件都已不复存在【解析】人类活动停止后石漠化地区连最基本的土壤条件都已不复存在因此在石漠化地区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24.(1)田鼠种群数量的调査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使田鼠种群密度调査数量偏大的因素有________24.(2)若鹰从上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相同则鹰增重1 kg 最多消牦植物________kg.食虫鸟的能量不能完全传给鹰的原因是________ 食虫鸟的能量去向不同于鹰的途径是________24.(3)该农田若种植的是小麦可在小麦行的间隙种植磨菇不仅可以额外收获蘑菇也有利于小麦增产试分析小表增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24.(4)瓢虫在捕食蚜虫时蚜虫会向体外释放一种挥发性的告警激素避免其他蚜虫被瓤虫捕获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 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答案】C【解析】2.利用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作为公园等公共娱乐设施场所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之前需进行植被的重建和维持土壤含氧量、垃圾渗液浓度、干旱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在垃圾填埋场上生长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B. 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造成植物根系缺氧C. 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D. 干旱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 \ CO_2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答案】A【解析】解 A.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A错误B.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造成植物根系缺氧 B正确C.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 C正确D.干旱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 CO_2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光合作用 D正确故选 A3.下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性引诱剂可以通过降低乙来影响害虫的种群密度B. 图中的丙表示性别比例丁可表示年龄组成C.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 任何一个种群都只有甲、乙、丙、丁四种数量特征【答案】B【解析】解 A.图中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杀害虫会影响丙(性别比例)通过性别比例失衡影响出生率 A错误B.图中丙表示性别比例丁表示年龄组成 B正确C.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C错误D.种群的数量特征除了图示外还包括迁入率和迁出率 D错误故选 B4.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B. 客观上物种X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C. 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X种群的K值是250D. 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答案】B【解析】解 A.根据格表分析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鼠的种群数量略有增加后逐年减少并趋于稳定动物新物种X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后略有减少并趋于稳定说明两个种群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其中鼠为被捕食者新物种X为捕食者 A错误B.客观上物种X在捕食过程中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B正确C.根据格表分析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而稳定后X种群的K值大约是175左右 C错误D.在第5~8年时鼠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D错误故选 B5.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 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 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 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D【解析】解 A.图乙由于老年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图甲c点时增长率大于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A错误B.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B错误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所以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错误D.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D正确故选 D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种群的重要特征B.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包括种间关系、优势种、种群密度等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答案】D【解析】解 A.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A错误B.种群密度是种群特征不是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B错误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密度不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错误D.城市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较高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D正确故选 D7.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B. 种群数量达到K/2前密度对其增长无制约作用C. 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增大D.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答案】D【解析】解 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劲 A错误B.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密度对其增长有制约作用 B错误C.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种群增长速率减小 C错误D.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产量相同 D正确故选 D8.如图表示自Q点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 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Q后基因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B. 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 的基因频率均为50%C. 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答案】C【解析】A、分析题图可知 Q以后A的基因频率升高 a的基因频率降低说明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A正确B、P点两曲线相交说明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B正确C、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不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变化对不定向的变异起选择作用 C错误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由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9.下列有关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鸟巢充分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 鸟类因被天敌捕食导致标志物脱落的不会影响调查结果C. 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由外界因素决定与群落内部因素没有关系D. 随着时间的延长达到顶级群落时的生态系统一定是森林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解 A.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鸟巢不属于群落所以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B.鸟类因被天敌捕食导致标志物脱落的不会影响调查结果但是调查过程中因标志物过于明显会导致被标记的个体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和捕食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B正确C.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各种生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错误D.随着时间的延长达到顶级群落时的生态系统不一定是森林生态系统这还需要看外界环境能否达到适宜的条件如北极冻土区是无法出现森林生态系统的 D错误故选 D10.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A.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C. 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D. 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答案】A【解析】解裸露的岩石上先生长出地衣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接着是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最后是顶极群落森林阶段故选 A11.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 草本阶段是由灌木阶段的群落演替而来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答案】D【解析】解 A.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 A错误B.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B错误C.草本阶段在灌木阶段之前 C错误D.草本阶段逐渐发展到灌木阶段其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正确故选 D12.假设种群的起始数量为m 每年的增长率都不变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在理想状况下 a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A. xa0mλ^aB. \ ma^λC. \ am^λD. λma【答案】A【解析】解根据题意在理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种群起始数量为m 每年的增长率保持不变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则a年后该种群数量为mλ^a故选 A13.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 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可能会有影响【答案】C【解析】 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与灌木、草本等植物构成垂直结构 A正确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正确C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C错误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能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对果树的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D正确14.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是解释田鼠周期性数量变动的内分泌调节学说的主要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B. 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使其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C. 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答案】D【解析】解 A.由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 A正确B.据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种群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使种群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 B正确C.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出现生长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 C正确D.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错误故选 D15.在光裸的岩地长成森林的过程中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A. 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B. 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土壤微生物增加C. 草本阶段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增加D. 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下降【答案】D【解析】 A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为其他生物安家提供优越条件从而打破裸岩的沉寂使裸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A正确B、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加土壤微生物增加 B正确C 、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 C正确D、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增加使得物种丰富度增加 D错误16.啮齿类动物如兔、鼠等主要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某草原上啮齿类动物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部分植物种群密度增大B. 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C. 啮齿类动物种群密度的适度增加有利于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D. 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答案】D【解析】解 A.由于啮齿类取食的偏好等啮齿类不爱取食的植物种群密度可能会增大 A正确B.同样由于啮齿类取食的偏好使同一种植物被取食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其结果可能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 B正确C.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种类数也随之增加 C正确D.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其中一部分植物类群是从无到有故该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在相应的时间和范围内有所增大同时部分原来处于优势的植物的种群密度可能下降 D错误故选 D17.草原上的啮齿类动物如兔、鼠等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某草原上啮齿类动物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部分植物种群密度增大B. 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C. 啮齿类动物密度适当增大有利于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D. 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答案】D【解析】解 A.观察图中曲线可以看出随啮齿类动物密度的逐渐增大植物的种类先逐渐上升到最大值后再逐渐下降由此可以推知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某些植物种群密度的增大 A正确B.自然选择会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所以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 B正确C.啮齿类密度适度增加会使植物种类增多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 C正确D.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D错误故选 D18.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样方法来估算植株上蚜虫的密度B. 嘉陵江近岸区和江心区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 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D.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用样方法来估算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A项正确嘉陵江近岸区和江心区由于地形起伏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导致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B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C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D项错误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19.(1)从种群的数量特征看人工种植的大豆和玉米种群数量因________而保持相对稳定同一地块的玉米因水肥供应的差异而表现为高矮不一__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层现象19.(2)根瘤菌与大豆________的种间关系提高了土壤肥力将大豆与玉米间作使群落的________结构更为复杂从而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增加了农田单位面积的产量19.(3)害虫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19.(4)某种食虫鸟以该地块上的害虫为食若该地块上的玉米和大豆固定的太阳能为a千焦则食虫鸟获得的能最最多是________千焦【答案】(1)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或种植的大豆和玉米无新个体产生), 不是【解析】(1)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人工种植的大豆和玉米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说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高与矮的玉米属于同一个种群因此玉米的高矮不一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答案】(2)互利共生, 垂直和水平【解析】(2)大豆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大豆与玉米间作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变得更加的复杂【答案】(3)消费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3)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害虫均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4)0.04a(a/25)【解析】(4)该食物链是大豆及玉米→害虫→食虫鸟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能量的传递效率最多是20% 因此若该地块中的大豆及玉米固定的太阳能为a千焦则生活在该农田中的这种食虫鸟获得的能量最多是a× 20% × 20% =0.04a千焦20.Ⅱ.请你补充实验步骤(1)取6个培养皿编号为 A_0、 A_1、… A_5 分别加入等量的含小球藻的培养液(2)________ 放入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3)一段时间后取出 A_0\sim A_5 分别吸取样品固定后________20.Ⅲ.请完成对实验的分析(1)在实验所用的辐射剂量中能促进小球藻生长的剂量有________个(2) A_0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 该实验还应设置平行实验组 B_0\sim B_5 同时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其目的是________(3)将 A_0中的小球藻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密度维持在8\times 10^6个/mL 则 A_0中的小球藻增长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4)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答案】Ⅱ.(2)将上述6个培养皿分别置于辐射剂量为0、0.2、0.8、1.6、2.2和3.0(\ J/m^2)的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 (3)观察计数并记录【解析】Ⅱ.(2)由题表可知在6个培养皿中加入小球藻后分别置于辐射剂量为0、0.2、0.8、1.6、2.2和 3.0(J/m^2)的紫外灯下给予照射后放入同一培养箱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3)一段时间后取出 A_0\sim A_5 分别吸取样品固定后观察计数并记录【答案】Ⅲ.(1)2, (2)对照, 减少实验误差, (3)4times 10^6个/mL, (4)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剂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剂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解析】Ⅲ.(1)与对照组 0J/m^2比较实验所用的辐射剂量中 0.2J/m^2和 0.8J/m^2能促进小球藻生长(2) A_0培养皿的辐射剂量为 0J/m^2 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该实验还应设置平行实验组 B_0\sim B_5 同时进行重复实验求平均值其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3)将 A_0中的小球藻培养一段时间后使种群密度维持在8\times 10^6个/mL 可见环境容纳量(K值)是8\times 10^6个/mL 当种群密度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快所以 A_0中的小球藻增长最快时种群密度约为4\times 10^6个/mL(4)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少量的)UV-B辐射剂量可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辐射剂量过高则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21.(1)保护区内不同的湖港、湖湾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这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群落的空间特征原因是________21.(2)保护区内水草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它们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网)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个渠道进行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每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中不能被其他生物再度利用的能量是________ 未利用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 21.(3)如表所示是某生态系统中连续的三个营养级(含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单位 J/(hm^2 \cdot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 \times 10^9J/(hm^2 \cdot a) 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21.(4)保护区内丰茂的水草适当收割后可用于造纸和饲养家畜同时该保护区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鸟类爱好者拍照研究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且该保护区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以上事实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答案】(1)能, 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解(1)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体现出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故保护区内不同的湖港、湖湾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这能体现群落的空间特征【答案】(2)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解析】(2)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释放的能量不能被其他生物再度利用未利用的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生物体内【答案】(3)5.175, 11.2%【解析】(3)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第一营养级固定的总能量由同化量可知a为第一营养级 b为第三营养级 c为第二营养级总能量=(2.00+6.25+36+7.5)× 10^8=5.175× 10^9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8.4× 10^7/7.5× 10^8×100%=11.2% 【答案】(4)直接和间接【解析】(4)保护区内丰茂的水草适当收割后可用于造纸和饲养家畜同时该保护区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鸟类爱好者拍照研究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属于直接价值该保护区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属于间接价值22.(1)岛屿上的所有生物相互关联形成生物群落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________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22.(2)据图分析随着留居种数的增加物种的入侵率________ 灭绝率__________ 22.(3)分析上图入侵率与灭绝率的交点代表该岛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岛屿该数值最大22.(4)(不定项选择)以下四种说法正确的是()【答案】(1)种群, 物种组成【解析】解(1)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答案】(2)降低, 升高【解析】(2)分析题图可知随着留居种数的增加物种的入侵率降低灭绝率上升【答案】(3)平衡物种数, 岛屿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解析】(3)分析题图可知入侵率与灭绝率的交点代表该岛屿的平衡物种数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的平衡物种数最大【答案】A, B, D【解析】(4)A.岛屿上的平衡物种数取决于物种入侵和灭亡的平衡不随时间而变化 A 正确B.平衡物种数由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有物种消亡或迁出之间动态变化所决定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B正确C.分析题图可知面积越大且距离陆地越近的岛屿的留居种数越多所以一般大岛屿可以供养的物种数大于小岛屿 C错误D.分析题图可知随着岛屿与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物种数不断降低 D正确故选 ABD23.(1)某地区有一个湖泊几年前受污染严重湖水臭气熏天鱼虾销声匿迹居民避而远之几年来当地政府和居民齐心协力大力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该湖泊呈现出了“春风烟柳”“鱼翔浅底”“水鸟翔集”“晴空一鹤排云上”等美丽景象从而成为居民喜爱的休闲场所经治理后该湖泊群落发生了________演替这说明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23.(2)春来“湖水”绿如蓝是大量的藻类植物繁殖的结果该湖泊中所有蓝藻________(填“能”或“不能”)组成一个种群调查湖泊中某种藻类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23.(3)湖面水鸟的嬉戏使人联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诗中“关关”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23.(4)如图表示该湖泊中某些生物的捕食关系若水藻类的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杂食性鱼类则要使杂食性鱼类的能量增加m kJ 至少需要消耗水藻类的能量________kJ【答案】次生, 速度, 方向【解析】受污染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仍然存在所以由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不能, 抽样检测(或抽样调查)【解析】种群是由同种生物的集合所有蓝藻生物种类不同不能组成种群调査湖泊中某种藻类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答案】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本章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2.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磨菇等大型真菌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3.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下列选项不可能与之有关的是()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群落结构太复杂4.下图能反映三个种群的密度变化趋势的是()A.甲>乙>丙B.乙>甲>丙C.丙<乙>甲D.甲>乙<丙5.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6.下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
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A.ⅠB.ⅢC.ⅣD.Ⅴ7.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8.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9.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10.下图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A.该种鹰的天敌种群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D.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11.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 000 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方,每个样方4 m2,发现5个样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
第4章单元练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选修班)班级姓名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唯一合符题意选项,共占40分)1.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
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2.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3.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对植被分布呈“森林→草原→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温度 B.阳光 C.水分 D.矿物质4.有人把水葫芦引入了一个热带国家,现已阻塞了航道,成了河流和湖泊中行船的主要障碍。
一株水葫芦可以在50天产生1000个后代,其原因可能是()A.没有天敌 B. 气候适宜 C. 生殖率高 D .以上都对5.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①某一个池塘边的一棵柳树②一片棉田中的所有幼年有翅和成熟无翅棉蚜③一片农田中所有的普通小麦④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⑤某一池塘中的全部生物⑥某草原的全部生物和无机环境()A.①④B.②⑤C.③⑤D. ③⑥6.下列种间关系,两物种均受益的是()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B.水葫芦与浮萍 C. 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D. 螳螂与黄雀7.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需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
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A.竞争 B.捕食8.池塘养鱼时,为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和长期保持较高的产鱼量,应采取的最佳方案是()A.大量增加饵料的投入量 B.大量增加鱼苗的投入量 C.及时、适量的捕捞成鱼 D.限制捕鱼9.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之间的关系属于()A.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10. 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宜采用的做法是()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C.对某种植物的调查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11.下列有关生态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 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不同的C.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时就不再进行了 D. 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12.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诗句中表现为种间竞争关系的是()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13.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 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群落结构太复杂14.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15.上右图分别表示a、b两个物种随时间推移的数量变化,甲、乙、丙三图表示的两者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年龄 个体数年龄C .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16.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生物卷(四)-同步辅导用卷(高中新课标)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90分钟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编辑:徐文韶(安徽)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2.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年龄组成B.性别C.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密度3.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如深圳、广州、珠海等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B.性别比例发生变化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4.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5.在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6.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生物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物种组成及比例7.在裸岩群落演替中,被称为地球开拓者的是A.地衣B.苔藓C.草本植物D.木本植物8.图甲和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1和种群2春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9.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10.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11.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上,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
期末整合期末优选高二人教生物必修单元练习:第章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练习1.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跳蝻和蝗虫B.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C.一个湖里的全部鱼D.一个池塘里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2.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等低等生物逐渐消失C.即使时间允许,弃耕农田也不一定能形成森林D.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4.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A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5.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0和t2时种群数量相等B.若t0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t2时种群数量为2NC.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7.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死亡率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某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火灾后森林的初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增加D.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间关系都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10.某中学生物科技小组对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表一组数据:样方X1X2X3X4X5X6X7X8种群密度(株/m2) 3 7 15 2 4 9 8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种群密度为6.5株/m2B.用此方法求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应完全相同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D.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11.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3
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解析】由题图可知: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给c,所以a是消费者、b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
【答案】 B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环境和分解者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只有生产者——绿色植物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解析】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该食物网中未体现出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成分;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此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交替形成,鹰分别占有三、四、五、六这四个营养级。
【答案】 C3.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解析】一般春夏季水生生物种类较多,冬季较少,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正确;芦苇和藻类属于生产者,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B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量,C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蛋白质等含N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正确。
【答案】 B4.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人教版高二生物文科单元检测及详细解析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高二生物文科单元检测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单项选择题。
请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一个自然村落中的全部褐家鼠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 D.一个群落中的全部昆虫2.在一个阴湿的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鼠类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 )A. 群落B. 种群C.生活环境D.生态系统3.近十年来,我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年龄组成呈增长趋势 B.性别比例适当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4.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正确的做法是()A.大量利用野生动物 B. 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C. 不断引进外来物种D. 进行围湖造田5.演替过程中,乔木最终取代灌木而占优势的原因是()A.乔木繁殖能力较强 B.灌木多数是阴生植物,不喜阳光C.灌木生存年限较短D.乔木比灌木高大,能获得更多的光照6.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A.均匀分布 B.迁入率和迁出率 C.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密度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棉铃虫中的雄性个体,则该种群的密度会() A.明显增大 B.明显减小 C.相对稳定 D.先增后减8.下列动物的种群在性别比例上雌性多于雄性的是()A,一个森林中的黑猩猩 B.一条河流中的鲫鱼C.一个养鸡场里的鸡 D.一个湖泊中的野鸭9.下列地方能发生初生演替的是A.火灾过后的草原 B. 过量砍伐的森林 C. 弃耕的农田 D. 沙丘10.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长出了曲霉,则蘑菇和曲霉的关系是A.共生 B. 共栖 C. 竞争 D. 寄生11.从理论上分析,草原灭鼠之后应注意避免剩下的鼠群数量处于“S”型曲线的 ( )A.即将增长的水平B.1/4K的水平 C.1/2K的水平 D.K的水平12.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13.废弃农田演替的基本过程是A.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乔木B.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C.一年生草本→灌木→蕨类植物→树林D.苔藓→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乔木14.下列对种群密度无直接影响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 B.迁入率和迁出率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D.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15.下列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根本原因是() A.气候条件 B.捕食与被捕食状况C.人类活动 D.各种环境条件16.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9只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 N= 39×34÷1517.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B.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木层C.一片竹林中竹子高矮不一 D. 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18.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阶段是()A.灌木阶段 B. 草本植物阶段 C. 苔藓阶段 D. 森林阶段19.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20.在酵母菌培养液中,如果不更换培养液,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式为( ) A.直线上升 B.“S”型曲线 C. “J”型曲线 D.不规则曲线21.有人把水葫芦引入了一个热带国家,现已阻塞了航道,成了河流和湖泊中行船的主要障碍。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4章《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1]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1一、选择题1、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
这种群落的演替表明( )A 、 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高等B 、从结构上看,桦木比云杉高等C 、 生存斗争无积极意义D 、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2、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
种群的个体通过繁殖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 ) A 、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 、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的进化 C 、 种群通过生物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D 、 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3、下表中有一种必要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 、竞争B 、捕食C 、共生D 、寄生4、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年龄组成呈增长型B 、性别比例适当C 、迁入率大于死亡率D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5、如下图所示,在下面四个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6、在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鸟鸣叫次数的影响中,下列设计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是( ) A、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 B、记录同一时间不同天气该种鸟鸣叫次数ABCD老年组 生殖年龄组幼年组C、记录繁殖季节该种鸟雌鸟和雄鸟鸣叫次数 D、记录不同季节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的次数 7、会导致田鼠种群内个体间竞争加剧的是( ) A、发生流行病 B、鹰数量增加 C、繁殖力提高 D、迁出率增加8、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为3000吨。
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黄泥螺的是为( ) A 、3000吨B 、1650吨C 、1500吨D 、不超过300吨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 、b )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a 种群与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b 种群B 、 a 种群与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 、 a 种群为S 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 、 b 种群为J 型增长,始终受到a 种群的制约10.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
人教版人教版必修3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第四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 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 和 b 分别属于( A )A .个体、种群B .个体、个体C•种群、种群 D •种群、个体[解析] a 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可以看出应该是个体水平的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这是种群水平的特征。
2. 对某动物种群数量是否增长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及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分别是( A )A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B .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C.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D .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解析]决定种群数量是否增长的原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但主要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是年龄组成。
3. 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该种群生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
下列调查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C )A •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T标志重捕法B •调查草原上的斑马种群T样方法C.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T标志重捕法D .调查池塘中的鲢鱼种群T样方法[解析]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采用样方法;体积相对较大,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
4. 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记兔12 只,则该种群的数量为( D )A. 46B. 25C. 12D. 96[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的一种方法。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指()A. 物种数目的多少B. 群落数目的多少C. 群落空间的大小D. 生物个体的多少【答案】A【解析】解一个种群只有一个物种种群中生物个体数目只能表示种群的大小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故选 A2.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 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C. 某市街道旁每隔5米种垂柳一棵这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D.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 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答案】B【解析】 A 、根据试题分析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 A错误B、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③迁出率和④迁入率 B正确C 、某市街道旁每隔5米种垂柳一棵这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 C错误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⑥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 D错误3.研究发现某些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下列分析不符合阿利氏规律的是()A. 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会导致死亡率上升B. 种群密度过小时难以找到配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C. 最适种群密度时种群增长的速率大于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时D. 种群密度过小时 t年后种群数量为“\ N_t=N_0lambda^t(lambdagt 1)”【答案】D【解析】解 A.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会加剧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增长 A不符合题意B.种群密度过小时难以找到配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抑制种群增长 B不符合题意C.最适种群密度时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此时种群的增长率大于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时 C不符合题意D.种群密度过小时会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种群数量很难保持“J”型增长故t年后种群数量不是“ N_t=N_0\lambda^t(\lambda\gt 1)” D符合题意故选 D4.树种单一的人工林具有以下特点面积大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且树冠密集这种森林却被称为“绿色沙漠”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植物种类相对单一且长势整齐不存在生存斗争B. 植被垂直结构简单可以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C. 人工林是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演替过程完整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D. 树林地表植被较少水土的保持能力差容易发生火灾【答案】D【解析】 A 、植物种类相对单一且长势整齐种间斗争不明显但存在种内斗争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 A错误B、植被垂直结构简单高度比较接近因而不能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错误C 、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食物网复杂程度低因而功能不齐全演替过程不完整抵抗力稳态相对较低 C错误D、人工林树种单一树林地表植被较少水土的保持能力差容易发生火灾 D正确5.某温带草原在夏季是无垠绿土、胡马长嘶的情景在其他季节该草原又会呈现另一番外貌上述现象属于群落的()A. 季节性B. 水平结构C. 垂直结构D. 昼夜变化【答案】A【解析】解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故群落的季节变化很明显如某温带草原在夏季是无垠绿土、胡马长嘶的情景在其他季节该草原又会呈现另一番外貌这反映了群落结构随季节的变化上述现象属于群落的季节性故选 A6.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B. 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通常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 原因是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C.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D.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答案】D【解析】解 A.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A正确B.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通常使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原因是 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B正确C.种群数量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组成只是可以用于预测但并不一定按预测发展C正确D.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并不是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D错误故选 D7.下面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 火灾过后的草原B. 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C. 过量砍伐的森林D.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答案】B【解析】解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弃耕的农田属于次生裸地即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弃耕的农田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冰川泥属于原生裸地其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选 B8.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 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和衰退型两种类型C. 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解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A错误B.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B错误C.蚜虫的活动能力较弱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C错误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正确故选 D9.下图是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①表示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 ②大于③时种群密度可能会逐渐增加C. ④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D. 通过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⑤ 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解 A.种群的④年龄组成能够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A错误B.②表示出生率③表示死亡率②大于③时种群密度可能会逐渐增加 B正确C.④是年龄组成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C正确D.通过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⑤性别比例可以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D正确故选 A10.下图表示的是四个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A.B.C.D.【答案】A【解析】解 A.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正常情况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A符合题意B.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B不符合题意C.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C不符合题意D.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所占比例接近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1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A. 雄性个体数量减少使雌虫失去生殖能力B. 成虫大量迁出使幼虫个体数量减少C.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D. 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数量立刻减少【答案】C【解析】解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后会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所以其种群密度会下降故选 C12.森林里松鼠、猫头鹰等多在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在灌木丛活动而獐、野猪则在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 种群密度B. 种群增长率C. 群落的垂直结构D. 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解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从题干可看出森林里松鼠、猫头鹰等在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在灌木丛活动而野猪则在地面活动为动物的分层现象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故选 C13.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 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答案】C【解析】14.甲和乙是两个种群的生物它们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如图显示的是它们在增长过程中Ⅰ、Ⅱ两个时期的自然增长率的值(a>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a的值小于或等于1B. 时期Ⅰ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于乙C. 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大于乙种群D. 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答案】D【解析】解 A.甲乙两个种群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开始往往呈“J”型增长自然增长率a大于1 且维持稳定 A错误B.时期Ⅰ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此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一定等于乙 B错误C.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率大于乙种群但是甲乙种群的数量不一定相同故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乙种群 C错误D.甲乙两个种群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开始种群数量增长的快随时间的延续增长速率减慢故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 D正确故选 D15.科研人员对某板栗园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连续七年监测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由此推断()A. 栗瘿蜂的种群数量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减少B. 该生态系统中长尾小蜂的K值是5.5times 10^3个C. 这两种蜂可能属于同一食物链中的相邻两个营养级D. 这两种蜂数量的增多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C【解析】解 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板栗园内的栗廋蜂数目增多引起长尾小蜂的数量增多长尾小蜂的数量增多后又导致栗廋蜂数目减少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栗瘿蜂的种群数量在未来五年将在某一范围内上下波动 A错误B、K值即环境容纳量而并非最大值生物数量达到稳定后将在K值上下波动故长尾小蜂的K值小于5.5\times 10^3个 B错误C 、根据A选项的分析这两种蜂是捕食关系是一食物链中的相邻两个营养级 C正确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而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物种的数目而非种群的数量 D错误.故选 C.16.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其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的年龄结构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B. 个体的死亡和新生有利于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C. 指数增长仅适用于细菌等繁殖能力强的生物D. 人为干扰可能改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C【解析】17.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 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C. 出生率高的种群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会增长D.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般不会改变环境的容纳量【答案】B【解析】解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但种群数量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A正确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错误C.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种群种群的数量才会增长 C正确D.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般不会改变环境的容纳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D正确故选 B18.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B.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均是具有破坏性的C. 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D. 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答案】B【解析】解 A.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人们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乱猎乱捕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A正确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B错误C.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C正确D.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正确故选 B19.若将一个池塘放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下列属于种群层次的是()A. 池塘中一只草履虫B. 池塘中所有鲫鱼C. 池塘中所有生物D. 一个池塘【答案】B【解析】解 A.池塘中一只草履虫属于个体层次 A错误B.池塘中所有鲫鱼属于种群层次 B正确C.池塘中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层次 C错误D.一个池塘属于生态系统 D错误故选 B20.下图为某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数量示意图该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是()A. 稳定型B. 增长型C. 衰退型D. 无法判定【答案】C【解析】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21.(1)如图是采用________法调查二类植物的物种数而构建的________模型该模型说明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21.(2)该地群落演替过程中乔木的丰富度逐渐________ (“增加”、“降低”)主要原因是它在与灌木、草本的________(填种间关系)过程中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21.(3)经过了一年退耕还林的类似山区再经过________年左右其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大该过程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________(“不发生变化”、提前”或“推后”)【答案】样方, 数学, 垂直【解析】调查植物的数量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构建数学模型该模型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答案】增加, 竞争【解析】由退耕的土地演替到森林的过程中乔木的丰富度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它在与灌木、草本的竞争过程中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答案】6, 次生, 提前【解析】分析曲线图经过了一年退耕还林的类似山区再经过6年左右其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大该过程发生的是次生演替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因为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提前22.(1)图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22.(2)在选择湿地的植物的种类时应考虑不同鸟类________和________的差异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的植物应选择________(填“草本植物”“低矮灌木”“高大乔木”)22.(3)鸟类在生态系统中一般作为________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2.(4)湿地通常有鸟类天堂的美誉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其适合鸟类生存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22.(5)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多样性建成公园后作为旅游景点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答案】水平【解析】图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食物条件, 栖息空间, 高大乔木【解析】在选择湿地的植物的种类时应考虑不同鸟类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的差异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答案】消费,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播花粉、种子等【解析】鸟类在生态系统中一般作为消费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种子等【答案】水源充足水中有丰富的食物陆生鸟类和水生鸟类均适合生存【解析】湿地通常有鸟类天堂的美誉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中有丰富的食物【答案】基因, 生态系统, 直接【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3.(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23.(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23.(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________23.(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答案】(1)J【解析】解(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答案】(2)迁出率【解析】(2)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率【答案】(2)引入鼠的天敌【解析】(3)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鼠的天敌【答案】(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解析】(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24.(1)该群落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物种b最可能是________阶段的优势物种24.(2)从第10年开始物种a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24.(3)表中第30年时物种c的年龄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单元综合测试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可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2.下列关于种群及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样方法只能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B.可以根据种群的性别比例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在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D.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且K值逐渐增大3.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A为出生率和死亡率,B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C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D为年龄组成,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种群特征包括遗传特征、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4.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J型和S型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B.J型所示增长仅决定于种群的内在因素C .bc 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 值提高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6.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 .当种群数量为K 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B .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志重捕法的调查结果偏大C .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 .果园中适当增加昆虫种类能提高果园物种丰富度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B .可以用标志(记)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C .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D .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8.某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但演替方向不变D.该岛屿的群落演替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9.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10.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C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11.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使动物种群的自然栖息地被分割成很多片段,导致种群密度下降甚至走向灭绝.下列有关栖息地片段化对动物种群不利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栖息地片段化会使动物种群活动空间变小,种内斗争加剧B.栖息地片段化会阻碍动物个体的迁入和迁出C.与大种群相比,小种群的基因频率不易发生变化D.小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会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12.生物兴趣小组对某湖泊及周边湿地范围内的某种鸟持续调查,某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年份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增长速率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B.2002~2014年间,该种群增长始终呈“J”型增长C.2012~2014年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表现为衰退型D.生态系统中,该种群的K值约为2008年时种群数量的两倍13.科研人员对某岛屿连续两年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比(♀♂)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C )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C.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比(♀♂)利于种群密度恢复14.在生态学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通常采用特定的研究方法.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B.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的黄鼠的丰富度D.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1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C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16.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17.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夏季不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19.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20.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10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2.(10分)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 a=24λa;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锐减.(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3.(16分)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 t+1=N 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N 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就地保护.24.(9分)某科研人员在资源和空间充足的适宜场所通过对100个大草履虫的培养和研究发现,平均一个草履虫每24 h能增殖2.309个新个体.为了研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设计了如下数学模型.请对该模型进行补充:(1)提出问题.(2)提出合理的假设.(3)N t=N0×2.309t.(4)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解析:本题通过草履虫的繁殖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步骤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5.(15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完成问题.(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样方法.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 m2.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n1+n2+n3)/(3S0)株/m2.(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垂直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高二生物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试卷
岑巩县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生物第七次单元测试试卷必修3 (第4章种群和群落)姓名:班级:学号:分数:一、选择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会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2.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维持良好的年龄组成,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3.有关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种群的K值为a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卵的密度C.山毛榉种群和它所在的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D.理想状态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4.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5.图甲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与图乙中的哪个坐标曲线相符()6.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
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
下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对应的动物正确的是()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 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C.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 D.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7.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8.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抄坝学校高一生物3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批扯州址走市抄坝学校高一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其中1-26题,每题1分,27—38题,每题2分,共50分〕1、以下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公园中的草本花卉B、一个牧场里所有产奶的奶牛C、一条河里所有的鱼D、一个蜂巢里所有的蜂2.在种群的以下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的变动起决作用的因素是〔〕A.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3、以下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1平方公里内人口的数量 B.1立方米的水域内鱼的数量C.1公顷森林中生物的数量 D.1平方千米草地中各种害虫的数量4.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A.越来越大B.相对稳C.越来越小D.绝对不变5.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眼尺寸较大的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下不正确的解释是〔〕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时机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6、人们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的方法,目的是破坏该害虫种群的〔〕A、密度B、性别比例C、年龄组成D、个体数量7.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上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8、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9、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来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开展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要20-40年,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10.以下有关样方选取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假设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数目一为10个B.假设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大小一般为1m2C.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是固的D.对乔木的调查取样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的调查取样完全相同11.在对某种野兔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 hm2〔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5只野兔,第二次捕获40只野兔,其中有标记的野兔10只,那么该野兔种群的种群密度大约为〔〕A.125只/hm2 B.100只/hm2 C.75只/hm2 D.50只/hm212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 )A.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B.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下降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般是“J〞型曲线D.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13.以下不可以作为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形式的是〔〕A.表格 B.坐标曲线 C.直方图 D.文字描述14.假设种群的起始数量为m,每年的增长率都不变,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在理想状况下,a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A.mλ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山西刘福明、选择题 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在下图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奎耳牛绰2•种群的指数增长 J 型)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B •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D .环境资源是有限的B. —片墓地里的狗尾草D .一座山峰上的树4•有一个阴湿性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和蜘蛛、 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A .生物群落B .种群C .生态统D .生物群体5.右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 表 示 的 关系依是A B C D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3•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 —片森林中的昆虫C. 一棵树上的寄生物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A. 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6 .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一”开花,处理的措施 是7.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 是A. 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带森林A. 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C.雨量充沛 蒸发少11. 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 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B .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 竞争、共生、捕食D. 捕食、竞争、共生A.增加光照时间B.降低光照强度 B .热带雨林大于温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森林无法比较D .热带雨林与温带&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 .过渡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长年旱灾,赤地千里D .地壳运动频繁9.日本水俣湾的鱼体内甲基汞含量比周围的海水中甲基汞含量大 进入鱼体的主要途径是3000倍左右,甲基汞A . 饮水 链C .鳃呼吸D.皮肤主动吸收B . 食物10 .我国青藏高原 地农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A.消灭森林病虫害C.增加光照强度D.增加黑暗时间B . CQ 浓度高D .气温偏低,水分12. 在1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 供 A. 02B . H 20C .足够的有机物 D .太阳能13. 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中却常会发生严重 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力差14.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 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
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18.影响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 •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 .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A.种内斗争 助B .种内互助C.种间斗争15.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形式的碳循环开始 于:A 、二氧化碳在生物圈内的扩散作用 作用B 、绿色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光合C 各种动物对有机物的同化作用D 、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呼吸作用16.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上到下的顺序是①乔木层 ② 灌木层 ③ 草木层地被物层 C .③④①②D .④③②17.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的鸡、 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鱼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生 种群D .以上都不是B .群落C .生态系D .种间互B .②①③④A.①②③④ ①两种鸟在某一地区的种群增长和变动情况,在这两种群落中都没有迁入和迁出的情况。
对这两个种群曲线的解释中哪一个可能最符合实际A 种群I 表示没有限制的增长,种群n 表示有限制的增长B. 种群n 增长所以受到限制很可能是因为筑巢的位置不当引起的C.在T 年时种群I 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n 的出生率低于死亡率D. 在T 年时种群I 的数量没有超出其食物的来源,种群n 的数量已超出了食物来源20.能影响种群密度的是A.年龄组成 B .性别比例 C .出生率、死亡率上都是21 .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A.越来越大 B .相对稳定 C .越来越小 D .绝对不变22. 生物群落是指(1 )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2) 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3) 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4) 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A. (1) (2) B . (3) (4) C . (1) ( 3)23. 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 地面活光照的明暗C .温度的高低B .地形的起D .种群种孵I19. 如右图中的种群I 和种群n 分别代表试问:D .以D . ( 2)伏 的特征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的密度B、适应的普遍性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24. 下图中的曲线1 —4是在W 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废物积累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害物质积累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突变结果,出现了新的菌株,它们能代谢原有菌种产生的有害废物以下哪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的配对是正确的?25. 下面为四种生物种间的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A. ③④①②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D .③②④①26. 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竞争在什么情况下最激烈?A—个种群的数量大大多于另一个种群B. 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最近C. 两物种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D. 两物种的生殖方式相同27. 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A.生存竞争B .占据空间C .资源利用D .生物进化28.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
冬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 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 、共生 B 、寄生C 、竞争D 、捕食29. 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A •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 •草原的放牧演替 C .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 •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30.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 其中有标志兔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A 、 46B 、25C 、12D 、 96多选题(每题有不止一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漏选都不得分 )31. 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A .捕食A 、光照强度较弱C 湿度较高32. 下列哪些情况会导致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A.种群处于稳定期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33.下面哪些因素对种群的大小有影响B 、红光及蓝紫光比例较低D 、温度较高B .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D.群落结构太复杂B .资源争 D •污染34. 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B. 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C. 先呈“ S”型增长,后呈“ J”型增长D. 先呈“ J”型增长,后呈“ S”型增长35.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一组是A. —株大树上的全部蝉D.海洋中的全部藻类植物36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A.样方法B标志重捕法37. 种群的空间特征有A均匀分布B随机分布布38. 种群呈“ S'型增长的原因有A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C种内竞争的加剧39. 下列各组生物中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有:A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C人和其肠道中的蛔虫40. 下列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火灾过后的草原的演替B. —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C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C逐个计数法D黑光灯诱捕法C集群分布D按一定比例分B自然界的空间是有限的D捕食者的增加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D草履虫和其体内的绿藻B火山岩上的演替计算:若小球藻的起始数量为 20,则10小时以后小球藻的数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根据课本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回答有关问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采集、调查的方 法,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 有 ______ ,而且 。
(2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前 者 是指在一定 的 样 地 中, 直 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 一 般 用 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群落。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也可C 冰川泥上的演替D 沙丘上的演替第n 部分二、简答题41 •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 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数学形式。
种群 的数学模型形式有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下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一个研究实例和研究方法, 请将左侧的实例对应右侧的研究方法连接起来。
覆究实例研究方法通过进一歩实验或观霜等,对模型进行检脸或綾正观察i 统计水球藻数量,对自己所覆立 的模型进行检验或移正N=Z lN 代喪 _____________ ・n 喪乔 _________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 式时事物的性质进行喪这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
(4)观察时最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用普通显微镜,可在 ______________ 的物镜和的目镜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