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亦洋亦土的洋务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亦洋亦土的洋务文化

摘要:洋务文化是中西嫁接的产物,依托于洋务运动的社会机制和“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论”的文化机制。这使得洋务文化成为嫁接很不完美的畸形文化。总体而言,其产生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格局,这一点值得肯定。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洋务文化;社会机制;新文化格局

所谓洋务文化,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洋务运动基础上形成的以“中体西用”为基本模式,带有资本主义特质的新文化。但是,洋务文化并非中国传统文化母体新陈代谢的结果,而是中西文化嫁接的产物。

一、洋务文化生成的社会机制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三十年时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时期,分为“求强”和“求富”两个时期。在这三十多年间,中国的经济、思想、阶级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产生并有所发展;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急剧分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开始产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向世界,向西方学习,中国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外国殖民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等。其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是在教书、译书、科技及洋务运动中产生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与时俱进的创造新文化,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洋务文化。

洋务新知识群体构成了洋务文化的载体,其形成通过以下渠道:一是在办外交和对外经贸的交涉中,涌现出一批了解世界、知识新颖、思想开放的新型知识分子,如薛福成、张德彝等;二是洋务企业中雇佣的各种科技人员,他们有较好的西方科技知识和实践经验,是现代科技扎根中国的创始者,如徐寿、李善兰等;三是欧美留学归来的留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善于沟通中西文化,思想激进,如詹天佑、严复;四是洋务派所办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涉及语言、军事、科技等许多方面;五是和洋务官僚来往密切的名士,虽人数不多,但影响甚大,如王韬、郑观应等。这些洋务新知识群体虽然来源和渠道不同,但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呼吁社会改革,这就冲破了几千年旧文人无法逾越的藩篱,开辟出一片新的文化天地。

同时,动荡的社会动摇了固有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为外来文化的立足提供了一席之地,其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机缘是太平天国运动,它至少和洋务运动的发生有三方面的辩证关系:(1)太平天国给清廷以沉重打击,扰乱了原有的僵化的统治秩序,巨大的革命风暴迫使人们重新思考问题,追求新知;(2)太平天国在客观上使清廷内部具有变革倾向的经世派官僚地位飙升,取得了更多的权力,为办洋务奠定了基础;(3)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李鸿章购买西方的洋枪、洋炮,并努力仿造,为办洋务初步积累了一点实践经验。这些均为洋务文化的出现打下了社会基础。

二、洋务文化生成的文化机制

洋务运动所依托的文化资源,一是由欧美传入的西学;二是中国传统的中学。中西学说的互动,成为洋务文化的思想文化基础。不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谓西学,仅以科技文化为主,稍涉及一点社会政治文化;所谓中学,则以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为骨干,又在西学的冲击下不断变形。最终成为了所谓“不中不西”的近代新学。

在洋务文化生成过程中,“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论”与其联系密切。所谓“西学中源说”,是指中国是文明古国,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等都是从中国照搬照抄的。这些理论,现在听来很荒谬,但在当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还击了顽固派的攻击,因为既然西学源于中国,办洋务就不存在“用夷变夏”的问题了;同时,它也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使人容易接受办洋务的事实。而“中体西用论”则比“西学中源说”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顺应了当时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潮流,更加迎合了世人的心态。因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让国人对本国文化全盘皆抛,而去全盘皆收一种新文化是不可能的,而“中体西用论”的提出恰好为两者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找到了一条两者有机结合的理想途径。

三、洋务文化的评价

洋务文化既有其自身的进步性,同时又存在局限性。

洋务文化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它促使中国形成了新的文化格局。首先是传统观念的变化,表现在自我封闭意识的动摇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两方面。中国自古有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信条。洋务文化产生后,人们逐渐摒弃了这一观念,开始面对现实,探索新知,“师夷长技”。文化价值观念中“夷夏之辩”这一传统观念的变化是最明显的,洋务运动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了西方的进步和自身的落后,淡化了“以夷变夏”的恐惧心态,积极开展中心文化交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始奋发图强。另外,洋务运动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西俗通过五条渠道传入中国:洋货带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与大众传播。洋货作为西方文明的一种物质载体,在进入中国的时候,把西方生活方式也带入了中国,使人们的经济生活增添了一些近代文明的色彩,改变着中国人的面貌与中国固有的文化,使中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文化格局。

洋务文化的局限性体现在:当时的中国封建统治势力强大,洋务文化始终不能挣脱封建统治的穹庐而使自身更远的散播,因此,它并没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彻底革新。并且,它的倡导者在面对顽固派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就决定了洋务文化不可能把中国文化从根本上引入一个全新境界。同时,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买办性和官僚性。

但洋务文化毕竟是一种新兴文化,它的传入使古老的中国嗅到了一丝清新的气息,开始从睡梦中觉醒,睁眼看世界了,并为以后中国的历次变革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

以说洋务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一颗启明星,它的出现,照亮了中国文化前进的道路。

参考资料:

卢伯炜:《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苏州大学》,2002年第4期

李时岳:《洋务运动的历史任务及其他》,《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