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主讲:马振芳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一、盆地勘探概况(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

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

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 陕西11万km2。

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1200-1350m ;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1. 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天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 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 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 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 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 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 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 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 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0)、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

沉积岩厚度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

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 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

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 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 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

分六个阶段:1.1907 年~1949 年:延1 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 年)和中美合办期(1911 年~1919 年)。

2.1949 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 年~1979 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2 周边山系: 北部-阴山 南部:秦岭 东部:吕梁 山、中条山 西部:六盘山、贺兰山
盆地整体呈现近南北向的长 方形
3. 地貌
地形复杂, 以北 纬38º线为界分为南 北两部分,长城以 北属沙漠草原区, 地势平坦,气候干 旱;以南为黄土高 原区,侵蚀作用强 烈,沟壑纵横。
3 油气勘探:
1907年-我国大陆第一 口油井延1井-7081m或工业油流-长6 段(延长油田);50年 代 发现延长、永坪等 小规模的油田。
亿立方米
100
50
44.2
43.1
43.04
36.2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2002年全国各油气田石油产量
万吨
6000 5013
5000
4000
3000
2672
2000 1000
0
1351 438
394
444 1005 610
60 214
14 380 65
502 251
380 188 97 157 3 293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资源分布图
推测
资源量 64.3%
探明储量 11.9%
控制储量 3.8% 预测储量 7.6%
潜在 资源量 12.4%
探明 控制 预测 鄂潜尔在多斯盆推地测石油资总资源源序量列直方图
10.185 902.7833 3.7209 6.2788 55.2353 85.88
85.88
80
储 70
量 、 80000
资 源
60000
量 (108m3)
40000
20000
天然气 石油
11831.44 3363.57 6042.62 5108.2

鄂尔多斯盆地与沉积相分析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与沉积相分析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与沉积相分析报告姓名:周荣班级:资工卓越11201序号:25学号:201207635一.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北纬34-41°,东经106°-110°之间,横跨甘肃、宁夏、内蒙及陕西等四个省区。

盆地南北长约800km,东西宽约400km,面积约32万km2,形似矩形;它南倚秦岭西靠六盘山、桌子山,北东以黄河为界。

区内是中国著名的黄土高原所在地,盆地内部海拔多在1100-1800m之间。

在长期经受雨水和河流的冲刷和切割的情况下,盆地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黄土高原自然地貌景观区。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朝断块的一部分,位于其西部,同华北盆地同属于一个构造单元,但其发育特征却与之有很大的差异。

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由太古界和下元古界的变质岩层所组成,是一个稳定的古老地块。

加里东运动在盆地中表现为稳定的升降运动,使盆地接受了蓟县系、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沉积。

上奥陶统一下石炭统期间盆地整体上升遭受剥蚀,此后又再次下沉形成了晚‘古生代中石炭统一二叠系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

在晚古生代,它经历了短期的上升隆起之后,干早三叠纪的印支运动又再度下降,到中三叠统,下沉幅度达到最大限度,接受了巨厚的湖沼、三角洲相建造;到晚三叠世,地壳运动回返,沉积范围逐渐缩小而露出水面,遭受短期强烈的河流冲蚀和切割,在盆地内形成沟谷纵横的古地貌形态(黄第藩等,1981)。

在此基础之上,早侏罗统开始下沉接受河流相沉积,并逐渐充填古沟谷,至中侏罗统形成了范围较大的河湖相延安组三段地层。

在侏罗统晚期燕山运动时期,盆地西部下沉、东部上升,表现为不均一的升降运动;白垩系的沉积中心移向西部;喜山运动时期,整个盆地上升,第三系地层仅数十米厚,地层较薄。

而第四系则在盆地内堆积了l-200m厚的风成黄土,构成了黄土高原的基本面貌。

鄂尔多斯盆地的发展历史表明:自加里东运动之后,盆地一直处于升、降的振荡运动之中,表现为各时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多为连续沉积或假整合接触;盆地内部断裂构造不发育,构造活动也很微弱。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西北部奥陶系)

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西北部奥陶系)

图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构造区划简图1 区域地质概况1.1 研究区位置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研究区范围大致为:北至伊盟隆起、南抵吴旗、东到城川—额尔和图一线、西达盆地西界,面积约9万km 2(图1-1)。

鄂尔多斯盆地跨越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

该盆地属华北克拉通的西缘部分,也是其中最稳定的一个地块,四周以构造断裂与周边构造单元相接连,盆地东部以离石断裂带与吕梁山隆起带相接,南面与渭河地堑以其北界断裂相连,西缘则以桌子山、惠安堡—沙井子断裂带分别与河套弧形构造带西南翼和六盘山弧形构造带东翼相接,北边与河套地堑为界,是一个矩形构造盆地,也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包括:西缘逆冲带、天环凹陷、伊陕斜坡和伊盟隆起四大构造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是从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中期以后,由大华北盆地逐渐收缩而成的内克拉通盆地,其形成经历了多次演化。

盆地基底先后受迁西、阜平、五台及吕梁—中条四次主要构造运动影响发生了强烈的变质作用,形成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及绿片岩相为主的复杂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过程依先后次序历经中、新元古代的大陆裂谷及坳拉槽发育阶段,早古生代的陆表海盆地、晚石炭世-中三叠世时期的克拉通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类前陆盆地以及新生代的周缘断陷盆地等形成阶段。

早奥陶世末的加里东运动,华北地块整体抬升,经历了1.4亿年的沉积间断,大部分地区缺失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积,但在盆地西北部地区不同程度发育中晚奥陶世的碳酸盐岩沉积,局部有碎屑岩和蒸发岩的沉积。

下奥陶统顶部马家沟组地层由于经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淋滤作用,风化壳及溶蚀孔缝发育,是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重要储层,也是目前主要的产气层。

1.2 盆地古构造特征及演化概况鄂尔多斯盆地自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等五大构造旋回和多阶段的拉张—扭动及其反转作用,总体上表现为:中新元古代断裂、早古生代海相台地升降、晚古生代海陆过渡、中生代内陆平原、新生代盆地周边断陷等五个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1
³ á Ä ­ ¶ ð Ð ¿ Ð Ä
23
30
39
50
88
29
3
石油资源序列状况
截止2001年10月底,探明油田33个,探明地质储量10.185×108t,可采 储 量 2.1094×108t ; 控 制 地 质 储 量 3.2965×108t , 可 升 级 的 控 制 储 量 2.7833×108t ; 预 测 地 质 储 量 6.496×108t , 可 升 级 的 预 测 储 量 3.7209×108t ; 潜 在 资 源 量 10.6672×108t , 可 升 级 的 潜 在 资 源 量 6.2788×108t ;推测资源量 55.2353×108t ,总资源量 85.88×108t 。 2002 年 计 划 探 明 石 油 地 质 储 量 1×108t , 石 油 资 源 潜 力 比 为 1∶2.8∶3.7∶6.3∶55.2。盆地石油资源结构合理,勘探潜力大。
2009年中国七大盆地天然气产量图
250 208.1 200 150 100 50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44.2 43.1 43.04 36.2 194.4
180.3
亿立方米
2002Ä êÄÄ úÄ ÷ÄÄÄÄÄÄ úÄ
6000 5000 4000
50
13
Ö ò´ Í
26 43 50 0
72
39
38
1
38
4
8
7
21
25
18
60
14
65
97
15
Ê ¤ Ö Ð ½ û Ô ­
· Ó Á Ï
º ­ ·
º ­ Ë Õ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监督培训——08.6)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监督培训——08.6)
过神15井地震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顶断裂分布图
TC3
TC3
盆地西南部三叠系顶断裂分布图

盆地周缘构造活动性强,是构造油气藏重要勘探领域。

南北隆升
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向横剖面图

西冲东抬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向横剖面图
2、奥陶系顶面演化与油气运聚

本溪期-早中三叠世,奥陶系顶面中部高,东、西低;此时油气未开始运聚
和上古生界含煤系碎屑岩含气层系

中部含油组合
主要为三叠系陆相碎屑岩含油层系和侏罗系陆相碎屑岩含油层系

上部含气组合
主要为第三系和第四系生物气

下部含气组合
古生界发育上、下古生界两套含气层系、十八个气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层综合柱状图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气层综合柱状图
下古生界气藏主要分布在奥陶系 顶部碳酸盐岩风化壳中,已投入开发 的靖边气田为奥陶系马家沟组气层。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面今构造与油气运聚关系图
成熟-轻质油阶段
成熟-生油阶段
高成熟-湿气阶段
过成熟-干气阶段

加里东运动使盆地抬升,形成长达1亿四千万年左右的沉积间断,不整合
面分布广泛的古风化壳,为碳酸盐岩古地貌圈闭的天然气运移聚集创造了 条件。

天然气聚集在不整合面下的岩溶古地貌
圈闭中,储层为白云岩岩溶储层。
208 235 241 250 260 290 300 468 510 523 536 570
TSB2 TSB1
TS4-1 TS3-3
三 叠 系
中统 纸坊组 下统 刘家 沟组
石千峰组 上统 上 石 河子组
TSB2 TS3-2 TSB2 TS3 上升下降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盆地名称:从地质学上讲鄂尔多斯盆地从行政区划讲陕甘宁盆地盆地范围:总面积37万平方千米(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自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行政区划:内蒙15万平方千米(中部)陕西11万平方千米(中北部)宁夏5万平方千米(全境)甘肃4万平方千米(东部)山西2万平方千米(西部)主体范围:面积25万平方千米(陕西10万平方千米、内蒙8万平方千米、甘肃3万平方千米、宁夏2万平方千米、山西2万平方千米)北起伊盟隆起南抵渭北隆起西自西缘断褶带东达晋西绕褶带地形地貌:北部沙漠草原南部黄土高原(黄土层100~500米)构造特征:从区域构造讲单一的西倾大单斜(坡降0.5°)西降东升(古生界4000~1000米)东高西低(侏罗系0~2000米)从局部构造讲发育小型鼻状隆起带聚集特征:总体讲:满盆气,半盆油;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侏罗系河流沉积砂岩油藏:一套含油层系,14个油层组三叠系三角洲沉积砂岩油藏:一套含油层系,10个油层组上古生界河流沉积砂岩气藏:一套含气层系,5个气层组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气藏:一套含气层系,1个气层组储层特征(图:盆地01):三低低渗:侏罗系(最低2×10-3μm2,平均20×10-3μm2),三叠系(最低0.1×10-3μm2,平均1×10-3μm2)上古生界(最低0.05×10-3μm2,平均0.6×10-3μm2), 下古生界(最低0.01×10-3μm,平均0.6×10-3μm2)低产:油井平均日产3吨气井平均日产2~5万立方米低压:油藏压力系数0.6~0.9气藏压力系数0.8~0.9两高:局部高产:油生产(侏罗系7~20吨,三叠系5~10吨)气生产(上古生界40~50万立方米,下古生界15~20万立方米)局部高渗:侏罗系300×10-3μm2,三叠系3×10-3μm2;上古生界561×10-3μm2,下古生界1×10-3μm2沉积体物源多方向长庆油田演变史1970年,兰州军区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1970)81号文件,以玉门石油管理局石油队伍为主,先后从四川、胜利、青海、江汉等油田抽调职工组建成立“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

鄂尔多斯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

鄂尔多斯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

鄂尔多斯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1、石油开发地质环境状况及其对能源开发的影响研究石油不仅是人类主要的能源之一,也是人类环境污染源之一。

据资料统计,每年有800多万吨石油进入世界环境,污染土壤、地下水、河流和海洋。

随着黄土高原地区石油的大量开采利用,该地区呈现采油面积大、油井多、产量低、开发技术落后等特点。

它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与生存条件。

局部地区情况已经极为严重,已威胁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存环境。

石油类物质已成为该地区的重点污染物之一,区内土壤、河流等已不同程度的遭到石油类的污染。

一、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含油气系统鄂尔多斯盆地是多旋回的叠合含油气盆地,地跨陕、甘、宁、晋、内蒙古5省(区),面积32万km2,显生宙沉积巨厚。

盆地基底为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岩系,中、新元古代为裂陷槽盆地,沉积物为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岩裂谷充填型;早古生代为克拉通盆地,沉积物为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型;晚古生代—中三叠世为克拉通坳陷盆地,沉积物由滨海碳酸盐岩型过渡为陆相碎屑岩台地型;晚三叠世—白垩纪为大型内陆坳陷盆地,沉积物为陆内湖泊、河流相沉积型;新生代整体上升,盆地主体为平缓西倾的大斜坡,沉积物为三趾马红土和巨厚的风成黄土;周缘有断陷盆地发生和发展。

盆地内已勘探开发的4套含油气系统均属地层-岩性油气藏。

1.上三叠统延长组岩油藏含油系统最早勘探开发的延长组含油系统烃源岩以延长组深湖相及浅湖相黑色泥岩、页岩和油页岩为主,生烃中心分布在盆地南部马家滩—定边—华池—直罗—彬县范围,油源岩最厚达300~400m,有利生油区面积达6万km2(图3-3),储集岩围绕生油凹陷分布,北翼缓坡带有定边、吴旗、志丹、安塞和延安等5个大型三角洲及三角洲前缘砂体,南翼较陡坡带则发育环县和西峰等堆积速率较快的河流相砂体及水下沉积砂体。

储渗条件靠裂缝及浊沸石次生孔隙改善,圈闭靠压实构造,遮挡靠岩性在上倾方向的侧变。

2.下侏罗统延安组砂岩油藏含油系统延安组砂岩油藏以淡水—微咸水湖相沉积的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为主要油源岩,属混合型干酪根;以沼泽相煤系沉积的侏罗系延安组为辅助烃源岩,属腐殖型干酪根,陕北南部的衣食村煤系更以含油率高为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CCS规模实施地下工程方案-CAGS

鄂尔多斯盆地CCS规模实施地下工程方案-CAGS

汇报内容:
一、地质概况 二、钻井方案 三、注入与监测方案 四、实施建议
二、钻井方案
钻井方式优选:
直井方式,钻井成本低,技术简单,不足之处单井注入能力低, 占地多,压煤损失大 水平井方式,钻井技术要求高,可实现单井注入总量与注入速度 提高,占地少,固井质量易保证,压煤损失少。 推荐采用丛式水平井组方式注入,分别在不同层位钻水平井。每 个井场钻12~16口水平井。
二、钻井方案
注入层位优选 刘家沟组为注入层,优点是该层埋深浅,单层注入量大, 钻井成本低,便于降低钻井成本 石千峰组为注入层:优点是该层埋深浅,单层注入量中, 钻井成本较低 石盒子组为注入层:埋深中,单层注入量低 山西组组为注入层:埋深较深,单层注入量低 马家沟组为注入层:埋深大,单层注入量低,钻井成本高 综合平衡风险与投入成本,推荐以刘家沟到石千峰组为注 入层。
生产套管固井水泥方案 水平段选择紧密堆积防腐 水泥浆体系 斜井段以上根据监测2井水 泥腐蚀结果,综合评价选 择经济合理的水泥浆体系
二、钻井方案
生产套管设计方案 表层套管选择常规J-55级套 管,丝扣涂密封脂强化密封 性 生产套管根据腐蚀评价结果 选择合适材质的防腐蚀套管 ,丝扣选择气密封扣型
水平段长1000米~2000米
二、钻井方案
井身结构方案 表层套管下深550m,常规水泥固 井,水泥返到地面。确保上部煤 层开采安全 生产套管下到完钻井深,下套管 固井水泥返到地面。 由于水平井固井质量易于得到 保证,因此本方案虽然只有两层 套管,仍能保证注入层的CO2不会 窜到盖层以上。
二、钻井方案
一、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以 上地下水为活动地下水,而 J~C为岩溶地下水,流动极 为缓慢,适合地CO2埋存。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图文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图文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图文
盆地构造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属于中国北方陆块东北缘,位于巴彦淖尔地块、巴音布
鲁克地块与呼伦贝尔地块的交界处。

该地区构造活动频繁,经历了多期构
造事件。

岩浆活动发育,构成了较复杂的构造体系。

由于多次构造作用,
盆地内部出现很多断裂、褶皱、岩浆岩和断阶地貌。

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印支期岩浆活动的喷发物和剥蚀产物,以及晚期的造山活动形成的碎屑岩储层。

盆地内沉积相较为复杂,沉积物
种类丰富,有海相、湖相和陆相沉积。

盆地内河流发育,形成大量的三角洲、河道、湖泊和海湾。

河流的冲刷和聚敛作用,使得沉积物在盆地内部
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单元。

矿产资源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资源富集区之一,盆地内的煤炭资源
储量极为丰富。

同时,盆地内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油气资源主要分
布在盆地的深层和孤立的小凹陷中。

盆地内的油气田分布广泛,主要为油田,但也有少量的气田。

另外,盆地内还存在着丰富的地下水和非金属矿
产资源,如石灰石、硼矿、盐矿等。

总结起来,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复杂的盆地构造特征、多样的沉积相特
征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些特征使得盆地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
源供给地区。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勘探技术的提升,鄂尔多斯盆地的
资源潜力有望进一步发掘和开发。

鄂尔多斯盆地北西部下白垩统华池-最新年精选文档

鄂尔多斯盆地北西部下白垩统华池-最新年精选文档

鄂尔多斯盆地北西部下白垩统华池1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属华北地台的一部分,为中生代发育起来的大型内陆拗陷盆地,面积达25km2。

盆地基底由太古界和中下元古界、古生界变质岩系组成,出露在盆地蚀源区周边地带。

下白垩统是盆地的主要沉积盖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宜君组(K1Y,在盆地北西部缺失)、洛河组(K1L)、华池―环河组(K1HC+H)、罗汉洞组(K1LH)和泾川组(K1J),其中华池―环河组具备了潜水或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条件。

2铀矿形成条件分析2.1构造条件鄂尔多斯盆地属稳定的地台型盆地,是在鄂尔多斯地块整体均匀下沉,构造活动相对稳定阶段形成的大型内陆拗陷式盆地。

其处于大地构造中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盆地稳定性好,构造不强烈,早白垩世盆地西缘天环向斜继承性发育,伊陕斜坡具有继承性掀斜构造运动的特点,天环向斜的西翼和伊陕斜坡利于连续稳定的粗碎屑岩相带的发育和展布及潜水或层间氧化带的形成。

2.2岩性、岩相条件在盆地北西部受天环向斜西翼和伊陕斜坡单斜构造的影响,物源主要来自北西部蚀源区,受上述构造和物源的控制作用,在盆地北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华池―环河组(K1HC+H)由北西向南东为山麓相―河流洪积交替相―河流相―河湖交替相,在盆地北西缘主要以稳定的河流相沉积为主。

上述沉积特点说明,在鄂尔多斯盆地北西部伊陕斜坡和西缘天环向斜西翼,华池―环河组(K1HC+H)河流相和河湖交替相形成稳定连续展布的砂体,有稳定的区域性泥岩和粉砂岩发育,为华池―环河组(K1HC+H)潜水或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3后生蚀变特征在早白垩世华池―环河组(K1HC+H)沉积过程中,主要为温湿古气候,华池―环河组主要为灰色、灰绿色和浅灰色等暗色调为主,有机炭含量基本在0.04~0.50%之间,最高为0.54%。

中亚地区乌奇库杜克铀矿床含矿砂岩有机炭含量仅为0.05%,而矿层长度20~25km,宽50~100km,个别宽达1700m,总储量达12.70万吨。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主要地壳运动
海西运动 加里东运动
怀远运动
蓟县运动 吕梁运动 五台运动
第 15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2)盆地晚古生代沉积-构造特 征:早古生代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盆地
整体抬升,遭受志留、泥盆纪、早中石炭 纪约一亿年的剥蚀后,进入晚古生代的海 西构造阶段,盆地在本溪期接受一套海 相—海陆交互相的砂岩、页岩、石灰岩、 铝土岩及煤层沉积;太原期盆地接受一套 海陆交互为主的暗色砂泥岩夹石灰岩和煤 层沉积。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第1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目录 盆地基本特征 盆地构造概况及发展简史 盆地油气层概况 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第2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一 鄂尔多斯盆地基本特征 (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以不整合面为重 要界限,为多构造体制、多演化阶 段、多沉积体系、古生代地台及台 缘坳陷与中新生代台内坳陷叠合的 克拉通盆地。
吕 梁 山


第6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2.盆地面积大小 盆地面积37×104km2,本部面积
25×104km2。
第7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行政区划:
内蒙古15×104km2 (中部), 陕西11×104km2 (中北部) 宁夏5×104km2 (全境) 甘肃4×104km2 (东部) 山西2×104km2 (西部)
第 12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伊盟隆起;西缘掩冲带;天环坳陷;伊陕斜 坡;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
第 13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第 14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晚古生代一早、中三叠世:
从上述可以看出,该阶段的构造特点是:初期(即石炭纪)以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为主,表现为南北隆、东西凹、中间行一鞍部。

东西两凹的沉降幅度和构造活动性差异很大,在中石炭世呈明显的分割状态,仅在晚石炭世初期两凹的海水才与中间鞍部连通。

西缘凹陷是早古生代剪切—张性裂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由于南北边缘不均衡俯冲和碰撞所形成的楔形张性裂谷,而东部凹陷是克拉通内的坳陷。

后期,即二叠纪以后,由于南、北边缘的俯冲和碰撞造山,以及相应于南北方向上的收缩挤压作用,致使该区自二叠系以后形成统一的克拉通坳陷.并同时强化了克拉通内东西走向的次级隆起(北部乌兰格尔隆起带、南部麟游隆起带)和凹陷(中部盐池-米脂凹陷带)以及定边-吴堡区域东西向构造。

晚三叠世-白至纪:
印支运动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史发展个是一次重大变革。

在沉积上实现由侮相、过渡相向大陆相的转变,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完整和具典型的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

盆地演化进入了大型内陆差异沉降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结束和取代了古生代以来克拉通坳陷的发展历史。

其构造活动性亦明显增强,并在燕山期达到高峰,围绕盆缘形成平行盆地边缘的褶皱冲断、逆冲推覆镶边。

因此我们认为该阶段的鄂尔多斯盆地是处于特殊围压挤压构造环境内,盆地的形成机制已由南北方向陆块拉张、洋壳俯冲与陆块碰撞造山构造体制转化为由印度陆块对欧亚古陆块的俯冲碰撞和太平洋洋壳对中国古陆块的俯冲作用形成的远效应所控制的陆内变形体制。

新生代:
新生代以来,东亚濒太平洋边缘海盆的扩张及印度陆块对欧亚大陆块的碰撞造山作用使盆地及周缘地区出现总体张性、局部挤压性的构造环境。

三、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的总体特征
1.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基本经历了3个构造体制,即前古生代深部热
体制、古生代克拉通与南北相邻海域所组成的类似于现代板块扩张、俯冲、碰撞造山体制及中新生代东西部现代板块远源控制的陆内变形体制。

由此可见,热作用的深与浅、南北向的扩张-俯冲与俯冲-碰撞造山、陆内构造环境的挤压与拉张是盆地构造演化6大阶段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
2.盆地内部在地质历史时期中依次发育了中、晚元古代裂陷槽,早古生代边缘沉降的克拉通坳陷,晚古生代边缘碰撞的克拉通坳陷,中生代大型内陆场陷及新生代周缘断陷等不同类型的原始盆地。

这些原型盆地是本区现今评价和寻找天然气的五大领域。

3.盆地边缘的演化经历是,从中、晚元古代裂陷转化为早古生代古活动大陆边缘、晚古生代造山的碰撞边缘、中生代逆冲推覆边缘和新生代周缘断陷及断块隆升边缘。

4.盆地内次级隆起、凹陷及其它构造现象所指示的各阶段主体构造线方向的变化规律性是;太古代-早元古代为东西向;中、晚元古代为近南北向;早古生代为前期南北向 (继承)与后期东西向(新生)的复合形式;晚古生代在继承早古生代的复合形式基础上,后期演变为东西向;中生代由东西向(继承)逐步转变为北北东一南北向;新生代为总体的拉张背景和逐步显示为北西向。

上述变化,与地史上本区深部热动力机制及不同形式的边缘动力学机制的演变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四、各沉积期地层发育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中晚元古代地层:
由长城系、蓟县系和震旦系组成,厚800—2770m,岩性分别以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和冰碛岩为主。

早古生代地层:
早古生代地层总厚度为350-6450m,与下伏地层多呈假整合接触。

从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和古生物群来看,本区早古生代地层基本可以划为3个地层分区,即鄂尔多斯分区、西缘分区和南缘分区。

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

盆地及其东缘早古生代地层的沉积特点与华北类似,缺失中、晚奥陶世沉积,但在盆地西缘和南缘,因毗邻秦祁海槽而具过渡型沉积特征,其特点是地层发育全、沉积厚度巨大、有大量碎屑岩和火山凝灰岩出现,并在早奥陶世开始出现华南型古生物群分子。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地层:
基本由碎屑岩组成,仅石炭系存在少量碳酸盐岩。

特点是:下二叠统及其以下地层为暗色含煤碎屑岩建造,以上地层为红色碎屑岩建造。

全区地层分异不大,仅石炭系存在祁连和华北两种沉积类型。

前者的持点是地层沉积早、发育全、厚度大(167.0—1400m),泻湖相发育;后者则以地层沉积晚、厚度小(57.0—200m),潮坪相发育为特征。

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
主要由内陆河湖相碎屑岩组成.在安定组和环河—华池组内见淡水碳酸垃岩,在延长组和环河—华池组内见火山凝灰岩。

沉积的主要特征:纵向上红黑分明,黑色地层主要分布于晚三叠世延长组和早侏罗世延安组(煤层和煤线发育),红色地层主要集中在中上侏罗统。

平面上存在补偿和非补偿两种沉积类型。

补偿性沉积分布于盆地西缘安口窑、石沟驿、汝箕构一带,特点是砂岩、砾岩发育,沉积厚度大,如延安组厚度为2000—3000m;非补偿性沉积分布于补偿沉积以东,特点是沉积厚度薄(延长组厚度为1700M左右),岩性较细。

新生代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自白垩纪后期隆起之后,除盆地西及西北线有渐新统超覆之外,盆内广大地区仅有新第三系沉积。

渐新统为杂色砂泥岩夹石膏层,厚20一360m,新第三系为一套红土层,厚2—8m。

第四纪地层在盆地内部基本以北纬38度为界,北部是砂砾层,南部是黄土,厚度70一300m 。

它们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均为不整合。

该区的新生代地层主要发育于周缘断陷盆地之中,在渭河断陷盆地内厚度可达7000m左右,在河套断陷盆地内厚度近于9000m,在银川断陷盆地中厚度为5000m左右。

(中国石油地质志)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