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别分层的角度分析妇女地位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性别分层的角度分析妇女地位的变化
李晓玲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从性别分层的角度对妇女劣势地位的表现以及人们对妇女错误的认识态度进行描述,综述了妇女地位变化的过程;分析得出性别分层中妇女地位的变化现状是社会选择、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及主体情境选择的结果。
关键词:性别;性别分层;妇女地位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08)02-0104-04
0 引 言
性别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对此问题的以往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法律、教育、就业、职业及家庭等各个领域对性别问题进行分析;其次,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深,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对性别的本质问题进行研究;再次,研究时间跨度大,地点范围广。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从性别分层的角度,重点分析在性别分层的社会中妇女地位的现状、妇女地位变化的过程,剖析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
1
李强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一文中对社会学的分层概念及本质作了明确的说明。他认为,“所谓分层,是对于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观察角度,也就是说从人们社会地位垂直变化的角度观察社会。分层的本质是关于人们之间的利益或资源占有的关系。”[1](P16)
李小江等在《性别与中国》中指出,“以性别研究作为一个角度、一种方法,去分析和解构一个民族、一朝传统、一段历史。”[2](P1)兰德尔・柯林斯认为,性别分层的首要前提是,人对男女两性有着明确的区分。他认为,由于男女两性在体力上有着较大的差别,所以在性财产的占有方面,女性往往被男性所占有。与此同时,柯林斯指出,这种两性关系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里,男女两性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里,男女两性的差距最小。珍妮特・查夫茨也对性别分层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外界强制性的作用和个人主观的自愿性的配合是导致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她主要是从劳动分工制度和社会性别角色等角度来分析的。张宛丽在《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化与性别分层》一文中认为,性别分层一方面体现男女两性在经济地位上的差距逐渐拉大,女性群体日益弱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体现在女性人群的内部分层方面。她主要从经济资源的占有方面分析导致两性差距的社会原因,并通过现在社会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论证了她的观点。
综上所述,性别分层是对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之间以及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内部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家庭、教育、职业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的高低不同、层次分明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深
收稿日期:2007-06-04
作者简介:李晓玲(1981-),女,山东茌平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
化人们对性别问题的认识。众所周知,男性和女性在生理方面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却不是造成性别分层的最主要的因素。本文侧重于从社会因素方面来分析性别分层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2 性别分层中的妇女问题
2.1 性别分层的关注点是妇女在社会中的劣势地位问题
现实生活中妇女处于这种劣势地位不仅体现在经济和就业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政治、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首先,在政治方面。郭砾在《试析各级领导班子的性别比例配置》一文中,分析了妇女在领导班子的不同职位中的分布,并指出在各级领导班子里出现了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谭琳主编的《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显示,2003年省级女干部占省级干部人数的9.0%,地级女干部占地级干部人数的12.2%,县级女干部占县级干部人数的16.7%。许艳丽在《妇女参与社会发展》一文中认为,在政治决策机构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太小,这样严重影响了女性政治夙愿的实现和政治意见的表达。其次,在家庭生活方面,最严重的就是家庭暴力问题。佟新的《不平等性别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对中国家庭暴力的分析》一文用实际访谈的资料研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家庭暴力问题,并从理论的高度揭示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认为父权制社会是产生家庭暴力的根源。再次,在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男女两性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在张广利和林聚任先生的《教育与妇女的社会地位》的文章中,指出了妇女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由于社会观念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女性受教育的水平明显低于男性。李春玲指出,从性别比较来看,家庭背景对女性教育获得的影响远远高于对男性的影响。[2](P416)认为男性受教育的机会获得与家庭经济状况无关,而在女性受教育机会的获得中,家庭的经济状况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2.2 对妇女地位认同存在的错误态度
首先,妇女是作为母亲的角色而被认同的。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妇女地位的认同归因于母亲的角色。认为妇女只有生儿育女之后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一书中,把女性看作为是生育的工具,认为妇女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做一个优秀的母亲上面。而忽略了妇女在生活、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社会贡献。其次,妇女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的。女性的社会角色扮演的范围似乎被固定了———只是家和庭院。妇女的任务是在家“相夫教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成了大家闺秀的标准。这些性别观念,我们还可以从大众媒体的一些广告词中略窥一二。“丈夫、男人就是女人的全部”、
“女人对男人说,我是你的;男人对世界说,世界是我的”等等。妇女存在的合理性概念被男权社会中的男性主宰着。再次,在媒体中妇女的一切品质和价值都被容貌所覆盖,而忽视了妇女的社会价值。在销售汽车、房屋等的一些广告中,往往要让女人与之搭配,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妇女成为销售中可供观赏的装饰品出现在媒体中。
3 性别分层中妇女地位的变化分析
3.1 妇女地位变化的过程
本文根据已有资料,参照《中国社会性别制度的历史起源》中的划分标准,将妇女地位的变化过程置放在母权制、父权制和倡导男女平等的时代背景下分析。
首先,母权制时期的妇女地位。瑞士的历史学家巴霍芬认为,原始社会时期,性关系比较混乱,因此对世系的安排是以母亲为中心的,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提出了母权制先于父权制存在。英国的法学家麦克伦南在1865年发表的《原始婚姻》中指出,在原始社会的某一阶段,母亲是亲属制度的中心,亲属制度以母亲的血缘关系为基础。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人类家庭史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偶婚制家庭、父权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他把母权制家庭作为重点来分析。认为,原始社会的男女关系是平等的。从归纳中可以看出,在母权制时期因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