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合集下载

中国财政史

中国财政史

财政与税收学院历史论文夏商到隋唐财政支出演变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学院名称专业名称指导教师2012年10月29日夏商到隋唐财政支出演变摘要:随着时间的变迁,财政支出越来越受人关注。

因为他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财政支出的合理支出将会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

如果一个国家在财政支出方面比较合理,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促进发展,经济将会越来越好,稳定增长,促进就业率,改变国内生产总值。

加速一个国家经济变得越来越强大。

从夏商周到隋唐年间财政支出的演变,一直都在对财政支出在改进,希望可以通过这样来改变自己的国力,是的自己的国家变得最强。

关键词官俸支出军费支出祭祀支出其他支出目录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3)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支出 (3)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支出 (3)隋唐五代的财政支出 (4)结束语 (4)参考文献................................................................. . (4)•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夏商周三代国家的财政支出,史籍上称“国用”,如何分配支出,满足国家需要,史籍上称“制国用”,夏、商两代的支出尚无定制,西周开始渐具规模,其特征如下:(一)国家财政支出与王室财政支出不分•夏、商、周三代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其支出同样不可分,特别是财政支出的形式又和奴隶制的分封制,宗法制、俸禄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财政支出首先保证祭祀和军事需要•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基础上,维护国家权威是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财政支出的首要任务。

史载“国之大事,在祀或戎”,祀为抚国家、定百姓、强化神权;戎为武力征伐,安国定邦,强化王权,祭祀和军事征伐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财政支出首先确保祭祀和军事和需要。

•(三)式法制财,专款专用•三代财政支出分为九类,亦称九式,每一式都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所谓式法制财,主要在于收支对口,专款专用,保证均节财用,求得财政平衡。

会计史_第5章-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会计史_第5章-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总结:由三国的官职设置可以看出,魏设置度 支尚书掌管国家财政,吴设户曹尚书主掌计算 之事。
曹操也是大理财家
发展生产是一切财政工作的基础,曹操通过推行屯田制度来解 决民生国计问题,不失为一大良策。 中国历史上的屯田分为两类:一为军屯,始于汉武帝,二为民 屯,始于曹操。 曹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采纳了枣祗、韩浩等人的建 议,率先在许下(今许昌)招收流民实行屯田积谷。曹操的民 屯制度规定,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屯田民按用官牛与不用官 牛分为两类,用官牛者“民四官六”,不用官牛者“五五分成”。 在实行屯田后的一年中“得谷百万斛……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 皆满”。民屯制度使无业的流民又回到了土地上,有效地保证了 战争所需的军粮供应,昔日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禾稼盈野,阡陌 相连”的良田,“五年中,仓廪充实,百姓皆劝乐业”。到魏文帝 时,邓艾屯田收入达到了“计除岁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 的规模。民屯体制的成功不仅使汉魏北方经济得以复苏,而且 由于这一财政政策促进了北方人口的集聚,为曹操治国平定天 下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和人力基础。
北朝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 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 魏。 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 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 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 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 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分裂 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 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 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公元550年为高洋(高欢子) 所代,东魏共历17年。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史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史
• 一、财政收入 1. 田税 2. 军赋 3. 其他收入
• 二、财政支出 1. 军事支出 2. 祭祀支出 3. 王室支出 4. 俸禄支出 5. 其他支出 • 三、财政管理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
•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 秦汉时期的赋役 • 秦汉时期的工商税收 • 秦汉时期的官营事业及卖官鬻爵 • 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 • 秦汉时期的财政管理
2. 严格重农抑商政策,重点打击富商巨贾 3. 大肆开疆扩土 4. 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 5. 重视农业技术,发展农田水利
• 四、昭帝宣帝中兴 • 五、王莽错位的改革 • 六、建武永平的经济恢复 • 七、永元以后经济的衰落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与户口制度
• 一、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 二、秦汉时期的户口制度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一、秦朝地主经济与政治的确立 •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 1. 调整阶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
阶级统治 2. “约法省禁”、“与民休息”,促进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 3. 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 三、汉武帝的开疆扩土
1. 强化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削弱和打击地方 势力
• 一、唐朝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1. 唐朝的土地制度 2. 唐朝的户籍制度 • 二、唐初的租庸调制 ✓ 唐朝主要实行过两种赋役制度:租庸调制
度和两税法。
• 三、唐中后期的两税法 1. 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过渡时期的赋税 2. 两税法的实施 • 四、田赋的预征 • 五、唐朝的徭役制度 1. 唐朝的兵役 2. 唐朝的力役与资课
• 三、三国时期的财政支出制度 • 四、三国时期的财政管理制度 1. 财政管理机构 2. 工商税收及漕运的管理制度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1、财政制度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1)经济因素:财政制度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制定的,它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基础下的财政制度各有所异,但基本上要根据各国当时的生产力条件来制定与其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2)政治因素: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制度的侧重点不一样,同时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相一致,不同的政权体系下财政分配关系各有其特点,财政制度的制定要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相适应,才能平衡不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3)社会因素:科学合理的财政制度要综合考虑到社会各阶层利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力求在促进社会进步,民生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所作为,这就要在制度财政制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社会因素,才能更加合理的制定相关的财政制度(4)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灾害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财政制度也会因为不同的地域情况作出适当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合理分配资源,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

演变:①夏商周三代实行地方分权型的才财政管理体制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

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

据《周礼》记载,天子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封。

“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

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

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受封的领主掌握着封地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及课税权。

周天子最可靠的收入是王畿内的税收。

受封的诸侯虽有比例上交中央的规定,但在中央对地方失控的情况下,交不交,交多少完全决定于诸侯。

这种体制导致后来的王室衰微,诸侯称霸。

形成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

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三国 两晋 南北朝的税收

三国  两晋  南北朝的税收

i 占田: 、 男子可以 占有土地 7 亩 , O 女子可 占有 土地 3 亩 , O 这叫 占田。 占田数只是 一个限额 , 实际 上 能否完全满足 , 府并不过问 。 政 2 课 田 : 官府 按人征收固定的 田租 。 、 指 当时规 定, 每个 1 岁至6 岁的丁男要交5 亩 的田租 , 6 O O 丁女 交2 亩的 田租 ;次丁 男 ( 3 O 1 岁至 1 岁 ,i 5 6 岁至6 5 岁 ) 5 地的 田租 , 丁女免 交。课 田的田租 , 交2 亩 次 5 亩 收租4 。 O 斛 大抵合每亩8 。 升 边远 的少数民族居 民不课 田 , 每户 交米3 再远的交5 , 斛。 斗 叫做义 米。 极远 的每人交钱2 文 。 8 叫做 算钱。 3 户调 : 田租 之外 , 民还要交纳户 调。具 、 在 农 体规定是 : 丁男作户 主的 , 每年交绢3 , 斤。 匹 绵3 妇
后, 为了满 足国家经济和军备 的需要 , 政府于公元
2 6 , 行 了 大 规 模 的 军 事 屯 田 制 度 , 进 了 农 2年 实 促
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 了财 政收入 ,壮 大了经济实
力。
二 、 晋和东晋的税收 西 ( ) 一 西晋的税收制度
的税
魏、 、 蜀 吴三 国混 战多年 , 后 , 最 司马 氏集 团于
女或次丁男 为户主的 , 户调折 半交纳。 边远郡县 只
交2 3 i 3 / 或 / 。少数 民族居 民每户交宗布 ( 即麻布 ,
对边远地 区征收的实物税 ) 匹 , 地可减 至 i i 远 丈。
‘ , ’
令的屯 田都尉 管理 , 直属 中央 的大司农。 田客 可 屯
以不服兵役和一般 的徭役 , 门从事 农耕 。 专 他们 按 土地的实际 收获量 向官家分 成交纳地租。用 官牛 的, 官六民四 ; 用私 牛的 , 民对分 。 田客 的生 活 官 屯 比较有保障 。 民屯之外 , 还实行军屯。 战时打仗 , 平

中国财税史 整理

中国财税史 整理

第一章中国奴隶社会的国家财政本章要点: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第一节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一、国家萌芽的出现1、部落联盟(国家雏形):(1)原始人群(170万年前):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2)母系氏族社会(五万年前):1)“只知其母,不知其父”2)一切生产资料都归氏族成员所有,贫富与共,没有剩余产品。

(3)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以前):黄帝、尧、舜、禹时期1)农、牧业分工2)剩余产品出现3)展开神事、军事、民事工作二、中国财政制度的形成1、黄帝、尧、舜时期:随机性的贡、献贡宝玉、贡弓箭;献白环玉块2、禹时期:开始形成贡赋等财政制度第二节奴隶社会的财政特征与财政收入一、奴隶社会经济与政治特征1、夏、商、西周三代,约1299年夏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2、实行奴隶制度3、以农立国:农业、畜牧业二、夏、商、西周时期财政特征1、土地王有(1)天子:土地所有权(2)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和转让(3)奴隶主受封土地后,承担各种义务定期朝觐、缴纳贡赋、奉命出征“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2、制定贡赋(1)贡赋:“禹别九州岛,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2)助、彻:对劳动者征收的田税和力役3、分田制禄以分田赐奴作为贵族和各级官吏的俸禄,不再另拨经费4、公私不分: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三、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制度(一)夏朝:两种田赋一是按土地征收定额田赋以相邻几年的收获量取平均值,什一而税缴纳方式:五服制。

即按各地诸侯的土地距离王城的远近,划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如:甸服:距王城五百里内,侯服:甸服以外五百里甸服二是贡:即以下献上。

中国税收的胚胎阶段。

任土作贡:以本地所出产的土特产品贡献给天子。

以技术之生产物纳税,而与广义之农产物相对照之别种税。

中国财税史复习题

中国财税史复习题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前(一万年)时,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定下来。

2、(禹)根据各地距离京畿的远近,土质的肥瘠、高下评定土地等级,以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向部落酋长进行定量纳贡,开创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4、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5、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产生于(商)朝。

6、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赋)7、两汉时期田租以(三十税一)为主,属于比例税率。

8、唐代实施的服役制度是(租用调制)。

9、两税法实施于(唐)代。

10、“一条鞭法”实施于明代,是由(张居正)提出并实施的。

11、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十分之一)以上。

12、《暴关图》反应的私设关卡,乱收费的情况发生在(明代)。

13、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贡法)。

14、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官营)。

15、隋唐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田赋收入)。

16、五代十国时期的田赋主要包括(两税、绢帛之征)。

17、把差役制度变为雇役制称(雇役法、免役法、募役法)。

18、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外债、内债、税收)。

19、田赋征收的基础是地籍管理,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土地计量)。

20、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垦田每亩纳粟2升,以备灾年赈贷之需而建(义仓)。

21、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以该年的丁银额永为定额,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钱粮,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是清朝(康熙)实施的。

22、为缓和统治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我国(明)代实施了“一条鞭法”。

23、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方田均税法)。

24、北洋政府在把清朝各种名目的附加都并入正赋之后,又另外加征的是(田赋附加)。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

2、国家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中国财税史 简洁版直接打印

中国财税史 简洁版直接打印

禹杀防风泥塑
2、商代:“助”法 孟子:“助者,籍也”。郑玄注曰:“籍者,借也。借 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 助法既包括了田制、也包括了税制。田制方面,“商人 始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 中为公亩,其外八家各授一区”。税制方面,“借其(八家) 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 商代的农业税制,是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劳力课征,将一 井630亩土地分为70亩的方田九块,交给平民耕种。周围八 块是平民私有耕地、收获物私有,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八个 平民共同耕种,收获物全部归国家所有,形成国家的赋税来 源。
彻法与助法相比: 一、授田面积由每夫70亩到100亩,意味着劳动生产水 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授田方式上彻法不再强调保留公田,这是税法的一 种进步,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的增 加。 总之,从助法到彻法是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变的具体 形式,为春秋时期赋税改革、即废除井田制和走向履亩而税 的完全实物田租制度打下了基础。
二、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一)管理机构 从战国史籍中,有田部吏、内史、大府等财 税机构,说明此时对财税征收和关市征管机构 的重视和加强。
(二) 管理制度
1、量入修赋的财政原则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强凌弱,众暴寡,各国间战争不断, 战费支出浩大。为应对支出的需要,襄公二十五年,楚蒍 掩“量入修赋”,也就是根据支出变化来调整收入。这一 举措,一直延续到秦末。 2、财政管理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财政财务管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且各具特点,但也有其共同性和发展的趋同性。 3、上计制度 对官员业绩考核,主要是通过上计来完成的,而财税 任务的完成与否主要在上计中反映,所以,上计制度实是 后世预、决算制度的开端。 上计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加强了对财税内容的考核。

中国古代税制史

中国古代税制史

中国古代税制史一、先秦时期我国赋税始于夏代,史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 。

《孟子•滕文公》也载:"夏后氏五十而贡"。

这些记述表明,我国奴隶制国家建立后,曾经及时采取法律形式确立国有赋税制度。

即以五十亩地为计量单位,并取其平均值地十分之一,作为向国家缴纳的贡赋。

赋是夏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平民向国家交纳的实物地租。

而夏朝的财政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贡纳。

夏朝的"贡"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或间接统治区内的诸侯、方国或部落之贡,一是公社农民或其他类型农民的"五十而贡",前者属于赋税或捐税,后者具有租、税合一的性质。

商朝仍沿袭夏的贡制。

周朝基本上是沿袭了夏商的赋税制度。

西周实行井田制,国家在修筑水渠和道路时把土地划分为许多“井”字形方块,故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亦即属于周王,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让他们世代享用。

他们只有享用权而无所有权,所以不准转让和买卖。

为了充分发挥地力,并规定了定期“换土易居”的分配制度。

西周的井田制根据剥削对象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区划,一种是“十夫有沟”,即国中平民的份地。

其收入要上缴国家十分之一,作为贡税,以充军赋。

另一种是“九夫为井”,即国家将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为九区,中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公田由八夫助耕,收获全部缴给领主。

男子成年受田,老死还田。

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

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两周时期的赋税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变。

公元前685年左右管仲相齐,实行"井田畴均,相地而衰征"的税法,突破了井田制的局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行“履亩而税”,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须按亩交纳土地税。

井田之外的私田,从此也开始纳税。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曹操在屯田的基础之上,废除了口赋、算赋,而将临时性的征发制度化, 实行了按田征租、按户征调的制度。曹操的这项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有利于减轻和均平赋税负担 • 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 弱化了对人的束缚,加强了对户的管理 • 具有适应性并奠定了收益课税向财产课税转变的基础 • 体现了很强的法制约束
魏晋南北朝的近400年之间,始终贯穿着国家的分裂、战乱的纷扰 与民族的融合,这是这个时期的突出的政治特点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在国体上仍然是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 国家,政体上仍然是君主制,行政上,在中央实行三省制,地方实 行州郡县三级制,各级官员为皇帝负责。不过,这一时期居于权力 核心的是门阀士族地主。
一、北朝田制、三长制与租调制
1.北魏的均田制 太和九年(485年)十月,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采纳李安世的
建议,下诏实行均田制,具体内容包括: • (1)授给农民露田 • (2)授给农民桑田或麻田 • (3)新定居的农民给予少量的宅地和菜地 • (4)官吏依职位高低,授给公田 • (5)授田和还田,都在每年正月举行
南梁的徭役更为繁重,甚至征及女丁。
三、南朝时期的工商杂税
南朝的杂税名目繁多,其中大多是从东晋沿袭下来的,也有新创者, 所以较之东晋更杂、更滥。
1.关税
2.牛埭税
3.塘丁税
4.市税
5.盐、酒专卖
四、南朝时期的其他收入
1.捐献及借贷收入 2.口钱 3.卖官收入
4.赎罪收入
五、南朝的财政支出
1.皇室支出 2.俸禄支出 3.军费支出 4.封建迷信支出
• (4)所纳绢布,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 三匹为内外百官俸。此外,还有随时征收的杂调。
• (5)减免规定。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 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3、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4、实行人头税。
5、划一度量衡。
6、均平田税,统一税率计算税额,所有田税一律纳粟,不得用其他实物或货币代替。
这一时期改革变法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各国变法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四)魏国李悝等人变法:
1、废除奴隶主贵族官爵世袭制度。
2、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田租收入。
3、实行“平籴法”: 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五)楚国吴起变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依照其收入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意义:
a、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b、征税原则: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转变为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7、元代统治时间较短,对于国内贸易不征收商品通过税。
8、明、清两代通过税性质的内地关税分钞关税(清代称为户关税,税种分为两类:通过税或流通税、船料税)和工关税,清代时,前者税率为从价征实物5%,后者税率为实物征10%,收入不断增加。
【2】国境关税:
1、唐朝:征课形式主要包括“陌脚”(或舶脚,又称下碇税)、进奉(上贡朝廷的珍异之物)。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二、财政的基本原则:


三、赋税课征思想

“彻田为粮”;“任土所宜”;平均负担(按土地面积大小、 距离王城远近、资产或盈利的多少、年龄之长幼等标准)
思考题:如何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的财政 平均负担观点?
第四章 三代财政的收支管
第一节 三代土地制度

一、所有制:实行奴隶主国家所有制而非私有制 二、三代的井田制
第三节 三代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的特点 二、财政支出的内容


军事开支 祭祀支出 王室支出 俸禄支出 建设支出 其他开支
第四节 三代财政管理

一、财政管理机构 二、财政管理体制:地方分权 三、《周礼》 四、财政管理原则



量入为出 上计制度 因地制宜,均平赋役 巡视督征 储备原则
中国财政史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章 第二章
关于财政史的相关说明 历史知识
第一章 关于学习财政史的相关说明


一、教材: 关于课时: 关于作业: 关于考试: 关于平时成绩: 关于课堂纪律。 二、教学内容

1、学习的目的 2、学习的方法、手段 3、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章 历史知识
第一节 秦汉财政概述

专卖政策 均输法 平籴法

财政管理制度:上计制度
第四篇 秦汉

第一章 秦朝财政 第二章 汉朝财政
第四篇 秦汉财政史

第一章 中国与西欧封建制的比较 第二章 秦代财政 第三章 汉代财政
第一章 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中国与西欧封建制的比


税 收 进 化 论——三国时期赋税制度的悄然演变

税 收 进 化 论——三国时期赋税制度的悄然演变

税收进化论——三国时期赋税制度的悄然演变赵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始于三国(公元220年),结束于隋灭陈(公元589年),期间经历了近三百七十年;这段历史时期,除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从政治、军事到经济等方面,都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由于政治、经济的战时性和复杂性,使得这一时期的财税,成为复杂的战时财税;而各地政权的建立与存亡时间长短的不一致,又加剧了战时财税的混乱性。

东汉末年,国家战乱不堪,人民迁徙流亡,留下大量无主荒地,“田无常主,民无常居1”的不稳定状况,使汉代田赋制度丧失了存在意义;混乱中的各个割据势力为了保持自己的政治与军事地位,必须首先解决财政供给问题。

公元196年,曹操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屯田农民不服兵役和劳役,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向国家缴纳田租;具体的征收率是“持官牛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2”,高达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征收率,与汉代“三十而税一”的田赋制度大相径庭。

1《昌言.损益篇》2《晋书.慕容皩载记》屯田制是适应军事需要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一改封建国家和私人地主之间按比例进行分配的关系,地租收入全部以赋税形式上交给国家,保证了割据势力对军粮的需要;在曹魏实行屯田制取得显著成效后,孙吴、刘蜀亦先后效仿;三国时注重屯田收入思想的盛行,对于促进田赋从两汉传统的租税制向魏晋以后的新的租税制度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该时期赋税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趋势。

三国时期赋税演变的另一重大变化在于曹操推行的“租调”制,公元204年曹操颁行“租调”制,“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郡国守相明检查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3”,规定每亩田地向国家缴粟四升,称田租;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称“户调”;其他税收项目一律罢止,豪强地主也必须按田亩数纳田租、出“户调”,不准让百姓代出田租。

“调”原本起源于东汉后期,政府常额外征调物品,这种临时的勒索称为“调”;“租调”制的推行,彻底废除了两汉以来按人头征收的算赋、口赋;该制度变人头税为户税,且数额不大,比汉代口赋、算赋制度更易于征收,有利于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强调豪强地主不得隐瞒田亩,逃避租赋,有利于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中国财政史

中国财政史
• (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a.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 b. “舍地而税人”。
• c.“民努力本业,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 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知识链接
•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 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 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 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 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一、赋税制度 (一)田制与田赋 1.田制
(1)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即:“普天之 下, 莫非王土”。
(2)管理形式:按等级分给各级奴隶主、平民 经营。
2.田赋
(1)夏代的贡法。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 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贡法就是夏代建立在土地国有制基础上的赋税 制度。其基本内容是,每户授田田50亩,缴纳收获 物的1/10作为国家的赋税收入。
汉代算赋制度具有着鲜明的政策性:
其一,为限制商贾牟取暴利,贯彻重农抑商 政策,对商贾每人每年征收两算,即240钱。
其二,为保证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对 商贾地主蓄养奴婢者课以重税,每人每年两算。
其三,鼓励生育,对晚婚者加重征收算赋。 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四)更赋
汉代对按规定应该服役而未能服役者所征收 的代役钱。更卒不亲自服役,纳钱2000;戍卒不 服役三日者,纳钱300。除去代役使用外尚有余额, 成为国家财政收入。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 一、秦汉时期的赋税
(一)田租
1.田制
秦汉时期的土地所有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类: 少部分是属于封建王朝的公田(或官田),大部分是 属于私人(包括王侯、贵戚、达官、富商、地主和平 民等)占有的土地。从此,地主可以大量兼并土地, “富者田连阡陌”的现象出现了。

魏晋南北朝财税史

魏晋南北朝财税史
占田制(占田、课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 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减半,次丁女不课。”“凡民丁课田,夫 五十亩,收租四斛(八升)” 在占田的限额内,无论农户具体耕种多少,以课田亩数为征收依据,多种不 多缴,少种不少缴。政府没有任何措施保证人民占有足够数量的土地。
户调制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
03 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可作为世业田,
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
04 在不宜种桑的地区,男子每人另授麻田10亩,女子5亩,奴婢同样受田,按露田法还受。
05 新定居的民户还可分到少量的宅田,每3口一亩,奴婢5口一亩,要种植一定面积的蔬菜。
06
计口授田的历史经验。
拓拔政府先于边地屯田,后有大量吏民到都城平城,实施计口授田, 把土地分配给耕种者。耕作者如果没有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权,在 官吏监督下在国有土地上的不自愿劳动,缺乏劳动积极性,一有机 会就会逃跑。这样就不能达到劝课农桑,增加租调税收的目的。必 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把劳动力和土地结合起来, 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两晋
西晋占田制
屯田制的崩溃
1.屯田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2.屯田剥削日益严重,初时分成比例,持 官牛六四分,持私牛五五分,后持官牛八 二分,持私牛七三分; 3.屯田制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封建人身依 附极强,屯田客人身自由丧失,负担沉重; 4.屯田制后期士族豪强瓜分占有屯田和屯 田客的成果。 “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 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
“是岁(建安元年),用枣祗[zhī]、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置屯田令》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世之良式也。

2020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财税史》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财税史》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10分)决定财政制度的因素不包括A.经济发展水平B.社会性质C.领导人素质D.政府职能2【单选题】(10分)财政史研究的内容包括A.财政制度B.其他都是C.财政政策D.经济结构与方式3【单选题】(10分)财政史的研究对象包括A.国家和社会思想文化B.财政制度与政策C.其他都是D.财政发展本身规律4【单选题】(10分)熊彼特将西方国家财政发展的历史分为贡赋财政、赋税财政、国家财政和公共财政四个阶段,其划分依据的是A.财政收入形态B.社会性质C.经济发展阶段D.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或者称为财政融资方式5【单选题】(10分)以财政分配对象的表现形态为标准,不属于财政收入形式的有A.劳役财政B.实物财政C.货币财政D.国家财政6【判断题】(10分)财政史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货币关系。

A.错B.对7【判断题】(10分)“财政”一词在中国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同时出现。

A.错B.对8【判断题】(10分)专业史学与专业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A.对B.错9【判断题】(10分)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与财政学史的研究对象相同。

A.错B.对10【判断题】(10分)财政史是财政学的“流”。

A.错B.对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10分)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A.比例税制B.定额税制的贡法C.劳役租D.十一税率2【单选题】(10分)先秦时期的财政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是A.均田制B.井田制C.屯田制D.土地私有制3【单选题】(10分)井田制盛行于A.西周B.商朝C.夏朝D.春秋4【单选题】(10分)“分田赋兵”“分田制禄”反映的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更名天下田为王田C.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5【单选题】(10分)夏商西周时期,王与地方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A.行政隶属关系B.完全独立C.相对松散的地方分权型D.中央集权型6【判断题】(10分)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二、 三国的赋税
(一)租调收入 (二)徭役 (三)工商杂税
(一)租调收入
租调收入即田租、户调收入,是以土地为 基础对小农经济进行的一种征课,包括对 手工业的课税,但不包括徭役在内,此税 形成于曹魏,至唐才有所改变,成为租庸 调制的先声。
(二)徭役
徭役包括兵役、力役及其他杂役等等。
(三)工商杂税
二、 两晋时期的赋税
(一)田制和田赋 (二)徭役 (三)工商杂税
(一)田制和田赋
1.西晋的占田制和租调制 2.东晋的占田制和租调制
1.西晋的占田制和租调制
西晋实行占田制,是在武帝司马炎当政的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吴以后实行的。
晋代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 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 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官吏分为九品, 各以贵贱占田,依次递降。最高为第一品 者占五十顷,最低第九品仅十顷。
三品,太府少卿一人,官四品,掌财物库藏。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2. 严耀中:《东晋南朝地方财政收支述论》,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2期。
3.王三北:《论秦汉至初唐间的中央财政管理机 构》,《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四、 互市和贡献收入
三国通过与当时边境各少数民族的互市和 不同政权间的朝献,也可以收得一些物资 收入。关于三国时期的贡献收入,又分国 内和国外两种。国外一般为外交活动,是 礼尚往来的;国内的贡献,多在多国并存 期间出现,一般表现为弱者对强者的一种 服从的表示。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赋税
一、 两晋时期的政治经济 二、 两晋时期的赋税
要原因。 5.总结本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谈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税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税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税收
徐瑞云;段林波
【期刊名称】《吉林税务》
【年(卷),期】2000(000)003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徐瑞云;段林波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93
【相关文献】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税收 [J], 史学文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蚕业(上) [J], 蒋猷龙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蚕业(下) [J], 蒋猷龙
4.历史地图:构建时空观念的抓手——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教学为例 [J], 刘燕
5.史料选用的四个关注点——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单元教学为例 [J], 郭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两晋时期的政治经济
西晋统一,结束了自董卓之乱以后长达九十年的 三国纷争、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动荡局面。至此, 中国又归于统一。
西晋统治者为了尽快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 在平蜀之后,招募人民进入中原,免20年徭役, 并供给两年口粮;平吴后又规定,北来的吴国将 吏可免10年徭役,百工和百姓可免20年徭役。同 时,责令郡县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到武 帝太康元年,国内人口有明显增加。西晋经济的 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世家大族经济势力的发展。世 家豪族拥有众多部曲和佃客,而两晋统治者为求 得豪族的支持,也不得不实行给客、荫客制度。
四、 互市和贡献收入
三国通过与当时边境各少数民族的互市和 不同政权间的朝献,也可以收得一些物资 收入。关于三国时期的贡献收入,又分国 内和国外两种。国外一般为外交活动,是 礼尚往来的;国内的贡献,多在多国并存 期间出现,一般表现为弱者对强者的一种 服从的表示。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赋税
一、 两晋时期的政治经济 二、 两晋时期的赋税
1.关市税 在三国时期,曹操本规定除租调以外,“其他不得擅 兴”,可是事实上还实行盐专卖和征收关津税。
2.盐铁专卖和盐铁酒税 三国时期盐铁多实行专卖制度。盐利收入成为国家财 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3.其他工商杂税 三国时因战争频发,商旅受阻,工商税收项目不多。
三、 三国时期的的屯田
屯田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经营政 策。从劳力来源说有军屯和民屯两种,从 收益分配来说,它不同于田租、户调,而 是一种收获分成。屯田创始于汉代,到曹 魏时则大力推行,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二、 三国的赋税
(一)租调收入 (二)徭役 (三)工商杂税
(一)租调收入
租调收入即田租、户调收入,是以土地为 基础对小农经济进行的一种征课,包括对 手工业的课税,但不包括徭役在内,此税 形成于曹魏,至唐才有所改变,成为租庸 调制的先声。
(二)徭役
徭役包括兵役、力役及其他杂役等等。
(三)工商杂税
建兴四年(316年),匈奴族刘曜攻占长安, 灭西晋。在此前后的135年里(304年到439年), 北方先后出现了16个小王国,他们彼此征伐 并吞,对生产造成很大破坏。公元939年, 北魏拓跋焘(424年至452年在位)灭北凉,统 一北方。
(一)田制
南朝土地占有情况与东晋相似。世家大族 占有大量土地、山林;而且,经济特权同 政治地位相适应。
(二)田赋
南朝的田赋,宋承东晋之后,亦收田赋; 齐有户租,租布;梁有租调。即各代均有 变化。
(三)徭役
南朝兵制,原则上同于东晋,实际上完全 视统治者需要而定,即有事则征民为兵, 无事则散而归农,无固定制度,特别是在 军情紧急时有强迫农民率户从军之事发生。
(二)徭役
同三国时期一样,两晋时期的徭役也包括 兵役、劳役及其他杂役等。
(三)工商杂税
同三国时期一样,两晋时期的徭役也包括兵役、 劳役及其他杂役等。 1.盐、铁、酒的专卖和征税 2.关、市(津)税 3.通过税 通过税包括牛埭税和四桁税。 4.估税(契税) 此税是对市场上买卖物品的交易行为的课税,其 中有些是买卖数额较大,书有文契者所纳的税, 名为估税;若其数额较小不立文契者所交纳的税, 则为散估。
第三节 南朝的政治经济和赋税
一、南朝的政治经济 二、南朝的赋税
一、南朝的政治经济
在经济方面,宋齐梁陈四代统治者为稳固 自己的统治,一方面继续实行东晋义熙的 土断法,清理和控制民户,平均赋役负担; 另一方面,注意对农业的保护,因而江南 的农业,在战争的空隙中发起来。
二、南朝的赋税
(一)田制 (二)田赋 (三)徭役 (四)工商杂税 (五)贡献
2.东晋的占田制和租调制
对东晋税制的改变,分为三个时期来介绍。 第一,从元帝即位至咸和五年(公元317-330年),占田虽 废,而租调仍保存下来。在税则上是采用从户而兼从田的 方法,这是东晋初期必然的结果。 第二,从咸和五年至太元二年(公元330-367年),实行度 田制,占田制既废,田少或无田者为一户,田多者亦为一 户,于户又为侨户,显然不能税户,只能度地而税田。这 是适应江南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太元二年到东晋灭亡(公元367-420年):东晋的调, 可能和西晋相同,但其征课范围,则与西晋有别。西晋时, 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则要半输,而在东晋,则男年十八岁 乃纳正课,年十六岁仅半课;女子如未结婚则直到二十岁 乃为丁。这样,东晋征课的范围,较西晋为宽,从年龄上 说,则东晋课税较西晋为轻。
二、 两晋时期的赋税
(一)田制和田赋 (二)徭役 (三)工商杂税
(一)田制和田赋
1.西晋的占田制和租调制 2.东晋的占田制和租调制
1.西晋的占田制和租调制
西晋实行占田制,是在武帝司马炎当政的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吴以后实行的。
晋代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 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 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官吏分为九品, 各以贵贱占田,依次递降。最高为第一品 者占五十顷,最低第九品仅十顷。
(四)工商杂税
1 、盐铁酒税。 2 、关市税。 3 、山泽之利。 4 、塘丁税。 除上述各税外,南朝的杂税,或沿袭两晋
制度,或临时定制,还有不少名目。
(五)贡献
两晋南朝时的贡献,实际属于杂征敛性质。

第四节 北朝的经济和赋税
一、北朝的政治经济 二、北朝的赋税制度
一、北朝的政治经济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财政
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经 济和赋税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赋税 第三节 南朝的政治经济和赋税 第四节 北朝的经济和赋税 第五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支出 第六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管理机
构和制度
一、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经济
在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以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灭汉自立为魏主, 历五世、三十四年(公元220-254年),后 被篡于司马氏;蜀汉从刘备自立到刘禅, 经四十二年(公元221-263年)而亡;东吴 自孙权至孙皓,亦四世五十八年(公元222 -280年),最后灭于西晋。总计三国兴亡 不过六十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