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榫卯结构

合集下载

140种榫卯结构详细图纸(附部份榫卯制作计算公式)

140种榫卯结构详细图纸(附部份榫卯制作计算公式)

140种榫卯结构详细图纸(附部份榫卯制作计算公式)
榫卯--红木家具的灵魂
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
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
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
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

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
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
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

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
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燕尾榫:
半隐燕尾榫:
全隐燕尾榫:
口袋榫:
圆木销:
肩榫接合:
蝴蝶木销拼板:
方形木销贯穿带接合:
方形木销暗带接合:
穿带拼榫:
饼干榫:
斜角拼接:
三角形木销斜角接合:
斜角木销接合:
榫槽边角接合:
木板直角拼接:
木方平接:
木板平拼:
木板榫槽直角接合:
木板榫槽平接:
指接榫:
圆木销榫接:
其它:。

20种常用榫卯结构图纸大全

20种常用榫卯结构图纸大全

20种常用榫卯结构图纸大全古代的木工技艺一直是中国古典家具中令人神往的一面,木工运用巧妙的构思创造出传奇般的榫卯结构。

中国工匠从基本的榫卯结构中天才地发展出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

随着对中国古典家具的深入研究,新的榫卯结构仍不断地被发现中,而且往往是复原工作中的木工赞叹不已。

粽角榫--俗称三碰肩说明:1、常用于柜、桌等无缩腰结构的家具,是面板与腿连接的常用榫;2、要注意留'抬肩'。

半榫人字肩单面留夹皮注:外面人字肩,夹皮;里面直肩。

说明:1、由于半榫强度不如透榫,留夹皮可以不损失榫卯深度,增大胶粘面积;2、使榫孔料少受损伤,最大限度增加外皮强度;3、常用于腿枨连接,有透榫、半榫之分。

半榫人字肩单面留卯舌注:外面人字肩,里面直肩。

说明:1、常用于腿枨连接;2、榫孔外皮剔除人字肩时,里面要留有'舌头',以增加腿外皮的强度。

完全剔除易使腿部强度受损;(关注定制家网,每天免费学定制)3、刹肩时不能再尖角外留有锯痕(俗称耗子尾巴)。

大割肩榫说明:1、此榫常用于面板攒边结构;2、常为透榫,如在表面雕花,则使用半榫,但半榫要尽量深些,且采用双榫或抄手榫以增加结构强度;(关注定制家网,每天免费学定制)3、面边超宽的大画案类家具,榫根处留减榫,以防止面边卷翘,加强榫的牢固程度;4、透榫宽度不宜过大,应比面边宽度尺寸1/2少2-5mm。

夹头榫说明:1、此结构常用于案形结构牙板与腿的连接,牙板与牙头攒成一体,里面开有凹槽,装配时牙板沿腿子中间凹槽自上而下推入;2、用于圆腿桌案时,牙板中心线与腿子中心线重叠。

挂钩楔钉榫注:底面被楔向上挤。

说明:1、此榫常用于霸王枨与桌腿连接,以增强桌腿稳定性及牢固程度;2、霸王枨与桌腿形成45°角,一端有挂钩榫,插入榫孔后向上推,用下面的楔钉将榫推向上部,形成挂钩;另一端则与面带底面用销钉连接。

除销钉外,常刻口顶住穿带,以使霸王枨定位。

单插皮透榫减榫说明:1、此结构常用于门边与抹头连接;2、减榫时注意留出堵槽部分。

盘点中国传统木制家具的榫卯结构大全,鲁班智慧强大!好好收藏

盘点中国传统木制家具的榫卯结构大全,鲁班智慧强大!好好收藏

盘点中国传统木制家具的榫卯结构大全,鲁班智慧强大!好好收藏以前的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用智慧和汗水打造出一件又一件流传至今的艺术佳品。

中国古典家具有着浓厚的中国古典风格,人们以自然中的树木为材,利用榫卯加固家具,但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学习部分榫卯的结构类型。

以下图片非原创,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后台编辑删除。

1.直榫直榫是榫卯最基本的结构之一,榫头、榫眼皆为方形,彼此对应,可以根据场景的不同变换使用。

2.现代榫(U榫)U榫从直榫变形而来,相较于直榫,U榫结合处面积大大增加。

3.现代榫(十字榫)十字榫头断面为十字形,接触的面积更大更牢固,多用于两材直接连接。

4.燕尾榫两块平板直角相接,为防止受拉力时脱开,榫头做成梯台形,故名“燕尾榫”。

5.揣揣榫报条角接合所用,两条各出一榫互相嵌纳。

此款榫卯为正背两面格肩,两个榫头均不外露;也有正面格肩,背面不格肩的,常见于明式家具。

6.方材丁字形接合一般用于交圈的格肩榫,有大、小格肩,实肩、虚肩之分。

7.裹腿枨表面高出腿足,内藏格角相抵,两枨转角处相交将腿足缠裹,多用于圆腿家具。

8.十字枨两直材相交,上下各切去一半,合起来成为一根的厚度就是十字枨,常见于凳腿之间。

9.圆材角接合两材接合处,外表为斜切45度相交,内藏榫卯,一端出单银锭榫,一端出双银锭榫,常用于椅子的扶手和前后腿接合。

10.攒边装板每段一端开口一端出榫,逐一衔夹形成圆框,常见于圆凳、香几面。

11.插肩榫多用于条案画桌,腿足开口嵌夹牙条,牙条又剔槽嵌夹腿足,扣合严密,结构稳固。

12.夹头榫发展于北宋,从木木梁架启发而来,与插肩榫同为案形结构的主要造法,明及前清家具的常见形式。

好啦,小编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大家有更多的榫卯结构知识,欢迎多多补充说明哦~。

中国古代木建筑常见的33种榫卯结构

中国古代木建筑常见的33种榫卯结构

中国古代木建筑
常见的33种榫卯结构
楔钉榫
挖烟袋锅榫
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
扇形插肩榫
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
传统粽角榫
双笋粽角榫
带板粽角榫
高束腰抱肩榫
挂肩四面平榫
圆柱丁字结合榫
圆方结合裹腿
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
圆香几攒边打槽
攒边打槽装板
一腿三牙方桌结构
抄手榫
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
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面结合
插肩榫变形
平板明榫角结合
柜子底枨
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
厚板闷榫角结合
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
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
直材交叉结合
弧形直材十字交叉
弧形面直材角结合
走马销
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

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

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

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
榫卯结构是一种古老的木构建筑技术,它通过榫和卯的相互套合来固定木材,使建筑更加牢固耐用。

榫卯结构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以下是其中几种:
1. 贯穿式榫卯结构:这种结构方式采用长钉或螺栓将榫和卯穿透整个木材,从而固定木材。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大型木构建筑,如古代城门等。

2. 卯头榫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是通过将卯头和榫头套在一起来固定木材。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家具、门窗等小型木制品。

3. 隐形榫卯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是将榫和卯藏在木材内部,使它们不可见。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一些需要美观的木制品,如家具、雕刻等。

4. 翼榫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是通过将榫头加上翼,通过与另一块木材的卯的搭配来固定木材。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需要承受横向力的木构建筑,如古代桥梁。

总之,榫卯结构是一种重要的木构建筑技术,不同的结构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建筑和木制品,使它们更加牢固、美观和实用。

- 1 -。

这些古代经典榫卯结构,值得收藏。

这些古代经典榫卯结构,值得收藏。

这些古代经典榫卯结构,值得收藏。

榫卯,是中国古代古建筑和家具中两构件相结合的一种结构。

凸出的部分叫做榫头,凹的部分叫榫眼。

在六七千年前,祖先们就用这种结构修房造屋。

在家具方面这种结构也沿用至今,明式家具最具代表性,不光结构牢固可靠,外观也给人一种几何美学的视觉感。

榫卯是古代家具的精髓,也考验着匠人们的手艺,手艺好不好,看榫卯。

手艺好的匠人做出来的榫卯结构精丝严缝,牢固可靠。

一榫一卯透露出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髓。

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常用的榫卯结构。

1.装板粽角榫
2.粽角榫
3.攒边打槽装板
4.云边插肩榫
5.扇形插肩榫
6.高束腰抱肩榫
7.楔钉榫
8.圆香几攒边打槽
9.烟袋锅榫
10.厚板出头榫舌拍抹头
11.挂肩平榫
12.十字榫
13.圆木十字直角交叉榫
14.抄手榫
以上为比较常用的几种榫卯结构,经过匠人们一代代不断的改良,现已经高达几十上百种榫卯结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它们在古代家具甚至现代家具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典家具常见的几种榫卯结构(附图)

中国古典家具常见的几种榫卯结构(附图)

中国古典家具常见的几种榫卯结构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到了明清之际,除部分民间家具外,大部分宫家具及城市高档家具均采用了南洋的硬质木料,外表经水磨汤蜡处理,非常华美。

而内部则处理成半榫、闷钉、抄手榫等形式,保存外观的纹理齐整、线条顺畅。

圈口穿销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结构,做工十分讲究,明代黄花梨万历柜及圈椅上应用,可作鉴定断代的依据。

半榫破头楔破头楔用在半榫之内,易入难出。

破头楔一旦在半眼的卯里撑开后,榫头将很难再退出,是一种没有可逆性的独特而坚固的结构,最适宜用在像抽屉桌桌面下的矮老等悬垂而负重的部件上。

这种作法不常使用,因为它没法修复,被称为“绝户活”。

中国古典家具结构方法──挤楔楔是一种-头宽厚,一头窄薄的三角型木片,将其打入榫卯之间,使二者结合严密,榫卯结合时,榫的尺寸要小于眼,二者之间的缝隙则须由挤楔备严,以使之坚固。

挤楔兼有调整部件相关位置的作用。

明式官帽椅上的管门钉苏式家具通身无一处透榫,也不施胶,只是在几个关键部位用几枚竹钉来固定。

这种竹钉俗称“管门钉”,取自古代管城门的兵士“管门丁”之意。

如图中所示,搭脑与扶手上的四颗竹钉其实起到了固定全身的作用走马销“走马”源于古建术语“走马板”,是活动自由的意思。

走马销是栽销的一种,即在两顺材之间,用燕尾状栽销连接,其巧妙的结构,可使二都既紧密结合,又可拆卸自如,所以又名“仙人脱靴”。

是罗汉床围板、太师椅扶手上最常见的方便用销。

穿销穿销是在栽销的基础上延长其一端,使其贯穿于牙板的内铡,一般穿销通常有梯形的角度,边沿有燕尾形的榫口,可在增强部件强度的同时,管束其干缩湿涨的方向,使二木永远贴紧。

栽销是在两顺向木材之间凿眼垂直栽上的薄方木片,以联结固定二者间的位置。

如在桌面心板之间,床牙板与大边之间等等。

半粘牙板用钉常见有清初精美的吴式家具,通身无一处透榫,也不施胶。

只是在几个关键部位用三两枚钉来固定。

历经数百年后仍完好如初。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

传统红木家具各连接部位,一律以榫卯相接,不仅严谨、牢固,还有装饰作用。

榫卯结构的种类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体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钩挂榫、燕尾榫、楔钉榫及走马销等。

燕尾榫结构图燕尾榫: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

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明榫结构图明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明榫。

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

暗榫结构图暗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不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暗榫,也称“闷榫”。

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之分。

明式和靠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

楔钉榫结构图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常用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两片,将这两片的榫头交搭,同时让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搭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动。

圈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钉榫。

套榫结构图套榫:椅子搭脑与腿料连接时不用夹头榫,而是将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脑也相应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后将二者套接,这类榫卯结构称为“套榫”。

抱肩榫结构图抱肩榫:这种榫卯结构常用在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处。

抱肩榫常采用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

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常见的10种榫卯结构

常见的10种榫卯结构

常见的十种榫卯结构包括:
1. 槽口榫:一种作为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的榫卯结构。

2. 企口榫: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的榫卯结构。

3. 燕尾榫:用于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的榫卯结构。

4. 穿带榫:一种用于面与面的接合的榫卯结构。

5. 扎榫:一种作为面与面的接合的榫卯结构。

6. 格肩榫:一种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7. 双榫:一种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8. 双夹榫:一种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9. 勾挂榫:一种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10. 托角榫:一种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

以上就是常见的十种榫卯结构,希望对解决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榫卯结构的主要类型

榫卯结构的主要类型

榫卯结构的主要类型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中的一种连接方式,是指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榫卯结构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具有结构稳定、易于拆卸和维修等优点。

以下是榫卯结构的主要类型:
1. 燕尾榫:燕尾榫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榫卯结构,其特点是在两个构件相交处,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榫头,另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榫眼,榫头插入榫眼,从而实现两个构件的连接。

燕尾榫可以有效地防止构件的移动和变形,是古代建筑和家具中常用的一种榫卯结构。

2. 格角榫:格角榫是一种用于板材连接的榫卯结构,其特点是在两个构件相交处,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直角,另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斜角,直角插入斜角,从而实现两个构件的连接。

格角榫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是古代建筑和家具中常用的一种榫卯结构。

3. 穿带榫:穿带榫是一种用于板材连接的榫卯结构,其特点是在两个构件相交处,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榫头,另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榫眼,榫头插入榫眼,同时在榫眼的两侧设置穿带,穿带穿过榫头,从而实现两个构件的连接。

穿带榫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同时可以防止木材的变形和开裂,是古代建筑和家具中常用的一种榫卯结构。

4. 粽角榫:粽角榫是一种用于板材连接的榫卯结构,其特点是在两个构件相交处,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直角,另一个构件的端部做成斜角,直角插入斜角,同时在直角的两侧设置粽角,粽角插入另一个构件的内部,从而实现两个构件的连接。

粽角榫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同时可以增加结构的美观性,是古代建筑。

常见的榫卯结构

常见的榫卯结构

常见的榫卯结构mqjjdcyjg-20110627-1.jpg(22.06 KB, 下载次数: 203)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2011-9-19 23:03 上传(一)、龙凤榫加穿带一块薄板不够宽,需要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起来才够宽时,就要用“龙凤榫加穿带”。

(如插图1所示)先把薄板的一个长边刨出断面为斗个银锭形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那块薄板的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所用的榫卯叫“龙凤榫”。

这样可以加大榫卯的胶合面,防止拼缝上下翘错,并不使拼板从横的方各拉开。

薄板依上法一一拼完,用胶粘牢后,横贯背面,开一下大上小的槽口,名叫“带口”;穿嵌一面做一梯形的长榫的木条,名叫“穿带”。

带口及穿带的梯形长榫都一端稍窄,一端稍宽。

长榫由宽处推向窄处,这样才能窗紧。

穿带两端出头,留做榫子。

穿带根数视拼板的长度而定,一般每隔40cm穿一根。

最后在拼板的四周刨出榫舌,名叫“边簧”,以便装入木框里口的槽口内。

(二)、攒边打槽装板上述用“龙凤榫加穿带”拼成的木板是为了装入攒边的木框而准备的。

木框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叫“抹头”。

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纳木板边簧。

穿带出头部分则插入大边上的卯眼内。

把木板装入木框的做法叫“攒边打槽装板”;把薄板装入木框,使薄板能厚板使用,同时能把色暗无纹的木材断面完全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美丽的木纹,所以是一种合理、美观而又节省的做法。

传统家具的桌案面,柜门、柜帮、柜背等大都用此方法做成。

说品天地:“趱边打槽装板”此种木工的造法,远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已反映出来了,它是木材使用的一项成功的创造。

长期以来,此法在家具中广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条环板等等,举不胜举。

趱边打槽装板的优点是首先在将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之中,是薄板能当厚板用。

木板因气候变化难免胀缩,尤以横向的胀缩最为显著。

木板装入四框,并不完全挤压,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更须为木板的膨胀留余地。

老木匠说事:中国传统木工24种榫卯结构,全会做的绝对是大师

老木匠说事:中国传统木工24种榫卯结构,全会做的绝对是大师

老木匠说事:中国传统木工24种榫卯结构,全会做的绝对是大师老木匠说事:中国传统木工24种榫卯结构,全会做的绝对是大师中国传统的木工手艺复杂程度让老外看了觉得不可思议,尤其是鲁班锁的结构。

中国传统的木工榫卯结构通常讲究“二十四”性,今天就听下老木匠给大家分解一下这二十四种榫卯结构!壹· 直榫材与卯材呈“丁”字形,即垂直关系。

直榫平肩或齐肩,榫头或出或闷,是所有木材构架的最基本榫卯连接方式。

贰· 斜榫材与卯材(指木纹)是斜角关系,或锐角或钝角,卯眼与榫肩均非90°连接;另有榫材与卯材虽垂直,但卯材扯转斜肩的榫卯连接。

叁· 槽两材同向或垂角,卯材凹槽与榫材凸边(舌簧)的相接,板与板或板与框杆的凹凸拼合。

肆· 插燕尾凹槽类的有向插入连接,即投装时必须先对准就位后再往一边插紧,除固定位置外还具有拉力。

伍· 穿甲材穿过乙材而与第三材相连接,而乙材基本是限位不动。

若甲材在穿入乙材区间内需要稳定,则另加楔钉,但其主体榫卯的结构性质仍是“穿”。

陆· 夹两材呈丁字形连接,甲材榫头呈鸭嘴状,一主一辅、一内一外,主榫入眼辅“榫”在乙材眼的外侧相夹,外面的辅榫仅有主榫一半左右。

柒· 栽两材杆都要凿眼对合的平行拼接,中间另设小榫顺纹栽入连接,一般情况下,小栽榫头一深一浅。

捌· 闷两材格角或孤接,两材都要凿眼“凹槽”,另作一键式小木块横(纹)向闷入。

玖· 扣两材(托泥)格角连接时,在预留的上小下大头的孔内扣住垂直的第三材(腿足),先将腿足下的小方锥榫头定位,然后再将两材格角榫卯结合并扣住腿足。

拾· 卡边抹两材水平格角时,在预留的孔洞内,穿入并卡住第三材竖腿,使其上下左右不可转动或移动拾壹· 契两材均出榫、榫头与榫头相互契吻、各部位分别交于第三材同一卯眼内的拼合连接,两榫头有明榫和暗榫之分。

拾贰· 互两材榫头与榫头,相互咬吻并加锲钉。

榫卯结构类型介绍

榫卯结构类型介绍

榫卯结构类型介绍
榫卯结构,是一种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常用于搭建古建筑、寺庙、宫殿等建筑物。

它采用卯榫和榫卯相嵌的方法,将木材连接在一起,形成牢固的结构。

根据结构的不同形式和用途,榫卯结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有斗拱式、单榫卯式、对称式、不对称式、山形式等。

斗拱式榫卯结构是一种采用斗拱作为支撑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较高的空间性能和承重能力。

单榫卯式榫卯结构则是一种采用单一的榫卯连接方式的建筑形式,适用于小型建筑、桥梁等。

对称式榫卯结构是指左右对称的建筑结构,适用于门楼、神殿等建筑物的搭建。

不对称式榫卯结构则是指左右不对称的建筑结构,适用于斜坡、天花板等建筑部位的连接。

山形式榫卯结构则是一种采用山形结构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
筑形式,适用于楼房、桥梁等建筑物的搭建。

总之,榫卯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样的类型和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技术。

- 1 -。

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

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

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
榫卯结构是一种传统的木结构连接方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榫卯结构方式:
1. 榫头榫尾结构:榫头和榫尾分别插入对应的孔内,通过插销固定。

这种结构常用于桥梁和建筑结构中。

2. 榫肩结构:榫头和榫尾处都有肩部榫口,榫头的肩与榫尾的肩相互贴合,通过插销固定。

这种结构常用于家具和门窗中。

3. 榫卯半凹半凸结构:榫头和榫尾分别有半凹和半凸的形状,相互契合,通过插销固定。

这种结构常用于木制工艺品中。

4. 榫卯抽象结构:榫头和榫尾的形状和位置不一定规则,可以通过设计和制造实现多种奇特的结构效果。

这种结构常用于艺术和装饰品中。

- 1 -。

常见的榫卯结构

常见的榫卯结构

常见的榫卯结构mqjjdcyjg-20110627-1.jpg(22.06 KB, 下载次数: 203)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2011-9-19 23:03 上传(一)、龙凤榫加穿带一块薄板不够宽,需要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起来才够宽时,就要用“龙凤榫加穿带”。

(如插图1所示)先把薄板的一个长边刨出断面为斗个银锭形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那块薄板的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所用的榫卯叫“龙凤榫”。

这样可以加大榫卯的胶合面,防止拼缝上下翘错,并不使拼板从横的方各拉开。

薄板依上法一一拼完,用胶粘牢后,横贯背面,开一下大上小的槽口,名叫“带口”;穿嵌一面做一梯形的长榫的木条,名叫“穿带”。

带口及穿带的梯形长榫都一端稍窄,一端稍宽。

长榫由宽处推向窄处,这样才能窗紧。

穿带两端出头,留做榫子。

穿带根数视拼板的长度而定,一般每隔40cm穿一根。

最后在拼板的四周刨出榫舌,名叫“边簧”,以便装入木框里口的槽口内。

.(二)、攒边打槽装板上述用“龙凤榫加穿带”拼成的木板是为了装入攒边的木框而准备的。

木框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叫“抹头”。

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纳木板边簧。

穿带出头部分则插入大边上的卯眼内。

把木板装入木框的做法叫“攒边打槽装板”;把薄板装入木框,使薄板能厚板使用,同时能把色暗无纹的木材断面完全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美丽的木纹,所以是一种合理、.美观而又节省的做法。

传统家具的桌案面,柜门、柜帮、柜背等大都用此方法做成。

说品天地:“趱边打槽装板”此种木工的造法,远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已反映出来了,它是木材使用的一项成功的创造。

长期以来,此法在家具中广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条环板等等,举不胜举。

趱边打槽装板的优点是首先在将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之中,是薄板能当厚板用。

木板因气候变化难免胀缩,尤以横向的胀缩最为显著。

木板装入四框,并不完全挤压,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更须为木板的膨胀留余地。

33种常见中国榫卯结构动态图及结构介绍

33种常见中国榫卯结构动态图及结构介绍

33种常见中国榫卯结构动态图及结构介绍榫卯 sǔn mǎo,古典家具之魂,⼀榫⼀卯之间,⼀转⼀折之际,凝结中国⼏千年传统家具⽂化的精粹。

1973年,距离宁波市区约20公⾥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器⽂化遗址,⼈们称之河姆渡遗址,在遗址⼈们发现了⼤量榫卯结构的⽊质构件。

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和很多⽊制器具的最重要的结构⽅式,也是这些建筑和家具不需要铁钉的秘密。

就算是现代的很多框架结构中,也常常使⽤榫卯结构。

可以说这是⽼祖宗为我们,为这个世界留下来的很重要的智慧结晶。

榫卯,⼀种惊艳千年的传统中国美榫卯被称作红⽊家具的“灵魂”,⽊构件上凸出的榫头与凹进去的卯眼,简单地咬合,便将⽊构件结合在⼀起,由于连接构件的形态不同,由此衍⽣出千变万化的组合⽅式,使红⽊家具达到功能与结构的完美统⼀。

榫卯结构⼤致可分为三⼤类型⼀类主要是作⾯与⾯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与边的交接构合。

如“槽⼝榫”、“企⼝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另⼀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法。

主要⽤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还有⼀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法,这种⽅法除运⽤以上的⼀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

如常见的有“托⾓榫”、“长短榫”、“抱肩榫”、“粽⾓榫”等。

分享⼀组精美的榫卯结构图,⼀共33种常见榫卯结构模型,以gif动态图的形式⼀次性呈现给⼤家,⼀起去榫卯之美和⽊匠精神。

下⾯便是33种榫卯结构实物实拍动态图展⽰(涵盖了古代榫卯结构当中最主要、实⽤、经典的款式结构):▌云型插肩榫(⽛条、⽛头分造)▌▌柜⼦底枨▌▌夹头榫▌▌⽅材丁字形结合榫卯⽤⼤格肩▌▌传统粽⾓榫▌▌双粽⾓榫▌▌厚板闷榫⾓结合▌▌三根直材交叉▌▌⽅形家具腿⾜与⽅托泥的结合▌▌扇形插肩榫▌▌插肩榫变形▌▌挂肩四⾯平榫▌▌挖烟袋锅榫▌▌⾛马销▌▌抄⼿榫▌▌⾼束腰抱肩榫▌▌⽅材丁字形结合(榫卯⼤进⼩出)▌▌加云⼦⽆束腰裹腿杌凳腿⾜与凳⾯结合▌▌弧形⾯直材⾓结合▌▌⽅材⾓结合床围⼦攒接万字▌▌圆⽅结合裹腿▌▌椅盘边抹与椅⼦腿⾜的结构▌▌⼀腿三⽛⽅桌结构▌▌弧形直材⼗字交叉▌▌圆柱丁字结合榫▌▌平板明榫⾓结合▌▌攒边打槽装板▌▌厚板出透榫及拍抹头▌▌直材交叉结合▌▌圆柱⼆维丁字结合榫▌▌圆⾹⼏攒边打槽▌▌楔钉榫▌▌带板粽⾓榫▌。

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

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

榫卯结构的几种方式
榫卯结构是传统的中国建筑结构,具有牢固、稳定、耐久等优点。

它是通过将木材的榫头和卯口互相嵌入,使两个构件连接在一起的方式。

榫卯结构有多种方式,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式:
1. 榫接:两块木材的榫头、卯口相互嵌合,使两块木材完全贴
合在一起,并通过钉子、螺钉等方式固定。

榫接的优点是牢固、稳定,缺点是制作难度较大。

2. 榫眼:一种简单的榫卯结构,只需要在两块木材中间挖出一
个榫眼,再将另一块木材的榫头嵌入其中。

榫眼制作简单,但强度较低。

3. 榫槽:通过在一块木材上开槽,再将另一块木材的榫头嵌入
其中,使两块木材连接在一起。

榫槽适用于连接木材面板等较大的构件,但制作工艺要求较高。

4. 斜榫:将榫头和卯口制成斜面,使两块木材在连接时形成夹角。

斜榫可以增加连接的稳定性,但设计和制作难度较高。

总的来说,榫卯结构具有优良的性能和美观的外观,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榫卯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构件和场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榫卯结构(一)、龙凤榫加穿带一块薄板不够宽,需要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起来才够宽时,就要用“龙凤榫加穿带”。

(如插图1所示)先把薄板的一个长边刨出断面为斗个银锭形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那块薄板的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所用的榫卯叫“龙凤榫”。

这样可以加大榫卯的胶合面,防止拼缝上下翘错,并不使拼板从横的方各拉开。

薄板依上法一一拼完,用胶粘牢后,横贯背面,开一下大上小的槽口,名叫“带口”;穿嵌一面做一梯形的长榫的木条,名叫“穿带”。

带口及穿带的梯形长榫都一端稍窄,一端稍宽。

长榫由宽处推向窄处,这样才能窗紧。

穿带两端出头,留做榫子。

穿带根数视拼板的长度而定,一般每隔40cm穿一根。

最后在拼板的四周刨出榫舌,名叫“边簧”,以便装入木框里口的槽口内。

(二)、攒边打槽装板上述用“龙凤榫加穿带”拼成的木板是为了装入攒边的木框而准备的。

木框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叫“抹头”。

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纳木板边簧。

穿带出头部分则插入大边上的卯眼内。

把木板装入木框的做法叫“攒边打槽装板”;把薄板装入木框,使薄板能厚板使用,同时能把色暗无纹的木材断面完全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美丽的木纹,所以是一种合理、美观而又节省的做法。

传统家具的桌案面,柜门、柜帮、柜背等大都用此方法做成。

说品天地:“趱边打槽装板”此种木工的造法,远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已反映出来了,它是木材使用的一项成功的创造。

长期以来,此法在家具中广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条环板等等,举不胜举。

趱边打槽装板的优点是首先在将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之中,是薄板能当厚板用。

木板因气候变化难免胀缩,尤以横向的胀缩最为显著。

木板装入四框,并不完全挤压,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更须为木板的膨胀留余地。

一般板心只有一个纵边使鳔,或四边全不使鳔。

装板的木框趱成后,与家具其他部位连结的不是板心,而是用直材造成的边框,伸缩性不大,这样就使整个家具的结构不至由于面板的胀缩而影响起稳定坚实。

木板断面没有纹理,装板后使木材断面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花纹,色泽优美的纵切面。

因此趱边打槽装板是一种经济、美观、科学合理的造法。

(三)、楔钉榫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一种十分巧妙的榫卯,圈椅的扶手,部分圆形桌、几的面和托泥用此法做成。

楔钉榫基本上是两片榫头合掌式的交搭,但两片榫之端又各出小舌,小舌入槽后便使两片榫头紧贴在一起,管住它们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动。

此后更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的、头粗尾细的楔钉贯穿过去,使两片榫头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也不能拉开,于是两根弧形弯形材便严密地接成一体了。

说品天地:关门钉,极少数明式家具在榫卯拍合后,用趱打眼,销入一枚木钉或竹钉,目的是使榫卯固定不动。

北京匠师称之为“关门钉”,意思是门已关上,不再开了。

修理古典家具,遇到这种情况时须将钉凿碎,方能拆卸,否则会把榫卯拆坏。

良工制榫实在无此的必要,故疑此乃一般工匠所为,或因当时定制者有此要求,不得已而为之。

(四)、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

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

斜肩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及牙条结结实实、服服贴贴地和腿足接合在一起。

到清中期以后,也还是抱肩榫,挂销省略不做了,牙条和束腰也改为两木分做,比明及清前期的做法差多了。

到清晚期,不仅没有挂销,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抬桌子时往往会把牙条掰下来,真是每下愈况了。

(五)、霸王枨前代工匠会这样设想,桌子四足之间不用构件连接,而设法把腿足与连接起来,这样不会有枨子碍腿而能将桌面的承重直接分递到腿足上来。

“霸王枨”正是为实现此种设想而创造出来的。

霸王枨的上端托着穿带,用销钉固定,下端交代在腿足部靠上的地位。

战国时已经在棺椁铜环上使用的“勾挂垫榫”,用到这里来真是再理想也没有了。

枨子下端的榫头向上勾,并且做成半个银锭形。

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

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便勾挂住了。

下面的空隙再垫塞木楔,枨子就被关住,拔不出来了。

想要拔出来了不难,只须将木楔取出,枨子打下来,榫头落回到原来入口处,自然就可以拔出来了。

枨名“霸王”,寓有举手擎天之意,用来形容远远探出、孔武有力的枨子倒是颇为形象的。

(六)、夹头榫夹头榫是案形结体家具最常用的榫卯结构。

四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

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

此种结构,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的重量分布传递到四足上来。

夹头榫是案形结构的主要造法之一,也是明及清前期家具最常见的两种形式。

说品天地:夹头榫结构:夹头榫是从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桌案的榫卯结构,实际是连结桌案的腿子、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

把高桌的腿足造成有显著的侧脚来加强它的稳定性,又把柱头开口、中佳“绰幕”的造法运用到桌案的腿足上来。

制作时在案腿上端开口,嵌夹两段横木,将横木的两端或一端造成开口式样,继而将两断横木改成通长的一根,这样就成了夹头榫的牙条了,最后有在牙条之下加上了牙头。

其优点在于加大了案腿上端与案面的接触面匀地分布传逸至四条腿足上。

较常见的有五种:牙子牙头分作,常见于“苏作”的油桌或小条案。

牙子牙头交接出现45另外,夹头榫常见于紫檀的宫廷家具。

住桌腿;民国和现代伪制家具的夹头榫作法,为“偷手”作法。

(八)、走马销走马销是“栽销”的一种,就是另外用木块做成榫豆栽到构件上去,而不是就构本身做成榫头,它一般安在可装可卸的两件构件之间。

其做法是榫销下大上小,榫眼的开口是半边大、半边小。

榫销从榫眼开口大的半边插入,推向开口小的半边,就扣紧销牢了。

如要拆卸,还须退回到开口大的半边才能拔出。

它和霸王枨有相似处,只是不垫塞木楔而已。

(九)格肩榫结构(大格肩虚肩):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凿剔开口的,为带夹皮的格肩榫,它又叫“虚肩”。

带夹皮的由于开口,加大了胶着面,比不带夹皮的要坚牢一些,但倘用料不大,则因剔除较多,反而对坚实有损[图]。

名词【实肩】:实肩是在横材两端做出榫头,在榫头的外侧做出45度等边直角三角形斜肩,三角形斜肩紧贴榫头,然后在竖材上凿出榫窝,并在外侧开出与榫头上三角形斜肩相等的豁口,正好与榫头上的斜肩拍合。

格肩的作用,一是辅助榫头承担一部分压力,二是打破接口处平直呆板的气氛,这种做法称为大格肩。

(十一)格肩榫结构(小格肩实肩):大格肩有实肩和虚肩之分,小格肩都是实肩;小格肩是把紧贴榫头的斜肩抹去一节,只留一小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少剔去一些竖材木料,以增加竖材的承重能力,是一种较科学的做法。

它既保持了竖材的支撑能力,同时也照顾到了辅助横材承重的作用。

这种做法一般用于柜子的前后横梁或横带上。

,都极少见到明榫,这显然是当时主理造办处的官员做了统一规定。

但是暗榫的制作难度要远大于明榫,其要求榫卯的结合必须严丝合缝,因为暗榫加明楔是要不得的。

暗榫加暗破头楔是绝活儿,永远拆不下来的,除非将其破坏。

随着暗榫结构在家庭家具中的使用,清中期的民间硬木家具也有相当一部分使用了暗榫结构。

(十四)直材角结合结构(单闷榫)(十五)直材角结合结构(双闷榫)(十六)角结合结构(暗销一)(十六)角结合结构(暗销二)(十七)直材角结合结构(挖烟袋锅):“挖烟袋锅”做法:明清家具工艺术语。

北方木工:把做“套榫”的作法称之谓“挖烟袋锅”。

说品天地【套榫】: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十八)粽角榫结构: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

多用于框形的连接。

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

此桌造型的特别之处在于桌面与腿采用的是双棕角榫结构,这种形制的桌子具有典型的清式家具的特点。

以下是棕角榫的手工制作图示量尺划线画线完毕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榫卯制作棕角榫三个结构制作完成棕角榫的安装棕角榫安装完毕走马销常用在两个可移动的部件之间进行固定,因榫头和榫眼结合后需要拍一下才可以起到销合作用故称之为“走马销”。

走马销有两部分组成,榫头部分是上部小下部大,榫眼部分是上部大下部小,榫头先插入榫眼直通部分向榫眼大小部分移动,上下部正好结合牢固。

明清家具中座面与扶手的连接中常用此种榫卯结构,如太师椅、宝座扶手靠背、罗汉床围子板等。

榫头构造图榫眼构造图走马销示意图(十九)燕尾榫拼合(二十)厚板榫拍抹头(二十二)厚板出透榫(通榫)拍抹头(二十四)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厚板拍抹头(翘头与抹头一木连做)三·平板角结合厚板闷榫角接合十五)平板明榫角接合(二十六)平板一面明榫角接合平板勾挂接合四·横竖材丁字形接合(二十七)圆材丁字形接合(横、竖材粗细相等)(二十八)圆材丁字形接合(横细、竖材粗、外皮不交圈)(二十九)圆材丁字形接合(横材细、竖材粗、外皮交榫卯用蛤蟆肩)(三十)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小格肩)(三十一)方材丁子形接(榫卯用大格肩、实肩)(三十二)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大格肩、虚肩)丁字形接合(两根横枨与直足相交,大格肩、虚肩,两枨出榫格方材丁字形接合根横枨与直足相交,大格肩、虚肩,两枨出榫一(三十三)方材丁字形接合(榫齐肩膀)(三十四)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大进小出)圆材丁字形接合(裹腿做,出榫格肩相抵)圆材丁字形接合(裹腿做,两枨出榫一长一短)方材丁字形接合腿做,两枨出榫一长一短)椅子管脚枨赶枨(前后低,两侧高)椅子管脚枨赶枨步高)柜子底枨两枨互让(各用大进小出榫)柜子底枨两枨出榫(一透一不透,侧面出透榫)五·方材、圆材角接合、板条角接合方材闷榫角接合(各出单榫)圆材闷榫角接合榫一单一双)圆材闷榫角接合(挖烟袋锅)方材角接合(床围子攒接斜卍子)板条角揣揣榫之一(正、背两格肩)板条角接合:揣揣榫之二(正面格肩,背面不格肩)板条角接合夹式)板条角接合(合掌式)六·直材交叉接合(三十五)直材交叉接合:十字直材交叉接合(床围子十字相交小格肩)三根直材交叉接合(六足高面盆架底枨)七·弧接合弧形弯材接合:楔钉榫之一弧形弯材接合:楔钉榫之二八·格边格角榫攒边之一(三角小榫用闷榫)格角榫攒边之二(三角小榫用明榫)九·攒装板攒边打槽装板攒边打槽装板(面板装在拦水线下)攒边打槽装板(面板装头下)攒边打槽装板(面板装在翘头下,所示为大边与抹头正面的两个不同攒边打槽(面板装在翘头下,所示为大边与抹头的背面)攒边打槽装板(圆香几面)这就是明式家的基本接合榫卯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