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

合集下载

37、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 徐宁

37、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 徐宁

37、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徐宁熊利泽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脊麻)。

近年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出现了脊-硬联合麻醉(CSEA),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

本文主要对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概述。

一、神经系统1、脊髓损伤穿刺损伤脊髓极为罕见。

若误穿入脊髓或局麻药注入脊髓,可造成严重损伤甚至横贯性损害。

病人立即感到剧烈疼痛,出现完全迟缓性截瘫,偶尔发生一过性意识障碍。

严重损伤所致截瘫预后不佳,病人多死于并发症或终生残废。

脊髓损伤后果严重,应强调预防为主。

L2以上穿刺时尤应谨慎,出现“落空感”或“负压现象”应停针作注气或水气泡试验,遇异感或疼痛应退针观察。

如果发生截瘫应当早期积极治疗,给予脱水、皮质类固醇、神经营养药及物理治疗等综合疗法。

2、神经根损伤硬膜外麻醉和脊麻均可导致脊神经根损伤,其中硬膜外麻醉更为多见。

这是因为脊麻穿刺在L2以下进行,所对位置为脊髓圆锥以下的马尾神经,漂浮于脑脊液中,穿刺针不易伤及。

但如果穿刺针偏向外侧,则有可能伤及神经根。

此外,硬膜外导管过硬亦可引起神经根损伤。

临床上表现为相关神经区域的疼痛和功能减退。

神经根损伤后3天内疼痛最为剧烈,然后逐渐减轻,多于2周内缓解或消失,遗留片状麻木区数月以上,采用对症治疗,预后均较好。

预防措施除小心规范操作之外,脊麻针突破硬脊膜时可略微旋转前进,减少突然刺破时发生脊神经根刺激症状的可能。

3、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腔血管丛丰富,穿刺或置管易引起出血,出血发生率报道不一(2~25.9%),但形成血肿并出现并发症者很少,约为1:15,0000~22,0000。

值得注意的是,硬膜外血肿在硬膜外麻醉并发截瘫的原因中占首位。

血肿形成的原因有: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术前长时间抗凝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老年人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

目前对于使用大剂量肝素抗凝的病人可否使用椎管内麻醉尚有争议。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

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异常广泛的阻滞脊神经
➢ 临床表现:延迟出现(10-15min)的广泛神经被阻滞,阻滞范围呈节段性,没有意识消失和 瞳孔变化,症状可不对称分布。
➢ 发生原因:a局麻药误入硬膜下间隙; b潜在的硬膜外间隙容积减少(妊娠、腹部巨大肿块、老年动脉硬化、椎管狭窄等)
➢ 预防:a采用试验剂量 b妊娠、腹部巨大肿块、老年动脉硬化、椎管狭窄等患者局麻药用量酌情减少。
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
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 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 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
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 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 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
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呼吸系统并发症 全脊髓麻醉 异常广泛的阻滞脊神经 恶心呕吐 尿潴留
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病因 局麻药特殊神经毒性(利多卡因脊麻发生率高)
患者的体位影响,截石位发生率高于仰卧位; 手术种类,如膝关节镜手术等 穿刺针损伤、坐骨神经牵拉引起的神经缺血
短暂神经症(TNS)
预防 尽可能采用最低有效浓度和最低有效剂量的局麻药液。
治疗
1. 出现背痛和腰腿痛时,应首先排除椎管内血肿或脓肿、马尾综合征等后,再开 始TNS治疗。
治疗
早期采用大剂量激素、脱水、利尿、营养神经等药物 后期可采用高压氧治疗、理疗、针灸、功能锻炼等 肠道尤其是膀胱功能失常较为明显,需支持治疗避免感染
短暂神经症(TNS)
临床表现 症状常发生于脊麻作用消失后24小时内;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臀部疼痛,50~100%的患者并存背痛, 少部分患者表现为放射至大腿前部或后部的感觉迟钝。 疼痛的性质为锐痛或刺痛、钝痛、痉挛性痛或烧灼痛。
低有效浓度及最低有效剂量 5. 局麻药中添加肾上腺素(5ug/ml),有助于判断是否误入血管,并减少注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2017)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2017)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2017)椎管内麻醉逐渐成为手术和产科麻醉的一个重要手段,效果卓著,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潜在并发症。

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结合专家共识指南,就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行详细阐述。

1. 椎管内麻醉的常见并发症在应用椎管内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1.1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为常见的椎管内麻醉并发症之一,也是最为严重的一种。

它的发生率为0.1%~0.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出血的原因有:穿刺损伤血管、腰部脊骨管狭小、椎管内高压等。

1.2 多汗症多汗症是椎管内麻醉的另一种常见并发症,以不明原因的多汗为主要症状。

多汗的程度和范围不一,有些患者局部多汗,有些则是全身多汗。

预防方法包括利用镇静剂和血管紧张素拮抗剂等药物控制交感神经系统。

1.3 脊髓损伤通过椎管内麻醉进行手术或临床操作时,脊髓损伤可能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损伤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病人拟对局部麻醉过度或穿刺施行不当。

有时根据预防性的诊断技术、合适的把握策略和规范化的操作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脊髓损伤的发生。

1.4 昏迷椎管内麻醉后,有些患者会出现昏迷的情况。

昏迷的病因非常复杂,不同的因素有不同的作用。

有必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和筛查,并针对各种应激因素确立治疗方案,以避免昏迷的发生。

2.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2.1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穿刺技术和材料的监控,避免血管和细胞的损伤,并严格控制椎管内压。

如果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立即进行血肿清除。

清除后,注意鼓励患者行动、改善睡眠和肌肉锻炼。

2.2 多汗症的防治多汗症的预防方法包括:通过控制交感神经系统神经元的活性来控制多汗。

利用肌松剂和镇静剂等药物,可以控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从而降低多汗的程度。

此外,可以对患者进行足够的代谢支持和饮食治疗,以保持正常的代谢水平。

2.3 脊髓损伤的防治对于可能出现脊髓损伤的患者,应该通过术前评估和筛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应用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知识点总结

椎管内麻醉知识点总结

椎管内麻醉知识点总结一、椎管内麻醉的适应症1. 外科手术:椎管内麻醉可以用于全身麻醉的替代,适用于腹部手术、盆腔手术、腰骶部手术等各类手术。

2. 分娩镇痛:对于产程中的剧痛,椎管内麻醉可以有效减轻痛苦,提供舒适的分娩体验。

3. 疼痛治疗:椎管内麻醉可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如癌症疼痛、神经根痛等。

二、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1. 凝血功能障碍:椎管内麻醉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凝血功能障碍是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

2. 感染性疾病:椎管内麻醉可能引起脑膜炎或脑膜炎的恶化,因此感染性疾病也是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

3. 脊柱结构异常:如椎管狭窄、脊柱畸形等,会增加椎管内麻醉的风险,应避免使用椎管内麻醉。

三、椎管内麻醉的麻醉药物1. 局麻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局麻药常用于椎管内麻醉,能够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2. 静脉麻醉药:地西泮、芬太尼等静脉麻醉药常与局麻药联合使用,以提高麻醉效果。

3. 蛋白酶抑制剂:在椎管内麻醉过程中,通常会加入一定量的蛋白酶抑制剂,以减少麻醉药物对蛋白质的影响。

四、椎管内麻醉的操作技术1. 体位:椎管内麻醉常采用坐位或侧卧位,患者应保持安静,以减少误伤神经或脊髓的风险。

2. 皮肤消毒:在进行椎管内麻醉前,需要对患者的腰部皮肤进行彻底的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穿刺定位:医生需准确地定位患者的椎管,以确保麻醉药物能够准确地进入脊髓周围的空间。

4. 注射麻醉药:一旦定位准确,医生便可以开始向患者的椎管内注射麻醉药物,产生麻醉效果。

5. 监测患者状态:在椎管内麻醉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麻醉效果的状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

五、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和风险1. 低血压:椎管内麻醉可能引起低血压,因此需要及时纠正患者的血压水平。

2. 头痛:穿刺针头在腰椎穿刺时,可能损伤硬脑膜,导致脑脊液漏出引起头痛。

3. 神经损伤:穿刺过程中若刺伤神经,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4. 脑脊液漏出:椎管内麻醉穿刺过程中,若硬脑膜损伤引起脑脊液漏出,可引起头痛等症状。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概述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概述

关于围手术期应用不同抗凝药物治疗 的患者,椎管内血肿的预防原则
于2003年发布的椎管内阻滞与抗凝的专 家共识(附录一)。
美国局部麻醉和疼痛医学协会(ASRA)
抗凝药与椎管内麻醉
普通肝素 静脉注射肝素:
停药4h,凝血指标恢复正常之后方可应用, 至少拔管1 h后方可静脉应用肝素;
皮下注射肝素:
脊髓损伤
预防 对凝血异常的患者避免应用椎管内阻滞; 严格的无菌操作、仔细地确定椎间隙、细心地实施操 作; 在实施操作时保持患者清醒或轻度镇静; 对已知合并有硬膜外肿瘤、椎管狭窄或下肢神经病变 的患者尽可能避免应用椎管内阻滞; 穿刺或置管时如伴有明显的疼痛,应立即撤回穿刺针 或拔出导管,建议放弃椎管内阻滞,改行其他麻醉方 法。
每日小于10,000单位的小剂量肝素,椎管内阻滞无 禁忌。但在衰弱的患者,应特别加以注意; 每日大于10,000单位则处理同静脉应用肝素;
抗凝药与椎管内麻醉
低分子量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与抗血小板药物或口服抗凝剂联合应用增加椎管 内血肿的风险; 术前应用低分子量肝素的患者,施行单次脊麻是最安全的椎管 内阻滞方法。 至少在血栓预防剂量给药后12h或治疗剂量给药后24h,方可施 行穿刺、置管或拔管)。 术前2h应用的患者抗凝活性正值高峰,应避免施行椎管内阻滞; 术后需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血栓形成的患者,应于椎管内穿刺 24h以后,且导管拔除2h以上,方可开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
脊髓损伤
危险因素
肥胖患者,需准确定位椎间隙; 长期鞘内应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有发生鞘
内肉芽肿风险; 伴后背痛的癌症患者,90%以上有脊椎转移; 全身麻醉或深度镇静下穿刺。
脊髓损伤
影像学检查有利于判定神经损伤发生的位置, 肌电图检查有利于神经损伤的定位。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
内麻醉。
穿刺动作轻柔,避免反复穿刺。
硬膜外血肿
注意:
对于有穿刺出血的患者,以下应该和外科医师沟通,术后抗凝 药的应用应慎重,在监测凝血时间的基础上应用抗凝药。
术后随访注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对于大出血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要注意补充新鲜冰冻血浆,
以补充丢失的凝血因子,以消除硬膜外血肿的诱因。 有关椎管内阻滞血小板计数的安全低限,目前尚不明确。一般
上级医师检查穿刺点后发现穿刺点为L1-2间隙,重新定位L2-3间隙 进行穿刺,硬膜外针顺利进入硬膜外腔,送入腰穿针后发现有脑 脊液回流,注入0.5%重比重布比卡因15mg,退出腰穿针后置入硬 膜外导管。10分钟后硬膜外平面为T5-S1,术中麻醉效果佳,术后 经硬膜外导管行PCEA。
术后6小时病人右下肢活动正常,左下肢感觉运动障碍,麻醉医生 会诊后立即停用PCEA。
腰麻的并发症
轻度的意外及并发症
1)低血压 2)脊麻后头痛 3)恶心呕吐 4)平面过广 5)背痛
严重的意外及并发症
1)神经损伤 2)马尾综合征 3)蛛网膜下腔出血 4)脊髓缺血
低血压
原因:腰麻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交感神经广泛阻滞、静脉回 流减少,使心排血量减低所致,静脉回流减少的程度与交感 神经阻滞的范围以及病人的体位相关。 产科病人由于妊娠末期特殊的生理变化,脊麻后特别容易 发生低血压,其原因主要有:
穿刺针刺入脊髓、神经根或神经干内表现为神经剧烈疼痛。麻醉后出 现脊神经功能异常,严重者可出现脊髓横断性损害。损害程度表现为 单侧或双侧、一支或数支神经支配区域感觉缺失、下肢肌肉运动异常、 直至双侧横断性截瘫等。
影像学可能有表现,也可能看不出任何异常,在损害发生后1~2周神 经电生理检查有利于分辨损伤的部位。继发水肿比实际损伤的程度严 重得多,血肿或气肿不但可造成对脊髓的机械压迫,同时血液或空气 也可刺激局部发生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水肿而进一步加剧压迫,临床 上出现超出预期时间和范围的感觉和运动阻滞。CT或MRI可以明确诊 断。

椎管内麻醉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椎管内麻醉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椎管内麻醉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椎管内麻醉定义
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不同腔隙从而使脊神经所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阻滞麻醉两种,后者包括骶管阻滞。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定义
指椎管内注射麻醉药物及相关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技术操作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1
2
3
7
6
5
4
8
3
穿刺与置管关并发症
椎管内血肿
*
椎管内麻醉常见并发症处理
1、严重低血压 麻醉后低血压的定义为:低于术前基础值30%或收缩压绝对值低于90mmHg。 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椎管内麻醉前注入一定量晶体液或胶体液可减少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因此椎管内麻醉时必须补充足够的液体应视为常规。 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的病人实施椎管内麻醉时发生血压下降,如果病人心率不低于60次/分,提升血压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苯肾上腺素为主,尽量避免使用麻黄素与多巴胺。
*
美国局麻学会2003年抗凝病人实施椎管内麻醉操作指南:
血小板低于5万/mm3的病人不可实施椎管内麻醉; 应用低分子肝素的病人,停药后24小时后方可进行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置管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的病人,应停用低分子肝素后24小时后方可拔除导管。 椎管内导管拔除至少1小时后可使用肝素治疗; 椎管内麻醉(硬膜外置管)后至少1小时后方可应用肝素; 应用华法令的病人应在停药后5-7天,应用华法令拮抗剂24小后,应用氯比格雷病人应停药8天以上方可实施椎管内麻醉。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INR(国际标准化比率)<1.4,PT(部份凝血酶原时间)>50%时可实施椎管内麻醉。 口服阿斯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不视为禁忌,可实施椎管内麻醉。 上述病人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下肢运动情况,如果怀疑有硬膜外血肿的可能,应尽早进行CT或核磁共振等影象检查,一旦证明有硬膜外血肿,应尽早进行外科干预,防止发生严重不良预后。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ppt课件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ppt课件

总结词
神经损伤是椎管内麻醉的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长期残疾。
详细描述
神经损伤的原因可能包括直接创伤、缺血或压迫。症状取决于受损的神经,可能 包括感觉异常、运动障碍或反射异常。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 。
呼吸抑制
总结词
呼吸抑制是椎管内麻醉的常见并发症,可能导致缺氧和二氧 化碳潴留。
详细描述
术前评估与准备
评估患者全身状况
术前准备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基础疾 病等进行全面评估,预测麻醉风险。
确保患者术前禁食、禁饮,准备好麻 醉药品和器械,并告知患者麻醉注意 事项。
了解椎管内解剖结构
了解患者的椎管内解剖结构,包括脊 柱弯曲度、椎间隙宽度等,以选择合 适的麻醉部位。
麻醉操作规范
01
02
病例3
患者因剖宫产手术接受椎管内麻醉 ,术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诊断为硬膜外血肿。
并发症防治经验分享
预防性措施
术前评估患者情况,了解有无椎 管内麻醉禁忌症,选择合适的麻
醉方法和药物。
术中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 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术后护理
定期随访患者,观察有无并发症 发生,及时处理。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椎管内麻醉常见并发症 防治
头痛
总结词
头痛是椎管内麻醉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在麻醉后24-48小时内出现。
详细描述
头痛的原因可能与脑脊液流失、化学刺激或感染有关。头痛通常表现为额部或 枕部的钝痛,有时可伴有颈部疼痛。治疗措施包括补液、休息和镇痛药物。
神经损伤
下腹部及盆腔手术
如剖腹产、妇科手术等。

老年患者做椎管内麻醉之后会有哪些常见并发症?

老年患者做椎管内麻醉之后会有哪些常见并发症?

老年患者做椎管内麻醉之后会有哪些常见并发症?椎管内麻醉是把麻醉药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此时可以让人体的脊神经根被阻滞而产生麻醉作用,这属于局部麻醉。

老年患者在做椎管内麻醉后,因交感神经受到阻滞,让阻滞神经支配区域的小动脉扩张而降低了外周血管阻力,并且由静脉扩张而增加静脉系统容量,从而发生血压降低的现象。

这也就是椎管内麻醉后的并发症之一。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老年患者做椎管内麻醉后都有哪些常见并发症吧!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认识椎管内麻醉并发症指的是椎管内注射麻醉药而产生的毒性作用、生理反应与技术操作带给机体的负面影响。

所以,从椎管内麻醉的药物作用机制来看,椎管内麻醉有椎管内阻滞相关并发症;从麻醉药物的毒性作用来看,椎管内麻醉有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从麻醉技术操作带给机体的负面影响来看,椎管内麻醉有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

其中椎管内麻醉阻滞相关并发症包括全脊髓麻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尿潴留、呼吸系统并发症、恶心呕吐等。

椎管内麻醉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包括肾上腺素的不良反应、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短暂神经症等。

椎管内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包括脊髓缺血性损伤与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出血、导管折断、感染、椎管内血肿等。

老年患者做椎管内麻醉后的常见后并发症(1)椎管内麻醉阻滞并发症。

如呕吐、恶心等,往往由低血压导致,可使用2.5mg的氟哌利多,减轻呕吐和恶心的反应。

因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对麻醉药不耐受,椎管内麻醉后老年患者极易发生低血压。

在此之前应输入适量的林格氏液。

如果出现低血压,还应及时静脉注射5-10mg的麻黄碱,有心动过缓并发症时可使用0.5mg的阿托品。

老年患者在做椎管内麻醉时往往需要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患者骶部自主神经恢复得比较缓慢,特别是在输液过多的时候常出现尿潴留现象,需要导尿。

同时下肢麻醉药未消散、腰麻后,容易使平滑肌舒张,舒张过多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尿潴留。

老年患者在做椎管内麻醉后因阻滞平面较高,胸部运动感觉传至神经受到阻滞,继而引发呼吸困难。

临床麻醉学椎管内麻醉

临床麻醉学椎管内麻醉

临床麻醉学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Intrathecal Anesthesia),简称椎管内麻,是一种通过将药物注射到脊髓腔内来实现全身麻醉的方法。

它是临床麻醉学中重要的麻醉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控制和术后镇痛。

本文将介绍椎管内麻醉的原理、步骤、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一、原理椎管内麻醉的原理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脊髓腔内,使药物通过脊髓液的循环迅速扩散到脑和脊髓的相关神经结构,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其中,用于椎管内麻醉的主要药物是局麻药。

二、步骤椎管内麻醉的步骤如下:1. 患者准备:患者保持躺卧位,放松身体,暴露腰椎部位。

2. 局麻药物准备: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物装入注射器,并确保无气泡。

3. 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液对腰椎部位进行彻底消毒,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4. 局麻药物注射:医生穿刺腰椎间隙,将注射器插入脊髓腔内,然后将局麻药物缓慢注射,使药物充分扩散。

5. 观察效果:注射局麻药物后,医生会观察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变化,以确保麻醉效果的达到。

三、适应症椎管内麻醉适用于以下情况:1. 体表浅麻醉效果欠佳的手术。

椎管内麻醉能够提供更深的麻醉效果,适用于一些对疼痛敏感或麻醉要求较高的手术。

2. 长时间手术。

由于椎管内麻醉的持续时间较长,因此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

3. 术后疼痛控制。

椎管内麻醉可以提供术后较长时间的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四、禁忌症椎管内麻醉有一些禁忌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反对或无法接受椎管内穿刺的患者,如凝血功能障碍、感染性疾病等。

2. 严重的脊椎畸形或腰椎间隙狭窄,无法安全穿刺。

3. 过敏史或过敏反应高风险。

4. 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或感染性脑脊髓炎等疾病。

五、并发症椎管内麻醉在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以下情况:1. 低血压和心率下降。

由于药物的扩散作用,可能会引起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下降,需要及时处理。

2. 脊髓神经损伤。

极少数情况下,椎管内麻醉可能会导致脊髓神经损伤,引起感觉和运动障碍。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评估标准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评估标准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评估标准简介椎管内麻醉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法,可用于产科手术、疼痛管理等多种情况。

然而,椎管内麻醉也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

为评估椎管内麻醉的安全性和风险,我们需要一套明确的评估标准。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椎管内麻醉并发症评估标准。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评估标准1. 失血:评估椎管内麻醉过程中的失血情况。

血液损失超过正常范围可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失血:评估椎管内麻醉过程中的失血情况。

血液损失超过正常范围可能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2. 感染:评估椎管内麻醉后是否发生感染。

观察麻醉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感染:评估椎管内麻醉后是否发生感染。

观察麻醉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3. 神经损伤:评估椎管内麻醉是否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检查患者是否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

神经损伤:评估椎管内麻醉是否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检查患者是否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

4. 腰背痛:评估椎管内麻醉后是否出现持续性的腰背痛症状。

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疼痛管理措施。

腰背痛:评估椎管内麻醉后是否出现持续性的腰背痛症状。

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疼痛管理措施。

5. 头痛:评估椎管内麻醉后是否出现头痛症状。

头痛可能是蛛网膜下腔穿刺导致的并发症。

头痛:评估椎管内麻醉后是否出现头痛症状。

头痛可能是蛛网膜下腔穿刺导致的并发症。

6. 恶心和呕吐:评估椎管内麻醉后是否出现恶心和呕吐。

这可能是因为麻醉药物的副作用。

恶心和呕吐:评估椎管内麻醉后是否出现恶心和呕吐。

这可能是因为麻醉药物的副作用。

结论上述评估标准可用于评估椎管内麻醉过程中的并发症风险。

通过仔细观察和评估,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椎管内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在手术和疼痛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椎管内麻醉也有着它的并发症,如头痛、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椎管内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防治椎管内麻醉并发症成为了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

为了探讨防治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措施,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学分会等多个学会和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了《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共识指南》。

该指南总结了椎管内麻醉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头痛的防治头痛是椎管内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70%。

指南认为,头痛的发生与穿刺方式、针头尺寸、侧卧时间、体位调整等因素有关。

防治头痛的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穿刺方法和针头尺寸、控制穿刺深度、术毕保持尿憋等。

二、脑脊液漏的防治脑脊液漏是椎管内麻醉的另一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0.5%~20%。

指南认为,脑脊液漏的发生与穿刺针头损伤、穿刺部位、针头尺寸等因素有关。

防治脑脊液漏的措施包括:选择细针头、尽量避免多次穿刺、注意切口大小,并在切口处缝合。

三、神经损伤的防治椎管内麻醉还有较少见的并发症——神经损伤,其发生率约为1/10000~1/40000。

指南认为,神经损伤的发生与穿刺针头损伤、局部感染等因素有关。

防治神经损伤的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穿刺针头、精心护理穿刺部位、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等。

指南还针对椎管内麻醉操作的注意事项、应急处理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对临床医师进行指导和规范。

总之,椎管内麻醉是一种重要的麻醉方法,但也有着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医生而言,必须了解这些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为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提供全面保障。

椎管内麻醉的分类与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的分类与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的分类与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其支配的区域失去痛觉且肌肉松弛,称为椎管内麻醉
注入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腰麻优点:止痛完善、肌松弛良好
椎管内麻醉操作简便
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注入硬膜外腔
优点:生理干扰小、安全范围大、应用范
围广
血压下降:注药后13~30分钟
呼吸抑制:麻醉平面过高
蛛网膜下腔恶心、呕吐
头痛:腰麻后较常见,多在术后第1次抬头或起床时发
生特点,抬头或坐起时头痛出现
尿潴留
全脊髓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
血压下降:最常见的并发症
硬脊膜外腔阻滞呼吸抑制:高位硬膜外麻
硬膜外血肿
脊神经根损伤
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全脊髓麻醉
最常见的并发症血压下降。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

(一)神经根性病变的常见临床表现:感觉减退和该神经支配区
域的功能减退,感觉障碍多于运动障碍。
(二)硬膜外麻醉引起马尾综合征的原因穿刺针误入珠网膜下腔直接损伤马尾神经,使之水肿、粘连
误伤硬膜外脉络丛形成硬膜外血肿,压迫马尾神经,局麻药的毒性。
(三)硬膜外麻醉引起瘫痪原因为:最多见是硬膜外血肿,其余原因是局麻药损害,硬膜外置管压迫,硬膜外腔注入空气过量,操作粗暴损伤脊髓,脊髓缺血,老年人硬膜外麻醉或肾上腺素过量。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仍是由于局麻药毒性反应,其次包括脊神经根损伤、全脊麻、拔管困难和导管折断、硬膜外血肿和截瘫等。
一、全脊麻防治
硬膜外麻醉的穿刺判断不清楚是否在硬膜外腔时,
宜退针,进针方向的调整;平面的测定;试探用药的目的。
二、硬膜外血肿
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危险因素:穿刺困难、穿刺出血、术前存在凝血性
(四)避免神经损伤的方法
(1)避免在深度镇静和全麻状态下穿刺置管;
(2)如果在注药过程中病人出现疼痛立即停止注药;
(3)避免出现异感;
(4)避免使用小于0.2mA的电流;
(5)使用短斜面针头;
(6)低压注射;
(7)局麻药的毒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
疾病、使用抗凝药物病人、老年人动脉硬化。在局麻药作用消失后,
感觉与运动功能未恢复,或恢复后又消失,或伴有大小便失禁与腰背
部疼痛表现,应怀疑发生硬膜外血肿。最明确的是CT诊断。
三、神经系统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刺激症状、经根性病变、
马尾综合征和截瘫等。操作因素有关外局麻药因素也是主要原因。

老年椎管内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

老年椎管内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

老年椎管内麻醉的意外及并发症一、脊麻的并发症(一)低血压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尤其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对麻醉药耐受力差,更易出现低血压。

阻滞前输入500~1000ml林格氏可有效预防。

一旦发生可静注麻黄碱5~10mg,伴心动过缓时用阿托品0.5mg。

严重低血压,必要时,静注去氧肾上腺素0.1~0.3mg。

(二)恶心、呕吐常由低血压或迷走神经兴奋所致。

一般用甲氧氯普胺10mg或氟哌利多2.5mg局麻药中加入10μg芬太尼,可减少腹膜刺激所致的恶心呕吐反应。

(三)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由于阻滞平面过高,胸腹部运动的本体感觉传入神经被阻滞,引起呼吸困难。

若平面高达C3阻滞膈神经时,导致呼吸停止。

可给予患者吸氧,必要时给予面罩加压吸氧,或气管插管呼吸支持。

(四)头痛老年人脊麻后头痛发生率低。

16G、20G和25G穿刺针术后头痛发生率约分别为7.5%、5%和1%~3%。

25G穿刺针虽头痛发生率低,但针较细软,穿刺时不易控制进针方向,容易造成穿刺困难。

穿刺针头部呈笔尖形的Whiteacre针,笔尖上有一侧孔,穿透硬膜和蛛网膜时呈扩张型,不切割膜纤维,穿刺孔比较小且易闭合,手术后头痛的发生率约1%,低于传统的头部呈斜面形的穿刺针(Quincke针)。

头痛与体位有关,坐位或直立时加重,平卧位可缓解。

治疗包括:①饮用大量含咖啡因的饮料,如茶、咖啡、可口可乐等;②维生素C 500mg 和氢化可的松50mg加入5%葡萄液500ml静脉滴注,连续2~3天;③必要时静脉输注低渗盐水;④口服解热镇痛药,咖啡因;⑤严重而上述治疗无效者,严格无菌技术下在原穿刺部位硬膜外间隙注入生理盐水或自体血15~20ml,以堵塞硬膜上的穿刺孔。

(五)尿潴留蛛网膜下腔阻滞,骶部(S2~4)自主神经恢复最迟,尤其当输液过度时常发生尿潴留,常需导尿。

(六)背痛主要是由于阻滞时,腰骶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脊椎的生理弧度改变,平卧时间较长后易发生。

一般不需要处理,疼痛严重时,可口服解热镇痛药,但应排除穿刺损伤和局部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专家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椎管内麻醉在我国,尤其在基层医院仍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麻醉技术。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是指椎管内注射药物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技术操作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椎管内麻醉后发生的永久性严重并发症对病人和麻醉医生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外科操作及体位相关或由于病人潜在疾病所表现出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也时常被误认为是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

有关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机构存在着差异,目前尚无全国性的统计资料。

随着近年研究的进展,尤其是循证医学方法的应用,对椎管内麻醉并发症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方法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依据当前的研究资料制定出本指导意见,其目的在于普及椎管内麻醉并发症防治的基本原则、降低麻醉风险并最大程度地改善病人的预后。

本指导意见仅为提高麻醉质量而制定,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应作为医疗责任判定的依据。

总体看来,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可分为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和穿刺与置管相关并发症三类。

一、生理效应相关并发症(一)血流动力学并发症概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是椎管内麻醉最常见的生理效应。

低血压一般定义为收缩压低于80mmHg(或90mmHg),也可定义为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的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

椎管内麻醉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8%~33%。

心动过缓一般指心率低于50次/分,或心率降低的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其发生率为2%~13%。

严重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会导致心跳骤停,是椎管内麻醉严重的并发症。

脊椎麻醉(简称脊麻)和硬膜外麻醉心跳骤停的发生率分别为0.6/10000~2.5/10000和0~0.6/10000。

椎管内麻醉中发生渐进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机制为:①交感神经阻滞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及心输出量下降,进而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T5以下的低平面阻滞,由于阻滞平面以上血管床代偿性收缩以及心脏加速神经未被阻滞,血流动力学变化往往较小。

但由于交感神经阻滞平面高于感觉(或运动)阻滞平面,且二者无平行关系,所以即便在低平面阻滞和感觉(运动)阻滞的恢复期仍可能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②局麻药及所添加的血管活性药的作用。

局麻药入血引起心肌负性肌力作用,所添加的肾上腺素的β2兴奋作用,可乐定的α2兴奋作用、肾上腺素释放的突触前抑制和直接的副交感活性,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椎管内麻醉中突发的血压下降(如5min内血压下降30mmHg 或基础血压的30%)和突发的心动过缓具有不同于渐进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机制:椎管内麻醉引起的血液再分布和血中内源性及外源性儿茶酚胺增高引起了心室充盈不足和心肌收缩力增强,兴奋了心室壁机械感受器,通过Bezold-Jarisch反射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及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从而引起低血压、血管扩张和心动过缓。

危险因素目前尚无法准确地预测椎管内麻醉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的发生,公认的危险因素有:高感觉阻滞平面、高体重指数、老年病人、联合应用区域阻滞或全麻为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高感觉阻滞平面、应用β受体阻滞剂、年轻人、原有心动过缓为发生心动过缓的危险因素;相对于脊麻而言硬膜外麻醉心跳骤停发生率高、进行性发展的心动过缓、髋关节成形术、老年人是发生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

预防对于椎管内麻醉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的预防,以往多采用预防性液体输入的方法,但目前多数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一做法。

施阻滞前给予500~1000ml液体可降低麻醉后短时间内低血压的发生率,但不能防止低血压的发生,且心功能不良的病人输入大量液体应加以注意,因体液可向被阻滞区转移,当血管张力恢复后,可产生容量过负荷或肺水肿。

预防性应用晶体液、胶体液和血管收缩药来避免椎管内麻醉的血流动力学并发症不应该作为临床常规的方法,应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术前液体平衡情况以及外科手术的具体情况,权衡其应用的利弊。

在施行剖宫产脊麻的病人,预防性应用胶体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压迫下肢以及右臀抬高30°可以减少低血压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

目前椎管内麻醉心跳骤停的预防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治疗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的治疗比预防更具有临床重要性。

主要在于增加回心血量和治疗严重的心动过缓。

如头低位、输液、血管活性药的应用等,同时需纯氧吸入。

根据病情的轻重,处理原则如下:①健康人轻度到中度的非进展性的低血压,不需要处理;②中度到重度或迅速进展的低血压和/或心动过缓,可应用麻黄碱或阿托品,如果没有反应则应用肾上腺素;③对严重的心动过缓或心跳骤停,在建立气道和通气之前应首先立即应用肾上腺素。

可考虑应用血管加压素和/或阿托品,以及迅速有力的心前区锤击。

必要时施行完整的心肺复苏(ACLS)。

(二)呼吸系统并发症概述呼吸衰竭是椎管内麻醉极为罕见的并发症。

椎管内麻醉中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多由于全脊髓麻醉、或广泛的硬膜外麻醉、或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物引起。

其发生主要病因是由于局麻药向头端扩散,直接作用于延髓的呼吸中枢。

危险因素呼吸系统疾病一般不是椎管内麻醉的禁忌证。

但由于可能导致呼吸肌麻痹,椎管内阻滞应慎用于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

存在肺部疾患的病人实施腰段椎管内麻醉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不增加。

椎管内麻醉不影响单肺通气时的肺氧合和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椎管内麻醉不引起支气管收缩,实际上硬膜外麻醉时局麻药中添加肾上腺素会引起支气管扩张,故椎管内麻醉可以安全的用于哮喘的病人。

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防:①合理的选择麻醉技术、局麻药的剂量及给药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高平面阻滞;②应用等比重液进行脊麻、降低持续椎管内麻醉中局麻药的给药速度均可以限制药物向头端的扩散;③严密监测感觉平面的水平,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呼吸功能不全。

治疗麻醉后的呼吸困难不是由于呼吸肌功能严重降低引起,多与呼吸肌麻痹水平上升而引起病人不能体验深呼吸有关。

病人能够说话,以及有力的握手证明麻醉平面在颈段以下以及膈肌功能尚未受累,此时无需特殊处理;如发生低氧血症则可采用面罩辅助通气,呼吸机正压通气,或气管插管控制通气。

(三)全脊髓麻醉概述全脊髓麻醉是由硬膜外麻醉的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其发生率为0.24%。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注药后迅速出现(5分钟)的意识不清、双瞳孔扩大固定、呼吸停止、软瘫、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偶尔出现的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

由于硬膜外麻醉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注药后出现迅速发展的广泛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局麻药进入颅内脑脊液,阻滞了动眼神经副核(Edinger-Westphal核)的副交感传出纤维引起双瞳孔扩大固定;广泛的交感神经和心加速神经纤维的阻滞以及延髓阻滞引起了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

预防全脊髓麻醉的预防:①最重要的是局麻药的缓慢注射及反复回吸;②强调硬膜外麻醉首次剂量采用试验剂量,病人改变体位后若需再次注药也应再次注入试验剂量;③其它预防措施包括仔细操作、避免反复穿刺等;④硬膜外麻醉失败后或施行硬膜外镇痛期间避免应用脊麻。

治疗全脊髓麻醉的治疗:①首先立即停止局麻药继续注入;②采用纯氧进行人工辅助通气或机械通气;③采用阿托品、麻黄碱和肾上腺素纠正心动过缓和低血压;④静脉输液扩容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⑤对病人进行严密监护直至神经阻滞症状消失;⑥如发生心跳骤停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CPR)。

(四)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概述硬膜外麻醉注入常规剂量局麻药后,出现不同于全脊髓麻醉的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现象。

其临床特征为:延迟出现(10~15分钟)的广泛的神经阻滞,阻滞范围呈节段性,没有意识消失和瞳孔的变化,症状不对称分布。

其发生的原因有二:其一为局麻药误入硬膜下间隙;其二为病人并存的病理生理因素:如妊娠、腹部巨大肿块、老年动脉硬化等,致使潜在的硬膜外间隙容积减少,使阻滞平面极易向头部扩散。

预防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的预防:椎管内麻醉首次剂量采用试验剂量。

对于妊娠、腹部巨大肿块、老年动脉硬化等病人局麻药的用量相应减少至正常人用量的1/3~1/2,老年人应减少50%,妊娠应减少30%。

治疗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的处理原则同全脊髓麻醉,即严密监测、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

(五)恶心呕吐概述恶心呕吐是椎管内麻醉常见的并发症,脊麻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达13%~42%。

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尤以年轻女性为著。

其发生诱因有三方面:血压骤降造成脑供血骤减,兴奋呕吐中枢;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以及手术牵拉内脏。

危险因素恶心呕吐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阻滞平面超过T5、低血压、术前应用阿片类药物、有晕动史。

治疗一旦出现恶心呕吐,应检查是否有麻醉平面过高及血压下降,并采取相应措施,或暂停手术以减少迷走刺激,或施行内脏神经阻滞;若仍不能制止呕吐,可考虑使用异丙嗪或氟哌利多等药物镇吐治疗;高平面(T5以上)阻滞所致的恶心呕吐应用阿托品有效。

(六)尿潴留概述椎管内阻滞常引起尿潴留,需留置膀胱导尿管,延长门诊病人出院时间。

尿潴留为腰骶水平的椎管内麻醉阻滞了支配膀胱功能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所致。

如果膀胱功能失调持续存在应当考虑严重神经损伤引起的可能性。

防治尿潴留的预防:对于围手术期未下尿管的病人,为预防尿潴留引起的膀胱扩张,应使用能满足手术需要的作用时间最短的药物,并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限制静脉输液量。

椎管内麻醉后应监测膀胱充盈情况。

如有尿潴留发生则需下导尿管直至椎管内阻滞的作用消失。

二、药物毒性相关并发症药物毒性包括局麻药及辅助用药和药物添加剂的毒性,其中局麻药的毒性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全身毒性,即局麻药通过血管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引起各种生理功能的紊乱;其二是神经毒性,即局麻药与神经组织直接接触引起的毒性反应。

(一)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概述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是由于局麻药误入血管、给药量过多及作用部位的加速吸收等因素所引起。

由于脊麻所使用的局麻药量相对较小,这一并发症主要见于硬膜外和骶管麻醉。

硬膜外麻醉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率为3/10000。

中枢神经系统对局麻药的毒性较心血管系统更为敏感,大多数局麻药产生心血管毒性的血药浓度较产生惊厥的浓度要高3倍以上。

但布比卡因和依替卡因例外,其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毒性几乎同时发生,应引起临床注意。

局麻药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表现为初期的兴奋相和终末的抑制相,最初表现为病人不安、焦虑和口角感觉异常,进而出现面肌痉挛,最终发展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昏迷。

心血管系统初期表现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而间接引起的心动过速和高血压,末期则由局麻药的直接作用而引起心律失常、低血压和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危险因素局麻药全身毒性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小儿及老年人、心脏功能减低、肝脏疾病、妊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