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特性的研究实验报告
光的色散研究实验报告
![光的色散研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957bf9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f.png)
光的色散研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观察光的色散现象,了解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探究不同色光的折射规律,测量其折射率。
3、深入理解光的折射和色散原理,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它们的折射角度也不同。
红光的折射率较小,折射角较小;紫光的折射率较大,折射角较大。
因此,白光经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即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根据折射定律,折射率 n 等于入射角 i 的正弦与折射角 r 的正弦之比,即 n = sin i / sin r 。
通过测量不同色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就可以计算出它们的折射率。
三、实验器材1、光源:白色平行光光源(如钠灯)2、三棱镜3、光屏4、量角器5、直尺四、实验步骤1、调整实验装置将白色平行光光源、三棱镜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使它们大致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三棱镜的位置,使其折射面与平行光垂直。
2、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打开光源,让白色平行光通过三棱镜,在光屏上观察到光的色散现象,记录下七种颜色光的分布位置。
3、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选择一种颜色的光,如红光,用直尺测量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为入射角 i 和折射角 r 。
重复测量多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4、计算折射率根据折射定律 n = sin i / sin r ,计算出红光的折射率。
5、依次测量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计算其折射率。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颜色|入射角 i(度)|折射角 r(度)|折射率 n|||||||红|_____|_____|_____||橙|_____|_____|_____||黄|_____|_____|_____||绿|_____|_____|_____||蓝|_____|_____|_____||靛|_____|_____|_____||紫|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曲线。
实验报告光的色散实验
![实验报告光的色散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945ca9c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7.png)
实验报告光的色散实验实验报告:光的色散实验引言:光的色散是一种光在经过介质时由于不同频率的波长发生折射而产生的现象。
通过研究光的色散,我们可以了解光的性质以及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本实验旨在通过控制入射角度和观察折射角度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进一步认识光的物理特性。
实验材料和仪器:1.玻璃棱镜2.光源(激光或白光灯)3.光屏4.直尺5.三角支架6.角度测量器7.尺子实验步骤:1.将玻璃棱镜放置在三角支架上,确保其稳定。
2.将光源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保持恒定的入射角度。
3.将光屏放置在玻璃棱镜的一侧,调整光屏的位置,保证能够清晰观察到折射出来的光线。
4.在玻璃棱镜与光屏之间的路径上,使用直尺测量入射角度和折射角度,并记录下来。
5.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实验中测量得到的入射角度和折射角度数据如下所示(表格略)。
根据测量数据,可以进行以下数据处理和分析:1.绘制入射角度与折射角度的图像,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2.计算出每个入射角度对应的折射角度的正弦值,构造正弦值与入射角度的图像。
3.根据所得图像,计算出斜率,并通过斜率计算出玻璃棱镜的折射率。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波长的光线在经过玻璃棱镜时的折射角度不同,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2.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即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1.由于测量误差和仪器精度的限制,实验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和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2.光源的稳定性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使用更稳定的光源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3.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避免外部光线的干扰。
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初步了解了光的色散现象及其相关原理。
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光的色散对光谱分析和光学器件设计的影响,以及深入探究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奥秘。
用镜子做光的色散实验报告
![用镜子做光的色散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df8a05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1.png)
用镜子做光的色散实验报告光的色散实验是物理学中经典的实验之一,主要是通过利用镜子来观察光经过折射后发生的现象。
下面是关于光的色散实验的报告。
1. 实验目的:通过光的色散实验,观察光经过折射后产生的现象,探究光的特性和色散现象的原理。
2. 实验器材:镜子、白色光源、黑色卡片、直尺、刻度尺。
3. 实验原理:光经过折射会因光的波长不同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有所变化,从而使得光线偏折角度不同,使得光在接触到白色卡片上产生色散现象。
4. 实验步骤:(1) 将镜子固定在黑色卡片上,确保镜子平整且垂直放置。
(2) 将白色光源放在黑色卡片的一侧,并将光源调至最亮。
(3) 用直尺在与镜子垂直的方向上放置刻度尺,作为观察光的参考线。
(4) 将黑色卡片靠近刻度尺,同时保持一定的倾角,以使光线在镜子上发生频谱分散。
(5) 通过观察,记录不同波长的光线在镜子上的折射角度。
5. 实验结果及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光线在镜子上发生了色散现象,不同波长的光线在经过折射后所形成的光束角度不同,从而形成了光的频谱。
通过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我们发现紫色光的折射角度最大,红色光的折射角度最小。
这是因为紫光的波长最短,折射率较大,光线在折射时发生的偏折角度最大;而红光的波长最长,折射率较小,光线在折射时发生的偏折角度最小。
中间的颜色光则呈现出递增或递减的趋势。
6.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证实了光经过折射后会发生色散现象,不同波长的光线在折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折射角度。
紫光的波长最短,红光的波长最长。
这是由于光的波长不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而导致折射角度的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光的色散实验来观察和研究光的特性,以及探究不同颜色光的性质和行为。
7. 实验改进: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使用光学仪器(如光栅)来更精确地测量光的频谱。
(2) 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好环境因素,如杂散光的干扰和震动的影响。
光的色散实验报告单小学
![光的色散实验报告单小学](https://img.taocdn.com/s3/m/691375a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d5.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2.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色散过程,了解白光由多种颜色组成。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光的色散是指当白光通过一个介质(如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导致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从而在光屏上形成彩色光带。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三棱镜、激光笔、光屏、白纸、尺子、透明胶带、实验记录表。
2. 实验材料: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靛色、白色的颜料。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靛色、白色的颜料分别滴在白纸上,形成8个颜色区域。
2. 将三棱镜放置在激光笔和光屏之间,确保激光笔发出的光能够照射到三棱镜上。
3. 打开激光笔,调整激光笔的角度,使激光光束垂直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
4. 观察光屏上的现象,记录光屏上出现的彩色光带。
5. 将激光笔照射到三棱镜的另一个侧面,重复步骤4,观察光屏上的现象,记录光屏上出现的彩色光带。
6. 将三棱镜的两个侧面都照射一遍,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果。
7. 将不同颜色的颜料滴在白纸上,用激光笔分别照射这些颜色区域,观察光屏上的现象,记录光屏上出现的彩色光带。
8.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光的色散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激光笔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时,光屏上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
2. 实验二:激光笔照射到三棱镜的另一个侧面时,光屏上同样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
3. 实验三:用激光笔照射不同颜色的颜料区域时,光屏上出现了与实验一、二相同的彩色光带。
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得出结论: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导致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
实验结果表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六、实验结论1. 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导致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
太阳的色散实验报告
![太阳的色散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b46419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4.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验证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2. 掌握三棱镜对白光的色散作用,观察色散现象。
3. 分析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差异,了解光的色散原理。
二、实验原理1. 光的色散: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从而使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带,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 折射率:折射率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与光在介质中的速度之比,不同颜色的光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色散现象的产生。
三、实验器材1. 白光光源(如太阳光、白炽灯等)2. 三棱镜3. 白纸或白屏4. 刻度尺5. 记录本和笔四、实验步骤1. 将三棱镜竖直放置,确保其底边与水平面平行。
2. 将白光光源(如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侧,使光线垂直于三棱镜的底边。
3. 在三棱镜的另一侧放置白纸或白屏,调整其位置,使光线透过三棱镜后投射到白纸或白屏上。
4. 观察白纸或白屏上的光带,记录不同颜色光的顺序和宽度。
5. 重复实验,改变白光光源与三棱镜之间的距离,观察光带的形状和宽度变化。
6. 使用刻度尺测量不同颜色光的宽度,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白纸或白屏上观察到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且不同颜色光的宽度不同。
2. 分析:a. 实验结果验证了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且不同颜色的光在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色散现象。
b. 不同颜色光的宽度不同,说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色散程度不同。
c. 实验过程中,改变白光光源与三棱镜之间的距离,观察到光带的形状和宽度发生变化,说明色散现象与入射角有关。
六、实验结论1.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通过三棱镜可以观察到光的色散现象。
2. 不同颜色的光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色散程度不同。
3. 色散现象与入射角有关,改变入射角会影响色散现象的形状和宽度。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三棱镜的底边与水平面平行,以保证光线的垂直入射。
光的色散实验研究
![光的色散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863939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6.png)
高中物理光的色散实验研究报告一、引言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色散现象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之一,指的是不同波长的光在经过折射、反射或衍射后,呈现出的光谱现象。
高中物理课程中,光的色散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内容,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光的本质和传播规律。
本报告旨在探讨高中物理中光的色散实验的研究方法和结论。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光的色散现象,了解不同波长的光在经过折射、反射或衍射后产生的光谱现象,从而加深对光的波动性的理解。
三、实验原理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在传播过程中,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发生折射、反射或衍射后,不同波长的光会分散到不同的方向,从而呈现出光谱现象。
本实验将利用这个原理,通过观察不同波长的光经过折射、反射或衍射后的光谱现象,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
四、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光源(如激光笔)、半圆形玻璃砖、屏幕、白纸、滤光片(红、绿、蓝)。
2.将屏幕固定在离半圆形玻璃砖一定距离的位置,保证光源可以照射到玻璃砖上。
3.将滤光片分别放在半圆形玻璃砖前方,观察不同波长的光经过折射后的光谱现象。
4.分别用白纸和屏幕接收经过折射的光,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5.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重复以上步骤,观察不同角度下光的色散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观察到了光的色散现象。
当光源的光经过滤光片后,不同波长的光在半圆形玻璃砖上发生了折射,分散到了不同的方向。
经过折射的光在白纸和屏幕上形成了光谱,展示了红、绿、蓝等不同颜色的光。
随着光源照射角度的变化,光谱的位置和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这一实验结果验证了光的色散原理,即不同波长的光在经过折射后会产生不同的折射角,导致光分散到不同的方向。
这一现象也进一步说明了光具有波动性。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光的色散现象与光源的角度有关,表明光的传播方向会影响光的色散现象。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操作,我们观察到了光的色散现象,并深入理解了光的波动性。
光学色散实验报告步骤
![光学色散实验报告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44b3765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a.png)
光学色散实验报告步骤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光学色散实验,研究光在物质中的传播规律,了解不同波长光的折射角度变化,从而探究光的色散特性。
实验器材1. 光源:白炽灯或激光器2. 密度板3. 棱镜4. 狭缝装置5. 旋转台6. 透镜7. 量角器8. 光屏9. 尺子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1 将光源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保证它能够照射到实验台上的光源。
1.2 将棱镜固定在旋转台上,并将旋转台放置在实验台上。
2. 测量入射角2.1 使用尺子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并记下初始角度。
入射角是光线和实验台表面之间的夹角。
2.2 使用量角器来精确测量入射角,并记下准确数值。
3. 测量折射角3.1 在棱镜的一侧设置一个狭缝,其作用是限制出射光线的范围。
3.2 将光线通过狭缝,使其射向棱镜。
3.3 调整旋转台,使光线通过变厚的棱镜。
3.4 在光屏上放置透镜,以聚焦出射光线,方便后续实验。
4. 观察光的色散现象4.1 将狭缝逐渐移动到棱镜的不同位置,并观察光线经过棱镜折射后的路径。
4.2 注意观察光线的折射角变化和不同波长的光的偏折现象。
4.3 记录不同颜色的光在棱镜中的折射角度。
5. 数据处理5.1 根据测得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使用三角函数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
5.2 绘制光线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函数图。
5.3 分析图形,对比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讨论光的色散现象。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时要注意保证测量的准确性,避免光线偏斜、干涉等因素带来的误差。
2. 实验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损坏实验器材。
3. 注意光线的安全使用,避免直接照射眼睛。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不同波长光的折射率,并绘制了光线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函数图。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不同颜色的光在物质中传播时,其折射率有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即为光学色散现象,表明材料对不同波长光的折射性质不同。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光的色散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光学色散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光学仪器中的减色镜、分光计等设备中都会涉及到色散现象的利用。
光的色散研究报告
![光的色散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edaf18583d049649b6658ce.png)
光的色散研究实验目的1.巩固调整和使用分光仪的方法2.掌握用分光仪测量棱镜的顶角的方法 3.掌握用最小偏向角法测量棱镜的折射率 4.学会用分光仪观察光谱,研究光的色散实验仪器分光仪、平面镜、三棱镜、高压汞灯实验原理1.光的色散和色散曲线光在物质中的传播速度v 随波长λ而改变的现象,称为色散。
因为物质的折射率n 可以表示为,式中c 是真空中的光速。
由上式可见,色散现象也表现为物质的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即可以表示为下面的函数形式上式所表示的关系曲线,也就是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曲线,称为色散曲线。
物质的折射率随波长变化的状况和程度,常用色散率d n /d λ来表征。
2.玻璃三棱镜折射率的测量原理当一单色光经过三棱镜的面AB 时发生折射。
SD 为入射光线,两次折射后沿ER 方向出射。
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夹角δ叫偏向角,如图可见 )()(3421i i i i -+-=δ32i i A +=所以 A i i -+=)(41δ因为顶角A 相对于空气的折射率n 有一定值,图14i 是1i 的函数,因此δ实际上只随1i 变化,当1i 为某一个值时,δ达到最小,这最小的δ称为最小偏向角min δ。
由折射定律可知,这时,41i i =。
因此,当41i i =时δ具有极小值。
将41i i =、32i i =代入 A i i -+=)(41δ和32i i A += 则有22i A =,A i -=1min 2δ, 22A i =,()A i +=min 121δ。
()⎪⎭⎫⎝⎛⎥⎦⎤⎢⎣⎡+==2sin 2sin sin sin min 21A A i i n δ用分光仪测出三棱镜的顶角A 和棱镜对某单色光的最小偏向角min δ,就可以求出棱镜玻璃材料对空气的折射率n.这就是最小偏向角法。
若入射光不是单色光,当它入射到 棱镜时,由于光波长的不同,折射率也 不同,因此经过两次的折射后,原本的 那束复色光会发生色散现象而出现不同 波长的光谱。
光的色散实验报告
![光的色散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33f1d5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6.png)
光的色散实验报告光的色散实验报告引言:光的色散是光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指的是光在通过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导致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而使光发生偏折的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探究光的色散现象,并进一步了解光的性质。
实验材料和仪器: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白光源、三棱镜、光屏、尺子等。
实验仪器主要包括光源支架、三棱镜支架、光屏支架等。
实验步骤:1. 将白光源放置在光源支架上,并调整光源位置,使其能够发出均匀的光线。
2. 将三棱镜放置在三棱镜支架上,调整角度,使其能够使光线发生折射。
3. 在光源与三棱镜之间放置光屏,并调整光屏位置,使其能够接收到折射后的光线。
4. 打开白光源,观察在光屏上形成的光谱,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5. 使用尺子测量光谱上各个颜色的位置,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到了一条连续的光谱线,从红色到紫色,依次经过橙色、黄色、绿色、青色和蓝色。
在测量结果中,我们发现不同颜色的光在光谱上的位置是不同的,红光的位置最靠近光源,紫光的位置最远离光源。
讨论: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所导致的。
根据光的色散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光的折射率与波长呈反比关系。
也就是说,波长越短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越慢,折射角度越大,而波长越长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越快,折射角度越小。
这一结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彩色分光镜的原理就是利用了光的色散现象。
彩色分光镜能够将白光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光,从而实现对光谱的分析和观察。
此外,光纤通信技术也是基于光的色散现象。
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通过控制波长来实现信号的传输和调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光的色散现象,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得到了光谱的连续线条,并记录下各个颜色的位置。
通过讨论,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光的折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并探究了光的色散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光的色散实验报告
![光的色散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5fad4f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b.png)
光的色散实验报告一、引言光的色散是指光在经过某些介质时,由于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而产生的色彩分离现象。
光的色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比如彩虹的形成就是由于太阳光经过雨滴的折射、反射和折射再次发生时产生的色散现象。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并探究色散现象的原理。
三、实验原理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与入射光的波长有关,不同波长的光线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
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根据光的色散程度不同,可以将光线分为不同的颜色,从而形成彩虹。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的光源、凸透镜、三棱镜等实验器材。
2. 将光源对准凸透镜,使光线射入凸透镜。
3. 调整凸透镜的位置和角度,使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成为平行光。
4. 将平行光射入三棱镜,调整三棱镜的位置和角度,使光线通过三棱镜并发生折射。
5. 观察折射后的光线,在屏幕上观察到的图像可能呈现出彩色条纹。
6. 通过调整三棱镜的角度,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线在屏幕上的位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在屏幕上形成了一列彩色条纹。
这些彩色条纹由不同波长的光线组成,呈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这是因为不同波长的光线在经过三棱镜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折射,从而产生了色散现象。
六、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导致实验结果不够精确。
这些误差可能来自于实验仪器的精度限制,比如凸透镜的制造工艺和三棱镜的制造工艺。
此外,实验操作时的不准确也可能导致误差的产生。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应用光的色散现象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光谱学中,通过观察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光谱,可以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在光学仪器中,通过利用光的色散现象,可以设计出分光仪、光谱仪等仪器,用于实现光的分离和分析。
光的色散实验报告
![光的色散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c89f9c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c.png)
光的色散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主要研究光的色散现象。
通过使用棱镜和光源,观察到了不同波长的光在通过棱镜后被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柱。
通过测量光的折射角和入射角,并利用折射率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光的色散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光的色散可以通过棱镜等光学器件来实现。
关键词:光的色散,棱镜,折射角,入射角,波长,折射率引言:光的色散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因折射率对波长的依赖而产生的现象。
折射率表示了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而波长则表示了光的颜色。
当光通过透明介质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会导致光的颜色发生变化,即发生色散现象。
本实验通过使用棱镜和光源,观察到了光的色散现象,并测量了光的折射角和入射角,进而计算光的折射率。
实验方法:1.实验器材:棱镜、光源、光屏、直尺、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2.实验步骤:(1)将棱镜放在直尺上,调整光源和光屏的位置,使得光通过棱镜后能够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光谱。
(2)测量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在棱镜上方和下方各放置一个卡尺,并利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的位置。
(3)通过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位置,计算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并利用折射率与入射角、折射角之间的关系计算光的折射率。
(4)重复步骤(1)-(3),用不同颜色的光来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不同颜色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计算出了它们的折射率。
实验数据如下所示:光颜色,入射角(°),折射角(°),折射率---------,------------,------------,----------红,40,30,1.33橙,40,29,1.38黄,40,28,1.46绿,40,27,1.54蓝,40,26,1.62靛蓝,40,25,1.72紫,40,24,1.82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光的色散现象,即不同颜色的光通过棱镜后被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柱。
光的色散现象探究实验
![光的色散现象探究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584425c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2.png)
光的色散现象探究实验引言:光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能量,它是由具有不同波长的光子组成的。
在空气中,光的速度很快且与波长无关,但当光通过不同介质时,由于介质对光速度的影响,不同波长的光会发生色散现象。
光的色散现象是一种当光通过介质时,由波长引起的折射角变化的现象。
通过研究光的色散现象,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光的性质,并在实际应用中有所探索。
一、利用折射定律研究光的色散现象1. 确定实验目标:研究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方式,以及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2. 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光源(如白炽灯或激光器):用于产生不同波长的光。
- 三棱镜:用于分离出光的不同颜色。
- 直角尺和游标卡尺:用于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
- 黑色背景:用于观察光经过三棱镜后的色散效果。
3. 进行实验:- 将光源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对其波长进行调整。
- 将三棱镜放置在光源与观察者之间,确保光线从一个角度射入三棱镜中。
- 观察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下,经过三棱镜后的光束是否发生弯曲并产生彩色条纹。
- 使用直角尺和游标卡尺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记录数据。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折射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为两个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为入射角和折射角)计算不同波长下光的折射角。
- 绘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曲线,并观察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 分析折射角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二、实验应用和专业性角度的探讨1. 应用:- 光的色散现象在光谱学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将光通过光栅或棱镜分散,可以得到不同波长的光谱。
这在天文学中尤为重要,因为天体的光谱可以揭示天体的组成和性质。
- 光的色散现象也应用于光学仪器,如望远镜、显微镜和光谱仪等。
通过控制光的色散性质,可以对光的成像质量和分辨率进行优化。
2. 专业性角度:- 光的色散现象实验是研究光学的基础实验之一,对于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折射定律及光的性质的理解。
光色散实验报告
![光色散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661cc6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34.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色散原理。
2. 通过实验观察白光经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分析光的色散规律。
3. 学习使用分光计测量光的折射率,了解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差异。
二、实验原理光的色散是指白光经过介质(如三棱镜)后,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折射,从而使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实验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后,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折射角不同,从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条彩色光带,可以了解光的色散规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分光计、三棱镜、白纸、光源、平板、秒表等。
2. 实验材料:白光光源、红色滤光片、蓝色滤光片、绿色滤光片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分光计置于实验台上,调整分光计使水平面与地面平行。
2. 将三棱镜放置在分光计的入射光路中,调整三棱镜的入射角,使入射光线垂直于三棱镜的表面。
3. 将白光光源置于分光计的出射光路中,调整光源的位置,使出射光线垂直于三棱镜的表面。
4. 将白纸放置在分光计的出射光路中,调整白纸的位置,使光屏位于光路中心。
5. 打开白光光源,观察光屏上的彩色光带,记录下彩色光带的形状、位置和颜色。
6. 分别使用红色、蓝色、绿色滤光片,重复步骤5,观察光屏上的彩色光带,记录下不同颜色光带的形状、位置和颜色。
7. 使用分光计测量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记录数据。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白光色散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条彩色光带,从上到下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2. 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通过分光计测量,得到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如下:红色光:n = 1.5橙色光:n = 1.47黄色光:n = 1.44绿色光:n = 1.42蓝色光:n = 1.39靛色光:n = 1.37紫色光:n = 1.35由实验数据可知,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存在差异,且红光的折射率最大,紫光的折射率最小。
光的色散研究报告
![光的色散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6c8518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8.png)
光的色散研究报告摘要:色散是光在介质中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对不同频率光的折射率不同而导致的。
本实验通过使用光栅、凹透镜和平行板玻璃等器材,研究了光的色散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光的色散现象与入射角、介质折射率以及光源频率等因素有关。
引言:在自然界中,光的色彩丰富多样,这是由于光的频率不同所导致的。
当光通过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而不同频率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从而使得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产生色散现象。
色散现象在生活中有着很多应用,比如在透镜的设计中,要考虑到色散现象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因此,研究光的色散现象对于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方法:1.实验器材:凸透镜、平行板玻璃、尺子、光栅等。
2.实验步骤:a.将凸透镜放置在适当位置,使其与光源之间的距离符合凸透镜的公式。
b.将平行板玻璃放置在凸透镜之后,将尺子固定在平行板玻璃上,用于测量入射角度和折射角度。
c.使用光栅产生多束光,通过平行板玻璃和凸透镜,在合适的角度下观察到色散现象。
d.测量入射角度和折射角度,并计算各束光的折射率。
e.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分析光的色散现象。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入射角度和折射角度直接影响光的色散现象。
当入射角度越大时,色散现象越明显,不同频率的光被折射的角度也不同。
通过测量入射角度和折射角度,我们可以计算出各束光的折射率,并发现不同频率的光对应的折射率也不同。
这说明光的色散现象与光的频率有着密切关系。
实验中,我们还注意到介质的折射率对色散现象有一定影响。
当介质折射率越大时,色散现象越明显。
这是因为介质折射率的增大导致光速度减小,从而增加了光的频率与折射率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了色散现象。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研究了光的色散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光的色散现象与入射角、介质折射率以及光源频率等因素有关。
研究光的色散现象对于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能够增加我们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光的色散的研究实验报告
![光的色散的研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c23e79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5.png)
光的色散的研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深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理解光的折射和颜色形成的原理,通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分析,获取光在不同介质中折射时的色散规律。
二、实验原理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它们的折射角度也不同,从而使得白光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光,即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根据折射定律,折射率 n 与入射角 i 和折射角 r 之间存在关系:n = sin i / sin r 。
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它们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也不同,波长越长,折射率越小,折射角越大;波长越短,折射率越大,折射角越小。
三、实验仪器本次实验所用到的仪器主要有:白色光源(如白炽灯泡)、三棱镜、光屏、米尺、量角器。
四、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装置将白色光源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使其发出的光能够水平照射。
在光源前方放置三棱镜,调整三棱镜的位置,使其能够让光源发出的光通过。
在三棱镜的另一侧放置光屏,用于接收经过三棱镜折射后的光。
2、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用米尺测量光源到三棱镜的距离以及三棱镜到光屏的距离。
用量角器测量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的入射角和不同颜色光的折射角。
3、记录数据记录每次测量得到的入射角、折射角以及对应的颜色。
4、重复实验改变入射角,重复上述步骤,多次测量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五、实验数据|颜色|入射角(°)|折射角(°)||::|::|::||红| 30 | 19 ||橙| 30 | 20 ||黄| 30 | 21 ||绿| 30 | 22 ||蓝| 30 | 23 ||靛| 30 | 24 ||紫| 30 | 25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根据折射定律 n = sin i / sin r ,计算不同颜色光在三棱镜中的折射率。
以红光为例,当入射角为 30°,折射角为 19°时,折射率 n 红= sin 30°/sin 19° ≈ 153 。
光的色散特性的研究实验报告
![光的色散特性的研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26f27d69b89680202d82522.png)
光的色散特性的研究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如平面镜、三棱镜等的光学面)时,就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光线将改变传播的方向,在入射光与反射光或者折射光之间就有一定的夹角。
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等正是这些角度之间的关系的定量表述。
一些光学量,如折射率、光波波长等也可通过测量有关角度来确定。
因而精确测量角度,在光学实验中显得尤为重要。
分光计是用来精确测量入射光和出射光之间偏转角度的一种光学仪器,可用它来测量折射率、光波波长、色散率等。
分光计的基本部件和调节原理与其它更复杂的光学仪器(如摄谱仪、单色仪等)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和使用分光计也为今后使用精密光学仪器打下良好基础。
分光计装置较精密,结构较复杂,调节要求也较高,这对初学者来说,往往会感到困难些。
但只要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现象,了解分光计的基本结构和测量光路,严格按调节要求和步骤耐心进行调节,就一定能够达到较好的要求。
本实验是在实验3-14用衍射光栅测量光的波长实验基础上的一个实验项目,有关分光计的结构、使用方法和调节步骤请认真阅读实验3-14中的相关内容。
【预习提示】1.复习实验3-14中分光计的调节方法和步骤,明确分光计的调节要求。
2.用三棱镜调节分光计时,三棱镜应按什么位置放在载物台上?这样放的好处何在?3.如何判断偏向角减小的方向?如何寻找最小偏向角位置?跟踪谱线时能否将载物台(游标盘)与望远镜同时旋转?【实验目的】1.在实验3-14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掌握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2.掌握用最小偏向角法测定三棱镜对各色光的折射率。
3.观察色散现象,测绘三棱镜的色散曲线,求出色散曲线的经验公式。
【实验原理】本实验中应该首先搞清楚以下几个概念:⑴视差:所谓视差是指当两个物体停止不动时,改变观察者的位置,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明显移动的现象。
在光学仪器的调节中,当人的眼睛从一侧移到另一侧时,像相对于分划板的十字叉丝有明显的移动,即出现视差,说明像与十字叉丝不在同一平面。
光的色散实验设计报告
![光的色散实验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ee462b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f.png)
光的色散实验设计报告探究光的色散现象,并实验验证光的色散规律。
实验原理色散是光经过介质后,由于介质折射率的变化而引起的光的波长依折射角不同而产生偏离的现象。
光的色散现象可分为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
正常色散是指光的频率增加,波长减小,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反常色散则相反。
实验中使用一个三棱镜作为介质,因为三棱镜是透明的,且其两个平面形成一个角,能够使得光线发生折射。
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由于折射率不同而发生偏折,产生色散现象。
实验需要测量不同颜色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从而计算出它们的折射率,进一步验证光的色散规律。
实验装置- 光源:白光LED灯;- 三棱镜:用于把光进行分散,产生色散现象;- 望远镜:用于观察色散现象,并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
实验步骤1. 将白光LED灯放置在光源台上,使其尽量均匀地照射在三棱镜的切入口处。
2. 在三棱镜的切入口处安装一个望远镜,用于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3. 调整望远镜的位置,使其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三棱镜上反射的光线。
4. 通过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望远镜能够观察到光线的不同颜色分散出来。
5. 使用经验法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
首先调整三棱镜的位置,使得光线垂直射向望远镜,在望远镜中确定这种情况下的入射角。
然后观察光线倾斜射入三棱镜,通过调整望远镜的位置,使得折射后的光线再度垂直射向望远镜,在望远镜中确定这种情况下的折射角。
6. 使用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并制作图表,展示折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所得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
进而,利用折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绘制折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图表。
通过观察图表,我们可以得出光的色散规律。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色散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的光在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折射率不同而发生偏折,产生色散现象。
实验数据进一步证明了光的色散规律,即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角度不同。
色散研究实验报告模板(3篇)
![色散研究实验报告模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a0662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d.png)
第1篇一、实验名称色散研究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2. 掌握三棱镜和光栅对光进行色散的原理;3. 学习使用分光计测量光线的角度;4. 掌握光波波长与折射率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1. 光的色散现象:当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或光栅时,由于不同频率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光在介质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从而形成彩色光带。
2. 三棱镜色散原理:白光通过三棱镜后,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线的偏折角度不同,从而形成彩色光带。
3. 光栅色散原理:光栅对光进行衍射,不同颜色的光在衍射过程中偏折角度不同,从而形成彩色光带。
4. 分光计测量原理:分光计利用反射法和自准法测量入射光和出射光之间的偏转角度,进而计算出光线的波长。
5. 光波波长与折射率的关系:根据斯涅尔定律,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与光波波长成反比。
四、实验器材1. 实验台;2. 白光光源;3. 三棱镜;4. 光栅;5. 分光计;6. 白纸;7. 秒表;8. 直尺;9. 记录本。
五、实验步骤1. 将三棱镜放置在实验台上,调整光源使光线垂直射向三棱镜。
2. 将白纸放在三棱镜后方,调整白纸位置,使彩色光带清晰地投影在白纸上。
3. 使用分光计测量彩色光带中红光和紫光的入射角和出射角。
4. 将光栅放置在实验台上,调整光源使光线垂直射向光栅。
5. 将白纸放在光栅后方,调整白纸位置,使彩色光带清晰地投影在白纸上。
6. 使用分光计测量彩色光带中红光和紫光的入射角和出射角。
7. 记录实验数据。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记录红光和紫光的入射角和出射角。
2.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红光和紫光的偏折角度。
3. 比较三棱镜和光栅的色散效果。
4. 分析光波波长与折射率的关系。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1)通过三棱镜的色散效果比通过光栅的色散效果明显。
(2)红光的偏折角度大于紫光的偏折角度。
2. 讨论:(1)三棱镜和光栅的色散效果不同,是因为它们对光的衍射和折射原理不同。
色散实验的实验报告
![色散实验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4eefe6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e.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色散原理。
2. 掌握使用分光仪观察光谱的方法。
3. 学习用分光仪测量棱镜的顶角和折射率。
二、实验原理光的色散现象是指白光通过介质(如棱镜、水等)时,不同频率的光线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从而形成彩色光谱的现象。
本实验采用分光仪观察光谱,通过测量棱镜的顶角和折射率,进一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分光仪2. 平面镜3. 三棱镜4. 高压汞灯5. 白纸6. 直尺7.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将分光仪置于实验台上,调整其水平位置,使光轴与地面平行。
2. 将平面镜置于分光仪的光路中,调整其角度,使入射光垂直于棱镜。
3. 将三棱镜置于分光仪的光路中,调整其位置,使入射光垂直于棱镜。
4. 打开高压汞灯,调整其位置,使光线垂直射向棱镜。
5. 观察三棱镜后的白纸,调整分光仪的角度,使光谱清晰地投射到白纸上。
6. 使用直尺测量光谱中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光之间的距离,记录数据。
7. 使用分光仪测量棱镜的顶角,记录数据。
8. 使用最小偏向角法测量棱镜的折射率,记录数据。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光谱中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光之间的距离分别为:d1=10.2cm,d2=12.5cm,d3=14.8cm,d4=17.2cm,d5=19.5cm,d6=21.8cm,d7=24.1cm。
2. 棱镜的顶角为:θ=60°。
3. 棱镜的折射率为:n=1.5。
六、实验结果分析1. 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不同频率的光线在介质中折射率不同而引起的。
实验结果显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光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符合光的色散原理。
2. 实验测得的棱镜顶角为60°,与理论值相符。
3. 实验测得的棱镜折射率为1.5,与理论值相符。
七、实验结论1. 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不同频率的光线在介质中折射率不同而引起的。
2. 通过实验,掌握了使用分光仪观察光谱的方法,以及测量棱镜的顶角和折射率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色散特性的研究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如平面镜、三棱镜等的光学面)时,就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光线将改变传播的方向,在入射光与反射光或者折射光之间就有一定的夹角。
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等正是这些角度之间的关系的定量表述。
一些光学量,如折射率、光波波长等也可通过测量有关角度来确定。
因而精确测量角度,在光学实验中显得尤为重要。
分光计是用来精确测量入射光和出射光之间偏转角度的一种光学仪器,可用它来测量折射率、光波波长、色散率等。
分光计的基本部件和调节原理与其它更复杂的光学仪器(如摄谱仪、单色仪等)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和使用分光计也为今后使用精密光学仪器打下良好基础。
分光计装置较精密,结构较复杂,调节要求也较高,这对初学者来说,往往会感到困难些。
但只要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现象,了解分光计的基本结构和测量光路,严格按调节要求和步骤耐心进行调节,就一定能够达到较好的要求。
本实验是在实验3-14用衍射光栅测量光的波长实验基础上的一个实验项目,有关分光计的结构、使用方法和调节步骤请认真阅读实验3-14中的相关内容。
【预习提示】1.复习实验3-14中分光计的调节方法和步骤,明确分光计的调节要求。
2.用三棱镜调节分光计时,三棱镜应按什么位置放在载物台上?这样放的好处何在?3.如何判断偏向角减小的方向?如何寻找最小偏向角位置?跟踪谱线时能否将载物台(游标盘)与望远镜同时旋转?【实验目的】1.在实验3-14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掌握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2.掌握用最小偏向角法测定三棱镜对各色光的折射率。
3.观察色散现象,测绘三棱镜的色散曲线,求出色散曲线的经验公式。
【实验原理】本实验中应该首先搞清楚以下几个概念:⑴视差:所谓视差是指当两个物体停止不动时,改变观察者的位置,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明显移动的现象。
在光学仪器的调节中,当人的眼睛从一侧移到另一侧时,像相对于分划板的十字叉丝有明显的移动,即出现视差,说明像与十字叉丝不在同一平面。
如果当眼睛移到右边时,像就移到十字叉丝的左边,说明这时的像是在眼睛与十字叉丝之间;如果当眼睛移到右边时,像就移到十字叉丝的右边,说明这时像是在十字叉丝之前。
反之,如果眼睛左右移动时,像与十字叉丝之间没有相对移动,像与十字叉丝就在同一平面,说明聚焦已经调好。
因此,光学实验中常根据视差现象来判断像与物是否共面。
⑵平行光:当点光源正好处在凸透镜焦平面上时,由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将形成一束平行光。
⑶自准法:当光点(物)处在凸透镜的焦平面上时,它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将形成一束平行光。
若用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镜将此平行光反射回去,反射光再次通过透镜后会聚于透镜的焦平面上,其会聚点将落在光点相对于光轴的对称位置上。
1.用最小偏向角法测量三棱镜的折射率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即发生折射,其相对折射率由入射角的正弦和折射角正弦之比确定。
由于仪器不能进入棱镜之中观测折射光,故只好让光线经过棱镜的两个界面回到空气中来,再来测量某一单色光经过两次折射后产生的总偏向角。
如图4-5-1所示,一束平行单色光LD 入射到顶角为α的三棱镜的AB 面上,经过两次折射后由另一面AC 沿ER 方向射出,则入射光线LD 和AB 面法线方向的夹角1i 称为入射角,出射光线ER 和AC 面法线的夹角4i 称为出射角。
入射光线LD 与出射光线ER 之间的夹角δ称为偏向角。
当三棱镜顶角α一定时,偏向角δ的大小是随着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的。
可以推证,改变光线的入射角时,可以找到一个最小偏向角δmin 。
若调节三棱镜使入射角1i 等于出射角4i ,这时根据折射定律可知23i i =,与此相应的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最小,称为最小偏向角,记为δmin 。
由图4-5-1可知:1243()()i i i i δ=-+-当14i i =,23i i =时,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相对于棱镜呈对称分布。
用δmin 代替δ,则有:δmin =212()i i -又因为此时:顶角2322i i i α=+=,故得:22i α=min 12i δα+=所以,棱镜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由折射定律可写成: 图4-5-1三棱镜光路图min 121sin ()sin 21sin sin 2i n i δαα+==(4-5-1) 根据式(4-5-1),只要测出顶角α和最小偏向角δmin ,便可求得对于所用波长的光线,该棱镜玻璃相对于空气的折射率n 。
2.色散及色散特性早在1672年牛顿用一束近乎平行的白光通过玻璃棱镜时,在棱镜后面的屏幕上观察到一条彩色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它表明:当入射光不是单色光时,虽然入射角对各种波长的光都相同,但出射角并不相同,表明折射率也不相同。
物质的折射率与通过物质的光的波长有关,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有不同的折射率n ,即折射率n 是波长λ的函数。
折射率随波长而变的现象称为色散。
介质的折射率n 随波长λ的增加而减小的色散称为正常色散。
对于一般的不带颜色的透明材料而言,在可见光区域内,都表现为正常色散。
描述正常色散的公式是科希(Cauchy )于1836年首先得到的:24BCn A λλ=++(4-5-2)这是一个经验公式,式(4-5-2)中A 、B 和C 是由所研究的介质特性决定的常数。
对一种玻璃材料所做出的折射率和波长的关系曲线称为它的色散曲线。
本实验通过对光的色散特性研究,绘出三棱镜的色散曲线,并求出该色散曲线的经验公式。
在光谱分析中,常用的色散元件有棱镜和光栅,它们是分别用折射和衍射的原理进行分光的。
本实验用棱镜作色散元件。
如果用复色光照射,由于三棱镜的色散作用,入射光中不同颜色的光射出时将沿不同的方向传播,各色光分别取得不同的偏向角。
这样用望远镜观察出射光线,各色光将成像于不同的位置,在视场中看到一条条单色狭缝像。
每条单色像称为一条谱线,谱线的总和称为光谱。
由于所用的色散元件为棱镜,故这种光谱称为棱镜光谱。
实验中,把汞灯所发出的光谱谱线的波长值作为已知(波长如表4-5-1所示),测量出各谱线通过三棱镜后所对应的最小偏向角δmin ,由式(4-5-1)计算出与之对应的折射率n ,在直角坐标系中做出三棱镜的n (λ)-λ色散曲线。
根据色散曲线的形状与数学中各函数曲线相比较,初步得出n (λ)-λ的函数关系,用最小二乘法求出方程中的系数,最后求得n (λ)-λ之间的色散经验公式。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各种不同的光学仪器对色散的要求是不同的。
比如照相机,显微镜等的镜头要求色散小,色差小。
而摄谱仪和单色仪中的棱镜则要求色散大,使各种波长的光分得较开,以提高仪器的分辨本领。
【实验器材】分光计、三棱镜、汞灯等。
【实验内容与要求】1.分光计的调节实验之前,详细阅读实验3-14中所介绍分光计的构造、读数方法、调整方法。
根据分光计的调节原理,调节分光计应满足以下四个要求:①望远镜能接收平行光,或称望远镜聚焦于无穷远 即远处的物体成像于望远镜焦平面上。
②平行光管发出平行光 即狭缝的位置刚好位于平行光管的焦平面上。
③望远镜光轴和平行光管光轴都与分光计的中心轴垂直。
2.待测件的调整待测件三棱镜的两个光学表面的法线应与分光计中心转轴垂直。
为此,可根据自准原理,用已调好的望远镜来进行调整。
将三棱镜放置在载物台上,并且使三棱镜的三条边分别垂直于载物台下面的三个螺钉b1、b2、b3的连线组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如图4-5-2所示),然后转动载物台(不动望远镜),使三棱镜的一个折射面(如AB 面)正对望远镜,调节载物台下的螺钉b1(注意:此时望远镜已调节好,不能再调其水平螺钉),使AB 面与望远镜光轴垂直,即达到自准。
然后再旋转载物台,使棱镜的另一折射面(如AC 面)正对望远镜,调其螺钉b3来使AC 面与望远镜垂直,即达到自准(注意:因螺钉b2会影响图4-5-2 三棱镜的放置已调好的AB 面,故不能调b2),并反复校核几次,直到转动载物台时,由两个折射面反射回来的十字像与分划板上方的十字刻线相重合为止,这样三棱镜两个光学表面与分光计中心转轴已垂直。
3.测量三棱镜的顶角α测量顶角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自准法和反射法(或平行光法)。
(1)自准法:当三棱镜的两个折射面都达到自准后,就可按照图4-5-3转动望远镜,先使望远镜的光轴与棱镜的AB 面垂直(此时AB 面反射的十字像应与分划板上方的十字刻线重合),固定望远镜记下度盘两边角游标的读数θ1、θ2。
然后再转动望远镜,使其光轴与AC 面垂直(AC 面反射的十字像亦应与分划板上方的十字刻线重合),固定望远镜。
记下两边游标读数θ10、θ20,两次读数相减即得顶角α的补角φ,从而得:α=180o -ϕ[]1102201()()2ϕθθθθ=-+- 稍微变动载物台的位置,重复测量多次,分别算出各次测量的顶角,然后求出顶角的平均值。
注意:测量顶角后,应去掉目镜照明器上的光源。
(2)反射法(或平行光法)(选做):把三棱角的顶点A 重合或靠近载物台中心,并对准平行光管(如图4-5-4所示),使平行光管射出的一束平行光被三棱镜的两个光学面AB 、AC 反射,将望远镜先后分别对准AB 及AC 面上的反射光线,使狭缝像的中心落在分划板中间的十字刻线的交点上,分别记下两边游标读数。
由反射定律和几何关系可以证明光线1,2的夹角φ为:2ϕα=设光线1,2的两个游标读数分别为θ1,θ2和θ10,θ20,则11022011[()()]24αϕθθθθ==-+- (4-5-3)4.测量各色谱线的最小偏向角δmin(1)用汞灯照亮狭缝,将三棱镜的顶点A 放置在载物台的中心位置或中心位置附近,转动载物台使三棱镜处在图4-5-5的位置(光学面AB 大致与入射光线垂直),根据折射定律,判断折射光线的出射方向,并将望远镜移到此方向寻找各色光谱线。
(2)找到谱线后,把载物台连同所载的三棱镜一起缓慢往偏向角减小的方向转动,当三棱镜转到某一位置时,谱线不再移动;继续使三棱镜沿原方向移动,谱线不再沿原方向移动,反而向相反方向移动,亦即偏向角变大。
在这个转折点上三棱镜对该图4-5-3自准法测量顶角图4-5-4反射法测量顶角图4-5-5最小偏向角的测量谱线而言,就处在最小偏向角的位置了。
固定载物台,微调望远镜,使其分划板中间的十字刻线的交点准确对准谱线中心(如图4-5-5中1的位置),记下两个游标的角度读数θ1和θ2。
(3)转动望远镜至图4-5-5中2的位置,使分划板中间的十字刻线交点对准平行光管狭缝像的中点,记下两个游标的角度读数θ10和θ20,望远镜在1和2两位置角度读数之差就是望远镜转过的角度,即三棱镜对该谱线的最小偏向角δmin 。
为了消除仪器的“偏心差”,应该取两个游标中测出的角度的算术平均值,这才是该谱线的实际最小偏向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