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水利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 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 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 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 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① 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 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 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 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6.河道功能退化,湖泊面积缩小 自1972年到1997年间,黄河下游共有20年发生断流。 海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缺乏,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流基本干 涸,河口淤积加剧。由于无天然径流,城镇排出的污水形 成污水河。 近30年来,我国湖泊水面面积已缩小了30%。洞庭湖 在1949年~1983年的34年间湖区面积已减少了1459km2, 平均每年减少42.9km2,容量共减少115亿m3,平均每年 减少3.4亿m3。如果按此速率发展,50年内洞庭湖就会消 失。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干涸现 象十分严重,部分现存湖泊含盐和矿化度显著升高,咸化 趋势明显。近30年中,内蒙古的乌梁素海矿化度增加4.5 倍,已变成咸水湖。其它如青海湖、布伦托海等正处于咸 化过程中。
由于水污染加剧了一些地区的缺水程度。长江三角州 和珠江三角州,由于水体受到污染,成为污染型(水质型) 缺水区。1994年淮河特大污染事故,造成苏皖两省150万 人饮水困难。1996年春节后,淮河再次出现大污染,致使 蚌埠70万人陷入水荒。水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94年七月淮河流域一次污染事故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亿 元。为使淮河变清,除地方自筹投入外,仅国家投入就需 106亿元。
地下水水质每况愈下,在全国118个城市中,64%的 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 染,从地区分布来看,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更为严重。海 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271.6亿m3,受到污染的为171.5亿 m3,占总量的63.2%。在14 .38万km2的被评价面积中, 已有61.7%面积上的地下水不适宜饮用,其中34.1%面积 上的地下水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 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我国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5, 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人口占全 国的3/5,而水资源总量为全国的4/5。北方人均水资源拥 有量为1127立方米,仅为南方人均的1/3。在全国人均水 量不足1000 m3的10个省区中,北方即占了8个,而且主要 集中在华北。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其人口占全国的26%, 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6%,人均水量仅为556 m3,不足 全国人均的1/4。另一方面,北方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 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5。相反,南方耕地面积 占全国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的4/5。南方每公顷耕地水 量28695 m3,而北方只有9645 m3,前者是后者的三倍。
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调节农田水分状况 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农田 水分的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作物的产量。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水利措施一般有: 1、灌溉措施 即按照作物的需要,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地将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以补充农田水 分的不足; 2、排水措施 即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田内多余的水分(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入容泄区(河流或 湖泊等),使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二)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 地区水情主要是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情况及其动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在时间和 空间上分布不均,时旱时涝或旱涝交替出现,对农业高产稳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发展农田水 利,首先要根据水土资源条件,通过各工程措施,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措施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种: 1、蓄水保水措施 通过修建水库、河网和控制利用湖泊、地下水库以及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和田间蓄 水措施,拦蓄当地径流和河流来水,改变水量在时间上(季节或多年范围内)和地区上(河流上下 游之间、高低地之间)的分布状况,通过蓄水措施可以减少汛期洪水流量,避免暴雨径流向低地汇 集,可以增加枯水时期河水流量以及干旱年份地区水量贮备。 2、调水、排水措施 主要是通过引水渠道,使地区之间或流域之间的水量互相调剂,从而改变水 量在地区上的分布状况。
中国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经验
①全面规划。 ②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建设规划。 ③规划以治水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④建设规划与中小流域治理规划相结合。
4.水污染日趋严重
自7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开展了水资源保护工作。 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乡镇企业的发展, 不仅用水量大幅度增加,而且废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全 国水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 根据1993~1995年水利部组织的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 在评价的700余条河流中,水质良好的只占评价河长的 32.2% ;受污染的河已占评价河长的46.5%。在1984年 ~1995年十年中,污染河长增加了1倍以上。在全国七大流 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水质最差,约有70%以上的河段 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 60%以上。河流污染情况严峻,其发源自文库趋势也令人担忧。 从全国情况看,污染正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 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展。
由于排入湖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不断增长率加,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快。我国131个主要湖泊中, 已达富营养化程度的湖泊有67个,占51.2%。在39个代表 性水库中,达富营养化程度的有12座,占30%。在五大淡 水湖中,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已达富营养化程度,鄱阳湖、 洞庭湖正处于向富营养化过度阶段。城市近郊的湖泊水库 富营养化程度普遍偏高,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以及北 京的官厅水库等均达到富营养化程度。太湖中富营养化面 积占全湖70%以上,富营养及重营养化面积占10%。
7.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地下水是北方地区最重要的供水水源。在一些集中用 水区,开采量超过补给量,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近年 来河北平原的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率下降。北京、太 原、石家庄、保定等大中城市地下水位下降更为明显。 在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的城市中,由于过量开采地下 水,已经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如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地 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等。北京市由于不合理超采, 1961年~1989年全市平原地下水累计亏损42.78亿m3,其 中市区部分累计亏损18.5 亿m3, 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辽宁、山东沿海地区从7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发生海水入侵 陆地含水层现象。截至1992年月,在辽宁省大连 、锦州、 锦西、营口,河北省秦皇岛,山东省烟台、威海、青岛等 沿海地区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海水入侵区共70块, 总面积达1433.6km2。大连、烟台两市海水入侵最为严重, 入侵面积分别为433.8km2和495.2km2。
由于水库上游植被的破坏或开荒种地,泥沙淤积严重, 水库库容日趋减少。如浙江金华山口冯水库上游开荒种地 2000多亩,每年淤入水库1万多m3;安地水库1975年一次 台风淤积20万 m3;山坑大茗水库1975年8月12日,7米坝 高淤平;洞源水库在1990年前后,库围淤积3m,库底淤 积1m。再以山东为例,80年代平均每年因泥沙淤积损失 约2亿m3库容。
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
中国有悠久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人们 就把土地规划成井田。井田即方块田,把土地按相等的面 积作整齐划分,灌溉区道布置在各块耕地之间。五代两宋 时期建设了太湖圩田。明清时期建设了江汉平原的垸田及 珠江三角洲的基围等。这些小型农田水利形式在以后得到 继承和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修建了许多近代 灌溉工程,干支级渠道比较顺直整齐,但对田间渠系和田 块没有及时进行建设和整修,田间工程配套不全。旱作灌 区,土地不平整,大畦漫灌,水量浪费严重;水稻灌区串 灌串排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合理灌溉、排水晒田,而 且造成肥料流失、水量浪费。另一方面,田块面积小,形 状不规则,与农业机械化生产很不适应。
农田水利学
水资源概况 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 农田水利学的概念
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
农田水利学的基本内容
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
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经验
水资源概况
我国水资源总储量约2.81万m3,居世界第六位,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 居世界第四位。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400 m3,仅为世界人均 占水量的1/4,相当于美国的1/5,前苏联的1/7,, 加拿大的1/48,世界排名110位,被列为全球13 个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全世界有60多个国 家和地区严重缺水,三分之一的人口得不到安全 用水。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
5.水土流失严重,河湖库泥沙淤积问题突出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结果,我 国森林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国森 林覆盖率只有12.5%,居世界第120位。全国水土流失面 积35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根据近20多年的泥沙 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全国输沙模数大于1000t/km2的面积 达60万km2。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带,是中国水土流失最 严重的地区,年输沙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就有15.6 万km2。 水土流失造成许多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严重, 北方河流更为突出。全国平均每年进入河流的悬移质泥沙 约35亿t,其中有20亿t淤积在外流区的水库、湖泊、中下 游河道和灌区内。黄河是我国泥沙最多的河流,也是世界 罕见的多沙河流,年平均含沙量在1000kg/m3以上,居世 界大河首位。
农田水利的概念
农田水利建设 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 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 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 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 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 田。
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 容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1.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很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27115亿m3, 少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我国人均 水量只有2350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27%。耕地 每公顷平均水量27867 m3,约为世界的3/4。可见按我国 人均拥有水量及单位面积耕地拥有水量来看,我国是一个 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
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
我国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年内雨季又比较集 中,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枯水年和枯水季节的缺水矛盾更 为突出。 对我国农业来说,旱灾甚于水灾。干旱已成为我国 农业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干旱的严重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干 旱受灾面积远大于洪涝受灾面积。其次,干旱发生的次数 多于洪涝发生的次数。再次,干旱灾害是影响农业产量的 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建国以后全国粮食单产多次下跌都是 由于旱灾引起的。而且,干旱还具有连发性和连片性等特 点。1887年至1878连续三年干旱,遍及河南、山西、陕 西、甘肃、山东、安徽等18个省。这次干旱是我国近代各 次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一次灾害。1959年至1961年也为 全国范围的三年连旱,长江、淮河、黄河和汉水流域等广 大地区遭受严重干旱,这次旱灾是我国建国以后最严重的 一次自然灾害。这三年连旱,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十分 严重的危害,全国粮食产量直到1966年才恢复到1958年 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