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合集下载

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分析

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分析
3 可持续利用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宝贵的遗产。
区域自然环境的现状
水质 空气质量 土地利用
大部分水域保持清澈透明,供应可靠。 大气中的污染物含量较低,空气清新。 土地利用合理,农田和自然生态平衡得以保护。
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农业
利用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 源,发展可持续的农业,提 供粮食和农产品。
能源
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和水 力能源,提供清洁、可再生 的能源。
旅游
开发自然景点,吸引游客, 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 生态平衡
保护自然环境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物种多样性。
2 气候调节
保持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调节气候,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3 人类福祉
保护自然环境意味着保护人类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进行生态系统恢复工作,重建受损的生态环境。
结论与展望
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分析揭示了其巨大潜力和面临的挑战。通过协调发展策略,我们可以实现可 持续利用并保护自然环境,为未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区域环境问题的挑战
水污染
工业化
过度利用土地导致土地退 化和沙漠化。
空气污染
工业排放和车辆废气加剧 空气污染问题。
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策略
1
可持续利用
制定合理规划和政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措施,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
3
生态恢复
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 分析
探索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奇妙世界。了解其特点、现状、利用与开发, 以及保护的重要性。面对挑战,我们需要协调发展策略。
区域自然资源的特点

山西省区域分析

山西省区域分析

山西省区域分析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3.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

一:区域概况地理位置: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

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3410万人,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

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

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气象资料: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

外缘有山脉环绕。

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

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人类活动的学科,地理知识对于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至关重要。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区域发展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差异。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区域发展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区域发展概述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它可以是国家对一定区域的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某一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区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人口因素和政府政策等。

二、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对区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山岭地区由于地势陡峭,交通不便,往往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2. 资源条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某些区域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如石油、煤炭等,所以发展较快。

3. 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和结构对区域发展影响很大。

人口多的地区往往市场规模大,人口结构合理的地区则劳动力市场比较充足。

4. 政府政策: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也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就是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减少区域差距。

三、区域发展的类型1. 经济区域发展:经济区域发展是指某一地区在经济方面的发展状况。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地区经济发达,有的地区则相对落后。

2. 社会区域发展:社会区域发展是指某一地区在社会方面的发展状况。

例如,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福利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反映了该地区的社会进步程度。

3. 环境区域发展:环境区域发展是指某一地区在环境方面的改变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四、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1. 中国东部地区发展: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结构比较完备。

这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势,交通便捷,资源丰富,还有较高的人口密集度和市场规模。

赤峰区域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赤峰区域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赤峰区域发展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赤峰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国的北方草原腹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报告将对赤峰区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 经济发展赤峰的经济主要依靠农牧业、能源产业和旅游业。

农牧业是赤峰的传统支柱产业,赤峰拥有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牧畜资源,农牧业仍然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能源产业方面,赤峰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此外,赤峰还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而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业正逐渐成为赤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然而,赤峰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牧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农牧业水平仍然较低,发展潜力有限。

其次,能源产业的环境影响问题也逐渐显现,煤炭开采和燃烧导致大量的环境污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赤峰的旅游业发展与其潜力不符,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 社会发展赤峰的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进步。

赤峰地区的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率较高,高等教育也有了长足发展。

此外,赤峰的医疗卫生条件也有所改善,医疗资源的配置逐渐合理化,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然而,赤峰的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城市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而农村居民则相对较弱。

其次,人才流失问题也较为严重,优秀的人才往往选择去大城市发展,对赤峰的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

4. 环境保护赤峰地区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环境保护任务十分重要。

近年来,赤峰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推行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包括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推动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等。

然而,赤峰的环境保护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煤炭产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量燃煤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亟需解决。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文章:
区域发展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发展。

自然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对于了解自然环境的基础知识点对于
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自然环境基础知识点: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形地
貌决定了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例如山地适宜发展旅游业和林业,
平原适宜发展农业和工业。

气候,气候对于农业、旅游业和能源利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气候特点可以帮助区域规划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例如在干
旱地区开展节水农业,或者在阳光充足的地区开发太阳能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对于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地
区的水资源情况有助于合理规划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等
方面。

土壤,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种植的作物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土壤的特点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和作物种植。

生物多样性,了解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保护和合理利用地区的生态资源,促进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对于区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地区的自然灾害特点可以帮助规划者做出防灾减灾的决策。

综上所述,了解自然环境的基础知识对于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充分了解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研究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体之中的作用、区域之间互相联系的规律。

包括如下内容: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

例如: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科技水平、基础设施、相关政策、法治水平等等。

通过发展条件分析,可以了解区域的发展基础,评估发展潜力,为选择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应明确指标种类、数量、质量、分布、优势、劣势和变化趋势等问题。

以杭州为例。

杭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物产丰富,全市平均森林覆盖率为62.8%,矿产资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属和金属矿床;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8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8.9万人,非农业人口354.48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2‰;2009年累计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36家,累计培育认定研发中心521家,企业技术中心454家;基础设施水平较高,法治健全。

二、区域发展现状评价及问题分析同样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评价主要是对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进行分析;区域社会发展情况的评价主要是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精神文明、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从生态环境质量、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其中,经济问题是基础和分析的重点。

以杭州为例。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098.66亿元,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9年,杭州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3.7:47.8 :48.5;杭州被授予“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4个,博物(纪念)馆51个,剧场16个,可见社会发展情况良好;杭州酸雨程度较高,政府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和清静”工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由岩石、土壤、水 、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生态环境(eco-environment)
➢ 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地球表面岩石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
➢ 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在较好的水平,必 须要有一定的经济付出。
➢ 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 ➢ 区域发展也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
➢ 3.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 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 1. 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不同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对自然资源的要求是不同的; 同样的自然资源对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 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资源和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主导因素重点深入地研 究和评价。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考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

高考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

高考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在高考地理中,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关键。

区域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一、区域发展的条件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便利的交通和开放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海洋经济;而地处内陆的地区可能在交通和对外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但也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或特色的农业资源。

(2)气候条件气候对区域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类型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制度,影响着工业生产的能耗和成本,也关系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

例如,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而热带季风气候区则更适合种植水稻、橡胶等。

(3)地形条件地形地貌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土地利用、交通建设和城市布局。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山地和丘陵地区则可能在农业发展上受到限制,但可以发展林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4)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支撑重工业的发展;充足的水资源是农业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保障;肥沃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农业的高产稳产。

2、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对区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口众多可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也可能带来就业压力和资源紧张;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交通与通信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网络能够促进区域内外部的物资、人员和信息交流,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例如,交通枢纽城市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产业和投资。

(3)市场与经济基础区域的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之一。

地理和自然资源的差异、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政府政策的调控,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探究,同时分析未来的趋势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1. 地区差异和资源禀赋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东部地区以沿海地区为主,具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吸引大量外资和企业。

中部地区以内陆省份为主,资源禀赋相对较弱,但在农业和能源资源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但受交通不便和市场落后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 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随着高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崛起,服务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传统制造业部分地区面临着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的问题,需要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 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

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具备先进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本集聚。

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人口流失现象严重。

农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1. 创新驱动和技术革新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将更加依赖创新驱动和技术革新。

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和政策支持。

2. 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开发未来劳动力市场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技术进步,职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

政府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培养适应新经济形态的人才,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和适应性。

3.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政府应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B )
①耕地减少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过渡
地带,①正确;内蒙古高原主要位于半干旱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主要位于半湿润区,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
反面案例 美国“黑风暴”
典型例题
美济岛(下图)位于我国南海的南沙群岛中东部海域,北距海南岛约1100公里, 是在美济礁的基础上填海造陆而成,因形状优美被誉为“南海之心”。目前美济岛常 住人员上百,且以军人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美济岛当前适宜发展的产业是(A )
A.高品质海产养殖业 B.深海探测装备制造C.海洋生物医药
1.贵州石漠化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 )
A.过度樵采垦荒,植被破坏严重 B.石灰岩广布,成土过程缓慢
C.人口大量迁出,土地荒废
D.土层较瘠薄,植被根系浅
2.关于图示农业布局的描述,正确的是(C ) A.建设水利设施是为了应对干旱的气候 B.发展沼气解决了当地能源紧张问题 C.充分利用了土地和水热资源 D.机械化和规模化程度高 【解析】1.本题考查石漠化的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垦殖活动会破坏原有的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基岩大面 积裸露,出现石漠化问题,A项正确;该地区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淋溶作用显著且成土慢,土壤贫瘠,是石漠化 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B、D项错误;石漠化问题主要是人类过度使用土地引起的,C项错误。故选A。2.该地区属 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但贵州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流失,修建水利设施主要是为了储水,A错误。该布 局条件下生产的沼气有限,可缓解当地能源紧张问题,但不能解决,B错误。在山麓种植粮食作物,在山坡发展林果 业、畜牧业等,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热资源,C正确。当地为山区,地势起伏较大,机械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D错 误。故选C。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如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例如: 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南亚的孟加拉国自然条件较差区域发展得很好日本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例如,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3)分布和组合:极不平衡。

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很好地支撑经济发展→例如澳大利亚。

(4)自然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区域发展的关键。

①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制约经济发展。

②矿产资源贫乏,利用其他优势→并未阻碍经济发展。

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概念 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分布 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特点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我国状况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例如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1)北方农牧交错带①过渡地带⎩⎪⎨⎪⎧农区与牧区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②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

(2)土地退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治理原则①首先: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②其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

(2)具体措施措施具体做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体系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考点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2020·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三)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多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资源 要素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以供定需” ,寻求适 度开发强度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模和速度。方法如下: ➢1.单因素评价法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 经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研究区域内单一资源的承载力。忽视了各种资源之间的耦 合关系。 ➢2、多目标决策法
将自然资源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选取 反映资源承载力的多个目标,列出影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约束 条件,寻求多个目标的整体最优,具体要构建指标体系,确定 指标权重,计算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 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第四节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 续发展
第二章 作业 1. 何为自然资源?根据能否再生分为几类?举例 说明它们的特征? 2. 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 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 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5. 说明生态补偿的主题、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新高考地理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版)

新高考地理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解析版)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1.(2022·山东济南·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兰新高铁是中国首条穿越戈壁大风区和风沙区的高速铁路,设计时速250km。

下图所示路段盛行风向为偏东风,大风天气频繁,是兰新高铁风沙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防治风沙问题,在铁路建设期间,有关部门建立了阻沙栅栏、石方格等工程防沙措施,但在风沙流长期作用下,这些防护措施旁形成了厚度50cm以上的积沙。

(1)运用图例在图中方框内绘制高铁沿线石方格、阻沙栅栏和积沙段的位置。

(2)简述积沙对该路段高铁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积沙问题,请为风沙防治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1)在方框内平行于高铁线,距高铁线由近及远依次为:石方格、阻沙栅栏、积沙段。

(2)在风力作用下,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加大钢轨的磨损;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3)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形成固沙和阻沙体系;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表破坏产生的沙源。

【解析】本题以兰新高铁相关内容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积沙对该路段高铁的危害、风沙防治建议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结合图例及材料可知,防风阻沙栅栏,可以有效降低风速,减弱风力的挟沙能力,使沙粒沉降,达到防治沙害的目的;石方格能阻止积沙覆盖钢轨,减少了沙粒对于钢轨的磨损,故分布上距离钢轨最近。

防风阻沙栅栏相当于第一道防线,应布局在钢轨与石方格以外,距离钢轨有一定距离。

通过拦沙,使积沙被阻拦在防风阻沙栅栏外侧。

绘制答案如下:(2)结合当地气候状况和材料分析。

在风沙流长期作用下,这些防护措施旁形成了厚度50cm 以上的积沙,随着积沙厚度的增加,可能会填埋路基和轨道;沙粒增加与铁轨的摩擦,加大了对钢轨的磨损,维护成本增加;材料“图示路段盛行风向为偏东风,大风天气频繁,是兰新高铁风沙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可知,该处风力强劲,在风力作用下,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3)防风沙的措施主要是利用植被固沙,或是建设阻挡风沙的工程,即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该区大风天气频繁,降水少,不适宜种树,只有种草或用石块压沙,所以采取的防沙措施是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栅栏、石方格等工程防沙措施,即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形成固沙和阻沙体系;还可以通过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表破坏来减少产生的沙源。

地理环境与区域产业发展分析

地理环境与区域产业发展分析

地理环境与区域产业发展分析一、引言地理环境对区域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对产业的布局、发展和竞争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系,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与特色。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宜农业发展,而气候干旱的地区则适宜发展农牧业结合型产业。

同时,气候条件也限制了某些特定产业的发展,如高温多雨地区适宜发展水稻产业,而寒冷地区则不适宜。

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和资源开发方面。

山地区域由于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不利于大规模工业的发展。

但对于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平原地区则交通便利,更适合发展工业和物流业。

3.土壤与水资源土壤质量和水资源是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肥沃的土壤适合发展农业,而富含矿物质的土壤则适合发展矿业。

此外,地下水和河流对于工业发展和城市供水具有重要意义。

具备丰富水资源和肥沃土壤的地区更有利于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三、人文地理环境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1.人口分布与劳动力人口分布与劳动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区域产业的发展。

人口稠密的地区可以依托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教育水平和技能结构较高的地区更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此外,大城市还具备聚集创新资源和吸引外资的优势。

2.文化与教育地区的文化和教育水平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具备良好教育资源和文化底蕴的地区更容易吸引高素质人才和外部投资,从而促进产业发展。

3.历史遗产与旅游资源一些地区具备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这些地区可以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和体验式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四、地理环境与不同区域产业的发展案例分析1.北方地区北方地区地势平坦,适宜发展农业和物流业。

在气候条件方面,北方地区夏季炎热,适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如小麦、玉米和大豆。

区域规划与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规划与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分析方法:
2)区位商: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它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Q=(N1/A1)/(N0/A0)
含义:Q值越大、该地区这个部门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在考察确定主导产业时,一般只有区位商大于1的部门才能构成该地区的基础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Q<1表示产业在某地区属于劣势产业,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其规模具有比较弱势。Q值越小,比较弱势越明显。Q=1表示该产业为一般水平。
注意事项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恩格尔系数统计数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在中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
3、系统功能
经济发达地区 、 经济欠发达地区 、 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划分 ,生态环境恶化地区 、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 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地区之间等 ,都是从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 ,对不同功能地区进行划分的 。
3、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
区域系统结构决定功能,但功能也对结构有反作用。Eg:上海——系统结构决定功能代表,凭借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各产业部门形成物质交流和技术协作联系——具备了强大的加工能力、进出口、引进外资、消化国外最先进技术的能力。深圳——国家赋予它开放窗口的功能要求,并给予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使其躬耕逐渐完善,这种功能反过来促使其外经、外贸业的发展和涉外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作,结构在功能的诱导下逐渐完善。

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愿进驻,造成区域经济活力
不足
可能诱发 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原有的地形 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造成
地貌破坏明显,可能诱发山体 严重的负面影响
开裂、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2)应对措施
角度
具体措施
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移;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和 产业方面
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旅游业等)
科技方面 发展科技和教育,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1)问题
问题
原因
影响
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非可再生资 产业结构
源,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充 单一

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差
资源枯竭 对非可再生资源的长期开发
主导产业衰落,经济增长缓 慢,失业人员增多
问题
原因
影响
高新技术产业等其他新兴产
环境污染、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少对环 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不
生态破坏 境的关注
知识点
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
1.焦作市概况 焦作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南临__黄__河____。19世纪末,焦作大规模 开采煤矿,修建铁路,聚落因煤而兴。
2.焦作市工业体系 20世纪80年代,焦作市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__化__学____工业、机械 工业、电力工业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3.焦作市发展出现的问题 (1)原煤年产量__骤__减____,大批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下岗职工 占全市职工的1/6。 (2)城市基础设施___落__后___、采煤遗留的各类环境破坏。 (3) 多 年 地 下 采 煤 , 形 成 地 下 采 空 区 , 导 致 ___地__面__塌__陷___ 等 地 质 灾 害。 (4)煤矸石堆和废水排放导致__环__境__污__染____。

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分析

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分析

区域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分析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分析,探讨它们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首先,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植被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如果一个区域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煤炭、石油等,那么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可能会以矿产开采为主导,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如果一个区域拥有肥沃的土地,适合农业发展,那么农业可能会成为该区域的支柱产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

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对于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要。

其次,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要素,包括大气、水体、土壤、植被等。

自然环境的状况对一个区域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区域的空气质量差,水体被污染,土地被破坏,那么会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威胁,也会破坏该区域的生态平衡。

相反,如果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水源干净,土壤肥沃,那么将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有利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们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例如,可以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等。

此外,教育和宣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引导人们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总之,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们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因此,我们应该共同努力,采取积极的行动,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地球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 可 能的开发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区 域发展
23征 4用 5用....与方效自自自自地式应然然然然域或的资资资 资组 方 评源源源源合向价质的开开特的的地发发征评评理利利的价价分评布不同此开种筛对用任两会综施发正计价特的开带其生中第一相亩第以构对术据一的同一,发方选实之何个方合中之效一作发动产的步对均明及自上此定切次三四的类在利案出施决对方面权预正应般自开征系响件并方的因与对用后影的地明量占确发然的建生合,,,自的前用从几各策自面和衡先负,和然发的,,和且式。素辅一,能作保位确指有区展资可立产实对在分然自面的技个方与然的环利安效也最资利评明并自在和自。助定明产用程来然标量域方源能质部际于前析资然分方术可案实的效境弊排应不差源用价确抓然生措然对资产确生的度研资通等各向的性量门的已面比源资析式可行的施改应生得好的应的的的有在住资产施资自源业区重几,究源常。类的质、评适结开分较种源评与能方技。造,态失预评缩情地成利一主源(常源然、(域大种并其对用资保的经价合论发析区类或价方性案术和它方,防价小况理本于定要之特常的资优部主经资根区需平源证评济的程。利的域或组的向和。经对不面才措必负,分及揭地资间别是地源势门要济源据域求均的程价上标度用基主组合基提经井济自但。能施须效只布利示域源还是以域地资)自价。保自的占数度也的尺的础要合也础出济同前然表只作,待应有影用自上或存农各组域源结然值证然保有量。应合,评资上几有有上多合时提资现有出以科,这响的然自主在业种合组与构资,程资证量配从理并价源,类不不,种理指要源在正正减学既样到效资然要着生自还合限的源并度源程等合以性用。,分资同同这可性出特的经确确轻、要才其率源资矛相产然是的制适,对和的度表情下以此只则析源的的里供两各别开济分的负客估能被。相源盾互)因影分资合即区现优和示况这及标有应自在利利应选个种指发方析决效观计保开对互对进影上素响析源或筛域状势开。以几需尺这研然数用用该择方方出利面各策应的最证发自联区行响,的地,,保选发生与发如及个求来样究资量方方就的面案,用,方,之态好评利然系域分、利相域必分证出展产潜利人对方上进,其源上式式区方进之以,而面并影度的价用资、生析互用互产须析程开产在力用均区面的行才数相的与与域案行特利都且的在响,情结的源相产。相、制业搞自度发生区。的占域考迫自能量对比方方自,分点于会还正资。既况果先地互力许制改约结清然。规重域潜有产虑切然得对量例向向然并析,开引表负源对不,的后域制发多约造性构主资模要经力量业,性资出现,关,,资对论尤发起现效开资要也可次组约展自的自为的导源大的济。、结即。源客状进系且因源各证其利正在应发源夸要信序合的的然关然依重资组,技并对观,,负社,实开大估程和特关影条系的据要源合, 度。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
1)时空内涵 2)社会经济内涵 3)可持续内涵:以供定需,不断增强
2、自然资源承载力特性: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按“可能—满意度”评价:当该指标为1时,表示完全可以实现并完 全满意,为0则表示无法实现和完全不能令人满意。他们的研究结论是:

(1)粮食——总人口不足12.6亿,可能—满意度为1,大于
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
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 源,决 不可能出现 某种生产活动。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 畴也在 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 自然物质基础。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分析 第二节 自然环境分析与评价 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分析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
1.概念: 2.分类: 3.特征: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
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
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
价根值据,自以然提资高源人的类赋当存前条和件未及来其福特利征的划自分然:环地境下因资素源和,条地件表。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
游资源等
根有据限自性然:自资然源资的源利的用有方限式性划是分指:自直然接资生源活的资数源量、供劳应动与资人料类资不源
12.6亿,即趋于下降,达到64.8亿为0。
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克 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 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 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其内 涵包括:
根断增据长自的然需资求源存能在否矛再盾生,划即分用:经可济再学生的自观然点资看源自、然可资更源新存自在然稀资
缺性
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
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
殊的地域分布规律。
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