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合集下载

婴儿溶血性贫血的发病原因

婴儿溶血性贫血的发病原因
β地中海贫血
由于珠蛋白β链的合成受到阻碍, 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易于 破裂,引发溶血。
免疫因素
0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婴儿免疫系统异常,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 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感染、某些疾病或药物等因素诱发, 导致婴儿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03
丙酮酸激酶缺乏会导致红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使红细胞易于在脾脏中被破坏。 这种疾病通常在婴儿期发病,表现为黄疸、贫血和脾肿大等症状。
THANKS.
03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溶血性链球菌是常见的细 菌感染,可能导致急性溶 血性贫血。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可引起 急性溶血性贫血,尤其是 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中 。
其他细菌感染
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细菌感染也可能引起溶血 性贫血。
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溶 血性贫血,尤其是在流感 并发症中。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包括黄疸、贫血、脾肿大等,治疗以免疫抑制治疗和 输血为主。
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婴儿服用某些药物后,药物作为半抗原 与红细胞结合,诱发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
常见的诱发药物有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物等。
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症状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相似,治疗主 要是停药和对症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 亲体内产生针对胎儿红细胞的抗体,通 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红细胞
破坏加速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最常见的是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 合。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
概述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诊断依据涉及多个方面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依据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1.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的黄疸。

2.贫血:出生后数日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贫血。

3.血红蛋白尿:尿液中可检测到血红蛋白。

4.胎粪样便:新生儿的大便呈胎粪样,常见于溶血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等。

2.血型鉴定:母婴ABO血型和Rh血型的鉴定。

3.老年粒细胞试验:用于检测Rh血型不合的母婴是否发生了Rh溶血。

病史及其他考虑
1.孕产史:包括母亲怀孕期间的疾病史、用药史等。

2.家族史: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员有相似症状。

3.出生史:包括母婴ABO和Rh血型不合、早产等情况。

诊断注意事项
1.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要尽早确立,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综合分析: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资料进行诊断,避免
仅凭单一指标诊断。

3.联合会诊: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邀请儿科、产科、血液科等专业医
生进行联合会诊。

结语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多个方面。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以上为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新生儿溶血健康宣教

新生儿溶血健康宣教

新生儿溶血健康宣教引言新生儿溶血是指出生后发生的红细胞破坏现象,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向社会大众宣传有关新生儿溶血的知识,帮助提高人们对该情况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新生儿的健康。

新生儿溶血的定义新生儿溶血是指在婴儿出生后,由于与母体血型不兼容,导致母体产生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的情况。

这种溶血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贫血、黄疸等情况,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引起新生儿溶血的原因1.Rh血型不合–母亲为Rh阴性、父亲为Rh阳性,胎儿为Rh阳性,母体产生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

2.ABO血型不合–母亲为O型、父亲为A/B/AB型,胎儿为A/B/AB型,母体产生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

新生儿溶血的表现新生儿溶血可能会表现为以下情况: - 黄疸:新生儿皮肤、巩膜呈现黄色。

- 贫血:红细胞破坏导致贫血症状。

- 肝脾肿大:肝脾功能异常,出现肿大。

预防新生儿溶血的措施1.产前筛查–孕妇在孕期定期进行血型、Rh因子等相关检查,了解母体与胎儿的血型情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抗体筛查–对高危孕妇进行抗体筛查,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3.预防注射–Rh阴性孕妇需在合适的时机接种抗Rh免疫球蛋白,防止母体产生过多抗体。

总结新生儿溶血是一种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有效避免的疾病。

通过提高公众对新生儿溶血的认识,加强对孕妇的宣传教育,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溶血的发生率,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希望每位孕妇都能重视孕期保健,做到及时筛查、积极预防,为健康宝宝的诞生创造良好条件。

以上是关于新生儿溶血的一些健康宣教内容,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重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新生儿溶血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溶血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溶血的诊断标准新生儿溶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症状诊断:如果新生儿出现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的可能性。

特别是当母亲是O型血,父亲是AB型血,或者母亲是Rh阴性血(熊猫血),父亲是Rh阳性血时,更应考虑新生儿ABO溶血或Rh 溶血的可能。

2. 血型检查:如果母子血型不合,可能存在新生儿溶血。

例如,母亲是O型血,父亲是AB型血,新生儿是A型或B型血,就可能发生ABO溶血。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改良Coombs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等。

如果这些试验中有一项阳性,即可确诊新生儿溶血。

同时,血常规检查也可能发现白细胞偏高或正常,血红蛋白偏低,肝功明显升高,网织红细胞升高,以及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等表现。

4. 产前诊断:对于既往有不明原因死胎、流产、新生儿中毒黄疸史的孕妇及其丈夫,应进行ABO、Rh血型检查,不合者进行孕妇血清中IgG抗A或抗B检测。

如果孕妇血清中IgG抗A或抗B>1:64,提示有可能发生ABO溶血病。

Rh阴性孕妇在妊娠16周时应检测血中Rh血型抗体做为基础值,以后每2-4周检测一次,当抗体效价上升时,提示可能发生Rh溶血病。

5. 其他症状:新生儿溶血病还可能导致胎儿水肿,主要发生在Rh溶血病中。

在胎儿期有大量红细胞破坏,患儿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胸腔积液、腹水、心音低、心率快、呼吸困难、肝脾肿大。

胎盘也明显水肿,胎盘重量与新生儿体重之比可达1∶(3~4),严重者可发生死胎。

综上所述,新生儿溶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血型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如有疑虑,请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有哪些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症是由于产妇跟新生儿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血液病患,该病发病率不高,但是出现后的治疗一定要及时,拖延不治会导致黄疸。

新生儿溶血症的家庭护理是对已经经过治疗的新生儿患儿来说,属于治疗后的保养措施,因此务必要谨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吩咐照顾患儿。

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一、黄疸:大多数Rh溶血病患者患儿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而多数ABO溶血病在第2-3天出现。

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型为主,但如溶血严重、造成胆汁淤积,结合胆红素也可升高。

二、贫血:程度不一。

重症Rh溶血,生后即可有严重贫血或伴有心力衰竭,部分患儿因其抗体持续存在,也可于生后3-6周发生晚期贫血。

三、肝脾肿大:Rh溶血病患儿多有不同程度的敢比增大,ABO溶血病患儿则不明显。

四、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会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

一般发生在分娩后4-7天,表现为黄疸加重,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喂养困难、双眼凝视、惊厥等。

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或有运动功能障碍、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ABO和Rh等不合的溶血症状基本相同只是轻重程度有所不同,前者轻、病情进展较慢;后者重病情进展快。

轻型者:出生时与正常新生儿无异,1-2天后逐渐出现黄疸和贫血、程度日益加深或稍有嗜睡拒食,这种病例甚易误诊为主生理性黄疸。

重型者:因胎儿红细胞大量破坏出现贫血、全身水肿、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致成死胎、流产或早产。

有的出生时因贫血水肿、心力衰竭而死亡。

新生儿溶血症鉴别检查一、病史凡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输血史、新生儿重症黄疸史的的孕妇或生后早期出现进行性黄疸加深,即应作特异性抗体检查。

二、血型在孕妇怀孕期间可以通常羊水的检查来断定胎儿的血型,这样就能避免出现新生儿溶血症的情况了。

三、特异性抗体检查包括母、婴、父血型、抗体效价、抗人球蛋白试验(产前做间接法、生后做直接法)、释放试验和游离试验,这是诊断该病的主依据。

新生儿常见的血液系统问题贫血出血等

新生儿常见的血液系统问题贫血出血等

新生儿常见的血液系统问题贫血出血等新生儿常见的血液系统问题:贫血、出血等新生儿的血液系统是一个关键的生理系统,其中包括血红蛋白、红血球和凝血机制等关键组成部分。

然而,一些常见的血液系统问题可能会在新生儿出生后出现。

这些问题包括贫血、出血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些常见的问题,并对其原因、症状以及可能的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一、贫血新生儿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水平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红细胞生成不足、破坏增加或丢失过多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新生儿贫血的类型和原因:1. 外周血红细胞破坏增加:新生儿溶血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贫血原因。

它通常是由于Rh血型不兼容(母亲Rh阴性,父亲Rh阳性)或ABO血型不兼容引起的。

这些情况下,母亲的抗体会攻击胎儿的红细胞,导致溶血。

2. 缺铁性贫血:这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来源于缺乏足够的铁元素供给。

这可能是由于胎儿期已存储的铁元素逐渐耗尽,以及婴儿喂养不足以提供足够的铁元素引起的。

3.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不足:这是一种相对较少见的贫血类型,通常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

它可能是因为基因突变或骨髓发育异常引起的。

贫血的症状包括皮肤苍白、疲劳、呼吸困难等,严重贫血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心脏问题等并发症。

对于新生儿贫血的治疗方法因类型而异。

对于溶血性贫血,可能需要输血或通过治疗母亲以防止抗体进入胎儿血液。

对于缺铁性贫血,可能需要给予铁补充剂并调整婴儿的营养摄入。

而对于红细胞生成不足,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了解病因,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二、出血新生儿出血是指新生儿在特定部位或全身范围内出现异常的出血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新生儿出血的类型和原因:1. 脐带出血:脐带出血通常是指脐带脱落并出现异常出血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脐带未完全结扎、感染或其他结构问题导致的。

2. 脑出血:新生儿脑出血是指颅内出血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母婴产伤、胎儿破裂性脑血管畸形或凝血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的。

新生儿溶血报告内容

新生儿溶血报告内容

新生儿溶血报告内容引言新生儿溶血是指在婴儿出生后,出现红细胞破损、溶解以及贫血等现象。

该现象主要是由于母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所致。

本报告旨在探讨一例新生儿溶血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方案。

患者信息- 姓名:王小明- 年龄:3天- 性别:男- 来院日期:20XX年XX月XX日临床表现主要症状1. 皮肤黄疸:患儿出生后数小时即出现黄疸,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

2. 贫血:患儿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3. 尿液颜色异常:尿液呈红色或棕色,是由于溶血释放出的胆红素引起的。

体征1. 皮肤黄染:患儿皮肤黄疸普遍分布,黄疸程度逐渐加深。

2. 肝脾肿大:患儿肝脾肿大明显。

相关检查结果血液检查1. 血常规:患儿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2. 配血试验:患儿血型为Rh阳性,母亲为Rh阴性。

3. Coombs试验:阳性结果,表明患儿体内存在母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

其他检查1. 胎儿B超:排除胎儿器官畸形等导致溶血的原因。

2. 胆红素测定: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

诊断根据患儿出生后出现的黄疸、贫血,以及血液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新生儿溶血。

进一步根据配血试验和Coombs试验的阳性结果,可判断为母婴血型不合溶血。

治疗方案治疗新生儿溶血的主要目标是缓解黄疸症状、防止贫血进一步加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光疗患儿接受光疗治疗,以帮助分解体内过多的胆红素。

光疗可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将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物质,使其易于排出体外。

输血对于严重贫血的患儿,可进行输血治疗。

输血可以提供新的红细胞,帮助恢复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

抗体治疗如果溶血的原因是母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可以考虑给予抗体治疗。

抗体治疗可以通过抑制抗体的产生或清除体内的抗体,减少溶血的发生。

病因治疗对于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的患儿,可以考虑以后不再生育或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再次发生溶血。

结论新生儿溶血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名词解释新生儿溶血病

名词解释新生儿溶血病

名词解释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Neonatal Hemolytic Disease)是一种婴儿在出生后出现溶血现象的疾病。

它是由于胎儿和母亲之间的血型不兼容导致母体对胎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产生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受到破坏而引发溶血的疾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通常发生在母亲是Rh阴性血型(如Rh-阴性)而父亲是Rh阳性血型(如Rh+阳性)的情况下。

这种血型不兼容会导致母体中产生抗Rh抗体,这些抗体可以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攻击胎儿的红细胞。

因为胎儿的红细胞受到攻击而破裂,导致溶血现象出现。

新生儿溶血病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在轻微的情况下,溶血可能只是轻微的贫血,而在严重的情况下,溶血可能引发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伤和心脏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在极端情况下,这种疾病甚至可能导致新生儿死亡。

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Rh血型不兼容有关。

Rh血型系统是一种人类红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抗原系统,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两种。

如果一个Rh阴性的母亲和一个Rh阳性的父亲生下的胎儿是Rh阳性(即胎儿从父亲那里继承了Rh阳性基因),那么如果前一次分娩或任何原因导致胎盘出血,使得母体和胎儿血液混合,母体就会产生抗Rh抗体。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母体再一次怀孕并且胎儿是Rh阳性,那么母体产生的抗体会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引发溶血反应。

确诊新生儿溶血病主要依赖于病史和临床表现的评估,包括黄疸、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血液检查通常包括完成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胆红素水平和血型鉴定。

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测母亲和胎儿的血清中的抗Rh抗体水平来评估该疾病的严重程度。

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促进溶解红细胞的清除、防止溶血并处理并发症。

清除胆红素的方法包括光疗(将新生儿放在特殊的蓝光下,以帮助分解胆红素)和输注新鲜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浮液)。

针对溶血的防治包括输注免疫球蛋白和给予抗炎药物。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及症状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及症状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及症状概述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胎儿与母体之间的血型不合引起的。

在这种情况下,母体的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解,从而造成贫血。

原因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Rh血型不符合。

当母亲的Rh阴性血型与胎儿的Rh阳性血型不匹配时,母体会产生抗Rh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

除此之外,ABO血型不符合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在这种情况下,母体的抗体对胎儿的红细胞产生不良反应。

症状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 1. 皮肤黄疸:新生儿因溶血产生大量胆红素,导致皮肤和眼睛呈现黄疸。

2. 贫血:由于红细胞破裂溶解,导致新生儿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

3. 肝脾肿大:由于肝脏和脾脏在分解大量破裂的红细胞时扩大。

4. 肝功能异常:由于大量胆红素的释放,导致肝功能异常的表现。

5. 骨髓受损:由于新生儿骨髓需要更多红细胞来代替受损红细胞,从而对骨髓造成影响。

治疗对于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光疗:通过光疗来治疗新生儿黄疸,将皮肤裸露在特定波长的光照下,帮助新生儿将胆红素转化为一种无害的形式。

2. 输血治疗:在严重贫血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来补充红细胞数量。

3. 注意观察: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症状变化,确保及时诊断并治疗。

预防预防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方法包括: 1. 孕期监测:孕妇在怀孕期间定期进行血型检测,确保母体与胎儿的血型兼容。

2. Rh免疫球蛋白注射:对于Rh阴性孕妇,可以在产前和分娩后注射Rh免疫球蛋白,避免产生抗Rh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

结语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通过了解其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该病症。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新生儿溶血六项解读

新生儿溶血六项解读

新生儿溶血六项解读新生儿溶血是指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针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从而引起胎儿溶血性贫血。

为了确诊新生儿溶血,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测,其中六项检测是最为常见的。

本文将对这六项检测进行详细解读。

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用来检测新生儿红细胞上是否存在IgG 抗体。

如果试验结果为阳性,则说明新生儿红细胞已被母亲的免疫抗体攻击,是诊断新生儿溶血的重要依据。

二、游离抗体检测游离抗体检测是用来检测新生儿血清中是否存在IgG抗体。

如果血清中存在游离的IgG抗体,则说明胎儿可能已经产生了免疫反应,这也为诊断新生儿溶血提供了依据。

三、抗体释放试验抗体释放试验是用来检测母体血清中是否存在能够攻击胎儿红细胞的抗体。

如果试验结果为阳性,则说明母体已经产生了针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可能导致胎儿溶血性贫血。

四、红细胞血型抗原抗体检测红细胞血型抗原抗体检测是用来检测母体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胎儿红细胞抗原的抗体。

如果试验结果为阳性,则说明母体已经产生了针对胎儿红细胞抗原的免疫抗体,可能导致胎儿溶血性贫血。

五、血清学诊断方法血清学诊断方法是用来确诊新生儿溶血的方法之一。

通过检测母体血清中抗体的类型和效价,可以判断胎儿是否会发生溶血性贫血,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六、其他相关检测除了以上五项检测外,还有一些其他相关检测可以帮助诊断新生儿溶血,如血红蛋白电泳、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等。

这些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胎儿是否患有溶血性贫血,以及贫血的程度和类型。

总之,新生儿溶血的六项检测是确诊该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这些检测,医生可以了解胎儿是否发生溶血性贫血、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病因,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新生儿溶血症怎么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发病原因

新生儿溶血症怎么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发病原因

新生儿溶血症怎么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发病原因新生儿溶血症是由于母子血型不合,妈妈与胎宝宝之间产生抗原抗体反应,造成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性疾病,所以称这种病为新生儿母子血型不合性溶血病。

其母子血型不合主要是指Rh 系统和ABO系统。

患新生儿溶血症的宝宝会消失各种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

症状轻的进展缓慢,全身状况影响小;严峻的病情进展快,消失嗜睡、厌食,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所以肯定要乐观治疗。

新生儿溶血症发病缘由由于妈妈的血型与胎儿(或婴儿)的血型不合,如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病,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常较ABO血型不合为严峻。

1、Rh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

通常是妈妈为Rh阴性,胎宝宝为Rh阳性而血型不合,并引起溶血。

一般第一胎不发病,而从其次胎起发病,但假如Rh阴性的妈妈在第一胎前曾接受过Rh阳性的输血,那么第一胎也可发病。

2、ABO血型不合:该病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其中最多见的是妈妈为O型,胎儿(或婴儿)为A型或B型。

第一胎即可发病,分娩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且一次比一次严峻。

尚可见于妈妈为A型,胎儿(或婴儿)为B型或AB型,妈妈为B型,胎儿(或婴儿)为B型或AB型,但少见。

胎儿(或婴儿)为O型者,可排解是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症状患新生儿溶血症的宝宝会消失各种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

症状轻的进展缓慢,全身状况影响小;严峻的病情进展快,消失嗜睡、厌食,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

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提早分娩,可防止宫内严峻贫血造成的死胎;有重症贫血、水肿、黄疸快速加重者,需换血。

换血的目的是移出抗体及胆红素,防止核黄疸。

订正贫血重症贫血病,换血前可作光疗;一般无换血指征的宝宝均可用光疗,此法简洁有效。

药物治疗:1、短期使用强的松,有助于抑制溶血过程;2、口服苯巴比妥钠,可诱导肝酶活性,有利于未结合胆红素经肝酶作用变为结合胆红素,而不透过脑膜;3、输入白蛋白可使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防止核黄疸发生。

新生儿abo溶血诊断标准

新生儿abo溶血诊断标准

新生儿abo溶血诊断标准
新生儿ABO溶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是由于母体与胎儿之间的ABO血型不匹配引起的。

在ABO溶血症中,胎儿红细胞表面的抗
原与母体产生的抗体相互作用,导致红细胞受损、溶解和贫血。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新生儿ABO溶血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母体和新生儿的血型
在出现任何溶血症状之前,必须先确定母体和新生儿的血型。

这可以
通过母亲孕期或分娩前进行ABO和RhD血型检测来实现。

如果有任
何不匹配,就需要考虑可能存在ABO溶血。

2. 确认新生儿是否有贫血
如果出现黄疸、皮肤苍白或其他贫血相关症状,则需要进行全面检查
以确认是否存在贫血。

通常可以通过测量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容
积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来诊断贫血。

3. 检测母体和新生儿的血清
检测母体和新生儿的血清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抗体。

如果母体产生了与胎儿不同的抗体,则可能会导致ABO溶血症。

在诊断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几次检测以确认结果。

4. 确定新生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通过检测新生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与母体产生抗体相匹配的抗原。

这可以通过直接凝集试验或间接凝集试验来实现。

5. 跟踪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一旦诊断出ABO溶血症,就需要跟踪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并进行必要的治疗。

治疗通常包括输注适当类型和量的血液制品以及监测黄疸和贫血等相关指标。

总之,对于新生儿ABO溶血症,及早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上述标准进行全面检查和跟踪,可以确保新生儿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症新生儿abo溶血症是一种不常常见到的发生在新生儿身上的一种疾病,很好伴侣都没有听说过,假如是患有这种疾病的新生儿都是需要监测进一步检查的,这类新生儿往往在诞生的时候会消失身体明显的黄色,就是大家俗称的黄疸,并且快速的使病情加重,或者身体水肿很严峻的状况。

假如被医生诊断为新生儿abo溶血症的宝宝都会有贫血的症状,有可能宝宝诞生后早期的症状不严峻,但是一般两到六周的时候会发生晚期的贫血,是很危急的,宝宝刚诞生的时候只有几斤的重量,若这样的受苦是会让家长特别的心疼的,所以在怀孕期间孕妇肯定要爱护自己和肚子里的宝宝,定期做好产检。

检查1.血型检查;2.血清胆红素;3.血色素或红细胞压积;4.Coomb试验;5.抗体释放试验。

2诊断1.产前诊断既往有不良产史,或前一胎有新生儿重度黄疸史的孕产妇,均应与其丈夫一起做ABO血型和Rh血型检查,如有血型不合应检测孕妇血清中IgG抗A和抗B抗体,假如抗A或抗B抗体1:64,提示有发生新生儿ABO溶血的可能。

2.诞生后诊断如有母子血型不合,新生儿诞生后准时监测胆红素,如新生儿黄疸消失早,且进行性加重,同时血色素或红细胞压积快速下降,Coombs 和/或抗体释放试验其中一项阳性即可诊断。

3治疗1.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当血清胆红素达到光疗标准时应准时进行光疗。

光疗标准是依据不同胎龄、不同日龄有无并发症而制定的不同光疗标准。

2.药物治疗(1)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早期应用临床效果较好。

(2)白蛋白增加游离胆红素的联结,削减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换血当血清胆红素水平依据不同胎龄、不同日龄达到换血标准时需要进行换血疗法。

ABO溶血症只有个别严峻者才需要换血治疗。

4.预防低血糖、低血钙、低体温柔电解质紊乱。

4预防诞生早期监测胆红素,达到光疗标准时准时光疗。

新生儿abo溶血症大家都会有所了解了,假如不幸宝宝患有这种疾病,请准时就医,信任科学,但愿全部的宝宝都不会有这样疾病发生,都能健健康康顺顺当利的成长。

新生儿溶血,治疗方法

新生儿溶血,治疗方法

新生儿溶血,治疗方法一、概述新生儿溶血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母体与胎儿之间的免疫冲突,母体产生的抗体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而引发的溶血性疾病。

新生儿溶血可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和成长,因此,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二、治疗方法(一)抢救治疗1、保暖:由于溶血后,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就会导致体温下降。

保暖不仅可以预防低温引起的体内代谢紊乱,还有助于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恢复。

2、输血:新生儿溶血严重者,可以通过输血来提高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缓解溶血引起的身体反应。

在输血前,需要采集新生儿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

3、呼吸支持:新生儿受到严重溶血后,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现象。

此时应及时给予支持性治疗,如给予呼吸机治疗。

4、密切观察和监护:新生儿溶血严重,病情较为危急,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护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减轻疾病对新生儿的影响。

(二)预防治疗1、妊娠期监测:孕妇在怀孕期间,应定期进行产检和抗体筛查,以了解孕产妇体内的免疫状况和抗体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产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进行预防和干预措施。

2、产后治疗: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判断是否存在新生儿溶血风险,并作出相应治疗措施。

3、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性治疗方法,可以清除患者体内的抗体,防止溶血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血浆置换方法包括:单纯换浆、换红细胞和换全血。

三、注意事项(一)预防措施1、避免Rh阳性父亲和Rh阴性母亲生育群体的配对。

2、对于已知孕妇出现新生儿溶血风险的,建议进行抗D抗体免疫球蛋白注射,并在孕期密切监测。

3、建议产前进行产程安排和胎儿产前评估,安排合适时间进行分娩,避免因分娩方式和时间引起的新生儿溶血风险。

(二)诊断与治疗1、在诊断过程中,应首先进行血型鉴定与抗体筛查。

2、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严格遵守医嘱。

3、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新生儿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如有需要,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一概述新生儿溶血病属于同族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是指由血型抗体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人类有15个以上的在遗传上各自独立的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是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的重要血型系统。

二病因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为母婴Rh血型不合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

如果胎儿红细胞的Rh血型与母亲不合,母亲体内不存在胎儿的父源性红细胞Rh血型抗原,当孕期少量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或母体通过其他途径(输血等)接触这些抗原后,因抗原性不同使母体致敏,当母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便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IgG以清除这些抗原,该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致敏胎儿红细胞并导致溶血。

从母体第一次接触到不合的Rh血型系统抗原到母体产生Rh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发展缓慢,常历时2个月以上甚至长达6个月,且所产生的抗体常较弱,并系IgM,不通过胎盘。

故第一胎胎儿分娩时母体仅处于原发免疫反应的潜伏阶段,溶血病发病率很低。

再次怀孕时,即使经胎盘输血的血量很少,亦能很快地发生继发性免疫反应,IgG抗体迅速上升,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与胎儿的红细胞相应抗原产生凝集使之破坏,导致溶血等。

如孕母先前已被致敏也可发生在第一胎。

三临床表现症状的轻重程度与溶血程度一致。

典型的临床表现有:1.贫血贫血程度常较重。

2.黄疸出现早、进展快、程度重是本病的特点。

3.肝脾大。

4.胎儿水肿对胎儿的主要威胁是死产或胎儿水肿,患儿表现为出生时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胸腔积液、腹水、心力衰竭和呼吸窘迫。

5.其他低血糖、出血倾向可能出现于重度Rh溶血病患儿或换血疗法后。

少数患儿发生DIC。

心动过缓、呼吸暂停、低钙血症可能出现在换血疗法过程中或结束后。

根据Rh血型系统的抗原强弱不一(DECce),Rh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也可轻重不一。

四检查1.血象检查(1)红系检查:根据病情轻重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核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

出生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一般取脐带血比毛细血管血较准确,一般以低于145g/L为贫血指征,按脐带血血红蛋白水平,本病各型的值如下:轻型110~145g/L;中型40~110g/L;重型<40g/L。

新生儿溶血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溶血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症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在我国以ABO血型不合者占多数,Rh血型不合者较少,其他如MN、Kell 血型系统等少见。

大家通常知道,如果输血时血型不合,两种血型就会在体内“战斗”而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

同样,如果母亲与孩子的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宝宝的身体,从而使“战场”转移到宝宝的身体里,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一项统计显示,在所有分娩中大概有20%-30%的几率会出现母婴血型不合,即这些母亲分娩出的孩子都有可能患上新生儿溶血病。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只有不到一成的父母会到医院做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来使孩子远离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夫妻血型不合造成的,夫妻血型不合现象很普遍,所以新生儿溶血病也很常见,浙江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每月基本上都会收治20-30名溶血宝宝。

虽然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约占母婴血型不合的10%,但有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然而,在浙江省血液中心的检测部门每个星期只有五六对夫妇前来做产前血型检查,相比庞大的生育群体,这个数字少得可怜。

溶血宝宝易得贫血和黄疸据了解,溶血病的症状有轻有重。

在正常的情况下,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天开始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黄疸,妈妈会发现孩子的头面部或者胸腹部会出现柠檬黄一样的颜色;到了4-6天的时候黄疸更加厉害,出现一个小高峰;大约出生后10天左右黄色就逐渐消退,恢复正常,因为婴儿体内来自母亲的抗体每天在消耗,所以症状会逐渐好转。

如果在孩子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黄疸,进展迅速,甚至发展到全身,颜色由浅黄变成金黄色、橘黄,这个时候就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当溶血比较严重时,孩子会出现贫血,甚至“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一种名为胆红素的物质进入了大脑后,引起手足残疾、视力障碍、耳聋、牙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癫痫等后遗症,这是最严重的后果。

由于溶血时除了黄疸外,还会出现贫血、肝脾肿大,如不及时处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

新生儿ABO溶血性贫血的健康宣教

新生儿ABO溶血性贫血的健康宣教

合理饮食:保证 营养均衡,避免
贫血
保持心情愉快: 减轻心理压力, 有利于胎儿发育
定期产检:及时 发现胎儿异常情

避免接触有害物 质:如辐射、化
学物质等
_
3
家庭护理
喂养方式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母乳喂养:新 生儿的最佳选 择,可以提高 免疫力,降低 溶血风险
配方奶粉喂养: 选择适合新生 儿的配方奶粉, 注意冲泡比例 和温度
发病时间:胎儿期、新生 儿期、婴儿期均可能发病
临床表现及诊断
01
临床表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神经系统症状等
02
诊断方法:血常规检查、血型检查、血清学检查、骨髓检查等
03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04
鉴别诊断:与其他类型贫血进行鉴别,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治疗方法及预后

亲子互动:父母与 新生儿进行充分的 互动,增进亲子感 情,提高新生儿的
心理健康水平
家庭成员心理健康 教育:家庭成员共 同学习心理健康知 识,提高心理健康 水平,为新生儿提 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谢谢
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技术,筛 查胎儿是否患有ABO溶血性贫血
预防措施:避免接触可能导致溶血 的物质,如某些药物、食物等
产前诊断
产前诊断:包括 羊水穿刺、脐带 血穿刺等
产前检查:包括 血常规、肝功能、 肾功能等
产前筛查:包括 唐氏综合症、神 经管缺陷等
产前咨询:包括 遗传咨询、营养 咨询等
孕期保健
01 保持积极心态:家长应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避免焦虑和抑郁
02 学会放松:家长可以通

新生儿溶血症原理

新生儿溶血症原理

新生儿溶血症的原理哎,你知道吗?新生儿溶血症,听起来是不是挺吓人的?确实,它可是个让人揪心的小家伙呢!但别担心,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它,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你心里有个底儿。

想象一下,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血型这事儿可是由爸爸妈妈共同决定的。

有时候,小宝宝从爸爸那里继承了一些妈妈没有的“小秘密”——血型抗原,这可就热闹了。

当宝宝的红细胞不小心溜进妈妈的血液循环里,妈妈的身体就会“哎呀”一声,觉得这是个外来入侵者,然后赶紧生产出一种叫做IgG的抗体来对付它。

这IgG抗体啊,可厉害了,它能穿过胎盘这道“防火墙”,直接跑到小宝宝那里去。

一碰到小宝宝的红细胞,嘿,就像找到了目标一样,开始“拆家”——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现象。

这就是新生儿溶血症的“作案手法”。

说到血型,ABO溶血和Rh溶血是两种最常见的类型。

ABO 溶血就像是O型血的妈妈和A型或B型的小宝宝之间的“小误会”,而Rh溶血呢,就像是Rh阴性的妈妈和Rh阳性的小宝宝之间的“小摩擦”。

不过啊,Rh溶血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得等到第二胎的时候,妈妈的身体才“学聪明”了,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得了新生儿溶血症的小宝宝,那叫一个遭罪啊。

黄疸是最常见的症状,小脸蛋儿黄黄的,连眼珠子都黄了,看着就让人心疼。

还有贫血,小宝宝浑身没劲儿,软绵绵的,连笑都显得有气无力。

更严重的,还会出现水肿、肝脾肿大,甚至胆红素脑病,那可是会留下后遗症的哦!所以啊,准妈妈们可得注意了,产检的时候要是发现夫妻血型不合,特别是妈妈是O型血的时候,可得留个心眼儿,及时检测母体IgG抗体效价。

万一小宝宝真的“中招”了,也别怕,早发现、早治疗,咱们现代医学可是很厉害的,能帮小宝宝度过这个难关!说了这么多,希望你对新生儿溶血症有个大致的了解了。

记得哦,遇到事情别慌张,及时就医,咱们一起守护小宝宝的健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血液肿瘤区沈亦逵新生儿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 of the newborn)是指由于红细胞破坏引起的贫血,是红细胞内在性、外在性、先天性和获得性异常的结果,除贫血表现外,几乎均伴有黄疸为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严重者有核黄疸的危险。

新生儿贫血(anemia of the newborn)的标准(妊娠34周以上):国内诊断标准:新生儿期外周血血红蛋白<145g/L。

贫血的分度:轻度(Hb144~120g/L),中度(Hb120~90g/L),重度(Hb90~60g/L),极重度(Hb<60g/L)。

一、病因⒈遗传性红细胞缺陷⑴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最常见为红细胞G6PD缺乏症,其次为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细胞嘧啶-5’-核酸酶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及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缺乏症。

⑵红细胞膜缺陷所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有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细胞增生症及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⑶血红蛋白病所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α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血红蛋白H病、血红蛋白Constant Spring、不稳定血红蛋白病、HbS镰状细胞性贫血。

遗传性红细胞缺陷多数在感染与氧化性药物产生超氧自由基(H2G2、O2·-)作用下诱发溶血性贫血。

⒉获得性红细胞缺陷⑴免疫性:ABO、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亲与胎儿的血型抗原不合引起的血型抗原免疫,母亲的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

母亲妊娠期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及药物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导致其婴儿发生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⑵非免疫性:①感染:细菌性败血症,先天性感染:有先天性风疹、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病和单纯疱疹等。

②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伴或不伴DIC:播散性单纯疱疹、Coxsackie病毒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等。

③新生儿Heinz小体溶血性贫血:主要是指药物诱发的(不包括血红蛋白病和遗传性酶缺乏)新生儿急性溶血性贫血伴Heinz小体形成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本症可能与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红细胞GSH-PX、过氧化物酶及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活性一过性低下,生理性低血糖所致GSH稳定性降低及相对维生素E缺乏等因素有关。

新生儿或母体(经胎盘或母乳进入新生儿)应用某些氧化性药物(磺胺类、止痛退热药、水溶性维生素K等)及化学品(樟脑丸、安尼林染料)可诱发本症。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在我国南方以红细胞G6PD缺乏为首位原因。

广东、广西G6PD缺乏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占31.9~73.0%。

感染(细菌或病毒)、氧化性药物(如水溶性维生素K、川连、腊梅花、催产素等)或接触樟脑丸(萘)等可诱发新生儿G6PD缺乏者的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的外源性因素。

另有报道对5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婴儿进行G6PD活性检测,其中G6PD缺乏者58例(11.6%);同时进行血红蛋白电泳发现血红蛋白H病(Hb Bart’s+HbH区带)25例(5%)。

二、发病机理与病理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有不同原因所致,但都有共同的血液学特征,其轻重程度取决于溶血发生的时间、机体代偿能力及红细胞破坏的程度及速度。

⑴胆红素产生增加:红细胞破坏主要引起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胎儿在宫内发生溶血时,胆红素可通过胎盘经母体血循环排出,所以出生前黄疸不是溶血性贫血的主要病理改变。

出生后失去母体替代代谢途径,新生儿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未成熟,易发生胆红素累积,引起全身黄疸,有时可为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惟一的临床表现,严重时可致核黄疸。

⑵红细胞代偿性增生:主要表现在周围血中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和代偿性造血增加(骨髓和髓外造血)。

周围血中红细胞大小不等,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甚至可见各期有核红细胞。

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粒/红比率降低或倒置。

髓外造血以肝、脾、肾最明显,肺、胰脏、胃肠道和小血管周围也可见造血灶。

而在胎龄28周前,胎儿即使溶血很重,髓外造血却是轻微的,这可能此时红细胞的破坏不足以剌激髓外造血之故。

⑶水肿:主要是由于严重的髓外造血影响肝脏功能,蛋白合成障碍,产生低蛋白血症;其次是贫血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此外,组织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也是水肿原因。

表现为皮肤和皮下组织过量积液,高度水肿时常伴浆膜腔积液,严重时可发生胎儿水肿和死胎。

三、临床表现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与溶血发生的时间、红细胞破坏程度和速度有关。

除贫血表现外,还有黄疸、水肿及机体代偿性表现。

⒈贫血:轻度溶血(<Hb145g/L)早期可无明显的贫血征象;中度贫血可有面色苍黄,血红蛋白降低(<Hb120g/L)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增高;生后3~4周可发生明显的“晚期贫血”(<Hb80g/L)。

重度溶血时可在宫内发生严重贫血(<Hb90g/L),甚至需要宫内输血或换血治疗。

⒉黄疸:几乎所有的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发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严重时可发生核黄疸。

如在宫内发生的溶血性贫血,由于母体替代作用,刚出生时黄疸可不明显,必须细心观察、动态观察。

⒊水肿、巨大胎盘:在宫内发生重症溶血性贫血可出现胎儿水肿和死胎。

胎儿水肿患儿,全身浮肿、苍白,甚至皮肤胀裂渗水,伴不同程度胸水和腹水,最严重时为死胎。

轻度溶血者胎盘可正常,严重溶血者有巨大胎盘,其与新生儿体重之比可达1:4~1:3(正常为1:7),绒毛水肿增粗,镜检间质细胞显著增多,血管腔内含有较多的有核红细胞。

⒋肝、脾肿大:肝、脾肿大是溶血性贫血机体代偿性髓外造血的表现。

肝、脾肿大明显。

对死胎的病理检查可以发现,肝脏肿大呈黄绿色,肝窦及汇管区有大量成堆幼稚红细胞,肝细胞内含有胆红素和含铁血黄素颗粒,小叶中央细胞脂肪变性,毛细胆管扩张或含胆栓;脾脏显著增大,有大量有核红细胞堆积和含铁血黄素沉着,脾小体缩小甚至消失,脾窦扩大,髓部似花边或海绵样。

⒌溶血危象:一般而言新生儿溶血病的血红蛋白下降是前进性的,但下降幅度可大可小。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G6PD缺乏患儿多数在新生儿时期表现高胆红素血症。

但有个别患儿会突然出现急剧溶血、血红蛋白骤降、血清胆红素迅速升高,患儿烦躁或神萎、面色苍白、心率快、呼吸急促等溶血危象。

是由于感染促使危象发生,G6PD缺乏者尚可因应氧化作用药物而致,因短期内大量溶血,血清胆红素升高明显发生胆红素脑病危险大。

⒍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程中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细胞中毒变性,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的临床和亚临床表现,又称为核黄疸(kernicterus)。

一般发生胆红素脑病的血清总胆红素危险值为:308~342μmol/L(18~20mg/dl)。

胆红素脑病在成熟儿多发生于生后2~4天,在早产儿多发生于生后4~10天。

⑴严重胆红素脑病:其临床表现可将病程分为4期:①早期,又称警告期:出现嗜睡,吸吮反射消失,肌张力下降,或凝视,瞬目,憋气(轻症);脑性尖叫,拥抱反射消失(重症)。

此期约持续12~24小时。

及时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可阻断其发展。

②中期,又称痉挛期:出现短暂凝视,眼球旋转,眼球向下,憋气(轻症);抽搐,角弓反张及发热(80%),甚至发生DIC。

此期为本症之极危期,约持续2~3天,病死率高。

条件许可最好作换血疗法。

③晚期,即进入恢复期:吸吮力首先恢复,随着体内抗体的逐渐消耗,溶血减轻、黄疸消退,急性期症状消失,进食正常,体重增加。

此期持续时间2周。

④后遗症期;核黄疸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大多数在生后2~3个月龄后,出现核黄疸后遗症“四联症状”:手足徐动症(100%),眼球运动障碍(90%),听力障碍(50%),牙釉质发育不全(75%);并伴有抽搐,流涎,瘫痪或智力发育等。

此期行耐心的康复治疗,可望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⑵亚临床胆红素脑病:无临床症状,仅呈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核磁共振成象异常的亚临床状态。

黄疸新生儿的BAEP改变包括Ⅰ~Ⅴ波中一个或多个波的缺失、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等。

BAEP异常是可逆的,随血清胆红素降低而很快恢复,如持续异常则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严重,预后差。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与临床表现关系见图1。

G6PD巨大儿、低血糖症图1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与临床表现关四、实验室检查⒈血象: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新生儿Hb正常值145~200g/L)。

网织红细胞增加,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呈溶血性形态异常,出现有核红细胞。

生后第2~6周(多于生后3~4周)发生明显的“晚期贫血”(Hb<80g/L),尤其是ABO与Rh不合溶血病更常见。

⒉血生化:⑴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生后两周内,血清胆红素在足月儿>205μmol/L(12mg/dl)未成熟儿>256mol/L(15mg/dl)临床上统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⑵血管内溶血者: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加,正常有微量的游离血红蛋白(<40mg/L)。

当大量红细胞破坏溶血时,主要为急性血管内溶血时可高达1g/L以上。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正常含量为0.5~1.57g/L,血管内溶血时,结合珠蛋白和游离血红蛋白结合,血浆中结合球蛋白含量降低,甚至为0,急性溶血停止3~4天后血清结合珠蛋白方能恢复正常水平。

血红蛋白尿: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1.3g/L时,超过“肾阈”,临床出现血红蛋白尿。

⒊骨髓检查: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旺盛,粒/红比值倒置,红细胞系增生活跃,并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⒋特殊溶血象检测:⑴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如G6PD缺乏,通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阳性或G6PD活性直接测定呈显著缺乏、Heinz小体阳性,可证实为G6PD缺乏。

丙酮酸激酶缺乏,自身溶血试验阳性能被ATP纠正,有条件者可直接测定丙酮酸激酶的活性。

⑵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球形红细胞>20%,(红细胞直径<6μm ,厚度增加,红细胞呈小圆球形)>20%。

此类患者未孵育时开始溶血氯化钠浓度在0.52%,甚至可达到0.68%以上;孵育后开始溶血在6.0%,甚至可达0.8%;同时在无菌条件下孵育48小时后,自身溶血加快,溶血率为16%,能被葡萄糖纠正,纠正后溶血率为3%。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细胞平均长8.1μm ,宽5.3μm ,最长可达12.2μm ,最窄者1.6μm 。

这类细胞超过25%。

)和遗传性口形红细胞(超过75%)增多症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孵育脆性、自身溶血也为阳性。

⑶血红蛋白病的检测:血红蛋白电泳,α地中海贫血出现快速HbBart’s 、HbH 区带,并在红细胞内可见“H ”包涵体。

镰状细胞贫血(血红蛋白S 病),HbS 位于HbA 与HbA 2之间,镰变试验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