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血液肿瘤区沈亦逵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 of the newborn)是指由于红细胞破坏引起的贫血,是红细胞内在性、外在性、先天性和获得性异常的结果,除贫血表现外,几乎均伴有黄疸为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严重者有核黄疸的危险。新生儿贫血(anemia of the newborn)的标准(妊娠34周以上):国内诊断标准:新生儿期外周血血红蛋白<145g/L。贫血的分度:轻度(Hb144~120g/L),中度(Hb120~90g/L),重度(Hb90~60g/L),极重度(Hb<60g/L)。

一、病因

⒈遗传性红细胞缺陷

⑴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最常见为红细胞G6PD缺乏症,其次为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细胞嘧啶-5’-核酸酶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及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缺乏症。

⑵红细胞膜缺陷所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有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细胞增生症及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⑶血红蛋白病所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α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血红蛋白H病、血红蛋白Constant Spring、不稳定血红蛋白病、HbS镰状细胞性贫血。

遗传性红细胞缺陷多数在感染与氧化性药物产生超氧自由基(H2G2、O2·-)作用下诱发溶血性贫血。

⒉获得性红细胞缺陷

⑴免疫性:ABO、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亲与胎儿的血型抗原不合引起的血型抗原免疫,母亲的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母亲妊娠期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及药物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导致其婴儿发生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⑵非免疫性:

①感染:细菌性败血症,先天性感染:有先天性风疹、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病和单纯疱疹等。

②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伴或不伴DIC:播散性单纯疱疹、Coxsackie病毒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等。

③新生儿Heinz小体溶血性贫血:主要是指药物诱发的(不包括血红蛋白病和遗传性酶缺乏)新生儿急性溶血性贫血伴Heinz小体形成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本症可能与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红细胞GSH-PX、过氧化物酶及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活性一过性低下,生理性低血糖所致GSH稳定性降低及相对维生素E缺乏等因素有关。新生儿或母体(经胎盘或母乳进入新生儿)应用某些氧化性药物(磺胺类、止痛退热药、水溶性维生素K等)及化学品(樟脑丸、安尼林染料)可诱发本症。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在我国南方以红细胞G6PD缺乏为首位原因。广东、广西G6PD缺乏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占31.9~73.0%。感染(细菌或病毒)、氧化性药物(如水溶性维生素K、川连、腊梅花、催产素等)或接触樟脑丸(萘)等可诱发新生儿G6PD缺乏者的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的外源性因素。另有报道对5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婴儿进行G6PD活性检测,其中G6PD缺乏者58例(11.6%);同时进行血红蛋白电泳发现血红蛋白H病(Hb Bart’s+HbH区带)25例(5%)。

二、发病机理与病理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有不同原因所致,但都有共同的血液学特征,其轻重程度取决于溶

血发生的时间、机体代偿能力及红细胞破坏的程度及速度。

⑴胆红素产生增加:红细胞破坏主要引起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胎儿在宫内发生溶血时,胆红素可通过胎盘经母体血循环排出,所以出生前黄疸不是溶血性贫血的主要病理改变。出生后失去母体替代代谢途径,新生儿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未成熟,易发生胆红素累积,引起全身黄疸,有时可为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惟一的临床表现,严重时可致核黄疸。

⑵红细胞代偿性增生:主要表现在周围血中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和代偿性造血增加(骨髓和髓外造血)。周围血中红细胞大小不等,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甚至可见各期有核红细胞。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粒/红比率降低或倒置。髓外造血以肝、脾、肾最明显,肺、胰脏、胃肠道和小血管周围也可见造血灶。而在胎龄28周前,胎儿即使溶血很重,髓外造血却是轻微的,这可能此时红细胞的破坏不足以剌激髓外造血之故。

⑶水肿:主要是由于严重的髓外造血影响肝脏功能,蛋白合成障碍,产生低蛋白血症;其次是贫血可引起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此外,组织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也是水肿原因。表现为皮肤和皮下组织过量积液,高度水肿时常伴浆膜腔积液,严重时可发生胎儿水肿和死胎。

三、临床表现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与溶血发生的时间、红细胞破坏程度和速度有关。除贫血表现外,还有黄疸、水肿及机体代偿性表现。

⒈贫血:轻度溶血(<Hb145g/L)早期可无明显的贫血征象;中度贫血可有面色苍黄,血红蛋白降低(<Hb120g/L)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增高;生后3~4周可发生明显的“晚期贫血”(<Hb80g/L)。重度溶血时可在宫内发生严重贫血(<Hb90g/L),甚至需要宫内输血或换血治疗。

⒉黄疸:几乎所有的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发生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严重时可发生核黄疸。如在宫内发生的溶血性贫血,由于母体替代作用,刚出生时黄疸可不明显,必须细心观察、动态观察。

⒊水肿、巨大胎盘:在宫内发生重症溶血性贫血可出现胎儿水肿和死胎。胎儿水肿患儿,全身浮肿、苍白,甚至皮肤胀裂渗水,伴不同程度胸水和腹水,最严重时为死胎。轻度溶血者胎盘可正常,严重溶血者有巨大胎盘,其与新生儿体重之比可达1:4~1:3(正常为1:7),绒毛水肿增粗,镜检间质细胞显著增多,血管腔内含有较多的有核红细胞。

⒋肝、脾肿大:肝、脾肿大是溶血性贫血机体代偿性髓外造血的表现。肝、脾肿大明显。对死胎的病理检查可以发现,肝脏肿大呈黄绿色,肝窦及汇管区有大量成堆幼稚红细胞,肝细胞内含有胆红素和含铁血黄素颗粒,小叶中央细胞脂肪变性,毛细胆管扩张或含胆栓;脾脏显著增大,有大量有核红细胞堆积和含铁血黄素沉着,脾小体缩小甚至消失,脾窦扩大,髓部似花边或海绵样。

⒌溶血危象:一般而言新生儿溶血病的血红蛋白下降是前进性的,但下降幅度可大可小。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G6PD缺乏患儿多数在新生儿时期表现高胆红素血症。但有个别患儿会突然出现急剧溶血、血红蛋白骤降、血清胆红素迅速升高,患儿烦躁或神萎、面色苍白、心率快、呼吸急促等溶血危象。是由于感染促使危象发生,G6PD缺乏者尚可因应氧化作用药物而致,因短期内大量溶血,血清胆红素升高明显发生胆红素脑病危险大。

⒍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程中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细胞中毒变性,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的临床和亚临床表现,又称为核黄疸(kernicterus)。一般发生胆红素脑病的血清总胆红素危险值为:308~342μmol/L(18~20mg/dl)。胆红素脑病在成熟儿多发生于生后2~4天,在早产儿多发生于生后4~10天。

⑴严重胆红素脑病:其临床表现可将病程分为4期:①早期,又称警告期:出现嗜睡,吸吮反射消失,肌张力下降,或凝视,瞬目,憋气(轻症);脑性尖叫,拥抱反射消失(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