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
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邳州第一中学张学敏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标要求】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目标】1、利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并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事象。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课标要求】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运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应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学目标】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会分析大气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2、运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及成因分析,并学会判读、绘制风向。
3、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学会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4、通过简易天气图的阅读,能够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提高利用地图把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及成因的的能力。
5、关注天气与气候的变化,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获取信息并整理分析的能力,加深对大气环流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课标要求】1、应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1、阅读水循环示意图,描述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且结合实际说出水循环对人类及地理环境的地理意义。
2、联系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认识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案鲁教版必修1 (1)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一、教材分析《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常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以及气候类型的判断等。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认知大气运动、洋流影响、分析区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本节内容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他章节知识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常见气候类型:指向标、经纬度。
(2)可以说出常见气候类型的特点,学会利用降水、气温等地理图判读气候类型。
2.能力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气候地理图和气候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2)增强读图能力,培养读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进一步了解气候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对气候特点和气候判断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气候的特征和成因,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读和气候的成因。
四、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面向的是高一学生,高一尚未分科,在各高中学校基本都是平行班教学,所以班内学生的程度差异较大,再加上本节内容需要较高的读图能力,所以建议运用分层次教学的手段,同时多加总结规律,既要照顾程度较好的学生,也要照顾程度较差的学生。
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方法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初步掌握在地形图上辨别气候分布的基本方法,可以说出常见气候的特征。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进程教学设计
鲁教版 必修1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进程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进程 教学设计教 学设 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进程。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一、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二、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进程与方式:一、学生通过读讲义,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进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二、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育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
教师提问全世界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呢?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多媒体显示:1、低层大气成份主要包括哪几部份?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二、大气中各成份的含量是不是会发生转变?请举例说明。
3、按照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不同,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转变有何特点?教师板书:大气——组成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教师点拨: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份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2、点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是全世界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
3、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用意”的读法。
教师板书:大气——结构过渡:大气层的气温为何会这样转变呢?〈三〉合作探讨探讨一多媒体显示:1、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的哪一层?为何?2、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如何转变?为何?3、为何飞机大多在平流层中飞行?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讨,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功效。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中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中“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掌握大气受热的基本概念及过程;(2) 理解大气层的温度变化原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分析,理解大气层中的热传递过程;(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热力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2) 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层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大气受热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 归纳总结大气层的温度变化原因。
2.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中的热传递;(2) 搭建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共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引入、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和拓展延伸。
1. 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介绍大气受热的现象,如夏天感到炎热,冬天感到寒冷等。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夏天会热,冬天会冷?2. 实验探究(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准备:每组准备一个大气压缩容器、一个气体温度计、一杯水和一张温度计记录表。
(2) 实验步骤:a. 小组成员观察大气压缩容器内的水温度;b. 将大气压缩容器放入冰水中,观察水温的变化;c. 将大气压缩容器放置在室温下,观察水温的变化;d. 将大气压缩容器放置到阳光下,观察水温的变化。
(3)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大气受热的现象和原因。
3. 归纳总结(10分钟)(1) 学生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大气层的温度变化原因。
(2)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将实验结果和讨论中的认识整理成文字或图表,梳理大气层受热的过程。
4. 拓展延伸(15分钟)(1) 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热平衡及大气的垂直结构。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图1.28),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1.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浆岩浆岩冷凝重熔沉积岩 风化 侵蚀搬运 堆积重熔变质岩变质作用风化 侵蚀 搬运熔重 用变质 作下地幔地 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外核 液态磁场内核 固态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①岩浆岩 成因: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玄武岩)、②沉积岩 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③变质岩 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矿物成分和核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大理岩、片麻岩、板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过程 (2)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③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的环境。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 大气的运动
[答案] 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2) 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从而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 它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风。
(3) 影响近地面风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面摩擦力。
(2) 该图所示为____(填“南”或“北”)半球风向,判断依据是什么?
北
[答案] 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右偏。
[解析] 第(2)题,图中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a)向右偏转,表明在北半球。
(3) 甲、乙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地,原因是什么?
乙
[答案] 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2) 图中A、B、C、D、E五处,气压相等的是__________三处,气压最高的是___ 处,气压最低的是___处。
B、D、E
A
C
[解析] 第(2)题,根据图示的等压面分布,位于同一等压面上则气压相等,故B、D、 E气压相等。A位于等压面下方则气压较高;C位于等压面的上方则气压较低。
2.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现象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下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4) 地表受冷,对应的高空形成高压。( )
×
提示 地表受冷,高空气流下沉,形成低压。
(5) 沿海地区晚上吹海风。( )
纠错:
×
提示 沿海地区晚上吹陆风。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一 等压面图的判读
情境探究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 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诸葛亮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 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二节 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3.近年来图中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A ) A.修建水库 B.植被覆盖率下降 C.降水强度增大 D.上游河道采沙
解析:水库具有拦截泥沙的作用,可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植被覆盖率 下降和降水强度增大都会加剧水土流失,增大河流含沙量;上游河道采沙会 搅浑径流,增加下游河流含沙量。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18日,连云港首个“海绵城市”主题公园对外开放,公园 将水泥硬化路面改装成透水铺装、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路面等。有些 地方还在绿地下埋入蓄水模块,把高于地面的草坪改为低于地面的下沉式 绿地,将雨水引至渗水能力更强的泥土中,通过沉淀、下渗、过滤作用减少 初期雨水污染。同时,建设了雨水调蓄水池,使得收集的雨水经过滤后循环 使用,另外还建设了多处下渗型植草沟。
第二章
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地理
内容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课标导引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目标导引 1.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形成及其影响。(综合思维) 2.理解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 义。(综合思维) 3.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实验观察植被破坏前 后坡面径流、下渗等环节的变化。(地理实践力)
北大西洋暖流——欧 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 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影响局部地区)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 流——沿岸热带沙漠 气候
探究一
探究二
影响方面 影 响
举例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大渔场
高中地理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案鲁教版必修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锋面系统和低压、高压系统气流运动的特点及天气状况;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中出现的简易天气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师生合作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常见的天气云图进行识读,学会分析简单的锋面、低压、高压等常见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常见的天气系统案例,养成将常见的天气系统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的意识。
重点锋面系统、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难点锋面、高低气压的气流运动特征的分析,锋面气旋的分析关键冷暖气团和气流的特征分析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新课教学1、今天天气怎样?2、回顾海林近期天气情况?3、天气预报员是根据什么来预测未来天气的?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2.锋面的特点:常伴有云、降水、大风等天气3锋面的分类冷锋暖锋定义冷向暖向冷引导学生回忆海林近期天气变化情况利用表格分析比较冷暖锋面系统回忆海林近期天气变化情况阅读课文找出什么是气团,及气团的分类。
增强对本节知识的感性认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分析巩固,提高课堂暖降水区域冷空气一侧天气特点过境前温高、晴朗温低、晴朗过境时大风、降水阴雨天气过境后降温、晴天升温、晴天示意图实例夏季暴雨冬季寒潮一场春雨一场暖冷锋雨区在锋线后侧,且区域较狭窄;暖锋雨区在锋线前侧,且区域较宽阔。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受地形阻挡,形成的锋面。
各自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点教师介绍具体实例引导学习,分析准静止锋。
补充准静止锋面的例子。
自主分析冷暖锋系统各自的特点。
感受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
时效性。
理论联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地理。
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二、低压(气旋)、高压(反课堂小结气旋)与天气北半球气旋北半球反气旋气压低压中心高压中心气流水平逆时针辐合顺时针辐散垂直空气上升空气下沉天气阴雨天气晴朗天气例子台风夏季伏旱秋高气爽三、锋面气旋与天气1.低压槽、高压脊;2.在高压脊、低压槽两侧标绘出风向箭头;3.根据风向,判断气流性质;4.根据冷、暖气流运动特征确认锋面性质;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低压场中画图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教案学案附测试题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教学方法】:读图观察自主探究列表分析比较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图【讲授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宇宙对地球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知道了宇宙环境对于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别重要,但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环境。
因此,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进入地球本身对做一些微观的了解。
提问:1、阅读单元标题,说说你的理解?2、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结合2-1-1图)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水循环的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了解了组成地球的四大圈层,本章内容的前两节已经介绍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本节课的内容为水圈可自然而然的进入。
同时水是人类生存得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好。
三、课程标准1.知道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河流补给的主要类型。
3.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地球上水圈的组成的饼图的分析和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与绘制,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人类生存得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六、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陆地水体之间相互补给关系。
七、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探究式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八、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水循环教具九、课时安排1课时十、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云南山泉宣传片视频,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常常听到很多水的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娃哈哈——我的眼里只有你,云南人自己的水——水回味甜。
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高中地理《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综合解决法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树立事物间普遍联系、统一的整体观念,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地理环境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和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原理。问题综合解决评价单、图表及比较学习法
课时安排
第1课时: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第2课时: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3课时: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大气的、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第5课时:第二节水圈与水循环——海水的运动及影响、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第6课时: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认识生物圈、识别植被类型
第7课时: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说明
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高中地理《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地理
教材版本
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
单元名称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教材主要从三大圈层在地表环境的形成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地表环境是由多个圈层相互作用而成的。
单元目标
通过学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涵和特点,应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解决实际案列问题。
高中地理 鲁教版 必修第一册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程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动态和系统地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形成综合思维。
2、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热力环流状况,感悟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热力环流相关的地理现象,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对“热力环流示意图”的解读,充分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透漏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并使学生具备运用地理原理解释相关地理事象的意识和能力。
为此,本节教材首先以孔明灯和现代载人热气球平稳升空作为真实情境,并设置探究问题:载人热气球能平稳升空的原因是什么?由此要求学生推测生活中“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这一小窍门是否可行,并解释原因。
这两个探究问题依托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情境中蕴含着能够深入探讨的学科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并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意识。
随后,教材引入“大气环流的形成”这一重要内容,先解释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并导致水平方向的气压差,从而形成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在解释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时,教材通过图3-17“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分步图解阐述“当地面不受热时”的气压分布状况,以及当地面A\B\C三点受热不均时空气的对流运动特征,进而得出近地面和高空气压分布的变化和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本节教材的难点内容,对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为此,教材在示意图的绘制上采用了分步逐层推进的方式,旨在使学生充分理解热力环流的发生发展过程,并未随后运用示意图解释自然界中相关热力环流的现象作理论铺垫。
当学生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后,教材内容递进到“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这一内容,可谓是用一把热力环流原理的“钥匙”打开了自然界包罗万象的热力环流现象之“门”。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教学案鲁教版必修1
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一、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热带: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2)亚热带{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3)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4)寒带:包括寒带冰原气候、寒带苔原气候。
(5)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太阳辐射——影响地表气温的最基本因素。
纬度越高→获得太阳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2)下垫面性质——使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气温不同。
②地形:高山、高原地区气温较平原地区低。
③地面的物质组成、植被覆盖状况、洋流等方面的差异,也会产生气温及其变化上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 季风环流影响年降水量及 降水季节分配(3)大气环流{}(4)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中释放热量。
[思考启迪] 北回归线附近大多是沙漠,为什么在我国却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提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亚洲的东部形成了明显的季风环流,取代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南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另外,夏秋季节台风也带来大量降水,因而我国回归线附近地区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二、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判断半球:根据平均气温最低月和最高月出现的月份。
2.判断热量带: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
3.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
4.判断气候类型:综合考虑热量带和降水季节分配类型。
知识点 一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情景导入先思考———————材料两大洲气候区分布示意图。
(1)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什么?其成因是怎样的?提示:①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②地为地中海气候,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
(2)图中③、④两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同,但气候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地形的阻挡。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中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中“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我按照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是如何受热的,了解大气圈的结构和组成。
2. 掌握不同地区大气受热的差异,分析气候和天气的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引起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PPT或黑板板书,向学生介绍地球大气圈的结构和组成,以及大气受热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大气受热过程的规律,如赤道附近受热较多、高纬度地区受热较少等。
3. 实验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活动,可以选用热灯、温度计等实验器材,模拟太阳辐射照射地球的情况。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地区受热程度的差异以及热量的传递方式。
4.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进行调查研究。
要求学生收集该地区的气温、降水量、湿度等气象数据,并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分析该地的气候和天气形成原因。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结果。
5. 案例分析针对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实际的案例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了解气象和气候的关系。
例如,为什么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多等。
6. 总结归纳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通过回答一些关键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7.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可以进行互联网检索,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案例。
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并进行简单的报告展示。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4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
1.实践操作题:
利用GIS软件,选取一个具体的地表环境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水土流失等,进行圈层相互作用分析。要求学生提交分析报告,包括问题背景、分析方法、分析结果和解决建议。
2.案例分析题:
收集一个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相关的真实案例,如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要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2.强调GIS软件在地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3.提醒学生关注圈层相互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培养环保意识。
4.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相关地理现象,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3.培养学生从实例中提炼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针对以上重难点,设计以下教学源自想: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引发学生对地表环境形成与演变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分层递进,突破难点:
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圈层相互作用。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圈层相互作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6.教学评价,关注成长: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实践活动、课后拓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地球圈层的美丽与神秘,如大气圈中的云层、水圈中的湖泊、岩石圈的地质奇观以及生物圈的多样性。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4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例如,针对地表环境变化的原因,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此பைடு நூலகம்,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环境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环境的变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地表环境变化的模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球圈层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关爱地表环境的意识。
2.掌握地表环境变化的规律,能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3.了解地表环境变化的时空分布,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地表环境变化的模拟和分析。
4.学会从多角度、多学科视角认识地表环境,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地理知识视野。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紧密结合实际,以我国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地表环境变化,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活动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单元活动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征。
1.通过野外考察活动,培养学生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活动中应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2.通过野外考察,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
通过对所获得的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强化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野外考察的目的提高地理① 实践能力;训练地理② 综合思维;培养协作精神。
二、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1.选定考察地点一般来说,最好选择学校附近自然植被发育、保存较好的中低山或者山丘、岗地。
2.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野外考察前,应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对拟考察地点与区域的③ 自然地理情况以及人类活动有个初步的认知。
3.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便捷、安全、自然地理现象具有④ 典型性”的原则,提出可行的考察路线。
沿着考察路线,在观察对象发生显著变化的界限前后,布置重点观察点位。
4.确定考察时间要坚持“安全第一、⑤ 易于考察”的原则。
对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区域来说,深秋或初冬时节是个不错的选择。
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最好选择夏季或者初秋进行。
5.准备考察装备野外地理考察活动需要随时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行走的方向,所以最好准备地形图、⑥ 罗盘、卫星定位仪等。
6.野外实地考察根据考察计划,沿着⑦ 考察路线进行考察,在重点观察点进行详细观察。
7.总结分析考察成果撰写⑧ 考察报告,探讨交流,完善调查成果。
自我诊断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考察地点一般来说最好选择远离学校的自然植被发育、保存较好的中低山或者山丘、岗地。
( × )解析:考察地点一般来说最好选择学校附近自然植被发育、保存较好的中低山或者山丘、岗地。
(2)对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区域来说,初春时节是野外考察不错的选择。
( × )解析:对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区域来说,深秋或初冬时节是野外考察不错的选择。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案 鲁教版必修第一册-鲁教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野外考察的目的和意义,并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地理实践力)2.针对典型区域地貌,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初步学会撰写自然地理考察报告,培养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地理实践力)一、野外考察的目的1.提高地理实践能力: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训练地理综合思维:对地表环境的综合认知可以得到提升。
3.培养协作精神:野外考察更需要分工协作,提高合作意识。
二、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1.选定考察地点:尽量选取自然地理要素比较典型的地点。
2.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对拟考察地点与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以及人类活动有个初步认知。
3.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根据“便捷、安全、自然地理现象具有典型性”的原则,提出可行的考察路线。
4.确定考察时间:要坚持“安全第一、易于考察”的原则。
5.准备考察装备6.野外实地考察:对信息进行考察记录,同时要进行摄影或录像,重点部位需采样。
7.总结分析考察成果:撰写考察报告。
三、示例:某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1.考察目的: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该山丘的植被、土壤、地貌等情况。
2.考察路线:从北坡山麓开始爬向山顶,然后从河流的另一侧沿着山路下坡。
3.考察成果:(1)土壤:⎩⎪⎨⎪⎧山麓:土壤母质为黄土,土层较厚山顶:土壤母质为石灰岩风化物,土层较薄(2)植被:山麓常绿阔叶树较多,山顶相对较少(3)河流⎩⎪⎨⎪⎧上游:水量较小,流速较快下游:水量较大,流速较慢(4)其他:在山坡较陡地带发现滑坡。
1.提高地理实践力是野外考察的唯一目的。
( ) 2.野外考察的地点最好选在远离学校的地区。
( ) 3.野外考察只需要实地考察。
( ) 4.野外考察路线可随意选取。
( ) 5.高海拔、高纬度地区野外考察的时间,最好选在 ( )①夏季 ②初秋 ③冬初 ④深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D .②④提示:1.× 野外考察的目的包括提高地理实践能力、训练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协作精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知识摘要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分层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地地壳结构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球内地幔特征铝层不连续分布岩部地核石圈与岩 石范围地圈组成表形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态变质作用地 质内力 作用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褶皱:背斜和向斜 断层:作外力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1. 有关地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B.硅铝层是不连续的,硅镁层是连续的 C.地壳就是整个的岩石圈 D.硅铝层在山区高原较厚,在平原盆地较薄2.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在( ) A.地壳上部的硅铝层 B.地壳下部的硅镁层 C.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圈中部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第1页 共14页D.岩石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4.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B.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能改变地表形态C.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只进行物质交换不进行能量传输D.变质岩不能转化成沉积岩5.右图为某地地层示意图。
从 p 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A.天然气 水石油B.水石油天然气C.石油天然气 水D.天然气 石油水6.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结构和成分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下列中的(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板岩、大理岩 D.花岗岩、页岩7.地球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8.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形成的机理是( )A.沉积作用B.变质作用 C.重熔再生作用D.冷却凝固9.敦煌壁画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流水侵蚀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水的溶侵10.“沧海桑田”之说是指( )A.地质作用 B.内力作用 C.地壳运动 D.地质构造二、综合题11.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代表的地貌形态是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在我国多分布于___________地区。
(2)C、D、E 三种岩石由新到老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 F 处有流动沙丘,请用箭头标出风向。
第2页 共14页12.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可以用谐音 “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来记忆,据此回答问题。
( 1 )地壳 中的 主要 元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 中含 量最 多的金 属元 素 是_________,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___。
(2)构成地壳的硅铝层和硅镁层中相同的元素有_____________,含量差异较大的元素,前者为________后者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试在下面图框内填上恰当事物的名称,使之成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简单图式。
(1)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丙__________, 丁__________。
(2)图中对应地质作用分别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甲AC D B丁C 乙C A丙 B(3)图中箭头 B、D 包含的意义分别是:B__________,D__________。
14. 读某地储油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褶皱的基本形态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_______,该地质构造在外力侵蚀严重的地区常形成______ (山峰、山谷)地形。
(2)在储集层,由于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三者比重差异而产生的分异规律是:①层是 ______,② ______,③______。
(3)图中的储油构造经过一段时间开采,出油量会逐渐减少,这时采用向油井中注水的办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岩层 a 形成时期的地质环境是( )A.沉积作用为主B.火山爆发第3页 共14页C.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D.风化作用为主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知识摘要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 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大气的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水气 固体杂质大气圈 的结构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原因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大气水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气平运动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圈受力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与天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气大气环、流季 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气环流 分 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候布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分 布影响 环流北半球气压带 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气压带 呈带状分布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常见天 气系统锋冷锋 暖锋面准静止锋气旋与反气旋第4页 共14页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是以氮氧为主的混合物,氮氧占 99%B.大气中的氧是人类和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C.大气中的氮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D.固体尘埃和氧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 )A.对流层B.平流层C.臭氧层D.高层大气3.下列说法真确的是( )A.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杂质组成B.水气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充分条件( )C.CO2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但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 D.臭氧含量很少,但它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4.有关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高空气压的高低状况与地面相同B.高空气压高,近地面气压低的地方空气就会做垂直下沉运动C.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D.气流在水平方向上总是有高压指向低压5.1 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B.极地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所有的气压带6.关于锋面对我国天气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一些灾害性天气大多与锋面有关 ②我国的降水大多集中在夏季,故主要是由暖锋活动形成 ③我国夏季也有冷锋活动 ④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7.当上海东洋面上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反气旋时,上海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A.盛行下沉气流,寒冷干燥 B.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少雨C.吹东北风,湿热多雨D.吹东南风,湿热多雨8.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第5页 共14页冷热冷冷热冷AB9.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热冷热 C热冷热 DABCD10.读下面四幅“海陆风示意图”,判断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正确流向是( )①陆地—海洋 A.①②②陆地—海洋 B.②③③陆地—海洋 C.③④④陆地—海洋 D.①④二、综合题11.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 度(km)C50B12A-100 -80 -60 -40-200204060温度(℃)(1)图中 A 代表_______层,B 代表_______层。
(2)A 层大气随高度增加,温度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 层有利于高空飞行,其原因是________。
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C 层中的_____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第6页 共14页(5)天气最复杂的是________层,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
12.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上升 空气(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 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
ABCD(2)一般的说 A 地比 B 地降水量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
(3)C 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__?900N 900S为什么 C 气流与 D 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
13.读风向形成示意图,回答:600300(hPa)1004 1006 ⑤(1)图中①是_________压,②是_______压。
1008(2)图中③是_______力,④是______力,⑤是______。
101000④ ③300600②①(3)该风向形成图是( )A.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B.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 C.图中的风向右偏 D.图中的风向左偏(4)在______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___气压区向___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5)当风一旦形成,马上就受到_______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_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_____偏。
_______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6)近地面的风,除受_______力的影响外,还受______力的影响,该力的作用是减小风速。
(7)在三种力的作用下,风向不与等压线垂直,而是成一_________。
第三节 水圈与水循环 知识摘要1.水圈的组成,水圈中水体的组成及作用。
2.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不同类型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
3.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洋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7页 共14页知识结构水圈的 组成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地表水 地下水江河水 湖泊、沼泽 冰川海陆间循环水水循环圈的类型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水概念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做大规模运动循环 洋流洋流的分 布规律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西风漂流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洋流的地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大渔场理意义对航运事业的影响:顺洋流快,逆洋流慢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1. 地球上各种水体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 A.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B.冰川水、生物水、河流水 C.冰川水、河流水、地下水 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2.下列地理事物中,直接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有( ) A.塔里木河 B .天山冰雪融水 C.长江 D.未登陆的台风3.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 A.大气环流 B.水循环 C.地壳物质循环 D. 洋流的运动4.关于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很大 B.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无季节变化 C.所有河流的流量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D.我国大多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很大5.右图是我国某地区一条河流受三种不同水源补给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永久积雪冰川补给 ②是雨水补给第8页 共14页③是地下水补给 ④此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6.地球上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是( )A.地下水 B.冰川 C.河水 D.湖泊淡水7.下列关于洋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大西洋暖流是密度流 B.赤道逆流是风海流 C.秘鲁海流是密度流 D.加那利寒流是补偿流8.右图为某海区大洋环流示意图,该环流是( )A.北印度洋海区夏季季风洋流B.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 C.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23o26′D.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9.下列渔场中,不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是( )A.舟山渔场 B.秘鲁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北海道渔场10.2 月份,下列纬度大致相当的亚热带海区中,海水表面温度较高的是( )A.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 B.亚洲东部沿岸海区C.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 D.澳大利亚东部沿岸海区二、综合题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