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紫砂泥料中的降坡泥_什么是降坡泥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紫砂红泥、朱泥、大红袍、降坡红泥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紫砂红泥、朱泥、大红袍、降坡红泥](https://img.taocdn.com/s3/m/024e416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6.png)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紫砂红泥、朱泥、大红袍、降坡红泥红泥是紫砂泥料中重要的一类,总体上看,红泥是以烧成后的呈色命名的一个大类,具体到矿料外观有多种红、黄色调。
按照矿料的材质结构,可以分为紫砂红泥与朱泥两部分,朱泥烧成后一般胎质密度大、气孔小,结晶程度相对较高,其热传导性能比紫砂红泥好。
而紫砂红泥的保温、透气性等方面相对比朱泥更好。
紫砂红泥紫砂红泥,就是现在我们习惯称呼的“红泥”,属泥质粉砂岩,外观为红、黄色调的致密块状结构,质地一般比较均匀,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易酥开但不溶于水,目前仅产于丁蜀镇黄龙山,其各项工艺性能与紫泥大致相同。
▲黄龙山大红泥▲黄龙山大红泥▲细分的三种大红泥对比,中间的为大红袍泥紫砂红泥,具来从矿料的颜色来看,红色的为大红泥,黄色的为红泥。
▲黄龙山红泥▲红泥茄段朱泥朱泥属粘土质泥岩,矿料外观呈多种黄色调,为泥性致密的块状或团块状结构,质地比较均匀细腻,一般含有少量微细的白色云母碎片,基本能溶于水呈泥糊状。
▲黄龙山朱泥▲黄龙山朱泥黄龙山朱泥产量很少,在明清时就很难满足需求,所以一般使用赵庄沙山、红卫香山一带露天嫩泥矿,出产的朱泥作为主要原料,或采用优质紫砂红泥加朱泥人工调配,以弥补黄龙山朱泥矿料之缺。
▲赵庄朱泥▲红卫朱泥▲小煤窑朱泥▲红卫紫朱泥朱泥的可塑性好,大多能制作轻巧细薄的造型,因含铁量不同,烧成后呈朱砂色、朱砂紫、海棠红等色。
赵庄、红卫等出产的朱泥因收缩、变形较大,一般只能做一些较小的作品;部分黄龙山朱泥矿料颗粒比含量较大,可以制作稍大型作品。
▲朱泥禅莲▲朱泥西施▲朱泥莲韵大红袍大红袍泥,古今所指不同,古时所指的是大红泥中的极品泥料,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芦雁纹六方茶叶罐,现在已基本绝迹;今之所指是朱泥中的极品泥料,亦是珍稀贵重。
▲古时大红袍原矿▲上图大红袍原矿所制石瓢壶(已泡养多年)▲清乾隆芦雁纹六方茶叶罐▲现在所说大红袍原矿掇球▲大红袍鱼罩降坡红泥看完典型的红泥,我们再来看比较特殊的红泥——降坡红泥。
紫砂泥特点
![紫砂泥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d591c9e8762caaedd33d4ef.png)
紫砂泥特点各种紫砂泥的特点标签:杂谈1. 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本山绿泥【泥料简介】本山绿泥,所制壶品质感朴拙,砂质细腻而富有颗粒美感。
壶品色泽米黄泛青,泡养后逐步转为温润的亮色,包浆感好而易于泡养,发幽然青光。
产于黄龙山矿脉,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
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
原矿色泽为青灰泛绿,成片岩状或粉末状,以手拿之即会沾染上原矿粉末颜色。
也常作为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烧成窑温:约1160度C 收缩比:约14%【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红茶,绿茶等2. 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底槽青【泥料简介】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
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烧成窑温:约1200度/ 收缩比:约11%【冲泡建议】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3. 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紫泥【泥料简介】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
泡茶好喝,评价好!烧成窑温:约1150度C 收缩比:约11%【建议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等。
4. 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朱泥【泥料简介】朱红微嫣具绵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温润度中等;热水冲淋立展娇嫩鲜红特色,壶身游移紫光遽现,神秘迷人风韵令爱壶人神醉。
以之冲茗之茶汤明亮活泼、快意果决、易展扬香而聚甘柔甜。
本原矿由于泥性较重,故较不易成砂,需採自嫩泥矿中较坚硬的部份(年代较久,且成陶后色调较红豔,古称“石骨”),再经敝古陶研究所繁複全手工的练製程序后,始能成陶!窑温:约1065~1100度C。
泛谈紫砂泥料
![泛谈紫砂泥料](https://img.taocdn.com/s3/m/0b92e8553c1ec5da50e27099.png)
泛谈紫砂泥料紫砂的分类从颜色分可以分成紫泥,红泥,团泥。
不管是哪一种泥料,都必须符合几个共同特征,表面具有颗粒质感,断面在显微镜下气孔曾双重气孔。
紫砂泥料的优劣,主要也体现在以上的特征上,经过泡养,颗粒质感圆润,饱满,砂感丰富。
双重气孔可以保证紫砂器皿的透气性,和相对的隔热性质。
市面上一些劣质泥料通常是用普通的有色黏(陶)土,粉碎后假如色料拼配而成,就颗粒结构看,缺乏原矿紫砂矿料质感的丰富性,断面结构也非常单一,玻相充分,没有紫砂泥料砂质颗粒的不均匀状态。
优质矿料也在加工成泥的流程也必须科学,合理。
现在鼎山许多“练泥人”没有理解紫砂的特性,在练制过程中不注意颗粒结构的合理搭配,一味的机械粉碎过筛,导致泥料质感过分均匀,不仅机械强度降低,而且破坏了颗粒分布的合理结构,致使紫砂表面的质感单一,不能充分展示紫砂材质美感。
紫泥矿料中最典型的结构可以从半壶底皂青泥料看出,泥料的颗粒,气孔,泡养以后的质感等都充分展示了紫砂材质的原始美感。
好的泥料应该纯,净.烧成后要友质感.在制作过程中,对制作艺人来说可塑性要强.成品率要高过去因为窑炉的局限性.还要求泥料吃火要相对底些.紫砂材料的双重气孔就是团状颗粒和微小粒子在烧成过程中相互融合团状颗粒中的结构性气孔和微小颗粒的气孔结合产生的链状气孔.双重气孔并不是只有紫砂材质.紫砂有地域性.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现其它地方有和宜兴紫砂质感相仿的泥料.好的泥料,应该质感丰富,色泽谦和,不招摇,应该含蓄,内敛.许多壶商在泥料上的"噱头",因为说法不一,具体说什么我不是很清楚.呵呵.不管怎么说面对"噱头",只要不被花言巧语迷惑,坚持原矿料.在没有明白之前不玩杂料.就会少犯"错误"利用捶打增强泥料的致密主要是指是压缩泥料中团状颗粒和微小颗间隙空间.泥坯沾接是一个物理过程,沾接强度主要处决于水分空间,重新充填程度.烧成过程是一个物化过程.主要处决于泥料成分结构.烧成以后沾接部位的强度(可以是正或负)主要是后者决定.并不是所有添加化工元素都是有害的.以前一厂的上等泥料大多加如化工原料拼制而成的呀!我认为大前提是添加料不能有害健康!泥料主要看质感是否丰富,以及泡养效果.紫泥拼锰也是常用的.只要不过量,还是很容易泡养的.以前色料主要是作为装饰土使用.紫砂材料的双重气孔就是团状颗粒和微小粒子在烧成过程中相互融合团状颗粒中的结构性气孔和微小颗粒的气孔结合产生的链状气孔.什么样的泥料才是好的泥料?我认为,好的泥料,应该质感丰富,色泽谦和,不招摇,应该含蓄,内敛.目数是指原料粉碎的颗粒大小程度。
紫砂泥料分类精辟版
![紫砂泥料分类精辟版](https://img.taocdn.com/s3/m/b8968d5a2e3f5727a5e962b3.png)
底槽青(底皂青):原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因为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为紫里透红,早年间曾被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现为稀有泥料。矿石中间有不平均分布青绿色本山绿泥颗粒即俗称“鸡眼”或“猫眼”混合天生,烧成后泥质温润细腻,泥呈紫红中带有金色砂粒状小点,烧成后显猪肝色,泡养后泥质细腻红润,表面有油质感。一经泡养表面会有温润古朴的感觉,高温窑烧成后表面会有玄色铁质析出,俗称丽人痣。
红皮龙:又叫野山红泥,也有人称棕红泥。近年使用较多,也是目前黄龙山被盗取的泥矿里最多的。含赤铁矿较多,烧成后泥色呈棕红色,内有黄色颗粒矿砂点,颜色温润,轻易泡养,故常被人误以为早期净水泥,或是现在相对较差的底槽净水泥。
绿泥类:
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因大多夹杂在紫泥层,或是与紫泥共生,故实际采掘量极少,且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个色装饰泥。纯粹的本山绿泥无法单独成器,即便烧成时间一久也会泛起表面龟裂。
白泥:呈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
白色,生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原料,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或做化妆土用。
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层,以黏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换,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客观理解紫砂泥料
![客观理解紫砂泥料](https://img.taocdn.com/s3/m/39646a03de80d4d8d15a4f33.png)
客观理解紫砂泥料的“灌名”有关各种各样乱七八糟泥料的注解,已经让人头晕眼花了,尤其是让新手晕头转向。
他们接长不短的公开问、私下问、到处问,等到最后问不到真实结果之余还得被人当玩具耍了一把,实在不该啊。
今天我把我了解的有关特殊泥料的注解大致诠释一遍,非绝对真理,希望能帮助到一些朋友。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谢绝转载。
一.大红袍:请大家认真了解这个名词究竟是哪一年开始用的,是谁用的?如果乔没有记错,配制出这个泥料效果的人应该是张庆臣先生,但把这个泥料效果冠以“大红袍”名的创始人应该是台湾人。
这个名词的第一次使用应该是在1996-1997年左右,在这之前,宜兴紫砂任何典籍上是没有大红袍名词一说的。
也就是说,这个名词并不属于宜兴紫砂历史,而是属于当代的“新修饰”形容词。
如果有人一定要把俞国良的红泥大传炉也归类的“大红袍”,请参考那本刊载俞国良传炉的泥料是“大红袍”的典籍第一次印制的具体时间。
二.天青泥: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天青泥。
早在2001年,互联网上就传言天青泥是朱泥中的王者。
后来我上手过几只用朱泥调配的所谓天青泥,泥胚中明显加了钴料,百分之百不是原矿的。
在往后的两年,在紫砂互联网上给紫泥的本质排了座次,从低到高分别是清水泥—底槽青—青灰泥—天青泥(二槽清、年糕土、红皮龙等泥料不在泥料等级讨论范围之内)。
到最近3年,盛传大亨掇球和凤年梅段所用泥料为天青泥。
大亨真迹身筒我卖掉过一个,那块泥料的目数是80目或更细,行内俗称“邵家泥”,谈不上什么天青。
杨凤年梅段真迹我也上手过,说白了就是龙窑烧的底槽青,色深一些罢了。
如果大亨掇或凤年梅都是天青,那就是说天青应该被归类为紫泥系而非朱泥。
那天青泥究竟是什么矿?是原矿还是调配的?是龙窑不小心烧出来的效果还是每一把都能烧成那样?矿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又是什么时候断源的?天青泥形成的根据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跟普通的清水泥最大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历史上哪把壶可以作为标准器?往后还会不会有天青泥?这么多条问题,历史上都没有一篇典籍或者工具书可供参考作为标准答案。
各种紫砂泥详细介绍(清水泥、墨绿泥、天青泥、降坡泥)
![各种紫砂泥详细介绍(清水泥、墨绿泥、天青泥、降坡泥)](https://img.taocdn.com/s3/m/29abe51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3.png)
各种紫砂泥详细介绍(清水泥、墨绿泥、天青泥、降坡泥)紫泥紫泥吃火温较高的矿料,烧成颜色偏红.泡养以后似红泥料.但质感比红泥强烈.紫泥是一个'泛'概念!,底皂青矿也属于紫泥矿中优质矿料.清水泥原指成泥方法.现在确指没加它料的紫泥类.没加它料的底皂青可以是清水泥,但清水泥不一定就是底皂青矿料.目前市场经常混淆两个概念.紫泥的烧成颜色,主要因素是玻化程度.以前一厂的“紫泥”主要是指厂内没有添加其它原料的紫泥原矿的成料。
主要生产大路货的花盆和低档产品。
拼紫和特拼用来制作高档产品。
四号井和其它矿井都有紫砂矿料,包括露天开采的原料。
当时有宜兴原料总厂提供矿料。
目前尚没有权威的试验报告和证明。
就矿料而言,现在的和以前的没有任何区别。
拼制泥料的质量因为成分不一,泡茶效果可能会出现诧异。
紫泥拼锰也是常用的.只要不过量,还是很容易泡养的.石黄石黄作为原始的熔剂性原料,作用也就是降低烧结温度.从而达到表明滋润的的视觉感受.长时间成化的泥料颗粒圆润,相对容易泡养.老茶壶在显微镜下看颗粒大多比较圆润.而新料因为大多石雷蒙机粉碎,真空机炼制试片在显微镜下颗粒有比较锋利的锐角.这也是新料烧成后感觉较涩的原因之一.清水泥紫泥是一个'泛'概念!,底皂青矿也属于紫泥矿中优质矿料.清水泥原指成泥方法.现在确指没加它料的紫泥类.没加它料的底皂青可以是清水泥,但清水泥不一定就是底皂青矿料.目前市场经常混淆两个概念.紫泥的烧成颜色,主要因素是玻化程度.清水泥是成泥方式。
所有泥料都可以用此中方式成泥。
但是目前市场上颇为流行的“说法”,是紫泥,或者底皂青矿料不添加其它矿料直接成泥的成泥称作“清水泥”墨绿泥墨绿泥是从民国陶业工厂开始引进氧化钴掺入泥中配制墨绿泥的.不过那时的墨绿泥只是用来装饰,点缀来使用,几乎没有全用墨绿泥来制作茶壶的.天青泥天青泥我的看法就是底皂青料。
我小时候一直生长在黄龙山边上。
天青泥也只是听大人讲,是做茶壶特好的泥料。
紫砂泥料基础知识篇
![紫砂泥料基础知识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8e4e8add3383c4ba4cd214.png)
紫砂泥料基础知识一,老吴总结的几款泥料的基础知识紫砂泥被称作泥中泥、岩中岩,产于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
包括紫泥,绿泥,红泥三种基本泥料类型。
我们常说的紫砂泥,是紫泥,绿泥、红泥三种的统称。
紫泥。
深藏在黄石岩下,夹存于夹泥矿层中;本山绿泥则是紫泥层的夹脂;红泥是泥矿里的石黄,一般在嫩泥矿的下层。
二,紫泥,原矿天青色,也有紫红色,俗称“清泥”,夹有微细银点和浅绿色的斑点,烧成后呈紫色,紫棕色。
紫泥主要成分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
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成型较易,可制大品。
紫泥分为以下三种泥料1,清水泥——烧成呈棕红色,俗称“红紫砂”。
富含赤铁矿、云母、成色温和,稳定性好,成型容易,窖温约1150℃——1180℃,烧制收缩率在12%,适合冲泡轻焙火系列乌龙茶、普洱生茶。
2,底槽清泥——烧制呈紫红色。
质地纯,泥质细腻,成色娇艳,,窖温约1240℃,烧制收缩率在11%,适合冲泡轻焙火系列乌龙茶。
3,拼紫泥——烧制呈棕色,不同的紫泥混合而成,也称“调和泥”,结构紧密,稳定性好,成型容易,窖温约1150℃——1200℃,烧制收缩率在11%,适合冲泡轻焙火系列乌龙茶、普洱生茶.三,绿泥:主要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俗称“本山绿泥”,原矿淡绿色或乳青色,氧化铁含量较紫泥少,石英含量稍微比较高,故颜色稍浅;烧成后或呈米黄色(温度低),或呈棕黄色(温度适宜),或呈青铜色(温度偏高)。
1,绿泥矿为紫泥矿层中的夹脂,时续时断,时有时无,厚不过1米,薄只有10几厘米,只有在开采紫泥矿时才能间或附带开采出绿泥矿,它的储量非常的少。
2,团泥矿料虽呈绿色,但烧结会呈青色、棕色、褐色、褐棕红色。
若紫泥成分偏多,未烧时颜色偏红,烧成后则成颜色偏青、偏灰;若绿泥成分偏多,未烧时颜色偏黄,烧成后则颜色偏灰白。
适合冲泡轻焙火系列乌龙茶、普洱生茶.3、“民国绿泥”亦称“墨绿泥”,属于绿泥类。
紫砂壶泥料详解(多图),看完你就能分得清
![紫砂壶泥料详解(多图),看完你就能分得清](https://img.taocdn.com/s3/m/33117b7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6.png)
紫砂壶泥料详解(多图),看完你就能分得清壶友们对底槽清,大红袍都耳熟能详,但是对这些概念具体所指,却不甚了了。
假如有人进一步问你,底槽清是什么?你就哑然了。
紫砂壶泥料众多,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
泥料全解析一,紫泥1,天青泥:该泥料是传说中的极品,非常罕见。
2,底槽青:“底槽”是说该泥料处于紫泥泥层的底部。
“青”是指该矿料有青绿色的豆斑,烧成后呈紫红色。
3,清水泥:该泥料呈紫褐色块状结构,微带云母碎片。
矿料上有淡绿色的斑点和斑纹。
烧成为紫棕红色。
温度过高时呈紫黑色和暗青色,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单一的矿料加石黄炼制而成。
4,紫泥:指的是最常见的紫砂泥,颜色为紫棕色,又叫“黑紫泥”,是影响最广泛的紫砂泥料之一。
二,绿泥1,本山绿泥:是专指黄龙山所出的优质绿泥,矿料呈淡绿色块状结构,烧成后为浅黄色,米黄色,高温烧制呈青绿色。
2,芝麻绿泥:矿料呈青绿色块状,结构致密,因为烧成以后,胎中有大量黒砂点,所以叫芝麻绿泥。
也有白麻子泥和红麻子泥。
3,墨绿泥:因为这种壶所用的矿料本色是墨绿色,所以叫“墨绿泥”,烧成颜色为浅黄,米黄。
高温会泛青。
三,红泥1,红皮龙:该矿料处于黄龙山的浅表碎石层里,当地又叫“野山红泥”,矿料呈淡淡的暗红色块状,结构致密,成壶的颜色为,红色,暗红色,红皮龙含有大量的石英和云母杂质,所以透气性极好,泡茶最容易上手,温度也容易控制,并且泡养出来,红润非凡,是泡茶养壶的利器。
2,大红袍:这种壶成壶后呈大红色,胎质极为细腻,密度很高,泡出的茶,茶汤柔顺,非常好喝,并且经过久泡以后,色泽非常喜人,红艳夺目,气质高雅,能令观者顿生祥瑞降临,鸿运当头的感觉。
大红袍已经几乎灭绝了。
3,降坡泥:降坡泥是在修建陶都路时,被发掘出来的,在青龙山和黄龙山之间的降坡,所以叫降坡泥,炼制以后有古意,老味十足。
泡养后雅趣横生。
4,朱泥:朱泥的矿料本身是黄色的块状,结构致密,并且非常细腻。
制成壶,烧好以后呈朱红色或者紫色,海棠色等等,因为收缩率比较高,所以成品率很低,适合做成小品,胎质细腻。
关于降坡泥
![关于降坡泥](https://img.taocdn.com/s3/m/b9dcfc56a45177232e60a232.png)
关于降坡泥
降坡泥其实是在90年代初,当地政府为开通丁山至宜兴修建一条公路,就是陶都路,这条路必经黄龙山与青龙山吻接处的山坡,在开路时挖掘到的位与地表的紫砂矿。
当时施工的都是外地民工,民工们在丁山做工,或多或少都听到或看到紫砂的原矿或配制制作,于是民工们用编织袋拾掇,送至一制壶高手处。
此制壶人看到矿土为本色紫红带绿,夹杂条块淡绿色“鸡眼”,有黄白色筋络,块面油脂光亮,原矿粗看象底槽青,但比底槽青略显红,底槽青“鸡眼”为圆形,而此矿为条状形,且油脂手感好,估计是块不错的原矿,于是用这些矿料做了壶烧出,效果果然不错:用这种矿泥制出来的壶,色呈红中泛黄、黄里透金、油面滋润、色泽鲜活,光如“洒金釉”,肌理丰富,金星若隐若现,似万里天空银河里的悬星闪烁,煞是好看。
因此矿泥做出来的壶也容易养护,泡茶不多时日,包浆润厚,玉质感好,朴味凝重。
制壶人自语,做了几十年的茶壶,用过几十种泥料,还真没见到过这种这么漂亮的紫砂矿,于是请民工大量挖掘收入,闻风之人亦争相挖掘。
由于此矿泥挖掘地点在山坡上,当地人的叫法是“岗坡”,于是“降坡泥”作为一个紫砂的新品种就这样被传开来了。
降坡泥与其它矿料有几个不同的地方:
一、易风化。
风化后呈鳞片状,颜色为紫褐色中藏青;鳞片上隐微小颗粒砂星。
二、吃低温。
一般1000摄氏度至1100摄氏度。
三、存量少。
仅仅是修路偶得,数量相当有限,再者现黄龙山休闲广场已建好,柏油路平坦笔直,宝山工艺园房屋矗立,降坡泥也再无产出.。
紫砂泥的区分?
![紫砂泥的区分?](https://img.taocdn.com/s3/m/0bea259afd0a79563c1e724e.png)
紫砂泥料分类解析一、紫泥:1、天青泥,号称泥中极品,比较稀少。
(天青泥并非成品发色天青,而是矿色天青,大家不要被网店所误导)2、底槽青,因通常处于紫泥泥层底部,故名有老嫩之分,矿料一般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有青绿色豆斑状(俗称“鸡眼”、“猫眼”),烧成后呈紫红色。
3、清水泥,一般为紫褐色致密块状,有云母碎片,矿料上带淡绿色斑点、斑纹状,烧成后呈紫棕红色,高温呈紫黑、暗青色,一般指单一矿料仅加石黄等练成的紫泥。
4、普通紫泥,为紫泥矿料炼制而成。
二、绿泥:1、本山绿泥,一般指黄龙山优质绿泥,呈淡绿色致密块状,烧成后呈浅黄、米黄色,高温泛青绿色。
2、芝麻绿泥,呈青绿色致密块状,烧成后胎质中含黑砂质点较多,故称为“芝麻绿泥”,有白麻子泥、红麻子泥。
3、墨绿泥,因矿料呈墨绿色,故称“墨绿泥”,烧成后呈米黄色、浅黄色,高温透青。
三、红泥:1、红皮龙,一般产于黄龙山浅表碎石层中,也称野山红泥,呈浅暗红色致密块状,烧成后呈红色、暗红色。
2、大红袍,含氧化铁,在炼泥过程加入天然铁红粉提升红色,经过窑烧会变成大红色,泥质细腻密度高、高结晶,泡茶柔顺好喝,经过泡茶养成色泽艳红非常讨喜。
3、降坡泥,降坡泥系修建陶都路时,在青龙山与黄龙山交界处降坡工程中产出,故名降坡泥。
(也有人说降坡泥应该属段泥)4、朱泥,矿料呈黄色致密块状或团块状,质地均匀细腻,烧成后呈朱砂色、朱砂紫、海棠红等,收缩变形较大,成品率比较低,适宜做小品。
熟泥极细腻,如赵庄“鹅黄朱泥”,因泥粘糯如年糕,也被称为“年糕泥”。
5、普通红泥,有大红泥、小红泥之分,有老、嫩之分,呈浅黄色、青黄色致密块状,烧成后呈红色透黄,高温呈暗红色。
四、缎泥:缎泥,古称团泥,有人说黄龙山、青龙山之间有团山,产出泥料为团泥,也有人说团泥类矿烧成后多呈黄缎色,故称为缎泥。
缎泥一般为共生矿,绿泥与紫泥共生矿,绿泥与红泥共生矿,烧成后有米黄色、棕黄色、赭灰色、褐紫色等,历史上的壶呈古铜、棕黄、冷金黄等色的均为缎泥。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紫砂泥料的分类!(太全了)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紫砂泥料的分类!(太全了)](https://img.taocdn.com/s3/m/6460922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3.png)
⼀篇⽂章带你看懂紫砂泥料的分类!(太全了)关于紫砂原矿料介绍⽂⼁砂海墨韵宜兴紫砂矿料在过去许多⽂献资料上都以分紫泥、绿泥、红泥、段泥四个基本⼤类,⽽其中⼜各有矿料制作成壶,名称也不尽相同。
今天就给⼤家整理了⼀些原矿料图⽂解析。
紫泥▲紫泥是⼀种含⾚铁矿的物质,呈紫红⾊和褐红⾊砂质泥岩,泥质细⽽匀,可塑性好。
▲紫泥西施红泥▲红泥紫砂红泥属泥质粉砂岩,矿料外观呈多种红⾊、黄⾊调、质地均匀,含少量的⽩⾊云母磷⽚。
绿泥▲绿泥⼜称本⼭绿泥,矿料呈灰绿⾊,所谓本⼭,是指为黄龙⼭所特有的绿泥矿料。
▲超⾼温本⼭绿⽠韵注:本⼭段⼀般烧成是浅黄⾊,略偏绿,此作品为超⾼温烧制。
段泥▲段泥是⼀种共⽣矿,⼤部分是以绿泥和紫泥融合共⽣状态存在,有少部分以绿泥和红泥融合共⽣,其并⾮是⼀种单⼀矿料,性质有软硬之分。
▲段泥乳⿍壶朱泥▲朱泥属于红泥类,黏⼟质泥岩。
质地坚硬,产于陶⼟嫩泥层底部,矿料⾊呈浅黄⾊,烧成后⾊似朱砂。
⼲燥及烧成收缩⽐较⼤,故做⼩品件为多。
甲泥▲甲泥⼜称夹泥,是⼀种脊性黏⼟,紫褐⾊,性似铁甲,故名甲泥。
甲泥中深藏着紫泥,做上好茗壶及杂件的紫泥都要从甲泥中采选,因此,紫砂泥⼜有泥中泥之称。
▲紫泥仿古底槽清▲底槽清是指矿料位于紫泥矿层底部,是紫泥类中较为纯正的品种。
鉴别特征,是块状砂⼟中有青绿⾊的⼤⼩鸡眼点标志,质地⽐其他紫泥坚硬。
▲底槽清⽯瓢▲底槽清⽯瓢红⽪龙▲红⽪龙是⼀种紫砂红泥矿料,烧成后呈暗红⾊,肌理较丰富。
降坡泥▲降坡泥是当年政府在修路,于黄龙⼭与青龙⼭之间的降坡处发现的紫砂矿料。
炼成熟泥后,所制之壶呈现油⾯滋润,砂感肌理丰富,但存量很少。
▲降坡泥⽂旦⼤红袍为黄龙⼭稀少的紫砂矿料,外观呈鲜红,云⽚状致密结构,表⾯油脂光泽,烧成后呈⼤红⾊,颗粒质感呈细梨⽪状,胎质纯正温润,故名⼤红袍。
此外还有⽯黄、⽯红,这两种是加⼯练泥的辅助泥料。
▲⽯黄与⽯红清⽔泥,是指紫砂料中任何⼀种矿原均可单⼀炼制的熟泥,后也多称为普紫。
紫砂泥料大全
![紫砂泥料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e5d6f3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b.png)
紫砂壶泥料详解图现如今紫砂文化风横扫大江南北,紫砂爱好者日益增加;由于本人也非常喜欢紫砂文化,经常和朋友在一起沟通紫砂文化的魅力,但是真正的了解紫砂文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紫砂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买到一把紫砂壶,看到的只是一个壶而已,壶以外还有更有意义的东西;曾在茶余后谈起一个话题:喜欢紫砂壶的朋友都是怎么样喜欢上紫砂壶的,回答都很简单,很多都是由于喝茶引发的爱壶,为了更清楚的了解紫砂本质,本文收集了紫砂泥料的一资料,供博友们学习底糟青底糟青,为原矿紫砂;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系四号井,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窑温:约1160度C / 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底槽青底槽青成品黄龙山石黄开产于黄龙山的嫩泥矿,近代用来做朱泥壶的原料,嫩泥矿中含砂量重,坊间常用来做仿古朱泥壶,颇受欢迎;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8%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黄龙山石黄原矿黄龙山石黄成品黑铁砂黑铁砂,为早期最常见通用之泥料之一;为江苏宜兴黄龙山原矿提练再加入锰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日久使用,深获早期壶识者深爱、赞赏;养壶者之最爱;新壶初用砂土气重,茶汤略现砂气,经使用壶身展现出灰黑,泡茶鋉数日则如墨黑,泡茶好喝,评价好赞不绝口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窑温:约1130度C/收缩比约12%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黑铁砂内含矿物黑铁砂成品〈内紫外红壶胚乃以清水泥为泥料,成型后再以红泥浆上浆"壶表",再让壶坏阴干入窑烧成;此作法在当时为早期壶很常见之泥料工艺壶身泡茶多日颜色变朱红色,现代壶已甚少见此作法;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内紫外红成品大红袍由宜兴市洑东乡西面,在任途村与红卫村交介处小煤窑矿区,所开采的夹层嫩泥;含氧化铁,在炼泥过程加入天然铁红粉提升红色,经过窑烧会变成大红色,泥质细腻密度高、高结晶,泡茶柔顺好喝,经过泡茶养成色泽艳红非常讨喜,此种泥料非常稀有,泡茶好喝,评价特好;矿区:宜兴市洑东乡西面窑温:约1040度C / 收缩比:约45-55%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小煤窑矿区大红袍原矿小煤窑矿区大红袍成品兰山朱泥又称小红泥由宜兴市洑东乡东面的矿区所开采的嫩泥,因含大量的氧化铁经过窑烧会变成朱红色又称小红泥,泥质细腻密度高高结晶跟一般红泥含矿量不同泥质较多,此种泥料非常稀有,泡茶好喝,评价特好;矿区:江苏宜兴市洑东乡窑温:约1080度C / 收缩比:约20-28%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兰山朱泥又称小红泥原矿小红泥内含矿物小红泥成品紫茄泥紫茄泥,紫茄色泽温润讨喜,泥中极品;泥性:黏性佳,含石英、云母、铁量高,在黄龙山脉紫砂中挑选提炼出来的特殊紫砂泥矿,泥色:茄紫胎骨坚润,此种泥料非常难得稀有,泡茶好喝,评价特好;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脉; 窑温:约1150-1200度 C / 收缩比:约12%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紫茄泥原矿紫茄泥成品墨绿泥紫砂泥色配比之一;将着色金属氧化物氧化钴、氧化锰,加入本山绿泥中配制而成的一种紫砂色泥;经烧成后, 呈深绿色至墨绿色,是人工配制为数不多的紫砂色泥之一;墨绿泥呈色的深浅,随氧化钴、氧化锰加入量的多少而定;窑温:约1150度C / 收缩比:约15%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墨绿泥成品拼紫泥拼紫泥,是用不同泥调配而成,简称"拼紫泥"也称调和泥为较常用的紫砂泥料,烧成呈棕色,在市场接受接受度很高的泥料;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泥性:稳定性特佳,容易掌控,结构紧密,可广泛利用,成型容易;窑温:约1150~1200度C / 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拼紫泥原矿拼紫泥成品清水泥清水泥,为原矿紫砂,赤铁矿、云母多早期较常见的泥料,被广泛使用,俗称"红紫砂"成色温和高雅玩家倍赏;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泥性:容易掌握,稳定性高,成型容易,泡茶好喝;窑温:约1150度C / 收缩比:约11%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清水泥原矿清水泥成品紫皂青紫皂青,为原矿紫砂;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系四号井,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娇艳,呈紫红色,为稀有泥料,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窑温:约1170度C / 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紫皂青原矿紫皂青成品甲子年紫砂甲子年紫砂,为1984年在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非常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矿物含量丰富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评价好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窑温:约1150度C / 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成品细黑星紫砂细黑星,此泥料在早期做壶使用较多,浅棕色含细黑色颗粒、色泽温润讨喜,矿中极品;泥性:黏性佳,含石英、云母、赤铁矿的含量特别多,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非常密集的小熔点,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冲泡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在,黄龙山脉紫砂中挑选提炼出来的特殊紫砂泥矿,泥色:浅棕色,此种泥料非常难得稀有,泡茶好喝,评价特好;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脉4号井;窑温:约1150度C / 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细黑星紫砂成品铁星泥铁星泥,此泥料在早期做壶使用较多深紫茄色、色泽温润讨喜,矿中极品;泥性:黏性佳,含石英、云母、赤铁矿的含量特别多,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非常密集的小熔点,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冲泡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在,黄龙山脉紫砂中挑选提炼出来的特殊紫砂泥矿,泥色:深茄紫胎骨坚润,此种泥料非常难得稀有,泡茶好喝,评价特好;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脉4号井; 窑温:约1150-1200度C / 收缩比:约13%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铁星泥原矿鉴别精品紫砂泥料的方法专业详解紫砂精品紫砂泥料的方法:一、看颜色:纯正紫砂的颜色,不论紫色、黄色、红色或者是两者之间的颜色都应有玉石般的韵味,其光质为黯然之光,象上了油一样,越擦越润,不能上腊,不能抛光,可参考老玉石的材质效果,材质越稀有、越有价值,因为资源有限; 二、听声音:紫砂壶是陶之上品,所以壶的声音是陶的声音;泡茶以后,声音沙、哑、沉,不能象金属声或者瓷器那么脆声,声音沙哑说明材质透气性好,内部不结晶,能保持茶的香味,不易变味; 三、手感:紫砂壶的手感应具光滑圆润、舒坦,虽有颗粒但很圆润,紫砂颗粒一般以32目-60目为适宜,通过传统手工加工,石磨碾粹的砂粉其手感和机器加工出来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 四、养壶效果:好的紫砂,通过养壶泡茶少许,然后用于布干擦就能看出哑光色质,油性很重,时间养的越长,色质越深沉,古朴,直至产生壶之灵气,与人通性情; 紫砂壶第一讲究紫砂材质,讲究砂质的效果,紫砂矿岩从矿石风化到颗粒状,然后用石磨碾成带有颗粒的粉沫,加水练成熟泥,制作茗壶,这种原始的泥料加工方法,能很好地保持砂壶的透气性,使其日用功能良好,优良的材质颗粒效果使壶的音质为深、沉、沙、哑;砂料最佳的颗粒为32目-60目;原始的加工方法,可使砂壶产生圆滑、舒适的感觉;紫砂壶的表面不论偏紫、偏红、粉红、豆紫等,养壶不久都应有象上油的感觉,不能枯、乏,显得没有活力象老人的皮肤; 紫泥应紫里泛青、泛红,红泥应红而不艳,本山绿泥应黄里发青;过去茗壶的颜色与龙窑的气氛有关;龙窑烧制的茗壶的颜色与龙窑的气氛有关;龙窑烧制的茗壶,一般断面发黑; 纯正的紫砂材质,是紫砂壶造型设计的前提,充分利用材质的特点、颜色,表达紫砂的材质美、造型艺术美、日用功能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讲究健康长寿,无毒、无害的纯正紫砂茶具更会被人们所青睐; 紫砂壶的造型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非常讲究其点、线、面的美感;讲究壶体整体的设计完美、新颖,要求制作人员以人为本,加以人性设计;壶体讲究气度,讲究合理的壶咀、壶把、壶钮的功能搭配协调;, 对于爱壶者而言,首先分清壶的制作,是全手工或是手工壶,观观察壶体的造型是否优美,有无作品个性;壶体结构搭配是否协调,这是关键,如果是光货表面是否平滑,咀把过渡是否自然,做工是否精细、干净、利落; 其次观察出水是否流畅、干净,把子是否省力,盖子是否紧密; 光货造型在传统观念上,同一把造型外轮廓曲线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说;光货造型或丰满、或清秀、或粗犷、或刚毅,给人感觉"圆、稳、匀、正"; 现代陶艺手法制作的茗壶,讲究形体的艺术趣味,在不规则中求稳重,变化之中求规律,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气,讲究作品的艺术效果,追求返朴归真的意境;从原有的壶艺法则中变成无法,充分享受美的感觉; 花货是自然界中的自然形态、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加以提炼装饰,古代花货中尤以供春壶、鱼化龙最为出神入化,现代作品如始祖等、花货讲究精神,讲究提炼,讲究变化,作者必须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并且能够舒适的把玩,一把好的花货作品必须形好、工好、艺术构思好、日用功能好,烧制效果好;旧缶老师聊紫砂泥料泥料的优劣紫砂泥料的优劣,本质上未经谈功良多遍了;紫砂的分种从颜色分可以分成紫泥,红泥,团泥;不论是哪一种泥料,皆必需合乎多少个独特特点,表面存在颗粒量感,断面在显微镜下气孔呈单沉气孔;紫砂泥料的优劣,主要也体当初以上的特征上,经由泡养,颗粒质感圆润,丰满,砂感歉富;双重气孔可以保障紫砂器皿的透气性,和相对的隔暖性质;市道市情上一些劣质泥料通常是用一般的有色黏陶洋,破碎摧毁后如果色料拼配而成,南京紫砂壶,就颗粒构造望,缺少本矿紫砂矿料质感的丰盛性,断面结构也十分单一,玻相充分,不紫砂泥料砂质颗粒的不平均状况;优质矿料也在加工成泥的淌程也必须迷信,合理;现在鼎山许多“练泥人”没有懂得紫砂的特性,在练制过程中不留神颗粒结构的折理拆配,一味的机械粉碎过筛,导致泥料质感过火平匀,不仅机械强度下降,而且损坏了颗粒散布的公道结构,以致紫砂表面的质感单一,不能充分铺示紫砂材质美感;紫泥矿料中最典型的结构可以从半壶底皂青泥料看没,泥料的颗粒,气孔,泡养以后的质感等都充分展现了紫砂材质的原初美感;赖的泥料应该杂,洁.烧成后要敌质感.在制息进程中,对制作艺己来说可塑性要强.废品率要高从前因为窑炉的局限性.还请求泥料吃火要相对顶些.紫砂材料的双重气孔就是团状颗粒和微小粒子在烧成过程中互相融合团状颗粒中的结构性气孔和微小颗粒的气孔结合产生的链状气孔.双重气孔并不是只有紫砂材质.紫砂有地区性.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现其它处所有和宜兴紫砂质感相仿的泥料.好的泥料,应该质感丰富,色泽满和,不招摇,应该露蓄,内敛.很多壶商在泥料上的"噱头",果替说法不一,详细说什么尔不是很明白.呵呵.无论怎么说面对"噱头",只要不被甜言蜜语困惑,保持原矿料.在没有清楚之前不玩纯料.就会多犯"过错"应用捶打加强泥料的致稀主要是指是紧缩泥料中团状颗粒和微小颗间隙空间.泥坯沾接是一个物理过程,沾接强度主要处决于水分空间,从新充填程度.烧成过程是一个物化过程.主要处决于泥料成分结构.烧成当前沾交部位的强度能够是正或背重要是后者决议.并不是所有增添化农元艳都是有害的.以前一厂的上等泥料大多加如化工原料拼制而成的呀我认为大条件是增加料不能有害健康泥料主要看质感是否丰富,以及泡养效果.紫泥拼锰也是罕用的.只要不适量,仍是很容易泡养的.以前色料主要是作为装潢土应用.紫砂资料的双重气孔就是团状颗粒和微小粒子在烧成过程中彼此融会团状颗粒中的结构性气孔和渺小颗粒的气孔联合发生的链状气孔.什么样的泥料才是恶的泥料我以为,佳的泥料,应当质感丰硕,色泽谦恭,不招撼,应当蕴藉,内敛.朱泥朱泥是大野争辩比较多的泥种;实在咱们只要紧紧掌握住“颗粒质感以及透气”这二特征,就很容易分辨,紫砂壶开壶;所谓的“无朱不皱”是对朱泥的曲解,只要看一些历史作品,就不难发明,历史上许多朱泥作品并不是这样的;要害还是选矿和炼制的办法,矿选好,炼制方法切当,在加制作者对朱泥泥性掌握,就不会产生“无朱不皱”的现象;朱泥不神秘.看质感.瞅色泽.质感不弛扬,颜色不妖艳.朱泥中的铁质是完齐正常的;因为朱泥含铁很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有铁质析出,涌现铁熔点;好的朱泥壶泡养以后有"透感".表面颗粒感也比较丰富.断面结构也成双重气孔.在烧成温度正常下透气性也比较好.朱泥因为可以不加粉碎便可直接成泥,因而矿源清洁的话,陈旧时光意思不大.朱泥中有人掺入紫泥颗粒,或者朱泥本身的粒子都有可能四红的.黑口的颗粒大多是铁质.朱泥壶摔破了,断面色彩较暗是正常的;由于朱泥的着色离子是铁离子,墨泥壶名义绝对断面氧化充足,断点的颜色偏暗是畸形的;赤色的泥料烧成试片和黄色泥料烧成试片色泽,质感完整一样;朱泥是对历史上红泥制品的称呼,现在为了辨别纯洁的原矿朱泥和拼制的添进色料的红色泥料;将后者参加白色料的拼制泥料称作红泥;原矿类红色泥料称作朱泥;细分本钱山朱泥黄龙山,赵庄朱泥俗称赵庄小红泥,伏东矿料不合适干壶普通用作浆料,作为招架产品的挂浆使用;团泥天然团泥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宜兴方言"团"和"段"同音.天然团泥"骨多肉少",烧成质感,砂粒丰富.用绿泥和紫泥配制团泥质感较差,用后无润泽津润感,易"吐黑".近期在黄龙山和青龙山的接会处因为作路,掘出了一些团泥原矿.团泥料相对要比紫泥和朱泥更为直观;好的团泥矿料是地然的紫泥和绿泥共生矿料,但紫泥偏多,颜色就偏红,高暖下偏青,偏灰,相反绿泥成分高,烧成颜色偏黄,低温下偏灰红;颗粒结构的特征是“骨多肉少”砂感强烈,表面质感非常丰富;劣质“团泥”烧成后颜色领暗,有艰涩感或特殊明丽但没有质感,简直看不睹砂质;典范的就是市面上“黄朱泥“敲击声音清脆,透气性很差,表面没有砂质感;出从黄龙山的矿料称之为本山泥,如原山甲夹泥,利山绿泥等;“段”和“团”在丁山方言中发音一样,所以团泥也有人写成“段泥”,通常天然团泥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所以只要产于黄龙山的矿料称作“本山团泥”是完全可以的;呵呵自然的团泥只有烧结,不会"吐乌".疾秀棠巨匠在书中的表述方式上不是很清晰.第一"团山"无从考据,古籍上的零碎记录,均非该地陶我编撰,有一可能性就是丁山有一座土丘称作"台山"台tai 在丁山方言和团山类似.该处有没有泥矿.历史上是否有泥矿过,目前尚无材料.团泥矿料中紫泥和绿泥共存状态是片状结构.不是星点式的.标山绿泥如果不加拼制,无锡紫砂壶,直接成泥后果是很不幻想的;因此一个教训丰富的艺人会少许如果紫泥,这样就成为现在的拼制“团泥”了;团泥中的紫泥料软化,在制作时被"明珍"压碎,造成"拖尾"现象.团泥中的紫泥颗粒在不同烧成温度,会呈红色或紫色.拖尾现象主要是因为不共颗粒软化度不一,在制造时"亮实"击去时将其压碎,制成拖尾景象.个别配造团泥相对照较轻易呈现此类现象.“吐黑”主要是指质地松散“团泥”壶泡养以后表面因为呼附玄色素;一般质地坚密的泥料,作过到位,烧结度适合;就不会出现此类答题;造成配制团泥吐黑主要是,烧结度不够,构成因素主要是选矿不好泥料致密度差,结构蓬松等起因;优质的天然原矿团泥通常不会出现此类的情形;这比拟难以阐明文;呵呵,正常好的泥料表面质感砂性重,俗称“骨多肉少”;这类的团泥相比较较好,泡养以后颜色愈来愈“轻”;不会吐“黑”;纲数是指原料粉碎的颗粒大小水平;跟泥质美坏没有关系,只和烧成质感有关;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丁山、张渚、渚东为主要产地;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白泥是一种灰白色为主颜色单存的粉砂质铝土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通称页岩,未经风化,又叫石骨,材质硬、脆、精;嫩泥则是一种以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材质软、嫩、细;宜兴陶都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含量多的约在百分之八以上,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至于朱泥的胎土,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140目到18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经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轮碾机粉碎,泥料过60目筛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且烧成后收缩比大,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捏练,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红泥、绿泥的制备与紫泥相同;谈到紫砂泥料的练制,在五十年代以前,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像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紫砂器表面的色泽取于自然泥色,程序是这样的:先将各色原料分开碾细,然后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层蜡膏,即为有用的色浆原料,烧成后永不消褪;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醮浆红泥,仿金属光泽液等化妆土,丰富了紫砂产品的色彩;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与粘土、云母、赤铁矿共生一体;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润,粉碎至一定细度,不必与其它原料配合,单一原料即可成型烧成品种繁多的紫砂陶器;虽说皖之寿县、鲁之博山、粤之潮邑,均有出产类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份,则判若霄坏;若论色泽的瑰丽朴雅,质地的优良,当推宜陶为独步;但最使人引起艺术情趣的,要数那造型洗练别致,线条刚劲流畅,比例确切恰当,色泽纯朴古。
关于降坡泥,我想让你知道得更多
![关于降坡泥,我想让你知道得更多](https://img.taocdn.com/s3/m/0804854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2.png)
关于降坡泥,我想让你知道得更多上世纪90年代初,宜兴政府在丁⼭修建陶都路,在黄龙⼭与青龙⼭交汇处的⼭坡,挖到⼀种神秘的矿⼟。
它本⾊为紫⾊带绿,夹杂着⼀些淡绿⾊的“鸡眼”,还有⼀些黄⽩⾊的筋络。
粗看感觉像是底槽青,但⾊泽要更红⼀些;“鸡眼”也不像底槽青那样是圆形,⽽是条状。
⼀位制壶⾼⼿看这矿油脂光亮,试着⽤它来做壶,出窑后发现它⾊泽红中泛黄、黄⾥透⾦,油性⾜、光泽好,颗粒感丰富、⾦星隐现,古朴⽼味⾜。
当地⼈争相挖掘,因其产于⼭坡,本地语谓之“岗坡泥”,久⽽久之,降坡泥的名字就渐渐传开了。
它⼀经⾯市即风靡⼀时,受到很多壶友玩家的喜爱。
降坡泥产量稀少,其分布属于“鸡窝”型,东⼀块西⼀块,散落在矿层中,从⼏厘⽶到⼆三⼗厘⽶都有,属于浅标层矿质。
且纯净的矿料含量略低,真正的好泥⼤概只得原矿的30%。
降坡泥的成⾊降坡泥⽬前被发现的砂⾊多达三⼗多种,根据开采矿区矿层的不同,呈⾊略有差异。
如黄龙⼭坡开采的降坡矿为红黄⽚状相间,⽽青龙⼭坡的则为青红相间;另有红降坡、紫降坡……不⼀⽽⾜。
烧制温度也会影响最后呈⾊。
降坡泥的烧成温度范围很宽,从低温⼀号半到⾼温三号半,不同的烧制温度下降坡泥呈现出不同的⾊泽。
降坡泥的特点01/颗粒感丰富《宜兴紫砂矿料》中记载降坡泥“烧成之后呈黄⾊,呈暗红⾊略透黄,胎质细腻油润,梨⽪表⾯黄⾊颗粒密布,⾊泽效果⼗分细腻丰富”。
因降坡泥属共⽣矿,矿体含有段泥、红泥及少许紫泥等,使其成品紫砂壶颗粒感⼗分丰富,砂意明显、⽼味⼗⾜。
显微镜下看降坡02/油性⾜透⽓性佳降坡泥采⾃浅表层,泥性较硬,砂与粉的⽐例⼤约在7:3,这使得⽤它制壶成型较难,但也使它拥有得天独厚的透⽓性。
另外它天⽣油性⾜,制出来紫砂壶光、润,经过泡养后更是油润可鉴,令⼈爱不释⼿。
03/易泡养降坡泥壶很容易养护,泡茶不多时⽇,即可见明显的温润包浆,有⽟⽯的质感,鲜活滋润,朴厚韵味⾜。
真假降坡泥分辨由于降坡泥独特⽽珍贵,市场上充斥着⼀些假的降坡泥紫砂壶,壶友们可要睁⼤眼睛仔细辨别:假的降坡泥多杂质,显得脏乱,⾊泽⼲⽽不润;真的降坡泥油润光亮,红黄颗粒⾮常明显。
紫砂泥料详解:清水泥、底槽青、红皮龙、墨绿泥、红泥、朱泥、大红袍、降坡泥
![紫砂泥料详解:清水泥、底槽青、红皮龙、墨绿泥、红泥、朱泥、大红袍、降坡泥](https://img.taocdn.com/s3/m/a3617c9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1.png)
紫砂泥料详解:清水泥、底槽青、红皮龙、墨绿泥、红泥、朱泥、大红袍、降坡泥有对宜兴紫砂壶有所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紫砂壶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
之所以颜色变化之多,主要是由其泥料决定的,泥料在不同的温度下烧成后的颜色也有所区别。
对于紫砂泥料这一块,还有很多朋友不甚了解,今天在这里再给大家讲解一下:清水泥当说到炼泥方式时,“清水泥”是指不加其他泥料直接粉碎炼制的单一泥料。
不含他料的紫泥都可称为“清水泥”。
清水泥,该泥为纯的紫泥矿直接陈腐加工成熟泥(紫砂生矿泥外观为石块,成片状结构,经露天堆存自然风化一段时间后,能分解成黄豆般大小的颗粒。
用机械加工粉碎成所需的细度,加水调和揉练,便成『熟泥』。
),我们称之'普泥'。
当说到泥种品类时,“清水泥”是紫泥的一个品类,是赤铁、云母含量较高的一种纯紫泥矿,宜兴陶者习惯称之为“普泥”、“红紫泥”、“红清水”。
泥色醇和,泥质细腻,透气性强,杂质较其他泥料少。
烧成品颜色红润而温和。
使用日久愈呈红润。
底槽青原矿按生成位置高低大致可分头槽、二槽、底槽三类。
“底槽青”即底层(深层)紫泥。
矿料未粉碎前,可见明显散布诸多绿色“鸡眼”(烧成呈黄色)。
成泥质细腻,色沉稳。
坯色偏紫泛青,烧成后呈紫红色,并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或灰黄色砂粒,俗称“金砂隐现”。
在拼接流、把和身筒时,如果使用的脂泥含水量高,窑烧后“金砂隐现”会更加明显。
泡养后呈猪肝色。
红皮龙红皮龙,是一种紫砂泥料名称,属于紫泥系。
原名叫野山红泥,矿料稀少,近年来市场上更是少见。
一般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泥色红褐色,烧成后为红色。
红皮龙相对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透气性能好,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简单易掌握,使用愈久愈发红润,为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
现在黄龙山偷挖的泥料以红皮龙为主。
收缩比率大、成品率低、大器极难烧成。
较易跳砂、变型、窑裂;泥胚疏鬆故成型易开裂,结合较难掌握,製壶时开口易掉砂,细部处理须高技巧与耐心。
紫砂壶泥料名词解释(紫泥、底槽清、黑泥)
![紫砂壶泥料名词解释(紫泥、底槽清、黑泥)](https://img.taocdn.com/s3/m/c895a10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f.png)
紫砂壶泥料名词解释(紫泥、底槽清、黑泥)第一篇:紫砂壶泥料名词解释(紫泥、底槽清、黑泥)一、紫泥简介:紫泥,为较常见之典型紫砂泥;良者寡,而劣者多,呈紫棕色,玩家惯呼“黑紫泥”,为最广泛市场接受的泥料之一。
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
泡茶好喝,评价好!窑温:约1180度C。
收缩比:约11%。
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紫泥系。
泥性: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可塑大型塑像,成型较易,作家最喜爱使用之泥料。
难度:易生氧化铁融点、跳砂、及花泥。
特点:泥色成熟稳重、端庄肃穆,作品大小皆宜,呈棕紫色调,能安定心灵,亲和力甚佳。
冲茗特性:使透气性佳,热淋变色率高,亲茶性颇符中庸之道,易掌控冲泡时间,养成后更显高贵迷人,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也!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等。
二、底槽清简介:底槽清名泥,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紫泥原矿大致可分:头槽、二槽青、底槽清等三类,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锺爱之名泥;此泥矿名称,因宜兴产地方言沿用已久,为恐溷淆,故用其音直译文字,以“底槽清”名之。
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
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窑温:约1180度C。
收缩比:约12%。
矿产地:近年黄龙山四号井,因故塴蹋而封井,矿源日益短缺,残留堆积风化之“底槽清”因而愈显珍贵;宜兴紫砂举世闻名,本泥功不可没。
泥性:底槽清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近年黄龙山四号井,因故塴蹋而封井,矿源日益短缺,残留堆积风化之“底槽清”因而愈显珍贵;宜兴紫砂举世闻名,本泥功不可没。
紫砂泥料篇:降坡泥解析
![紫砂泥料篇:降坡泥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5903d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c.png)
紫砂泥料篇:降坡泥解析谈到降坡泥,总是被大家传的神乎其乎的,很多人被误导的更是一头雾水。
其实降坡矿砂并没有那么神奇也并没有达到稀世珍宝的级别,但就其与大矿层的紫泥比较,降坡泥确实是相对稀少的。
因为降坡矿层属于”鸡窝”型,也就是形成的矿区不固定,这里一片突然那又冒出一片,呈散片壮分布,一般矿层从几厘米到二三十厘米厚。
矿区主要采自黄龙山与青龙山交接的一座小山坡上,属于浅标层矿质..2005年在政府修建陶都路的时候,我们偶然才遇到了降坡,或许此浑然天成的五色土就与古书中载录的”龙山明砂”是同一种矿料,但由于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我对此观点还是持保留的态度。
但以降坡的天然五彩颗粒,确实是可以羡刹一批爱壶之士呢。
至少本人就是比较推崇此泥,其沙砾不仅五彩清晰,而且最重要的是其不骄不躁,油润朴实,泡茶甚是好喝。
关于降坡泥的泥色总是有些人在误导说降坡泥是红中带黄的,而黄中带红的就不是降坡泥了,其实这是个片面的观点。
降坡泥的成色是根据矿层的不同以及烧制的温度来决定的。
一般开采的降坡分两个片区:一为靠近黄龙山面的,自然开出的矿色为红黄片状相间(因为黄龙山表石含有硫的成分故矿色一般为褐黄色)。
二为接近青龙山面的,开挖的矿色为青红相间(因为青龙山表石以碳酸钙的方式存在的钙质较多故矿色一般为青色) ,总体而言与黄龙山靠近的泥质都优于接青龙山面的。
近青龙山面的降坡需经过精炼后才可成泥,否则容易产生灰爆(与前面所说的青龙山泥质有关).就成色而言,黄龙山面的降坡略红,(大家所传的红中带黄);而青龙山面的略黄,(黄中带红),烧成温度非常宽,可以从低温1号半一直到高温3号半.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成色。
所以网上误传的黄中带红的就不是降坡都是错误的。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红中带黄的降坡略优于黄中带红的降坡,这样会更合适些吧。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降坡泥要让其变红并不是特别困难,只需要将其矿层中红色矿质细心挑出单独锤炼便可。
但这样的降坡从另一个角度看更为纯正更为珍贵了些。
关于降坡泥的困惑,到底它是什么泥?
![关于降坡泥的困惑,到底它是什么泥?](https://img.taocdn.com/s3/m/0762590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7f.png)
关于降坡泥的困惑,到底它是什么泥?降坡泥到底是种什么泥,很多刚接触紫砂的朋友可能都会一头雾水。
有人说既然是修路时发现的泥料,路都修完这么多年了,泥还没用完啊?也有人说根本就没降坡泥这回事,只不过是个噱头而已。
不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详解一下降坡泥,解开困惑。
什么是降坡泥?上世纪90年代初,宜兴市人民政府为了陶都的发展,方便宜兴城区与丁蜀镇之间的交通,规划修筑了一条联通两地的便捷公路,取名陶都路。
▲红降坡泥潘壶修路必经黄龙山与青龙山交界处山坡,因为坡度较大,为使公路降坡平坦,筑路工程开始挖坡,无意中挖掘到部分紫砂原矿。
因为主要是在降低该路段的陡坡工程中发现的,于是就把这种泥料命名为“降坡泥”。
▲降坡泥景舟石瓢降坡泥是一种天然的共生矿,紫泥、段泥、红泥共生于一体,色泽杂驳,光怪陆离。
根据原矿中不同泥料所占的比重,可分为降坡红泥(红降坡泥)、降坡团泥、降坡绿泥(黄降坡泥)。
降坡红泥矿料外观呈暗红色致密块状,易碎不坚硬,矿料上有青绿色的斑点、斑纹状,表面有透明蜡质感。
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一般。
一般烧成温度在1140~1170℃左右。
烧成后呈红色微透黄,经一定的高温呈暗红色。
胎质细密光润,呈梨皮状的表面黄色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降坡团泥矿料外观呈红泥和紫泥融合共生状,易碎不坚硬,矿料上有青绿色的粗砂质筋纹状,其中含有较多的白色云母碎片。
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较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
一般烧成温度在1140~1220℃左右经不同的温度烧成后,胎质会呈现出棕黄、褐黄、青黄等色调。
表面细密光润,细梨皮状的胎质中黄色、暗红色和淡墨色的砂质颗粒密布,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降坡绿泥矿料外观呈青绿色致密块状,易碎不坚硬,表面有与降坡红泥贴层而形成的紫红色斑纹状,烧成后会对胎质呈色带来略泛红的现象。
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较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一般。
一般烧成1180~1220℃左右。
降坡泥
![降坡泥](https://img.taocdn.com/s3/m/d2bf560ee87101f69f319501.png)
降坡泥
降坡泥是指,在宜兴丁蜀镇在修建陶都路时,穿越黄龙山和青龙山之间发掘的紫砂陶土。
因为主要是在降低该路段的陡坡工程中发现的,大家习惯称之为“降坡泥”。
该处坭料因为靠近青龙山(碳酸钙矿岩),熔剂性原料比较丰富,烧成矿料烧成品色泽比较滋润。
但因为熔剂性原料较高,制品的相对较弱,脆性较高,易碰缺。
甚至发生“惊裂”现象。
因此对待“降破坭”矿的选料要求比较高。
葛岳纯降坡泥作品《雪华壶》
降坡泥也不是现在炒起来的,确实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有,也并非是稀有,只是原矿纯度一般,如果认真提炼,大约只有原矿的30%左右是相当好的泥。
(此泥可以人工调配出来);其次,烧成后收缩率较高一般的紫泥,出窑率大约七成,所
以掌握此泥的泥性是作壶的关键。
纯正的“降坡坭”烧出后的颜色应该是红中泛黄
(而市面上常见的降坡泥是黄中带红)。
降坡泥所制作的紫砂壶,在使用的过程中是由原来有点泛黄的颜色逐渐过渡向红色,色泽表现较为鲜、活,而且十分滋润,极具美感。
追壶人:什么是降坡泥紫砂壶
![追壶人:什么是降坡泥紫砂壶](https://img.taocdn.com/s3/m/cf2899b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a.png)
追壶人:什么是降坡泥紫砂壶紫砂泥料又称紫砂矿,而降坡泥紫砂壶属于紫砂中的一种特殊泥料。
降坡泥这种紫砂泥料据说是在黄龙山以及青龙山之间挖掘出的的紫砂原料,因此泥是在该路段降低坡度的时候发现的,因此称为降坡泥。
降坡泥紫砂壶有着别样的风韵,漂亮独特,市场上常见的降坡泥都是黄中带红,这些都不是正宗的降坡泥该有的颜色。
真正的降坡泥制成的紫砂壶,红中微微泛红,这是上好的降坡泥才有的色泽。
降坡泥制成的紫砂壶经过泡养之后,会发现原来稍稍泛黄的颜色慢慢的向红色进行过渡,是那种滋润的美感,呈现出鲜活自然的效果。
降坡泥刚刚被发现后,因为烧成的紫砂壶颜色黄中带红,色泽古朴,还有黄砂若隐若现,大家都感觉这种泥料比较特别,有别于其它泥料,因此都去进行挖掘。
降坡泥靠近青龙山富含碳酸钙矿岩,溶剂性原料比较丰富。
因此,多青色,还必须要经过精炼之后才能拿来用,而且因为富含碳酸钙的原因,容易出现灰爆的现象,烧成之后的紫砂壶颜色偏黄。
靠近黄龙山的紫砂矿含有硫化物,所以大多为褐黄色,烧成之后紫砂壶的颜色偏红。
而且会出现不同温度不同呈色的现象,烧成温度非常的广泛。
很多人发现网上说黄中带红的紫砂壶不是降坡泥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更多只是会说红中带黄的相比黄中带红的紫砂泥品质稍微的好一点。
降坡泥变红也很简单,将矿料中的红色矿料单独挑选出来炼制,就会出现红色的降坡泥紫砂壶,当然这种的紫砂壶也会相比来说更贵,而且只是颜色的区别,泡养的区别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降坡泥取自浅表层,砂质强,泥料相对比较硬,不太利与成型,制作难度相应会高。
砂占泥料的七成左右,因此在手工磨砂中基本上只能看到砂,几乎看不见粉末。
也正是因为砂的比重比较高,因此降坡泥制成的紫砂壶透气性会更好,而天然的五彩颗粒更是增加了它的观赏价值,泡茶器具之佳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紫砂泥料中的降坡泥_什么是降坡泥
紫砂泥料划分为紫泥、朱泥、本山绿泥三个主要类别,而这三大类别下面有又不同的分层,因此可以细分出很多小类。
其中下文唯星紫砂商城要讲的一种叫降坡泥的泥料分类,这种泥料所制作的紫砂壶成品在市场上也会经常可以看到,但各位有详细得去了解过吗?
先从这种紫砂泥料名字的由来说起吧,为什么称之为降坡泥呢?这是因为这种紫砂泥料是在一次修路的工程中无意发现的,恰好那次工程是为了把那段路的陡坡降低,所以人们就把这种紫砂泥料叫做“降坡泥”了,由于宜兴当地的口音,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岗坡泥”。
宜兴确实是一个盛产紫砂泥料的好地方,而降坡泥的主要产地离青龙山较近,原料中所含物质比较特殊,因此烧制成的紫砂壶色泽滋润,但这种物质也让成品比较脆,很容易被碰坏。
所以,降坡泥在选择原矿的时候,要求就要比其他紫砂泥料高得多。
降坡泥并不是最近被炒起来的,在八九十年代,降坡泥就曾经一度受到很多紫砂壶藏家的追捧。
相较于很多紫砂泥料因稀而贵,降坡泥实际上并不稀少,但是原矿纯度不高,加之制壶对降坡泥料要求较高,提炼出的上等降坡泥就比较少了。
除此之外,降坡泥比紫泥的收缩率高很多,烧制的过程中容易变形,成品率较低,只有七成,对制壶者的工艺要求也比较高。
您可能要问唯星紫砂商城,为什么降坡泥制作的紫砂壶就这么受欢迎呢?和其他紫砂泥料相比,降坡泥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降坡泥制成的紫砂壶成品色泽鲜活,比较纯正的降坡泥制成的紫砂壶颜色红中泛黄,在市面上经常见到的黄中泛红的紫砂壶应该不是上好的降坡泥做成的。
并且,降坡泥制成的紫砂壶越用越鲜亮,十分好看。
也就是这些原因,才使得降坡泥制成的紫砂壶广受好评,也被很多藏家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