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语言特色
文章语言简练、准确,用词丰 富、生动,展现了古文的魅力
。
情节安排
情节紧凑,环环相扣,高潮迭 起,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阅
读兴趣。
04
CHAPTER
烛之武退秦师的影响
对当时的影响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政治影响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郑国成功地避免了秦国的侵略,保持了国家的独立。
03
CHAPTER
主题思想
主旨概括
历史背景
该文选自《左传》,描述了公元前630年晋国和秦国联合攻打郑国的故事。
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烛之武的智勇,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展现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重 要作用。
人物形象分析
烛之武
智勇双全,能言善辩,是文章的 核心人物。他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计个人得失,深入敌营说服秦
若,假如;舍,放弃;东道主, 古时指东路上的主人,此处指郑
国。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时指使者;往来,指往来 传递信息。
阙秦以利晋
阙,削弱;利,使动用法,使…得 利。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例如,“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正常语序应为“若舍郑以为(之) 东道主”。
省略句
例如,“与郑人盟”,省略了主语“ 晋惠公”。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此次事件后,秦国意识到单凭武力难以征服其他国家,开 始转向文化和外交手段来扩张势力。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军事影响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烛之武的智勇退秦师展示了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使得 更多的国家开始注重培养和任用智谋之士。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此次事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为后来的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课件-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1
作者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 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 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 认为它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终于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 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 影响。《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拓展阅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子
敌 进 我 退 , 敌 退 我 追 , 敌 驻 我 扰 , 敌 疲 我 打。 ——毛泽东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 也。 ——春秋·孙武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 下。 —— 三国·诸葛亮
《左传》与《春秋》的区别
实词:
辞:推辞。
若:假如。
犹:尚且,还。
虚词:
已:同“矣”。 而:却。
一词多义
若
①如,像: 例“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②如果: 例“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③人称代词“你”: 例“若毒之乎”。
实词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鄙:以……为边邑。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陪:增加。
烛之武巧妙利用秦、晋两国 之间的矛盾,侃侃而谈,不卑不 亢,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 着想。说的秦伯是心悦诚服,最 后答应撤军。
一.秦晋围郑 二.临危受命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坦言亡郑 ——以退为进 亡郑有害 ——先示其害 三.游说秦君 舍郑有益 ——诱之以利 援引历史 ——晋不可信 推测未来 ——晋无所厌 四.晋师撤离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高一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高一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讲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由于其文言句式给很多同学在理解故事内容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鲁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讲解.doc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讲解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讲解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讲解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E.(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四、词类活用(例句)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4.且贰于楚也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9.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五、一词多义: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鲁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称赞》教案设计-ﻪ一、导入ﻪ孩子们,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那快告诉老师,你都喜欢那些小动物?是的,它们都很可爱,都萌萌哒。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小动物,看,这是谁?对!一只小刺猬。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7烛之武退秦师讲解与例题 鲁人版必修1
7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导学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2.烛之武用哪些事理和事实说服秦伯退兵的?3.写事离不开人,从整个情节来看,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自主探究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采用了哪些外交策略与技巧?文法导析1.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他枝节更是只字未提。
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文似看山不喜平”,请运用巧设悬念法写一事件,力求情节张弛有度,波澜起伏,生动感人。
不少于300字。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烛之武,一位老者,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辉煌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有智慧的人,是成功的人。
他虽然也会遇到困难和矛盾,但是他可以利用智慧化解矛盾。
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我们的追求和向往。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本文是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的一段历史故事,题目为后人所起。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原文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 )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9)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精典课件(81张)
字词注音
氾南 佚之狐 缒而出 共其乏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阙秦 秦伯说 逢孙
fán yì zhuì
gōng
zhāo quē yuè páng
词语解释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贰: 从属二主
军: 驻扎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 推辞 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 假如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 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连环画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 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 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 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 贰:从属二主 • 军:驻扎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 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 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 若:假如
烛之武退秦师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许多凭一人之力二力挽狂澜的英 雄人物,象张飞、项羽等。(详细讲解张飞只身 喝退曹军的故事“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 一死战”形象生动的声音,夸张的动作,激起学 生的兴趣)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战 之上策”,前面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凭着勇猛之力 而达到了这样的目的,而今天我们所要接触的烛 之武先生又是靠着什么样的本来而退敌兵的呢?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导语:《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一课文,其中有许多重要的白话知识,下方是《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欢迎参考!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能干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不利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由于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风险当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必然能压服他们撤军。
”郑伯赞同了。
烛之武推托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如今老了,做不成甚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如今危殆当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曾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超出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添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绝对减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甚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鲁人版必修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鲁人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影响;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隐含意义;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历史意义与文学价值。
2.难点:理解短篇小说中的隐含意义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理解事件经过和人物形象;2.讨论教学法:通过品读文本,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的隐含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技巧;3.写作教学法:通过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整体感知通过整体阅读短篇小说《烛之武退秦师》,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第二步: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例如,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鲁人为何拒绝烛之武的请求?第三步:分析文本结构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叙述方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
例如,文中的对话和描写如何展现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四步:品读文本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理解文中的隐含意义和文学价值。
例如,作者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何种哲学和人生观念?第五步:写作创作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人物视角,写一篇短篇小说,讲述自己对事件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以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的形式,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2.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评价其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阅读其他短篇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参观文学馆、博物馆等场馆,了解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3.通过观影、听讲座等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广度。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鲁人版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72张)
十 三 经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关内容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①:“臣 闻天之所启② ,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 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③也,而至于今,一也。离④外之患, 而天不靖⑤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⑥足以 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⑦,其过子弟 固⑧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无能为也已。
文言文中语气词连用 也已:“已”,同 “矣”。 是为了加强语气, 起主要作用的是最 后一个。
是寡人之过也。
是: 比较项目
词性
意义 古代 现代
指示代词 这
判断动词 表判断
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许之。
思考
但解
课本中认为“之”代“这件事”,
释为“他”(代“郑伯”)可以吗?
课文分析
• 第一段: • 交待事件背景及战争形势 • 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 伏笔一:秦、郑无利害冲突 • 形势:秦军函陵,晋军氾南 说明秦、晋两军来势凶猛 • 伏笔二: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 之武又说秦国提供了机会
重点: 1、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意义。 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 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左--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传--解释,解说,阐发。
《左传》、《公羊传》、《谷梁 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导入新课
•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 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 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 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 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 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 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 《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3)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战国的苏秦、张仪口若 悬河,舌如利刃;渑池之会,蔺相如一辩 退百万雄师,;三国诸葛亮,以一当十, 舌战群儒,折杀江东英豪……今天,就让 我们走近另一位依靠辩才扭转局面的历史 人物-----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 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 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 十七年)。
(四)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晋献公卒,晋国陷入
唯君图之。考虑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结果: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悦” 名词→动词,结盟
之,乃还。
于是,就
Hale Waihona Puke 辩士晋文公冷静、理智地退兵,为殽之战伏笔。
子犯请击之,公曰:
秦军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依靠 却 损害 结交、亲附 没有那人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动词→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智”
殽之战:秦表面上代 郑设防,一方面控制 郑国,一方面对付晋 国。两年后,秦穆公 发兵袭郑,未料郑已 设防,秦军失败,晋 乘机在殽山追击秦军, 秦军大败,三帅被俘。
还也。”亦去之。
还是 离开
积累成语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以不正当的方式获胜,赢了也不光彩。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 明自己的态度。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精品课件 鲁人版必修1
3. 夫晋, 何厌 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厌”同“餍”,满足 .
4.秦伯说 ,与郑人盟 .
“说”同“悦”,高兴,读yu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失其所与,不知 .
“知”同“智”,明智,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 省略句 省略句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7.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8.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 9.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①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亏损,削弱 . 处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空隙、豁口 3.阙②两岸连山,略无阙 . ___________ 名词,宫殿 ③不知天上宫阙 .
为也已名词,才能 ___________ ①今老矣,无能 . 4.能 早用子_______________ 助动词,能够 ②吾不能 .
侯各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 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著
作——《左传》。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 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 亦耻之。”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尊称其“左丘”。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30年)。导 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 次得罪过晋国。第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到 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第二次是公元 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 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 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 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