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
高中语文 1.2《雷雨》主题思想和艺术结构的批判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雷雨》主题思想和艺术结构的批判一、前言话剧《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这个剧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文学史学家称为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并把《雷雨》,定为中学与大学的必修课,这就足可证明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为什么《雷雨》在的文学史上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因为它迎合了某种社会政治集团上与文艺理论的需要和政治上的需要,因此就成为文艺创作的一面旗帜。
下面是文艺理论家和权威冉忆桥先生为《雷雨》写的评语,这是文艺理论家对《雷雨》最权威的定位。
全文如下:《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
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
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
全剧八人,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是他们的命运又于周朴园相牵连。
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周萍、繁漪和四凤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则是一条暗线。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作品大胆的吸取了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成功的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暴发力大的剧作。
结构严密紧凑,完整集中。
人物少,时间断,场景集中。
剧情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冉忆桥)概括起来,文艺理论家们对《雷雨》的评价是这样的:严肃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能揭示深刻的社会矛盾,揭地主资产阶级腐朽的灵魂和堕落,压制人性,惨害妇女,残酷的压迫剥削工人阶级的罪恶见长。
主题反映了妇女要求人性的觉醒,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毕业论文摘要《雷雨》以其丰富的内涵,悲剧性的内蕴,赢得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雷雨》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雷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人的生存困境,揭示了人类的心灵困境,同时对21世纪的我们也有很多的启示。
关键词《雷雨》戏剧冲突语言特色悲剧意蕴曹禺创作的《雷雨》堪称中国戏剧的杰作,发表至今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原因主要在其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悲剧人物的人性光辉,人类的心灵困境,人生困境与命运之谜等人生哲学命题,及其思想给人的深刻启示。
剧中所有人物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而《雷雨=》绝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也绝不仅是个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本文通过分析其戏剧冲突和极富特色的语言艺术,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一、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指最足以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特征、高度典型化的矛盾冲突。
在《雷雨》中,表现为多方面:毕业论文论文1、戏剧线索的明暗交互,决定着《雷雨》的戏剧冲突剧中情节线索纵横交错,侍萍、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五个人当中有四层婚恋关系,如此关系决定了矛盾冲突的尖锐复杂。
剧本中周萍同蘩漪、四凤两人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
起初是由明线牵动了暗线(蘩漪为了想从四凤手中夺回周萍的爱,而把四凤的妈妈侍萍招到周公馆),此刻明线占着主导地位:最后却是暗线决定了明线(蘩漪抢爱人的计划失败,周萍正要携四凤出逃,突然周朴园出现,承认了与侍萍早年的暧昧关系,完全打乱了已定之局),此刻相反是暗线占了主导地位,统领后篇。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互相牵制,推动剧情向着悲剧高潮发展。
2、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体现出《雷雨》的戏剧冲突《雷雨》在塑造人物中充分设置矛盾冲突。
剧中八个主要人物可以归结为四个三角关系的爱情、婚姻矛盾:侍萍、鲁贵同周朴园的关系:周萍、繁漪同周朴园的关系:繁漪、四凤同周萍的关系:周萍、周冲同四凤的关系。
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
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五幕正剧《大雷雨》作于1859年,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的成熟。
而四幕正剧《雷雨》写于1932年,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成名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
这两部剧作的问世,均在其诞生国度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享誉至今,成为世界剧坛熠熠发光的两颗明珠。
这两部同名戏剧的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不尽相同,他们却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中刻画出同样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而且两部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等方面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和深入探讨之后,我们却发现它们的相同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不同之处。
从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领域衍生出来一些具体的方法体系,逐步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分支,其中文类学、主题学和比较诗学占着显著的地位。
主题学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跨国或者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手段和形式。
主题学研究的是“各国文学互相假借着的题材”,是“打破时空的界线来处理共同的主题,或者,将类似的文学类型采纳为表达规范”,它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母题、主题、题材、情境以及意象、套语等。
我国学者将主题学的研究分类划分为:母题研究、主题研究和情境研究。
而主题研究关注的对象不是个别作品的主题,而是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即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
本文运用了比较文学中比较普遍的平行比较的方法,以相关的文学理论和戏剧理论为基础,从比较文学、戏剧艺术以及深层创作心理方面重新解读这两部同名戏剧,发掘戏剧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主题,以探求它们的相同主题从内容到形式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
除绪论和结论部分之外,正文部分共包括三章八节,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戏剧主题进行平行比较,其中包括了性格与命运的主题、压迫与反抗的主题、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的主题。
浅析《雷雨》与《大雷雨》的主题寓意
浅析《雷雨》与《大雷雨》的主题寓意作者:薛曼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1期薛曼内容摘要:《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雷雨》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成名之作。
两部剧作发生的时代背景、内容、人物性格各不相同,但在“雷雨”的基本主题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点在两部剧各自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与蘩漪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
文章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以卡捷琳娜和蘩漪的悲剧命运为线索,对这两部戏剧的主题从性格与命运、压迫与反抗、婚姻与情爱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大雷雨》《雷雨》主题女性《大雷雨》和《雷雨》虽然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内容情节和人物性格也各有差别,但它们在“雷雨”的基本主题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这些相似之处在两部剧各自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与蘩漪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她们几乎具备了“雷雨”的所有特点[2],可以说,她们是剧中“雷雨”形象的典型代表。
文章主要以卡捷琳娜和蘩漪的悲剧命运为线索,分析其主题[3]。
一.背景《大雷雨》[4]创作于1859年,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
1921年,耿济之将其翻译成中文《雷雨》,1937年更名为《大雷雨》,在上海演出。
《雷雨》[5]创作于1932年,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
这两部剧作一出,就分别在俄国和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且流传至今。
两部同名戏剧的创作时间相差73年,其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并不相同,但他们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却有着饱满的性格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本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探讨两部戏剧的主题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二.性格与命运的主题“文学是人学”,人的命运,始终是文学艺术关注的焦点。
性格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会影响到人的行为方式,进而决定着每个人人生道路的方向。
在《雷雨》中,“命运”的主题无处不在。
周萍与蘩漪、同母异父妹妹之间的情爱纠葛,母亲侍萍30多年前被侮辱、被压迫、被伤害的悲惨经历,30多年后在女儿四凤身上重演,这可谓是重蹈覆辙。
[精品]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对比研究
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对比研究: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对比研究研究现状及意义:《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完成于1859年,是其在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艺术成就最高的剧作品,文学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特为此撰文《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而《雷雨》则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之作,完成于1933年,它的出现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两部相差大半世纪的剧作,都以“雷雨"命名,由“雷雨’’贯穿整个戏剧,并借用雷雨爆发之时惊天动地的能量来点透自己文章的主旨,这样的安排,显然并非巧合,而是时代的呼唤,是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的人们的追求与向往的一种表现形式。
目前为止,国内将《大雷雨》和《雷雨》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对比分析的仅有少数。
同时,考虑到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曹禺受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影响,本论文决定从比较文学类型中的平行研究出发,着重历史的和民族特征的角度,从作品的主题、戏剧体裁、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来进行彻底的比较与分析,以便得出确切结论。
平行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美国学派所提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是一种有别于以实证方法为主的影响研究的新型研究方法。
它主要是考察和研究那些在跨地域、跨文化和跨语言背景下没有明确的渊源与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异同或互动,它还包括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它运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逻辑分析与审美批评的综合。
平行研究的目的是去探寻和认识文学的共性、发展规律及其本体价值。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自1921年耿济之先尘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翻译到中国以来,关于其与曹禺《雷雨》的全方位的对比研究目前还较少。
而近年来,随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R益频繁。
因此,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大雷雨》和《雷雨》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曹禺各自独特的写作风格,体会两部作品中所渗透的民族文化根本特征,还可以促进中俄两国戏剧文学的交流,并进一步丰富比较文学的内容。
《大雷雨》剧本分析
《大雷雨》剧本分析本文分析了剧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了卡捷琳娜这一女性形象代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探讨了卡捷琳娜之死表现出的价值。
一.剧本简介《大雷雨》是一首反抗黑暗王国,反抗专横统治的赞歌。
写于十九世纪中叶,它反映了19世纪中叶、农奴制改革前夕的俄国人民,对光明的渴望,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故事发生在伏尔加河畔的一个小城。
在这里住着一个被当地老百姓暗地骂为“疯狗”的商人萨维奥尔·普罗科菲耶维奇·季科伊,和一个总是装模作样摆出一副大慈大悲样子的富商寡妻马尔法·伊格纳季耶夫娜·卡巴诺娃。
自从卡巴诺娃的儿子季洪·伊万尼奇·卡巴诺夫娶了纯洁美丽的卡捷琳娜为妻之后,卡巴诺娃就开始一味地斥责媳妇卡捷琳娜。
对儿子的近乎变态的爱,导致了对媳妇的无端仇恨。
卡巴诺娃总觉得是媳妇夺走了儿子对她的爱,拆散了母子俩。
所以,整天没完没了地数落卡巴诺夫,折磨卡捷琳娜。
连女儿瓦尔瓦拉也同情嫂子、可怜嫂子,对母亲极为不满。
卡捷琳娜原是个天真烂漫的姑娘,但自从嫁到卡巴诺夫家来,却过着如同地狱般的生活。
婆婆专横跋扈,狠毒乖戾;丈夫则不过是他母亲的应声虫。
他懦弱颓唐,每日只借酒麻醉自己,一有空就往外跑,根本不顾妻子的感情和精神上所受的痛苦。
卡捷琳娜不甘心这样屈辱地生活着,她偷偷爱上了青年鲍利斯。
鲍里斯是商人季科伊的侄子。
他的叔叔借着对祖母留下的遗产中属于鲍里斯和他妹妹的那一份的管理,要求鲍里斯对他绝对服从,总是随意地谩骂他。
两个深受压迫的年轻人相爱了,除了年轻的瓦尔瓦拉、正直的钟表匠库利金等的支持,他们的爱情无法为世俗所容忍,更是让卡巴诺娃这样的旧势力的代表找到了惩治他们的借口。
结果鲍里斯被他的叔叔打发去了西伯利亚,而卡捷琳娜在一个雷雨之夜投河自尽,向黑暗的社会作了最后的抗争,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最后,当一位老人抱着她的尸体,对卡巴诺夫之流发出愤怒谴责时,全剧的主题得到了高度升华。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古代文学是传播我国古代辉煌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而论文的选题则是写作古代文学的首要任务,题目有一半文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一:欧美文学史1. 希腊神话的思想艺术特色哈姆莱特形象2. 《威尼斯商人》的结构特点3. 伪善性格的集大成者(达尔丢夫形象谈)4. 《吝啬鬼》主人公性格谈歌德《浮士德》对18世纪德国现实的反映5. 《巴黎圣母院》中的“大自然”6. 赋予人物以极端欲念——巴尔扎克人物性格塑造艺术谈7. 《红与黑》的心理描写特征8. 于连——英雄还是野心家“心灵的辩证法”——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艺术9. 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心理描写特征10. 雨果创作的人道主义主题综述11. 《人间喜剧》对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的反映12. 一个野心家的成长——拉斯蒂涅形象谈13. 平面与极端——雨果人物性格特征谈14. 《新爱洛伊丝》热爱大自然问题15. 《罪与罚》对“超人”思想的批判16. 陀思妥也夫斯基作品的宗教倾向17. 欧洲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作——《堂吉诃德》的流浪汉小说结构与严肃主题18. 《约翰·克里斯朵夫》主人公形象分析19. 劳伦斯长篇小说的思想主题20. 《静静的顿河》的史诗性质21. 高尔基《母亲》的文学史地位22. 《母亲》中母亲形象23. 《母亲》中巴威尔形象《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形象谈24.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谈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二:比较文学1.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特性比较2. 希腊戏剧的早生与中国戏曲的晚熟3.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文学4. 哈姆莱特与于连形象比较《红与黑》于连、《高老5. 头》拉斯蒂涅、《罪与罚》拉斯柯尔尼柯夫形象比6. 英国文学中的堂吉诃德娜拉与安娜形象比较7. 娜拉与中国“五四”文学女性形象比较8. 巴比塞《火线》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比较9.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与海明威反战长篇比较10. 伏脱冷形象与靡非斯特形象比较11. 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与中国现代文学“多余人”形象比较12.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13. 朝鲜《春香传》与中国《西厢记》比较14.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比较15. 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中国曹禺《雷雨》比较16. 左拉创作与茅盾创作中的自然主义比较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三:文艺理论部分1、唐代笔记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语研究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写作理论述论3、明代《水浒传》传播初探4、《文艺复兴》研究5、女性文学史的书写立场及策略6、论《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特征7、“80后”文学现象研究8、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化追求9、袁枚“性灵”美学思想研究10、20世纪小说叙事时间与生命体验11、薛家将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解读12、卡彭铁尔小说时间的“返源旅行”13、从中国文学翻译策略选择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14、从鲁迅作品对儿童形象的塑造中看其教育观15、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主题16、五四新文学缘起的政治文化再考17、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18、现实主义的困惑与探索19、在文学与政策之间20、《左传》故事“经典化”探研21、从西方科幻小说看中国同类作品的困境与发展22、“五四”小说的叙事。
再谈《雷雨》的主题
再谈《雷雨》的主题《雷雨》是一部中国现代话剧的杰作,其背后蕴含着深刻而复杂的主题。
本文将从《雷雨》的背景、人物角色、情节展开以及主题探讨等方面,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雷雨》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那时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这部作品揭示了当时家庭伦理、社会道德、阶级矛盾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现象的经典之作。
在《雷雨》中,曹禺精心塑造了多种人物角色。
其中,周朴园是剧中的核心角色,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注重威严和地位,但却忽视了家庭的人情味和亲情。
而蘩漪则是另一个重要角色,她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但却在家庭和社会中遭受压抑和束缚。
周萍、周冲、四凤等角色则代表了当时青年一代的命运,他们追求自由、幸福和人生价值,但却常常陷入情感的纷争和社会的矛盾之中。
曹禺通过丰富的情节展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其中,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感情纠葛是整个剧情发展的核心。
通过周萍和四凤的爱情悲剧,展示了封建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束缚和扼杀。
同时,周冲的觉醒和死亡则暗示着青年一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无助和悲剧。
《雷雨》的主题深刻而复杂,涉及了家庭伦理、社会道德、人性矛盾等多个方面。
首先,该剧揭示了封建家庭的伦理道德问题,强调了家庭中亲情和爱情的重要性,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个人感情的压抑和扼杀。
其次,该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揭示了封建地主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此外,《雷雨》还探讨了人性的矛盾和悲剧,蘩漪和周萍之间的爱恨情仇、周冲的觉醒与死亡等情节都表现了人性的善恶与追求幸福的无助。
总之,《雷雨》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社会现象的杰作,它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悲剧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阶级矛盾和人性的矛盾等多个方面的主题。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象的重要参考。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主题与人物对比研究《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是中西方戏剧文学的璀璨明珠,两部作品都深刻探讨了人性、家庭与社会的主题。
《雷雨》语言艺术分析
《雷雨》语言艺术分析【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话剧作品,其语言艺术表现十分精彩。
本文通过对该剧的语言艺术分析,逐一剖析其细腻之处、修辞手法、氛围营造、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主题表达。
在语言表现方面,剧中的对白深刻细腻,情感真实感人;修辞手法则丰富多样,如比喻、象征等手法巧妙运用;语言描写的氛围营造恰到好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人物内心世界则通过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角色的内心矛盾、挣扎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剧作通过语言表达的主题更是深邃感人。
《雷雨》的语言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雷雨》、语言艺术分析、细腻、修辞手法、氛围营造、人物内心世界、主题、总结1. 引言1.1 介绍《雷雨》语言艺术分析《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作品,由曹禺创作于1934年。
作品以上海滩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家庭内部的感情纠葛和人性的扭曲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在《雷雨》中,语言艺术的运用尤为突出,曹禺深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通过精巧的语言表达展示了作品的深厚内涵。
本文将对《雷雨》的语言艺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细腻之处、修辞手法、氛围营造、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以及主题表达等方面。
通过对《雷雨》中语言艺术的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领悟其中蕴藏的情感和思想。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逐一展开对《雷雨》语言艺术的分析,探讨其独特之处和艺术魅力。
通过对比细读和解构作品中的语言表现,我们将更全面地了解《雷雨》这部作品在语言艺术上的高超表现,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2. 正文2.1 《雷雨》语言表现的细腻之处《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其语言艺术的细致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许多细腻之处。
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具有高度的戏剧性和真实感,反映出作者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
曹禺运用生动的形象描写和精准的词语选择展现出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纠葛的层次感。
《大雷雨》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大雷雨》简析介绍赏析鉴赏《大雷雨》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的代表作。
全剧共有5幕41场。
故事发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城中。
商人的儿媳卡杰林娜在家里受尽婆婆卡巴诺娃的虐待,软弱无能的丈夫奇虹又不给她一点同情和安慰,内心十分痛苦。
在小姑瓦尔瓦拉的牵线下,她爱上了富商提郭意的侄儿鲍里斯。
由于宗教思想和传统道德的影响,在一次大雷雨中,卡杰林娜向婆婆和丈夫坦白出自己和鲍里斯的幽会。
在鲍里斯即将被叔父遣送到偏僻的西伯利亚去的时候,卡杰林娜毅然决定冲破家庭牢笼,跟鲍里斯一起出走他乡,但怯懦的鲍里斯缺乏勇气,卡杰林娜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终于投河自尽。
《大雷雨》以农奴制改革前的俄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卡杰林娜追求个性解放而被毁灭的悲剧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俄国广大人民不甘封建专制的统治和压迫,渴求自由解放的愿望,无情地暴露了“黑暗王国”的罪恶,尖锐地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
卡杰林娜心地善良,表里一致,富于感情,不甘屈辱,具有反抗精神,是“黑暗王国”中追求个人幸福,主张自由独立的新生力量。
卡杰林娜虽然思想上受到宗教和传统观念的明显影响,但她不堪非人的待遇,不愿过自欺欺人的生活。
为了追求生活的权利和爱情的自由,毅然冲破旧道德的藩篱,挣脱旧礼教的羁绊,抛弃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最终抱着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心,以死向黑暗势力表示了强烈的抗议。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卡杰林娜的死是对专横顽固势力的“激烈的挑战声”,是投射到“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
提郭意和卡巴诺娃是“黑暗王国”的代表。
前者是带有宗法制特点的旧式商人的典型,既反映出农奴主专横、野蛮、愚昧的特征,也暴露出资产者的贪婪、掠夺、欺诈的本性;后者冷酷伪善、愚昧无知,是宗法制陈规陋习的忠实卫道士。
他们仇视社会进步,摧残新鲜事物。
由于他们的压制,造成了奇虹、鲍里斯等人萎靡不振,软弱怕事的性格,更导致了卡杰林娜的悲剧命运。
《大雷雨》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剧情发展严谨自然,戏剧冲突紧张激烈。
中外经典剧作导读(一)雷雨
浅析戏剧《雷雨》的审美特征1234567898745 XXX摘要:艺术的审美特征在戏剧的制作和鉴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通感审美的基础,艺术的审美有很多切入点,艺术的审美特征也有很多类型。
本文将结合经典戏剧《雷雨》进行戏剧的审美切入点以及角度分析,通过分析来总结戏剧《雷雨》的总体审美特征。
关键词:审美特征;通感;切入点;《雷雨》一、概述(一)审美特征根据各种艺术形式塑造形象的媒介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将艺术的审美特征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几个方面1。
在艺术审美中,艺术审美特征是通感审美的基础,必须在各种艺术审美特征中找到一个切入点,并在相互间建立联系,才能使通感审美在各种艺术间自然流动。
戏剧作为影视画面呈现的文学艺术,其审美特征更加注重视觉感官以及人物的语言设计,本文将重点通过造型艺术、表演艺术以及语言艺术三个方面来对所选戏剧《雷雨》做审美特征分析。
(二)《雷雨》及作者《雷雨》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悲剧,作者曹禺耗时五年打造被称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1934年《雷雨》文学作品发表,并于同年被编排成话剧进行演出。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周朴园续弦夫人繁漪、儿子周冲和前妻的长子周萍、侍女四凤之间情感与伦理上的爱恨纠缠,最终四凤、周冲、周萍相继在雷雨之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者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因此《雷雨》的创作背景带有浓厚的时代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作者的自身经历是紧密相关的。
曹禺曾谈到写作意图时将《雷雨》比喻成“没有太阳的日子里产物”。
1审美特征分类来源于知乎二、戏剧《雷雨》的审美特征分析通过对《雷雨》剧情及人物关系的了解分析,将“矛盾冲突”作为审美特征分析的切入点,分别从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三个方面做具体研究。
(一)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造型艺术是指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可视的静态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艺术家情感的艺术形式。
浅谈《雷雨》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浅谈《雷雨》的主题及艺术特色作者:张可沁来源:《参花》2016年第08期摘要:话剧《雷雨》是作者曹禺所写的现实主义作品,带有悲剧色彩,它代表着中国现代戏剧走向成熟。
该作品的背景是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描写了一个封建资本主义家庭的悲剧。
剧作中,以周、鲁两家的悲剧为明线,以其他的剧情发展为暗线,逐步揭发封建家庭的丑陋罪恶及其产生的根源。
文章研究和分析了《雷雨》的主题以及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主题艺术特色分析《雷雨》《雷雨》通过封建资本主义家庭的矛盾以及雇佣关系下劳资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庭的丑恶嘴脸及其必然被推翻的悲剧命运。
《雷雨》是中国现代艺术话剧走向成熟的代表。
[1]它的剧作结构严谨有序,剧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抒情化、动作化等。
一、《雷雨》的主题分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长期以来,大家对于《雷雨》的主题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出发,加之各自的理解,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丰富作品的内涵,而且可以为作品研究注入生机和活力。
对《雷雨》主题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应该是多元化的。
(一)社会时代主题《雷雨》是一部现实主义戏剧,通过描述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主义家庭,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
作品中,作者表现出了对侍萍、蘩漪等传统妇女的同情和关心,提出了解放妇女思想的行动口号。
同时,作者通过对鲁大海不与周朴园进行同流合污的形象进行歌颂,赞扬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和思想觉悟,而且对未来生活寄托了美好的想象和希望。
《雷雨》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打破和推翻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度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创建全新的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保证成员的自由与个性。
(二)思想文化主题对于一个人来说,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思想文化层面的影响,《雷雨》之中也是通过思想文化而对人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庭至上的思想观念。
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力人的个性,一方面,家庭至上使得自由的爱情要无条件地服从家庭秩序,另一方面,家庭至上的观念导致了家长专制的出现,使得成员出现懦弱服从性格;其次,传统贤妻良母文化观念的影响,周朴园和周萍、周冲在性格和思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他们在选择妻子时都要求妻子具有传统美德和服从观念的贤妻良母型,是像侍萍和四凤那样,而不是具有反抗精神和追求个性及自由的蘩漪;最后,揭露了人性的虚荣,侍萍和四凤都是纯洁善良的女子,但都喜欢不值得去爱的封建家庭的少爷,而且是无条件的。
《雷雨》戏剧艺术新探
《雷雨》戏剧艺术新探【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作。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雷雨》进行探讨,分析其在戏剧艺术中的独特性和影响力。
首先从戏剧本身的角度看,《雷雨》通过其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了作者的才华。
然后从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角度看,《雷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内心困惑,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接着从表演手法的角度分析,《雷雨》在传统与现代元素的交融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最后从影响力角度看,《雷雨》在戏剧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代戏剧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雷雨》的戏剧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其在戏剧历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对当代戏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雷雨》、戏剧艺术、新探、戏剧本身、时代背景、文化内涵、表演手法、影响力、独特性、戏剧历史、当代戏剧、启示。
1. 引言1.1 《雷雨》戏剧艺术新探《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揭示社会现实和对人性的探讨而被广泛传颂。
在当代戏剧艺术中,对《雷雨》的探索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雷雨》进行艺术新探,旨在深入挖掘这部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从戏剧本身的角度看,《雷雨》的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剧情紧凑,展现出了作者曹禺高超的戏剧构思和写作技巧。
从时代背景的角度看,《雷雨》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困境,反映了当时人们内心的挣扎和无助。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雷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形成了独特的戏剧风格。
从表演手法的角度看,《雷雨》的演员需要精湛的演技和情感表达能力,以完美诠释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从影响力的角度看,《雷雨》不仅在中国戏剧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国际戏剧界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雷雨》戏剧艺术的新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在当代戏剧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同时也能够为我们对当前戏剧创作和演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从戏剧本身角度看《雷雨》《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其戏剧本身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内涵。
悲剧框架中的_大雷雨_与_雷雨_杨晓笛
悲剧框架中的《大雷雨》与《雷雨》杨晓笛(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北京100089)摘要:《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农奴制改革前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而《雷雨》则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作,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大雷雨》和《雷雨》都属于悲剧范畴,但二者除了在悲剧结构方面有异有同外,在悲剧冲突和悲剧高潮方面存在较大不同,鲜明地体现出西方古典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差异性。
关键词:《大雷雨》;《雷雨》;悲剧结构;悲剧冲突;悲剧高潮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12)01-0068-04收稿日期:2011-10-10作者简介:杨晓笛(1984-),女,山西运城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修辞。
在西方,尽管戏剧学者对悲剧的界定较为精确,把什么是悲剧分解为对结构、冲突、高潮、效果等不同要素的明确要求,但判断一部戏剧是悲剧还是喜剧,还是要看它的戏剧效果。
从这一评判标准来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显然是属于悲剧范畴的,剧本结尾以女主人公卡捷琳娜的投河自尽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
我国的古典戏剧理论虽然没有对悲剧作出具体界定,但却依据“令人解颐”和“令人鼻酸”来划分戏剧的种类。
据此看来,曹禺的《雷雨》同样是一出悲剧,它的结局委实“令人鼻酸”。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断言,西方的悲剧与中国的悲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二者在具体手法上有所不同。
笔者将结合悲剧理论的有关知识,从悲剧的结构、冲突和高潮方面对《大雷雨》和《雷雨》的剧本特色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其中的异同。
一、《大雷雨》和《雷雨》的悲剧结构关于悲剧结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作如是说:“我们不应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特别能给的快感。
”[1]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抛弃那些“滑稽的词句”外,还应注意结构,特别是悲剧的结构。
可见,悲剧的结构对于剧本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究现代戏剧雷雨
探究现代戏剧雷雨现代戏剧《雷雨》是中国著名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思考与心灵探索的杰作。
该剧通过对人性、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细腻描绘,深刻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内心的痛苦。
本文将从剧情、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来探究现代戏剧《雷雨》的魅力所在。
剧情:《雷雨》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乡村。
主要围绕着一个家庭展开,家庭成员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
故事中的雷雨象征着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剧中,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不幸、家庭压抑和社会舆论的牵制,这些因素导致了家庭的崩溃和个体的沉沦。
通过剧中的爱情纠葛和家庭破裂,曹禺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
人物形象:《雷雨》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多样化,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自己的人生轨迹。
其中,小男孩小雨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他天真无邪的性格和无力改变的命运令人痛心。
而小雨的母亲卓文君则是一个受尽折磨的女性形象,她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逐渐崩溃,最终走向悲剧。
与此同时,曹禺通过小雨的舅舅卓越和邻居吕四娘等角色,展示了当时社会中不同层面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个体挣扎的无奈。
主题:《雷雨》主要探讨了家庭、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那个时代,婚姻和家庭的不幸是普遍存在的,曹禺通过描写小雨的母亲卓文君被迫与不喜欢的丈夫结婚,并最终走向崩溃,展现了家庭压抑与对个体的伤害。
同时,剧中还呈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社会的舆论和道德规范对个体的束缚和压迫使得主人公们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出路。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挖掘,剧中呈现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发出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总结:综上所述,现代戏剧《雷雨》通过其精彩的剧情、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阴暗面和人们内心的挣扎。
曹禺以细腻准确的笔法描绘了各个角色的生活遭遇和内心痛苦,通过悲剧的结局表达了对社会不公与个体命运无奈的深切关切。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两剧的主题比较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两剧的主题比较第一篇:《俄狄浦斯王》与《雷雨》两剧的主题比较《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两剧主题摘要: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构成了一个永不衰歇的传统主题。
而检阅古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乃称得上真正的“命运悲剧”。
许多评论家认为曹禺的剧作《雷雨》也是一部命运悲剧。
无庸置疑,《雷雨》也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但命运却不是它的主题。
《俄狄浦斯王》和《雷雨》同样关注人的命运,重视人的生存意识。
这两部剧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我们称之为“悲剧的精神”)是一致的:身处生存困境,人(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雷雨”人)奋力抗争,力图摆脱所遭受的种种生存困厄。
悲剧的魅力在于洗涤每个人的灵魂让其得以净化及至升华。
关键词:命运观;生存困境;悲剧的精神戏剧是一种艺术,属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往往很不平衡,然而,同在精神生产领域之内,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的戏剧与人类精神文化的总体状态应该是一致的。
戏剧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宝贵成果,它的状况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
古希腊戏剧尤以悲剧著名,其悲剧作品就是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神话式的古朴、崇高、神圣的情怀。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的名作《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命运悲剧,所表现的人在命运的笼罩下的含血带泪的奋争是震撼人心的。
曹禺的剧作品《雷雨》也是一部悲剧,但它不是命运悲剧,所写的是普通人的悲剧。
“命运”《俄狄浦斯王》之所以成为真正的“命运悲剧”,“命运”确实贯穿了全剧,“命运”就是全剧的灵魂。
“命运”被看作是主宰人的一切的神秘力量,人类的渺小和盲目使人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
杀父和乱伦在原始时代社会不足为奇,在古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跨进“文明的门限”时,俄狄浦斯的“弑父杀母”行为不再为文明人所接受,于是他成为了罪人。
为替俄狄浦斯洗罪,把这一切都归咎于神的指示,归咎于命运。
古希腊人就是这样把一切不能理解的事及人为的过失都归咎于命运,使不能理解的事成为可能,使不合理的事化为合理。
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相似性研究
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相似性研究作者:远璐璐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07期【摘要】中俄戏剧《雷雨》与《大雷雨》两部戏剧在创作时间上相差了73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也不尽相同,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中刻画出相似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这本身是值得思考的。
本论文主要就《雷雨》和《大雷雨》在这三方面进行相似性研究,通过对其相似性的研究,窥探其相似性格衍生的行为,以及进一步探讨其相似性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雷雨》;《大雷雨》;性格;相似;情节;社会环境1.天然契合的人物性格1.1刚烈的繁漪和卡捷琳娜繁漪和卡捷琳娜是《雷雨》和《大雷雨》塑造的主要女性形象,这两个女性形象存在着天然的相似性。
繁漪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嫁到了周公馆,嫁到周公馆之后,在周朴园的残酷压制下,她没有过过一天舒坦的日子。
周萍的引诱让她在这个家抓到了救命稻草,有了喘息的空间,在这个闷的透不过气的房子里找到了一丝欢愉。
但是片刻的拯救之后是更大的压抑,周萍的懦弱注定了不能对其彻底拯救,只会把她推向深渊。
在故事的最后,繁漪本可以不动声色的继续干净的生活下去,就当一切都没有发生,但是她偏偏說出:“我的心并没有死,你的父亲只让我生了冲儿,然而我这个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就只有他,才要了我整个的人,可是他现在不要我了”。
大胆的承认了和周萍之间的不伦恋。
用一种鱼死网破的刚烈来发泄自己的内心,控诉自己所受的委屈,因为“最强烈的抗议最后总是从最衰弱的、而且最能忍耐的人的胸怀中迸发出来的”。
即使这种委屈是见不得光明的,但是她也勇敢的把其拿到台面上去理论。
我们说繁漪是刚烈的,是狂野的,她勇于反抗强权和封建宗法制度。
卡捷琳娜同样作为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原生家庭的轻松和谐,无拘无束使她的性格中带有一种反叛,一种天然的浪漫色彩。
嫁给卡巴诺夫之后,生活从原来的无拘无束、充满阳光,变成了受婆婆的压制和摧残。
在与远行的丈夫告别时,卡捷琳娜扑过去,搂住了丈夫的脖子,卡巴诺娃说:“你搂搂抱抱的干什么,真没羞没臊!又不是跟姘头告别!他是你的丈夫一家之主!难道这点规矩都不懂吗?跪下磕头!”卡巴诺娃对卡捷琳娜的摧残是对其人格上的侮辱。
两个版本《雷雨(节选)》引发的几个问题
对话剧改编的未来展望
培养优秀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是推动对话剧改编事业发展的关键。应 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编剧、导演和演 员等人才,以提升对话剧改编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对话剧改编事业的发 展。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舞台表现手法和经验,同时 将我国的对话剧作品推向国际舞台,以促进中外文化 交流和艺术融合。
人物塑造的对比分析
详细描述
• 版本B:更加注重对原著中次要人物的塑造,通过对 次要人物的改编和新增,展现了更加丰富的故事情 节和人物关系。
总结词:两个版本的人物塑造各具特色,但都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原著的精神。
• 版本A:更加注重原著中主要人物的塑造,保持了原 著的基本框架和情节,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主要 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对话剧改编的原则和方法保持原著 Nhomakorabea神对话剧改编应尊重原著,保持其独特的思想、艺术和文化价值。
适应时代要求
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话剧改编应考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和文化背景,以使其与当代社会产生共鸣。
创新表现形式
对话剧改编可以通过创新表现形式,如采用现代舞美、灯光、音效 等手段,丰富舞台表现力,增强观众观赏体验。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版本二可能存 在对原著时代背景和价值观的理解偏 差,导致一些现代观众难以真正理解 剧作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03
表演艺术性问题
版本二在表演艺术上可能存在一些不 足之处,比如对原著中人物性格和内 心世界的刻画不够深入,以及对戏剧 冲突的处理不够到位。
03
两个版本的共性问题
人物塑造的差异
时代背景
版本二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 ,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一)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一)摘要《雷雨》以其丰富的内涵,悲剧性的内蕴,赢得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雷雨》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雷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人的生存困境,揭示了人类的心灵困境,同时对21世纪的我们也有很多的启示。
关键词《雷雨》戏剧冲突语言特色悲剧意蕴曹禺创作的《雷雨》堪称中国戏剧的杰作,发表至今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原因主要在其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悲剧人物的人性光辉,人类的心灵困境,人生困境与命运之谜等人生哲学命题,及其思想给人的深刻启示。
剧中所有人物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而《雷雨=》绝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也绝不仅是个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本文通过分析其戏剧冲突和极富特色的语言艺术,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一、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指最足以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特征、高度典型化的矛盾冲突。
在《雷雨》中,表现为多方面:1、戏剧线索的明暗交互,决定着《雷雨》的戏剧冲突剧中情节线索纵横交错,侍萍、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五个人当中有四层婚恋关系,如此关系决定了矛盾冲突的尖锐复杂。
剧本中周萍同蘩漪、四凤两人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
起初是由明线牵动了暗线(蘩漪为了想从四凤手中夺回周萍的爱,而把四凤的妈妈侍萍招到周公馆),此刻明线占着主导地位:最后却是暗线决定了明线(蘩漪抢爱人的计划失败,周萍正要携四凤出逃,突然周朴园出现,承认了与侍萍早年的暧昧关系,完全打乱了已定之局),此刻相反是暗线占了主导地位,统领后篇。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互相牵制,推动剧情向着悲剧高潮发展。
2、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体现出《雷雨》的戏剧冲突《雷雨》在塑造人物中充分设置矛盾冲突。
剧中八个主要人物可以归结为四个三角关系的爱情、婚姻矛盾:侍萍、鲁贵同周朴园的关系:周萍、繁漪同周朴园的关系:繁漪、四凤同周萍的关系:周萍、周冲同四凤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五幕正剧《大雷雨》作于1859年,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的成熟。
而四幕正剧《雷雨》写于1932年,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成名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
这两部剧作的问世,均在其诞生国度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享誉至今,成为世界剧坛熠熠发光的两颗明珠。
这两部同名戏剧的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不尽相同,他们却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中刻画出同样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而且两部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等方面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和深入探讨之后,我们却发现它们的相同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不同之处。
从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领域衍生出来一些具体的方法体系,逐步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分支,其中文类学、主题学和比较诗学占着显著的地位。
主题学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跨国或者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重
点在于研究对象的手段和形式。
主题学研究的是“各国文学互相假借着的题材”,是“打破时空的界线来处理共同的主题,或者,将类似的文学类型采纳为表达规范”,它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母题、主题、题材、情境以及意象、套语等。
我国学者将主题学的研究分类划分为:母题研究、主题研究和情境研究。
而主题研究关注的对象不是个别作品的主题,而是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即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
本文运
用了比较文学中比较普遍的平行比较的方法,以相关的文学理论和戏剧理论为基础,从比较文学、戏剧艺术以及深层创作心理方面重新解读这两部同名戏剧,发掘戏剧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主题,以探求它们的相同主题从内容到形式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
除绪论和结论部分之外,正文部分共包括三章八节,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戏剧主题进行平行比较,其中包括了性格与命运的主题、压迫与反抗的主题、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的主题。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比较文学理论中主题学的基本概况、研究内容和研究分类,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图以及方法,概括了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第一章中我们分析了这两部戏剧中性格与命运的主题,认为决定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环境以及由社会环境决定了的家庭环境。
与此同时,男女主人公的个人性格和个性也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命运面前,女主人公们在沉默中的爆发是鲜明个性的勇敢无畏,而男主人公们在沉默中的灭亡则是孱弱性格的悲哀无奈。
在第二章中我们探讨了压迫与反抗的主题,总结出两部戏剧的主人公们面对残酷压迫的三种反抗形式:女主人公全都以自我毁灭主动抗击,“站着死”的勇敢无畏让她们虽死犹生;男主人公无一例外地逃避现实消极对抗,“跪着生”的懦弱卑怯让他们成为活着的死人;而戏剧的“非主角”都选择了“出走”的方式来反抗压迫以追求解放和自由,成为新生力量的优秀代表。
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的主题,发现两部戏剧中的“情”与“理”都无法两全:婚姻与爱情的碰撞、理性与感性的交锋以及道德与人性的冲突成为爱情悲剧、婚
姻悲剧的根源所在。
婚姻内外的情感都在理性的自我约束和爱欲的生命力量中受到压迫和冲击,从而使得道德与人性的交锋越发激烈,最终写就了婚姻道德和情爱人性的悲歌。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突出了《雷雨》和《大雷雨》这两部同名戏剧中性格和命运、压迫与反抗、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三大主题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充分肯定了它们各自不朽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体系为基础,将中、俄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时期的戏剧作品放在一起进行系统地对比,首次对其戏剧主题做历时性的比较研究。
第二,多层次、多角度地发掘同名戏剧的多重主题,不单单总结出它们的相似、相同、相通之处,而是更深刻地分析戏剧“形同”之下的“神异”和“意异”。
第三,在对这两部戏剧的解读过程中,尝试性地采用更为现代、感性和宽容的视角,尤其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以往文学研究中对剧中部分人物以及情节的“定性”。
本文的理论、实践意义在于:首先,探讨了比较文学领域主题学层面上的中俄戏剧文学关系,扩展和加深了俄罗斯戏剧文学研究的主题学内容;其次,在俄罗斯文学研究中开辟出一条中、俄文学多层次、多角度比较研究的途径,在形式和内容上充实了中、俄文学关系研究的方法;最后,通过对这两部经典戏剧较为深入的历时性的文本分析和解读,促进了俄罗斯文学研究新领域的拓宽。
本文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对这两部同名戏剧进行主题学层面上的分析解读是尝试性的,而更艰巨也更有意义的工作是从艺术形式以及美学特征层面上对这两部戏剧进行比较研究,这还有待于我们在文艺理论和哲
学美学思想领域的更深入的学习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