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形象演变
包公案 序
胡适曾说过:“包龙图——包拯——是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个人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
顺便提及一下包公的舞台形象设计。在元杂剧中,包公一般由“正末”或“外”扮演,明清包公戏中,有一部分仍由“外”扮演,但《桃符记》、《观音鱼篮记》、《胭脂记》中的包拯虽由“外”扮,但注明“黑脸胡须领纱帽”,唯一独特的是《双钉案》,作者注明:“外扮包公,无须,冠带”。至少从明代中叶开始,包公的舞台形象已发生了变化,以“净”角扮演更能突出其威风凛凛,而“黑脸胡须”的出现则为后世包公的舞台形象奠定了基础。
胡老看来,包公在中国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相当于西方人心目中的福尔摩斯。其实远不止如此,福尔摩斯是虚构的人物,只擅长推理破案;而包公历史上确有其人,不仅善于断案,而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千百年来在百姓心目中一直是为官的楷模。包公、包龙图、包青天……诸如此类的称呼表现了老百姓对这位北宋清官的敬爱;而包腊梨、包黑子等近于谩骂的称呼,则反映了权臣贵戚、贪官污吏对他的惧恨心理。以包公为原型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直至今日,包公仍然作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艺术典型活跃在艺术舞台和文学作品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各类描写包公的文艺作品做了一次总结和归类,以摸清数百年来包公这一文学艺术形象的发展演变的脉络轨迹。
在十几部短篇公案小说专集中,描写包公的有《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两部。它们各包括一百则包公破案的故事,但重复的故事多达51则。《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将许多与包公毫不相干的断案故事汇于包公名下,借这位著名人物以扩大影响,反过来,形形色色的断案故事又使包公成为一个集侦破、审讯、判决于一身的法官形象。在这些短篇集中包拯的艺术形象得到了统一和强化,成为以“刚正”为基础,以“睿智”为主要特征,以权臣贵戚、贪官污吏为对立面的清官形象。但二者在描述包公破案时夹杂了大量鬼神迷信描写,存在着“神判”和“人判”的尖锐对立。“神判”方面,拆字、圆梦、算卦、看相、鬼魂申冤,不断出现,如果说包公有什么智慧的话,也只是善于领悟鬼神的暗示罢了。而另一方面,“人判”的例子虽然过程不复杂,却光彩照人,几乎个个成了经典案例,包公断案前乔装改扮、微服私访的负责态度,断案时或声东击西、或欲擒故纵,攻破罪犯的心理防线的断案手法也让人敬佩不已。这里对包公破案智慧的生动刻画,是元杂剧乃至同时代的包公戏无法相比的。
包公故事历史发展过程
包公故事历史发展过程
包公故事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包公故事在宋代的初步兴起。
在宋元之际,关于包拯断案戏开始出现,其中南宋末期关于包拯断案的话本初步兴起,如《合同文字记》《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包拯形象开始戏剧化、神话,但此时的包拯基本属于"尾巴式人物",只是在最后断案时作为判官的形象登场,着墨不多。
2、包公故事在元代的繁荣发展。
元朝因吏治腐败,百姓日益期盼政治清明,渴望"青天"出现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于是形成了一批包公断案戏,流传开来,形成了所谓的包公"清官"现象。
包拯也迅速成为我国最著名的清官,包拯的形象开始被突出、被神话,甚至逐渐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力。
3、包公故事在后世的传承与发扬。
在明代,出现了一批以包拯为主的戏剧和小说,这些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包拯的形象和故事。
到了现代,包公故事更是被广泛传播和发扬,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公与包公文化——评《包公戏研究》
包公与包公文化——评《包公戏研究》谭德生包公,在中国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包公题材的戏曲、小说、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只要说起包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面孔黝黑、额上一块月牙的形象。
他气势威严,铁面无私,能够“日断阳、夜断阴”审决阴阳两界冤案。
那么,历史上的包公果真如此吗?由历史的包公演化为文学中的包公,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体现着怎样的价值追求?包公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对今天又有何重要启示?曲阜师范大学陈涛副教授的著作《包公戏研究》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在该著中,作者对包公的生平、政见作了详细的考察。
尤其是关于包公的思想、见解,作者可谓不惮于笔墨,埋首于卷帙浩繁的古籍资料,将包公的思想分为政治、经济、军事三大块,条分缕析。
认为包公吏治理论的基础是民本思想,因而主张薄赋轻役,选举官吏要“惟贤、惟才”、“知人、用人、信人”。
同时,军事上也要整饬武备,精选将帅,并征集民兵。
通过这样一种历史还原,一个以“国泰民安”为己任的“清官”包公便清晰可辨地站在人们面前。
作为古典戏曲方面的论著,如果脱离具体的原始资料一味空谈理论,很容易陷入空洞和苍白,难以让人信服。
该著史论结合,由史见论,以论统史,仅此而言,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
扎实的考据工作贯穿该著的始终,比如对元、明、清以及近代包公戏的剧目,作者不厌其详,从版本、作者到作品内容,均做了全面、细致的考证,从而为后文研究不同时代包公戏的变迁及其各自的特点奠定重要的基础。
在研究包公戏的过程中,该著也始终坚持“着实”。
包公被广大百姓称之为“包青天”,是一位享有崇高威望的清官。
由历史的包公到文学中的包公,包公形象不断发展、深化最终至于完美而近于“神”。
包公形象的这一演变,理应进行勘察和检视。
厘清不同时代包公戏的发展脉络,不仅对包公戏本身是一种正本清源的工作,而且能够更深层次地发掘包公戏与时代、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脉动。
该著按照年代顺序对包公戏逐一检视,指出元杂剧中的包公具有多元复合的性格,一方面他是赤胆忠心的忠臣,“立心清正,持操坚刚”,执法如山,为民除害;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世情艰险,顾忌权豪的报复,有感情,有思想,有苦闷。
包公形象演变
合乎情合乎理——包公形象发展演变探究内容摘要:包公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自他进入中国文人视野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包公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坛上将会生生不息、广泛流传下去。
合乎情又合乎理,生于斯又益于斯,承载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凝聚了历代艺术家的思想和智慧,包含了历代下层穷苦百姓的内心需求。
包青天的艺术形象终于在中国文学以及中国人民的内心中扎根生芽,成为中国文学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关键词:身在庙堂,心在江湖,并能自由地穿梭与江湖与庙堂之间,包公这一艺术形象历经千年却还不断地被人们演绎着、诠释着,下层文人视他为内心的楷模,穷苦百姓把他当作神明朝夕顶礼膜拜。
时代在变化,朝权在颠覆,社会主导思想文化也在更替,可包公形象还屹然矗立。
因此,对包公形象的发展演变有探讨的必要。
一、包公形象的由来根据史料记载,在文学上包公形象出现之前,包公历史上确有其人,不仅善于断案,而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千百年来在百姓心中一直是为官的楷模。
《辞海》中记载:“包拯(999一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
天圣进士。
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
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
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可见历史上的包公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同时历史上的包公为以后文学史上包公形象的塑造提供丰富的源泉。
二、包公形象发展演变解读(一)正直的判官——宋朝包公形象塑造在包拯去世不久,作为艺术形象的包公就在宋金笔记、话本、杂剧中出现了,宋代包公只是代表法律、正义的符号,是一位秉公执法,机智能干的判官。
我们先看宋金笔记中的包公形象,宋金笔记中对包公形象的描述最为鲜明的莫过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南宋初年朱弁所著的《曲洧旧闻》。
从“包拯”到“包青天”——兼论中国古代的“清官”文化
一、能吏包拯:廉洁刚肃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二十九岁的包拯考中进士甲科。宋代的进士科号称“将相科”“,不数年,辄赫然显贵”a。 包拯仕途无疑将极为显赫,但因父母年迈,不愿远离故土,包拯毅然辞去官职,留下奉养双亲,直至父母去世后,才正 式出仕。此时已经是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包拯三十九岁。年近不惑,初为知县,包拯的仕途起点并不高。但至嘉 祐七年(1062),六十四岁的包拯已经官居礼部尚书、枢密副使。即包拯出仕二十六年(1037—1062),共迁官二十五 次b,平均大约一年迁官一次c,可谓非常迅捷! 纵观包拯一生,仕途虽偶有起伏,但总体而言可谓青云直上,步步高升。究其原因,固然与众所周知的包拯刚正 廉明、不畏权势和宋仁宗的爱才偏袒密切相关d,但显然,仅仅廉明、刚正的品德不足以保障一个官员能够在官场稳 稳立足且步步高升,包拯行政能力突出、人际关系协调的“能吏”特色亦是其原因之一。 (一)不畏权贵、强势谏诤 汴京城内权贵遍地,京师治理积弊颇多,包拯权知开封府期间,雷厉风行,以强硬手段去除积弊,提高开封府行 政效率。如惠民河堰塞不通,每年春夏之际多内涝。包拯了解到河塞原因乃中官、势族等权贵在河上“筑园榭,侵惠 民河”所致,故悉令毁去。有中贵人持伪造地券“自言地契若此”,仗势抵制损毁自家亭榭。包拯以开封府所存原始地 契验证其为“伪增步数者”,最终审验劾奏中贵人而毁其亭榭。e 知谏院期间,包拯“数论斥权倖大臣”,如四弹国长张尧佐至今传为美谈。张尧佐乃张贵妃之伯父,一日之间被 任命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制置使等四职“,制命一出,中外惊骇”,包拯强谏希望宋仁宗不要 “私于后宫”,而“以祖业为重,以天下为意”,张尧佐最终未能如愿。f 张贵妃终不甘心,时过境迁,再次请求宋仁宗, 包拯再次谏诤,成功遏制之: 张尧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久之,上以温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将御朝, 温成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 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覆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 罢之。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 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g 包拯谏诤之急切,宋仁宗纳谏之狼狈跃然纸上! 嘉祐年间,包拯再任监察官,迁御史中丞,责任更重,但他不畏权贵、不怕触怒皇帝,充分发挥其监察职权。如三 司使张方平低价购买所辖区内豪民房产、宋祁在蜀“宴饮过度”,前后二任三司使皆因包拯弹奏而罢免。不仅如此, 包拯还“常自至中书,诟责宰相”h,甚至多次上奏皇帝请立东宫,导致宋仁宗极度不满,责问到“卿欲谁立?”包拯 回答说“: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i 可见包拯一心为国、善于谏诤,在立东宫这一久而未决的敏感问题上,不仅打消了皇帝的疑忌之心,且使其接纳了自己
包公“奇生”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包公“奇生”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杨艳如[摘要]包公“奇生”故事在民间的流传演变是一个不断扩增的过程。
宋代至民国,包公“奇生”故事经民间不断编排、搬演,以话本、戏曲、小说和说唱等多种文学样式流传,故事内容渐趋丰富,情节不断增饰变化。
从包公“奇生”前的梦兆和“奇生”后的奇相异态、弃子不死、动物庇佑免除伤害等故事情节来看,包公“奇生”故事承继了英雄奇异诞生母题,并与中国古代英雄诞生故事存在共有的叙事模式,反映了中国人普遍的英雄崇拜心理和“尚黑”文化。
考察和分析包公“奇生”故事的演变过程,挖掘包公“奇生”故事潜藏的文化意蕴,对于探究英雄诞生故事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包公;“奇生”;演变;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 I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21)01-0065-09包公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清官,因其公正廉明、断案如神的形象深入民心。
北宋开始有许多笔记杂著记录了包公传说,而后,受民间叙事对包公故事的渗透和影响,包公的文学形象由“史官传统”中的真实人物,逐渐过渡成为神话叙事传统中具有神力的传说人物,被胡适先生称为是一个“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a的“箭垛式的人物”b。
围绕包公断案,民间有如“包公奇生”“秦香莲”“勘双钉”“狸猫换太子”“陈州粜米”“乌盆记”等故事,经过许多俗文学作者的集体创作,被不断编排、搬演并流传下来,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其中,包公“奇生”故事在神话叙事传统下,历时不同朝代,以话本、戏曲、小说和说唱等多种文学样式流传于民间,故事的创作经过精巧的编排和神异化笔法的处理,涵括了包公从感梦出生到出生异态、弃子不死、动物庇佑免除伤害的“奇生”过程,使之成为包公题材中的一种新的故事模式。
包公“奇生”故事的广泛流传,也反映了中国人普遍的英雄崇拜心理和“尚黑”文化,揭示了市井细民的审美旨趣。
考察和分析包公“奇生”故事的演变过程,挖掘包公“奇生”故事潜藏的文化意蕴,对于探究英雄诞生故事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包拯公正廉明的事迹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
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
”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
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
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
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
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
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饭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
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
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资料来源《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包拯传》参考资料:/Art/2006/05/16/Article_20060516438 7_1.htm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报国尽忠,临政无阿。
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
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农家。
但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合肥城内。
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士,因孝义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
包公的脸谱代表什么意思
包公的脸谱代表什么意思不同的脸谱都有着不同的意思,所以大多数的人都会想知道包公的脸谱有哪些含义。
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包公的脸谱含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包公的脸谱含义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忠勇,或粗率莽撞的人物。
如包拯、张飞、夏侯渊等。
不同的脸谱含义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
红色赤胆忠心关羽姜维。
紫色智勇刚义荆柯专诸。
黑色耿直刚烈包拯尉迟恭。
白色奸诈自负曹操司马懿。
蓝绿黄勇猛暴躁绿脸青面虎黄脸典韦蓝脸单雄信。
金银神怪人物,如孙悟空、杨戬等。
脸谱的分类脸谱根据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五官纹理加以实现。
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
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美丽,五彩缤纷,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
抹脸:浅色为多,以为涂粉于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坏人之性。
破脸:不对称脸,左右不一,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据脸谱的图案排列,又把脸谱分为以下四种:整脸:最原始的脸谱形式,利用双眉把脸分为额和面两个部分的脸谱。
三块瓦脸:在整脸的基础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为左右的脸谱。
花三块瓦脸:把三块瓦脸的分界边缘艺术化,加上各式图案的脸谱。
碎脸:三块瓦脸的变种,其分界边缘花形极大,破坏了原有的轮廓。
[铁面无私包青天]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历史上不畏强权的包青天
[铁面无私包青天]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历史上不畏强权的包青天篇一: 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历史上不畏强权的包青天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包拯是我国北宋时候著名的清官。
人们都称他包公,很少提他的名字。
流传很广的古代通俗小说和传统戏曲中,有不少关于包拯的故事。
可是,小说戏曲中的包拯,和历史上的包拯,事迹却有很大的出入。
小说戏曲中的有些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
他二十八岁那年考上进士,开始做官,后来一直做到枢密副使。
包拯这个人很会审理案件,而且执法如山,铁面无私。
他在庐州府做官的时候,有个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
包拯依法处理,照样打他一顿板子。
有些亲友本来想利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为。
这一来,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后来,包拯调到京城里做官。
京城里有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这些人更是无法无天。
有个张尧佐,他的侄女在宫内当贵妃。
凭这点关系,他竟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
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官员,包拯认为按照张尧佐的才能,不适宜担任三司使,更不适宜同时担任几个重要官职。
于是,他一连写了五道奏疏,弹劾这个既有后台、又有权势的大人物。
为了这件事,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竟和宋仁宗当面争吵起来。
在包拯的再三反对下,宋仁宗终于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
当时,还有一个大官僚,叫王逵。
他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的时候,非常残暴凶狠,拼命剥削和压迫人民,逼得人民逃亡山中,联合起来进行反抗。
后来,他调任江南西路转运使,还是继续残害百姓。
包拯访问到这些情况,气愤极了,立刻上了两道奏疏,弹劾说:“王逵残害百姓,逼得他们逃入山洞,造成大害,至今未息。
朝廷决不能任用这样的坏人,危害国家。
”这两道奏疏上去了,朝廷并没有罢王逵的官,又调他做了淮南转运使。
包拯坚决反对朝廷这种做法,又上第三道奏疏,进行弹劾。
过了一些时候,包拯又了解到王逵的另一项重大罪行。
原来,王逵担任江南西路转运使的时候,疑心地方官卞咸告发他的罪行,就打击报复,暗中指使人诬告卞咸,一下子关押了五六百人,制造了一个大冤案。
清不过包公的故事
清不过包公的故事## 清不过包公的故事### 一、包公初入仕途包拯,字师直,北宋名臣,号清河包龙图。
其为人正直刚毅,深得民心。
包公初入仕途,即展现出了其廉洁公正的品质。
他勤政爱民,不畏权贵,坚持以法治国,成为宋代著名的廉吏之一。
### 二、包公断案惩恶扬善包公任官后,以断案惩恶扬善为己任。
他一手建立起了“包青天”形象,深受百姓敬重。
其中最著名的案件之一是“断案莲花亭”。
当时,有人在莲花亭附近发现了一具尸体,经过包公细致调查,终于查明了真相,使冤案得以昭雪。
### 三、清不过包公的传奇故事包公身上还有许多传奇的故事。
其中,与神仙的对话、与鬼魂的斗法等故事颇为传颂。
这些故事或讴歌了他的英勇正直,或揭示了他的智慧胆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四、包公的政绩与影响包公一生勤政爱民,治理有方,留下了丰功伟绩。
他在任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加强官员考核制度、整顿民风、减轻赋税等,深受百姓欢迎。
他的治理理念和作风影响了后世,被誉为“清官”。
### 五、包公的不朽精神包公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
他以清廉正直的品质和不畏权贵的勇气,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的故事被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代表之一。
### 结语包公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廉政清官的典范之一,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中。
他的一生,是对正义的追求与维护的生动写照,也是对廉政清风的传承与弘扬。
愿人们永远铭记包公的精神,传承正义之火,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九 家国情怀
题型九家国情怀1.(湖北省八市2019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
”这说明宗法制旨在()A.强化专制集权B.巩固宗族团结C.稳定统治秩序D.维护社会和谐2.(2019河南高考诊断A卷)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3.(2019宁夏银川一模)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作者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材料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是()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4.(2019四川成都一模,)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
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
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B.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C.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5.(四川省资阳市高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
这一变化()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6.(2019福建厦门一模)民国元年中华书局成立,其出版理念是“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
这一理念旨在()A.促进社会大众觉醒B.加快东西文化的交融C.宣传实业救国思想D.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7.(2019广东深圳一模)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
《包公》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包公》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包公》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包公是元代无名氏的《陈州粜米》杂剧中的主要人物。
历史解密包拯并不黑,反而是个眉清目秀的白面靓仔
包拯并不黑,反而是个眉清目秀的白面靓
仔
黑面包公的形象通过这么多年来的戏剧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已经深入人心,但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并不是这个黑面的形象的。
戏台上的包公,是个大黑脸,黑额白眉,额心上描一白月,加上长长的黑髯口,乌黑的官帽蟒袍,唱起来声若洪钟,底气十足,整一个性情耿直,疾恶如仇的“黑煞星”模样!自宋以来,包公这粗犷豪爽的形象已被民间认可,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
殊不料,我脑海的这个形象,竟在一次旅途中被推翻了。
那是在开封,一千年前的大宋京城,包湖边现存一座包公祠,祠内立有刻着包公肖像的古石碑,刻法细腻,细打量,碑上的人物完全不是戏台上五大三粗的模样,而是手执笏板,清瘦矍铄,一介白净老生形象。
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何模样?可惜那时照相术还没诞生,不好枉断。
但史籍上有“面目清秀,白脸长须”一说,应该算是面相慈善之人。
这包公不但面秀,做事也内秀,他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自勉。
无论在哪儿做官,大至金银财宝,小到地方名砚,做到两袖清风,是其他官员的楷模,此乃一秀也。
他的事迹传闻,大多集中在开封府
尹任上,办案不徇私情,清廉公正,甚至兴起讼诉改革:“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者,吏不敢欺”。
破除了“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的旧制,免得衙役盘剥民众,此乃又一秀。
当监察御史时,面对碌碌无为的当朝宰相和欲重用的皇戚国丈,
行直言弹劾之事,不畏得罪上司皇帝,敢于担当,亦为一秀。
包公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
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是为家训,刻于堂屋墙壁,以
昭后世,可谓包氏家风,仍是一秀也。
元代包公戏中包公形象的塑造方式和形成过程
等知 县 、 府 , 知 出使过 契丹 , 还在 刑部 、 兵部 任过 职 。他做 过转 运 使 、 司使 等 , 后 做 到枢 密 副使 , 为朝 三 最 成
廷 的宰辅 , 死后 追赠礼 部 尚书 , 孝肃 ” 谥“ 。包 拯做 过 天 章 阁待制 和龙 图 阁直学 士 , 这使 他 有 了 “ 待 制 ” 包 、 “ 包龙 图” 的雅称 。包 拯 为官 以执 法公 正 和铁 面无 私 著称 于世 。老百 姓 更 直 呼 “ 公 ” 包 。公是 对 包 拯 的 尊
剧 曲艺都 记载 了有关 包 公清 正廉 明 刚直不 阿 的故 事 , 这使 包 公 的形 象更 丰满 , 至 神化 和 传奇 化 。包 公 甚
成 了人们 寄托 希望 的理 想化人 物 。人们 将崇 高 、 大 、 伟 富有正 义感 且有 传奇性 的事迹都 加在 包公 身上 。 历史 上 的包公 是一 个普 通人 , 并没 有特 殊 的神 异功 能 , 剧 中的包 公 被 人们 赋 予 了超 人 的 能力 , 但 日断 阳, 夜断 阴 , 只有他 可 以看见 鬼魂 , 和其 直接 对话 ,玎 玎 《 盆 儿 鬼 》 四折 中, 第 张老 汉 带 着盆 儿 鬼 到开 封 府告 状 , 他在 堂上 对包公 说 :上告 待制 老爷 听端 的 , 人说 你 白 日断 阳间 , 的晚 时 又把 阴司理 。 当盆 儿 “ 人 到 ” 鬼 向包公 诉说 冤情 时 , 公 自己也 说 :那厅 阶下一 个屈 死 的鬼魂 , 包 “ 别人 不见 , 老夫便 见 。兀那鬼 魂 , 有 惟 你
收 稿 日期 :0 8—1 20 0—0 1
*
作者简介 : 彩云 , 师 , 士, 事宋元文学研究 。 李 讲 硕 从
1 O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京剧脸谱人物漫谈[1]
京剧脸谱人物漫谈——包拯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著名的清官包拯(公元999—1062)在民间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京剧里,他的脸谱属“黑色正整脸”(面部整个涂成黑色),象征着他有刚强的意志,不畏强暴,不媚权贵,不徇私情,被誉为“铁面无私”。
两道紧锁的双眉表现他忧国忧民的心情;为了扶保大宋王朝和解除百姓的疾苦,不分昼夜辛劳工作,难得一展双眉。
额上涂成白色的弯月,除表明他的品格像月亮般清新皎洁外,还根据传说表明他是“阴阳二官”,有日断阳,夜断阴的非凡本领。
作恶之徒逃到阴间,他也能追究查办。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
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他29岁时考中进士。
他先后担任过知县、知州、转运使(府州以上的行政长官)、监察御使、天章阁待制(皇帝的顾问)、龙图阁直学士(皇帝待从的荣衔)、开封府知府、知谏院谏官、三司使(中央财政部长)等职,最后升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
公元1062年,他六十三岁时病逝于任上。
死后朝廷赐“孝肃”谥号,追赠礼部尚书。
遗著有《包孝肃奏议》集。
包拯在出仕后写过一首五言律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前四句讲的是他修身处世的原则和立志做国家栋梁的抱负;后四句是表示他希望国富民强,百姓能安居乐业,他要汲取历史上为官者的经验教训,作一个无愧于后人的好官。
这首诗实际上成为了指导他一生行动的准则。
包拯作过端州(今广东省高要县)知州。
那里出产一种名贵的砚台叫端砚,是进贡皇帝的贡品。
从前任知州的官员,每年都要在进贡朝廷的数额外,加征几倍乃至几十倍,以便去贿赂权贵或中饱私囊。
但包拯却没有这样作,他离任时,连一块端砚也没带走,当地百姓赞叹不已,但又感到过意不去。
有人用黄布包了一块,偷偷地放在他的官船中,包拯发现后,立即把砚投入江心。
据说不久包拯掷砚处的江中出现了一座沙洲,后人称之为“墨砚沙”,以褒扬包拯的清廉。
从元代包公戏看包公的形象
21 0 2年 2月
濮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u a g Vo ain l n e h ia olg o r a fP y n c t a d T c n c lC l e o a e
VoJ No J25 .1
《 包待制智斩鲁斋朗》 鲁斋朗是一个“ 中, 花花太
岁 为第 一 , 浪子丧 门再 没 双 ; 上小 民 闻吾 怕 , 我 街 则
子孙 也 。 ”《 史》 三 百十 六卷 ) (宋 第
包公 虽 是宋 朝 时 的官员 , 但他 的公 正廉 明 , 的 他
爱 民如 子是 深受 广 大下 层老 百姓 爱戴 的 。在水 深 火
一
也 带来 了具 有原 始 性 的 、残 暴 的政 治统 治 和经济 掠
夺, 蒙古 贵 族 , 汉族 大地 主 、 大官 僚 , 以及 依 附于他 们 的土豪 恶 霸等 各种 邪恶 势力 , 成 了一个 人人 害 怕 、 构
人 人恼 恨 而 又很 难惩 治 的特 权 阶层 。 对 特权 阶层 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 权豪 势要 鲁 斋朗 ” 楔子 ) “ ( , 嫌官 小不 为 , 马瘦 不 嫌
骑 。动 不动 挑人 眼 , 人骨 , 剔 剥人 皮 ” 丧失人 性 的恶
中图 分 类 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9 6 (02 叭 一 07—0 17 1 12 1 ) 09 3
元代 是 一个 阶级压 迫与 民族 压 迫都 十分 严重 的
来 映射 现 实 的黑 暗 , 抒发 心 中的不 满 , 不过是 拿别 人
时 代 ,也 是 我 国 历 史 上 政 治 最 黑 暗 的 一 个 封 建 王
包公的形象特点总结几句话
包公,即包拯,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被誉为清官的代表。
他的形象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1. 廉洁公正:包公以廉洁著称,不受任何贿赂或影响,始终坚守公正原则。
2. 铁面无私:他不畏权贵,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按照法律公平对待。
3. 刚毅立朝:在朝廷上,包公立场坚定,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对于政治腐败现象绝不姑息。
4. 为民请命:他关心民间疾苦,常为百姓申冤解难,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5. 英明决断:包公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判断力,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解决复杂的案件和问题。
这些特点使包公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象征,并被后世广泛传颂和敬仰。
关于包公形象演化出的戏剧作品
关于包公形象演化出的戏剧作品作者:张红霞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14期[摘要]包公是长期流传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活的清官典型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它在民间传说、小说、戏曲、说唱等作品中,代表着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断案如神的智慧和为民伸冤的理想,始终成为中国百姓万民仰戴、世代传颂的完美艺术形象。
[关键词]包公形象;演化;戏剧作品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386-01包公形象是在通谷文学中发展成熟的文学形象。
从宋代开始,数量庞大、品种丰富的包公故事高度繁,包公就由一个政治上的历史人物跨越了宋元明清,演变为“第一清官”的清官楷模和“包青天”的司法能吏。
一、历史人物包拯是文学创作的生活原型包公形象的塑造是以宋代的包拯为创作生活原型。
历史人物演变为文学形象,最早出现在史料笔记中(多为墓志铭或其他题词),只限于包拯生活片段的捕获,用以展示他耿介的个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有关包公的故事多了起来,在通谷文学中大放异彩,许多传奇故事历代相传,至今不衰。
包公开始从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转化,在历代有关包公的故事中经过长期集中、丰富的典型过程而逐渐定型的。
一般先为新闻传说,以真人真事为主,后来常常把历史上与该人物相似的事件都附合在他身上,包公故事情节日益丰富,而且人物性格也更突出。
使美者益美,勇者益勇,成为“箭垛式的人物”。
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人物对包公形象塑造的影响,下面我们从两方面对其进行考察:⑴包拯的生平简介包拯,字希仁,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嘉祐七年(1062),籍贯安徽省合肥市东县谢集乡包村。
仁宋天圣五年(1027),包拯考取甲科进士,授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事已高,辞官侍养,待双亲相继去世,才赋诗出仕。
十年后景祐三年(1036)至嘉祐三年,曾以龙图阁直学士、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
在中央先后担任监察御史、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
包公故事文本形态演变述评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amen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t第2期2021年4月No. 2Apr. 2021包公故事文本形态演变述评王林飞(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摘 要]包公故事文本形态的演变,按时代可分为宋、元、明、清四个时期。
宋代是包公从历史人物 步入故事人物、文学人物的阶段,为后世戏曲小说形象的塑造积累了经验。
元代记载包公故事的文本有史书、笔记小说、文人诗集,而主要集中于元杂剧。
明代关于包公故事的文本很多,不仅史类著作、笔记类、文言小说继续记录包公的相关事迹,而且诗文集里对包公的评判也多起来。
在明代小说、戏曲里,对宋元话本和戏剧中包公的形象有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的包公创作不仅文学种类齐全、数量剧多,而且思想艺术成就高,是包公故事创作发展的最高峰。
[关键词]包公故事;文本;演变[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3222 (2021) 02 -0057 -07包公故事文本形态的演变,按时代可分为宋、元、明、清四个时期。
历经四个阶段的变更,包公从一位平常的历史人物演变成为文学作 品创作的活水源头,并渗透到宗教信仰中。
在包公故事的文学化历程中,经典文学的推许,通俗 文学的追捧,民间文学的拥戴,帝王将相、文人 士大夫、平民百姓合力将包公塑造成清官的典型代表。
在全面搜集文献的基础上,简要梳理包公 故事的演变,初步勾勒包公故事中文本、人物、情节等方面的流变过程,是中国叙事文化学的一 项基础性工作。
一、宋:包公故事萌芽期宋代是包公从历史人物步入故事人物、文学人物的阶段,也是包公艺术形象发展史上的萌芽 阶段。
宋代史传关于包公的记载,有《两朝国史•包拯传》、李L 《续资治通鉴长编》、张田《孝肃包公奏议集》、吴奎《孝肃包公墓志铭》、曾巩《包拯传》、王称《东都事略》等。
根据这些记载,可约略知包公生平履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乎情合乎理——包公形象发展演变探究内容摘要:包公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自他进入中国文人视野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包公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坛上将会生生不息、广泛流传下去。
合乎情又合乎理,生于斯又益于斯,承载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凝聚了历代艺术家的思想和智慧,包含了历代下层穷苦百姓的内心需求。
包青天的艺术形象终于在中国文学以及中国人民的内心中扎根生芽,成为中国文学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关键词:身在庙堂,心在江湖,并能自由地穿梭与江湖与庙堂之间,包公这一艺术形象历经千年却还不断地被人们演绎着、诠释着,下层文人视他为内心的楷模,穷苦百姓把他当作神明朝夕顶礼膜拜。
时代在变化,朝权在颠覆,社会主导思想文化也在更替,可包公形象还屹然矗立。
因此,对包公形象的发展演变有探讨的必要。
一、包公形象的由来根据史料记载,在文学上包公形象出现之前,包公历史上确有其人,不仅善于断案,而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千百年来在百姓心中一直是为官的楷模。
《辞海》中记载:“包拯(999一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
天圣进士。
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
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
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可见历史上的包公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同时历史上的包公为以后文学史上包公形象的塑造提供丰富的源泉。
二、包公形象发展演变解读(一)正直的判官——宋朝包公形象塑造在包拯去世不久,作为艺术形象的包公就在宋金笔记、话本、杂剧中出现了,宋代包公只是代表法律、正义的符号,是一位秉公执法,机智能干的判官。
我们先看宋金笔记中的包公形象,宋金笔记中对包公形象的描述最为鲜明的莫过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南宋初年朱弁所著的《曲洧旧闻》。
前者有一条关于包拯的记载:包孝肃尹京包孝肃尹京,号为明察。
有编民犯法,当杖脊。
吏受殊与之约曰:“今见尹,必付我责状。
汝第呼号自辩,我与汝分此罪。
法决杖,我亦决杖。
”既而包引囚问毕,果付吏责状。
囚如吏言,分辩不已。
吏大声呵之曰“但受脊杖出去,何用多言”包谓其市权,件吏于庭,杖之七十,特宽囚罪,止从杖,坐以抑吏势。
不知乃为所卖,卒如素约。
小人为奸,固难防也。
我们可以看到,这时的包公形象还非常朴实,丝毫没有神化的色彩,竟能为吏所卖。
如果前者关于包公形象的描述文学色彩还不够浓的话,后者关于包拯弹劫张尧佐的记载,堪称典型的的古代历史短篇小说。
此篇的重点是塑造包公形象,在对人物行为的正面描写中,烘托出慷慨陈词、犯颜直谏的净者性格,并选用典型的细节—唾溅帝面—做点睛之笔,更是精彩之极。
把包拯干大事不拘细谨、陈大义不顾小节的耿直之风和愤激之情写活了。
随着属于市民艺术的说话和杂剧艺术在都市中的蓬勃兴起,反映包公判案的故事也出现在南宋话本和金代院本杂剧中。
包公形象终于走出了士大夫的笔记,通过“京师老郎”的编写和艺人们的表演,来到了百艺汇合的瓦舍勾栏和市民聚集的茶楼酒肆,活跃在书场里,搬演在舞台上,表现了城市中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
宋金戏剧中的包公戏均已失传,包公的具体形象也无从可考,宋代话本中的包公故事仅存两种,《合同文字记》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前者讲述发生在灾年之后的财产纠纷案,包公经过调查核实后协调解决成功后者写的是恩将仇报、通奸杀夫的案件,包公依靠鬼魂和破解字谜来捉拿凶手。
将包公塑造为一位英明的清官,作为正义和公道的化身,在作品中主持着法律,褒贬世情,惩恶扬善孝义者荐之为官,犯法者拿之下狱。
其形象的艺术风貌已经沾染上了‘日间断人,夜间断鬼”的神化色彩。
包公这一艺术形象在与其时代不远的宋朝产生并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根基的。
在宋朝,当政者吸取五代十国贪官污吏荒政误国的教训,全面整粛吏治,在北宋初建,太祖、太宗为除五代贪官恣横的积弊,凡官吏贪赃枉法,皆行重典。
同时,对一些廉洁之士进行奖赏。
所以宋朝的一些官吏往往自重,有很高的道德修养。
他们不但严以律已,对于贪污现象也深恶痛绝。
于是在宋朝就形成了一种清官意识,反映在文学领域,就表现在清官文化的兴起。
包拯作为历史上一位少见的清官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人们反复歌颂的对象。
总之,宋金笔记、话本和杂剧,是包公艺术形象发展史上的早期阶段。
这一时期的包公艺术形象还处于孕育阶段,不过是个胚胎,但不可否认的是,形象虽不成熟,但包公形象的雏形已经具备并逐渐与当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与下层民众思想感情发生联系,为后世戏曲小说形象的塑造积累了经验。
使包公从历史人物走向了文学的殿堂,开启了元杂剧包公戏繁盛的局面。
(二)不畏豪强、为民请命的勇士——元代包公形象的发展到了元代,包公的形象不再仅仅是一个正直,能干的判官,换身成了一位不畏豪强恶霸,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勇士。
元杂剧包公戏一度兴盛,迄今所知仍有18种之多,其中10种可见存本,历来为研究者所重。
明代臧晋叔编《元曲选》,包公戏就收有10种。
在元杂剧公案戏中,包公戏也以绝对优势占据了首位,而包公也以其清廉、刚直、不畏权势、善断疑案的多层面形象获得了“第一清官”的美誉。
《陈州粜米》应该是包公戏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品。
在这出包公戏中包公这一艺术形象不仅具有为民作主、秉公断案的一般清官特征,而切还具有执法严明,不阿权贵、不畏豪强势要的凛然正气。
剧中包公果断地处斩了杨金吾,接着又让小欲古拿过紫金锤打死刘得中,为父亲报了仇,为穷苦百姓申了冤。
关汉卿的《鲁斋郎》,已被改编成许多剧种活跃在舞台上。
“斋郎”是指祭祀时执事之人,是宗室贵族,在元代是属于第一种人。
鲁斋郎是个“嫌官小不做,嫌瘦马不骑”,“见人家的玩器”“则玩看”,见“人家的那骏马雕鞍”就“使人牵来”的权豪势要之徒,他见了李银匠之妻起了淫心,强夺为妾,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当时的法律,是不会惩治鲁斋郎的。
包公只好用计,诈称其人名日“鱼齐即”。
后来经皇帝御批,将鲁斋郎问斩。
行斩之后,包公添笔将“鱼齐即”改成“鲁斋郎”。
后来皇帝纵然发现错斩,可已经无法挽回了。
通过这样手法来塑造包公形象,似乎有点近乎儿戏,但却表达了人民渴望反对强权政治的迫切愿望。
元代包公形象的发展是时代的呼唤和民众的内心期待的结果,蒙元贵族入侵中原所导致的剧烈社会动荡,无所凭依的中原人民对重修吏治的渴望,宋金以来广为流传的包公故事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和精神感召力量,为元杂剧作家将其搬上戏曲舞台提供了时代与心理的契机。
元杂剧出现大量的包公戏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元统治者统一中国后,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基本国策,实行“四等人制”,把国人分成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种等级。
这种基本国策使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非常尖锐。
例如,汉人与蒙古人互殴,如打死蒙古人,汉人必被处死;而汉人被打死,蒙古人只须充军出征。
人民群众迫切的愿望是希冀政治清明、法制公正。
但元代社会令人绝望的黑暗现实,使他们有苦无处诉,有冤不能申,不能不使人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人物身上。
宋代的包拯等清官形象出现在元杂剧中,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在包公这一形象中,寄托了当时人民战胜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也包含着当时人民对封建社会清明政治的幻想。
(三)具备非凡神力的卫道士——明代包公形象演变明代包公形象大量出现,这不仅与明朝的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更与通俗文学的繁荣有关。
到了明代,尤其明代中叶以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在位期间,朱家王朝的统治在凄风苦雨中摇摇欲坠,大概是统治者忙于应付各种内忧外患而忽略了对文化领域的监控管理,对于作为宣传和普及法律的公案文学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
另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出版印刷业的空前发达,带来了通俗文学的繁荣,促成公案文学大量出现。
在说唱文学中,《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就有八篇描写包公故事的,它们是《包待制出身传》、《包待制陈州粜米记》、《仁宗认母传》、《包待制断歪乌盆传》、《包龙图断曹国舅传》、《张文贵传》、《包龙图断白虎精传》、《师官受妻刘都赛上元十五夜看灯传》。
到了明万历年间,更是刊印出了一部集大成式的小说《龙图公案》。
在戏曲方面,明代包公戏数量也不少。
与元代包公相比,明代包公形象在继承前代形象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主要表现在明代包公不仅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观念和神话色彩,还带有理学色彩,俨然成了一个卫道士。
如在《龙图公案》第二回《观音菩萨托梦》中,恶僧把丁日中困于钟下让其自生自灭之时,包公“夜梦观音引至安福寺方丈中,见钟下覆一黑龙”。
如是二三次,“乃命手下径往安福寺中果见方丈后有一大钟,即命手下抬开来看,只见一人饿得将死”。
之后的丁日中不仅幸而不死还申诉了冤情。
另外,在其他篇章中包公有时甚至日断阳、夜断阴,坐赴阴床理事,能把人世间悬而未解的案件送到阴间冥府去,显然在明代包公逐渐由人上到了神,无所不能。
与宋元时期的包公相比,明代包公还带有理学色彩,成了一个卫道士。
如明代童养中的《胭脂记》,改编自元杂剧《留鞋记》,基本情节大同小异,《留鞋记》是通过包公对一对青年男女风情案的判决,显示了元代人对自主婚姻、自由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包公被描写成一个和蔼可亲、成人之美的主婚人。
可是到了《胭脂记》中,包公却成了“代圣立言”维护封建礼教的忠实卫道士。
男女正当的婚姻要求被他认为是“不正之事”,“有背乎圣言”。
包公对追求爱情自由的男女主人公大加斥责,骂男的“不思量家乡父母,贪图女色”,女的“不守妇道”。
最后,包公虽判决二人成婚,也完全出于对封建礼教和富贵功名的肯定。
在明代包公形象由人变成了神,甚至成了封建卫道士。
虽然真实性大大降低,但这样的形象却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及文化底蕴十分契合,既合乎情又合乎理,成为人们喜爱的一个艺术形象。
(四)效忠国家的忠臣——清代包公形象解读到了清代,尤其清朝末期,中国封建社会趋于全面崩溃,政治腐败,人们朝不保夕,杀身毁家之祸随时都会降临。
他们在屡次抗争失败后,转向退让与忍受,寄希望于包公一类的救世主来解救自己的倒悬之苦。
因此有关包公断案的文学创作就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清代包公文学数量多,而且思想艺术成就高,是包公文学的发展最高峰。
《三侠五义》则是清代包公文学的代表作。
而在包公形象的塑造方面,除了表现其“清官”的特征之外又被涂上了“忠臣”的色彩。
包公形象大体经历了一个由清官向忠臣发展的过程。
在清以前的包公戏或包公小说中,包公主要充当为民伸冤、公平折狱的清官形象。
从元杂剧的公案剧到万历二十二年(1594)《百家公案》出,几乎纯是包公公案故事集。
入清后,包公小说在累积的基础上逐渐显露出忠臣与清官结合的特色,包公的“忠”主要是对皇帝也就是对封建皇权的忠,这就使得包公的形象“不仅以忠君的思想和行为显示了帝王观念,而且是以帝王的一种象征出现的”。